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9|回复: 2

驳“黑旋风”之谬论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07-10-3 12: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驳“黑旋风”之谬论(一)
               齐巴托



蒙古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蒙古人“识时务”,顺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了横跨欧亚的“世界之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可对此,现在有一种所谓“黑旋风”之谬论十分流行。
这个谬论,也可简称“风论”。风论者认为,蒙古人的统治是凶暴的,也像风一样的转瞬即逝。这种,蒙古人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的评价,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真相的。正如刘迎胜先生在其新编《元史》中所言:“成吉思汗是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一统元王朝的缔造者和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世界史上疆域空前的蒙古帝国打破了亚洲大陆上各民族之间此疆彼界的限制,大大便利了东西各族人民的往来,因此成为世界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也正如卓钟霖先生在其《新编元朝演义》中所说的:“成吉思汗的西征也并非无缘无故的。在中西交往中,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商队是很友好的,但贪婪的花剌子模边将竟对蒙古商队作下了杀人越货的勾当,后来又一再侮辱和杀害成吉思汗派去的使臣,成吉思汗这才发动了复仇战争。”
可是,不但近年在国内首次翻译出版的法国学者格鲁塞《草原帝国》一书持这种态度,而且国人在新近出版的《风暴帝国》,更明确宣扬“风暴”论,更为甚者,在最近发行出版的书报刊上也能见到视蒙古族为外国人的观点。可见其流毒之根深蒂固和影响之深广。“黑旋风”起初是从西方国家刮起的,现在又在中国刮起了一股“风暴”。
有一部书,书名为《当代干部小百科》,书中说:“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约生于1167年,……于1211年侵入中国北部,并于1215年攻陷北京,然后策马西进征西辽和花剌子模,击败了中亚细亚的伊斯兰教国家,然后又回师东方,进攻中国。……成吉思汗刮起的蒙古旋风疾扫的范围更为辽阔。……蒙哥大汗之死,使蒙古帝国短暂的统一随之告终。……在波斯和中国的蒙古王朝不到一个世纪便告结束。金帐汗国和察合台王朝的统治时间较长,蒙古人统治俄国达240年。蒙古人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是突然的,象旋风那样,消失也很迅速。……蒙古旋风并未能创造出独特的、持久的蒙古文明……”
这本书,如果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极左”思潮时期出版的,那还可以理解,可是,它是改革开放以后于1986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更不可理解的是,像它这样毛病百出的书本,还作为全国广大机关干部的教科书,行使的责任是向广大干部普及历史常识。
以上我所举例的这段有关蒙古族历史的文字,可以说每句都有毛病的。为了简略行事,我先一句一句地做一个扼要分析:
1、成吉思汗并非生于1167年,而是1162年;
2、成吉思汗并非“侵入中国”,而是统一女真族割据政权——金;成吉思汗也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3、不是“成吉思汗刮起的蒙古旋风”,“黑旋风”的比喻不科学,也不符合蒙古民族的历史;不是“疾扫”世界,而他所发动的战争是统一战争或“复仇战争”;
4、元宪宗蒙哥帝死后,并没有“蒙古帝国短暂的统一随之告终”,元世祖忽必烈帝继其位,是蒙古帝国第五位皇帝;蒙古人的统治也并非“旋风”一样“短暂”,并不是“在波斯和中国的蒙古王朝不到一个世纪便告结束”、“蒙古人统治俄国达240年”,而是波斯还有“帖木儿帝国”等蒙古政权,元廷北迁后还有北元蒙古政权统治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长达267年,如果中国北方还是中国的版图的话;不是“蒙古人统治俄国达240年”,而是对“莫斯科藩国”这样的小地方,统治可能“短暂”一些,除它而外,蒙古人对整个欧洲的统治是长达好几百年的,只是政权后来分成帖木儿帝国、克里木帝国等多国统治,但统治权始终在蒙古人手里;
5、不是“蒙古人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是突然的,象旋风那样,消失也很迅速”、“蒙古旋风并未能创造出独特的、持久的蒙古文明”,而是消失的很慢,也创造了独特的、持久的“蒙古现象”。
由于,本论文的主题就是反“黑旋风”论,所以下面更要发挥分析。
一部《草原帝国》,也对蒙古人的历史功绩充满了全盘否定的口诛笔伐式的杀气!这里先看看他的一些言论原话吧:
“成吉思汗被看成人类的灾难之一。他是12个世纪中草原游牧民对古代定居文明入侵的典型。确实,在他的先祖中不曾有人留下了如此可怕的名声。他使恐怖成为一种政体,使屠杀成为一种蓄意的有条理的制度。他对东伊朗的破坏在令人产生的恐怖方面超过了欧洲归咎于阿提拉的和印度归咎于摩醯逻矩罗的破坏。不过,我们应该记住他的残酷主要是由于他那刺人耳目的环境造成的(在他周围是全突厥—蒙古种人中最粗野的兵士),而不是他生性残暴。在这一方面,另一位屠杀者帖木儿更能说明问题,因为他比成吉思汗要开化得多。这位(指成吉思汗——引者)蒙古征服者强制推行的集体处死构成了战争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游牧民使用的一种武器,用来对付那些没有及时投降的定居民族,首先是对付那些投降之后又反叛者。糟糕的事是这位游牧者几乎不理解农业和都市经济的性质。在征服了东伊朗和中国北部之后,他认为通过夷平城市和破坏农田,使这些地区变为草原是很自然的事。一千年之久的传统,即在文明的门槛边和古代农耕地边缘上寇掠”。“即游牧民的统治者,而不是定居民的,对于定居经济,他只有最模糊的概念。”“这就是13世纪的成吉思汗的态度。征服北京地区以后,他的真正欲望是使河北平原上肥沃的玉米地上升到牧地的地位。”“直到14世纪,突厥斯坦和俄罗斯的成吉思汗后裔们仍是纯游牧民,他们愚蠢地洗劫着已属于他们自己的城市和改变灌溉渠道,使土地荒芜”。怀疑“舒适的文明生活”。
在作者看来,“灾难”是“成吉思”的别名。他把定居文明与游牧文明对立了起来,不认为游牧文化或草原文化也是一种文明,错误地认为蒙古人征服世界的目的是要把定居民族的农田和城市变为草原,甚至说:“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相互态度,使我们回想起同处于一个现代城市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感情”,认为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斗争,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一样,是穷者对富者的反抗。这里,作者的观点也是自相矛盾的。认为成吉思汗的“残暴”和“短暂”统治是由于他“不开化”,但“开化”的帖木儿比成吉思汗还“残暴”和“迅速”!
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些伟大的野蛮人闯入了发达的历史文明地区,几年之内,他们使罗马、伊朗或者中国瞬间被夷为废墟。”别的不说,成吉思汗生前已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之后忽必烈建立了版图空前广袤、多民族空前统一的庞大的中国,给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留下了永久的财富和广阔的土地。这怎么能说使“中国瞬间被夷为废墟”呢!
“突变降临了,并且充满着危险。……蒙古人确实是未开化的,……屠杀结束之后,他们不费大的周折就取代了被打败的统治者的地位,毫不害羞地亲自登上了像中国的大汗、波斯的国王、印度的皇帝和罗姆的苏丹这些历史悠久而受尊崇的王位,并采取适合于自己的相应的称号。在北京,他成了半个中国人,在伊斯法罕和剌夷,他成了半个波斯人。”认为蒙古人所建立的所有国家都是非法的,是“未开化”的结果,是“不要脸”的。
《草原帝国》为了分化蒙古人、进一步论证蒙古统治之“短暂”,说帖木儿不是蒙古人,以此来暗示“帖木儿帝国”不是蒙古人的政权。说“事实上,他不是蒙古人,而是突厥人。他出身于河中巴鲁剌斯部的一个贵族之家,巴鲁剌斯部统治着渴石,在渴石周围有一些庄园。”并且还说:“帖木儿这个既无显赫的背景,又无明确合法称号的、暴发的突厥人算得了什么?”
