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3|回复: 0

晋国诸卿家族史之:狐氏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3331

积分

游客

积分
3331
发表于 2008-2-7 13: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晋国诸卿家族史之:狐氏

传说太原为古唐“帝尧初都”之地,又是夏朝统治的根据地,但是在西周初年,这里的确已经是戎、翟出没游牧的地方了。《左传& #8226;定公四年》载,周成王 “分唐叔(叔虞)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晋国初期的根本治国方略,个人的理解,就是在中央政权的建设上,坚持夏代的先进制度,但是在地域管理方面又遵循当地游牧民族的风 俗——这也是入乡随俗的无奈之举。事实上,晋国的“胡”气一直是很浓厚的,从周初受封于唐,改唐为晋,晋国人与周边民族通商通婚现象普遍,国君也不例外。

第一代
A.狐突(伯行、伯氏、狐子):健康老人
狐姓为晋国旧姓,有一种说法,认为狐氏原姓姬,因其祖被焚风在狐氏大戎(今交城县西北山区),故改姬姓为大狐。其实这不一定可靠,晋国初期真 正的宗周贵族是不多的,叔虞只带去了“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少量殖民者,大部分还是土著居民,我宁愿相信狐姓是少数民族土著,只不过渐渐在晋国立足了。 《左传》称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司马迁也认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不过当时也有少数民族是姬姓的——反正狐突的 祖上是姓姬还是姓狐,是少数民族还是宗周后裔,如果是少数民族到底是戎还是翟(戎和翟在当时可不是一回事)?已经颇渺茫了,但这并不影响下面故事的顺利展 开。
总结狐突漫长的一生,可圈可点的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擅养嘉儿。
与狐突本人的功德相比,其子女的优秀则更加突出,让人想起《三字经》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顺口溜。子女争气,首先是基因优 势,但也不排除后天教育得好。狐突子女(总数不详)里面特别突出的有两子两女,两个儿子分别是狐毛、狐偃,后来成为晋文公重耳的肱股大臣;两个女儿大戎狐 姬、小戎子则更了得,双双嫁给了晋献公诡诸,狐季姬生下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小戎子则生下晋惠公夷吾——实实在在可谓是一门显贵了。

第二, 忠正无私。
狐突在仕途上还算是比较平稳,这个还得归功于他的子女们。晋献公时期(前677-- 651年),他是国君的老丈人,晋惠公时期(前650-- 637年),他是国君的外公,日子好过也就可以理解了。而他也有比较失意的时期。
第一次是公元前655年-651年这5年间。前672年,晋献公 “伐骊戎,骊姬﹑骊姬弟(妹妹),俱爱幸之”。 前665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子。前656年,献公与骊姬逼死太子申生,狐突的两个外孙重耳、夷吾逃亡。这时候献公就不可能对狐突这个老丈人很亲 热了。不过还好,前651年,献公死,小外孙子夷吾回国即位,晋惠公夷吾是个目光短浅,惟利是图的家伙,不过还好,外公和外孙的关系是至亲,狐突的日子还 是好过得多了。
第二次是在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卒,他的儿子大子圉即位,为了稳定位置,下了一道命令:“无从亡人”,就是要求各个晋国的臣子不要随从 流亡的敌对势力,其实就是针对自己的伯父重耳的。命令跟从者限期回国,不然,“无赦”!当时狐突的儿子狐毛、狐偃跟从重耳在秦国,而不愿意召回他们,被这 个重外孙抓起来了。狐突依然坚持,说:“如果儿子出仕,父亲应当教育儿子忠诚的道理,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啊。下臣辅佐主人,要在主任那里登记名字,提供人 质,如果叛变就是大罪。狐毛、狐偃的名字登记在重耳那里已经好多年了,如果我又把他们召回来,就是教育他们叛变;父亲教导儿子叛变,还如何能辅佐国君呢? 如果你不(对我)滥用死刑,说明你是个明君;如果你就是要滥用死刑,国家哪里还会有无罪的人呢?我也只有认命了!”狐突觉得自己是在教育这个“第四代”, 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要比外公与外孙要淡漠得多了,怀公又是个混蛋,干脆就把自己的“祖外公”给杀了。也因此大失人心,当年就被伯父重耳杀掉,可惜老狐 突没能看见,不然他的晚年该多么幸福啊。
狐突所说的“忠”,在春秋时期可谓纷繁复杂,有对周天子的忠,有对诸侯国的忠,有对国君的忠,还有对上级的忠,各种“忠”之间的冲突也屡见 不鲜。比如鲁国季孙当政,他的家臣想对国家有所贡献,就有人批评:你作为大臣的家臣要对国家负责,愚蠢啊!“忠”这个中国古代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弄得如此之 乱,根本原因是当时社会变革进行得太剧烈了。
关于狐突的品质,还有两点值得提及:
一是前660年晋献公不顾众臣反对,派太子申生攻打东山东山皋落氏,并命令杀完敌人才能回来。使太子身穿左右颜色不一的衣服,佩带金玦,废黜太子的意思很明显了,而当时给申生御戎(驾车)的狐突与一般忠臣一样表达了自己的感叹。
二是前651年,献公死,晋惠公即位,立刻“蒸”(晚辈奸淫长辈妇女曰蒸)献公的次妃贾君。第二年秋天,改葬太子申生,狐突在曲沃遇见申生的 鬼魂,鬼魂依然让忽突为自己驾车,并表示:夷吾无道,我要请求上帝,让秦国灭亡晋国,让秦国人祭祀自己。狐突则据理力争,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为 理由,并强调“民无罪”,说的鬼魂也换了主意——故事虽然离奇,也可见狐突是个有原则、有正义感的忠臣。

