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11|回复: 2

叙拉古的故事(转)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3003

积分

游客

积分
3003
发表于 2008-1-7 16: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西里岛地处地中海要冲,它北隔墨西拿海峡与意大利本土相望,西南相距北非海岸在两百公里以内,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734年,科林斯的移民在西西里岛上创建了一处名为叙拉古的殖民地。它日后发展壮大,成为了西西里的最大城邦。作为希腊世界的西陲,叙拉古曾经决定了雅典、斯巴达的霸业沉浮,后来又牵系着迦太基、罗马的世代恩仇。地中海飞溅的浪花,不知淘尽了多少古代的英雄。

一、君主之忧

让你来尝尝做君主的滋味如何
——狄奥尼修斯一世

  叙拉古最早的僭主叫做盖隆,此人系侍卫出身,凭武功起家,征服了西西里多个城邦,将其百姓都迁至叙拉古。奇怪的是,当初坚决抵抗盖隆的富人倒被给予了公民权,而没有参战的平民反被卖作奴隶,据说盖隆认为平民最难与之相处,最不让他放心。

  公元前480年,盖隆率兵打败了迦太基,此后叙拉古渐从西西里众城邦中脱颖而出,俨然成为诸邦之首。盖隆死后,弟弟希罗继位。如果盖隆算得是武帝的话,希罗可以说是文帝了。他奖掖学术,扶植文士,一时间叙拉古王宫冠盖云集,品达、埃斯库罗斯、西摩尼得斯纷至沓来。古代的僭主国家约相当于现在的极权国家。古代和现代完全相反,现代是极权国家把本国的人才赶到民主国家,而古代是民主国家把人才赶到僭主国家。可不是么,在雅典,恰恰是民主发展到极盛的伯里克利时代,才开始迫害种种“异端邪说”。如果连伯里克利的老师阿那克萨哥拉都要被逐出城门,还有谁能幸免于难呢?

  根据希罗优待文人的史事,色诺芬杜撰了对话录《希罗》。对话在西摩尼得斯和希罗之间展开,话题是僭主与平民相比谁更快乐,主旨则在于探讨僭主为政之道。西摩尼得斯认为僭主更为快乐,因为他们富可敌国,心想事成,享用的是山珍海味,旁边有人伺候,受人奉承,虽有种种不便之处,但是僭主获得的荣誉可以抵消一切。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希罗则大吐苦水,进行了十番料简: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走出王宫,随意行走;赞美虽多,却不是出自真心;酒菜虽丰盛,吃起来索然无味;美女虽可任其欲求,却叹无人匹配;更何况已是激情尽失;不惟如此,僭主无法体味胜利的喜悦,总要担惊受怕;友谊是最伟大的天赐,可僭主们手足相残,夫妻反目,洒向人间都是怨;维持手下的开销太大,是不堪忍受的重负;可叹正人君子不能用,只能重用小人;最可怜是没有朋友,孤独无依,痛苦深入骨髓,无法排解。至于西摩尼得斯提到的荣誉更应该遭到否定,因为谄媚不是尊重。

  若干年后,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斯与其侍臣达摩克里斯交谈,达摩克里斯一个劲的赞美君主们的幸福与快乐,狄奥尼修斯给他机会尝试国王的生活,一样的奢华无度,一样的声色犬马,只是在头顶上悬挂了一把剑,这就是所谓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西塞罗《图斯库卢姆谈话录》5.21)。狄奥尼修斯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他说过,他的那些朋友不管多贤明,只要是有机会,肯定会选择自己来当统治者,而不是被他人所统治。他为人忌刻多疑,多疑到见不得理发师的专业工具;自己的兄弟、儿子要进入他的寝室,也要换过一身衣服;只因为夜里梦到一位部下谋害了自己,就砍了那人的头;因为担心儿子思想成熟后会对自己不利,就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

  色诺芬最后借西摩尼得斯的口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通过改善为政之道,僭主可赢得民众爱戴。具体来说,不过是爱民如子,以邦为家。不过,叙拉古的民众就是那么好亲近的吗?