帖木儿怎么不是蒙古人呢?他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只是蒙古西征时间长了,他已经突厥化罢了。既然承认他是巴尔剌斯部人,他就是蒙古人。现在一些学者还对帖木儿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的问题争论不息。认为他是“库里康”,是“女婿”,即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女婿”,而不是其嫡系后裔。
巴尔剌斯氏本是早在黄河之北大青山就形成的蒙古乞颜诸部之一,是成吉思汗八世祖蔑年土敦之孙辈巴尔剌台之后裔。据《蒙古秘史》,乞颜·巴尔剌斯部的产生,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巴尔剌台之名,本不是其真名,而是一个外号。巴尔剌台从小身体健壮,饭量极大。所以,部族人不呼其名,而直接叫他为“巴尔剌台”。巴尔剌台,蒙古语词根为“浪费”,即“浪费饭食的人”。有趣的是,巴尔剌台之叔父哈出剌生有两个儿子,哥儿俩也是饭量奇大,所以,人们又给他们起了个绰号:“大浪费”和“二浪费”,即“也客巴尔剌”和“兀出干巴尔剌”。这些“巴尔剌”——“浪费饭食的人们”,后来便形成了“巴尔剌斯”部。所以,巴尔剌斯部,不是成吉思皇帝所生的直接后代,而是成吉思帝的世祖,都是尼伦蒙古诸部或乞颜部后裔,无疑是孛儿帖赤那——孛端察尔之嫡系后裔。所谓黄金家族,就是乞颜部。所以,帖木儿就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
《草原帝国》继续说,帖木儿“于14世纪末在塔什干和阿姆河之间建立了一个可怕的军事政权。还必须强调,它是一种短暂的现象。”“花剌子模原则上一直附属于钦察汗国,直到察哈台汗阿鲁忽从钦察汗别儿哥手中夺取(1260到1264年间)为止。以后花剌子模成了察哈台汗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这次征服显然是短时期的。”“帖木儿因他的两个将领叛乱而被召回撒麻儿干。随之而来和平是短暂的。”“帖木儿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家庭”,但是“就在帖木儿去世的第二天,争吵、政变和宫廷革命就开始了。”
与《草原帝国》作者一样,风暴论者一直认为“蒙古统治是短暂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成吉思帝的孙子拔都所建立的钦察帝国的最后灭亡说起。
风论者认为,蒙古人在欧洲建立的钦察汗国只是存在了一百多年,于1388年就被俄罗斯人灭掉了。这是一个很错误的结论。史实是:俄罗斯人到1480年才取得莫斯科,这与1388年几乎还差100年,这时实现了钦察汗国原小藩国莫斯科的独立,就是这个独立国也没能推翻钦察帝国。莫斯科独立以后,蒙古人仍长期保持着除莫斯科以外的欧洲和中亚地区的统治,只是其统治权和朝廷性质有所改变,但始终还是蒙古人的统治政权。钦察帝国绝不是最后被俄罗斯人灭掉的,而是被蒙古人帖木儿继承了其统治权,后来这些蒙古政权分裂成许多国家。
蒙古巴尔剌斯部人帖木儿继承察哈台汗国和伊利汗国的政权以后,不但占领了印度,还几乎统治了所有的钦察帝国的土地。帖木儿帝国最后灭亡是1507年。不过,在帖木儿帝国的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几个割据的蒙古政权:
喀山蒙古帝国独立于1445年,到1552年被沙俄伊凡四世灭掉。它就是今天的鞑靼自治共和国。
阿斯特拉罕蒙古帝国独立于1460年,到1556年也是被沙俄伊凡四世灭掉,是现在的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
西伯利亚蒙古帝国独立于1428年,首都伊斯克尔城,后被沙俄变成废墟。沙俄沙皇伊凡四世派被判处死刑的强盗头目叶尔马克入侵,到1598年,沙俄经过17年的武装侵略,终于征服了西伯利亚帝国。现在在西伯利亚南部有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
克里木蒙古帝国位于黑海克里木半岛以北(今属乌克兰国)。它是帖木儿帝国在黑海的继续,是钦察帝国的最后的继承者,也是成吉思汗孙子拔都家族在欧洲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
克里木蒙古帝国独立比较早,存在的时间又很长,坚持统治350余年之久。据法国学者格鲁塞《草原帝国》记载:“克里米亚汗国约建于1430年,由拔都弟弟秃花·帖木儿的后裔哈吉·格来所建。”秃花·帖木儿又作脱花帖木儿,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第六子;哈吉·格来应译作“哈吉·黑莱”。
哈吉·黑莱建国后,在克里木半岛强盛。他想统治整个钦察草原,常年称帝。他的这个愿望实现了。哈吉·黑莱在位36年,于1466年死。他统治时期发行的第一批钱币注明年代是1441年至1442年。他所建立的克里木蒙古帝国东以顿河下游为界,西至第聂伯河下游,向北延伸到耶列兹城和坦波夫。1454年,哈吉·黑莱把克里米亚河南岸的巴赫切萨拉伊,即原奇尔克耶城定为都城。
哈吉·黑莱家族是虔诚的穆斯林,使克里米亚具有强烈的伊斯兰特征。不过,在经历了最初的冲突之后,哈吉·黑莱意识到从喀发的热那亚殖民地中获得的财政利益,他一直与殖民地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直到他1466年去世。
哈吉·黑莱死后,他的儿子们为王位继承权发生争吵。最初,次子努尔道拉特获胜(1466——1469年和1475——1477年在位),但是,最后的胜利者是第六个儿子明格尔·黑莱(1469——1475年和1478——1515年在位)。
明格尔·黑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1468年,明格尔·黑莱对喀发的热那亚人作了一次答谢访问,他们曾协助他捉住其哥努尔道拉特。与此同时,土耳其苏丹穆赫默德二世派一支骑兵队,由哥杜克阿赫麦德帕夏统帅,前往夺取喀发,明格尔·黑莱于1475年6月4—6日夺取该城。明格尔·黑莱由于热那亚人的一再挽留与喀发人一起被困在喀发,并在此地被奥斯曼人俘虏。然而,两年之后,他又作为苏丹的属臣被送回克里木半岛。克里木半岛的南岸直接由奥斯曼人管理,在喀发设置一位常驻帕夏。
蒙古钦察王朝的继承者库楚克·马哈麻汗的长期统治(1423至1459年间)将以钦察帝国的解体而告终的,于是才有了喀山蒙古帝国、克里木蒙古帝国等蒙古政权。事实上,在此期间,俄罗斯方面,在瞎子巴西尔二世大公(1425——1462年间执政)执政下的莫斯科藩国由于家族纠纷而已陷于瘫痪。在以后的蒙古统治时期,库楚克·马哈麻之子和继承者阿黑麻汗(约1460——1481年间在位)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之间展开了决定性的实力较量。为动摇钦察帝国的宗主地位,伊凡三世企图获得持异议者克里木蒙古帝国君主明格尔·黑莱的友谊,并且也可能在喀山蒙古帝国的朝廷中找到了盟友。1476年,伊凡三世委托威尼斯商人马可·拉菲与西波斯国王、土库曼人乌宗·哈桑签订反萨莱蒙古朝廷的第三次盟约。在或多或少地孤立了钦察帝国以后,他不再交纳贡赋。
阿黑麻也很想动武进攻莫斯科,但又犹豫政敌克里木明格尔·黑莱乘机袭来,举棋不定。1474年,他命令莫斯科交纳贡赋,并派来了使者哈拉库楚姆。1476年又派来了使者,命伊凡三世前往帝国。伊凡三世拒绝了。于是,阿黑麻终于通过与波兰王卡西米尔四世联盟包围了其莫斯科藩国,并向莫斯科进军。为了阻止对方的通路,伊凡三世占领奥卡河畔的阵地。后来,当蒙古人向西推进时,于1480年,伊凡三世又占领乌格拉河阵地。两军在乌格拉河对阵了很久。伊凡拒绝前往“吻可汗的马蹬”,但要把俄罗斯的命运孤注一掷,他又有一些举棋不定。阿黑麻也犹豫不决,因为他害怕在后方受到克里木蒙古帝国的袭击。10月,阿黑麻的军队面临难以忍受的严寒,他不得不撤离乌格拉河,带着战利品返回到萨莱城。这场没有战斗的战役实际上导致了1480年莫斯科的解放。
其后不久,阿黑麻又受到在乌拉尔河以东游荡的蒙古昔班部首领伊巴克的突然袭击,并遭杀害。
1501年,阿黑麻儿子和其继承人赛克赫阿里与立陶宛联盟,由此对莫斯科重新采取敌对态度,但是,伊凡三世以他与克里木蒙古帝国君主明格尔·黑莱的联盟来对付赛克赫阿里。
克里木首领明格尔·黑莱也与钦察政权打过仗。1485年,明格尔·黑莱曾与伊凡三世联合,大败钦察军于克里木。
1502年,明格尔·黑莱终于占领钦察帝国首都萨莱城,拔都初建的钦察帝国这才最后归入另一个拔都家族的统治。或者说,明格尔·黑莱继承了钦察帝国的事业。一说,钦察帝国坚持到1480年已被俄罗斯族灭掉了。不是的。那是一次起义,未能推翻钦察帝国的政权。
钦察帝国的地盘最后就这样被三个已经脱离它的蒙古政权占据,他们就是克里木帝国、喀山帝国和阿斯特拉罕帝国。
学者格鲁塞说得对:“俄罗斯南部和东部的所有成吉思汗国家都被称为蒙古人(在古典史上被不恰当地称为鞑靼人)。然而,尽管这些王朝确属纯成吉思汗蒙古人血统,但是,钦察草原上的蒙古人从来都只是该地突厥族主体中的一小撮首领而已,并且他们已经完全具有突厥特征。……这三个汗国的历史是抵抗俄国人入侵的反入侵史。”
俄国人入侵喀山蒙古帝国,克里木蒙古帝国也争取喀山。
喀山帝国是第一个遭受到俄国打击的。马赫穆提克的儿子和继承者喀山君主易布拉辛在反对俄国人中有一个好的开端,甚至1468年他征服了维亚特卡,但是,不久他就被迫与俄国人媾和,并交换了他所俘获的人。易布拉辛的两个儿子伊尔哈姆和穆罕默德·阿明为继承王位发生争吵。伊尔哈姆获胜,因此阿明就向俄国人求援,俄国人派一支军队护送他回喀山,并于1487年拥立他登上王位,取代了其兄的位置。但是,十几年后,阿明于1505年又反叛俄国当局,次年他打败了一支莫斯科公国的军队。
1518年阿明死后,由乌鲁·穆罕默德在喀山建立的这一蒙古帝国绝嗣。这时,对帝位所有权的争夺是发生在克里木人和俄国人两派之间的。莫斯科公国大公瓦西里·伊凡洛维奇(巴西尔三世,1505——1533年)把喀山帝国给予阿斯特拉罕家族幼支的一位王公沙赫·阿里。阿里自1516年起一直在伊凡洛维奇的监督下,在卡西莫夫城实施统治。但是,克里木君王、明格尔·黑莱之子和继承者穆罕默德·黑莱(1515——1523年)随即也开始行动,于1512年设法把自己的兄弟沙希布·黑莱扶上喀山帝位,并赶走了受俄国人庇护的统治者。事实上,穆罕默德·黑莱和沙希布·黑莱在把两部联合起来之后,对莫斯科公国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赶跑了在奥卡河畔的一支俄国军队,1512年兵临莫斯科城郊。他们不敢对俄国人的这个都城发起进攻,而是迫使俄军指挥官作出交纳年贡的诺言。他们携带大批俘虏返回,这些俘虏在喀山市场上作为奴隶出售。