第三,长寿。
根据《史记》记载,前637年狐突的外孙重耳已经62岁了。我们估计狐突的岁数,不禁惊叹: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狐突只比他的外孙年长28 岁,则狐突也有90岁了;如果狐突长外孙38岁,则他已经100岁了。而且,他还不是自然死亡,因此,称其为“健康老人”,真是当之无愧了。
传说晋文公重耳功成业就后,为怀念忠贞不渝、大义凛然的外祖父狐突,在梗阳(今清徐县)、却波(今交城县)之间的马鞍山下,重整坟茔,隆重安葬外祖父,狐突被誉为三晋名臣。

第四,这里想附带探讨一个聚讼的问题:晋文公重耳的年纪。
晋文公作为一代霸主,他的身世,从流亡、即位、称霸到去世,《左传》、《国语》《史记》中都做了浓墨重彩的记载,而且事迹大体一致。然而正是因为对重耳都十分关注,几乎是唯一的争议:关于重耳的年龄问题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而且都极其自信。
(一)《左传》、《国语》的观点:17岁流亡
关于晋文公流亡之后的时间,基本没有争议,即流亡19年,在位8年而卒(前636-前628年)。争议集中在他流亡时年龄到底多大——
1.记载
A《左传-昭公13年》记载:“我先君文公生十七年有士五人……”。
B《国语-晋语(4)》记载:“晋公子生十七而亡(流亡)……”
十七岁流亡,流亡19年,在位8年,故晋文公死时年仅44岁(前671-前628年),真是英年早逝!
2.理由和说法
A晋献公的子女顺序,按《左传》的说法,依次是:(1)秦赢(秦穆公妻,齐姜生),(2)太子申生(齐姜生);(3)重耳(狐姬生);(4)夷吾(晋惠公,狐姬妹生);(5)奚齐(骊姬生);(6)卓子(骊姬姐生)。
按照左传的说法,齐姜是晋献公之父晋武公的小妻,晋献公是“蒸”(晚辈男对长辈女的乱伦)了齐姜之后生的秦赢和太子申生;而晋武公死是在前677年,因此晋献公的乱伦和生子都应在此后,即秦赢和太子应生于前677年之后,重耳比他们小,就顺理成章了。
B此说法被阎若遽《四书释》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采信。
4,问题
根据《左传》、《史记》记载,前666年,晋献公的小老婆骊姬为了害太子和重耳、夷吾,立自己的儿子为国君,建议让他们镇守要塞,以保护 和开拓国土。那么,这时重耳才6岁,夷吾大概才3岁左右吧?统领重镇,实在是说不过去。而且,这样几个小孩子,在首都也不会给小老婆带来多大威胁呀?怎么 会斗争的如此激烈呢?更是说不过去。

(二)《史记》的观点,43岁流亡
1. 记载
司马迁无意是认为《左传》的记载有问题,于是在《史记-晋世家》中关于晋文公的年龄重点介绍了一番:
A“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少自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献公二十二年……重耳遂奔狄……,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B“重耳出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
——再明白不过,重耳62岁即位,66岁称霸,真可谓“老蚌生珠”了,死于70岁,也是古稀之年了。
2.理由和说法
按照史记的说法:晋献公的子女顺序:(1)重耳(狐姬生);(2)夷吾(晋惠公,狐姬妹生);(3)太子申生(齐姜生);(4)秦赢(秦穆公妻,齐姜生)(5)奚齐(骊姬生);(6)卓子(骊姬姐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并不承认齐姜是晋武公的妾,而是齐桓公的女儿,早已嫁给晋献公了。
这种说法为洪亮吉采信。
3.问题
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称:如果晋文公出逃时(前655年),那么,根据左传记载,就在这当年,晋献公还用俘虏作为女儿秦赢的嫁妆,而秦赢是重耳的姐姐,当时应该50来岁了,不可能刚刚出嫁。
——其实,这个质疑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下面将祥述之。

