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9|回复: 1

宋军对外战争的的胜利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2628

积分

游客

积分
2628
发表于 2007-10-3 00: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满城之战   

    辽乾亨元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辽军攻宋,在满城(今河北满城北)被宋军击败的一次作战。
    辽乾亨元年七月,宋攻辽高粱河之战后,宋太宗赵光义料辽军必将反攻,遂分兵屯守要冲之地,御辽南进。命河阳节度使崔彦进等镇守关南(今河北高阳东);以都钤辖刘廷翰、钤辖李汉琼戍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令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节制缘边诸军,准其便宜从事,并授阵图予诸将。九月初三,辽景宗耶律贤果命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率兵数万自南京(即幽州,今北京)分两路南下,企图进攻镇州。东路由韩匡嗣、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等率领,沿平原开进;西路由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率领,沿山后南趋。三十日,辽军进抵满城西集结。时刘廷翰已率部列阵于徐河(今河北满城北),崔彦进率所部自关南北上黑芦堤(今河北容城西南)北转向西进,沿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潜师辽军侧后,对辽军形成夹击之势。未几,李汉琼、崔翰亦领兵抵徐河,下令按太宗所授阵图布八阵。右龙武将军赵延进登高了望,见辽军势盛,冒违诏改阵之罪,力主集中兵力对敌。监军李继隆附议,崔翰乃示形应变,改八阵为二阵,前后相副。及辽军列阵,宋遣使赴辽营诈降。耶律休哥识破宋军企图,劝韩匡嗣严阵以待,不可轻信。韩匡嗣不听,放松戒备,果遭宋军突袭。辽军仓促应战,指挥失措,大败。韩匡嗣引兵向西溃逃,又遭崔彦进伏击,死伤甚众,残部逃往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西。宋军乘胜追击,又斩杀辽兵万余,获战马干余匹。耶律休哥整兵而战,宋乃罢兵。辽西路军闻韩匡嗣败奔,亦收兵而还。   
  
雁门之战     

    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军进攻雁门(今山西代县),被宋戍边军将潘美偕杨业率部击败的作战。
宋攻辽高粱河之战后,太宗赵光义因败,乃于河北、河东各要地,积粟屯兵,部署防御,以抗击辽军进攻。遂命潘美为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分领所部驻守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代州(即雁门),捍边御辽。乾亨元年(979年),辽攻满城(今河北满城北)战败后,继于二年三月,遣大军攻雁门。时潘美率兵巡抚至代州,即令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今山西代县西北西陉寨)出,沿小陉迂回至雁门北口;自率所部出正面,合击大败辽军于雁门北岭,斩杀其节度使、附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铠甲、革马甚众。

    宋太平兴国七年四月至五月,辽军三路出兵,攻满城、雁门、府州(今陕西府谷),皆被宋军击败。 端拱二年七月,辽谍知宋军护送辎重赴威虏军(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数万骑前往截击。宋将尹继伦率数干骑夜巡时发现辽军,蹑踪尾随辽军,乘其早膳突袭,耶律休哥受伤先逃,辽军惊溃,死亡甚众。至道元年(995年),辽以招讨使韩德威率数万骑两次攻麟州(今陕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将折御卿率部击败。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末至八年,西夏党项首领李继迁相继袭击夏、银、宥等州地,均为宋军所败,被迫退守地斤泽。九年七月,袭击王亭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获胜,后宋军侦知其营地,乘虚突袭,俘其母与妻,李继迁及弟逃遁。雍熙二年(985年)二月,李继迁佯与宋都巡检曹光实约降,至期,伏兵葭芦川(今陕西佳县西北),诱杀曹光实,袭据银州,进破会州(今甘肃靖远),自称定难军留后。宋遣重兵围攻,李继迁败走,宋军乘胜进击盐州(今陕西定边)。

    淳化元年(990年)十月,李继迁诈降李继捧,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大败李继捧,包围夏州,后闻宋大军将至,佯作奉表归顺,受封银州观察使。二年正月,攻取银州。五年,袭掠灵州。宋太宗令李继隆为河西兵马都部署率兵进击,李继捧叛宋,暗联李继迁,共乞援于辽。宋军于乌白池(今宁夏灵武东南)击败李继迁,毁夏州城,徙其民至银、绥等州,捕李继捧回朝。李继迁走避漠中,献马于宋,得宋缓兵。 治平元年(西夏拱化二年,1064年)三月.西夏遣使祭吊宋仁宗,因其使与宋引伴为礼仪发生争执,双方出言不逊。是年秋,西夏王谅祚以宋侮辱其使为由,发兵10万,进攻宋秦凤、泾原、环庆路,宋夏战争又起,争战历时34年。宋之企图:攻取横山与吐蕃东南部地区(今青海东部与甘肃南部),以断夏左、右臂,所取方略:选将练兵,乘隙而动;剿抚兼施,就降其众;据险修垒,步步逼进。西夏企图:据堡守险,打破宋军的进攻。所取方略为诱敌深入,断其粮道,伺机袭击;对外依然坚持联辽抗宋。战争初期,西夏尚处攻势。三年秋,谅祚率兵数万围攻大顺城(今甘肃华池东北)与柔远寨(今华池)。宋军坚壁清野,夜袭其营,谅祚中流矢退走。四年正月,神宗继位后,先以战抚并举之策,占据吐蕃东南地区,尔后东西并进,深入攻夏。十月,宋知青涧城种谔率军袭取绥州。西夏为防宋进击,增兵银州。十二月,谅祚死,子秉常继位,梁太后摄政。熙宁三年(西夏天赐礼盛国庆元年,1070年),宋因西夏军频扰边地,罢互市,断绝与夏往来。西夏遂大举攻环庆路,游骑直抵庆州城下,后因附宋吐蕃首领董毡率军从侧后攻入夏境,西夏军方退。四年初,种谔谋取横山,率军袭取西夏要冲罗兀城(今陕西米脂东北),进筑数寨。从此拉开了对西夏的堡垒绞杀战序幕。


宋收复河、岷等州之战

    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
    熙宁五年,王韶率军大举进攻吐蕃,占据熙(今甘肃临洮)、岷、洮(今甘肃临潭)等州地。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克河州,熙河地区羌族首领木征逃走。旋诸羌集兵数千反击香子城(今甘肃和政),掠宋军辎重,侍禁田琼率700兵救援,进抵牛精谷,遭羌部袭击,兵败被杀。王韶急遣先锋将苗授等自河州回击,大败羌部兵。继苗授与钤辖奚起合兵再攻牛精谷诸部,再次获胜,还守香子城。二十四日,王韶又遣知德顺军景思立打开通道,尽夺羌部所掠辎重。王韶引军回击,木征复入河州,致使宋军首尾不能相顾。王韶先筑香子城,控扼要地,复遣军渡洮河(在今甘肃山东碌曲、岷县地区),攻克康乐城(今属甘肃),自率军破珂诺城(后改名定羌城,今甘肃广河)。四月下旬,王韶还熙州,遣军平南山之地(今甘肃临夏东)、建康乐城、刘家川堡(今甘肃广河东)与结河堡(今甘肃临洮西北),打通饷道,随而率军破踏白城(今甘肃临夏西北),转兵香子城。六月,宋诏知德顺军景思立以2000兵进筑河州。王韶率军往视,羌部兵伏南山,欲待宋军渡洮河,断其归路,集兵保天险摩宗城(俗称铁城子,今甘肃岷县东)。王韶探知,命部将王君万取捷径袭取摩宗。八月中旬,由露骨山(今临夏西南)入洮州境,因道险隘狭,下马步行。木征留部将结彪守河州,自率锐卒尾随宋军之后。王韶分兵两道,一道由部将率领进围河州,一道自率击木征。宋军连战皆胜,木征败走,结彪以城降。王韶平定河州,再克宕州(今甘肃宕昌),打通洮河路。九月十八日,宋军入岷州,该地羌族首领瞎吴叱、木令征等降。旋王韶分兵破青龙族于绰罗川(今青海东部与甘肃交界处),迭(今甘肃迭部)、洮州羌族首领钦令征、郭厮敦相继以城降。巴毡角亦以其族附宋。
      此役,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定羌城之战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定羌城(今甘肃广河)等地的作战。
    熙宁四年八月至六年末,王韶采取招抚与进击并举之策,次第占据吐蕃通远军、熙、洮、迭+岷、河(今甘肃陇西、临洮、临潭、迭部、岷县、临夏)、湟(今甘肃乐都南)等州地,青唐吐蕃诸部大多附宋。七年初,王韶赴京,熙河地区羌族首领木征乘机遣兵数扰河州,宋知德顺军景思立率6000兵进击,进抵踏白城(今甘肃临夏西北),被宗哥羌部首领鬼章部包围,景思立等战死,河州被围。三月初五,木征围岷州,被宋蕃将包顺击退,继复围河州。王韶闻讯,速返熙州。诸将议进攻方向,皆欲驰援河州。王韶知木征所为,系恃有外援,若直往,必遭伏击,遂率精骑2万,以“批亢捣虚”之计,出其不意,直趋珂诺城(后改名定羌城),先遣兵破结合川(今甘肃临洮北)领勒锦族兵,断吐蕃部与西夏通路,进军宁河(今甘肃和政),再遣军入南山(今甘肃临夏东)破布沁巴勒等族兵,断木征外援。木征恐断南山归路,撤围退走。王韶分兵打通至河州通路,鬼章退保踏白城。四月十四日,宋军自河州闾精谷出踏白城,击败鬼章,进抵银川(今甘肃临夏西北),连破10余堡。十六日,分兵北至黄河,西至南山,复入踏白城,回师河州,进筑定羌城,木征被迫率酋领80余人降,河、湟遂定。

