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5|回复: 0

西汉前期的市场经济和我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史记货殖列传》札记之二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发表于 2015-10-7 07: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暴风影音 于 2015-10-7 07:07 编辑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年第 4期

西汉前期的市场经济和我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史记货殖列传》札记之二①

邓福秋

论者多谓西汉为封建社会前期,个人对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著作(主要是《资本论》),细读《史记·货殖列传》,所见却大不其然。何者?在中世纪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最初几世纪,生产基本上是为了供给自己消费。它主要只是满足生产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在那些有人身依附的地方,例如在农村中,生产还满足封建主的需要。②货币在中世纪早期的典型封建经济中几乎是没有地位的。③西汉前期的情况全然不是这样,而是市场经济一片繁荣。现将所见以札记形式论述如后。

一 市场广阔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自此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都见《史记·货殖列传》
    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是当时四大经济区,各有各的土特产。"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④使这些地区的土特产成为商品。"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可见这些土特产的销路很宽,市场广阔。因为需要这些商品的人,不是上层社会的人物,而是谣俗一一普通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这些商品基本上都不是奢侈品,而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
    这值得注意。因为它说明了当时的社会自然经济已经解体,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资料已经不是或不完全是自给自足,而有赖于市场的供给了。
    西汉前期的市场,商品种类多种多样,举凡人民生活日用所需者应有尽有。由于市场广阔,商品的营业额很大,动辄以千数。
    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随酱千现,浆千筒,屠牛羊麓于皮,贩谷祟千钟,薪豪千车,船长千丈,木

① 札记之一为《西欧前期的商业经济和全国性统一市场》,载《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29-4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449页。
④ 旧读为"富商大贸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非是。物的本义是商品(如"物贱之征一-贵,贵之征-一贱的"物勺,若在其前加"交易之"三字,意义就重复,累赘,反而晦涩难通了。


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辆,木器髹者千枚,铜千钧,素木铁器若栀茜于石,马蹄躈千,牛千足,羊鼓千双,憧手指千,筋角丹砂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蘖曲盐鼓千荅,鲐鮆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鼯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钟,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俭,贪贾三之,廉者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
试想:如果当时的农业还没有和工业分离,农村家庭工业也没有消灭,在那里资本的国内市场又从何而来呢?
    论者多谓中国历史上都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一种难以瓦解的社会经济结构,致使资本主义萌芽迟迟不得产生。其实西汉前期的社会并非如此。据《汉书·食货志上》载,文帝时,农民"背本趋末","离乡轻家"。为此,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和晃错先后慷慨陈辞,建议采取措施,使"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可是"民如鸟兽","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这说明了什么呢?晃错在论述小农艰苦生活的情景时,一针见血地提出,"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所谓"商人兼并农人",实质上就是商品经济兼并自然经济;"农人所以流亡"是因为农人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失去了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
   自然经济解体为商品开拓了广阔的市场,从而也就为背井离乡的农人提供了购买生活资料的方便条件。那时,人们只要有了货币,使"可以周流天下而无饥寒之患"(同上)。衣服和粮食是基本的生活资料,在典型的封建社会里,农民一家一户,男耕女织,都是自给自足的。西汉时期情况却不是这样。那时纺织品和粮食已成为最普通的大宗的商品。"贩谷祟千钟"可以成为百万之家,获年利润二十万户带郭千亩亩钟之田"的粮食专业户,也可以成为百万之家,获年利润二十万。至于衣"齐、赵设智巧,仰机利",是当时的纺织专业区。由于自然经济解体,粮食和纺织品成为普通的商品,所以贾谊劝文帝重农时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或者,或人也,即说不定是何人。一夫不耕,受饥者不是其本人而是或人;一女不织,受寒者也不是其本人而是或人。可见或人是不耕不织的,而耕者和织者不是或不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而生产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获得衣食的方式不同,其在经济思想上的表现也就不同。孟子生活在小农经济繁荣的战国中期,他构思的丰衣足食的社会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完全着眼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西汉前期的贾谊,虽然主张保护小农经济,可是在考虑人们的衣食问题时,着眼点却不是一家一户,而是国民经济整体。这是因为当时的市场经济把衣食变成了商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构早已被市场经济冲垮了。