(注:本节依据色诺芬《希罗》)

主题

0

回帖

3003

积分

游客

积分
3003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6: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帝国之征

既生而为人,就莫说明天必将如何,
若看见某人幸福,也莫说会有多久,
因为即使那霎时飞走的长翅膀蜻蜓
也比不上人生变化无常。
        西摩尼得斯:悲歌

  公元前467年,希罗逝世,弟弟Thrasybulus因暴虐酷刻被逐,叙拉古建立起民主政体。在民主政体下,叙拉古的势力迅速膨胀,西西里的另一城邦厄基斯泰感受到了它的威胁,于是在公元前415年,向当时最强大的城邦雅典求援。

  这时伯罗奔尼撒战争已经进行到了第十七个年头,雅典和斯巴达正在为争夺全希腊的霸权而展开殊死搏斗。雅典人虽暂处上风,但他们担心叙拉古和斯巴达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对西西里用兵正可以一劳永逸的消除雅典的恐惧。修昔底德的史书留下了对这段历史最权威的记录,根据他的记载,雅典人为讨论是否出兵,召开了公民会议,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成持重的尼西阿斯久经沙场,据他判断,叙拉古的最佳策略是坐山观虎斗,抽身事外,看雅典和斯巴达争个你死我活,因此决计不会参战,雅典人对叙拉古的担心可以休矣。年轻的亚西比得则一心想赢取功名,因此极力鼓动雅典人的斗志。在他看来,帝国的方略是:“勇敢地援助一切请求援助的人,不管是希腊人也好,非希腊人也好;不仅在受攻击的时候要顽强的抵抗,更要先发制人”。亚西比得看出了帝国的根本困境:为了生存,帝国必须不断扩张,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因为雅典人“对于安静生活的看法不能和别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们会改变整个生活方式而使之变为和他人的生活方式一样”(案:此处用商务版译文,此处译文较为蹩脚,不符合汉语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能共存,既然雅典不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别人的生活方式就要被改变。亚西比得的这番演讲对雅典帝国的本质作出了注脚。

  最终恐惧成为了行动的理由,雅典人决定出兵西西里,并任命尼西阿斯、亚西比得二人为将军。这是雅典历史上最劳师动众的远征,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至于实力的强弱则是明摆着的,叙拉古怎堪匹敌全盛时的雅典?可是就在出征前夜,赫尔密石像神秘的遭到毁坏,亚西比得成为怀疑对象。民意是如此的捉摸不定,雅典人虽然让亚西比得继续领兵出征,中途忽然又改变了主意,召他回国受审。亚西比得见势不妙,立即逃到了斯巴达一方,并怂恿斯巴达出兵。正是雅典的远征促成了斯巴达、叙拉古的结盟,而雅典人的本意却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雅典人一开始节节胜利,但是很快斯巴达军队出现在战场上,打破了双方实力的对比。他们建筑的城墙穿越了雅典人试图围困叙拉古的环塞。以后雅典即使能打败斯巴达人,也无力包围叙拉古了。

  雅典的形势日益恶化,尽管后来又派来了援军,可是天意弄人,援军第一次投入战斗,适逢夜晚,士兵们分不清敌我,又遭到重创。此时雅典军队败局已定,摆在面前的不是打还是不打的问题,而是如何撤退的问题。可是尼西阿斯深知雅典人决不可能认错,自己一旦无功而返,结局不堪设想。既然一定要死,那还不如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最后雅典全军覆灭,修昔底德描写雅典军队突围的这一段极为精彩,也最令人感动。雅典人在出师时是何等的趾高气扬,而今又落魄到如此悲惨的田地,怎不令人悲伤万分。