宋攻交趾富良江之战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宋军反击交趾(今越南),于富良江(今越南红河)击败交趾军的作战。
    八年十一月,交趾辅国太尉李常杰率号8万兵大举攻宋,相继破钦(今广西灵山)、廉(今合浦)、邕(今南宁)等州,杀戮宋军民10余万人。次年二月,宋廷决计反击,命宣徽南院使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道经略招讨使,赵高为副使,率号10万秦晋锐卒进讨。同时诏广东、福建、江西募勇士万人赴广西。三月初,郭逵率军南下。宋诏岭南诸路置备粮草,广南东路征集舟船和熟悉水战兵员,拟届时水陆并进。七月,郭逵经潭州(今湖南长沙)进抵桂州(今广西桂林),令广南东路钤辖和斌率水军自广州沿海西进。八、九月间,宋军水陆夹击,收复全部失地,招抚左、右江(今广西邕江上游)地区诸峒部族后,自邕州进抵思明(今广西宁明东)。时因安南行营军士不习水土,患病与疫亡甚众,屯驻休整。十二月初,宋军集兵西进,为保障侧翼安全,防止交趾军从侧后袭击,郭逵先遣副都总管燕达引军攻广源州(今越南广渊),迫其观察使刘纪出降,收降5000余。十一月,宋军至决里隘,交趾军列象阵阻击,宋军持强弩猛射,以长刀砍象鼻,象回走,反践其军,交趾军溃退。宋军乘胜拔机榔县与门州(皆今越南同登西北)。交趾军设伏夹口隘,欲袭击宋军。郭逵探知,自间道兜顶岭直抵富良江。交趾军列战船400艘,据江阻击,宋军不能渡。郭逵,赵卨令将士伐木,制造攻具。依燕达建议,暗遣军设伏山间,逐步减兵,示弱诱敌。李常杰中计,倾数万众渡江出击,宋军伏兵尽发,步骑合击,以炮发石,猛击其船,趁其帆折樯摧之际,选精兵乘大筏猛攻,大败交趾军,击杀数千,毙其大将太子李洪真,俘左郎将阮根。交趾王李乾德被迫奉表求和。宋军由于冒暑涉瘴,粮草不济,兵夫20余万死伤过半。存者多病,遂议和班师。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西夏天仪治平元年(宋元祜二年,1087年),西夏与吐蕃联合进攻宋边地的数次作战。

    是年四月,西夏因与宋划分疆界发生争议,遂发兵攻掠宋泾原路。五月,西夏国相梁乙逋贿使厚礼,约吐蕃首领阿里骨同时发兵攻宋,商定所得宋地,以熙(今甘肃临洮)、河(今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三州归吐蕃;以兰州(今属甘肃)、定西城(今甘肃定西南)归西夏。旋阿里骨率吐蕃兵袭破洮州(今甘肃临潭)?梁乙逋率数万西夏军出河州,两军会合,同围南川寨(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西南),连攻8月未下。宋诏洮西守将刘舜卿、王光祖、王赡、姚兕、种谊等率军救援。寨中军民士气大振,奋力抗击。梁乙逋等屡攻不克,引兵东进,转攻定西城,设伏诱宋军兵出战,击败宋军,杀宋都监吴猛等。七月,梁乙逋再次胁监军仁多保忠进攻泾原,遣大首领嵬名阿吴入青唐(今甘肃西宁),约吐蕃阿里骨和青宜结鬼章联兵攻宋。八月,梁乙逋集中十二监军司兵屯聚天都山(今宁夏海原),直逼兰州。阿里骨发兵15万围河州,鬼章引兵2万进驻常家山(今甘肃临洮西南)大城洮州,自率军5万,约会于熙州东王家平。梁乙逋造浮桥以通兵路。宋军器监游师雄见西夏、吐蕃军势盛,建议知州刘舜卿乘西夏、吐蕃军劳师远来、立足未稳,先发制人。刘舜卿遂命都部署姚兕、知洮州种谊分兵两路,沿洮水急进。姚兕于洮水西侧,破吐蕃六逋宗城(当在甘肃临洮西南),击杀1500余众,乘胜转攻讲朱城(今甘肃夏河东北),遣兵自间道北上,焚黄河浮桥,截断鬼章救援通路,使青唐吐蕃十万大军不能渡河。种谊部沿洮河东侧南下,出哥龙谷(今甘肃岷县东北境),迎击通远吐蕃兵,断其与洮州的联系。宋主力连夜抢渡洮水,兵临洮州城下,乘鬼章不备,一举破城。擒鬼章青宜结及西蕃首领5人,杀吐蕃军数千,获牛、羊、器械、粮草万计,余众弃城溃逃,渡洮水时又溺死数千。梁乙逋见西蕃军失利,引兵退还。

    此战,夏蕃联军兵力据绝对优势,因缺乏统一部署和指挥,兵力分散,四面出击,不能相顾,导致大败。宋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快速出击,获得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
    元丰六年二月,西夏以重兵围攻兰州,宋知州李浩集精兵潜出夜袭,夏军溃退。次年正月,夏军号称80万复攻兰州,急攻10昼夜未下,粮尽引退。元祜元年(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夏崇宗乾顺继位。四年,宋夏再次议和。六年,西夏攻宋熙河、兰岷、鄜延诸路与麟、府二州。七年,攻环州,互有胜败。绍圣三年(西夏天佑民安七年,1096年),乾顺因与宋划界争地未果,率号称50万军攻宋鄜延路连陷数寨。四年,宋于沿边诸路要地增置50余寨,加强了防御,多次击败夏军的进攻,并乘胜出击,攻克夏洪(今陕西靖边南)、盐、宥等州地。元符元年(西夏天永安元年,1098年)十月,又于平夏城击败西夏号称40万大军的进攻,进取南牟会,建为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收复会州,攻取吐蕃青唐(今青海西宁)。二年,西夏因军势日衰,数次遣使向宋求和。宋允恢复和好。元符三年,青唐羌酋结聚众反宋,夏遣10万兵入援。因宋援军至,西夏军始退。后宋以湟、鄯之乱,乃任羌族首领分知两州。崇宁二年(西夏贞观三年,1103年),宋洮河监军童贯遣洮西沿边安抚司公事王厚复取湟、鄯,同时使人招纳西夏监军仁多保忠与西边羌部。西夏以宋复取湟州(今青海乐都南),威逼西夏再次遣使求援于辽。

