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6|回复: 0

杨修之死: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8-1-16 13: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修之死: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马拉多纳刀锋    2008-1-13

杨修乃名门之后。东汉末年名门虽然不少,不过如杨氏这样的也实在罕见。他的高祖(祖父之祖父)是杨彪,就是那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那位杨伯起,官至太尉;被谗言见废,愤恚自鸩而死。顺帝即位,大加褒奖。杨氏一门以廉政忠正著称于天下。彪有子秉,亦官至太尉;其“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后汉书•杨彪传》附传)秉有子赐,官至司空、司徒、太尉。赐有子彪,亦历任司徒、司空及太尉。彪时逢董卓之乱,“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后汉书•杨彪传》附传)由于他与袁术结姻,故为迎献帝于许都的曹操所不容;刚脱董氏虎口,又有恶狼相伺。
“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将作大匠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操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操曰:“此国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緌搢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操不得已,遂理出彪。”(《后汉书•杨彪传》附传)他虽然逃脱曹公手掌,却白发人送黑发人,亲见其子杨修被曹公所杀。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由此可见,汉季袁氏一门号称四世三公,门生遍天下;较之名望,尚略不及杨氏四世四公者矣。当然杨氏一门有崇位高望,却没有实际朝廷军事权力及地方军政大权,这也是袁氏可以纵横汉末乱世而杨氏无法自保之故。
杨修,于《后汉书•杨彪传》有附传;而《三国志》及裴注亦载其事迹。《后汉书•杨彪传》记载:“脩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脩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脩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脩。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关于杨修炫才之事,《世说新语》亦载之,共有四个故事;《捷悟第十一》有“门有活为阔字”、“曹公合字为人一口意”、“曹公问黄绢幼妇外孙虀臼何意答以绝妙好辞”、及“竹片可为竹稗循”四个典故。可惜的是,这四个故事都是与曹公有关。门改小曹公后来知之;每人“啖一口”是当着曹公面说的;绝妙好辞是曹公自己说“吾已得”之后又说的;而最后一个是曹公专门派人快马加鞭去问的,其实曹公自己于前已经想到了同样的用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曹公为什么要派人专门骑快马去问杨德祖呢?难道仅仅是考察一下德祖的捷悟,或是为了确定这些竹片的用处,还是让大家都知道名门之后的才智?还是曹公自有其深意呢?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记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后“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裴注引《典略》云:“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脩不止,脩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以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脩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脩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
此传裴注又引《世语》曰:脩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潮歌长吴质与谋。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脩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脩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脩与贾逵、王凌并为主簿,而为植所友。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余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太祖遣太子及圆各出鄴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脩遂以交构赐死。
综合《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注等记载,我们可知德祖本无其罪;而是魏王曹公为了替太子曹丕除去政敌曹植之强大羽翼,故病重时遂杀德祖。此诚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裴注引典略曰“(修)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脩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其政事文学都是一时之选。曹公一生枉杀之人多矣,这是其又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之典型事例。治世全其首领尚何其之难,何况生逢乱世,雄主猜忌,更无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命运。
曹公既杀德祖,乃与彪书,并厚赐彪及德祖妻。彪则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文帝受禅,欲以彪为太尉,固辞曰:“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四世太尉,亦不免贤才之逝。
文种助句践复国,主公“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文种不如范蠡知君之明,固有此难。楚汉争霸,天下之权在齐王韩信。联楚则楚胜,联汉则汉胜;鼎足三分亦可矣。然齐王终念汉王登坛拜将之大恩,联汉而遂成功于垓下之战。然高祖巡行而召诸侯,一力士竟执楚王韩信,废为淮阴侯。淮阴侯非不知伴君如伴虎,希冀之也;悔不用蒯通之言晚矣。汉武帝立襁褓之子为太子,鉴于吕后之于惠帝少帝故事,遂赐壮年之亲母死,钩弋夫人遂成千古典则;天下皆知其死之冤,然亦多武帝之是者。荀彧王佐之才,为曹公首席谋士,平定北方文若乃居首功;然反对曹公欲进为魏王之议,而被迫自杀。其非不知曹公之志不可挡,而必行之者,昭己忠汉之明矣。如此四者,匹夫皆无罪,怀璧实其罪。璧虽不同,死则同也。至若德祖,既见文若之死,又见太子之立,故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有中国二十五史,如此事例实在太多。晋惠公杀里克,曰:“为子君者不亦难乎?”文帝继位,诛丁氏兄弟及其男口,无乃不为是者。千载以下,夫复何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3:55 , Processed in 0.0241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