1523年,穆罕默德·黑莱又企图入侵俄国,但在奥卡河畔受到以大炮武装起来的莫斯科公国军队的阻止。
穆罕默德·黑莱几乎没有来得及享受他的胜利,因为他于1523年遭到一位名叫马迈的诺盖汗的袭击,并被暗杀,马迈残酷地蹂躏了克里木蒙古帝国。
(所谓诺盖汗马迈者,又是钦察帝国的一个分支。诺盖人曾在13、14世纪先后受蒙古乌兹别克帝国、钦察蒙古帝国等的统治,后建立诺盖汗国,19世纪前期被沙皇俄国兼并。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两次被白军占领,1920年重建苏维埃政权,1921年建立自治共和国至今。)
1524年穆罕默德·黑莱的兄弟沙希布·黑莱把其子沙法·黑莱留在喀山后返回克里木帝国。1530年,莫斯科公国人驱逐沙法·黑莱,以沙赫·阿里的兄弟杰·阿里取而代之。沙希布·黑莱成为克里木蒙古帝国君王之后,作了新的尝试,其结果在喀山爆发了民族起义。在起义中,杰·阿里去世,沙法·黑莱在其父沙希布的支持下复位(1535年)。1546年,俄国人又把他们的被保护人沙赫·阿里带到喀山。但是,俄国人一走,沙法·黑莱重又返回喀山。沙法占据喀山王位直到1549年他意外地去世。此后,俄国人废除了他的儿子奥特米什,再次以沙赫·阿里取而代之。
后来,一次新的民族运动推翻了沙赫·阿里的统治,并且从诺盖汗国召来了阿斯特拉罕家族的一位宗王雅迪格尔。莫斯科公国沙皇、恐怖的伊凡四世(伊凡雷帝,1533——1584年在位)决定结束喀山蒙古帝国的独立地位。1552年6月,他带来几门大炮围攻喀山城。10月2日,攻占该城,屠杀大批男性居民,奴役妇女和儿童,推翻清真寺,吞并了喀山帝国的领土。
喀山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俄国人与成吉思帝蒙古人之间关系发展的转折。紧接着的是入侵阿斯特拉罕蒙古帝国。1554年,伊凡四世派三万军到阿斯特拉罕,军队任命统治家族——库楚克·马哈麻家族中一位名叫德尔维希的成吉思帝后裔为纳贡臣。次年,德尔维希反叛,赶走俄国驻官曼苏罗夫。1556年春,沙俄军队又出现在阿斯特拉罕,赶走了德尔维希,将阿斯特拉罕并入沙皇俄国。
欧洲最后一个成吉思帝帝国克里木国幸存了350多年。这是因为后来它已经接受了奥斯曼人的宗主权,受到苏丹政府的舰队和军队的保护。因此,尽管沙俄彼得一世由于卡尔洛维茨条约(1699年)而占领了亚速海,但他在普鲁特条约(1711年)中又不得不把它归还给克里木蒙古帝国。1736年,沙俄人再次占有亚速海,甚至占领了巴赫切萨拉伊。但是,由于贝尔格莱德条约(1739年),他们再次归还了所侵略地。最后,由于库楚克凯纳尔吉条约(1774年),沙俄人迫使苏丹政府承认了克里木帝国的“独立”。
早在1571年,克里木蒙古帝国还曾攻战莫斯科公国,莫斯科方面被逼迫向克里木进贡称臣。又过了200多年之后,由哈吉建立的黑莱王朝一直延续到1771年俄国征服时期。接着沙俄代理人迫使克里木国道勒特·黑莱三世垮台,以他的堂兄弟沙希因·黑莱取代他。沙希因·黑莱随即成了叶卡特琳娜二世的附庸(1777年)。不久,克里木半岛贵族起义反对沙希因傀儡政府,沙希因向沙俄人请求援助。波特金率7万军到达克里木,倒霉的沙希因被赶走,越过了奥斯曼人的边境,突厥人又报复他,把他送到罗德斯岛,他在该岛被砍头。克里木蒙古帝国到1783年最后并入沙皇俄国。于是,在法国革命前夕,欧洲的最后一个成吉思皇帝的帝国也灭亡了。

莫卧儿帝国,本是“蒙古帝国”之意。
1525年,帖木儿帝国建立155年之后,中亚蒙古贵族帖木儿六世孙巴布尔乘印度分裂、德里苏丹国日趋衰亡之际,南下攻入印度,几经征战,建立了印度史上著名的莫卧儿帝国。莫卧儿是蒙古的转音,莫卧儿帝国就是蒙古帝国,是帖木儿蒙古帝国的续集,是突厥化的伊斯兰教蒙古人在南亚次大陆上新建的国家,同时它又是伊斯兰教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的交汇点。莫卧儿帝国统治长达331年,到1857年才被英国殖民者占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还在延续着…… 
莫卧儿帝国创始人巴布尔1482年出生于中亚帖木儿帝国一个蒙古贵族家庭。巴布尔是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征服者的后代:他父亲是突厥化的乞颜·巴尔拉斯部蒙古人帖木儿的后代,母亲则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巴布尔本人是位具有非凡的精力且极具敏感的人。他因其光彩夺目的武功而获得了“老虎”的绰号。
巴布尔起初只是中亚一个小邦塔什干(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的统治者。他的父亲就是费尔干纳的帖木儿王乌马尔·沙黑(1469——1494年在位)。当时,乌马尔只是在蒙兀儿斯坦的察哈台汗的保护下才能维持统治。乌马尔·沙黑于1494年6月8日去世,其兄、河中王阿黑麻立即企图夺取费尔干纳,但是在战争中,他在乌拉·秋别附近去世(1494年7月)。费尔干纳仍是乌马尔·沙黑之子、未来的“莫卧儿大帝”、年轻的巴布尔的财产。
巴布尔的伯父阿黑麻留下了一个兄弟马合谋和三个儿子:麻素提、拜孙哈尔和阿里。他们为争夺河中的所有权而争吵。他们对撒麻耳干王位的占有时期都是短暂的。巴布尔的叔父麻合谋(1494——1495年在位)是一个挥霍无度的暴君,于1495年7月去世。麻素提在撒麻耳干进行统治。他在与他的兄弟们作战中度过了他短暂的统治时期,直到被一个背叛他的大臣把他弄瞎。在大混乱中,拜孙哈尔曾在撒麻耳干进行过短暂的统治,但不久就死在杀害他哥哥的那位叛徒手中。他们的堂兄弟、费尔干纳王巴布尔当时年仅14岁,在这些骚乱中获利,使他成了撒麻耳干的君主(1497年底),但是,他未能留在该城。撒麻耳干于1498年转到巴布尔的堂兄弟、阿黑麻最后一位幸存的儿子阿里手中。
帖木儿帝国灭亡后,他的继承人、印度未来的皇帝巴布尔自从被驱逐河中之后,翻山越岭进入阿富汗,夺取喀布尔,在喀布尔建立了一个小王朝,现在他率领伊斯迈尔借给他的军队匆忙赶回河中,胜利地进入了撒麻耳干城(1511年10月)。继撒麻耳干之后,布哈拉又向他敞开了大门,而蒙古乌兹别克人退到塔什干。巴布尔又去占领塔什干,成为塔什干和中亚的统治者。以伊朗人在呼罗珊的胜利为支柱,帖木儿王朝在河中的复辟似乎是完成了。但是,现在巴布尔开始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他曾求助过的、并接受其宗主权的波斯人是十叶派穆斯林。布哈拉和撒麻耳干居民信奉的是逊尼派,他们斥责他与异端邪说者谈判,并与他断绝关系,他们的宗教热情比他们对帖木儿朝诸王的忠诚更加强烈。由于受到这些宗教骚乱的鼓动,乌兹别克人又卷土重来。波斯将军纳吉姆·沙尼和巴布尔在布哈拉以北的加贾湾发生的一场大战中与他们交锋,这次被他们打败了(1512年12月12日),纳吉姆被杀。巴布尔放弃了对河中的所有企图,退回到他的喀布尔王国,七年以后,他从喀布尔出发,前往征服印度。于是,布哈拉、撒麻耳干和整个河中地区又转到蒙古乌兹别克人手中。
巴布尔曾尝试在中亚扩展自己的疆土,受挫后就把目光投向南方人心涣散、四分五裂的德里苏丹国。恰在这时巴布尔有了一个方便的借口:旁遮普省总督邀请他出兵把他从其领主苏丹的手中“解救”出来。于是,他向南方进行了“圣战”。
帖木儿帝国的缔造者帖木儿大帝曾在14世纪末率领大军,由中亚进攻印度,攻陷过德里,使当时统治印度的德里苏丹国遭受严重的打击,名存实亡,北部印度陷于分裂状态。1510年时,巴布尔就已经统治着印度北部。1525年,巴布尔南下进攻印度,次年攻占德里,屡败印度诸侯联军,征服北印度大部分地区,建立莫卧儿帝国(1526——1857)。巴布尔与祖皇帖木儿一样,开始转战于整个印度次大陆,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占领了大半个印度半岛。这之后,经过艰难的选择,吸收他的祖先帖木儿的教训,不是像帖木儿那样抢一把即走,而是留下来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另外,他采用“以印治印”的手法,把印度半岛北部尚未征服的地盘划分给每一个印度的封建主,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方法,只要管理那就是他们的领地。不久,印度北部就基本统一了。最后剩下两块最硬骨头:一块是拉其普特人,一块是前罗第王朝在阿富汗各地的军事首领。拉其普特人骁勇善战,不怕牺牲,以马革裹尸作为男人无上的光荣。拉其普特人的首领拉那·桑伽身经百战,身上的伤痕80多处,曾被打瞎了一只眼睛,打断了一条胳膊,打跛了一条腿,是一位经验十分丰富的军事家。他身残志坚,总是冲锋在前。1527年春天,巴布尔与拉那·桑伽两军交火。经过十分激烈的拼杀,拉那·桑伽身受重伤,身上又添13处伤,全身受伤总数突破百块大关。尽管如此,拉其普特人最终还是被巴布尔打败了。第二年,马茂德召集10万阿富汗联军于比哈尔,准备与巴布尔争一雌雄。在恒河与哥桥拉河交汇处,两军摆开战场。巴布尔亲自指挥蒙古人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强渡哥桥拉河,分兵夹击敌军。两军相遇勇者胜,阿富汗人全线崩溃,马茂德逃亡孟加拉。这一仗成了巴布尔一生中征战之绝笔。1530年12月26日,巴布尔英年早逝,年仅48岁。著有《巴布尔回忆录》。巴布尔在一生的征战中,占领了东起哥桥拉河,西至阿姆河,南起瓜廖尔,北至喜马拉雅山脉的大片领土。他的一生异常艰辛,从童年时代就天天与天斗,与地斗,更要与人斗,斗了40年。他每天都在谋算着怎样进行有效的进攻、防御、转移和退却。一辈子苦苦地思索着征服他人保全自己。他利用自己过人的精力和绝顶的智慧奠定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基业,尽管还没有完成一半。
