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1|回复: 4

东吴三大野心家:天下黎民之大祸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8-2-9 13: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吴三大野心家:天下黎民之大祸
己所不欲    2008-2-8

近日再读《三国志》及《后汉书》,觉得后汉末年东吴三大野心家,实在是大大不利于天下的。这三人虽然自己成就了功名事业,却使天下三分,遂使战火连年;这个责任是不少的是很大的,必须严厉谴责和批判。
曹公统一北方已定,挥师南指,如果东吴投降,至少没有了后来的三足鼎立。可是三个野心家,为了自己割据一方称雄,拒绝臣服于汉室(曹公当时是汉室丞相,是平定当时天下乱势的首功之人)。赤壁之战,竟一战而成永远。孙权可以做他的一方霸主,而本来被曹公打得到处跑的枭雄刘备,则得以在荆州立足;并进取益州,最终鼎足三分。这其中最受大罪的是谁,不是那些或败或逃或见杀的一时诸侯,而是那些士兵与老百姓,尤其是后者。士兵们往往为了穿衣吃粮,或者为了当元帅,而主动或被迫当兵作战。而对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一样,只求天下太平,四时风调雨顺,一求温饱而已。
我们可以就常理分析之,当时割据诸侯,只有东吴孙权,没有根据地的刘备,益州牧刘璋,关西马腾、马超父子,韩遂,汉中张鲁等。而后来曹公平定了马腾、马超父子,韩遂,汉中张鲁。刘璋暗弱,连请刘备入益州,让其进攻汉中张鲁的事情都做得出来,因此我想没有任何人会认为刘璋不会被曹公(或其继任者)降服的,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就正常逻辑而言,东吴若降,刘备的生存能力是可以大大怀疑的,他依附于谁呢?曹公是断不会容他的,除非他投降。往西就是益州,但曹公降荆州,大败刘备;如果再降服东吴,刘璋自保之主,一般情况下也是万万不敢收留刘备的(武帝本纪记载,曹公降荆州后,“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往东就是东吴之江东之地,往北自投罗网,剩下只有再往南。可是再朝南过去就是近于蛮夷之地了,那里的对手也不好对付;刘备既受到曹公强大进攻,又面临没有根据地的困境;其黯淡前途自然可以想见。因此东吴若降,刘备集团的最终失败,基本上也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因此我说天下滔滔,乃因三足之势;三足之势,乃因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则因东吴三大野心家而起。当然赤壁之战,有相当的偶然性在内,上帝眷顾了周公瑾。但责怪造化小儿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只严责这三人。
这三个人是谁,大家一般都想到了,就是孙权、周瑜及鲁肃。至于前面的孙坚孙策二大野心家,就不提他们了。曹公予孙吴书,说“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时,从我上面的分析可知,是当时的历史转折点,也是历史先进之方向。服从中央,即汉室,则天下太平;大家都还是好好地过日子,老百姓得益最大。不服从,则战争即起,最遭罪的是士兵与老百姓,不管谁胜谁负。如果出现最坏的结果,即曹军大败,最终导致天下群雄割据局面长期存在,那就是历史的大不幸,天下苍生的大不幸。可惜事实正是如此。以强胜弱,是战争正常结果;而以弱胜强,从其所占战争之胜负比例来看,虽然很少;但历史上却也基本代不乏作;而且基本上都是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东汉末年,有二个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一个是官渡之战,一个就是赤壁之战。这二战虽然从持续时间有很大不同,前者时间长(中间曹公还抽空往南进攻并打败了刘备),而后者短;但严格来说,都是属于溃败型,即败方兵力并没有受到大量歼灭,却溃逃而退。
许多人都说张昭无能,是投降派,因此说孙权记恨在心,后来不让他当东吴丞相云云。这个观点当时就有,一直到今天都还是大多数人的看法,尤其是一般的历史爱好者。其实这一直都是读史论史的重大误区。当时统一是于历史有大功的,交战就算是曹公大获全胜,于东吴诸人也是有大过的;至少死了不少士兵,物资损耗很多等等,更不用说伤及老百姓,赋税加重等等了。我们切不可忘记,当时东吴名义上一直也是汉臣汉土的(在魏代汉前,只有袁术袁公路敢公然称帝)。因此以张昭为代表的东吴主流派的观点,不能按后来孙权称帝的标准来评价。如果在后来说,确实是投降派,至少是不忠于君的;但当时根本不同,当时只不过是是再走一道程序,表明自己服从中央(当时很可能遣子入质等)而已,根本没有投降之说。
至于说张昭无能无知,更是好笑。政治方面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是名义上面的文章而已。关键是军事的强弱分析,他以常理而论,根本没有错;更谈不上无能无知之类。东汉末年,以弱胜强的大战争只有二次,在赤壁之战前就只有官渡之战这一战,而取胜的则是曹公。现在曹公以战胜之威,不战而降荆州,刘备只有逃亡;东吴当时军事实力大约在三万人左右(这个具体就不分析了,只给出结论;周公瑾说给我五万人即可抗曹,但史书没有实说有五万人;一般专家分析都是三万左右;刘备大约有一万;刘琦大约有一万;孙刘联盟一般认为有五万兵力,包括水军陆军)。而曹公说治水陆军队八十万,也是大大浮辞。而一般分析认为,曹公自己军队在十五万左右,荆州军队七万左右。因此曹公军队至少拥有四比一的兵力优势。而曹公本人的谋略智慧,军事才能,及手下文臣武将谋士的众多,与质量上的高精尖,也是当时及后世公认的。因此就常理而言,二军作战,东吴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取胜的可能性。取胜唯有自助,天助及人助了。