      三年,乾顺发兵攻宋泾原路,宋夏第四期战争爆发。战争历时21年,宋之企图:攻取横山,占据湟、鄯。所取方略:出塞筑垒,步步为营。夏之企图:扼守横山,遏制宋军,所取方略筑垒守险,附辽抗宋。四年,吐蕃酋领溪赊罗撒与多罗巴投夏,与夏合兵攻宣威城(今青海西宁西北),知鄯州高永年率军赴援,途中被多罗巴俘杀。政和四年(西夏雍宁元年,1114年),夏纳叛将李讹移,合军围宋定远城(今甘肃榆中西北)。宋命童贯为陕西、河东、河西经略使,发重兵反击。五年春,童贯谋取清水河(在今宁夏境内)北界与卓罗城(今甘肃永登南),遣熙河路经略使刘法领步骑15万出湟州,秦凤路经略使刘仲武领5万兵出会州,自率中军于兰州策应。刘仲武至清河界,筑城留兵屯守。刘法于古骨龙(今青海乐都北)击败夏军。九月,刘仲武、王厚会合鄜延、泾原、环庆、秦凤诸路军攻臧底河城(今陕西志丹北),大败而还。丧师万余。西夏军乘胜反击,大掠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六年春,刘法率10万军克西夏仁多泉城(今青海门源东南)。七月,知渭州种师道引军10万克臧底河城,唃厮罗旧辖地悉入于宋。是年冬,西夏以万骑破靖夏城(今甘肃平凉境)。重和元年(西夏雍宁五年,1118年),宋军克割牛城(今青海互助),改名统安。宣和元年(西夏元德元年,1119年),童贯强令刘法深入攻夏,夺取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宋军始出统安城(今陕西横山西),即遭夏崇宗弟察哥军的夹击,刘法败死,丧师l0万。四月,童贯以鄜延、环庆兵大破夏兵,平其三城,尽取横山地区。西夏失去屏障。夏崇宗被迫表示臣服,宋诏令罢兵, 宋夏间出现短暂和平。

东京之战

    南宋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宋东京留守宗泽率军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击退金军进攻,保卫东京的作战。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灭北宋。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是为高宗,年号建炎,史称南宋。六月,宋廷根据李纲建议,以抗金名将宗泽为东京留守。宗泽到任后,募兵选将,积极联络河东、河北、陕西等地义军,实行统一指挥。制造决胜战车1200辆,督率所部加紧操练;还在东京周围以及黄河沿岸州县修筑连珠寨,互为应援,加强黄河沿线和东京的防御。正当宗泽决计保卫东京时,高宗担心京城难以固守,迁都扬州(今属江苏)。金太宗乘南宋迁都中原动荡之机,分兵三路攻宋。十二月初八,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率中路军击溃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宋军,南渡黄河,攻占汜水关(今河南荥阳西北)后,引兵东进,欲与东路右副元帅完颜宗辅部会攻东京。宗泽得知金军动向,为稳固东京外围防线,遣统制官刘衍和刘达各率兵2万、战车290辆,分赴滑州(今河南滑县东)、郑州保护河梁,以待大军北渡。二十四日,完颜宗翰军占领西京(今河南洛阳)与宗泽军相持。二年正月,完颜宗弼自郑州直抵白沙(今河南中牟西)进逼东京,京城民心震恐。宗泽为安定民心,一面下令依旧张灯结彩,庆祝元宵;一面派精兵数干,迂回金军侧后,伏其归路。十五日,刘衍率部于板桥(今河南开封西)迎击金军,宋援军从后突袭,前后夹击,大败金军,追至滑州,收复延津(今属河南)、河阴(今郑州西北)等地。二月初二,金军再攻东京,宗泽遣统制官李景良、闫中立等率兵万余至滑州、郑州,迎击金军,但为金军所乘,闫中立战死,余部溃退。初十,京城要冲滑州被金军占领。宗泽命部将张撝率兵驰援,因寡不敌众,力战而死。宗泽又令统领官王宣率兵5000救援,败金军于滑州北门。日暮,金军退兵河上,王宣度其将夜渡,令停止追击,至夜金军渡河,王宣乘其半渡,挥军猛击,斩杀金军数百,从而粉碎金军攻取东京的企图。

和尚原之战

    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1131年),宋军在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击败金军的一次著名战斗。

    富平之战失败后,宋军秦凤路经略使吴玠与其弟吴璘奉张浚之命,收集几千散兵退保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原,抗御金军。和尚原成为金军入川的主要障碍。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属川陕之首要门户,位于宝鸡西南20公里,其地势之险要 与大散关不相上下。和尚原对仙人关来说,有如通往四川的第一道关隘,它与仙人关共分蜀之险要,势必固守。“和尚原最为要冲,自原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原,是无蜀 也”。金军为了打通进入汉中的门户,决定进攻和尚原。五月,金将完颜没立率部自凤翔(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岐山、凤翔、麟游、扶风等地)攻和尚原正面,别将乌鲁、折合自阶(今甘肃武都东南)、成(今甘肃成县)迂回,攻和尚原背面,企图会攻和尚原。乌鲁、折合先期到达原北,三日后,完颜没立攻箭箐关(今陕西干阳南),吴玠命令诸将列成阵势,利用有利地形,依险据守,派兵轮番战斗,屡败乌鲁、折合率领的金军,使两路金军无法会合。金军欲战不能,欲退无路。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失去威力,只好弃骑步战。宋军在吴玠的统领下与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大败金军。退到黄牛一带的金军,立足未稳,又恰遇上大风雨,金军士气不振,无力再战,只得后退。同时,完颜没立所率金军在箭筈关方向发动的进攻,亦为吴玠部将杨政所击退,从而打破了没立与乌鲁、折合两军会师和尚原的计划。金军初战和尚原失败,使金朝大为恼怒,“谋必取玠”。十月,金元帅左都监完颜宗弼为谋取川蜀,率军10万架设浮桥,跨过渭水,从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所部宋军夹涧对峙,准备与宋军决战。其时,吴玠积极调整宋军部署,并注意侦察金军的动向。及战,吴玠率部坚守秦岭要隘,以精兵强弩阻击金军,并和义军相配合,乘金军攻势稍缓,出奇兵从两旁袭击金军背后,断其粮道,激战三日,击败金军,吴玠乘胜追击,于神坌一地设兵伏击,金军大乱,宋军星夜出击,大败金军。完颜宗弼中箭逃走,被俘万余人,缴获器甲数以万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和尚原之战在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吴玠、吴璘仅靠富平之战后所收集的数千散卒扼守关口,敌军则有十余万,数倍于宋军。宋军以少胜多,重创金军主力,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扭转了富平战败的局势。此战对金军的打击是非常重大的,是其灭辽破宋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的惨败,史云:“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兀术之众,自是不振。”

饶凤关之战

    金天会十一年(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军在饶风关(今陕西石泉西北)与金军进行的一次作战。

    和尚原之战后,金陕西经略使完颜杲率军10余万,继续在川陕向南宋大举进攻,企图避开和尚原从宋军防守薄弱的饶风关入川。天会十年十二月金军攻破商州(今陕西商县后,又于次年正月初九,破金州(今陕西安康),宋知兴元府刘子羽急派统制官田晟率兵扼守饶风关,以阻金军来路,并驰报吴玠请援。吴玠当即率部、自河池(今甘肃徽县)日夜兼程300里赶至饶风关。二月初五,金军在完颜杲督令下,人披重甲,登山攻关。吴玠令所部及前来增援的洋州(今陕西洋县)义士与金、均、房州安抚使王彦所率八字军,共3万余人,凭借险要地势,以强弓劲弩,轮番发射,顽强坚守六昼夜,金军伤亡惨重,顿兵关下。十一日,吴玠部下一军校降金,引金军自蝉溪岭绕出关后,夜袭宋军郭仲荀部,占领山寨,尔后乘高下瞰饶风关,以一部精兵攻宋军背后。宋军腹背受敌,被迫败退,吴玠收余部退守西县(今陕西勉县西),王彦率军奔达州(今四川达县市)。十三日,金军攻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刘子羽焚其城,率余部退至三泉(今陕西宁强西北)。吴玠料金军粮草难继,不能久驻,遂回师河池,准备断其归路。果不出吴玠所料,金军因野无所掠,粮草不继,加之疾病流行,于四月初引兵北撤,吴玠乘机派兵于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袭击金军后队,金军不备,被斩及坠涧死者数千人,丢弃所获辎重而去。王彦乘势收复金州。 仙人关之战