巴布尔把莫卧儿帝国的财产留给他的儿子胡马雍(1530——1554在位)。当胡马雍接手莫卧儿帝国之时,他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问题成堆,处境艰难。当时他面临着财政困难,政局不稳,宗教冲突等非常棘手的问题。他首先着手解决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分为军事采邑地,主要用来奖励军功。这些领地,主要被王公和酋长占有。他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军事体制。宗教冲突曾弄得他一筹莫展。印度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家,教派冲突非常激烈。那个时候,在印度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及其各类分支,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宗教问题困扰了胡马雍的一生,直到死前尚未解决。1554年1月,胡马雍去世。
16世纪后半期,巴布尔的孙子、胡马雍14岁的儿子阿克巴(1556——1605在位)继位。阿克巴统治时期,着手完成父亲胡马雍未竟的事业,又经历了长期战争,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一个北起中亚,南达德干高原,东西都达到海滨的大帝国形成了。阿克巴决定加强政权建设,建立一套有效的政权体系。首先加强皇权。他直接掌握军政、司法大权,这是他决心做好的第一件事情。其次是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置宰相、分别掌管财政税收、军事、宗教事务的大臣,把全国划分为15个省,每个省设总督一员,总督掌握一省大权,但重大事情必须上报中央政府批准。此外,阿克巴还废除陋习,尊重生命。他的帝国一度显得很稳定。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阿克巴大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下令丈量土地,作为征收地租的标准;设立财务官征收赋税,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印度这样宗教复杂的国家,阿克巴实行宗教宽容和协调政策,废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的人头税,允许被迫改奉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恢复原来的信仰,支持培养一个新的宗教——锡克教。地方官员和军官除伊斯兰教徒担任外,也任命印度教徒。阿克巴还揉杂各种宗教教义,创立神圣宗教,自任教长。阿克巴实行这些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对巩固帝国的统一,促进印度境内几种文化的融合,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他的一系列改革,对于缓和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冲突,融洽蒙古人征服者与印度本地统治者的关系,促进外来政权的本地化,游牧国家农耕化,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奠定莫卧儿帝国300年之根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贾汗吉国王(1605——1627在位)时期,锡克教第五代祖师阿尔琼把教区改为行政机构,向信徒征收赋税。这一举动在莫卧儿帝国内引起震动,它显然具有分庭抗礼的意味。阿尔琼还在阿姆利则建立金店,作为锡克教圣地和行政管理中心。锡克教圣典《阿底格兰特》也成书于这个时期。锡克教过去一直标榜为和平静修的团体,祖师只关心传教,从不干预政治。阿尔琼却卷入了莫卧儿皇室的纷争,庇护叛乱的王子,从而遭到贾汗吉国王的嫉恨,1606年引来杀身之祸。以此为发端,锡克教和平发展时期结束。
      
17世纪中期,莫卧儿帝国处在黄金时代。印度人本是杰出的建筑师,皇帝沙加汗(1627——1658在位)时期,印度建成了德里的红堡等许多著名建筑。在这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最著名的是沙加汗为其死去的宠妃建造的礼物——阿格拉市的泰姬陵。这座动用2万名工匠、倾全国财力、历时22年修建完成的陵墓,不仅是印度灿烂辉煌的古典建筑艺术的代表、世界7大建筑奇迹之一,同时也是今印度旅游业的标志性建筑,每年为印度带来非常可观的旅游收入。它有人间建筑奇迹之美称,其建筑宏伟壮观,精美绝伦,全部用洁白的大理石建成,以其华丽、庄严、优美而享誉世界。
奥伦泽布(1658——1707在位)是莫卧儿帝国的一位著名皇帝,统治印度达半个世纪之久。他通过征战,使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莫卧儿帝国统治330多年中,从16世纪到17世纪末是它的极盛时期,版图最广时包括今天阿富汗的一部分、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大部分。莫卧儿帝国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除直接统辖一部分土地外,把大部分土地封赐给来自中亚和阿富汗的有军功的穆斯林封建主,称“札吉尔”,但不得世袭。他们都直接隶属于莫卧儿皇帝,彼此间没有从属关系。这个时期,传统的棉纺织业有显著发展,出现了达卡等新的纺织业中心。在帝国边远地区,印度教的王公或部落首领仍然世袭占有土地,称为“柴明达尔”。他们向农民征收实物地租,把榨取所得一部分按固定数额上缴中央政府。
不过,在宗教方面这时奥伦泽布推行了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人头税,目的在于增加收入,更在于强迫印度教徒改信伊斯兰教。对印度教徒商人征收重税,还有其他政治上的歧视。这是因为,奥伦泽布上台时,连绵不断的民族宗教起义严重打击了帝国的统治。其中规模最大的民族起义是信奉印度教的马拉提人的起义。1656年,马拉提人在西瓦吉的领导下,为了推翻伊斯兰教蒙古贵族统治,建立强大轻骑兵,屡败莫卧儿王室和各省总督的军队,从次大陆西部向中部推进,转战南北,一度攻陷德里,震撼整个帝国。不过,印度教马拉提人起义很快被奥伦泽布大帝镇压下来,起义遭到惨痛失败,伊斯兰教蒙古贵族皇帝奥伦泽布便实行了迫害非伊斯兰教政策,进入了国家建设的极盛时期。
17世纪初,英国人就已继葡萄牙、荷兰之后侵入莫卧儿。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殖民者侵略莫卧儿的主要工具。
18世纪初,到奥伦泽布去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当时,欧洲殖民者,特别是英国殖民者正加紧侵略印度,而印度已陷于分裂,削弱了抵抗力量。结果,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权力被马拉提人打倒,马拉提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征服了。”首先,旁遮普农民用自己的锡克教作为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要求消灭种姓区别,提出建立土地归农民所有的“真理王国”。他们发动了坚持数十年的农民武装斗争,斗争此起彼伏,规模愈来愈大,起义地区实际上一度摆脱了莫卧儿帝国的管辖。但由于各自为战,后来被国家统治者各个击败。同时,莫卧儿帝国统治也开始衰落了。
衰落了的国家机关无力抵御来自西北方的外族入侵。1748年,阿富汗人侵入莫卧儿北部,几度进占德里。1761年,阿富汗游牧军与马拉提人10万大军在巴尼帕特会战,马拉提人又遭惨败。马拉提人是莫卧儿一支抵抗西方侵略者的强大力量,但经过这次会战,受到严重削弱。这时与英国争夺莫卧儿的劲敌是法国,经过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英国驱逐了法国的势力。在“七年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首先向富庶的孟加拉省下手。1757年1月,英国派遣臭名昭著的殖民强盗克莱武率领侵略军在孟加拉省登陆,收买孟加拉省总督属下的内奸,打败孟加拉军,实行野蛮统治。最后使得他所立的傀儡米尔·卡西姆也不能容忍他的控制,迁都备战,率兵两万,于1763年发动反英起义。1774年,占领孟加拉后,英国殖民者立即把孟加拉西北的奥德邦收为附庸,并转而南侵迈索尔邦,逐步实施征服整个次大陆的狂妄计划。但迈索尔邦的苏丹海达尔·阿里和他的儿子铁普苏丹(1782——1799在位)领导人民英勇抗击英军。铁普苏丹于1799年5月,在保卫首府战役中英勇牺牲。
从19世纪40年代起,英国侵略的矛头转向北面锡克教人居住的旁遮普地区(今巴基斯坦境内)。锡克教徒英勇抵抗,但是封建主怕发动群众,加上指挥不当,没有团结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徒共同对敌,以致旁遮普为英国所侵占。当时次大陆上已经没有权威的国家组织,莫卧儿帝国已徒有虚名,宗教、民族、种姓、地区等种种对立,使英国侵略者能够利用来各个击破,分而治之。这是一个严峻的历史教训。
英国在1849年吞并旁遮普以后,莫卧儿帝国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对莫卧儿在政治上继续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进行统治,政府实权在英国人手里,莫卧儿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1857年5月,为了反对英国殖民者,莫卧儿民族反英起义爆发。起义者拥立早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为印度皇帝,以他的名义发布文告,号召全国人民不分宗教信仰,一致奋起驱逐英国殖民者。9月,英军殖民者进入起义的重要中心德里城,以巴哈杜尔皇帝为首的蒙古族封建贵族集团投降,起义军撤退,德里失陷。在章西邦,章西女王(1835——1858)是反英起义中的重要领袖。她是章西邦王后,夫死后,国土被东印度公司吞并,受英国直接统治,剥削加重。1857年,章西女王亲自率领本邦军民起义,驱逐英军,占领章西,重新复国。次年初,章西成为中印度起义中心,女王亲自指挥章西军民与英军激战八天,重创英军。后率军向西转移,与英军决战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最后英勇牺牲,死时年仅23岁。莫卧儿帝国完全被英国殖民者占领。但莫卧儿民族反英起义也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使英国的统治从印度的一端到另一端发生动摇”。之后,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巴哈杜尔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