(三)个人的看法
这个问题聚讼已经很就,本人自然没有充足的理由完全驳倒一方,只是认为,史记的说法当更可靠,理由如下——
1. 从武公和献公的年龄推测
重耳的祖上多不短命,重耳的祖父武公在位39年,父亲献公即位时年纪可能已经比较老了,他的儿子20多岁很正常。
2. 重耳的太子晋襄公即位8年就病死
晋襄公(欢)应该是重耳的长子,而且生于出奔之前(他在狄还生了两个儿子)。可见出奔时应该有一把年纪了。左传关于“跳墙”的说法不可靠,否则家人怎么逃出来?
3.齐姜不大可能是晋武公的妾
齐桓公可是当时的霸主啊,不太可能让女儿当晋国的小妾,倒是很可能嫁给武公的太子献公。所以,申生和秦赢虽然比重耳小,但因为齐姜的地 位,封申生为太子是很自然的。献公很怕霸主齐桓公的(有事实证明。)因此,秦赢在前655才20岁左右,很正常。杨伯峻的怀疑不充足。
4.司马迁明显是看到左传的记载,并认为不对,才这么着重将重耳的年龄问题的。因此应该花费了足够的经理,查阅了相当的史料,起结论应该是严谨的。

有朋友认为,如果重耳的年龄从史记,则狐突前660年为太子驭戎时候应该有80岁左右了,难免说不过去。于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狐突并不是重 耳的外公,而是他的舅舅,也就是晋文公的国舅。这样狐偃就是重耳的表兄弟,而不是舅舅了。这样似乎解决了年龄问题,我看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梦生著 《左传译注》就采此观点,不知道所出何典但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仍认为狐突是重耳外公。折中而论,个人认为还是史记之说为允。 

第五,狐突庙。

因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有忠义之风,深得历代统治者推崇,且被神化。千百年来,交城境内立庙数十座而祭祀之。这里转贴一个轻松的老新闻,作为“狐突”部分的结束:

中新山西网2004年3月1日电 在清徐县西马峪村北,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狐突庙,是山西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宋代建筑之一。有关文物部门打算将其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维修资金,古庙的现状令人担忧。
狐突庙分为内、外两座院落,占地约2200平方米。外院由宽敞的院落与过门戏台相配套,组成一座可容纳千人看戏的露天剧场。几年前,因村 童在此玩火,戏台在不经意间被大火吞噬。内院有元代曾修缮过的一座宋代殿堂,凡见过它的专家都认为,这是太原范围内不可多得的建筑珍品。它面阔三间,为歇 山顶建筑,低矮而雄壮,四角飞翘,雕刻玲珑大方,四周施单翅斗拱,疏密得当,粗壮朴实,彩画蓝绿相间,浓淡相宜。院前,一株粗大的古槐直指天空,三人都无 法合抱。如今殿堂内四面通风,两侧的偏殿也开始塌顶漏雨,岌岌可危。
现存狐突庙始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金、元时期都曾有过修葺,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1983年狐突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个难得的“宝贝”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维修。75岁的王振义大爷在此值守了30余年,他对庙中的一木一瓦都有着 特殊的感情。老人说:“这古庙就像我的亲人一般,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得以重修,就是合了眼也没啥牵挂了。”

第二代

A狐毛
狐毛为狐突之子。关于他,史料记载比较简单,虽然是狐偃的兄长,但是他对晋文公乃至晋国霸业的意义远不如其弟。关于狐毛的生平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毛跟随晋文公的时间问题。前656年年底,重耳出奔,随从的心腹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里面并没有狐毛。虽然司马 迁认为还有“其馀不名者数十人”,但似乎狐毛不至于属于“不名者”的系列。狐毛跟随重耳,确切的时间只知道在前637年以前。重耳流亡19年,其间狐毛是 什么时候过去的,已经不可考察。第一种可能是一直都跟着,但这正如前面所言,似乎不大可信;第二种可能是:狐毛虽然一直是重耳的人,但是没有一开始就跟随 流亡,而是留在国内,一则照顾父亲,二则为重耳积蓄国内力量,到晋文公去秦国后,实际比较成熟了,才到秦国和重耳会合,我觉得这个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根 据《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叔向说:“我先君文公,……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可见狐氏总统体上属于重耳流亡时期在国内的保留 势力,而狐氏这个代表很可能是狐毛——毕竟狐突年纪已经很老了。如此,则狐毛到秦国的时间应该在前637-636年之间;第三种可能是在前656—636 年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候,这个也有可能,不过就更难以推断了。
第二,狐毛在文功时期的地位。前633年,晋文公正式设立三军(原来为上下两军),晋国三军“六正”制度正式确立。当时六正的排名为:
中军将:郤縠(次年死,先轸代之)
中军佐:郤溱
上军将:狐毛
上军佐:狐偃
下军将:栾枝
下军佐:先轸(次年先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
狐毛在晋文公第一次“组阁”中就担任了重要角色,这一方面说明他很可能在文公回国的斗争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作用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与他弟 弟狐偃的力挺有关。根据《国语》记载:在这次组阁中,赵衰扮演了谦让的角色,而狐偃则当仁不让,而且还坚决支持其兄。本来要狐偃将上军的,但狐偃说:狐毛 是我的哥哥,我不敢在他前面,于是兄弟同时“入阁”了。
在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狐毛、狐偃在元帅先轸的领导下应用作战,狐毛顺利完成假装败退的任务,此一战晋国确立了霸主地位。城濮之战此处从简,将在先轸传中详细记述。
第三,狐毛去世的时间问题。城濮之战后,狐毛在《左传》、《史记》中没有再出现过,但根据国语可以大体推断他去世的时间。《国语-晋语》记 载,狐毛死后,晋文公想让赵衰接班,赵衰推荐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后来狐偃卒,狐偃晋文公为了表彰赵衰的谦让,前629年秋, “蒐(大月饼,往往是军队领导调整的同义词) 于 清 原 ,作 五 軍 。 使 趙 衰 將 新 上 軍 , 箕 鄭 佐 之 ; 胥 嬰 將 新 下 軍 ,先 都 佐 之 。”据此,狐毛应卒于前前629年之前,根据晋国六正有阙“及时补位”的习惯做法,认定狐毛卒于前629年(秋之前)是比较稳妥的。