    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在川陕之战中,宋军与金军在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进行的一次要隘攻防战,是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

    绍兴三年(1133年)十二月,金元帅左都监完颜宗弼率军攻克和尚原,宋吴玠军退守阶州(今甘肃武都东南),金军乘势由宝鸡直趋仙人关。吴玠料金军必将深入,遂在关右侧筑垒,称“杀金坪”,并在地势险要处筑隘,设置第二道防线,严兵以待。四年二月,完颜宗弼与陕西经略使完颜杲、伪齐四川招抚使刘夔率骑兵10万,大举攻仙人关。吴玠率万余人与金军激战数日,终因力不及彼,退守第二道防线。金军人披重甲,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吴玠与其弟吴璘督军死战,以劲弓强弩大量杀伤金军,金军攻势不减,吴玠派部将杨政率精兵锐卒,持长刀,大斧攻金军左右翼。三月初一夜,宋军燃火四山,战鼓动地,出兵反击,并派王喜、王武诸将攻入金营,金军惊溃,金将韩常被射伤,遂引兵逃遁。吴玠乘势扩大战果,派张彦等将劫横山寨,杀敌千余人,又命王俊于河池(今甘肃徽县)设伏兵,再攻金军。金军被迫退回凤翔府。


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

    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宋军为收复伪齐军攻占的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六郡,在襄汉地区进行反击的重要作战。

      绍兴二年四月,由金朝扶持的伪齐国主刘豫,将其都城由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迁至东京(今河南开封),征集乡兵10余万编为12军,沿黄河、淮河及在陕西、山东等地区驻扎,进窥南宋。并在其统治区域内横征暴敛,严刑重罚,使民不聊生,怨声四起。宋廷左仆射吕颐浩建策宋高宗乘机出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十二月,宋襄阳镇抚使李横会合河南府、孟、汝、唐州镇抚使翟琮,出兵北上进攻伪齐。李横、翟琮军均非南宋正规劲旅,缺甲乏粮,装备极差,由于伪齐各地守将纷纷起义倒戈,加入宋军北伐行列,其中牛皋、彭圮、赵起等军投奔李横;董先、张圮、董震等军投奔翟琮,使宋军北伐声势日盛,屡战传捷。李横军相继收复汝州、颍昌府、唐州、信阳军(今河南汝州、许昌、唐河、信阳市);翟琮军攻取东至郑州西到京兆(今西安)广大地区,并处决伪。齐河南尹孟邦雄,形成从西面和南面两个方向钳击东京的态势。次年三月,伪齐国主刘豫为挽回败局,遣使向金朝乞援。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命元帅左都监完颜宗弼率援军,为伪齐大将李成联兵数万进行反击,在东京附近羊驰岗击败李横等军。刘豫乘宋襄汉地区防卫空虚,命李成率军南下,至十月,相继攻占邓州(今属河南)、随州(今属湖北)、襄阳及郢州(今湖北钟祥)等地。李横、翟琮、牛皋、董先等军先后退到江西路。由于伪齐控制了襄阳、郢州江汉一带战略要地,不仅在南宋长江防线上打开了缺口,而且切断宋廷联系川陕的通道,刘豫在频繁遣使赴洞庭湖联络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策划南北攻灭宋朝的同时,准备来年麦熟后大举南下,与进攻川陕的金军相互策应,先占荆湖,尔后沿江东进,攻取临安(今杭州),灭亡南宋。

    襄阳等六郡,西接秦蜀,东瞰吴越,进可出击中原,退可掩卫湖广。四年春,宋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岳飞为先机制敌,打破伪齐企图,进而北上收复中原失地,上书宋廷:“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三月,宋廷采纳岳飞建策,命他兼任荆南、鄂、岳州制置使。为加强其实力,将牛皋、董先等军归属岳飞,并将湖北路安抚使司颜孝恭、崔邦弼两军,及荆南镇抚使司军一部暂隶岳飞节制。宋高宗命岳飞出兵,意在以战求和,并不打算反攻中原,因此在给岳飞下达出兵省札中,命岳飞只准收复六郡,不得越界用兵,“追奔之际,慎无出李横所守旧界,却致引惹,有误大计。虽立奇功,义加尔罚”。为策应和支援岳飞出师,宋廷还命淮东宣抚使韩世忠以精兵万余屯于泗上作为疑兵,以分敌势;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出陈、蔡(今河南淮阳、汝南)二州,以作声援。四月十九日,岳飞率军3万余自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师,经鄂州(今武汉武昌)渡江西进,船至江心,岳飞对部属发誓“不擒贼帅,复归旧境,不涉此江!”五月初五,宋军进抵位于伪齐境最南端的重镇郢州,守将荆超曾任北宋宫廷近卫,号称“万人敌”。岳飞先遣人劝降,被严词拒绝。由于后勤供应接济不上,此时军中存粮仅够二餐,岳飞胸有成竹,预料次日上午即可破城。翌日黎明,岳飞坐在旌旗下指挥攻城,荆超亦率伪齐守军据城顽抗,战斗异常激烈,突然一块炮石落在岳飞脚下,左右惊慌躲避,岳飞却神色安然,将士们踏肩登城,冲入城内,斩俘伪齐军数千人,荆超跳崖自杀。岳飞攻下郢州后,立即分兵两路,命部将张宪、徐庆东攻随州,自率主力沿汉水北上直取襄阳。驻守在襄阳的李成闻岳飞亲自率军来攻,仓皇引军北遁。十七日,岳飞进驻襄阳。张宪、徐庆进攻随州,数日未克,岳飞命牛皋率军往援。十八日,宋军发起总攻,岳飞长子岳云,手持双锤,勇不可挡,第一个冲上城头,宋军一举破城,俘知州王嵩以下5000余人。六月初,金朝又从河北、河东调来援军,与伪齐军在新野(今属河南)、龙陂(今河南郏县东南)、胡阳(今唐河西南)、枣阳(今属湖北)及唐州、邓州等地重新集结,号称30万,企图反扑夺回襄阳。岳飞审度敌情后,先命部将王万率军一部作为饵兵,至襄阳西北清水河诱其来攻。初五,李成倾其全力发起进攻,岳飞率主力从侧翼迂回其后,与王万军并力夹攻,将其击退。次日,李成又率步、骑10万众再次反扑,他自恃兵力数倍于宋军,违背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的兵法常规,轻率布阵,左列骑兵于襄江岸边,右列步卒于旷野。岳飞洞察李成阵势漏洞后,采用以步制骑,以骑击步的战法,命王贵率持长枪的步兵攻其骑兵,命牛皋率骑兵冲击其步兵。宋军发起进攻后,伪齐前列骑兵惊溃,将后列骑兵拥入江中,步卒死者更众,横尸20余里,李成率余部夜遁。金朝为遏制宋军攻势,命刘合孛堇率陕西、河北签军增援伪齐,与李成合兵数万,在邓州西北列30余寨,企图与宋军决战。岳飞侦悉敌情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于七月挥师进攻邓州,命王贵、张宪两军由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横林(今襄樊西北),分路向邓州挺进,实施包抄合击。十五日,在距邓州30余里处,与金、齐联军展开激战。正当两军酣战之际,岳飞又命王万、董先率精骑乘势突击,一举将其击溃,俘金将杨德胜等200余人,缴获战马200余匹,兵仗、器甲数以万计。刘合孛堇与李成引军逃遁,留部将高仲固守邓州。十七日,岳飞督军攻城,岳云又首先登城,生俘高仲,收复邓州。二十三日,岳飞命王贵、张宪至唐州以北30里处,阻击金、齐援军,掩护李道收复唐州。同日,崔邦弼军攻下信阳军。岳飞部署好六郡防务后,率军凯旋鄂州。

0

主题

0

回帖

2628

积分

游客

积分
26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 00: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顺昌之战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宋将刘锜为阻遏金军南下,在顺昌府(今安徽阜阳),击败金军进攻的著名作战,为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