周公瑾说曹公那么多不利之处,我们切不可因为以成败论英雄,就说他说的是正确的。政治方面的就不说了,无论是说曹公汉贼,还是说吴主孙权神武雄才,当为汉家除此贼云云。只说军事分析及相关分析。他说马超、韩遂尚为曹公后患(此处所说周公瑾之观点,不特别注明都出于其本传);其实事实上曹公与袁绍袁本初对敌,形势那么严重,以弱抗强,关西诸侯都没有到关东来争地盘;何况此时曹公如烈火烹火。后来曹公自赤壁之战之后,都是他主动去进攻并平定关西诸侯的。因此周公瑾所言不成立,即曹公事实上没有后顾之忧(赤壁之战从头到脚,根本就不见关西军阀进攻关东的军事行动)。
至于他说水战不是北方人的擅长之处,这个于北方军队确实是如此;但我们不要忘记荆州已经投降曹军,其军队已成为国家军队,受到曹公指挥;这个张昭等主流派说,长江天险现在曹军已与我方共之,确实是军事事实。后来也是用火烧的对方船只,而不是在水面作战中取得大胜。
再看公瑾说北方军队必生疾病,其实只是猜测之语。北方人确实不服南方水土,但若说必生疾病,而且是必须大面积的严重疾病;那只有靠老天爷帮忙了。谁也不能肯定曹军必然会大面积的生病(即使如此曹军也有取胜的极大可能性,因此其军队数量优势太大)。因此我们说周公瑾这四个方面(政治、关西诸侯、水军、疾病)都是站不住脚的,不能以后来的事实(曹公军队大面积生病)及战争结果,就说周公瑾如何有先见之明。其实这都是些哄人的东东,他自己对孙权进言,其实都说不出什么具体的战略战术来(当然这根本不是在否定周瑾,相反我认为他是一代名将;这里只说自己不认同他这些东东如何高明如何神奇而已;赤壁之战就战争本身,实在难以理解;史料不足故也)。
他与孙权、鲁肃一样,都不甘心做一个太平治世的官员;哪怕是很高地位的官员,在中央或地方;当时他们的地位已经很高,降汉后至少原官级一般都是会保留的;这于曹公对待众多降将降臣的诸多实例可以得到完全证明。此三人要尽最大的努力以求功名,最好的结果是一统天下,其次就是当个一方诸侯;就是没有名义上的帝或王称号也好;实在不行了,才肯投降,当个顺世逍遥公。那个刘备也不是如此吗?最后他们成功了,但天下却更加乱了,因此站在老百姓角度,站在历史角度,这三个野心家与刘备都是历史的罪人。至少在赤壁之战时,没有任何人能够说曹公是事实上的汉贼;相反那时他是汉室的功臣。由于他当时是奉汉室天子的,实力又最强,因此无论于名于实,曹公都是统一天下最合适的人选。刘备和孙权等人,一方面说曹公是汉贼,一方面自己做的才是真正的汉贼之事。本来臣服中央,当个治世高官,也是可以接受的;至于后来是汉是魏,那是后来的事情,根本无法逆睹。史家一般认为曹公进位魏公(就是一个汉室封的国家),是其篡位的标志,而这是赤壁之战五年后的事情了。因此到那时再要骂曹阿瞒有不臣之心,倒是有足够理由。
比如鲁肃刚到江东,就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将军应该先立足一方,以观天下之变;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他是听从周瑜建议来到江东的,而周瑜对他说,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孙权见到他时,开始还只说思有桓文之公;子敬进言天下,他还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东吴三杰卒后,孙权与陆逊论及三人,说当年子敬一来,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这就完全承认自己当时就有不臣于汉之心。周瑜也有足够证据证明,他至少与孙策共同创业时,就已有天下之志。孙策说孙权,保江东我不如你这个弟弟;其实孙权不仅完全可以自保江东,同时也是一个进取之主,荆州蜀所占之三郡(第二次划分时双方协商而家的)不就是在他之时从关羽手里夺过来了吗?刘备率重兵西征东吴,不是在他之时被彻底击败了吗?要不是有曹公这样的强敌,天下大势还真说不定鹿死谁手呢。因此孙策确实说对了,但仍小看了继位当时尚年幼的弟弟。
这三人有共同的志向,因此断断不肯未战即降,虽然降后的富贵荣华也已经足够让普通人艳羡了,但对这三人来说远远不够。子敬说我可以降,将军你不可以降;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其实根本就是危言耸听。为什么这么说?因此曹公对降敌都是很好的,一般都是封侯的。曹公征战一生,投降他的对手可谓多矣。我们只看其本纪,就知道曹公如何善待降者了。一般都封为列侯,如张绣者,降而复叛,还攻曹军,曹公一子一侄都死于战事;后来张绣又降(后来再没有叛),还是被封为列侯。由于本文不是论曹公如何善待降敌,因此只举几个典型例子。再说吕布,二杀其主,其军队抢掠之恶名昭著,曹公都不想杀他为自己所用(结果刘备进言,奉先见杀)。再说荆州之降,他一口气封了十五个侯,基本仍用荆州原班军政人马。《三国志•魏书•刘表传》说得再明白有力不过,这里我原文引用一下:“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为光禄勋;嵩,大鸿胪;羲,侍中;先,尚书令。其余多至大官。”因此之江东之广,孙权投降,我们完全有足够的根据说他亦会不失刺史之位,列侯之爵,怎么就会如鲁子敬说的那样无所归呢?