B狐偃(子犯、舅犯、咎犯)
我们形容古代均臣之间特别铁的关系,有谋主、腹心、肱股等称呼,更尊重的,例如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亚父、刘禅称诸葛亮为相 父。 狐偃和晋文公的关系似乎用这些词汇形容仍有缺憾,狐偃应该是重耳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创业途中的设计者,迷茫时刻的主心骨,治国理事的总主管,尤其是血缘关 系上的亲舅父,这一点是其他人比不了的。除了军事才能略有欠缺,他度有时候过于强硬之外,作为辅政大臣,他几乎应该得满分。
第一,流亡时期的狐偃。
《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叔向的话:“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为 腹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这段话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可见重耳年轻时就 很了不起,早早建立了一个班底。至于“有士五人”是哪五个人,《史记》认为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音“抽”)。 而杜预注则认为就是跟随重耳流亡的五个人,即赵衰、狐偃、颠颉、胥臣、魏犨,不知道有何依据。 按照上面的说法,赵衰和狐偃是重耳的“腹心”,但两个人风格是截然不同的,赵衰表现为谦让含蓄,狐偃则表现为当仁不让。对晋文公,作为舅舅的狐偃不但善于 引导鼓励,勇于出谋划策,还更敢于纠正重耳的失误。因此,在文公从流亡到执政、称霸的27年内,狐偃在重耳集团的地位根本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前656年12月,晋献公与献公与骊姬逼死太子申生,狐突的两个外孙重耳、夷吾逃亡。当时夷吾还抵抗了一下,而重耳则命令不许抵抗,理由是儿子不能违背父 命——其实这不过是审时度势的漂亮话罢了,由此也可见重耳作为政治家的潜质。不过套完时也够狼狈的:晋献公派寺人披(国语作“勃鞮”,史记作“履鞮”)来 要儿子的命,重耳“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1) 在翟
这里是重耳流亡生涯中最漫长的一站,这一住就是十二年。翟人对重耳一行很不错,他们讨伐啬咎如,俘虏了叔隗、季隗两个女人,还把他们分配给了 重耳,重耳娶了季隗,还生下伯儵、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了赵衰,生下赵盾。流亡是辛苦的,所以其间的安逸和温暖尤其让人怀念,重耳似乎很留恋这里,淡 忘了自己原来的雄心了。这时候只有狐偃站出来、也幸亏有狐偃站出来说:当初我们到这里来,并不是因为到这里很光荣,而是想成就大事啊!这里具有我们东山再 起的的很多有利条件,但是我们已经在这儿呆得太久了,住得太久一切都不免停滞下来,人的苟安怠惰的思想自然容易泛滥,那时候怎么还能建立大业呢?当初我们 不到齐国、楚国这些大国去争取更有力的支援,是因为我们经济上很窘迫,现在我们已经攒了不少钱,可以上路了!现在齐国是霸主,机会很不错,走吧!——这样 严厉的督促的确是人生的良药,即使2600年前的有志者,也应该常常看看、听听这样警策的话。而此后,狐偃还必须不停给外甥服用这剂药。
道理是真道理,还需要听者是真知音,而重耳也正是狐偃所需要的知音。在公元前644年的某天,在漠漠的草原上,重耳对自己的女人——季隗 说:“请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到时候我还没来接你,就找别人嫁了吧。”女人说:“我今年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还会有谁要呢?我就等你一辈子 吧……”。
这真一是一场赌博式的告别,男人把宝押在事业上,女人则把宝押在男人上。这个赌博虽然显得传统,但如此坚决的赌博,还是那么令人肃然。
(2) 在卫
卫国是他们的驿站,而不是终点。但他们没有能很好地得到打尖的机会,不知道为什么,一向表现不错的卫文公对这个“流亡政府”根本没什么兴趣和 友好感情,于是,盘缠就成了大问题。在五鹿,他们想一个乡下人(野人)乞讨吃的了,但乡下人哪有更多的余粮给剥削者了,这个人给了他们一个土块——很有农 夫对“硕鼠”的愤恨。“公子怒,欲鞭之”。这时候重耳的愤怒其实不是针对农夫的,实质上它是一种无法再坚持的绝望。这时候,狐偃说话了:这是天要赐给我们 土地啊!并且煞有介事地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车上走了。——这颇有一点诬术精神控制的味道,不管怎么样糊弄,总算把公子的绝望情绪暂时稍微淡化 了些吧?这时候主宰整个队伍前进的精神领袖绝对不是重耳,而是狐偃了。