    绍兴九年三月,南宋与金达成和议,金朝将原由伪齐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归还南宋。七月,完颜宗弼晋升都元帅,准备败盟攻宋,夺回予宋的河南、陕西之地。次年五月,金朝分兵四路向宋大举进攻,完颜宗弼率主力10余万,于十二日攻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十四日,又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尔后挥师南下。是时南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率“八字军”1.8万人由临安府(今杭州)沿水路北上东京赴任,十五日,行至顺昌府时,得悉金军已毁约攻占东京,前锋已进至距顺昌300余里的陈州(今河南淮阳)。顺昌北濒颍水,南临淮河,是屏卫淮河之要点,亦为金军南下必经之地。刘锜闻知顺昌粮草充足,决意与知府陈规协力守城,阻遏金军南下。为激励军民誓死抗击金军,他下令凿沉船只,示无退意,并将城外数千户百姓迁入城内,分遣部将扼守四门,派出斥堠侦探金军动向,发动民众整修城防,增筑壁垒,于城外筑羊马垣,预设伏兵,经过六昼夜紧张准备,初步完成防御部署。二十五日,金军前锋数千骑渡过颍水,进至顺昌郊外。刘锜从被俘获的金军干户口供中得知,金将韩常等部在城北30余里的白龙涡下营。刘锜乘其立足未稳,遣兵夜袭,初战告捷。二十九日,金三路都统完颜褒、龙虎大王突合速与韩常等合军3万余众,进至顺昌城下。宋军敞开城门,使金军疑不敢进,刘锜乘其踟蹰不前,令守城宋军施放劲弓强弩,待其退却,又命步卒出城追击,金军仓皇争渡颍河后撤,溺死者甚众。六月初二;刘锜又乘雷雨之夜,遣军夜袭金营,获胜而归。完颜褒等攻城受挫,遣人急赴东京向完颜宗弼求援。初五,刘锜获悉金军主力来援,决计背城一战,于死中求生。刘锜为麻痹金军,让部将曹成故意被金军俘获,去金营行间,曹成慌称刘锜喜好声色,不懂战守。完颜宗弼轻信,为加快行军速度,留下攻城器械、炮具,令军轻装急进,不到七天疾驰1200余里,于初七进抵顺昌,并对众将折箭为誓,决计一日破城。初九晨,完颜宗弼督军向顺昌东、西两门发起猛攻,自率3000重甲精骑往来为援。刘锜在早晨凉爽时,坚守不战,待午后天气炎热,金军人困马乏时,先遣军数百出西门佯攻,金军刚欲接战,刘锜另以精兵数干潜出南门,突入敌阵,与金军短兵搏杀,统制赵搏、韩直身中数矢,战不肯退,士卒皆忘我死战,一举歼金军精锐5000余人。完颜宗弼遭此重创,遂移营城西,掘堑自卫,企图久困顺昌。是日大雨,刘锜遣军夜袭,使金军难保安宁。十二日,完颜宗弼被迫解围撤军,退归东京。


郾城、颍昌之战

    郾城、颍昌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将领岳
飞指挥岳家军于1140年七月先后在郾城、颍昌大破金军,取得了直捣中原、收复河
朔计划的关键性胜利。此战是岳飞生前最后一次与金军主力决战,不久,岳飞奉命
班师,使抗金的有利形势废于一旦。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统治者撕毁上一年与南宋签订的和约,调集大军分四路进攻陕西、山东、洛阳和开封,得手后又乘胜向淮西进攻,结果在顺昌为刘锜大败,金军的全线进攻受到了抑制。在南宋各路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岳飞打算联合义军,配合友军,乘胜反攻中原。按照其以襄阳为基地,连结河朔,进捣中原,恢复故疆的既定方针,派遣王贵、牛皋、杨再兴、李宝、张宪、傅选等,分向京西洛阳、汝州、郑州(今河南郑州)、颍昌(今河南许昌)、陈州、蔡州等地,分布经略,展开猛烈的攻势;并分别派兵接应东、西两面的宋军;同时派遣梁兴等人北渡黄河,联络太行山义军,相机收复河东、河北失地,以便南北呼应。此时,韩世忠所部自淮阳、张俊所部自庐州、寿州间北进。张俊在福州造海船千艘,准备由海道北攻山东。吴璘等在陕西的作战也有所进展。

    宋高宗赵构一向畏敌如虎,在宋军即将反攻的有利形势面前,竟然作出“兵不可轻动,宜班师”的荒谬决定,要求各路军队停止北进。为此,特派司农少卿李若虚于六月二十二日赶抵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岳飞军营中计议军事,阻止岳飞军北伐中原。岳飞部将都已北进,他未接受李氏带来的诏命,仍按原来计划行事。李若虚鉴于当时的形势,同意岳飞的主张,并主动承担“矫诏之罪”。六月二十五日,岳军统领官孙显,于陈、蔡之间破金军排蛮千户部;闰六月二十日,张宪部克复颍昌;二十四日,收复东州;次日王贵所属杨成部克复郑州。七月初二日,张应、韩清克复洛阳。岳飞所部在一个多月里,连战皆捷,收复了洛阳至陈、蔡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形成东西并进,夹击汴京金军主力的态势。岳飞为了诱惑金军南下决战,遂集结主力于颍昌地区,自率轻骑驻守郾城(今河南郾城)。

    金军兀术败于顺昌后,自己与龙虎大王突合速退回开封,命韩常守颍昌府、翟将军守淮宁府、三路都统阿鲁补守应天府,企图负隅顽抗。当兀术看到岳家军孤军深入、有机可乘之时,不待岳家军集结布署完毕,抢先发动了进攻。七月初八日,兀术指挥经过一个半月休整的主力部队以及增派的盖天大王赛里(宗贤)等率领的军队,倾巢出动,直扑郾城。实际上,这是兀术蓄谋已久的意图。还在岳飞挺进中原之时,兀术召集诸将,商议对策,他判断:南宋诸路军易于对付,唯独岳家军将勇兵精,且有河北忠义军之援,其锋不可挡,须寻找时机,诱其孤军突入,然后集中主力,并力一战。岳飞轻骑驻守郾城,正合兀术“并力一战”的心理。

    金军欲抄袭岳家军设于郾城的大本营,挑选1.5万多名骑兵,披着鲜明的衣甲,抄取径路,自北压向郾城。当时岳飞手下只有亲卫军(背鬼军)和一部分游奕军。岳飞指挥将士迎敌于郾城北十多公里处。他首先命令儿子岳云出战,并严历地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岳军每人持麻扎刀、提刀和大斧三样东西,入阵之后即与敌人“手拽厮劈”,上砍敌人,下砍马足。岳云、杨再兴等相继率兵冲入敌阵,杀伤甚多。杨再兴奋勇当先,单骑闯入敌阵,打算活捉兀术,结果没有找到,只身杀敌数百人,自己多处受伤,仍顽强地杀出敌阵。战斗从午后进行到黄昏,金军终于支持不住,向临颍方向撤去。此战金军兀术的精锐亲兵和拐子马遭到沉重打击,兀术本人也震恐万分,他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但兀术仍不死心,希图再战获胜。十日,增兵郾城北五里店,准备再战。岳飞当即率领军马出城,并派背鬼军将官王刚带领50骑,前往侦察敌情。王刚突入敌阵,斩敌裨将。诸将见王刚军接战,主张稍退避锋。岳飞认为此时正是进军良机,遂亲率骑兵出击,诸将继后,左右驰射,挡住了金军骑兵,打乱了敌人步兵,又败兀术军。经过3天激烈战斗,岳飞军取得了郾城之战的胜利。

    兀术不甘心于郾城之败,又集中了号称12万人的兵力,进到郾城和颍昌之间的临颍(今河南临颍),妄图切断岳飞和王贵两军的联系。七月十三日,张宪奉命率领由亲卫军、游奕军、前军和其他军组成的雄厚兵力,进到临颍,寻求和兀术大军决战。杨再兴等率领300骑兵为前哨,当抵达临颍南的小商桥时,猝然与兀术大军相遇。兀术指挥兵力包抄围掩。

