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99|回复: 2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日战争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07-10-3 13: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蒙古人征服过数以千计的城市,然而成吉思汗屈尊进入的城市,历史上仅仅提到一座。通常,当胜利得以确保的时候,他就带着他的朝臣侍从撤回到远方更舒适的营地,而由他的勇士去完成剩余的任务。1220年(即龙儿年)3月的某一天,这位蒙古征服者打破他独特的传统,带领骑兵进入到新征服的布哈拉城中心。该城是花剌子模算端(今译“苏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尽管布哈拉城既非首都,也非主要的商业城市,但在整个穆斯林世界,它占据了崇高的情感地位,被视为“高贵布哈拉”。因具有“为所有伊斯兰教徒带来荣耀与欢愉”的称号而知名于世,该城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由于成吉思汗非常清楚,通过征服并进入该城市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宣示意义,因此他耀武扬威地骑马穿过城门,经过一片遍布着木房与小贩货摊的拥挤区域,来到位于城市中心的巨大砖石建筑群之中。

  在或许是军事史上最大胆创新的成功突袭之后,成吉思汗进入到布哈拉。当时,他的一部分军队从蒙古出发,沿着直线正面攻击算端的边境城市;而他自己则与辎重同行,率领另一支部队长距离远征,这一距离比任何其他军队行进的路线都要长——需要穿越两千英里的沙漠、山川及草原。最后,他们几乎不可思议地出现在敌方防线背后的纵深处。即便是商业旅行队也会绕道数百英里,避开克孜勒库姆沙漠,即传说中的“红沙漠”;不过这正好是成吉思汗选择从那个方向进攻的原因。通过与那个地区的游牧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成吉思汗得以率领他的军队,沿着至今仍未能确知的路线,穿越那片沙漠地带。

  他的目标布哈拉城,矗立在阿姆河一条支流两岸的肥沃绿洲中部,那里的居民大多数是塔吉克人或波斯人,但却被新建立的花剌子模帝国的突厥部落所统治,花剌子模帝国是那个时代众多短命帝国中的一个。花剌子模算端所犯的一个严重的致命错误,就是他劫掠了蒙古商队,并把派去进行和平商业谈判的蒙古大使毁容,这一行径激怒了成吉思汗。虽已年近六十,但听到自己的人受到攻击时,成吉思汗毫不犹豫地召集了他那支纪律严明、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再次跨上战马,兴师问罪。

  几乎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支重要军队,蒙古军队是轻便上阵,没有补给供应的。即便等到最冷的月份横跨沙漠,人和马畜也仅需少量的水。因为这样的季节有露水,可以刺激部分草的生长,这些草可供牧马,并可吸引到猎物,那是以狩猎为生的人所需的。蒙古人不是动作缓慢地运送攻城武器和重型装备,相反,他们带有快速机动的工兵部队,能当场使用可获得的材料,建造任何他们所需的东西。在跨越广阔的沙漠之后,蒙古人遇到第一片林子,他们就将其伐倒,制作攻城的梯子、武器及其他攻击器械。

  当先头部队走出沙漠,发现有第一个小部落时,快速行动的特遣部队立即会改变速度,慢慢运行,动作迟缓,仿佛他们是来贸易的商人,而非快速攻击的勇士。在居民们意识到他们是谁,并在听到警报之前,蒙古军队正若无其事地漫步在城镇的门口。

  出人意料地从沙漠中出现之后,成吉思汗并没有立即行进,并趁势攻击布哈拉。他知道,没有援军能离开正被他的部队所进攻的边境城市,因此,他可从容地运用一种令人痛苦的方式,左右布哈拉民众的忧虑和希望。这种策略的目标很简单而又往往是相同的:在战斗真正开始之前,用恐吓手段迫使敌人投降。起先通过夺取邻近的几个小城镇,成吉思汗的部队释放了很多当地的平民逃往布哈拉,逃亡者不仅充斥该城,而且大大地加剧了城内的恐惧氛围。蒙古人在敌军防线背后的侵袭,立即给整个帝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恐慌。正如波斯编年史家阿塔篾力克·志费尼所描述的那样,当人们看到环绕在他们周围的乡下居民时,他们“被骑兵和骑兵带来的暗如黑夜的灰尘窒息住了,惊吓和恐慌压倒了他们,而且担忧和恐惧盛行。”成吉思汗从给予民众两种选择开始,着手准备对一座城市展开心理攻势。他给城外的民众提供宽待的投诚条款,若他们接受条款就可加入到伟大仁慈的蒙古人之中,用波斯编年史家志费尼的话来说,“无论谁屈从于他们都可获得安全和自由,并远离严酷的恐怖与耻辱。”对那些拒绝接受苛刻条款的俘虏,蒙古人就会在下一次进攻中,将他们置于军前,充当战争的炮灰。

这种策略使布哈拉的突厥守军感到恐慌。仅有五百名士兵留下来支持布哈拉城堡的长官,其余的两万名士兵则赶在蒙古主力军队到达前,四处逃散。他们丢城弃甲,如鸟兽散,这正好掉进了成吉思汗的陷阱,蒙古勇士早已停驻在外等候逃兵,从容地将他们处死。

  布哈拉的平民投降了,并且打开城门,但仍有小股负隅顽抗的士兵留在内城的城堡之内,他们寄希望于厚实的城墙可以帮助他们阻止任何围攻。在仔细评估了整个形势后,成吉思汗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定——进入该城!他的第一项举动就是来到布哈拉城中心,接受所有人的投降,并号召降民给他们的战马提供草料。供养蒙古军队和马匹,被认为是对征服者表示降服的标志;更重要的是,通过接受粮草,成吉思汗将降服者视作自己的部属,授予他们蒙古人的保护,同时,也要求他们服从他的命令。

  从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开始,我们就有了关于六十岁左右的成吉思汗的少数几种书面描写。波斯编年史家米哈伊·阿老丁·术兹札尼,他对蒙古人的描写远不及志费尼那么温和,他将成吉思汗描绘为一位“身形高大、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人,头发稀疏发白,有一双猫儿眼,有着专注的活力、洞察力和天赋及理解力、令人生畏的攻击力,他是一位杀人不眨眼的屠夫、仇敌的颠覆者,无畏、血腥并且残忍。”由于成吉思汗具有摧毁城市和战胜数倍于己的敌军的离奇能力,术兹扎尼还断言成吉思汗“熟悉巫术并且诡计多端,以魔鬼为友。”

  在对该城完成了有计划的劫掠之后,成吉思汗将注意力转移到被围困在布哈拉的内城堡之中而仍在负隅顽抗的突厥勇士身上。尽管对蒙古人特别不熟悉,但对于布哈拉和撒马尔罕这样的中亚绿洲城市内的定居民来说,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目睹过许多野蛮军队的来来往往。以前的部落军队无论怎样勇敢或纪律严明,也从不构成严重的威胁,因为只要城市守军能找到食物和水,他们就能躲在内堡厚实的围墙之后,进行长期地抵抗。蒙古人用尽各种方法,仍无法对付在布哈拉所遭遇到的训练有素的职业士兵。尽管蒙古人通常都有一流的弓矢,但每个人都得自备武器给养,因此制造技艺的质量也就千差万别。同样,蒙古军队是由部落的全体男性成员所构成的,他们靠粗野的放牧方式进行训练;虽然他们耐劳、纪律严明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事业中去,但他们还是缺乏像布哈拉守军那样的专业挑选和训练。堡垒厚实的石墙,有利于守军躲藏其后,最重要的是,没有部落军队曾掌握过围城作战的复杂技术。但是成吉思汗有办法来对付他们。

  进攻被设计成一次势不可挡的兵力展示,观众不是布哈拉已被征服的民众,而是远方的军队和成吉思汗下一个目标城市——撒马尔罕的民众。蒙古入侵者展示了他们新造的围攻武器——弩炮、投石机,这些器械作为武器,已被围攻部队使用了几个世纪,它们不仅能投掷出石头和火焰,还能射出燃烧的液体、爆炸装置和燃烧物质。他们调来了装在轮子上的巨大弩炮,而大队大队的人马则带着可伸缩云梯攻上塔楼,从塔楼那里,他们能够击中内城中的守军。从城市上空进行攻击的同时,坑道工兵们开始在墙底挖地道。在展示空中、地面和地下令人生畏的技术威力的同时,某些情况下,成吉思汗还逼迫已被俘的内堡守军的同伴去攻城,有些囚犯冲锋在前,尸积城壕,有些则推着武器活着冲入到城堡之内,通过这种方式,成吉思汗加剧了守军的心理紧张。

  蒙古人从曾经接触过的不同文化中吸收经验,发明和使用各式武器;而且通过这种知识的积累,他们还创立了全球性的武器库,能够适应所遭遇到的任何形势。蒙古人试验成功了会喷火或爆炸的武器,这些武器后来变成为迫击炮和加农炮。在志费尼的描述中,我们对其准确讲述他们周围发生过什么的证据感到困惑。他将蒙古人的进攻描写成“就像炽热的火炉吸收了坚硬的木头,火势更盛,从炉腰将火花射向空中。”成吉思汗军队将草原勇士所具有的凶猛与速度,和中华文明的最高科技智慧结合在一起。成吉思汗使用快速机动并训练有素的骑兵去对付地面上的敌军步兵,而通过使用新型的火力轰击技术和空前的破坏器械,则减弱了内堡城墙的防护威力,使蒙古军队得以突破要塞,从而胁迫城堡守军。随着炮火和死神纷纷降落到城堡内的守军身上,用志费尼的话来说,算端的勇士很快便“淹没在完全毁灭的汪洋大海中。”

  成吉思汗认识到,战争不是一场身体的比赛,或仅仅是对手间的竞争,它是一种人反对另一种人的总体事业。胜利不会倾向于那些按规则行事的人;它垂青于制造规则并将规则强加给敌手的人。胜利不可能是局部的。它是完全的、全部的,而且也是无可否认的——或者什么都不是。战争时期,这意味着对恐怖和突袭的肆意使用;和平时期,它则意味着对一些基本要素以及不可动摇原则的坚定遵守,这种原则可以在平民大众中间建立忠诚。抵抗将面临死亡,而忠诚者则得以安全。

  成吉思汗对布哈拉的进攻,被视为一种巨大的成功,不仅因为那个城市的民众投降了,而且还因为当蒙古人攻击的消息传到首都撒马尔罕时,军队也投降了。算端弃国而逃,蒙古人所向披靡。成吉思汗带领主力部队,翻越阿富汗山脉到达印度西北部的河流区域,而另一支分遣部队则绕过里海,穿越高加索山脉,进入到俄罗斯平原。从1220年开始的那天起,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维埃主义兴起时,成吉思汗的后裔作为布哈拉城的可汗和埃米尔,统治了该城正好七百年的时间,这是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家族王朝。郾城、颍昌大战


    郾城、颍昌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指挥岳家军于1140年七月先后在郾城、颍昌大破金军,取得了直捣中原、收复河朔计划的关键性胜利。此战是岳飞生前最后一次与金军主力决战,不久,岳飞奉命班师,使抗金的有利形势废于一旦。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统治者撕毁上一年与南宋签订的和约,调集大军分四路进攻陕西、山东、洛阳和开封,得手后又乘胜向淮西进攻,结果在顺昌为刘锜大败,金军的全线进攻受到了抑制。在南宋各路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岳飞打算联合义军,配合友军,乘胜反攻中原。按照其以襄阳为基地,连结河朔,进捣中原,恢复故疆的既定方针,派遣王贵、牛皋、杨再兴、李宝、张宪、傅选等,分向京西洛阳、汝州、郑州(今河南郑州)、颍昌(今河南许昌)、陈州、蔡州等地,分布经略,展开猛烈的攻势;并分别派兵接应东、西两面的宋军;同时派遣梁兴等人北渡黄河,联络太行山义军,相机收复河东、河北失地,以便南北呼应。此时,韩世忠所部自淮阳、张俊所部自庐州、寿州间北进。张俊在福州造海船千艘,准备由海道北攻山东。吴璘等在陕西的作战也有所进展。

    宋高宗赵构一向畏敌如虎,在宋军即将反攻的有利形势面前,竟然作出“兵不可轻动,宜班师”的荒谬决定,要求各路军队停止北进。为此,特派司农少卿李若虚于六月二十二日赶抵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岳飞军营中计议军事,阻止岳飞军北伐中原。岳飞部将都已北进,他未接受李氏带来的诏命,仍按原来计划行事。李若虚鉴于当时的形势,同意岳飞的主张,并主动承担“矫诏之罪”。六月二十五日,岳军统领官孙显,于陈、蔡之间破金军排蛮千户部;闰六月二十日,张宪部克复颍昌;二十四日,收复东州;次日王贵所属杨成部克复郑州。七月初二日,张应、韩清克复洛阳。岳飞所部在一个多月里,连战皆捷,收复了洛阳至陈、蔡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形成东西并进,夹击汴京金军主力的态势。岳飞为了诱惑金军南下决战,遂集结主力于颍昌地区,自率轻骑驻守郾城(今河南郾城)。

    金军兀术败于顺昌后,自己与龙虎大王突合速退回开封,命韩常守颍昌府、翟将军守淮宁府、三路都统阿鲁补守应天府,企图负隅顽抗。当兀术看到岳家军孤军深入、有机可乘之时,不待岳家军集结布署完毕,抢先发动了进攻。七月初八日,兀术指挥经过一个半月休整的主力部队以及增派的盖天大王赛里(宗贤)等率领的军队,倾巢出动,直扑郾城。实际上,这是兀术蓄谋已久的意图。还在岳飞挺进中原之时,兀术召集诸将,商议对策,他判断:南宋诸路军易于对付,唯独岳家军将勇兵精,且有河北忠义军之援,其锋不可挡,须寻找时机,诱其孤军突入,然后集中主力,并力一战。岳飞轻骑驻守郾城,正合兀术“并力一战”的心理。

