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2|回复: 5

]孙膑与庞涓二人的战略思想对马陵之战的影响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9569

积分

游客

积分
9569
发表于 2008-1-29 13: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马陵之战的贴子又和大家见面了,谢谢战友们和版主们的支持!

各位请先参看《孙膑兵法·见齐威王》中有这样一段白话文(孙膑对齐威王说的):不要妄信那些坐而论道、无所作为却又满口片面仁义道德、不合实际的迂阔之论。孙膑强调说,那些功德不如王帝、才能不及三王、智谋不及周公的人,却说什么我要积累仁义,推崇礼乐,不用武力就能禁止争轧和战争,平国治天下,这种想法根本想不通。即使像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并不是不想那样做,而是无法办的到。所以说,只能用战争的办法来禁止战争,所有人都打不过我们国家,我们就成了王,这样就没有了战争。“不可得,故举兵绳之”,“举兵绳之”要讲战略战术的。古往今来,战场上双方指挥员不同的战略思想,往往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马陵之战也是如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孙膑、庞涓二人在战略思想上的异同对战争的影响。

马陵之战中,孙膑在战略上能正确地先择作战时间、空间,俟双方战斗力削弱之后再出兵打击魏国;攻其必救,调动魏国军队在对我有利的战场进行决战。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像,使庞涓产生错误的判断而自动进入圈套,这样齐军就掌握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这是对春秋及其以前战争方式的变革。那时战争大都在一个战场,一次决战就能左右整个战争的胜负,所以战略与战术,往往合而为一,难以划分。战国以来,情况大不相同,战争的时间大为延长,战争的空间、范围也扩大了,因而在战争指导上,就产生了全局与局部,战略与战术的区别。这种战争方式的变革,就要求两军将帅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跟上战争发展前进的步伐。孙膑把自己“必攻不守”的战略思想看作是关照各个战场和各个阶段,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思想,而且把它与权、谋、势、诈等相结合起来,运用到战术思想中去,这是完全符合军事发展规律的。而庞涓却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战争观,仍然把战略、战术合二为一进行考虑。从战争学角度来看,庞涓同志已经落伍了,这一点只是其一。

我们再说一下其二,孙膑以“必攻不守”作为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不仅对力量相当或处于优势地位的作战一方,提供了迅速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因为通过兵力机动,可以正确地先择进攻的目标。避实击虚,调动敌军,从而改变战场的形势,取得主动权,使战场的优势易位。齐国、魏国的马陵之战就当时的两国军力相比,仍然是魏国强而齐国弱,如果当时魏国处置得当的话,那么历史就会改变,并不见得是魏国败给齐国不可。如果当时魏国把形势分析的再复杂一些,在出兵伐韩国之前,保留一部分精兵于魏国国内,作为战略后备队在大后方以防不测;如果齐军来攻,则闭门自守不出城迎战,齐军远来其意在于偷袭魏国而解韩国之围,其实并没有攻坚之意,魏国国都大梁暂时没有危险。魏军回援主力也可兵分两路,一路循序渐进回援大梁以诱齐军,而另一路迅速直插齐军之后,断了齐军的归路,并而阻断齐军的粮道,打齐军的后勤。齐国军队远道长途而来,势难长久,听到归路被魏国军队切断,必然军心大乱,不外就会自行退却,齐军如果退却,魏军出兵攻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可是魏军主将庞涓同志骄傲轻敌,战役指导上呆板机械,仍拘泥于固定的战术原则,只知道寻打齐国军队的主力硬碰硬地进行决战,忽视了根据敌情、我情、天候、地形以及对方军队部署等不同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以创造有利的形势,从而达到夺取战争胜利的这一正在兴起的战略思想,怎么能不败呢?