驳“黑旋风”之谬论(二)
莫卧儿帝国创立了印度次大陆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是衔接中世纪印度与近代印度的走廊。印度是踏着莫卧儿帝国的废墟走向近代化的。
这里必须再强调的是,绝不是当地印度民族推翻了莫卧儿帝国,而是当地印度民族与蒙古贵族统治者共同反抗了英国侵略者,最后又共同被英国人侵占的。
莫卧儿大帝国消亡后,英国又直接统治印度共90年,至1947年。当莫卧儿人摆脱英国统治的时候,已变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伊朗等诸国,早年从中亚迁来的伊斯兰教蒙古人早已与这些国家的各民族融合为一体。
如今,在阿富汗、伊朗等地有莫戈尔人和哈扎尔人,他们应是莫卧儿人的后裔。

乌兹别克,最初是一个蒙古人的人名。亦译为月即别、乌孜别克等。这个叫“乌兹别克”的蒙古人就是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的玄孙、蒙古帝国钦察汗国第九代君主乌兹别克帝。乌兹别克为蒙古语,意即“成长坚固”。乌兹别克帝从1312——1340年在位28年。他的统治区主要集中在威海东南的希瓦和阿姆河以东地区。乌兹别克帝执政时,国势一度强盛。他信奉伊斯兰教,并将伊斯兰教定为官方宗教,政权被称为“乌兹别克帝国”,所属居民被称为“乌兹别克人”,“乌孜别克族”族称来源于此。《辞海》说得也很分明:“月即别(1312——1340),金帐汗国一个汗的名字。亦译为乌孜别克。以军事力量推行伊斯兰教,因而受到该教教徒的崇拜,围绕着他形成了汗国的统治集团,并逐渐以‘乌孜别克’形成为部落的名称。”
《草原帝国》说:忙哥帖木儿之子“脱脱的侄儿月即别(1312——1340年在位)继承脱脱的汗位。…据拉施特记述,在脱脱统治期间,由于他轻率地宣传伊斯兰教引起了蒙古首领们的不满。他们的回答是‘你应该以我们的服从为满足’,‘我们的宗教对你有何影响?为什么我们要放弃成吉思汗的札撒而信仰阿拉伯的宗教?’因此脱脱死后,在提名脱脱之子为汗之前,蒙古首领们决定骗月即别出席一次宴会,在宴会上把他暗杀掉,以此方式取消月即别的候选资格。但是,有人报告了月即别,他得以迅速逃离,后来率军赶回来包围了阴谋者们,把他们连同脱脱的继承人一起全部杀死,然后自己登上了王位。”
乌孜别克族形成以后,西方学者一直认为他们还是蒙古人,即蒙古乌兹别克人。比如,《草原帝国》说:“乌兹别克人(即昔班部落的蒙古人,他们在西伯利亚—突厥斯坦的阿克纠宾斯克和图尔盖建立了统治)袭击了河中,在这次袭击中,蹂躏了撒麻耳干”。
乌兹别克帝国后被帖木儿帝国统一。16世纪初,帖木儿帝国灭亡时,蒙古乌兹别克人又掀起了复国运动,并建立了希瓦帝国。就此,《草原帝国》评论道:“自1500年起,乌兹别克人已经成了河中的统治者。乌兹别克征服者昔班尼迫使巴迪·匝曼向穆尔加布河附近的霍伊巴巴逃亡后,进入了赫拉特(1507年)。于是,像不花剌和撒麻耳干地区一样,呼罗珊也落入了昔班尼家族的乌兹别克汗手中。在一百年之内,成吉思汗族最终永久地战胜了帖木儿。”“当在波斯、中国、河中和南俄罗斯建国的成吉思汗家族各支正在衰落和灭亡之时,该家族的其他支系(即在北方草原上遗留下来并被人们遗忘了的蒙古各支)开始占据他们的位置,并开始要求在XX帝国中他们应有的一份。昔班家族成员便是一个恰当的例子。”“这次复国以后,昔班家族从1500年到1599年的整个16世纪一直统治着河中地区。撒麻耳干是汗国的正式都城。…塔什干也有地区昔班王朝统治者。昔班王朝尽管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已经完全突厥化,但是在种族上是蒙古人”。(众学者应特别注意这句话!)
蒙古乌兹别克人建立的希瓦帝国一直坚持到公元1920年。这年“希瓦的最后一位成吉思汗族君主赛义德·阿拉汗被苏维埃政权废黜”(《草原帝国》)。但蒙古乌兹别克人并入苏联之后,仍长期坚持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乌兹别克共和国。这便是现在的独立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它已于1992年1月2日与我国建交。

“帖木儿的战争‘总是不得不再战的’,他也只得重复地进行着这些战争。”“成吉思汗对他所到之处都要彻底清除一切,而贴木儿与之不同,他在每次胜仗结束后离开该地区时对该地的统治不作任何处置,……他像这位伟大的蒙古人(指成吉思汗——引者)一样,彻底而认真地屠杀了他的所有敌人,在他身后留下的人头金字塔,作为告诫人们的例子叙述着他们自己的故事。然而,幸存者们忘记了他们所得到的教训,不久又采取了秘密的,或公开的反叛活动,以致于一切又得重复。这些人血浸泡的金字塔似乎还转移了帖木儿实际的目的。报达、布鲁萨、萨莱、焉耆和德里都遭到过他的洗劫”。“围攻玉龙杰赤城持续了三个月。优素福在日益增加的压力下绝望而死。该城最后被攻陷,接着是通常进行的大屠杀(1379年)。”
“市民们起义杀死了帖木儿指派的收税官和他们能够捉到的河中士兵。帖木儿大怒,下令全面屠杀,每个军团都必须为总的‘赌注’提供固定数目的人头。帖木儿的官方辩解书《武功记》说是7万人头,‘这些人头堆在伊斯法罕城墙外,后来在城的各地建起了人头塔’。伊本·阿拉不沙描述的恐怖场面比成吉思汗的历史学家们描述的、1221年成吉思汗在巴里黑、赫拉特和加兹尼的屠杀更为可怕;早期的蒙古人是简单的未开化的人,而帖木儿是一位有文化的突厥人,是酷爱波斯诗歌的人,然而他摧残了波斯文明之花;他是热诚的穆斯林,然而却洗劫了穆斯林世界各地的首府。现在,伊斯法罕成了停尸场”。
“帖木儿把穆札法尔家族的几乎所有成员都处死了”,“1395年,当帖木儿经高加索进军,与南俄罗斯的钦察汗交战时,谷儿只人打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米兰沙,当时米兰沙在攻打纳希切万附近的阿林加克。当帖木儿于1399年返回高加索时,他蹂躏了谷儿只东部的卡希什地区,为米兰沙报仇。1400年春,他进行更残酷的复仇,当他进军梯弗里斯时,在该城驻扎守军,彻底洗劫该地,而其王乔治六世逃入山中。1401年,他以纳贡获得宽恕。然而,帖木儿于1403年又返回来洗劫了这一地区,毁掉了大约700个大村庄和小城镇,屠杀居民,拆毁了梯弗里斯的所有基督教教堂。上面已经提到,13世纪的成吉思汗的蒙古入侵也没有这样残酷,因为蒙古人只是未开化的人,他们杀人只是因为在数世纪中杀人已经成为游牧民对待定居民的无知行为。残忍的帖木儿对此又增加了宗教屠杀的色彩。他杀人是由于虔诚。他代表了蒙古野蛮性和穆斯林狂热的综合体,这在历史上可能是空前的,他代表了由于抽象观念,同样也是由于一种责任和一种神圣使命的缘故而进行的屠杀,一种原始屠杀的高级形式。”
“帖木儿于1401年7月10日攻陷报达。守军们背水一战,帖木儿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全城居民被杀,…伊本·阿拉不沙估计死者达9万人。”“帖木儿胜利地进入德里。在穆斯林教士们的要求下,他答应不杀居民,但是,他的士兵们以极端残暴的行为征收供给品,致使居民们愤而抵抗。这种抵抗激起了帖木儿军的愤怒,他们在城内烧杀掳掠。他们掳获的战利品数量巨大,因为突厥—阿富汗苏丹们两百年间从印度王公们那里掠夺到的财富正是积聚的德里。大量收集的这些金银珠宝一举落入了河中人之手。大屠杀是按比例进行的,在城的四角用人头堆起了几个金字塔。然而,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帖木儿仍像以往一样赦免有技术的工匠们,送他们去美化撒麻耳干。”“蒙古行政机构的雏形在大屠杀中产生了。”
“蒙古人的野蛮行径主要是出于无知。……从农田和各种劳作中可以获利,这种思想是蒙古人不知道的。”
如果直接描述战争的阴暗面,任何战争都可以找到惨不忍睹的“恐怖场面”。至于杀人,只要是战争,只要是战争年代,还会有“不杀生”之说吗?发动任何战争者,其目的就是杀人,战胜敌人。其手段“残暴”也罢,不择手段、兵不厌诈也罢,甚或是“暗杀”也罢,最终还是杀人!古代的人类,你不杀他,他能服从你吗?能用现代人一样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吗?所以,只要征服,就得杀人,不但杀别人,而且自己也牺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正义战争、复仇战争的杀人,不应该叫杀人,而应该叫歼灭敌人。从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蒙古人所发动的战争或征服活动,莫要只渲染其毁灭性、破坏性或消灭性,而要看到其主流,看到它的统一性,看到它的建设性,看到它的胜利的结果,即未来性或现在性。要承认“不破不立”的客观真理。蒙古人胜利的结果是给我们中华儿女留下了东方最大国家的广阔的土地!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一代天骄”!这才是发展历史的主流!所以,一些学者虽然也持“风暴说”,但他们对“暴”的理解又与他人不同,认为“暴力斗争”是必然规律,而且是战胜敌人的必需手段。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士是学者朱耀庭。他说:“是不是可以从此得出结论说暴力是万能的呢?是不是说谁掌握了强大的暴力谁就能为所欲为、任意改变历史的面貌呢?暴力征服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成吉思汗的个人才能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呢?……暴力是受经济制约的,任何暴力都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铁器和马匹对蒙古族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暴力斗争也产生和发展起来,从原始人的拳头和棍棒,到以后的弓箭和刀枪,战车和马匹,直至近现代的飞机、坦克、大炮、火箭、原子武器等等,都是为暴力斗争服务的。暴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暴力是受经济制约的,任何暴力都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作为基础,蒙古族暴力的发展也完全说明了这一点。”“暴力只有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才能对历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则会对社会起破坏作用,阻碍历史的进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之所以能依靠暴力取得成功,首先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历史活动,符合了时代的要求。”