    金军欲抄袭岳家军设于郾城的大本营,挑选1.5万多名骑兵,披着鲜明的衣甲,抄取径路,自北压向郾城。当时岳飞手下只有亲卫军(背鬼军)和一部分游奕军。岳飞指挥将士迎敌于郾城北十多公里处。他首先命令儿子岳云出战,并严历地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岳军每人持麻扎刀、提刀和大斧三样东西,入阵之后即与敌人“手拽厮劈”,上砍敌人,下砍马足。岳云、杨再兴等相继率兵冲入敌阵,杀伤甚多。杨再兴奋勇当先,单骑闯入敌阵,打算活捉兀术,结果没有找到,只身杀敌数百人,自己多处受伤,仍顽强地杀出敌阵。战斗从午后进行到黄昏,金军终于支持不住,向临颍方向撤去。此战金军兀术的精锐亲兵和拐子马遭到沉重打击,兀术本人也震恐万分,他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但兀术仍不死心,希图再战获胜。十日,增兵郾城北五里店,准备再战。岳飞当即率领军马出城,并派背鬼军将官王刚带领50骑,前往侦察敌情。王刚突入敌阵,斩敌裨将。诸将见王刚军接战,主张稍退避锋。岳飞认为此时正是进军良机,遂亲率骑兵出击,诸将继后,左右驰射,挡住了金军骑兵,打乱了敌人步兵,又败兀术军。经过3天激烈战斗,岳飞军取得了郾城之战的胜利。

    兀术不甘心于郾城之败,又集中了号称12万人的兵力,进到郾城和颍昌之间的临颍(今河南临颍),妄图切断岳飞和王贵两军的联系。七月十三日,张宪奉命率领由亲卫军、游奕军、前军和其他军组成的雄厚兵力,进到临颍,寻求和兀术大军决战。杨再兴等率领300骑兵为前哨,当抵达临颍南的小商桥时,猝然与兀术大军相遇。兀术指挥兵力包抄围掩。

    尽管众寡悬殊,杨再兴毫无惧色,率骑兵与之英勇作战。杨再兴和300骑兵全部战死。金军也遭到沉重打击,光被杀死的就有2000多人,其中包括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等100余人。十四日,张宪率援军赶到临颍,打退了金军。兀术不敢再战,留下部分兵力,自己率主力转攻颍昌。

    岳飞估计兀术将回军攻颍昌,便令岳云急速增援驻守颍昌的王贵。七月十四日,兀术率领3万骑兵、10万步兵进攻颍昌,于城西列阵。宋军虽有五个军戍守颍昌,但都不是全军。王贵命少量兵力守城,自己和姚政、岳云等率中军、游奕军、亲卫军出城决战。22岁的岳云率领800名亲卫军骑士首先驰击金军。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继进,掩护骑军,与敌军拐子马搏战。双方激战几十个回合,依然不分胜负。这时老将王贵有些气馁,岳云制止了他的动摇。岳云前后十多次突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很多步兵、马军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仍无一人肯回顾。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率军出城增援,战局很快扭转过来,大败金军。颍昌大捷,杀敌5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缴获马匹3000余,几十名敌将也死于宋军之手。不久,张宪部将在临颍东北打败金军。岳飞率军乘胜追击金军,于距开封仅20多公里的朱仙镇击溃金军,至此,岳飞反攻中原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郾城、颍昌之战,是岳家军挺进中原抗击金军的关键性大捷。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岳家军依靠将士们的强劲勇敢,以及岳飞、岳云父子的正确指挥、冲锋陷阵,经过酷烈的战斗,以少胜众,打败了敌军主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是南宋初年抗金战争中重要胜仗之一。金军统帅兀术哀叹说:“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军在此战以前,尚未同岳家军进行过很严重的较量,这次才算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郾城、颍昌大捷后,岳飞本可以继续北进,实现长驱中原、收复河朔的愿望,但南宋朝廷以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为首的议和妥协派容不得这些,急催岳飞班师。岳家军的班师,使整个抗金战争局势又逆转了,收复的许多失地又重被金军占领,“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第二年,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于临安。一代名将、民族英雄就这样殒落了。不过,岳飞治军严明,英勇善战以及“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秋毫无犯”的精神将永远垂范后世。北宋统一战争

北宋为消灭藩镇割据,实现天下统一而进行的战争即北宋统一战争,起于乾德元年 (963年),迄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前后历时共16年。

  公元960年,北宋立国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未变。 当时,除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政权外,尚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南平、占据湖 南14州的武平、据有两川、汉中45州的后蜀、据有岭南60州的南汉、据有江淮地区的南 唐、据有两浙地区的吴越、据有河东(约今山西省)江州的北汉等割据政权。赵宋政权 虽有后周奠定的基础,但中原地区自五代以来,战乱连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 济实力远非雄厚。面对“卧榻之侧,皆他人家”的严峻局势,赵宋统一战略是否得当便 成为统一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宋太祖赵匡胤等在充分估计自己军事、经济实力的基础 上,经过再三权衡,深思熟虑,最后才确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

  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先弱后强,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 敌。为此,赵匡胤选派宿将,率领重兵,守卫北部要点,分别防备党项、北汉和契丹。 在北面的防御加强后,才挥军南下,击灭南方各割据势力。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武平统治者周行逢病死,11岁的幼子周保权继位,衡州 (治今湖南衡阳市)刺史张文表乘机发动兵变,进逼朗州(今湖南常德)。武平统治者 一面派兵进击,一面遣使向南平和北宋求援。十一月,南平统治者高保勖也病死,侄高 继冲继位。久已图谋南下的赵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接连发生丧乱,认为有机可乘,遂 采取一箭双雕的方针:以借道为名灭南平,以救援为名灭武平。乾德元年(963年)正 月初七,赵匡胤命慕容延钊、李处耘等率10州兵,借道南平向武平进军。南平对宋的借 道要求,意见不一。高继冲未作任何应变准备。二月初,宋军进屯襄州(今湖北襄阳), 派人告知南平为宋军准备给养。这时,高继冲遣使以犒师为名探听宋军的真实意图。二 月初九,使者与宋军在荆门(今湖北荆门)相遇,慕容延钏假意殷勤款待,暗中由李处 耘率轻骑数千,乘夜倍道向江陵急进。高继冲至城外,等待延钊大军,而李处耘则率兵 先入城,迅速占领江陵城内要地。高继冲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

  宋军灭南平后,征调南平万余人,合兵向武平急进。这时,武平已击杀张文表,平 息了内乱。周保权获悉宋军压境的消息,急召群臣谋议,最后决定抵抗。于是慕容延钊 分兵两路,水陆并进:水师东趋岳州(今湖南岳阳);陆路则出澧州(今湖南澧县)直 指朗州。水路从江陵沿长江顺流而下,二月末大破武平军于三江口(今岳阳北),进占 岳州。陆路三月初进至澧州南,同武平军遭遇,将其击溃,接着占领朗州,生俘周保权, 湖南平定。

  宋军乘隙而动,“假途灭虢”,并灭荆、湖的胜利,不仅振奋了宋军的斗志,而且 使北宋势力伸入长江以南,占领长江中游战略要地,切断了后蜀和南唐两大割据势力之 间的联系,从而为尔后入川灭蜀,进军岭南和东灭南唐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宋占领荆、湖后,后蜀东北两面处在北宋的瞰制之下。 于是赵匡胤开始谋划攻蜀事宜。派人勘察川陕地形,以备由陆路攻蜀;同时修造战 船,训练水军,以备由水路溯江入蜀。

  这时,后蜀也感到了宋军的威胁。蜀主孟昶采纳掌握军政大权的知枢密院事王昭远 的建议,决定严兵拒守,以抗宋军。当时北宋东临三峡,北控陇右和秦岭各隘。于是后 蜀一面派兵东屯三峡,另一面派人约北汉同时举兵夹攻宋朝。哪知派出的使者中途投宋, 向赵匡胤密报了后蜀实情,并绘呈后蜀山川形势和兵力分布图。正欲伺机攻蜀的赵匡胤, 以此为借口,于乾德二年十一月初二,发兵两路攻蜀:北路以王全斌、崔彦进、王仁赡 等率步骑3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刘光义、曹彬等率步骑2万出归州(今湖北 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分进合击,会师成都。孟昶得知宋师来攻,命王昭远、赵崇 韬率兵3万自成都北上,扼守广元、剑门等关隘;韩保贞、李进率部数万驻守兴元(今 陕西汉中),以为配合。乾德二年十二月中旬,北路宋军攻入蜀境,所向皆捷,连克兴 州(今陕西略阳)、兴元,在西县(今陕西勉县西)将韩保贞击败,然后乘胜追击,俘 韩保贞、李进,越过三泉(今勉县西南),直抵嘉川(今四川广元东北)。蜀军烧绝栈 道,退保葭萌(今广元西北)。这时王昭远、赵崇韬率军屯驻利州(治所今广元),派 兵于大、小漫天寨(今利州城北)立寨而守。

  利州在嘉陵江东岸,群山环绕,形势险峻,是入蜀的咽喉要路。因栈道断绝,宋军 被阻难以直进。王全斌遂率主力向嘉川东南的罗川小路迂回南进,由崔彦进率军一部赶 修栈道,进克小漫天寨,然后会攻利州。宋军如计而行,破小漫天寨,蜀军退保大漫天 寨。不数日,王、崔两部会师,分兵三部夹攻大漫天寨。蜀军连战皆败,王昭远弃城渡 江退保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宋军于十二月三十日占领利州。乾德三年正月,孟昶 见形势危急,命太子元喆为元帅率兵万余增援剑门。剑门凭高据险,是屏障成都的重险。

  此时宋北路军自利州直趋剑门,进占益光(今四川昭化)。王全斌分兵一部由剑门东南 的来苏小路,绕至剑门之南,断其后路,自率精锐从正面进攻。王昭远处置失当,仅以 偏师守剑门,自率大军退守汉源坡(今剑阁东北)。宋军前后夹击,迅速攻占剑门,并 向汉源坡挺进。蜀军未战即溃,宋军乘胜进击,擒俘王昭远,占领剑州(今四川剑阁)。

  正月初,进至绵州(今四川绵州东)的元喆听到剑门已失,仓皇逃回成都。 东路宋军的进展也很顺利。十二月下旬刘光义等攻入巫峡,夺取夔州浮梁,进兵至 白帝城西,击破蜀夔州守军,占领夔州,打开了由长江入蜀的大门。宋军自夔州沿江西 上,势如破竹,蜀沿途守军皆不战而降,刘光义、曹彬率军顺利西进。正月初,北路宋 军直逼成都城下,东路宋军也接踵而至。

  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被迫向王全斌投降,后蜀至此灭亡。 宋消灭后蜀之后,南汉屏障已失,岌岌可危。但犹临危不察,连年骚扰宋境。开宝 三年(970年)九月,赵匡胤命潘美等率10州兵避开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 骑田岭、大庚岭)主要险道向贺州进军,其基本意图是:由南汉中部突入,诱歼敌军, 稳定翼侧,然后东击南汉都城兴王府(今广州市)。

  九月中旬,宋军越过萌渚岭直指贺州,于九月十五日将贺州包围。南汉主刘鋹派大 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北援。宋军设伏以待,大破南汉援军,并乘胜攻克贺 州。此时,宋军西面的富(今广西昭平)、昭(今广西平乐西北)、桂(今广西桂林) 和东面的连(今广东连县)、韶(今广东韶关西南)、英(今广东英德)、雄(今广东 南雄)等州皆有南汉守军。潘美为稳定翼侧,并调动南汉主力西上,以便乘虚而击,遂 扬言要沿贺水顺流东下直取兴王府。刘鋹急忙起用老将潘崇彻率兵5万进屯贺江口(今 广东封开西北)。但潘崇彻进驻贺江口后,拥兵自保,观望不前。潘美见南汉军逗留不 进:遂挥师西上,连克昭、桂、富等州,解除了后顾之忧。十一月迅速转向东向,攻克 连州。接着乘虚东进,直逼韶州,击败南汉李承渥所率10余万兵,攻占韶州。 消息传来,南汉举国震恐。刘鋹下令增修兴王府城池,并令郭崇岳领兵6万屯马迳 (今广州北),列栅守卫兴王府。此时屯驻贺江口的潘崇彻,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

  这样,宋军遂全力推进,迫近兴王府。刘鋹见形势危急,遣使向宋军求和。潘美率军疾 进,于正月二十八日到达马迳,与汉军对峙。刘鋹求和之后不久即反悔,于二月初一遣 其弟刘保兴率兵至马迳增援督战。二月初四夜,潘美利用火攻,大败汉军,郭崇岳死于 乱兵之中,刘保兴逃归兴王府,宋军跟踪追击至城下。二月初五,刘鋹出降,宋军进占 兴王府,南汉灭亡。

  宋灭南汉后,据有长江上中游及下游江北地区和珠江下游地区,从战略上形成了对 南唐的三面包围。南唐后主李煜为苟安求存,一面主动削去南唐国号,表示臣服;一面 暗中募兵备战,以防宋军进攻。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消灭南汉以后,立即从各方面准 备进攻南唐。在准备就绪之后,即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称病固辞。开宝七年(974年) 十月宋以此为借口,下令发动进攻。以曹彬为统帅,其具体部署是:曹彬率荆湖水军顺 流而下,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率步骑自和州与采石(今 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间渡江,会合曹彬东下直攻金陵;京师水军自汴水而下取道扬州入 长江攻取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吴越王钱俶率兵从东面攻取常州,配合宋水军夺取润 州,会攻金陵;以王明率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江西唐军东下赴援。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师沿长江顺流东下,南岸唐军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未加阻击, 使宋军顺利通过南唐屯兵10万的要地湖口(今江西湖口)。十月二十四日,宋军突然渡 过长江,水陆并进,直趋池州。在石牌口(今安徽安庆西)把巨舰、大船连接起来,按 照采石矶一带江面宽度试搭浮桥获得成功。然后继续东下,夺占采石。十一月中旬宋军 将预制浮桥移至采石,潘美率宋军主力迅速跨过长江,连克金陵外围据点,并在秦淮河 击败南唐水陆军10余万,形成对金陵的包围态势。

  金陵被围数月,李煜全然不知。开宝八年五月李煜登城巡视,见宋军已进逼城下, 方急忙下令朱令赟率10万守军东下赴援。十月,朱令赟率水步军号称15万顺江东下,进 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遇王明部阻止。朱令赟以火攻宋军,因风向改变,反烧自 己。宋乘势猛攻,全歼南唐援军。此时金陵被围九个多月,曹彬再三致书劝降李煜,均 被拒绝。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灭亡。