    尽管众寡悬殊,杨再兴毫无惧色,率骑兵与之英勇作战。杨再兴和300骑兵全部战死。金军也遭到沉重打击,光被杀死的就有2000多人,其中包括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等100余人。十四日,张宪率援军赶到临颍,打退了金军。兀术不敢再战,留下部分兵力,自己率主力转攻颍昌。

      岳飞估计兀术将回军攻颍昌,便令岳云急速增援驻守颍昌的王贵。七月十四日,兀术率领3万骑兵、10万步兵进攻颍昌,于城西列阵。宋军虽有五个军戍守颍昌,但都不是全军。王贵命少量兵力守城,自己和姚政、岳云等率中军、游奕军、亲卫军出城决战。22岁的岳云率领800名亲卫军骑士首先驰击金军。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继进,掩护骑军,与敌军拐子马搏战。双方激战几十个回合,依然不分胜负。这时老将王贵有些气馁,岳云制止了他的动摇。岳云前后十多次突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很多步兵、马军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仍无一人肯回顾。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率军出城增援,战局很快扭转过来,大败金军。颍昌大捷,杀敌5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缴获马匹3000余,几十名敌将也死于宋军之手。不久,张宪部将在临颍东北打败金军。岳飞率军乘胜追击金军,于距开封仅20多公里的朱仙镇击溃金军,至此,岳飞反攻中原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郾城、颍昌之战,是岳家军挺进中原抗击金军的关键性大捷。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岳家军依靠将士们的强劲勇敢,以及岳飞、岳云父子的正确指挥、冲锋陷阵,经过酷烈的战斗,以少胜众,打败了敌军主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是南宋初年抗金战争中重要胜仗之一。金军统帅兀术哀叹说:“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军在此战以前,尚未同岳家军进行过很严重的较量,这次才算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秦州之战

    亦称剡家湾之战。中国南宋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1141),金西路军统帅完颜杲,在攻取陕西部分地区后,八月,派部将蒲察胡盏、完颜习不主,合军5万余人,进据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东北刘家圈,伺机南下入川。宋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命右护军都统制吴璘,率军2.8万,自河池(今甘肃徽县南)北上,抗击金军,收复秦州等地。九月十六,吴璘攻克秦州后,移师至刘家圈以南。刘家圈地处高原,前临峻岭,背靠腊家城(今甘肃秦安东),易守难攻,金军凭险扎营,自信宋军不敢来攻。吴璘察看地形后,为避金军骑兵自上而下冲击宋军,决定上原列阵。二十一日,吴璘佯约金军次日决战,当天深夜,乘其不备,率精兵越岭上原,并命部将张士廉绕至原后,控扼腊家城,断金军退路。吴璘上原后,在剡家湾组成“叠阵”,以持不同兵器的步兵多层配置,以骑兵居于侧后。阵成,万炬突燃,引金军出战。胡盏恃勇率兵出击,吴璘指挥“叠阵”中的弓弩手轮番发射,连续打退金军数十次冲击,乘其退却,派骑兵追击,金军大败,被杀数千,降者万余。由于张士廉误期,致使胡盏、习不主率余部退入腊家城。宋军围城猛攻,将破之际,宋高宗为向金求和,却诏令吴璘回师。   


陈家岛海战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月,宋舟师在胶西(治今山东胶州市)陈家岛海域全歼金军水师的一次著名水战。

    黄天荡之战后,金朝虽长期未大举进攻江南,但灭亡南宋的国策并未改变。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九月,完颜亮篡夺了金朝帝位,第二年即着手部署和准备伐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颜亮发兵60万人,分4路进攻南宋。一路由凤翔(今陕西凤翔)攻取大散关,作战略配合,牵制宋军。一路自蔡州(今河南汝南)进军,威胁荆襄,控制长江中游战略要地,从侧翼掩护主力。完颜亮亲率主力出寿春(今安微寿县),企图渡淮河,过长江,进窥临安。另由苏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完颜郑家奴为副率领水军3万、水手4万、战船600余艘,由山东半岛浮海南下,企图在杭州湾登陆,与主力夹击临安,一举灭宋,于十月抵陈家岛。

    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南宋原岳飞部将,浙西马步军副总管李宝自告奋勇,愿率所部战船120艘、水军3000人,浮海北上,阻击金国水军。八月十四日。李宝率水军自平江(今苏州)启航。出海以后,一连三日狂风大作,船只被吹散,只得退泊明州关澳(今舟山群岛),收集失散的船只,进行休整。九月,李宝得知宿迁人魏胜乘金军即将南犯之机,起兵收复了海州,遂从关澳出发,十月进至东海。这时,海州正在受到金军围攻,处于危急之中。李宝闻讯立即率军登陆支援,大败金军,立解海州之危。随后,李宝水军继续北上。李宝水军驶抵石臼岛(今山东日照附近)时。巧遇前来投诚的金军汉族水兵,得知金水军已经出海,泊陈家岛(又名唐岛,今山东灵山卫附近),与石臼岛相距不远。金水军共有战船600艘,官兵10万人,在兵力数量上占居绝对优势。但金军不习水战,害怕风浪,水手多由被征来的汉人担任,而金人官兵则王舱内休息。根据这一情况,李宝决定荫蔽接敌,突然袭击,火攻破敌。

    十月二十七日,风向由北转南,宋水军战船乘风疾驰,李宝率舟师转山而出,突然向金军进攻,金军不习惯海上风浪,都睡在船舱里,金水军战船的水手都是被迫征来的汉族人。遥见宋军战船驶来,便把金兵骗至舱中,因此,宋水军得以突然冲入金水军泊地。一时间,“鼓声振垒,海波腾跃。敌大惊,掣碇举帆(起锚升帆),帆皆油缬,绵亘数里,风浪卷聚一隅,窘束无复行次。宝亟命火箭环射。箭所中,烟焰旋起,延烧数百艘。火所不及者,犹欲前拒。宝叱壮士跃登其舟,短兵击剌殪(杀死)之……溺死者甚众,俘大汉军三千人。斩其帅完颜郑家奴等六人,擒倪询等上于朝。获其统军符印与文书器甲粮斛以万计。余物不能举者,悉焚之,火四昼夜不灭。”

    此战,李宝以3000水军,全歼了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军舰队,粉碎了金从海上侵袭宋都城临安的战略计划,创造了中国古代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宝之所以能长途远航奔袭,并以少胜多,其主要原因是:首先宋军进行的是一场反对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士气高昂。面对强敌,敢打敢拼,同时又得到金军中汉族水兵的帮助,初则提供情报,继则诱骗金兵,后则临阵倒戈,严重地削弱了金军实力,壮大了宋军力量;其次,李宝水军虽然人数不多,却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干部队,不畏风浪,不怕疲劳,远程奔袭,白刃格斗,打出了威风;第三,李宝不断了解敌情,正确地采取了荫蔽接敌、出其不意、先发制人、火攻破敌的战法,使金兵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只好束手就歼。。这次海上胜利,同陆上的采石之战的胜利一起,粉碎了完颜亮吞灭南宋的战略计划,使宋转危为安,此后出现了宋金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影响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此战也是中国海战史上第一次使用火药兵器的海战。

采石之战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一月,宋军在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江面上击败金军的一次重要水战。