当然,在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历史书,《草原帝国》在整体上不得不写出了蒙古人真实的故事,不但写了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人,而且也反映了蒙古人远古祖先史和现代蒙古史,但是当作非正义战争史或侵略战争史写作的,连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忽必烈所建立的大一统的中国也不例外,是一部伟大的伪科学的长篇巨制。
风论者说,蒙古人对中国的统治也不足100年。他们常常以小中国的认识对待大中国,以小中原的小视角,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广大的草原文化,一致认为我国北方的各少数民族是“异族”,是“外国人”。所以,才有了“成吉思汗入侵中国”或“忽必烈入侵江南”之说。更不可理解的是,他们这种向来把成吉思汗或蒙古族当作外国人看待的错误观点,一直持续到现在,成为一种“历史常识”。现在的一些人对蒙元文化缺乏了解,甚或存有极大的偏见。2005年5月3日《北京娱乐信报》在记者孙玉洁的文章中写道:“据悉,1215年,蒙古人入侵中都。在战火中,金中都及其所修宫殿遭受很大破坏,琼岛和万宁宫却没有受到太大损坏。”中华民族“一代天骄”成吉思皇帝率领蒙古军占领女真族割据政权——金朝中都,这怎么是“蒙古人入侵中都”呢?国人要必须澄清:如果没有成吉思,如果没有忽必烈,就没有空前大统一的大中国!就蒙元以前的金朝、西辽、西夏、大理、西藏、南宋以及蒙古等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不知还要继续多少年?不知谁侵略了谁?就是金中都城的破坏,也不是成吉思及其蒙古军干的。据史书记载,金中都城是在1211年和1217年的两次大火中被烧毁的,并非“在战火中”“遭受很大破坏”。而琼岛是受到过损坏的,但不是蒙古人损坏的,而是道教徒自己损坏的。周良宵《忽必烈》:“琼华岛山顶原有广寒殿,金元之际,为全真道徒所毁,”最后还是蒙古人“忽必烈予以重修”的。
金涛所编的小册子《美丽的古都》中说:“不过,令人惋惜的是,金中都如此壮丽的一座城市,在兴建之后不到一百年,由于1211年(大安三年)一场大火,‘延烧万余家,火五日不绝’,加上战争的破坏,以至华丽的宫城变成一片废墟,整个城市也遭到极大破坏。现在,在北京西南部中都城的故址上,已经很难见到当年的遗迹了。”周良宵《忽必烈》也说:“金元之际,燕京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城池宫殿,已完全无复旧观。在诗人们的笔下,只见‘野花迷辇路,落叶满宫沟’。‘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新近出版的李治安《忽必烈传》是一部研究忽必烈的最权威的巨著。该书中也提到:“原金燕京旧城被废,保留下来的惟有佛寺、道观和若干民房。”
所以说,忽必烈选择“幽燕之地”建都城的时候,“幽燕之地”早已不存在什么城市建筑了,“宫城变成一片废墟”。因此,在忽必烈面前就出现了一个“选址建都”的问题,才在一个新地方重新建立了今天的北京城。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 12: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论者从小中原的视角出发,把元朝统治只从1271年的改国号算起,到1368年元顺帝退出北京城,就算元朝已经灭亡了,不足100年。可是,同样是一个中国历史,他们评价宋朝的时候就又不一样了,宋朝其实早在1126年就被女真人推翻了,宋裔跑到南方建立了一个十分腐朽的小朝廷,史称南宋。可风论者连这样一个小朝廷也护着不放,想方设法把南宋的灭亡日期往后、往长的方面推,南宋本来就于1276年就已投靠元军了,可他非得斤斤计较地往后退三年。史实真相是:蒙古人对中国大陆的统治要从成吉思皇帝称帝算起,而成吉思称帝又是很早的,不是像风论者所说的1206年,而是于1182年就继承了汗位(因为铁木真的祖先都是蒙古汗王),1206年他扩建了蒙古国,正如他后来又灭西辽、西征、灭西夏一样。成吉思帝这时所统治的地区,难道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而且,成吉思帝身前就已经统一了北京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中原地区,这难道又不是中国的土地吗?到忽必烈时期,他继承了其祖父成吉思的事业,统一了我国南方地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地域空前广大的、人民空前统一的正统王朝——大元,即大中国。就是大元末代皇帝元顺帝退出北京城之后,蒙古人也在中国北方地区坚持了北元政权长达267年。中国的北方地区难道又不是国土吗?北元在北方的统治,不是也对中国的统治,而南部的明朝才是中国?
这样说来,蒙古族对中国北方或南方的治理,何止是100年!要只是从成吉思称帝的1182年算起(这里不说蒙古族祖先所建立的政权,因为蒙古族的先族,只从东胡算起,就有鲜卑、契丹等,都建立过国家,这样才符合中国是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建立的历史真面目),到1635年北元末代皇帝林丹帝在青海病死,就有长达450多年的历史!它像“黑旋风”一样转瞬即逝的吗?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成吉思不是中国的正统皇帝,所以叫做“汗”,而忽必烈才勉强称得上“皇帝”,但他对中国南方是“侵入”。如此等等,皆属或者是替已经因腐朽而灭亡(尽管不是1276年,而是1279年灭亡的)了的南人、或者是替被蒙古人统治地区的亡魂说话的旧朝廷经院派之“风暴”论。
在“风暴”论者看来,成吉思只是一个“汗”,即小部落长或酋长,绝不是什么正统“皇帝”。可殊不知,“汗”是蒙古语的音译,其本意就是“皇帝”,没有别的任何译法。所以,古代的一些汉籍中就没有叫“汗”,而是直接叫“皇帝”的。比如,《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1286年)“金主”提名又依蒙古俗略作改动,太祖改称“成吉思皇帝”。《二十五史》中就说:“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所以,《元史》专家李治安在其著作《忽必烈传》中就有“太祖圣武皇帝”一说。可是,现代人就理解成“汗”不是“帝”。《忽必烈大帝》(铁木尔著)一书中说:“忽必烈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蒙古王了,而是大元帝国的帝王。”而多数书还是认为忽必烈也是“汗”,叫“忽必烈汗”。这就说明,“汗”就是“小王”,蒙古国的“汗”就是“王”,而不是“帝王”,即不是“皇帝”。这种称“汗”的叫法,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小视蒙古统治者的倾向。成吉思怎么不是皇帝呢?他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而又是哪个国家的皇帝呢?
在元朝,蒙古族统治中国的历史,也不能以其统治时间的长短来论其功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秦朝。但他统一的地方,比起元朝也太小了,只是统一了中原地区,而且统一的时间也太短、太短了,只有14年!比起秦朝,蒙古人忽必烈所建立的大中国,其统领时间,就算100年,也够长的了吧。并且,忽必烈建立的大元帝国,其历史功绩是更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没有蒙古人就没有大中国,就没有今天的56个民族的大一统,就没有今日中国的广大的领土。
大中国的北方地区历来就是中国人的领地。蒙古人不但在中国北方走向历史舞台,而且蒙古人的真正起源在中原,蒙古人远古祖先起源于黄河北岸大青山(穆纳山)和大黑河一带,其祖先是荤粥,即后来的乞颜部。乞颜部在一次部落战争中大败东迁,途中又分成鲜卑、乌桓、契丹等许多部落,一部分继续迁至额尔古纳山,几百年后又从额尔古纳山北迁至大肯特山。所以,成吉思帝对其民族祖先就有记忆,他到大青山曾说过:“(望见大青山)丧乱之世,可以隐遁;太平之世,可以驻牧。返回的麋鹿,可以生存。年迈的我等,可以留生。”后来,据记载,成吉思帝死后其灵车到大青山就再也走不动了。这些情况表明,成吉思以及蒙古人认为大青山是其祖先的发祥之地。蒙古人不但接受过辽、金等国管理,而且祖先契丹、鲜卑等在北方建立过辽朝和燕、魏等国家,就是成吉思帝的先族哈布拉、俺巴该、忽图拉等也建设过政权。由此可以看出,从人类学的角度说,蒙古人历来就是中国人。
如果必须用一个比喻来评价蒙古族的历史,那么他先是一个“汪洋大海”,后来变成了“滚滚大江”,再后来变成“粼粼湖水”,最后剩下的是“大片沼泽地”,还没有灭亡,还不至于到断子绝孙的地步!