  赵匡胤于灭亡南唐后不久死去,赵光义继位,迫使吴越王钱俶献出两浙13州,陈洪 进献出漳(今福建漳州)、泉(今福建泉州)二州。至此,北宋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 便开始集中力量准备消灭北汉。北汉依仗辽的支持,经常南下骚扰宋境。赵匡胤在位时 曾于开宝元年、开宝二年和开宝九年三次出兵攻辽,但都无功而还。赵光义即位之后, 吸取以往进攻北汉均因辽兵南援而失败的教训,在作了较充分的准备之后,于太平兴国 四年(979年)正月,决定进兵北汉,其部署是:命令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统率 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等军进攻太原;命郭进为太原北石岭关都部署,阻击辽军; 赵光义亲率一部兵力出镇州,牵制幽州的辽军大规模西援或南下。二月十五日,赵光义 率军由东京出发。三月中旬,郭进率军至石岭关。北汉主刘继元向辽求援,辽派兵分东、 北两路驰援。郭进击败辽东路援军,辽北路援军闻讯撤退。四月中旬,宋军数十万包围 太原,赵光义亲临太原城下四面巡视督战。刘继元在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 情况下,于五月初五出降,北宋统一战争至此结束。

  北宋王朝自公元963年至979年,经过16年的战争,结束了自唐朝中叶安史之乱以来 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 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北宋王朝统一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其军事上的原因,一是先南后 北战略方略符合当时南弱北强的情势,二是运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比较成功,从而保证了 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宋辽战争

北宋自立国之始,便与辽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公元975年宋辽通和。979年,北宋在按照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战略削平南方诸国后,移兵进攻依附于辽的北汉。辽出兵援助北汉。

  该年三月,宋军在白马岭(今山西盂县北)大败辽援军耶律沙、塔尔部,辽军败退, 不能再出兵援救北汉。五月,北汉降宋。至此,各割据政权都被削平,收复幽云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

  公元979年六月,北汉平定后,宋太宗赵光义在事先毫无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的情况下,不顾宋军经过数月的艰苦攻战,士卒疲乏;兵力消耗颇多,战胜后又未获得例行的赏赐;士气松懈,天气炎热的不利因素,企图乘战胜之威,立即攻取幽蓟。诸将因师疲饷匮,皆不愿行。只有崔翰认为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如能乘此破竹之势,下幽州如探囊取物。

  赵光义遂决计在镇州(今河北正定)集结兵力,出发进攻幽州(今北京)。 六月十三日,宋太宗没有等北伐大军全部抵达集结地点,便迫不及待地率军北上。

  十九日,宋军进入辽境。次日,宋军在沙河(今河北易县易水北)击败辽军。辽东易州 刺史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守将刘禹以州降宋。二十一日,宋太宗进至涿州(今河 北涿县),辽涿州刺史刘原德降宋。二十三日,宋军抵达幽州城南,击败驻守城北的辽 军1万余人。二十六日,赵光义命宋偓,崔彦进、刘遇、孟玄喆等率军四面攻城。辽南 京韩德让和耶律学古一面安抚军民,一面据城固守,以待援军。耶律斜轸等部则屯驻清 沙河(今北京昌平境内)北,以声援幽州。六月末,辽发五院军,以耶律沙和耶律休哥为将进援幽州。宋军攻城十余日,虽一度乘夜登上幽州城垣,但旋即败退,未能攻入城内。

  七月初六,耶律沙率辽援军进抵幽州城下,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 边。辽军初战不利,少却。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军及时赶到,分左右翼横击宋军。幽州 城内的辽军也开门出击。宋军大败,赵光义中箭负伤,仅以身免。辽军乘胜逐北,追至 涿州,缴获大量的军械资粮,挫败了宋军的第一次北伐。 赵光义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在于宋军进抵幽州前已历经苦战,消耗颇多,又未得 到充分的补充,部队的战斗力已有所削弱。辽军则兵强马壮,战斗力和士气并未因白马 岭一战而大伤元气。宋太宗昧于知己,又不能知彼。在平定北汉后即忘乎所以,犯下了 轻敌的错误,竟希冀能轻而易举地一举扫平幽云诸州。在遇到辽军的坚决抵抗后,宋军 既缺乏足够的攻城器械和攻城决心,及不部署充足的阻击敌援军的兵力,占据阻扼敌援 的战略要地。当辽援军毫无阻挡地进至幽州城下后,宋军就只能抽调业已疲劳不堪,正 在攻城的部队匆匆应战。其结果也就只能是在辽军的内外合击下,大败而归。

  高梁河之战后,辽军曾数度越界南下。982年,辽景宗去世,辽军即停止南侵。双 方处于休战状态。不过在此期间,宋太宗一直在准备二度北伐,以收复幽州,报仇雪耻。

  986年,宋知雄州(今河北雄县)贺令图等上言,说辽主少国疑,母后专权,宠臣 用事,国人怨疾,建议乘此机会,直取幽云。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 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 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 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宋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将,崔彦进为副将;另一支以米信为主将,杜彦圭为副将。共 拥有十余万兵力,是北伐的主力。

  全军由雄州直指幽州。

  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将,由定州(今河北定县)进攻飞狐(今河北涞源)、蔚州 (今河北蔚县)。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出雁门(今山西代县),进攻云 (今山西大同)、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应(今山西应县) 诸州。 宋太宗的战略是,东路军一面扬言进攻幽州,一面持重缓行,吸引辽军主力,使其 无暇西顾。待中、西二路攻占山后诸州,东进与东路军会师,再合力攻取幽州。

  辽军的战略部署是以南京留守耶律休哥部抵御宋东路军,以耶律斜轸部抗击宋中路 和西路军,以勤德部守卫平州(今河北卢龙),保卫侧后方的安全。辽圣宗和萧太后则 率战略预备队驻幽州。其战略是以偏师牵制宋中路、西路军,先以主力击破宋东路军, 再逐一击退另二路宋军。

  战事初起,宋中、西二路军进展顺利,势如破竹,连下飞狐、蔚、寰、朔、应、云 诸州。东路军于三月初攻克固安、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并于十三日占领涿州。耶 律休哥避免与宋军决战,仅以小部队骚扰宋军,阻断其粮道。曹彬至涿州,持重不前。 十余日后,因粮草不继,退往雄州。

  赵光义得报后认为大敌当前,回军就粮乃兵家所忌,立即下令东路军不得后退,亦 不准再进,并命曹彬率部沿白沟与米信部会合,待中路、西路攻占山地之后,再会师北 上。但曹彬所部诸将听到中、西二路连战皆捷的消息后,唯恐落他路之后,无不积极求 战,力主北上。曹彬无法控制,只得再次率部北进。宋军沿途迭遭辽军阻击,且战且行。 时值天气炎热,将士体力消耗颇大,抵达涿州时全军上下均已疲乏不堪。 这时,与曹彬正面抗衡的是耶律休哥部,萧太后、辽圣宗所率辽军已从幽州北郊进 至涿州以东25公里的驼罗口,攻占固安。曹彬所率宋军粮草将尽,难以固守拒战,又面 临辽军主力合击的威胁,向西南方向撤退。五月初三,辽军在岐沟关追上宋军,大败曹 彬、米信军,并乘胜追至拒马河,宋军溺死无数。余众奔高阳,又受到辽军骑兵的冲击, 死者达数万之众,遗弃的兵甲堆积如山。

  辽在岐沟关一役后,即移兵西向,攻克飞狐和蔚、寰、应诸州。宋将杨业重伤被俘,不屈而死。山后诸州又落到辽的控制之下。

  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仍然是昧于知彼和准备不足。辽在萧太后摄政时期, 正处于国势强盛的阶段。宋太宗看不到这一切,不愿认真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未能建 立一支拥有众多骑兵的强大军队,并依靠这支军队去摧毁辽军的主力,而只想凭侥幸取 胜,以步兵对抗骑兵,其结果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分进合击的战略虽然可行,但 选择曹彬这样缺乏足够军事才能的庸将来实施这一战略,又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的支 持,他的失败乃是必然的。

  辽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协和,兵强马壮,指挥正确,能在宋军合击的态势形成 前集中兵力,把握战机,在平原开阔地带利用己方的骑兵优袭,攻击战斗力已大大削弱 的宋军,并敢于勇猛追击,以扩大战果。 辽军在再次挫败宋军的进攻后,又一次转而采取攻势。

  999年,辽军大举南下,前锋抵达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永年东南)、淄 (今山东淄博南)、齐(今山东济南)一线。

  1004年闰九月,辽军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统率下再度大举南下。辽军在侵入宋境后, 即派出使者请和。十月,辽军在击败部署在边境一线的宋军主力后,移兵东攻瀛州(今 河北河间)。宋知州李延漏率众坚守。辽军围攻多日,昼夜猛攻,死者达3万余人,城 仍固守不下,只得移军南下,同时又遣使请和。十一月,辽军进抵澶州(今河南濮阳), 大将萧挺凛中伏弩死。辽军一面屯兵澶州城下,与宋真宗所统宋军主力对峙,一面与宋 方谈和。此时,辽军虽已击败宋军第一线的主力,长驱直入,攻克祁(今河北安国)、 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和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三城,但广大的河北地区仍在宋人之手。 辽军前有坚城大河及宋军主力,后有伺机而动的宋河北军民,全军已陷入腹背受敌的困 境,加以瀛州一战后,辽军损失颇重,大将身死,锐气受挫,虏掠又无所得,战败则全 局不堪收拾,也就不敢在胜算不大的情况下孤注一掷,与士气高涨的宋军新锐决一胜负, 而只想通过和谈解决争端。宋人也因争战多年,无法击败辽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决 意议和。

  十二月,宋辽讲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承认边界现实,宋每年予辽银10万两,绢 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澶渊之盟”。从此,宋辽二国维持了100余年的和平通 好关系。宗泽东京保卫战

宗泽东京保卫战是两宋之际以宗泽等抗战派将领为首的宋朝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 卫首都开封的重要战争,虽然宋军多次打退金军的进攻,但由于朝廷内部以高宗为首的 妥协投降派不积极抗战、打击抗战派将领,使宋军未能保住东京开封,未能将敌军赶往 黄河以北,以致后来金军多次南侵,并占领中原地区。宋、金在黄河、长江内外展开了 旷日持久的战争。

  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统治者借口宋朝破坏双方订立的海上盟约,南下侵掠宋 朝。这年十月,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以粘罕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以斡离 不为主帅,由平州攻燕山。两路金军计划在宋朝首都开封会合。宋徽宗慌忙把帝位传给 儿子赵桓(钦宗),自己向南逃去。金西路军在太原遇到军民的坚强抵抗,无法前进。

  东路军南下包围了开封。 宋朝廷在和战问题上意见不一。宋钦宗和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等主张屈辱求和,答 应赔款割地。李纲等认为应采取进取之策,皇帝应“亲政”。钦宗先后任命李纲为兵部 侍郎、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等,全面负责首都开封的防务。李纲积极组织 军民备战,修楼橹,挂毡幕,安炮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准 备了足够的防守器械。同时在城的四方的每方配备正规军1.2万余人,还有辅助部队, 保甲民兵协助。组织马步军4万人,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天进行操练。靖 康元年(1126年)正月八日,金军到达开封城下。由于当时各地勤王之师纷纷赶来救援 首都,李纲亲自督战,几次打败攻城的金军。河北、山东义军也奋起抗金,形势对孤军 深入的金军十分不利,死伤又多,金军被迫撤退。军民共同胜利地保卫了开封城。

  金兵北退之后,投降派又得势,李纲被迫离开开封,各路勤王之师和民兵组织被遗 散,防务空虚。半年之后,即1126年秋天,金军又分东西两路南侵。西路军攻破太原, 乘胜渡河;东路军攻陷真定。两路军围攻开封,闰十一月二十五,开封城破。

  开封虽被金军攻破,但开封军民抗敌情绪高昂,他们立即将前一天来议和的金使杀 掉。第二天,有30万人领取器甲抵抗金兵,当金兵欲纵火屠城时,居民百姓欲行巷战者 “其来如云”。金军在城墙上慌忙修筑防御工事,以防开封居民将其赶下城去。金军占 领开封达4个月,大肆掳掠后于1127年四月撤兵北去,带走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全部 俘虏和财物,北宋至此灭亡,这就是宋代历史上所谓的“靖康之难”。

  1127年五月,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 他就是宋高宗,史称此后的宋朝为南宋。高宗称帝之初,迫于金军威胁的严重形势,不 得不起用有重望的李纲为宰相。李纲认为应迅速结合各地抗金力量,收复失地,并推荐 老将宗泽留守开封。但当了75天宰相的李纲很快被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挤走,抗金措 施皆被废除。

  1127年六月,宗泽前往抗金前哨京师充任东京留守。他六月十日接到朝廷任命,立 即出发,十七日即到了汴京。宗泽,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靖康元年初,金兵第 一次围攻开封撤退后,宗泽入京任台谏之职。八月,金兵第二次南侵,他出知磁州(今 河北磁县),并任河北义兵都总管。他不仅在磁州击退金兵,还主动出击,获取一些战 果,使磁州军势声震河朔。这时,钦宗派赵构(康王)前往金营求和,到达磁州时,宗 泽劝阻赵构使金,使其免当金军俘虏。金兵第二次围攻开封时,钦宗任命宗泽为河北兵 马副元帅,协同兵马大元帅赵构等人救援京师。他力主向开封进军,并不顾赵构、汪伯 彦等人的阻挠,率兵奋战,多次挫败金兵,虽由于势力单薄,未能解京师之围,但有力 打击了金军的气焰。

  这次宗泽留守京师,独当大敌,他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防卫京城的艰苦斗争中。他上 任后,立即着手整顿社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疏浚河道,恢复交通。经过努力,在一 个多月的时间里,宗泽就把开封这个经过金兵洗劫,残破不堪的城市,整顿成为抗金前 线的坚强堡垒。在社会秩序初步安定之后,宗泽又着力修建京城防御设施。在京城四壁, 各置统领守御使臣,随处设置教场,日夜加紧训练义兵。根据城外地理形势,建立坚固 壁垒24所,随其大小,驻兵数万。宗泽尤为重视黄河防线,沿河防务分给各县守卫,并 在河的南岸设置障碍物,以阻止敌骑突入。沿河走向,依次建立连珠寨,相互支援策应。 宗泽总结与金兵作战失利的原因,即我军步卒经不住敌骑冲突,往往是一冲即溃。他在 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造了“决胜车”1200辆。其体制是:1人驶车,8人推车,2 人扶轮;3人执牌辅车,20人持长枪辅车,18人以神臂弓随枪远射,每辆战车共用55人。