      是年,金主完颜亮集兵大举南下,企图灭亡南宋,十月初,金帝完颜亮亲率王力17万人进抵淮河北岸,欲从寿春渡淮。南宋担任淮西防务的建康都统制王权,闻金军来攻,不加抵御,加之宋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锜奉命退守长江,致使金军顺利渡过淮河。宋军退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将士纷纷请战,王权诡称奉旨弃城守江,便乘船先逃,部队随之败退采石,统制官姚兴力战身亡。完颜亮进入和州后,拆房造船,临江筑坛、杀黑马祭天,准备十一月初八渡江。由于宋军不战自溃,王权被宋朝廷罢职,而接替王权负责江防的诸军统制李显忠尚未到任,江防部队无人指挥,处于一片混乱状态,难以抵挡金军的进攻。如果长江天堑不能固守,则南宋政权将危在旦夕。十一月初六,宋廷前来采石犒师的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见军无主帅,情势危急,便挺身而出,主动担任江防指挥,召集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人聚议,动员和组织部队抵御金军进攻。当时,宋军江防部队仅有集结后的王权余部1.8万人,只及金军的1/10。但金军用于渡江的船只,是临时拆用民房的木材建造的,很不牢固,而宋军则拥有蒙冲、海鰌、车船等多种战船,船体坚固,机动性好,攻击力强。根据交战双方的兵力情况和战区的地形,虞允文对江防作了周密的部署:以步,骑兵荫蔽在江岸高地后面,严阵以待,以水军为主力,部署在江中,凭借水战长技,加以水陆结合,以御金军。水军共分为5部分:两部分分别防守江岸的东段和西段,为左右两翼;一部分居中,作为主要突击兵力;另两部分荫蔽在港汊中,充当预备队。

    十一月初八,完颜亮就督数百艘船只自采石西杨林渡向南岸进发,金战船绝江而来,涌向南岸,70艘先头船已迫近岸边。虞允文沉着指挥,时俊执双刀奋勇出击,士卒无不以一当十拼死抵抗。水军则以海鰌船猛冲金军船队,并施放霹雳炮迷敌眼目。由于金军不熟悉长江的水文情况,船只的稳性和机动性又很差,大部分船只被海鰌船撞沉。虞允文又组织弓箭手齐射,金兵纷纷落水。金军虽伤亡惨重,但从早至晚仍激战不退。此时,恰好有宋军败兵300余人自光州退至采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令其从山后转出,作为疑兵。金军以为宋援军赶到,开始撤退。虞允文为不给金军以喘息之机,乘夜先分海舟缒上游,遣战船载薪截金人于杨林河口。宋军水陆配合,大败金军,歼敌4000余人,首战告捷。虞允文判断,次日金军仍将进攻,便连夜调整部署,将一部战船置于上流。以另一部兵力堵截杨林口(今安微和县东20里),封锁金军船只出江的河口,待机歼敌。

    第二天(十一月九日)清晨,金军果然再次发起进攻。宋水军乘胜上下夹击,先以神臂弓射退金骑兵,继而海蝤船横冲直撞,霹雳炮声震如雷,烟雾迷漫。宋水军再战获胜,焚敌船300艘。

    十二日,完颜亮在采石渡江失败后,率军退至扬州。虞允文料定金军将改在瓜洲渡江,占领京口(今江苏镇江),继续南侵,遂于十一月十六日率军1.6万人到达京口。宋军的其他部队也相继陆续到达,总兵力达20万人。但水军力量薄弱,海鰌船不满百艘,戈船也只有50艘。虞允文一面修造战船,一面加强江防部署,命士兵踏车船在江上往返巡逻,以壮声威。金军见宋军预有准备,防守严密,终末敢渡江。

    由于采石失败,京口又不得渡,军事上的失败加剧了金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颜亮为部属杀死,金军全军北撤。

    采石之战的胜利是南宋官兵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的结果,也是同虞允文的指挥分不开的。虞允文本一个文官,他到采石只是执行慰问部队的任务,但当他见到金军即将渡江,南宋已处于危在旦夕的紧急关头,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指挥部队抗击金军。他胆略过人,判断敌情准确,部署兵力得当,不仅将水军和步、骑军进行了纵深梯次配备,而且兼顾了战线左右两翼的安全,同时还掌握了预备队,以应付紧急情况和扩张战果。他针对金军不习水战、渡江船只又不坚固的弱点,以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南宋水军作为主力,鏖战江中,以强击弱,使金军船毁人亡,无法靠岸。由此,南宋采石之战的胜利,水军起了决定性作用。此战的特点是,宋军因势利导,战法灵活多变,充分发挥水战之长,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采石矶水战告捷,阻止了金军渡江,从而保卫了长江防线,使金朝攻灭南宋的战略计划遭到彻底破产,南宋得以转危为安,保持长期偏安的局面。


金军三道攻宋之战

    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二月,金军在西起陕西东至江淮的广大地域,向宋军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战。

    十一年八月,蒙古军攻陷金太原。十二月,金宣宗提出与宋议和,被宋拒绝,河北形势为之发生变化。为改变这一不利局势,金为达到以战逼和进而巩固南部边防,解除背后威胁的目的,于十二年正月,兵分三路南下攻宋。以金左副元帅仆散安贞率东路军攻淮南;巴土鲁安等率西路军攻陕西;完颜讹可率中路军攻京湖。是春,金东路军连克濠州(今安徽凤阳东)、滁州(今属安徽)、光州(今河南潢川),尔后分兵取麻城(今属湖北)、六合(今属江苏)等地,游骑进至采石杨林渡(今安徽当涂北),宋廷大震。宋将李全乘金军深入,兵力分散之际,率部截击金军归路,金军准备收缩兵力时,其左都监纥石烈牙吾塔在化湖陂(今安徽怀远北)被李全军击败,伤亡惨重,金军被迫北撤,李全乘势追击至曹家庄。金西路军攻克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后,于二月,再败宋军于黄牛堡(今陕西风县东北),旋陷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尔后,长驱直入,连克兴元府(今陕西南郑)、大安军(今陕西宁强)、洋州(今陕西洋县)等地。宋都统张威派石宣往援,大败金军,歼其精兵3000人,金军北遁。中路完颜讹可军围攻枣阳(今属湖北),宋京湖制置使赵方派统制扈再兴领兵3万分攻唐(今河南唐河)、邓(今属河南)二州,牵制金军。七月,完颜讹可率部再次围攻枣阳,宋将孟宗政率部依城坚守,金军连攻80余日不克,顿兵城下,师老兵疲。赵方乘势调集扈再兴、许国两部,回攻围枣阳之金军,败金军于城南,孟宗政乘势开门出击,内外夹击,杀金军3万余人,完颜讹可单骑逃走,宋军乘胜追至邓州方还。

宋蒙钓鱼城之战

  中国古代防御战的最浓重的一笔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 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发生于1259年的四川合州钓鱼城之战,则是其中影响巨大的一场战事。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出兵欲收复河南失地,遭蒙军伏击而失败。1235年, 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 发。至1241年,蒙军蹂躏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则是三大战场(另两个为京湖战场—— 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两淮战场——今淮河流域一带)中遭蒙军残破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

  这年蒙古窝阔台汗去世,其内部政争不断,对南宋的攻势减弱。南宋由此获得喘息之机, 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调整、充实。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 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 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

  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 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钓鱼城即是这一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钓鱼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县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 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彭大雅任四川制置 副使期间(1239—1240年),命甘闰初筑钓鱼城。1243年,余玠采纳播州(今遵义)贤 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议,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钓鱼 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 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 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四川边 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蒙哥为成吉 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曾与拔都等率兵远征过欧、亚许多国家,以骁勇善战著称。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1257年,蒙哥汗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 塔察儿、李璮等攻两淮,分宋兵力; 又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蒙哥则自率蒙军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 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以主力夺取四 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 蒙军总数大大超过4万之数。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 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晋国宝至钓鱼城招降,为宋合州守 将王坚所杀。

  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诸军从鸡爪滩渡过渠汇,进至石子山扎 营。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七日,蒙军攻一字城墙。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 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 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钓鱼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九日,蒙军猛 攻镇西门,不克。这日,蒙古东道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

  三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失利。从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续 了二十天。雨停后,蒙军于西月二十二日重点进攻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军登上外城, 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元史·宪宗纪》称“杀宋兵甚众”,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 退。五月,蒙军屡攻钓鱼城不克。 蒙哥汗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尚未 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钓鱼山后,蒙哥欲乘拉槁之势,攻拔其城,虽久屯于坚 城之下,亦不愿弃之而去。尽管蒙军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备,奈何钓鱼城地势险峻,致使 其不能发挥作用。钓鱼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军一次又 一次的进攻。千户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邓州汉兵攻城,董文蔚激励将士,挟云 梯,冒飞石,履崎岖以登,直抵其城与宋军苦战,但因所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军。其侄 董士元请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锐卒登城,与宋军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亦被 迫撤还。