  雅典历史上最大的军事冒险就此以失败告终。一切一切都烟消云散,从此雅典的光辉就一去不还。

(注:本节依据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主题

0

回帖

3003

积分

游客

积分
3003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6: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哲人之行

“你从叙拉古回来了?”
——海德格尔弃校长职重执教鞭后,同事讽刺语

  经历了六十来年的民主政治后,前405年狄奥尼修斯一世掌握了大权,重建了僭主统治。他和希罗一样热衷于奖掖文学,而且他也写些诗作,还在奥林匹克大会上被人颂读。他罗致了不少文人雅士,柏拉图就是其中之一。

  柏拉图说过,在所谓的民主政体下,叙拉古人“不是任何人的臣民,既不服从合法的统治者,也不服从法律,而是推崇完全绝对的自由”,他们甚至未经任何合法审判就把狄奥尼修斯之前的十位将军用石头打死。在奴役或自由两个极端之间,叙拉古人不是陷于前者,就是迷信后者。

  照理说,柏拉图接受了苏格拉底的教训,深知哲人与城邦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治理国家又是那么的困难,就不该再趟这趟混水。可是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只有让哲学家当权,或者让政治家变成哲学家,城邦才能兴业致治。既如此,则吾辈不出如苍生何。于是柏拉图踏上了西西里之旅,也很快扫兴而归。因为他批评僭主政体,得罪了狄奥尼修斯一世,只好选择离开。不过在岛上逗留期间,柏拉图邂逅了一位有志青年,即狄奥尼修斯的妻弟狄翁,柏拉图倾心传授给了自己的学说,完成了对这个年轻人的启蒙。当时柏拉图没有想清楚其学说的后果,后来在第七封信中他才认识到“但我当时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策划一种推翻暴君的办法”。不管怎样,狄翁却是全盘接受了哲人的教诲,而且觉得应该让更多人接受导师的学说,这就有了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

  不久,狄奥尼修斯一世去世,小狄奥尼修斯还年轻,由狄翁辅政。狄翁感到这是一个实践理想的大好机会,急忙写信让柏拉图来帮忙。柏拉图不是说过除非有奇迹发生,让政治家变成哲学家,才能安邦定国吗?现在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就是一个奇迹吗?那,还有什么好等待的呢?为了友谊,为了理想,为了尊严,柏拉图第二次踏上了西西里之旅。

  这一次旅行是一场恶梦。正当小狄奥尼修斯沿着设计的道路前进,品格和学问在不断提高的时候,突然间波折顿生,有人嫉恨狄翁权势,遂造谣说狄翁图谋篡位,还有的人则愤愤不平——想当年雅典的千军万马都折戟于此,而现在派来一个智者凭着三存不烂之舌就能倾覆叙拉古的政权吗?很快狄翁遭到了放逐,柏拉图也遭到了软禁,好不容易才说服小狄奥尼修斯放他离去,但是双方约定一旦事态平息后,柏拉图还要重回叙拉古。

  柏拉图回家后,小狄奥尼修斯修书再次邀请,答应还狄翁一个公道,并派来专人专船迎接,各方面的朋友都力劝他接受邀请。柏拉图居然又答应了,后来发现小狄奥尼修斯的许诺根本是空头支票,找了机会逃了出来。狄翁后来回去报仇,最后送了自己的命。

  柏拉图在第二封信中写到“智慧和强权的相互吸引是一种自然法则”。哲人和国王是两种不同的人,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何成为敌人,而在某些情况下成为朋友,在某些情况下先成为朋友然后成为敌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在某些方面相同,而在其他方面相异”。对于柏拉图来说,狄奥尼修斯一世属于第一种情况,狄翁属于第二种情况,而小狄奥尼修斯则属于第三类了。柏拉图的帝王师实践以失败而告终,倒是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真正当上了君主的老师,当然这是后话了。

(注:本节依据柏拉图书信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7 22:00 , Processed in 0.03971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