  每10车差大使臣1员总领,编为一队。行则为阵,止则为营,专门对付敌人骑兵的进攻。 建炎元年冬至二年(1128年)春,金军多次渡过黄河,骚扰濒河州县,以及滑州以 南的沿河诸寨,作试探性的进攻。宗泽坐镇开封,从容调兵遣将,多次打退金军的进攻。

  宗泽保卫开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没有坐守孤城,而是打出去。当金军渡河时,东京留 守司有的官吏主张拆去黄河上的浮桥,阻止敌人来犯。宗泽则派统制刘衍开赴滑州,刘 达开赴郑州,各领兵2万,战车200乘,打出去牵制敌人。并告诫诸将不得轻动,要保护 桥梁,以待敌军过河来犯,相机消灭之。金兵见宗泽戒备森严,乘夜切断河梁,以阻止 追兵,仓皇逃跑。金军不甘心失败,不久,又从郑州进犯,前军抵达白少镇,离京城只 有20公里左右,宗泽镇定自若,一方面安定京城士庶人心,另方面派遣精锐力量支援刘 衍。正月十五灯节之夜,宋军大败金兵于板桥,乘胜收复了延津、河阴,胙城等县,一 直追到滑州。刘衍又分兵夜袭滑州西15公里处的金兵营寨,尽得其辎重粮草。这场保卫 京城的战斗以宋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

  渡过黄河,相机收复河东、河北地区,是宗泽保卫开封的有机组成部分。1128年春 天,宗泽在巩固开封防务的同时,积极联络北方抗金义军,各地农民起义军,以及若干 支溃兵游勇,积极作渡河的准备,尤其是六月份,天气炎热,金军兵马疲乏,正是大举 北伐的良机。这时,王彦的八字军奉宗泽之命,移屯滑州。五马山的首领马扩,也携带 信王赵榛的信,前来留守司。他们3人共同制定了渡河作战的军事计划: 王彦自滑州渡河直取怀、卫、濬、相等州;马扩等军由大名府攻打洺州、庆源府、 真定府;杨进、李贵、王善、丁进等部都分头并进,与两河义军约定时日,里应外合。

  另外,宗泽自到开封后,先后向高宗上了24道奏疏,恳请他“回銮”东京,鼓舞土气, 号召军民报国仇、复故疆。

  此时年已古稀的宗泽,满怀对宋朝的忠心,日夜盼望朝廷批准他的渡河作战计划和 高宗回銮的请求。但左等右等,杳无音讯,只好深长地叹息道:我的心愿恐怕难以实现 了。终于,他心力交瘁,忧愤成疾,终于一病不起。将领们前来探望,宗泽勉励他们奋 勇抗金,完成自己未酬的壮志。死前一日,念及未竟事业,长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 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临终时,没有一句话提及家事,只是大声疾呼: “过河!过河!过河!” 开封城内军民听到宗泽去世的消息,奔走相悼,太学生撰文祭奠,工商为之罢市。

  宗泽任东京留守一年来,气势正盛的金军的几次进攻,均被打退,取得了开封首次陷落 以来少有的胜利,充分说明了宗泽的抗金主张和抗金措施收到了成效。

  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宗泽死后,宗高宗派杜充继任东京留守,他的所作所为与 宗泽完全相反,宗泽招抚的抗金义军纷纷离之而去。东京战守形势也急转直下。和尚原之战

和尚原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这次战争由著名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俩指挥,分别于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败金军,阻止了金军的西线攻势, 保住了川陕的门户。

  金军于1127年灭亡北宋后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乘势数次南下并进攻陕西,抢占了黄河两岸许多地区,并曾一度深入江西、浙江等地。广大爱国军民在抗战派将领的率领 下,英勇顽强地抗击金军,迫使金军退回江北。但以赵构为首的南宋统治者对金采取妥 协求和政策,执行“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的错误方针,竟把主要兵力用来镇压 农民起义军,对待金军则实行消极防御。即使如此,金军面对日益成长起来的抗金力量 也未敢轻视。金军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从战略上看,并无多大的优势。 金军长途奔袭,战线过长,所到之处都遭到南宋爱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伤亡惨重。夺占 地区又不能巩固,无法立足。种种迹象表明,单纯用军事力量,短期内不能灭亡南宋, 金统治者遂采取“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策略。建炎四年(1130年),在中 原地区建立了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统治今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使之成为金宋间的 缓冲地带,作为其南方的屏藩,借以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消灭两河一带的抗金力量。

  为了从内部破坏南宋的抗金力量,放回降金的汉奸秦桧以作内应。与这种政治策略相适 应,在军事战略上,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陕西一线,准 备从秦陇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流,然后顺江东下,形成一个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圈,置 南宋政府于死地。这一战略就是要在东南取守势,在西北取攻势。金军在这一战略决策 的指导下,在陕西方面先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进攻。和尚原之战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一 次。

  川陕是南宋的战略要地,南宋于建炎三年授命张浚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以抵御金 军在川陕的战略进攻。建炎四年九月,宋、金在富平交战,宋军数倍于敌的兵力由于指 挥不力、将领临阵脱逃等原因而全线溃退。宋军撤退到兴州(今陕西略阳)、和尚原 (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今陕西大散关)及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甘肃 成县)等地,重行设防,以阻金军。

  富平之战失利后,和尚原成为金军入川的主要障碍。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越秦岭进 入汉中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属川陕之首要门户,位于宝鸡西南20公里,其地势之险要 与大散关不相上下。和尚原对仙人关来说,有如通往四川的第一道关隘,它与仙人关共 分蜀之险要,势必固守。“和尚原最为要冲,自原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原,是无蜀 也”。这时,吴玠、吴璘奉张浚之命,收集几千散兵,担任保卫和尚原的任务。金军为 了打通进入汉中的门户,决定进攻和尚原。和尚原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金军将帅没立率部出凤翔(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岐山、 凤翔、麟游、扶风等地),乌鲁、折合从阶州、成州出大散关,屯兵北上,进攻吴玠军, 两路金军企图在和尚原会师。吴玠命令诸将列成阵势,利用有利地形,轮番向先到达的 乌鲁、折合率领的金军攻击。金军欲战不能,欲退无路。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 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全都失去了威力,只好弃骑步战。宋军在吴玠的统领下与金 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大败金军。退到黄牛一带的金军,立足未稳,又恰遇上大风雨,金 军士气不振,无力发起进攻,只得狼狈逃窜。同时,没立所率金军在箭筈关方向发动的 进攻,亦为吴玠部将杨政所击退,从而打破了没立与乌鲁、折合两军会师和尚原的计划。

  此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金军初战和尚原失败,使金朝统治者大为恼怒,“谋必取玠”。于是金军元帅兀术 亲自出马,纠集各地兵力十余万,架设浮桥,跨过渭水,从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 与吴玠所部宋军夹涧对峙,准备与宋军决战。其时,吴玠积极调整宋军部署,并注意侦 察兀术金军的一举一动。十月,大战爆发。 吴玠命令诸将挑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弓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金军不利,丢 掉武器退却。吴玠抓住有利战机,派遣奇军从两旁袭击,阻断金军运粮通道,金军陷入 困境,兀术见势不妙,夺路逃遁。吴玠乘胜追击,于神坌一地设兵伏击,金军大乱,宋 军星夜出击,大败金军。兀术中箭负伤,狼狈逃走。和尚原一战,俘获金军头目300余 人,甲士800余人,缴获器甲数以万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和尚原之战在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宋军以少胜多,重创金军主力,鼓舞了 宋军的士气,扭转了富平战败的局势。其后,金军在进攻饶凤关、仙人关等地时,由于 吴玠、吴璘兄弟所率部队顽强抵抗以及当地人民的支持,又遭到惨败,被迫退回凤翔, 暂时放弃了攻入四川的企图,使其重点进攻遭到失败。此战对金军的打击是非常重大的, 是其灭辽破宋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惨败,所以有的历史记载说:“金人自入中原,其败 衄未尝如此也。”“兀术之众,自是不振。”

  和尚原之战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它凝聚了当地人民冒死支持宋军的心血。《宋史 ·吴玠传》上说,“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之。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吴氏兄弟 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俩总是身先士卒,团结将士,共固抗金。和尚原大战时,吴玠、吴璘仅靠富平之战后所收集的数千散卒扼守关口,敌军则有十余万,数倍于我。且和尚原远离内地,供给没有保障,有人想劫持吴氏投降金兀术。在此危急关头,吴玠深明大 义,召集诸将勉以忠义,以诚感泣诸将,使上下一心,积粟善兵,列栅死守,终于击败了强于自己的金军。顺昌之战

 顺昌之战是南宋初抗金重要战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将领刘锜指挥的这一战斗是历史 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城邑防御战争。整个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40年五 月二十五日至六月一日,历时6天,经过三次战斗,击溃金军的前锋部队;第二阶段从 六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历时6天,刘锜率全城军民与金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决战, 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1127年,金朝统治者灭亡北宋后,不断发兵向江南侵扰,宋统治者一味逃跑,不敢 抵抗,但黄河两岸的广大爱国军民在抗战派将领的率领下以各种形式给金军以沉重的打 击。南宋抗金战争到建炎四年(1130年)时,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南宋的变化, 金军的精锐部队接连受挫,战斗力大大削弱。绍兴五年(1135年),金军与伪齐联合攻 宋遭到失败,更加暴露了金军的虚弱情况。但尽管如此,宋高宗仍一心一意与奸臣秦桧 合谋,不断派使臣向金求和。金国统治者为达到不战而使南宋屈服的目的,同时,给金 军一个休整的机会,绍兴九年正月,与南宋签订了一个和约。根据这一和约,宋方须割 地、赔款,对金称臣。当南末统治者庆贺和约成立、大肆封官进爵之时,金军在不到一 年的时间内作好了战争准备,遂撕毁和约,于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兵分四路,再次 发动南侵战争,战线从东部的淮水下游一直延伸到西部的陕西。

  南宋统治者对金军进攻毫无戒备,河南、陕西的地方官大都是原先的伪齐官吏,这 时纷纷降金,因此金军进攻初期气势汹汹。但不久即遭到岳飞、刘锜、韩世忠、吴璘等 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从而遏止了金军的进攻气势。其中以刘锜指挥的顺昌保卫战最为 突出。 1140年5月中旬,新任东京副留守兼节制军马的刘锜,率领军队前往东京驻防。刚 由水路抵顺昌(今安徽阜阳)时,就传来了金军攻陷东京开封的消息。3天之后,攻陷 东京的金军继续向南侵扰,距东京不远的陈州(今河南淮阳)也被攻占。离陈州仅150 公里的顺昌成了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

  顺昌北濒颍水,南有淮河,东接濠州(今安徽凤阳)、寿州(今安徽寿县),西接 蔡州、陈州,是屏障淮河的要口,通汴梁的交通要道。在大敌压境之际,刘锜沉着果断, 亲自视察城内外的防御工事和地形,凿沉船只,加高加厚城墙,构筑防御工事。号召大 家同心协力,保卫顺昌城。他将自己全家老少搬到一座庙里,在门口堆满干柴,嘱咐守 卫的士兵,万一城被金军攻破,即放火焚烧他的全家,以此激励士兵和百姓,誓死保卫 顺昌城。根据地形和兵力,以后军统制许清守御东门,中军统制守御西门,右军统制焦 文通,游奕军统制钟彦守御南门,左军统制杜杞守卫北门。派出侦探,并依靠当地人作 向导,不断侦察金军行动方向。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初步完成了顺昌城的防御准备。

  五月二十五日,金军游骑数千渡过颍河,进迫顺昌城郊。 宋军伏兵活捉金军银牌千户阿赫杀阿鲁等2人。刘锜从俘虏口供中了解到金军韩、 翟二头领带领部分兵力在距城15公里的白沙涡一带安营扎寨,便乘其初至,毫无作战准 备,派兵千余乘夜前往劫营,一直激战到次日凌晨,宋军首战告捷。 金军残兵于二十七日逃到陈州,向其龙虎大王及三路都统葛王完颜褒报告了惨败的 经过,金军主力迅速向顺昌集结。

  二十九日,3万余金军四面包围了顺昌城,进行强攻,企图一举而下。刘锜领兵从 西门迎战。金军逼向城墙,一边抢夺吊桥,一边以强弓硬弩向城上的宋军射击。宋军以 劲弓强弩还击,矢如雨下,金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刘锜抓紧战机,乘势以步兵出击, 金军溃乱,仓皇渡水逃命,溺死甚众。时近黄昏,仍有数千金军的铁骑在河外逗留,刘 锜派兵连续向其发起进攻,大获全胜,缴获甚多。

  顺昌被围第四天,金军从陈州等地向顺昌增调兵力,一部分金军扎营于距顺昌10公 里的东村。顺昌处于金军的铁壁合围之中。金军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攻占顺昌城上,却忽 略了对营寨的防守。宋军利用雷雨天气,派骁将阎充选拔五百壮士,乘黑夜突入敌营, 等电光一闪,宋军便一跃而起,奋勇进杀;电光过后,宋军全都潜伏不动。金军不知宋 军底细,满营大乱,宋军则按战前约定的暗号,时分时聚。金军惶恐之中,自相残杀, 等到天明,金军已无力还击,只得退去。

  这三次战斗,宋军智勇结合,使围攻顺昌的金军元气大伤,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初 步胜利。 兀术在开封得知金军进攻顺昌失败的消息后,率兵十余万昼夜兼程,用不到7天的 时间从开封直趋顺昌。兀术所部是金军中的精锐部队,攻城略地,凶悍无比。其专攻城 池的士兵号称“铁浮屠”(铁塔兵),士兵都穿甲戴盔,配备最精良的武器。其作战方 法是每3人分为一个战斗单位,后面紧跟着拒马子,士兵每前进一步,就将拒马子往前 移一步,以示一往无前,决不后退。又在左右两翼以铁骑相配合,号称“拐子马”。宋 金交战以来,凡难攻之城,都使用这一队伍去攻打,屡次取得胜利。