当然孙权对周公瑾与鲁子敬说的话,不是不明白其基本上都是空浮之辞;但他需要的是强大支持,而不是话本身。至少他需要周公瑾这样可以独挡一面的将军,如果大家都说应该称臣,那么孙权自己总不能亲自带兵作战的,因此也只能从众降汉(降曹),尽管心有不甘。但现在有了周公瑾这个名将,他可以寄希望于一战。大胜自然什么都不用说,就是败了也可以再降嘛。根据曹公对前面战场对手的善遇程度,就是打得难解难分,就是杀了对手几员名将,或者曹氏、夏侯氏宗室也不会有任何事情。子敬说他自己累官不失州郡,但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孙权只要投降,就至少是个列侯。如果战而后降,可能只有侯而难有实际官位的;如果不战而降,那么他的前途更加光明。我们看荆州就是一个好例子啊,一下子就封了十五个侯;其它加起来封的,可能都不及此一时(这个我没有统计过,看来要专门写篇文章分析一下,曹公如何厚遇降敌的)。江东虽然地方不及荆州之大,但封上五六个侯也根本不成问题。
曹公之所以如此厚遇荆州文臣武将(比如文聘任江夏太守,统领原荆州军队;前面大官名单已经足够多了),是因为不战而收复如此广大的汉家王土,确实是应该好好封赏相关有功人等。我好象写过一篇文章(也不找了),说曹公征战一生,不战而降的只有二三个小角色,小地方(原文是批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成立性);其实力根本无法同荆州相比,因此太祖心里才乐开了花,才大行封侯拜官。事实雄辩地证明,曹公对降者一般至少都是封侯的,对于不战而降者,因为于国于民都大大有利(记得现在影视剧里说到本朝太祖,在谈及为什么要厚遇降者时,他说这些人的一封信一个命令,可以让天朝军队少死多少人哦;这个帐你们算不过来;这话他是对湖南韶山冲的老乡说的;好象是《开国大典》;其实站在中立者角度,对方也可以少死很多人啊;比如傅作义之降,同时也保全了故宫等),曹公更根本没有亏待他们;荆州诸公就是最好最大的铁证。故此我说,子敬完全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当然他不是不知道这是瞎话;而是他必须说瞎话,孙权也希望他说瞎话。其实双方都明白其中的道道。我前面说了,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这种完全支持的态度;周公瑾与鲁子敬都是如此。
最后这三人的赌博得以取得巨大成功,虽然没有一统天下,但至少也当了一方的九五之尊与一时重臣,名留史册是已经定的;但功过则必须好好分析。我虽然推崇和佩服其才,但客观后果却是必须大力掩盖的。读史评史难啊,因此历史事件往往难有双赢的。让曹公一统天下,就没有这些英雄(中性,只论其才能和志向)的用武之地。有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就没有个人功业可言。其实真要论到具体人头上,相信一些有志者也会选择当周公瑾与鲁子敬的,当孙仲谋的。功业与仁义难二全啊。曹公要没有那次大屠杀,他也是近于仁的(我对于指责他篡位的说法基本不同意;关键不是篡不篡位问题,而是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政权于历史,于老百姓们怎么样的问题。汉既有名无实,禅也就禅了,没有什么可惜的,于历史和老百姓而言。关键是曹公平定天下乱势,于历史于老百姓功绩都是大大的;只是他还是有大屠杀之举)。那么赤壁之战的结果有必然性吗,有偶然性吗?有多大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最终导致的就是此后数十年的连绵战争,我们往往只看到一场场战争的过程及胜负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其背后,就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及民众苦不堪言的重赋繁役。
诸葛亮六出祁山,得到了什么,不是穷兵黩武是什么,不是劳民伤财,不是杀生害国是什么?谁都知道                                                                                                                                                                                                                                                                                                                                                                                                                          蜀国只可自保,这个连诸葛亮自己在《隆中对》都说过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只有称誉他为圣人,因为他追求的是文治是仁政。可是我们的蜀相做的又是什么事情呢?杜子美究是文人,他说蜀相“指挥若定失萧曹”,实在不可卒读。诗写得太好,让人无话可说。史识烂得可以,也让人无话可说。