最后,我们大家来一下第三点,还是在孙膑的《孙膑兵法·齐威王问》中,回答田忌所问如何战胜“众且武”敌人的问题时,提出了打持久战的观点。孙膑:“垒广志,严还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之。”这一段话的实质,就是说在对付兵力、战斗力都占优势的敌人时,必须采用防御手段,避免为其所败,并尽一切努力,一方面增强工事,激励士气,以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另上方面,麻痹敌军,让其骄傲、疲惫,以消耗、消弱敌军兵力和战斗力。然后在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 在敌军不经意之时,向敌军的不备的地点,实施突然的反击,一举就可歼灭敌军,从这一段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随时间变化优劣形势的战法,具有我们毛泽东主席发表的持久战思想的萌芽(我打算再写一篇关于《孙膑兵法与毛泽东的贴子》不知道行不行?)。而这时的庞涓仍然保守地继续着“兵之情主速”,“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的速战速决的军事理论。这与孙膑的创造性持久战的思想相比,自然是落了下风,失败也成了自然。

总结起来言之,庞涓的战略思想实际上代表了春秋时期相对较为落后的战略军事思想,而孙膑则代表着战国中期新兴的战略军事指导思想。马陵之战是一场典型的“示假隐真”、欺敌误敌、设伏聚歼的成功战例。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除了把握救韩国时机得当外,将帅之间密切的合作,正确的预测战场和作战时间以外,还善于“示形”、巧设埋伏就是关键的因素。所谓的“减灶”就是这场战争中“示形”的主要方法。它实际上就是孙膑活用其祖孙武“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诡道”原则的实战体现,可以说齐魏马陵之战也是战国时代先进的战法与春秋时代落后战法的较量。在此之后的战国各国战争之中,就很难找到春秋时期军事思想的踪迹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马陵之战也可以做为一个跨时代的分水岭,对我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从此,我们中国的战争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8-1-30 16: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孙膑兵法》是孙膑所作的吗?这个都还根本没有定论的事情。以此为史料,根本难以成立。当然戏说版网络版另当别论。
比如本文头一段,根本就是一副法定的口吻,他出现于孙膑口中,很难让人信服。
个人认为,孙膑与后世之韩信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军事战术大师。前者有围魏救赵及马陵之战(这里且认为此战事实正如《史记》所载),后者有井陉之战。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8-1-30 16: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庞涓一代名将,本文作者以马陵之战的结果论英雄,窃为不取。不是庞涓自己不够厉害,而是对手实在是太厉害了。
之前庞氏为魏国屡立战功,是当时魏国及天下著名将军。这已经被他历次重大战争胜利所完全证明。至于他当时追击齐军,乃是当时最为常见的作战方式之一。实在是孙氏太厉害了。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3951
发表于 2008-1-30 18: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庞涓确实是一位有本事的将军,当然品质很低劣,但是孙膑呢?在桂陵之战中,孙膑采取的战术是相当狡诈毒辣的:他让两位“不识事”(无能)的都大夫担任将军,结果大败,这些牺牲品的作用就是诱使庞涓产生轻敌之念。
  这与希罗多德《历史》第三卷中记载的巴比伦城失陷的事情很相似:波斯国王大流士一连十七个月无法攻陷巴比伦城,他手下的一位重臣佐披洛司不仅采取自残的“苦肉计”,还安排了三支波斯精锐士兵共七千人充当牺牲品让巴比伦人杀死,骗取了巴比伦人的信任。
  这印证了《孙子兵法》的至理名言:“兵者,诡道也。”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8-1-31 10: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雅典所言甚是。《孙子》头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个人认为孙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军事战略家。
战略是什么,就是那些基础性的东东。掌握了以后怎么办?就要看各位将军们的战争战役中的具体战术运用了。后面这个其实比前面这个都难得多。主要评价标准也就是成败论英雄。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8-1-31 10: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个战略。如何实现它?实战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方法。主要原则就是欺骗。雅典所言攻占巴比伦城之战是如此,传说中的特洛伊之战也是如此。
桂陵之战是如此。而马陵之战则是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都是如此。
增兵我们不知,但减灶示弱;最终果然做到了“趣百里者蹶上将。”总的来说,看战术成不成功,主要还是要看结果的。许多好的战术,因为一个偶然性往往而告失败,这在历史上太过常见了。象后世如官鹿之战、赤壁之战那样主要是溃败而非野战之利的,其实在春秋战国中很少见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9 19:41 , Processed in 0.0282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