  当初战取胜之后,宋军中有人提出乘兀术未到撤离顺昌,保存实力。刘锜认为兀术 援兵将至,如果南撤,不仅前功尽弃,而且一旦被敌追及,必遭覆灭。更为严重的是, 金军将长驱直入,侵扰两淮,震动江南,造成严重后果。为今之计,只有“背城一战, 于死中求生”。众将同意这一方案,虽然处于劣势,但愿奋力一战,保住顺昌。六月六 日,刘锜派人将顺昌城东门、北门外停泊的船只全部凿沉,下定决心背水一战。

  六月七日,金兀术领兵扎寨于顺昌城外的颍水北岸,连营十余公里。兀术看到顺昌 城垣简陋,竟狂妄地说:顺昌城可以用靴尖踢倒。并当即下令,九日在顺昌城内府衙中 吃早饭,城破之后,女子玉帛悉听诸将掳掠,男子一律杀死。金兀术的气焰十分嚣张, 根本不把刘锜等放在眼里。刘锜一方面加紧备战,另方面为了进一步麻痹兀术,派曹成 等2人为间谍,随探骑行动,故意让金军俘虏。曹成等2人向金军散布刘锜喜好声色、贪 图安乐、无所作为等假情报。兀术听后信以为真,下令留下攻城车、炮具,轻装急进。

  六月九日,金兀术指挥金军向顺昌城发起总攻。这天天明,金兀术率金兵渡过颍河, 沿城列成阵势,从东门到南门,从南门到西门,把四门连成一片,并呐喊不停,企图在 精神上吓倒顺昌城内的军民。城内宋军丝毫不为所动,一心一意迎战金军。当时,诸将 都认为金军中韩常部较弱,宜先打击该部。刘锜认为击败韩部,仍不能阻挡兀术精兵的 进攻,不如先打败兀术军,则整个金军将无能为力。这时正值天气炎热,金军远道而来, 没有休息即投入战斗,人困马乏,只好休兵立营,准备再攻。宋军则轮番休息于羊马垣 下以逸待劳,主动出击,突入兀术营垒,打败其装备最好的三千牙兵。金军以铁骑拐子 马从左右两翼企图包围宋军,由于宋军奋勇作战,金军企图未能得逞。盛夏酷署,金军 给养不足,人马饥渴,大量饮食被宋军施放了毒药的水草,中毒病倒者甚众。刘锜又乘 烈日当空的中午,时而派遣数百人于西门扰敌,时而又从南门袭击,大败金军。

  十日,风云突变,大雨倾盆,天气于金军不利,金军又屡攻不下,士卒死亡病疾又 多,不得不改变方案,企图长期围困顺昌,于是移营城西,掘壕列陈,与宋军相峙。为 了推垮金军,刘锜派100多名骑兵,或乘雨大作,或乘大雨停歇,不间断地袭扰金军, 重创金军于城外。

  十一日,金军中又打响战鼓,刘锜不动声色,密切注视金军动向,并抚恤阵亡之宋 军将士家属,再励士气。金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兀术开始引兵退走。刘锜乘此时机, 全军出动,尾随追击,大败金军。 十二日,金兀术被迫率全部金军撤走顺昌回开封,顺昌保卫战取得了彻底胜利。

  刘锜所部不满2万,其主力是原来王彦率领的著名的“八字军”。但能出战者只有 5000。刘锜率领将士同心协力,坚决抵抗,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策略,这就是先发制敌, 挫敌锐气;麻痹敌军,制造战机;以逸待劳,乘其不备。加之城内居民的广泛支持,终 于以少胜多,以劣胜强,大灭了金军的嚣张气焰,挡住了金军自两淮南侵的锋芒。这一 战是金军南侵以来遭到的最重大的惨败之一,震撼了金国统治者。出使金国的洪皓,曾 就此战奏报宋高宗说:“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 之。”顺昌大捷沉重打击了金军主力部队,因而对宋军抗金的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策应了宋军在东、西两翼及西京地区的作战,从而全线抑制了金军的攻势,为南宋军民 大举反攻金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顺昌之战激烈进行时,进攻陕西、京西、淮东的金 军也分别为宋将吴璘、岳飞、韩世忠所败,金军再次发起的全面进攻又以失败而告终。

  刘锜因此战功,被宋高宗授予武泰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虞侯、知顺昌府、沿淮制置使 等职。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柘皋之战

柘皋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

  名义上由张俊指挥的宋军在这次战争中先胜后败。战争结束后,金军退淮北归,宋 军也退到江南,宋朝廷与金统治者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底,随着岳家军班师,中原地区乃至淮东地区的抗金战争 都已结束。金军统帅兀术在这年秋冬之交到燕京朝见了金熙宗,随即返回开封,开始点 检粮草,调集兵马,准备以重兵南侵淮西。宋朝在淮西有三支大军:淮西宣抚使张俊8 万人,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3万人,淮北宣抚判官刘锜2万人。兵力虽众,但战斗力不强。

  金军从1140年底开始逐步由开封附近诸地向南移动。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中旬, 兀术、韩常等人的部队越过淝水,攻占寿春。二月三日进入庐州。当南宋朝廷得知金军 抵达庐州界的消息之后,急忙发给岳飞一道手诏,命岳家军前往江州,乘机照应,以使 金军腹背受敌。同时,岳飞也向朝廷建议,乘金军主力南侵淮西之机,岳家军可再度长 驱中原袭取汴京和洛阳,金军势必回军救援,淮西的战局必将得到缓解。岳飞估计宋高 宗不会接受此策,又于同日提出中策,说前往救援淮西,沿江东下,再由江州北上,不 如改由蕲州、黄州一带渡江,出敌不意,可收腹背夹击之效。高宗果然批准了这一中策。

  当金军南侵之时,淮西宣抚使张俊正率部停留在杭州,在淮西地区仅布置了一个飞 骑侦察队,由部将姚端率领。南宋朝廷一方面督遣张俊赶紧由建康率领全军渡江迎击, 另一方面急令驻扎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的刘锜率军渡江前往防守庐州。留守庐州的 部队仅有统制关师古的2000余人。刘锜抵达之后,绕城巡视一周,也认为无法守城,便 与关师古率众南返。行至巢县东南一个名叫东关的地方,欲在此依山据水截击金军。但 刘锜、关师古还没撤到东关时,金军已经攻占庐州,并出兵到无为军、和州境内大肆劫 掠。在这种形势下,张俊和王德于二月初四日离开建康,在采石渡江,争先进入和州, 并相继收复了含山县、巢县、全椒县和昭关等地。

  金军不敢贸然渡江南进,便从和州等地向后撤退,寻机与宋军作战。

  二月二十七日,金军退到巢县西北的柘皋镇,认为此地一马平川,最便发挥自己骑 兵的优势,便把数万骑兵布置在这里,分为左、右两翼,夹道而阵,以待宋军前来进攻。 宋军最先到达的是刘锜部,接着是王德率领的张俊部,殿帅杨沂中此时率领3万人马由 杭州赶赴柘皋。十八日,双方展开大战。杨沂中轻敌冒进,首先遇挫。王德继之指挥将 士集中力量去攻击敌军的右翼。王德射掉敌军骑兵的指挥者,并乘势大呼,步兵挥舞长 柄大斧突入敌阵,经过激烈鏖战,打败金军。金军被迫撤退到镇北的紫金山(今寿县东 南)。 此战的特点是两军主帅兀术和张俊都未亲临战场。指挥金军的是阿鲁补和韩常等。

  张俊虽是主将,其实与杨沂中、刘锜各自成军,不相节制,只是各军的进退由他一人决 定。王德隶属张俊后,升任都统制,并负责战场指挥。柘皋战后,金军退出庐州。张俊 根据不准确的情报,以为敌人全部退淮北上,淮西战事宣告结束,便命令刘锜先退军回 太平州。张俊自己则要与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企图排挤刘锜,独享打退金军的战功。

  岳家军此时也抵临庐州,听张俊说“前途乏粮,不可行师”后,就退兵舒州,上奏朝廷, 以决进止。 事实上,兀术在愚弄宋军,北退的只是金军的少部分军队,大多数人马埋伏在濠州 (今安徽凤阳)四郊。三月四日,即张俊命令刘锜班师的前一天,金军以孔彦舟作先锋, 急攻濠州。张俊惊慌失色,急派驰骑追截刘锜,命刘锜一起救援濠州。三月九日,张俊、 杨沂中和刘锜的13万人马抵达距濠州尚有30公里的黄连埠,接到探报说,濠州城已于八 日被金军攻陷。宋军听说金军已去,杨沂中命令士卒入城,不料遭金军伏击,张俊部出 兵救援。杨沂中、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韩世忠奉命从楚州率部赶到濠州时, 败局已无可挽回。金军还企图阻断其归路,韩军且战且退,又回师楚州。

  待命舒州的岳飞得知战局变化即挥师北上。十二日,岳家军抵达濠州以南的定远县, 金军闻风渡淮而去。杨沂中部败于金军后,也于十二日从宣化渡江返回杭州。张俊于十 四日渡江返回建康。刘锜部在和州稍作停留,于十八日从采石返回太平州。

  柘皋之战,宋军先胜后败,正是南宋朝廷乞和免战心理的反映,也是前线宋军指挥 不力、各自为战的必然结果。同时,作为元帅的张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回朝后, 却反诬刘锜作战不力,岳飞逗留不进。高宗和秦桧偏袒张俊。借口赏柘皋之捷,把没有 直接参加此役的韩世忠、岳飞分别升为枢密使、副使,削夺手中的兵权。枢密院的实权 掌握在同时升为枢密使的主和派张俊手中。七月,不顾岳飞的反对,解除了著名抗金将 领刘锜的兵权。八月,岳飞被罢官。九月,秦桧伙同张俊收买岳飞部将王俊、王贵,诬 告岳飞谋反。抗金斗争在谋害岳飞、向金求和的阴谋中被迫停止。唐岛之战

唐岛之战,又称黄海奔袭战,它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金双方在黄海海 面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海上决战,战争的结果,以宋胜金败而告结束。

  宋金之战,自北宋末年即已开始。由于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于绍兴十 一年(1141年)十一月同金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紧接着义以“莫须有”的 罪名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然而金并不以宋割地称臣、贡纳银绢为满足,仍积极备战,企 图消灭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王朝。当时的金朝皇帝完颜亮,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 绍兴十九年(1149年)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为满足其强烈的占有欲,同时转移内部的 不满情绪,自即位后,便处心积虑地准备发动消灭南宋的战争。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不久,又下令营建南京(今开封),同时修造战船, 大规模强征男丁为兵。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完颜亮派人向南宋强行索取淮汉地区广大 土地,寻机挑衅,进一步制造事端,在广大军民一致要求抗金的浪潮中,宋高宗被迫下 令抵抗。八月,完颜亮见恫吓威胁不成,正式出兵南侵。金朝60万水陆大军,在东起海 上,西到陕西的千里正面战场上全面推进。其具体部署是:陆上分西、中、东三路。西 路由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取四川作战略配合,以牵制宋军;中路由 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今河南汝南)进攻荆襄,控制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从 侧翼掩护主力作战;完颜亮则亲率东路主力出寿春(今安徽寿县),企图抢渡淮河,横 渡长江,进窥临安。海路则由苏保衡、完颜郑家奴率领一支拥有战船600艘,水兵7万人 的舰队沿海南下,直捣临安,配合主力对南宋形成四路并举、海陆夹击的钳形攻势,企 图一举灭亡南宋。完颜亮狂妄地宣称:多则百日,少则一个月,定能灭掉南宋。

  面对严峻的形势,南宋政府任命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命令成闵率军 3万往武昌,防守长江中游;任命老将刘锜担负起江淮地区抗击金主力的重任。在大敌 当前的紧急关头,时任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兼率舰队守卫海防的李宝,主动请缨率 领一支只有战船120艘、水兵3000人的舰队沿海北上迎击金军。李宝早年曾在岳飞部下 统率义军,同金军作战屡立战功。他率领舰队从平江(今江苏苏州)出发,沿东海北上 长途奔袭金舰队。

  金朝女真贵族对中国北部地区的残酷统治,不断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绍兴三十一 年(1161年)八月,宿迁入魏胜趁金军即将南侵之机,起兵收复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西南)。完颜亮为解除后顾之忧,分兵数万围攻海州。这时,李宝舰队正锚泊东海(今 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得知这一消息,即指挥军队登陆支援,大败金军,解了海州之围。

  然后,李宝率领舰队继续北上。十月下旬,李宝的舰队驶抵石臼山(今山东日照附近), 巧遇几百名前来投诚的金朝汉族水兵,从他们那里获得可靠情报,得知金舰队已驶出海 口,正停泊于唐岛(又名陈家岛,在今山东灵山卫附近)。距离石臼山只有15公里多, 李宝根据这一情报,决定采取先发制人,出其不意,火攻破敌的战法,以弱小的舰队袭 击强大的敌人。于是,李宝率领舰队迅速向唐岛进发,水军将士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 昂。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北风转南风,南宋军队乘风向前疾驶。金军不习惯海上风浪, 都睡在船舱里,充当水手的多是被迫征来的汉族人民。当他们远远望见李宝舰队时,便 把金兵骗至舱中,因此,当李宝舰队迫近敌舰时,金人尚未发觉。

  李宝紧紧抓住战机,命令舰队全面出击。刹那间“鼓声震荡,海波腾跃”。金军遭 到突袭,惊慌失措,赶紧起锚张帆,仓卒应战,舰只挤成一堆,乱成一团。李宝旋即下 令向金舰发射火药箭,由于金船帆是用油布做成,见火即燃,霎时间金舰队烟焰冲天,几百艘战舰一下子陷入火海之中。一些幸免火箭攻击的敌舰,仍想负隅顽抗。李宝指挥 舰队插入敌阵命令士兵跳上敌舰,与金兵展开激烈的白刃战。这时,受尽压迫的金舰队 汉族水兵,纷纷倒戈起义。结果,金舰队除苏保衡只身逃脱外,全军覆没。在海上失败 的同时,金在陆上各路也相继失败。军事上的节节失利,进一步加剧了金统治阶级内部 的矛盾,完颜亮终于死在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其四路并举,一举吞灭南宋的计划, 遂告彻底失败。