在《国语》里面,狐偃是说了很多话,来证明农夫的土块是迹象之兆,还预言“我们12年之后必将得到这一片土地” ,来鼓励重耳和其他人——这个巫婆神汉的味道就更浓厚了,不过显然是后来瞎编的——12年也太准了,那时候搞历史的都是事后诸葛。
(3) 在齐
在齐国,重耳享受了比在翟更优越的待遇,霸主齐桓公不但给了重耳马二十乘(相当于现在一个奔驰车队吧),而且把貌美娴熟的宗族女儿齐姜给了 他。但并没有象狐偃当时预见的,支持他回去夺权,而是把他们养起来了。其原因,第一种可能是齐桓公晚年怠惰而骄满,大概不屑于管这些“小事”了;第二中可 能是英雄识英雄,也许小白一下就看出重耳是了不起的人物,自己老了,自己的后代怕斗不过这个主,所以用最厉害的困龙锁——香车美女来消磨另外一个英雄。
这次因为在卫国差点吃土的惨痛回忆,重耳真的不想再走了,心想就这么到老死也很好——他真这么想的。但是不久(前643年),齐桓公死,齐 国陷入内乱,依靠齐国的打算这一回不管舅舅怎么劝,即使说出了“怀与安,实败名(眷恋与安逸必将败坏大业)”的名言,外甥也是无动于衷了,他坚决认为:人 活着不就图个安乐嘛,想那么多干吗?——这的确是重耳事业上最大的一次危机。还好他有狐偃,更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深明大义,并且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女人 ——齐姜。
齐姜在劝重耳振作失败后,和狐偃等人设计,把他灌罪,偷偷拉出城去,等到他醒过来,已经是覆水难收了。重耳气得操过魏犨的戈就要和舅舅拼 命,说:这次走如果不成大事,我吃你的肉!狐偃则边跑边对付:如果失败了,我就死无葬身之地,我的肉是野狼的;如果成功了,你可以享受整个晋国的“嘉柔” (柔脆鲜美的食物),我的肉腥臊难吃,量你也咽不下!
——闹剧收场了,于是大家又坚强的上路。
狐偃的忠诚固然难能,但是事业两个字还是足以解释的;而齐姜牺牲自己的选择却是男人们的所谓“功业”难以解释的。成功男人后面往往都有这种女人——这是修来的。
(4) 在曹
路过。重耳不仅没什么好心情,还遇到了遭受曹共公偷看自己洗澡的恶心事,真是吃苍蝇。
(5) 在宋
宋襄公正努力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所以在对重耳的待遇上也与齐桓公持平(呵呵),不过他忙着和楚国争霸,没有心思也没有力量管重耳的事。
宋国的大司马公孙固对狐偃的评价是:惠以有谋——仁惠而有谋略。
(6) 在郑
郑文功不听叔詹谏的劝说,也看不起咱。
(7) 在楚
齐桓公死后,楚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那时候他们的势力居然达到黄河以北的卫和曹。面对将来的潜在敌人,楚国令尹子玉竭力主张杀掉重耳,但奇 怪的是,楚成王不但没有采纳,还说了重耳得天命的一些怪话。我相信这其中别有原因,而楚成王的话是《左传》作者附会的——但这不属于本章的讨论范围了。
(8) 在秦
秦国当时是晋国的邻居和亲戚,秦穆公就是重耳的大舅子(或小舅子)。重耳的弟弟夷吾就是得到秦国支持支持才做了13年的国君的。但是前638 年9月,夷吾身体不好,他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事先逃跑回国准备即位,把穆公嫁给自己的女儿(怀嬴)也丢下了。前637年,晋惠公死,太子圉即位,就是晋 怀公。这下穆公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于是联系流亡的重耳,准备对付晋怀公,重耳的机会来了。
但是任何帮助似乎都有对价的,秦穆公为了表示友好,嫁给重耳五个姑娘,其中就有被晋怀公抛弃的怀嬴——秦穆公是自己的小舅子,现在又做自己 的老丈人了;这还不算,怀嬴还是自己的前侄媳妇呢——重耳觉得实在难看,于是对怀嬴表示出轻蔑;不料怀嬴是秦穆公最宠爱的公主,大怒,吓得重耳除去衣冠把 自己囚禁起来,向新“老丈人”请罪。穆公试探重耳:这是我最喜欢的女儿了,虽然被太子圉抛弃了,还是希望能跟随你,你不喜欢我决不勉强,呵呵。
重耳还是转不过弯来,好在胥臣和狐偃引经据典,苦口婆心,这门婚事才算定下来了,于是才有了秦国人的援助。
(9) 在河
前636年春天,在秦国人的护送下,重耳即将度过黄河,踏上阔别19年的晋国土地,千辛万苦终于熬出来了,曙光就在前头!
到了黄河边,狐偃的思想却有了变化,他把保管的玉璧还给外甥,诚恳的说:我在您鞍前马后巡于天下,错误很多,这个我自己都有感觉,何况是国君您呢?就让我从此离开您吧。
重耳是什么人,马上表态:如果今后我有和舅舅不一心,“有如白水”——有河神作证。随即把玉璧投进河里。于是,一起出发!
——狐偃到底是真心话,还是逼重耳当中表态呢?
——重耳到底是真心话,还是政治家的权谋呢?
难讲,不过有两点是肯定的:
第一, 如果重耳这时候放走狐偃,霸业只能是空想而已;
第二, 既然重耳这时候挽留狐偃,那么狐偃必然以原有的风格和态度辅佐他。