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 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 灭掉南宋。

  然而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主张强攻坚城,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迂。蒙哥汗未采纳术 速忽里的建议,决意继续攻城。然而,面对钓鱼坚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骠悍著称的 蒙古骑兵却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骁将汪德臣(原为金臣属)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拒战。 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蒙军攻城5个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遂单骑至钓鱼城下,欲招降城中守军,几乎为城中射出的飞石击中,汪德臣因而 患疾,不久死于缙云山寺庙中。蒙哥闻知死讯,扼腕叹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 给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击,钓鱼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胜其忿。

  蒙军大举攻蜀后,南宋对四川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增援钓鱼城的宋军为蒙 军所阻,始终未能进抵钓鱼城下。尽管如此,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 守军斗志昂扬。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 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 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 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据《元史》记载,蒙哥汗于六 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确说是得了痢疫。另《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万历 《合州志》等书则称蒙哥汗是负了伤。无论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坚持攻城了。七月,蒙 军自钓鱼城撤退,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蒙哥汗逝世。据《元史》本传 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战死于钓鱼城下,由此可 以想见钓鱼城之战之酷烈及蒙军损失之严重。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 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 还。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 得不撤军北返。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一路克捷,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 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蒙古 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

   其次,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 威胁。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 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正当旭烈兀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蒙哥死讯,旭烈兀遂 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 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因此,钓鱼城之战的影响 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

  其三,它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蒙 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义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传统的政策。这种带有浓厚的蒙古部族 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极不适应统治广大中原汉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则是蒙古统治集团 中少有的一位倾慕汉文化的开明之士。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汉地,他大 力延揽汉族儒士,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却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 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罢了官,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后, 继续推行其汉化政策,逐步改变蒙军滥杀的政策,使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 坏。蒙哥汗曾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后来钓鱼城降元,忽必烈 却赦免了其军民。正是由于忽必烈的当政,使蒙古汗国这个边疆政权转变为一统中国的 封建大王朝—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 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蒙哥汗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 至1279年守将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 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襄樊之战(此战虽非胜利,但我认为还是要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一悲壮的城市保卫战)

      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于可下也

      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

    蒙古忽必烈时期,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樊,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转变。南宋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镇。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先攻襄阳,撤其捍蔽",他认为南宋如果"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刘整"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宋元战争进入了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段。

    忽必烈根据刘整的建议,开始实施对襄阳的战略包围。首先,建立陆路据点,作为攻宋的根据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据刘整建议,遣使以玉带贿赂南宋荆湖制置使吕文德,请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场,吕文德应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名,要求在襄樊外围筑造土墙,目光短浅的吕文德竟然同意。于是元人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山修筑土墙,内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据点。咸淳四年(1268年),蒙将阿术在襄樊东南鹿门堡和东北白河城修筑堡垒,切断了援襄宋军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蒙将史天泽在襄樊西部的万山包百丈山筑长围,又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诸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襄樊成为一座孤城。这一时期元军在襄樊外围修筑10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樊的据点,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其次,建立水军,寻求制服南宋的战术优势。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术率军攻打襄阳,俘人略地而归,宋军乘蒙古回军之际,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派水军扼其归路,然后派骑兵直冲其阵,蒙古军队大乱,都元帅阿术坠马,险些被宋军活捉。蒙将怀都选善识水性的士卒泅水夺得宋军战舰,其余将领奋勇拼杀,才将宋军击退,转败为胜。安阳滩之战,蒙古军队虽然打败了宋军,但却暴露出水军不占优势的弱点。咸淳六年(1270年),刘整与阿术谋议,"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忽必烈当即命刘整"造战船,习水军",以图进取襄阳。刘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练水军,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战舰500艘,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从而弥补了战术上的劣势,为战略进攻准备了必要条件。

    从咸淳四年(1268年)蒙军筑鹿门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围襄阳,蒙古军队已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南宋政府为挽救危局,进行了反包围战与援襄之战,从而揭开了襄樊之战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次年十一月,为打破蒙军鹿门、白河之围,吕文焕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军,但被蒙古军队打败,宋军伤亡惨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又被阿术打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到蒙古军与汉军的联合伏击,兵败虎尾洲,损失2000余人,战舰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吕文焕出兵襄阳,攻打万山堡,蒙军诱敌深入,乘宋军士气衰退,蒙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范文虎逃归。咸淳七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将阿术率诸将迎击,宋军战败,损失战舰100余艘。这一时期,宋蒙两军虽然在襄樊外围进行了长达3年的争夺战,但因蒙军包围之势已经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军反包围的战斗也不可能胜利,宋军只好困守襄阳,败局已定。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军对樊城发动总攻,襄樊之战正式开始。三月,阿术、刘整、阿里海牙率蒙汉军队进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阳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钟祥县)等地民兵3000余人,派总管张顺、路分钤辖张贵率领救援襄阳。二张率轻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资出发,临行前张顺激励士卒说:"这次救援襄阳的行动,任务十分艰巨,每个人都要有必死的决心和斗志,你们当中的有些人并非出于自愿,那就赶快离去,不要影响这次救援大事。"当时3000水军群情振奋,斗志昂扬,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五月,救援战斗开始,二张在高头港集结船队,把船连成方阵,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准备强弓劲弩,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突入元军重围。船队到达磨洪滩,被布满江面的蒙军船舰阻住,无法通过。张贵率军强攻,将士一鼓作气,先用强弩射向敌舰,然后用大斧短兵相接,冲破重重封锁,元军被杀溺而死者不计其数,宋军胜利抵达襄阳城中。当时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张入援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军民的斗志。然而这次战斗中宋将张顺阵亡,几天以后,襄阳军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尸体,披甲执弓,怒目圆睁,襄阳军民怀着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张顺,并立庙祭祀。

    张贵入援虽然给襄阳守军带来希望,但在元军严密封锁下,形势仍很严峻。张贵联络郢州的殿帅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计划范文虎率精兵5000驻龙尾洲接应,张贵率军和范文虎会师。张贵按约定日期辞别吕文焕,率兵3000顺汉水而下,检点士兵,发现少了一名因犯军令而被鞭笞的亲兵,张贵大惊,对士兵们说:"我们的计划已经泄露,只有迅速出击,敌人或许还来不及得到消息。"他们果断地改变了秘密行动,乘夜放炮开船,杀出了重围。元军中阿术、刘整得知张贵突围,派数万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张贵边战边行,接近龙尾洲,在灯火中远远望见龙尾洲方向战舰如云,旌旗招展,以为是范文虎接应部队,举火晓示,对方船只见灯火便迎面驶来。等到近前,才发现来船全是元军,他们先占领了龙尾洲,以逸待劳。宋元两军在龙尾洲展开一场遭遇战,宋军因极其疲惫,战斗中伤亡过大,张贵力不能支,被元军俘获,不屈被害,元军派4名南宋降卒抬着张贵尸体晓示襄阳城中,迫使吕文焕投降,吕文焕杀掉降卒,把张贵与张顺合葬,立双庙祭祀。

    元军为尽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围攻战术。元将阿里海牙认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为切断襄阳的援助,元军对樊城发起总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军分别从东北、西南方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线,造炮攻城。元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城中援兵无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开樊城西南角,进入城内。南宋守将牛富率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牛富投火殉职,偏将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后,襄阳形势更加危急。吕文焕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终无援兵。襄阳城中军民拆屋作柴烧,陷入既无力固守,又没有援兵的绝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阳,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降。元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举城投降元朝,襄樊战役宣告结束。

    宋元襄樊之战经过长期较量,终于以元胜宋败结束,蒙元的胜利,在于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建立了包围襄樊的堡垒,以逸待劳,又注重弥补战术上的不足,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在裹樊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宋朝统治者不重视边备,将帅软弱无能,吕文德见利忘义,使蒙古军队占据了襄阳有利地位,在反包围战过程中,因将帅不和,步调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战术错误,战斗中基本上执行了消极防御策略,导致了被元军围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后归于失败。

      二张援襄的传奇式行动,气壮山河,留名青史,体现了南宋爱国军民保卫领土、抗敌御侮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所传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7:58 , Processed in 0.0365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