  李宝以3000水军,全歼了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人庞大的舰队,粉碎了金从海上侵 袭宋都城临安的战略计划,创造了中国古代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李宝之所以能长途远航奔袭,并以少胜多,关键在于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李宝所部士 气高昂,斗志顽强;女真族占领区的人民为摆脱金的残酷统治,对宋军给予了积极配合 和支持,初则提供情报,继则诱骗金兵,后则临阵倒戈,严重地削弱了金军实力,壮大了宋军力量。其次,李宝不断了解敌情,正确地采取了出其不意、隐蔽接敌、先发制人、火攻破敌的战法,也是赢得这次海上奔袭战胜利的重要原因。这次海上胜利,同陆上的 采石之战的胜利一起,使宋转危为安,此后出现了宋金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影响了整 个历史发展的进程。

  而唐岛之战本身,则作为火药火器应用于战争之后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而永载史册。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此战发生于绍兴末年,由文臣虞允文指 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渡江南侵。

  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灭。1148年,金兀术死去,海陵王完 颜亮当右丞相。次年,完颜亮发动宫延政变,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他梦想一举灭宋, 尽享江南繁华。1132年,命张浩等大修燕京宫室,次年从上京迁都燕京,命名中都大兴 府。接着又营汴京,准备逐步南迁,直逼南宋。完颜亮迁都,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河东、 河北及中原地区的统治,另方面是为了便利对南宋的军事进攻。

  1159年正月,宋、金贸易的榷场,除泗州一处外,全部被金停止。二月,完颜亮命 户部尚书苏保衡等于通州造战船,并调集诸路猛安谋克军以及契丹、奚人年25以上50以 下者从军,共50余万人。又命诸路大造兵器,征调军马,共征到马56万余匹。1160年, 签发各路汉军和水手,得3万人。同时,加紧修建开封的宫殿,作为南侵的前进基地。

  1161年七月,完颜亮迁都汴京。九月,完颜亮自将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 东路,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中路,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 西路,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海路,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 道直取临安,势在一举灭亡南宋。

  1158年,宋朝贺金正旦使孙道夫回国后即报告了金国有南侵之意,高宗以为金没有 什么借口。宰相汤思退疑心孙道夫借此引荐主战派张浚,便把孙道夫贬知绵州。1159年 末,金出榜禁止百姓传说即将起兵南侵的消息传到南宋,金朝贺宋正旦使施宜生也向宋 透露了金兵不时南侵的讯息。宋高宗一方面立赵瑗为皇子,以便在抗金形势不利时退位 逃避抗金的重任;另一方面,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春,派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使 金朝,探侦虚实。叶义问证实金军即将南侵的消息后,右相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立即 布置两淮守备。在金军南侵的威胁下,秦桧的帮凶,左相汤思退,首先遭到抗战派反对 和攻击,高宗无奈,只得将其免官。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四月,金派使至宋,正式 挑衅。五月,金使到临安,使者当面辱骂高宗,要求派大臣去开封商议割淮汉流域土地 给金,并以大江为界。战争一触即发,南宋群臣议论纷纷。主和派又主张逃跑。陈康伯 坚决反对,说:“敌国败盟,天人共愤。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坚决主张抗金。一些 太学生也积极请战。高宗遂命令备战,分四路迎敌。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 防务;以老将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担负江淮地区抗击金军 主力的重任;以成闵为京湖制置使,率兵3万戍鄂州,与守襄阳的吴拱犄角相应,防守 长江中游;以李宝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进,袭击金水军。

  金军南下后,宋军不战而溃。一个月左右,金兵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 县)。金军南侵的消息传来,刘锜抱病从镇江渡江进驻扬州,随即派兵北上,进驻宝应、 盱眙、淮阴,淮东的防务有所准备。但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却逗留建康,不肯进军,在 刘锜督催之下,才与妻泣别,进驻长江北岸的和州,不想前进。又在刘锜再三命令之下, 才进驻庐州。十月初,当刘锜赶到淮阴时,金军到达淮河北岸。由于王权不进,淮西事 实上没有设防,金军由此从容南下。而当王权得知金军过淮河,又弃庐州南逃。金军迅 速推进到滁县,即将临江。在港阴抗击金军的刘锜得知这此消息,也只得退兵扬州。

  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文武官员纷纷把家属送走,宋高宗也要 “浮海避敌”。只有陈康伯和黄中的家属留在临安,并坚决反对逃海,高宗才表示“亲 征”,继续抵抗。十月中旬,派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 军事。这时金军已占领真州(今江苏六合),王权又从和州逃到采石。接着扬州失守, 刘锜退守瓜州,后又退回镇江。

  完颜亮发动非正义的侵宋战争,遭到金统治区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金宗室完颜雍乘机夺取政权,黄河以北地区很快归附新皇帝金世宗。完颜亮得到知这一消息更加疯狂 南侵。

  当时,他领兵驻扎在和州鸡笼山,决定于十一月初八日从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江。 叶义问到了建康,派李显忠接替王权,此时,王权残军在采石,王权已罢,李显忠 还没到任。十一月八日虞允文到采石犒师,距采石数公里外,即闻鼓声阵阵,问道旁行 人,说是金军今日渡江,随行人都想回去,允文不听,进至采石,见王权残军1.8万人, 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计。虞氏召集诸将会议,说以忠义,鼓舞士气, 决心一战。遂立即沿江布阵。宋军皆掩匿山后,敌军以为采石无兵,及近南岸,见宋军 列阵相待,当涂人民观战助威者十数里不绝,方才大惊,欲退不能,只得前进。宋水军 多踏车海鳅船,大而灵活,而金军船只底平面积小,极不稳便,宋船乘势冲击,金兵大 败。次日,虞允文又派新盛率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金船出港,宋军用强 弩劲射,又使用霹雳炮轰击,又大败金军。完颜亮见渡江失败,只得退回和州,接着逃 往扬州。

  进攻其他地区的金军也被宋军打退,完颜亮不禁大怒,在进退无路的条件下,孤注 一掷,命令金军3天内全部渡江南侵,否则处死。这就促使其内部矛盾激化。十一月下 旬,完颜元宜率军杀死完颜亮。十二月初,东路金军退走,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地区。

  采石之战是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南宋军民在虞允文的指挥下,力 挫南侵金军主力,打破了完颜亮渡江南侵、灭亡宋廷的计划,加速了完颜亮统治集团的 分裂和崩溃,使宋军在宋、金战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蒙古西征之战

蒙古西征之战是公元13世纪上半期蒙古帝国征服中亚和东欧的战争。成吉思汗和他 的继承者以骠悍的武功征服了欧亚地区,以蒙古为中心,建立起由钦察汗国、察合台汗 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到12世纪时,在长 城以北、贝加尔湖以南、东到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形成了许多蒙古部 落。随着蒙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私有制产生,12世纪末和13 世纪初,蒙古各部落面临着迫切的统一问题。孛儿只斤部落的首领铁木真在统一蒙古过 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打败了塔塔儿、克烈、乃蛮、蔑儿乞诸部,统一了蒙古各部。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 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蒙古国建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不断发动 掠夺战争,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与西征,南下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则 是征服中亚东欧各国。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 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木华黎,亲自率兵直指西方。当时蒙 古蔑儿乞部落首领脱脱的儿子火都和乃蛮部落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败逃楚河流域,仍在 西方活动。火都结集蔑儿乞残部,图谋东山再起。公元1217年秋,成吉思汗命令速不台 率军征伐火都,速不台翻越重山峻岭,到达楚河,与蔑儿乞残部作战,杀死火都,消灭 了蔑儿乞的残余势力。屈出律与花剌子模国王勾结,篡夺了西辽政权,推翻了契丹人统 治,在新疆喀什噶尔、和田至锡尔河右岸地区建立了势力范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 派遣大将者别率兵2万攻打屈出律。当时屈出律正与阿力麻里的不扎儿汗相攻,听到蒙 军进攻向西逃跑,者别击溃西辽军队的阻击,攻占了西辽都城八剌沙兖。屈出律逃往喀 什噶尔,喀什噶尔地区的居民纷纷起来杀死监视他们的西辽士兵,屈出律继续西逃,被 蒙古军队追及。者别把屈出律枭首示众,喀什噶尔、沙车、和田等城相继降蒙,西辽灭 亡。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其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和大将速不台、 者别,会集畏兀儿、哈剌鲁、阿力麻里等部兵马攻打花剌子模。蒙古军队在额尔齐思河 流域分进合击,察合台与窝阔台率兵围攻花剌子模商城讹答剌城,术赤进攻毡的城,成 吉思汗和拖雷统帅大军直逼其都城布哈拉。公元1220年春,蒙古军队攻占布哈拉,又攻 陷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讹答剌与毡的城也相继被攻陷。此后,成吉思汗命术赤、 察合台与窝阔台共同围攻乌尔根奇,命大将者别和速不台越过阿姆河追击西逃的花剌子 模国王摩诃末,打败俄罗斯和钦察突厥,绕道里海北岸回军。摩诃末后来在里海一个小 岛上病死,其子札阑丁在呼罗珊组织抵抗。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渡过阿姆河,占领塔 里寒城,派拖雷进攻呼罗珊,相继攻陷你沙不儿、也里城,回师塔里寒城与成吉思汗会 师。察合台与窝阔台攻陷乌尔根奇后,也到塔里寒城会师。成吉思汗亲统诸路大军追击 札阑丁,在印度河击败其余众,札阑丁只身逃跑,花剌子模灭亡。蒙古军队越过高加索 进入顿河流域,出兵欧洲。公元1223年在迦勒迦河决战,大败突厥与俄罗斯联军,俄罗 斯诸王公几乎全部被杀。此后蒙古军队班师而回。 公元1234年,太宗窝阔台召开诸王大臣会议,决定继承成吉思汗的事业,继续西征。

  窝阔台派兵分别攻打波斯(今伊朗)和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 公元1235年,由于进攻钦察的军队受阻,窝阔台决定派强大西征军增援,术赤之子拔都、 察合台之子拜答儿、窝阔台之子贵由、拖雷之子蒙哥以及诸王、那颜、公主附马的长子 参加这次远征,由拔都总领诸军。次年,诸军会师西征,进攻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 阿耳,大将速不台征服不里阿尔。公元1237年,蒙古诸军进攻钦察,蒙哥斩杀其大将八 赤蛮,里海以北地区被蒙古军队占领。

  拔都率军大举入侵俄罗斯,公元1237年底对占梁赞、莫斯科等14城,公元1238年2 月攻陷弗拉基米尔,次年又攻陷基辅。公元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孛烈儿(今波兰)、 马扎尔(今匈牙利)。公元1241年4月,蒙军攻占克拉科夫、里格尼察等城,大掠摩拉 维亚等地。拔都亲统三路大军大败马札儿军,其国王逃走,蒙古军队攻掠亚得里亚海东 岸及南欧各地。这年年底,窝阔台死讯传到军中,拔都率军从巴尔干撤回伏尔加河流域。 拔都率本部以撒莱为都城,在伏尔加河畔建立了钦察汗国。

  公元1253年,拖雷之子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远征,蒙古军队进军西亚。10月,旭烈兀 率兵侵入伊朗西部,进抵两河流域,目标首先指向了木剌夷国(今伊朗境内)。旭烈兀 率军携带大批石弩和火器,途经阿力麻里、撒马尔罕、到波斯碣石城,告谕西亚诸王协 同消灭木剌夷。

  公元12156年,旭烈兀统帅蒙古大军渡过阿姆河,6月到达木剌夷境内。蒙古先锋将 领怯的不花攻占木剌夷多处堡寨,给予了沉重打击。木剌夷首领鲁克那丁在蒙古大军压 境的形势下,派遣他的弟弟沙歆沙向旭烈兀求和,旭烈兀要求鲁克那丁亲自来投降,但 鲁克那丁迟疑不决。11月,旭烈兀命令蒙古军队发起猛攻,鲁克那丁被迫投降。蒙古军 队占领其都城阿剌模式堡(今里海南)。1257年初,鲁克那丁被蒙古军队杀死,他的族 人也都被处死,木剌夷被完全平定。

  公元1257年3月,驻守阿塞拜疆的拜住来到军中,旭烈兀偕同拜住等继续西征,直 指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当时阿巴斯王朝哈里发漠思塔辛执政,既直接统治黑衣大食, 又管辖整个伊斯兰教世界,是两河流域的强国。公元1257年冬,旭烈兀、拜住等率军三 路围攻巴格达,第二年初,三军合围,向巴格达发动总攻,蒙古军队用炮石攻打巴格达 城,城门被炮火击毁。2月,谟思塔辛哈里发率众投降,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蒙古军队 在城中大掠七天,谟思塔辛被处死,阿巴斯王朝灭亡。旭烈兀率军继续西进,兵进叙利 亚,直抵大马士革,势力深入到西南亚。由于蒙古军队被埃及军队打败,旭烈兀才被迫 停止了西进,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国。

  从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帝国以蒙古大汗为中心,通过三次西 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模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 辽、畏兀儿,建立察合台汗国;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窝阔台 汗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公国,建立钦察汗国;两河 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建立伊利汗国;形成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蒙古西征的胜利,主要原因是在战略上采取由近及远、相继占领的策略,以蒙古大漠为中 心,向外一步步扩张。在战术上注重学习汉人的军事技术,用汉人工匠制造大炮,提高 了战术优势,西征时集中优势兵力,如拔都西征就全是长子,窝阔台认为“长子出征呵, 则人马众多,威势盛大”。骠悍的蒙古骑兵适合远距离作战,战斗力相当强大。

  而封建社会的欧亚各国则是分裂独立,如俄国当时分裂为许多小公国,相互争斗, 不能一致对外,花剌子模虽是大国,但分兵守城,消极防御,不能集中兵力迎敌。因此, 在蒙古军队进攻下相继灭亡。蒙金之战