第二辅国时期的狐偃。
前636年,重耳顺利回国,杀掉晋怀公,并粉碎了反对势力瑕甥、郤芮的焚宫阴谋,迅速稳定了内部。到前632年,城濮一战打败楚国,短短5年就完全确立了霸主地位,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固然是根本,但最关键的还是靠两个人:文靠狐偃,武靠先轸。
(1) 勤王
虽然周天王已经很衰落了,但是当时要谋求霸主地位,勤王还是必须走的一步棋,齐桓公的成功经验当然要借鉴。恰巧,前636年,周王朝发生内 乱,王子带试图夺取周襄王的王位,率领翟人攻占洛阳, 周襄王向各诸侯求援。这时候,秦穆功也跃跃欲试,在黄河边囤积军队准备行动,狐偃表现出了作为大政治家的敏锐和魄力,他鼓动文公:想得到诸侯拥护,没有比 勤王更好的途径了,这样所有的诸侯都会信任我们,并且合乎大义,周天子在形式上毕竟依然是天下宗主,有他的支持,将来一定会大有好处的》。文公好容易下顶 决心,前635年,晋国抛开秦国人单独行动,杀死王子带,稳定了周襄王的宝座。
这一来,襄王大为感动,亲自接受文公的朝见,用醴(甜酒)招待,并让文公想自己劝酒——这对诸侯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了。并且把阳樊、温、原、欑茅几个地方赏赐给晋,晋国于是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区有了自己的根据地,逐鹿中原的大门一下敞开了。
这次勤王,晋国不但赢得了国家荣誉,而且捞足了实惠,在争霸道路上走出了极其成功的第一步。
(2) 修明政治
在治理国家方面,晋文公靠的是狐偃。《左传》记载:晋文公回国后就致力于教化国民,2年后,想使用民力,狐偃说:“不行,人民还不知道道义, 还没有安居乐业。”于是晋文公就出兵勤王,回国后着力发展经济。在晋文公第二次想使用民力的时候,狐偃说:“不行,国民还不知道信用”,于是文公在围攻原 (周天子赏赐的土地,原人不服)的时候以信义折服了原人。文公说:现在差不多了吧?狐偃说:“人民还不知道礼仪,对你还没有足够的恭敬心”。于是晋国前 633年在被庐举行阅兵仪式(蒐),设置官员,明确职责,指定礼仪,明示国民(此次狐偃被任命为上军将)。经过这一系列努力,才创造了“一战而霸”
的辉煌。
第三, 争霸时期的狐偃
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后,楚国成为霸主的最有力争夺者,在粉碎了宋襄公“求霸”的闹剧后,锋芒迅速逼向北方。楚国联合鲁国、卫国、曹国侵犯齐 国,势力达到黄河以北——这也是整个东周时期楚国势力向北达到的极限,在当时来说,真个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幸好在这个关键时刻,晋闻公出 现了,晋国站起来了,“华夏”势力重新夺回了对“南蛮”的战略优势。
前634年,宋国背叛楚国倒向晋国,次年冬,楚王率领国附属国军队保卫宋国国都,公孙固(夸过狐偃的那位)来晋求援。一方面是内乱动荡了几 十年的晋国,一方面是100年励精图治,势力雄厚,咄咄逼人的出国——出不出兵?对于文公的确是个艰难的选择。整个城濮大战,总设计师是元帅先轸,而始终 给晋文公鼓气,对文公的决心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狐偃。
第一次:前633年冬,宋国求救。先轸先以巨大战略利益劝文公:“报施救患(宋国给过文公帮助,当时正处于为难),取威定霸,于是乎在 矣。”狐偃则从可行性劝:曹、卫刚归附楚国,我们如果直接出兵攻打,楚国不会不管,必然放弃对宋国的包围来救——采取围魏救赵的方法(那时候还没有魏和赵 国呢,呵呵),宋国、齐国的危机自然就度过了。
第二次:一切按计划进行,楚国令尹子玉派人对文公商量,你饶了曹、卫,我们放宋国一马,如何?狐偃劝文公拒绝,还是先轸献了条绝计。在军事和谋略上,先轸的确是当时各国最杰出的将领了。
第三次:楚国令尹子玉被先轸的奇谋激怒,直接领兵接近晋军寻求决战,狐偃坚持履行文公当年“退避三舍”的承诺,并提出“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的理论。
第四次:决战前夕,晋文公依然难下最后的决心,狐偃劝:“打吧!如果胜了,我们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护;万一败了,我们晋国表里山河,地势险要,也没什么危险的。”——还是古人牛啊,一开口就创造成语!
第五次:晋文公又梦见楚成王搏斗,被成王压在身下,吸自己的脑浆,又害怕了。狐偃说:恩,这是个吉兆啊:你看,您躺在地上,脸朝天,说明我们 得到上天的支持;楚王脸朝下,是低头服罪啊!再说了,脑髓是柔软的东西,楚王喝了,将要被我们“柔”化,多好!——甭关怎么瞎白话,反正文公的信心又回来 了:)
决战中,狐偃与兄长狐毛率领上军攻击楚国的左路军,将其击溃。此战论功,狐偃被文公定为首功——当然这是就整个过程和方面来讲的。