为了全盘否定蒙古民族的历史,风暴论者用尽了几乎所有的贬义词,什么“野蛮”、“不开化”、“无知”、“草昧”、“粗野”、“寇掠”、“愚蠢”、“凶猛”、“可悲的游侠们”、“毫不害羞”、“身穿兽皮的游牧人”、“灭绝民族的人”、“这些野蛮的牧马人”、“野蛮的和未开化的胜利者”等等,等等。
这样,就好象一个傻瓜人战胜了聪明人,而战胜了聪明人之后,傻瓜人突然才变成了聪明人,或者是继续傻瓜下去;“落后”的“未开化”的民族,战胜了“先进”的“文明”的民族后,才自己变成了先进的文明的民族,或者是继续落后或野蛮下去。
有这样混帐的逻辑吗?成吉思帝是绝顶的聪明人!他是不可否认的大军事家,他有自己的一整套“兵法”,有“用兵如神”的战略战术。他怎么是一个“不开化”的人呢。
据报道,前些时候,在元上都城遗址上发现世界最早的火炮。经权威专家学者考察鉴定,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元大德二年”铜火铳为迄今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铜火铳,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火炮。此件火铳是1987年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都特淖尔地区的一牧民院落内羊圈边偶然发现的。铳身竖刻有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这一文字为元代官方使用的蒙古文。这个铳为铜质,铸造而成,铜色紫,表面略有绿锈。铳体坚固,重6210克,全长34、7厘米,保存完好。经专家初步认定,这件铳制造时间为“元大德二年”,即公元1298年。
另记载,“元代所制铜火铳,系利用火药在金属管内爆炸产生气体压力以发射弹丸,为管状发射火器,使我国火炮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现存至顺三年(1332)、至正十年(1350)两尊铜火铳,制作精细。”(韩儒林主编《元史》)
这些发现和记载,再一次有力地反驳了“蒙古无铁”说。
《黑鞑事略》说:“鞑人始初草昧,百工之事,无一而有。其国除孽畜外,更何所产,其人椎朴,安有所能。止用白木为鞍桥,……,镫以剜木为之,箭镞则以骨,无从得铁。”
有文字记载,蒙古族早在九世纪就用上了铁器。
伊利汗国宰相拉施都丁在其钦定名著《史集》中就说,几千年前在黄河北岸大青山的蒙古乞颜部在一次战争中失败东迁,到了额尔古纳山。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之后,乞颜部和捏古思部又繁殖成多部,最后还是熔铁出山迁至肯特山的。
根据这一记录,我国学者朱耀庭在其著作《成吉思汗传》里说:“蒙古的远古祖先是东胡,秦汉之际,……匈奴的冒顿单于打败了东胡军,……在四散逃命的东胡余众中有……捏古思和乞颜。他们……躲入一座大山中。……这就是位于今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旁边的一座高山,……不知又经过了多少年代,……究竟如何从这个险谷中出去呢?……终于发现了一处铁矿,……于是他们全体一齐出动,……做成了锻铁的风箱。70个风箱一齐鼓风助火,直到使那处山崖全部熔化。他们从那里得到了无数的铁,……”
《元史译文证补》说:早在蒙古的远代祖先生活在东北地区时,“乞颜后裔……得铁矿,……剖革为筒,鼓风助火,铁石尽熔。”《新五代史》亦说:契丹之东北,至蒙兀室韦,“其地多铜铁金银,其人工巧,铜铁诸器皆精好。”
根据这些报道,学者朱耀庭先生已得出结论:“从这些材料看出,蒙古人居住地区并非‘不产铁’,蒙古人使用铁器也不是晚在金人统治时期或灭回回之后,而是早在西迁以前。至蒙古诸部统一前后,蒙古就有了铁制工具‘锛、斧、锯、凿等器’;畜产品加工工具有刀、剪、针、锥及铁锨等;还有铁镫、铁蹄、铁索、铁锅等,而且打铁已使用‘风箱’,有了专门的铁匠。”《长春真人西游记》又说:“俭俭州出良铁”。
蒙古乞颜部就是这样发现铁矿、锻铁和熔山而出额尔古纳山,北迁到大肯特山的。所以蒙古族民间历来就有一种风俗——每年过节一家人必祭火灶,祭灶时还要烧红一根铁条,并把彤红的铁锻几下,以此纪念先祖们锻铁出山的救命之士。
蒙古征服者其实很早就又用上了那种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兵器——炮。在成吉思帝时期就有其著名的炮手——那木海。
那木海是大蒙古帝国将领。巴尔忽部人,孛哈出之子。他熟知“用炮之术”,初事成吉思帝为炮手,他的“攻城以‘炮石’为先”的献策,被成吉思皇帝采纳,并深受重用。成吉思帝九年(1214),那木海随国王木华黎南征,任随路炮手达鲁花赤,受命教练500余人学习“用炮之术”,在征伐中起到巨大作用。这就说明,成吉思帝在1214年以前,不但用上了“炮石”,而且还已经具备了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
元太宗窝阔台皇帝时期,炮兵将领那木海为皇帝近侍,窝阔台帝四年(1232)随从攻河南。元宪宗蒙哥帝二年(1252)升都元帅。次年,随从成吉思帝之孙旭烈兀西征。
1219年,成吉思皇帝西征攻城时,也使用了大量的那木海式炮石。“成吉思汗亲自上马,挥师保卫城池。……射石机和弓弩争先射击,矢石横飞。……蒙古军堵住了撒麻耳干的各个城门,阻止花剌子模的军队冲到战场上。”(朱耀庭《成吉思汗传》)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不但继续发展了军器——石炮生产,发明了火炮,而且还“高筑城堡、造船练水”,建立了水军和舰船部队。
1272年冬,忽必烈命令把成吉思帝炮手那木海的专利——大量的巨型投石机,运至南宋樊城城下。炮石重为50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次年正月,樊城正因石炮而破,守将范天顺、牛富力战牺牲,困守襄阳的吕文焕随即出降。(周良宵《忽必烈》)
据李治安《忽必烈传》记载,1272年11月前后,针对襄樊围困长达5年、敌军“固拒不从”、久攻不下的情势(这5年,忽必烈对襄樊一直采取的是和平招降的战略),另一名行省参政阿里海牙以及刘整(南宋降将)、张禧、张弘范(张柔之子)等纷纷建议:襄阳、樊城互为唇齿,宜先攻樊城,断绝其声援。
忽必烈审时度势,五年了,他的和平招降策略已遭失败,于是他批准了这一武攻总攻计划。他命令把巨石炮运至襄樊军前使用。此种石炮源自西域,攻击力猛烈于一般火炮。它连最大的树木,也能就地摧毁。炮石直径数尺,坠地可陷入三四尺。
元军分五道猛烈进攻樊城。张君佐亲自安装火炮摧毁樊城角楼。史弼(史天泽之孙)所率军鏖战14日,攻破东北隅。元军入城。
樊城已破,襄阳孤立无援,危在旦夕。忽必烈得知一直“顽抗拒降”的(襄阳)守将吕文焕有所动摇,又一次实行和平政策,毅然决定委派原宋将唐永坚,让他持诏书入城谕降(《元史》卷八)。此时,吕文焕是降是战,仍然举棋不定。等到1273年2月,阿里海牙调集火炮等战具瞄准襄阳,一炮击中该城谯楼,声如雷霆,全城震动,军心大乱,诸将多窬城逃命,如鸟兽散。
阿里海牙又亲自到襄阳城城下,再三劝说吕文焕:“公以孤军御我数年,今鸟飞路绝。帝实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赐,以劝方来,终不仇汝,置死所也”。还折断箭支向吕文焕发誓。吕文焕终于感悟出城投降。而后,吕文焕由阿里海牙陪同朝觐忽必烈,果然受到优待,命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和行省参政,其麾下军将士卒也得到赏赐与安置。
灭宋之前,蒙古军早已“高筑城堡、造船练水”了。这也是蒙古族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特别是军舰业的发展。
在襄樊战役拉开序幕之际,阿思和刘整采取了两项很有意义的举措:一是造船练水军,二是筑城围襄樊。
在此前后,忽必烈早已命令陕西五路和四川行省造战舰500艘已交付刘整。阿思和刘整麾下军将率领水军作战也日益增多。1270年3月,针对南宋沿江制置副使夏贵连续两次率水军援襄樊的情况,刘整和阿思商议:“我精兵突骑,所当着破,唯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这条意见由刘整乘驿上奏朝廷,忽必烈以诏令批准:训练水军70000余人,造战舰5000艘。一段时间内,刘整每日负责水军的训练,雨天不能外出,就在兵营内画地为船来练习。元军还在汉水中流筑实心台,台上设置弩炮,台下放石囤5个,用来遏制宋军的船只。(《元史》卷161《刘整传》)
元军在襄樊城外建立的第一座堡垒是鹿门山土墙(刘一清《刘整判北》)。1269年,史天泽和驸马忽剌出奉命到襄樊前线经画以后,修筑长围,始于万山,包围百丈、楚山,止于鹿门。又筑岘山、虎头山为一字城。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元军所筑城堡计有牛首、安阳、古城、红岩、沙河等10处。上述城堡的修筑,“重营复壁,繁布如林,遮山障江,包络无罅”(《襄阳始末》),切断了宋军的东西南北之援,实现了对襄樊的长期围困、破城和谕降。
元军“造船练水、高筑城堡”的这两项措施,显然是遏制南宋军队善于扼守关隘要津和长于水战的某种优势。一旦两项举措顺利推行,宋军方面就完全无优势可言,襄樊会战的胜券就为元军所把握了(李治安《忽必烈传》)。
忽必烈及其国家十分重视对铁器的生产,国家专门设有军器局、匠户等机构,专事军器、生产生活所用之铁制品的生产制造。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后,兵器的制造、储运形成制度。1261年7月,设军器局(初称军储都转运使司,名称多有变化。),负责兵器生产和输送。从军器局演变而来的武备寺是元朝国家“掌缮治戎器,兼典受给”,即负责武器生产、发放的机关,其属官由“匠户”中之能者选任,下辖机构有寿武库、利器库等,分别设于大同、太原、保定等路,另有军器人匠局等几十个单位,分布于全国东西南北(刘迎胜新撰《元史》)。蒙元的兵器业是相当发达的。另据韩儒林主编的《元史》:“元初中央由统军司,以后由武备寺制兵器;地方由杂造局制造兵器。除常用的刀枪弓箭外,火器发展尤为显著。”
元朝还有生产铁器的大批专门人员——匠户。匠户是元朝诸色户计的一种。来源有二:一是蒙古在长期征伐过程中虏获来的工匠以及被抑逼充当工匠的俘虏;一是从民间签发来的手工工匠和非工匠的普通百姓。匠户在户籍上自成一类,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中服役,从事军器、营造、纺织、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由国家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官府发给入局服役的工匠本人及其家口盐粮。匠户免除科差,但要纳地税。估计元朝政府匠户应在20万户以上,此外还有隶属于诸王投下的大量匠户。
由于有元一世特别重视铁器工业的发展,所以我国在元朝时期就生产了一种优质钢材——镔铁。
镔铁原产于波斯,大约于南北朝的后魏时期传入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据载,辽、金时代北方人民曾冶炼过镔铁,特别是辽代(蒙古族先民政权)的契丹人更擅长冶炼镔铁。然而到宋代末年,由于辽、金与北、南宋及后来兴起的元之间的战争,这种冶炼镔铁技术除在西北和北方一些地区的极少数人中流传外,中原广大地区一般已经不知晓这种钢材的冶炼方法了。因此,镔铁在当时算是稀少之物。
镔铁的冶炼技术,只是到了元代才真正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元朝政府于1275年在诸色人匠总管府下设了镔铁局“掌镂铁之工”,专门炼制镔铁。而在元朝以前的全世界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设立过类似的机构。由于元朝廷及官府的重视,镔铁的数量也随之越来越多,因而也就使得利用镔铁制造各种兵器和一些生产生活用具成为可能。元人杨瑜《山居新语》中说:“镔铁胡不四世所罕见也,乃回回国中上用之。制作轻妙,余每询铁工,皆不能为也”。明人文震亨在其《长物志》中也记有“有镔铁剪刀,外面起花镀金,内嵌回回字者,制作极精巧”。