蒙金之战是13世纪我国北方金朝女真族与蒙古贵族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 从公元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开始,到公元1234年窝阔台灭金结束,前后用了23年时 间。蒙金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元1211年至1217年为成吉思汗侵金阶段,公元1217 年至1223年为木华黎侵金阶段,公元1229年至1234年为窝阔台侵金阶段,以金朝灭亡而 告结束。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受中原王朝唐以及北方强 盛的辽金政权管辖。到13世纪初期,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已处于国家产生的前夜。蒙 古部孛儿只斤家族的铁木真用了10余年的时间,先后征服了蔑儿乞、鞑靼、克烈、乃蛮 等部,统一了整个漠北地区。公元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在斡难河建立了蒙古汗 国,成为北方草原地区新兴的强大势力。蒙古汗国也和北方其他民族一样,受女真贵族 建立的金朝统治,金朝统治者对蒙古部族经常勒索各种贡物,激起了蒙古民众的不满和 反抗。随着蒙古汗国奴隶制的确立,奴隶主贵族掠夺财富的欲望不断膨胀,成吉思汗建 国以后,开始发动了南侵金朝的战争,腐朽的金朝对蒙古贵族的进攻难以抵挡,金朝的 统治迅速衰落。

  公元1211年2月,成吉思汗聚众誓师,自克鲁伦河南下,发动了大规模南侵金朝的 战争,蒙古军以者别为先锋,领兵突袭金军要隘,金军守将独吉思忠仓皇撤兵,成吉思 汗大军进军顺利,占领抚州(今内蒙古集宁市东)。金朝任命完颜承裕主持军事,进行 抵抗,但金军士气低落,行动迟缓。成吉思汗把蒙古军队分作两翼,以少击众,大败金 兵,追至宣平县(今河北怀来县)。承裕怯敌不敢出战,乘夜南逃。蒙古军队追袭,双 方展开决战,经过3天鏖战,金军损失惨重,成吉思汗派3000骁勇的蒙古骑兵直插金军 阵中,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发起总攻,消灭了这支金军主力,承裕败逃宣德州。十月, 蒙古军兵过紫荆关、居庸关,前锋者别军直逼中都(今北京市)。十二月,蒙古军攻打 中京,金朝守将完颜天骥在城内设下埋伏,诱蒙古骑兵进城,杀死无数蒙古兵,蒙军被 迫撤退。金军又夜袭蒙古营寨,蒙古军队只好在1212年春撤兵。

  公元1212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大举南侵,攻击目标是金朝西京府(今山西大同市), 蒙古军队与金朝援兵元帅左都监奥屯襄部激战,金军全军覆没,奥屯襄仅以身免。蒙军 围攻西京,金左副元帅兼西京留守抹撚尽忠率军坚守,成吉思汗一时无法攻下。后来, 成吉思汗在作战中身中流矢,蒙古军撤回阴山。1213年秋,成吉思汗又从阴山南下侵掠, 蒙古军队一直打到怀来,与金尚书左丞完颜纲10万军队展开激战,金军大败。怀来之战, 金兵精锐全部溃散,损失极其严重。成吉思汗乘胜亲率大军进攻金中都以南地区,相继 攻下河北、河东广大地区,直抵黄河北岸,经东攻占山东诸地,直到海滨,对中都形成 包围之势。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并不是以消灭金朝为目的,主要是掠夺财物和奴隶,因此 接受金朝议和要求,接纳金入献童男童女各500人,绣衣3000件,御马3000匹以及大批 金银珠宝,然后携带从各地掠夺来的人口和财富得胜而归。

  公元1214年5月,金宣宗迫于蒙古军队的侵扰,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成吉 思汗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兵南下。 次年,金中都守将抹撚尽忠逃之夭夭,蒙古军队进占中都。与此同时,蒙古木华黎 部攻打辽西和辽东地区,攻占金东京(今辽宁辽阳市)和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 金朝实力进一步削弱。

  公元1217年8月,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把侵掠金朝的战争完全交给木 华黎指挥,自己率蒙古军主力西征。木华黎率兵攻打金中都以南的汉人地区,主要目标 指向陕西、河东。1218年9月,木华黎率兵数万人围攻河东重镇太原,杀金军元帅左监 军乌古论德升,攻克太原。木华黎率兵继续南下,连克汾州(今山西汾阳县)、绛州 (今山西新绛县)、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进军。

  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包围平阳。金兵只有6000人守城,援兵不到,被蒙军战败,平 阳失陷。太原、平阳等河东重镇相继失陷,使金朝统治集团所在地河南失去了藩篱,加 速了金朝的灭亡。 公元1221年,木华黎侵金兵锋指向陕西。这年11月,蒙古军队进攻延安,金延安知 府完颜合达出兵拒战,误中蒙古军队埋伏,损失惨重,完颜合达退入城中,固守城池。

  1222年8月,木华黎转攻被金朝收复的太原府,太原再次失守。10月,蒙古军围攻河中 府(今山西永济县),金朝河中府判官侯小叔率众坚守,蒙将石天应久攻不下,撤围离 去。但石天应乘侯小叔出城和金朝枢密院都监完颜讹论议事之机,出兵攻占了河中府。

  然而第二年春,侯小叔趁河中城内空虚,合集10万金兵反攻,杀死石天应,蒙古军溃散, 金朝收复河中府。 时隔不久,蒙古军队的10万骑兵再次包围河中府,侯小叔战死,河中府终于被攻破。

  1223年春,木华黎亲自带兵10万攻打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准备先打下凤翔,再取 京兆(今陕西西安市)。金朝左监军赤盏合喜坚守府城,完颜仲元出城力战,给蒙古军 以沉重打击。木华黎攻势受挫,哀叹自己命数将尽,只好在2月撤兵。3月,木华黎在闻 喜县病死。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军中病死。1129年8月,蒙古在克鲁伦河举行库里尔台 大会,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窝阔台继位后,大举侵金,蒙金战争进入实 质性阶段。1229年冬到1231年夏,蒙金经过庆阳之战、卫州之战、潼关凤翔之战,双方 互有胜负。1231年5月,窝阔台召集众将商议灭金战略,计划分兵三路合围汴京(今河 南开封市),消灭金朝。

  蒙古军队三路齐发,中路窝阔台率兵攻陷河中府,左路斡陈那颜进兵济南,右路拖 雷出凤翔,攻破宝鸡,直指汴京。

  蒙古军队化整为零,分散进军,向汴京挺进。金朝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从邓州发兵 援救汴京。金军沿路遭到散处各地的蒙古军队袭击,既得不到休息,也得不到军食,极 度疲劳,在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三峰山被蒙古军队包围。蒙古军乘金军疲惫,故意让 开通往钧州的路,设下埋伏,大败金军。金将杨沃衍、樊泽、张惠战死,移剌蒲阿被蒙 军捉获。完颜合达率残部败归钧州城,被蒙古军队包围,城破被杀。钧州三峰山之战, 金朝军队主力损失殆尽,主要将领大多战死,元气大伤,灭亡指日可待。1232年正月, 蒙古军队围攻汴京,金朝军民进行了汴京保卫战,打退蒙古军队的进攻。然而,金哀宗 统治集团迫于蒙古军队的威胁,不敢坚持抵抗,逃往蔡州,汴京、中京(今河南洛阳市) 相继陷落。

  公元1233年,蒙古与南宋达成联兵灭金的协定,塔察儿率领蒙古军,孟珙率领宋军, 分道进攻蔡州。宋蒙军队协力围困蔡州,内防金兵突围,外阻金兵入援。蔡州被困三个 月,弹尽粮绝,被宋蒙军队攻陷,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蒙古灭金战争,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后新兴的蒙古汗国消灭了腐朽的金朝。在前二个阶段中,蒙古汗国的目的主要是掠夺财富和奴隶,逐渐消灭金朝的有生力量,在第三个阶段中灭掉金朝,这种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在战术应用上,除发挥骑兵强大优势外, 蒙古攻城战术也相当强。金朝失败,在于统治阶级内部腐朽,缺乏全局战略,指挥不当,如钧州战役,朝廷指挥两省兵往来不定,疲于奔命。尽管有在河中反复较量,人民坚持 抗战,终于无法挽救败局。宋蒙钓鱼城之战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 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发生于1259年的四川合州钓鱼城之战,则是其中影响巨大的一场战事。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出兵欲收复河南失地,遭蒙军伏击而失败。1235年,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至1241年,蒙军蹂躏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则是三大战场(另两个为京湖战场—— 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两淮战场——今淮河流域一带)中遭蒙军残破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

  这年蒙古窝阔台汗去世,其内部政争不断,对南宋的攻势减弱。南宋由此获得喘息之机, 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调整、充实。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 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

  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钓鱼城即是这一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钓鱼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县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彭大雅任四川制置 副使期间(1239—1240年),命甘闰初筑钓鱼城。1243年,余玠采纳播州(今遵义)贤 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议,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钓鱼 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 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 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四川边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蒙哥为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曾与拔都等率兵远征过欧、亚许多国家,以骁勇善战著称。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1257年,蒙哥汗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李璮等攻两淮,分宋兵力;又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蒙哥则自率蒙军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 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以主力夺取四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 蒙军总数大大超过4万之数。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 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晋国宝至钓鱼城招降,为宋合州守将王坚所杀。

  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诸军从鸡爪滩渡过渠汇,进至石子山扎营。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七日,蒙军攻一字城墙。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钓鱼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九日,蒙军猛 攻镇西门,不克。这日,蒙古东道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

  三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失利。从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续了二十天。雨停后,蒙军于西月二十二日重点进攻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军登上外城, 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元史·宪宗纪》称“杀宋兵甚众”,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 退。五月,蒙军屡攻钓鱼城不克。 蒙哥汗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尚未 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钓鱼山后,蒙哥欲乘拉槁之势,攻拔其城,虽久屯于坚 城之下,亦不愿弃之而去。尽管蒙军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备,奈何钓鱼城地势险峻,致使 其不能发挥作用。钓鱼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军一次又 一次的进攻。千户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邓州汉兵攻城,董文蔚激励将士,挟云梯,冒飞石,履崎岖以登,直抵其城与宋军苦战,但因所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军。其侄 董士元请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锐卒登城,与宋军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亦被 迫撤还。

  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 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 灭掉南宋。

  然而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主张强攻坚城,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迂。蒙哥汗未采纳术 速忽里的建议,决意继续攻城。然而,面对钓鱼坚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骠悍著称的 蒙古骑兵却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骁将汪德臣(原为金臣属)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拒战。 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蒙军攻城5个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遂单骑至钓鱼城下,欲招降城中守军,几乎为城中射出的飞石击中,汪德臣因而 患疾,不久死于缙云山寺庙中。蒙哥闻知死讯,扼腕叹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 给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击,钓鱼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胜其忿。

  蒙军大举攻蜀后,南宋对四川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增援钓鱼城的宋军为蒙 军所阻,始终未能进抵钓鱼城下。尽管如此,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 守军斗志昂扬。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 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 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 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据《元史》记载,蒙哥汗于六 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确说是得了痢疫。另《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万历 《合州志》等书则称蒙哥汗是负了伤。无论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坚持攻城了。七月,蒙 军自钓鱼城撤退,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蒙哥汗逝世。据《元史》本传 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战死于钓鱼城下,由此可 以想见钓鱼城之战之酷烈及蒙军损失之严重。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 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 还。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 得不撤军北返。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一路克捷,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 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蒙古 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

   其次,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 威胁。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 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正当旭烈兀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蒙哥死讯,旭烈兀遂 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 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因此,钓鱼城之战的影响 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

  其三,它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蒙 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义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传统的政策。这种带有浓厚的蒙古部族 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极不适应统治广大中原汉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则是蒙古统治集团 中少有的一位倾慕汉文化的开明之士。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汉地,他大 力延揽汉族儒士,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却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 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罢了官,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后, 继续推行其汉化政策,逐步改变蒙军滥杀的政策,使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 坏。蒙哥汗曾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后来钓鱼城降元,忽必烈 却赦免了其军民。正是由于忽必烈的当政,使蒙古汗国这个边疆政权转变为一统中国的 封建大王朝—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 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蒙哥汗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 至1279年守将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 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 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

  蒙古忽必烈时期,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樊,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 转变。南宋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 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 镇。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先攻襄阳,撤 其捍蔽”,他认为南宋如果“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刘整“攻宋方略, 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宋元战争进入了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段。

  忽必烈根据刘整的建议,开始实施对襄阳的战略包围。首先,建立陆路据点,作为 攻宋的根据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据刘整建议,遣使以玉带贿赂南宋荆湖制置使 吕文德,请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场,吕文德应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名, 要求在襄樊外围筑造土墙,目光短浅的吕文德竟然同意。于是元人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山 修筑土墙,内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据点。咸淳四年(1268年),蒙将阿术 在襄樊东南鹿门堡和东北白河城修筑堡垒,切断了援襄宋军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将史天泽在襄樊西部的万山包百丈山筑长围,又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诸 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襄樊成为一座孤城。这一时期元军在襄樊外 围修筑10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樊的据点,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其次,建 立水军,寻求制服南宋的战术优势。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术率军攻打襄阳,俘人 略地而归,宋军乘蒙古回军之际,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派水军扼其归路,然后派骑兵直 冲其阵,蒙古军队大乱,都元帅阿术坠马,险些被宋军活捉。蒙将怀都选善识水性的士 卒泅水夺得宋军战舰,其余将领奋勇拼杀,才将宋军击退,转败为胜。安阳滩之战,蒙 古军队虽然打败了宋军,但却暴露出水军不占优势的弱点。咸淳六年(1270年),刘整 与阿术谋议,“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 则事济矣”。忽必烈当即命刘整“造战船,习水军”,以图进取襄阳。刘整遂造船5000 艘,日夜操练水军,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战舰500艘,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从 而弥补了战术上的劣势,为战略进攻准备了必要条件。

  从咸淳四年(1268年)蒙军筑鹿门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围襄 阳,蒙古军队已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南宋政府为挽救危局,进行了反包围战与援襄之战, 从而揭开了襄樊之战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次年十一月, 为打破蒙军鹿门、白河之围,吕文焕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军,但被蒙古军队打败,宋军伤 亡惨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又被阿术 打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到蒙古军与汉军的联合伏击,兵败虎尾 洲,损失2000余人,战舰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吕文焕出兵襄阳,攻打万山堡, 蒙军诱敌深入,乘宋军士气衰退,蒙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九月,宋殿前副 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范文虎逃归。咸淳七 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将阿术率诸将迎击,宋军战败,损失战舰100余艘。