第四, 狐偃的卒年及城濮战后与文公的关系
关于狐偃的卒年,根据《国语-晋语21》赵衰让贤的记载:狐偃卒于其兄狐毛之后,并且在前629年秋天晋国清原之蒐后,但在晋文公卒以前(前 628年冬)。有一个说法,文公晚年很顾忌狐偃,狐偃是被他逼死的,这个本人实在不知道有无根据,欢迎了解这个问题的朋友们指教。

第三代

A狐溱:归于隐沦

狐溱,狐毛之子。前635年,晋文公出兵勤王,周天子把“南阳”(太行山之南,黄河之阳)地区的阳樊、温、原、欑茅地区赏赐给晋,文公命赵衰 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作为狐氏的第三代人,能和赵衰成为平级干部,狐溱的起点可谓很高了。但是渐渐的,狐家的势头似乎盛极而衰了。前629年,狐毛去 世,狐溱并没有取得六正的席位,而是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做了上军将。以后,基本不见了狐溱的记载,看来是日渐衰落了。到了100年后的公元前539年,叔向 已经在慨叹:栾、邵、肯、原、狐、续、庆、 伯,降在皂隶矣……而这些“皂隶”中很可能就包括狐溱的后裔在内。

B狐射姑(贾季) 

狐射姑,狐偃嫡子,因食邑于贾,字季(很象排行,不过当时以排行做名字的也很多)又称贾季。
在晋国,几个大家族就如进行着一场为期200年的马拉松赛跑,几代人的赛跑,是有一定规律可遵循的。比如一个家族这一代太风光或者太霸道了, 那么下一代往往要倒霉。狐偃是晋国文功时期无可质疑的元辅,但十来年过去,却发现一贯忠贞强硬的自己几乎没有给后代的接力做什么准备;而赵衰虽然表面上是 谦谦君子,实际上不显山不露水地把人际关系培养得扎扎实实。前629年,狐偃死,上军将先且居向文公身亲派佐,文公任命赵衰担任上军佐,而作为狐偃儿子的 贾季未取得重要职务。这时候,赵家的势力已经悄然盖过狐家了。前627年,中军元帅先轸阵亡,儿子先且居担任元帅,赵衰也水涨船高,做了中军佐,而贾季则 一直没什么机会。
但是贾季是个有抱负的人,不会甘心退让,终于,在前621年,狐氏与赵氏进行了两次“殊死”的政治斗争,可悲的是都以赵氏的胜利而结束,贾季也最终远遁于翟,狐氏家族彻底退出了晋国中指舞台的中心。
第一次斗争:
前622年,是晋国折损重臣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赵衰(中军佐)、栾枝(上军将)、先且居(中军将)、胥臣(上军佐)先后逝世,晋国六正突然损失了前四位,晋国文襄之治的黄金时代进入尾声,而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也如山雨欲来了——
前621年春,晋国在夷举行蒐仪式,调整军事将领。一开始,襄公想使士縠、梁益耳担任中军将佐,箕郑父、先都担任上军将佐,但是先且居的儿子 先克提出了不同意见:狐偃、赵衰的功勋怎么能忘记呢?于是让贾季将中军,赵盾佐中军。但是事情还有波折,没几天,襄公的老师(太傅)阳处父出差回来,阳处 父曾经是赵衰的老部下,关系很铁,他对襄公说:赵氏的功劳也不小于狐氏啊,而且赵盾很有才能啊。于是,又在董地“蒐”了一下,赵盾将中军,贾季无奈地曲居 人下,做了二把手。
可以想见,这些天,晋国的各种势力是怎样的忙碌啊。但是这样频繁变化,一方面说明襄公与乃父文公的领导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晋国各个家族开始坐大与争权夺利了,大家对国家、国君的向心力已经大大减弱。