没有东吴三个野心家,那么基本上就没有三国鼎立,就没有连年的战争。我虽然不是一个完全的反对战争者,不会如伯夷叔齐一样,拦在周武王马前,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可云云;但于东汉当时历史先进潮流而言,曹公是必须大力歌颂的,正如他自己也不谦虚地说过,要不是有自己,这天下还不知多少人称孤,多少人道寡呢。曹公最大程度地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最后未能一统天下,时也?命乎?赤壁之战如此重大,却如垓下之战一样,历史记录远远不够详细。我个人认为,官渡之战,曹公有相当大的运气;而赤壁之战,幸运则降临到万人之英,周公瑾头上了。然而前者有其历史先进性(当然袁本初胜出也是应该同样肯定;重要的不是谁赢,而是早日结束战乱;张三赢还是李四胜不太重要),以此战为代表,结束了北方战乱。而后者却是历史的倒退,结果多让生灵涂炭了至少几十年。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十三年,时为公元208年,而三国中最后亡国而天下最终一统于晋的是吴国。孙皓于吴天纪四年,时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国。此前公元220年,魏代汉。公元263年,蜀亡于魏。公元265年,晋代魏。因此我们可以说,三国鼎立给天下至少造成了长达六十年以上的割据。如果光割据而很少发生战争倒也罢了,结果却是中国历史割据时代最为常见的兵火连绵。孔子说苛政猛于虎,至于战争的巨大危害那就更不必说了。上层人物如慈禧太后西狩有时候找个鸡蛋都困难的情况毕竟相对少见,而对于老百姓来说,战争永远等于是地狱的代名词。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战争不是必须一概反对,但必须根本否定如东吴三个野心家这样的战争,因为因为于名于实,东吴都不是统一天下的最为合法合理者。如果一战而败而投降,那么损失小些;最后竟然导致三国鼎立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
在此期间,竟然之前说要自保,说曹氏强大此诚不可以争锋的诸葛亮,竟然也不顾群臣反对,多次挥师北征;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也实在让人感慨。可见政治家们的话确实往往是靠不住的,他们许多时候都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自食其言。但这是以士兵生命之伤亡为直接体现的,残酷而物资损耗巨大的战争,可不是其它任何东东;这方面要是食言,蜀相也是不免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叹哉,何其治国之能之贤,何其用兵之固之短也!读《出师表》,我是很怀疑蜀相说北伐乃是遂先帝遗愿云云的说法。终先主一生,基本上都是被曹公追着打,很少是主动出击的。曹公卒,魏代汉,先主做的事情倒是自己也称帝。之前他夺取了汉中,但之外他没有任何要消灭汉贼的实际重大军事行动,也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先主制订有这个可以实行的计划。除了政治上的口号之外,先主的一切军事行为,都是割据一方。他是有自知之明的。搞了三十年苦活都没有成功,有了益州和部分荆州之地就能够进攻北方了?(取汉中是自保,即战略前沿)自保而已!而这也是诸葛亮茅庐里对先主亲口说的战略。因此蜀相托以先主政治口号为遗愿,确实难以服蜀人之心,同时也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先主因为关羽之死,而攻打过去的盟友东吴;但没有再出汉中一步,而进攻北方篡位者。至于关羽水淹七军的进攻北方之重大军事行动,到底是不是刘备事先的计划,还是刚愎自用的关羽先斩后奏之举,这都是大大疑问的。我认为不是先主的战略计划,因为此战根本就是错误的;而以先主之战略眼光很难犯这样的错误。这不是以成败论英雄,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先主或关羽事先与东吴结成了可靠的同盟,即至少东吴不进攻关羽根据地。因此前有强大的魏军,后有一心想夺回荆州之地的东吴,关羽的兵败身死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只要看看孙权与魏国的联合就知道,关羽此战是多么愚不可及。虽然大胜,但根本挡不住强敌二线夹击,父子俱亡是很正常的逻辑结果。
诸葛亮闻先主败于夷陵,说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上不令东行矣;就算东行,必不倾危矣。可是诸葛亮军事才能远不及先主,其将军敢已经没有关羽、张飞之辈,却要进攻比东吴更加强大的魏国;而且不是一次,而是六次!那么我们后人又该如何评论诸葛亮的屡次北伐呢?谁又能够制止他的疯狂与愚蠢行为呢?因此我说,三国之乱,我们切不可津津乐道于英雄们的辉煌功业,这都是老百姓们的鲜血和汗水铺垫出来的;而我们并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会成为英雄,而不是战场上的士兵,被屠杀的平民,重赋繁役下的老百姓。曹公为报父仇,进攻陶谦;结果屠杀了数十万无辜的老百姓,河水为之不流。史载历历,触目惊心矣。因此这种批判是必须的。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08-2-9 14: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s:4]