  这一时期,宋蒙两军虽然在襄樊外围进行了长达3年的争夺战,但因蒙军包围之势已经 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军反包围的战斗也不可能胜利,宋军只 好困守襄阳,败局已定。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军对樊城发动总攻,襄樊之战正式开始。三月,阿术、刘整、阿里海牙率蒙汉军队进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 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阳府(今湖北襄樊市)、 郢州(今湖北钟祥县)等地民兵3000余人,派总管张顺、路分钤辖张贵率领救援襄阳。

  二张率轻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资出发,临行前张顺激励士卒说: “这次救援襄阳的行动,任务十分艰巨,每个人都要有必死的决心和斗志,你们当 中的有些人并非出于自愿,那就赶快离去,不要影响这次救援大事。”当时3000水军群 情振奋,斗志昂扬,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五月,救援战斗开始,二张在高头港集结船队, 把船连成方阵,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准备强弓劲弩,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突入元军重围。船队到达磨洪滩,被布满江面的蒙军船舰阻住,无法通过。张贵率军强攻, 将士一鼓作气,先用强弩射向敌舰,然后用大斧短兵相接,冲破重重封锁,元军被杀溺 而死者不计其数,宋军胜利抵达襄阳城中。当时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张入援成功, 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军民的斗志。然而这次战斗中宋将张顺阵亡,几天以后,襄阳军民在 水中得到他的尸体,披甲执弓,怒目圆睁,襄阳军民怀着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张顺, 并立庙祭祀。

  张贵入援虽然给襄阳守军带来希望,但在元军严密封锁下,形势仍很严峻。张贵联 络郢州的殿帅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计划范文虎率精兵5000驻 龙尾洲接应,张贵率军和范文虎会师。张贵按约定日期辞别吕文焕,率兵3000顺汉水而 下,检点士兵,发现少了一名因犯军令而被鞭笞的亲兵,张贵大惊,对士兵们说:“我 们的计划已经泄露,只有迅速出击,敌人或许还来不及得到消息。”他们果断地改变了 秘密行动,乘夜放炮开船,杀出了重围。元军中阿术、刘整得知张贵突围,派数万人阻 截,把江面堵死。张贵边战边行,接近龙尾洲,在灯火中远远望见龙尾洲方向战舰如云, 旌旗招展,以为是范文虎接应部队,举火晓示,对方船只见灯火便迎面驶来。等到近前, 才发现来船全是元军,他们先占领了龙尾洲,以逸待劳。宋元两军在龙尾洲展开一场遭 遇战,宋军因极其疲惫,战斗中伤亡过大,张贵力不能支,被元军俘获,不屈被害,元 军派4名南宋降卒抬着张贵尸体晓示襄阳城中,迫使吕文焕投降,吕文焕杀掉降卒,把 张贵与张顺合葬,立双庙祭祀。

  元军为尽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围攻战术。元将阿里海牙 认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为 切断襄阳的援助,元军对樊城发起总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军分别从东北、西 南方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线,造炮攻城。元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 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城中援兵无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 用回回炮打开樊城西南角,进入城内。南宋守将牛富率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牛富投 火殉职,偏将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后,襄阳形势更加危急。吕文焕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终无援兵。

  襄阳城中军民拆屋作柴烧,陷入既无力固守,又没有援兵的绝境。咸淳九年(1273年) 二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阳,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 降。元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举城投降元朝,襄 樊战役宣告结束。

  宋元襄樊之战经过长期较量,终于以元胜宋败结束,蒙元的胜利,在于战略上处于 主动地位,建立了包围襄樊的堡垒,以逸待劳,又注重弥补战术上的不足,制造战船, 训练水军,在裹樊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宋朝统治者不重视边备,将帅软弱无能,吕 文德见利忘义,使蒙古军队占据了襄阳有利地位,在反包围战过程中,因将帅不和,步 调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战术错误,战斗中基本上执行了消极防御策略,导致了被元军 围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后归于失败。

  二张援襄的传奇式行动,气壮山河,留名青史,体现了南宋爱国军民保卫领土、抗 敌御侮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所传颂。伯颜取临安之战

伯颜攻取临安之战,是宋元鼎革之际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自元至元十二年(1275 年)春元军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春进占临安(今浙江 杭州市),历时1年,中经溧阳之战、独松关之战、常州之战、五牧之战等激战,以南 宋朝廷投降元朝而告结束。

  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攻陷襄樊后,右丞相伯颜率水陆大军沿长江顺流东下,势 如破竹。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攻打建康,宋朝建康留守赵潽弃城而逃,都统司都 统制徐王荣等开城请降,元军兵不血刃,占领建康。元军进占建康后,伯颜派兵进攻建 康周围的重要城镇,随即攻陷镇江,控制了江东地区,建立起稳固的南进基地。与此同 时,为防止两淮宋军南下救援,忽必烈命阿术率军渡江,进围扬州。阿术在扬州东南的 瓜洲修造楼橹,缮治战具,又在扬州城外围树栅,修筑坚固的堡垒长围,截断了宋军增 援部队,又派水师堵截江面,控制了长江天险,断绝了宋军渡江南救临安的通道。南宋 朝廷立国,是以长江为防线,两淮为藩篱,“重兵皆住扬州,临安倚之为重”。元军占 领建康,进围扬州,攻占两淮,南宋都城临安完全失去了屏障。元军在建康休整后,兵 精粮足,战斗力更加强盛,随时准备攻取临安,处在进攻的有利地位。

  在元军大兵压境的形势下,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主战主和举棋不定。虽然朝廷 屡次诏令各地宋军入卫临安,终因元军全面进攻,荆湖、川陕战场宋军自顾不暇,两淮 宋军被元军阻隔无法渡江赴援,只有郢州(今湖北钟祥县)张世杰、江西文天祥等将帅 和两浙、福建部分厢禁兵到达临安守卫。但这些小规模增援根本无法扭转整个战争局面。

  1275年5月,宋廷命主战派张世杰率军出击元军外围防线,没能打通。6月,淮东制置使 李庭芝命姜才等打通援救扬州的通道,两军在扬子桥激战,宋军死伤万余人,姜才只带 数骑逃回扬州。为确保临安,宋廷组织焦山之战。张世杰约殿前都指挥使张彦率兵出镇 江,以图控制长江南岸,扬州李庭芝出兵瓜洲,从江北配合,自己率水师陈兵镇江以东 的焦山江面,约定三路俱进,与元军决战。但扬州宋军没有按时赶到,镇江张彦拒不发 兵,使张世杰孤军深入。元将阿术、阿塔海、张弘范等在石公山居高临下指挥战斗,命 万户刘深沿长江北岸绕至宋军背后,董文炳、刘国杰从焦山左右两边进击,万户忽剌直 冲宋军大阵。元军乘风放火箭,宋船纷纷起火,阵势顿时大乱,宋师全军覆没,损失战 舰700余艘。焦山之败,宋朝军队损失殆尽,朝廷或主议和,或主南逃,分崩离析,一 筹莫展,南宋灭亡指日可待了。 至元十二年(1275年)七月,忽必烈最后下定灭宋决心,命伯颜率领元军直逼临安。

  伯颜受命后,召集攻宋将帅布署方略,确定了“分诸军为三道,会于临安”的作战布署。 这年十一月,伯颜分兵三路会攻临安,西路由参政阿剌罕,四万户总管奥鲁赤率领蒙古 骑兵出建康,向溧阳、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进军;东路由参政董文炳、万户张 弘范、都统范文虎率水师沿江入海,向海盐、澉浦(今浙江海盐县南)进军;中路伯颜 带领诸军,率水陆两军出镇江,向常州、平江(今江苏苏州市)进军。

  西路军主帅阿剌罕率军南下,直趋溧阳,遭到南宋守军的抵抗,结果宋军损兵折将, 残部南撤。元军乘胜追击,在溧阳西南银林东坝再次打败宋军。元军在追击途中受到南 宋援军的阻击,双方展开激战,后来元军派蒙古骑兵冲杀,宋军抵挡不住,突围南逃。

  溧阳之战,宋军损失将校70余人,士卒近2万人,伤亡惨重。西路军于十一月下旬逼进 建康通往临安的要隘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南宋守将张濡率兵北上阻击元军, 与元军骑兵交战。宋军虽是精兵强将,但只有数千人,而且都是步兵,虽然奋勇冲杀, 但却难以阻挡强大的蒙古骑兵,终于被击溃,主将张濡被杀,士兵死伤2000余人,元军 控制了临安的北大门。

  中路军伯颜率兵进攻常州,常州是拱卫临安的前阵,是元军整个攻取临安计划的关 键,伯颜派兵击溃宋增援部队后,亲自指挥攻城。元军在城南筑高台,把炮放在台上向 城内猛轰,又用火箭射入城中,常州城内一片火海。伯颜命元军架云梯、绳桥攻城,元 军攻入城内。常州守将姚岩率将士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没有外援而失败。姚岩、 王安节等阵亡,僧人万安、莫谦之长老率僧兵赴援,500名僧兵全部战死。

  伯颜下令屠城,只有7人幸免于难。常州之战是宋元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役,影响很 大。 至元十二年(1275年)冬,正当常州军民艰苦抗敌之际,宋廷派张全率2000余人由 淮入援常州,文天祥也派部将尹玉率兵偕同赴援。伯颜得报后,命怀都、王良臣领兵在 五牧(今江苏常州东南)阻击宋军。战争开始后,文天祥部将麻士龙与元军交战,由于 张全按兵不救,麻士龙战死。在元军攻击下,张全退到五牧,文天祥部将朱华奋起抗击, 挡住了元军。尹玉指挥宋军与元军决战,元军损失惨重。元将王良臣配合怀都水陆夹击 宋军,宋将张全始终按兵不动,尹玉失败,溃军南逃,尹玉力战被俘,为元军所杀,所 部将士大部分战死。张全见大势已去,率军逃离五牧,致使救援失败,没能解常州之围。

  伯颜攻破常州后,派都元帅阇里帖木儿,万户怀都率兵攻无锡、平江,在元军大兵 压境下,两地宋军投降元军。 东路水军以范文虎为先锋,顺江东进,由于长江两岸已无宋军把守,元军进军顺利。

  当时长江口活跃着一支由贫苦渔民组成的水军,由朱清、张瑄率领,不受宋朝管辖。元 军主帅董文炳认为可以利用这支力量,便招降了这支海上武装,朱、张二人带领人马和 海船随元军南下攻取临安,增强了元军海战能力。东路军出长江口后沿海商下,十二月 逼近钱塘江口,从海道包围了临安。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二月,元朝三路大军近逼临安,随时准备攻占临安。至元 十三年(1276年)正月,东路军董文炳一部登陆,抵达盐官县(今浙江海宁市),宋守 军投降。

  董文炳率东路军与中路伯颜大军会师,西路军阿剌罕也率部与中路军会师。在大军 压境形势下,南宋朝廷一片混乱,丞相陈宜中请太皇太后出海避敌,张世杰、文天祥主 张决死一战。宋廷既没有兵力抵抗,求和又被元军拒绝,于是奉玺书向伯颜请降。伯颜 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袞冕、圭璧、 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运往大都(今北京市)。伯颜亲自入临安城安置宋廷 人员,把宋帝赵显皇太后全氏以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监护起程,浩浩荡荡北上。至此, 临安被元军攻取,南宋朝廷灭亡。

  元灭南宋的临安之战,从建立建康基地到攻取临安,只用了一年时间,从战略来看, 元朝采用围困逼降的策略,步步进逼,除武力进攻外,一直遣使招降。如忽必烈派礼部 尚书廉希圣、工部侍郎严忠范到宋朝劝降,伯颜派张羽等人招降。在南宋朝廷举棋不定 之际,伯颜屡次派人劝降,只不过是为稳住宋朝君臣。元军利用战抚并用策略,取得了 整个战局的主动权。在战术方面运用得当,如焦山之战使用两面夹攻,中央突破的方法, 把过去蒙古骑兵惯用战法用于水战;五牧之战中打援战成功地阻截了南宋援军,保证了 常州之战的胜利。南宋方面基本上是消极防御战略,和战不定,逐渐失去了抗击元军的 有利形势,最后归于失败。南宋抗战派领导军民在蒙古军队进攻面前英勇抵抗,保卫国 土,如常州抗元可歌可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 13: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 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 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江南地区,徐寿辉起兵蕲、黄(今湖北蕲水、黄冈一 带),攻占武昌,继取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公元1360年,部将陈友谅杀死徐 寿辉,自称皇帝,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公元1362年,徐寿辉的另一部将明玉珍在四川 称帝,控制了四川。此外,还有方国珍起义于庆元(今浙江宁波),控制了浙东地区。

  张士诚起兵江北,控制了长江三角洲。公元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 阳)。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收罗人才,整顿军队,势力日渐壮 大。

  他采纳刘基等人的建议,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 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 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战舰千艘投诚后,渡过长江,攻占太平 (今安徽当涂)。次年,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取得了一 个战略基地,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 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占苏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 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的势力相接触。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实现第二步战略计划,势 必同他们特别是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 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因此,陈 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系到彼此之间的生 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 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 作战的不利境地。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 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 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 划消灭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 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 举吞灭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 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 使陈军舍长用短。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 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 为暗号。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 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 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 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 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急躁、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 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 立栅。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 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 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 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陈 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 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 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 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 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 救援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 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 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 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此时,朱元璋已 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 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 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时 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

  十六日进抵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 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 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陈友 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 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 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 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 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次日, 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 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 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 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 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 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 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 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 余人。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 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 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 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

  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 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阵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 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 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 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 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 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经过1个多月的 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 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 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 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儿 子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 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陈友谅的失败,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本来,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丰,造成应天空虚。如果陈友谅 不是先攻洪都,而是以一部兵力对洪都进行牵制,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那么朱元璋 将处于陈、张夹攻、进退失据的不利处境。但陈友谅却把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 使数十万大军局处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

  屯兵坚城之下,苦战3月,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以小胜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陈友谅错误的结果。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朱 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水 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大 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后又集中 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击 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 强,创造了我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 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10:18 , Processed in 0.0460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