元代冶炼镔铁技术能为我国人民所掌握并将镔铁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事实上,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情况,也可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是由于成吉思皇帝统帅的蒙古铁器的西征,再次扩通了连接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从而使更多的西域人(包括大批工匠)来到中国北京等地,在他们从事商业等经济方面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而镔铁行业正是这一背景下在全中国范围内又重新兴盛起来。镔铁于元代在全国普遍“安家落户”,不能不说是蒙古民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对我国古代冶金技术发展的一大贡献。
在元朝发明世界最早的火炮,是一个历史的必然现象。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火药”。到了元代又大力发展了钢铁工业。所以,“火药”与“铁器”的结合,人类历史发展到13世纪,在我国元代才有可能,也是一个必然。
综上所述,蒙古民族并非征服中亚之前的“始初草昧,百工之事,无一而有”、“无从得铁”的。蒙古民族也不单单是“以弓马之力取天下”的,而且是很早就接触了“铁器”,利用了“石炮”,建立了“炮兵”,发明了火炮,并高筑城堡、造船练水的。
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恩格斯语)蒙古民族在其历史上正因为很早就使用了这种“起过革命作用的”铁器,所以征服世界才有了可能。可是,“蒙古无铁”论者,以及所谓“黑旋风”论者,在为什么蒙古统治像“黑旋风”一样迅速结束时,特别武断地得出了一个十分可笑的结论,说这是因为推翻蒙古统治者掌握了“大炮”!并且说“大炮的隆隆声标志着一个世界历史时期的结束。”“什么因素使这一优势结束了呢?16世纪以来游牧民族怎么不再任意地支配定居民族了呢?理由是后者用大炮来对付他们。”(《草原帝国》序言)
这种结论的荒谬之极是不言而喻的。不但蒙古人在成吉思帝时就用上了“大炮”,后来还发明了世界最早的“火炮”,而且16世纪以来蒙古人的统治还没有灭亡,并且仍“任意地支配定居民族”,比如帖木儿帝国(1370——1507)及其继续莫卧儿帝国(1526——1857)、希瓦王朝(1500——1920)、克里木帝国(1430——1783)、西伯利亚帝国(1428——1598)、阿斯特拉罕帝国(1460——1556)、喀山帝国(1445——1552)以及中国北方的北元政权(1368——1635)等等,等等。如果说,大炮的使用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那么这种新的发展时期,正是从蒙古人成吉思帝开创的。
蒙古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正是掌握了世界上最最先进的武器——大炮、弓箭和战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炮”,建立了成吉思炮兵部队,这样才征服世界的。当时的战马就是坦克和飞机,弓箭就是机枪,何况还有火炮和炮兵呢。这些兵器,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蒙古民族占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经济。他们怎么是“落后”的民族呢,非得种地才是文明的?如今,澳大利亚、阿根廷、蒙古等国还是畜牧业国家,美国、法国的养牛业也十分发达。印度的畜牧业在全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饲养牛、羊、猪等,年捕鱼量位居世界前列。加拿大鱼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人类本身历来就是以肉食品为主食的。古代中国的皇帝吃的也就是一些猪肉或鱼肉。到了当代,毛泽东主席想改善生活、补补脑子,就吃“红烧肉”。
种地并不是人类生存的唯一方式。日本人的土地资源缺乏,但他们的渔业和工业发达,粮食依靠进口。当时,蒙古人以肉为主食,这比起农民天天吃素菜好多了嘛?蒙古人天天吃牛羊肉,那简直是在天天参加国宴(元朝皇帝常常举行诈马宴,即吃烫羊肉)。忽必烈时期,已经对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进行了改造,忽必烈自己不但发明了一道名菜——涮羊肉,而且他的太医忽思慧专为皇帝制作药膳,并且还写出了著名的饮食文化专著《饮膳正要》。所以,当时蒙古人的生活水平是很高的。也就是说,蒙古人的军事文化、政治文化、国家学说、经济文化是十分发达的,这就是文明。不能以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为依据,议论一个民族的谁先进或谁落后。就说农业,我国在解放前和解放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全国农区的那些广大农民们的生活水平富裕过吗?如果农民生活先进了,那怎么还出现了彭德怀、梁漱溟等“有识之士”为农民“鸣冤叫屈”之事件呢?就在这个时期,与农区生活相比,那些牧区的广大牧民生活倒是比较富裕的,再穷的牧民也每天能吃上几块肉和奶食品。
当代人要对历史问题作出科学的评价,应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牧业文化并不落后。当然,从人类的发展进程分析,永远是牧业文化,也并不先进。不得只是从“深挖洞、广积粮、筑高墙”的农业文化心理,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业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更何况,成吉思的蒙古军早就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石炮,并且已经建立了庞大的炮兵部队了呢?
蒙古人征服世界是历史的必然。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蒙古人很早就拥有了铁器,有弓箭、战马、大炮、战舰,还建立了世界最先进的通讯网络——探马赤军和驿站部队,第一次实现了全球一体化。然而,蒙古人征服世界,也完全不是以武力征服的。在成吉思帝时期,不但实行了武装斗争,同时也大力实行招附政策,对投靠者没有实行“殄灭无遗”策略。朱鹰主编《元朝》第一次为成吉思帝平反,说:“许多史书都认为西夏作为蒙古伐金的牺牲品,已被成吉思汗斩尽杀绝了。但是经专家考证,西夏党项人并未被蒙古人消灭,其遗民仍有相当的数量。”“以此可知,西夏灭亡之时,被‘殄灭无遗’的只是中兴府的百姓及西夏皇族,并非全部西夏人民。”成吉思帝不但没有杀死射伤自己的敌人——哲别,反而真正的重用他,使他成为蒙古的一代名将。成吉思帝又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杀过一个臣下,甚或“化敌为友”的海量大器的最早实行政治民主的明君。他与中国古代多数创业主不一样,不随便猜忌和诛戮功臣,甚至对降臣降将也是如此。在忽必烈时代,对大理国、西藏,乃至南宋等中国南方地区,实行的几乎是“和平解放”。蒙元帝国的国门,长期以来始终是对外开放的,是来者不拒的!成吉思帝就带来了为数众多的中亚回回商人,如果杀绝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回回人?蒙古军南征时,中原汉人史天泽家族、张柔家族就已投靠了蒙古人,并且史天泽、刘秉忠等汉人,被忽必烈提升为大元帝国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后来,统一和征服南宋的,正是史天泽等这些汉军统帅。另外,在政治思想、宗教信仰建设上,蒙元帝国真正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没有文字狱,没有发动过政治运动,更没有冤假错案!
如今在中国大地上的蒙古族人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解放的理论与政策,实行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掌握了民族自治自决权,全国解放前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日子过得比就是建立蒙元大帝国的封建社会时期要好得多。难道蒙古民族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他才算兴旺发达吗?没有自己的独立国家,就像“黑旋风”一样转瞬即逝了吗?才算彻底灭亡了吗?不是的!正如在一首蒙古族歌曲中唱道的:“五月初一日,蒙古政权成立了,统帅的乌兰夫,他的旗帜在飘扬,在飘扬。”如今的内蒙古人,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建设着民族区域自治政府,与全国人民一道,正投身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事业当中。民族区域自治,是当前民族解放和团结进步的唯一的金光大道!
“民以食为天”。“食”就是“经济”,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所以,民也以经济为天,哪个国家的经济发达,就往哪个国家跑,民族也不例外,单一民族建立国家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实践证明:中国的广大蒙古族人民大众建立了各级自治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们的生活要比当今独立的国家——蒙古国(外蒙古)的人民生活强好几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破坏民族团结,不但是一般的言行错误,而且情节严重者就要犯“侮辱少数民族罪”!
蒙古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没有灭,他们也不会灭!伟大的蒙古民族如今正在继承和发扬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大元王朝的光荣传统,已经开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行程。
                                (2005年11月29日草稿于北京)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7-10-28 14: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好讨论主题;但请勿涉及现实政治

观此文,作为学术讨论即可,但现实政治色彩太浓;众所周知,中国目前但凡涉及到当前政治的,大都不足观,此文亦是。
论坛各版要搞大设战,这个蒙古统治及征战欧亚的暴力内容,是个太好的主题。希望方家,能够为此作好充分准备。
个人支持蒙古统治有大暴政大暴战之说,当然也不否认其历史贡献。至于与现实政治,还是尽量别搀和在一起,那让人反胃——尽管个人是坚定的民族大融合提倡者,坚决反对现在的排满革命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9:57 , Processed in 0.0392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