三国时代,人臣,各为其主,无所谓正确与否,正统与否

人都为了心中的那点理想而奋斗

这才是三国应该展现的东西

0

主题

0

回帖

2300

积分

游客

积分
2300
发表于 2008-2-10 00: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三国志中将他们三人的隐藏属性都是设置的“霸权”,只有孙权设置过“割据”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0 11: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但当这种奋斗于他人国家,于历史于民族,于文明,有着巨大危害时,那么这种奋斗的价值也要大大怀疑了。
中国历史上很少双赢的事情。这种英雄争霸,与天下的和平,基本上都是矛盾的。如汉高祖者,既不是主动造反,又能够推翻暴政秦,推翻暴君项羽,使中国再也不复春秋战国群群雄割据的悲惨历史场面。自己既成就其功业,实现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个人理想,同时于民众于国家于历史都是作出巨大贡献的,实在太少见了。这个唐太宗也是如此。
而东汉末年的政治形势,根本没有到汉室不可复兴的地步。西汉而为新朝,结果汉朝不是恢复了吗?凭什么说汉室不可中兴!?因此这些都是汉室的叛臣,包括那个口口声声拥汉杀曹贼的先主。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0 11: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只要曹氏不篡位,那么曹氏不就是当时的齐桓晋文公了吗?孙权说思有桓文之功,真是太虚伪得可以。先主更恶心。当然这些都是政治口号,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本不必多说,但要拔高先主,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这不是正确与正统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问题。站在个人角度,正如荣誉所言,无所谓正确与否。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则应该大力批判先主与孙权等人。至于站在汉室角度,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兹不多说。关键是哪个价值观,更高更值得提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5:45 , Processed in 0.0287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