第二次斗争
也是天不佑晋国。就在争夺军事席位之后的半年,前621年8月,晋襄公又撒手人寰。于是围绕着立嗣问题,第二轮政治斗争更加剧烈地展开了。
斗争的背景问题在于:第一,襄公的太子年纪还很小;第二,按照晋国的制度,文公的儿子(襄公的兄弟们)都不得在国内任职,都在国外。于是,立襄公的太子还是兄弟,以及立哪个兄弟,成了晋国上下争议的焦点。
文公一生女人很多,儿子也不少,这次争论涉及的主要有:
(1)公子雍。文公排名第四的老婆杜祁所生,时在秦国任亚卿;
(2)公子乐。文公排名第九的老婆辰嬴(就是曾经嫁给晋怀公的那个怀嬴)所生,当时在陈国。
赵盾力主公子雍,贾季则力挺公子乐,按说这属于正常的争论,考察争论的内容,赵盾的似乎还更合理一些(秦国强大,是很好的外援,杜祁贤德。) 但是这个争论一旦和权力斗争结合起来,问题就变质了,大家都知道立一个自己方面的国君的巨大意义,于是争执不下,最后谈崩了,赵盾利用正卿的地位,直接派 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雍来即位;贾季也不示弱,同时派人到陈国迎接公子乐去了。但是他的使者还没出晋国,就被赵盾派人“解决”了,贾季这次深刻地体会 到,在摊牌的时刻,只能拿实力来说话,而现在,在晋国,自己的实力比赵家已经相差太多了。但是他又能去埋怨谁呢?就是埋怨谁又能有什么用呢?
转眼1个月过去了,襄公也入土了。思前想后,贾季觉得罪魁祸首还是阳处父这斯,不是这个老贼,自己又怎么能凭空失去中军元帅的政治制高点 呢? 贾季实在咽不下这口恶气,他派自己的族人——也许是亲堂兄弟的狐鞫居去做掉了阳处父——这其实已经是一种丧失政治理智的报复了,为出气而抱负,根本没有心 思计算利害和后果了。
但是敌人的反报复是必然到来的,11月,主持埋葬完晋襄公后,腾出手来的赵盾立即处死了狐鞫居。从下手的时间来看,赵盾的确是比贾季更合格 的政治家(或者叫政客)。在人身安全面临威胁的情况下,贾季不得已远遁到翟人那里去了。赵盾也名优赶尽杀绝,还派亲信臾骈把贾季的家人、财产送到了翟,留 有余地,是成熟政治家的素质,毕竟大家都是统治阶级吧。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狐氏家族就这样离开了晋国政权的高层,凤冠时那么绚烂,零落时又如此迅速凄凉。这一去,贾季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狐氏本来就是翟人,这次出走对贾季而言,到底是远遁还是一种回归呢?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吧……

贾季的背影
(1)前620年,翟人侵犯鲁国,鲁文公到晋国(霸主)那里告状,赵盾于是派使者通过贾季责问翟人的执政官酆舒。酆舒顺便想他打听经过的情 况,问贾季:“赵衰、赵盾孰贤?”贾季回答:“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这真是个形象而又深刻的比喻,看来一年中他仍然在想晋国的事, “到底意难平”啊。
(2)前614年,晋国因为贾季、士会(也是因为立嗣的问题逃亡到秦国)逃亡在外,晋国人心不平,办事也很不顺利,于是“六正”特别召开了个铁别会议,赵盾首先发言:士会在秦,贾季在狄,我们几乎每天都有麻烦,大家说说该怎么办吧?”
荀林父发言:“我们把贾季接回来吧,他很善于处理外交,而且狐氏的功劳太大了。”
荀林父是老实人,而郤缺脑子就灵光多了,马上发言:
“我提议接回士会,贾季喜欢捣乱,而且问题严重。士会有智谋,人也谦虚……”
于是,贾季的命运就这样被这次会议决定了。

C狐鞫居(续鞫居、续简伯):狐氏家族的殉葬者
狐鞫居是狐偃族人,因为食邑于续,所以又称续鞫居、续简伯。他与狐偃的亲属关系不明,但根据其活动年代以及与贾季的关系推断,应该是狐偃的子辈,而且很可能属于至亲的范畴。
前627年,狐鞫居被元帅先轸赏识,提拔为自己的车右。前621年9月,奉贾季命杀死阳处父,11月,被赵盾处决。

结语:狐氏是晋国文公时期第一个辉煌的家族,但也是沦落最早的一家。狐氏的境遇似乎在告戒其他家族:时代不同了,只知道忠于国家,不团结多数家族,不操心为自己家多某福利,是没有好结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30 03:39 , Processed in 0.0317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