二  市场机制充满活力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这段话的关键句子是"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可是,正是这个句子被后人解释错了。例如《史记索隐》把它句读为"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解释说..征者求也。谓此处物贱,求彼贵处卖之。"这实际只解释了句子的上半截。下半截的意思是什么呢?根据上半截的解释逻辑,那就只能是"谓此处物贵,求彼贱处卖之"了。这岂不荒唐!商人能放弃此处高价不卖,求彼处低价卖之吗?《说文》:“征,兆也……行于微而闻达者也。”可见征者征兆,苗头的意思。商品价格的涨落,事先能见到苗头。贵是要跌价的苗头,贱是要涨价的苗头。这句话是表述商品价格与供求矛盾的关系的,和"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意义完全相同。用今天政治经济学的语言表述:商品的价格受供求矛盾制约。求过于供时,价格上涨,涨到最高限度,就会跌下来;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跌到最低限度,就会上涨。这就是供求矛盾制约下的市场价格规律。市场的价格为什么受供求矛盾制约呢?这是因为人们总是要"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的。也就是说,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较高的利润,总会把力量投向价格看涨的商品的。所以,商品的市场价格就像杠杆一样平衡着供求关系,调动着人们"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地为市场的需要而忙碌。市场上不需要某种商品,人们就不供给某种商品。反之,市场上需要某种商品,该商品就会"不召而自来,不期而民出之"。这是一幅多么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市场景象!对此,司马迁感慨地写道"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此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什么是道?什么是自然之验?在这里,道就是价格规律,就是围绕着价值规律而上下波动的市场价格规律。不违反规律,顺其自然,规律就会在人们的市场实践中显示出激励社会生产的神奇力量。它不须"政教发征期会”不须行政干预。这就是自然之验。它,就是市场机制。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西汉前期出现了"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的情景。这是激烈的自由竞争的表现。"富无经业"者,今天经营此业致富,明天则可能变为经营此业亏本,经营彼业致富了。"货无常主"者,今天某甲经营这种商品,明天则可能是某乙经营这种商品,而某甲退出经营这种商品的阵地了。"富无经业"和"货无常主"是市场竞争中的正常现象,二者有内在联系。司马迁在其间用了一个"则"字,准确地表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见司马迁洞察市场的认识水平和写实态度。"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表现资本不断地从利润小的部门流向利润大的部门,其结果是"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善于经营的人,资本不能积粟,成为"干金之家"、"巨万者";不善于经营的人,则可能倾家荡产。看!这不是一幅活生生的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画面么?
    "资本从利润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较高的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有相同的平均利润。"①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西汉前期己经形成了平均利润,那就是所谓"什二之利"。对"什二之利".本文后面有专题论述,此处不赘。
    总之,价值规律(在一些部门中是平均利润率规律)已成为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生活的杠杆,它平衡着供求关系,撒励着社会生产,使市场充满活力,生气盎然。

三  资产阶级兴起

     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衣食之欲,恣所好美矣。
     素封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收入可以与封君相比,而身份是庶民,这些前人都注意到了。
   但是,素封的财利来源于何处,是在什么生产方式下取得的,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这才是素封的本质特点,也是司马迁记述素封的着力之处。"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之二十万。"所谓息就是利润。率:"通常"、“一般”的意思。"率亦岁万息二千" 即年利润为万分之二千,也就是什二之利为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上升


①《资本论》第3卷,218-219页。

期的经济范畴。素封分享平均利润,那么,素封不就是资本家吗?素封这个群体不就是资产阶级吗?是的,他们就是资本家,他们这一层人就是资产阶级。他们从事各行各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请看吧!
    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然是富给之资也,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
    这段文字所说的素封都在农村。他们从事各类商品生产"陆地牧马二百蹄"是畜牧;"水居千石鱼陂"是渔业;"山居千章之材"是林业,“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粟,蜀、汉、江陵千树橘”是果园业;"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是各类经济林业;“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是大城市郊区的农业和园圃业。生产这些商品的素封们,"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投资一百万能获利润二十万。他们就是当时的农业资本家。
    "资本在农业上作为一种独立的和主导的力量,并不是一下子普遍出现的,而是逐渐在各个特殊生产部门内出现的。它首先占领的不是真正的农业,而是畜牧业特别是牧羊业之类的生产部门。"①真是无独有偶,西汉的资本主义农业也是"逐渐在各个特殊生产部门出现","它首先占领的",也"不是真正的农业而是畜牧业特别是牧羊业之类的生产部门"。如引文所载,"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羊千足,泽中千足彘"是作为首屈一指的生产部门列入"百万之家则二十万"的行列的,其中也是牧羊业最发达。最明显的例子是,武帝颁布卖爵令,规定入羊者可以为郎;被武帝"尊显以风百姓"的爱国长者卜式就是牧羊起家的。中西社会发展的历史竟有如此相似之处,决非历史的巧合,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还有一类素封,住在大城市内,从事各种各类的商品经营。
   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详见第一部份引文)。
他们的年利润可与干乘之家相比。"位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他们得到的年利润,也是"什二之利"的平均利润。他们是商业资本家。
    西汉时期,一万钱为一金,十金是中家之产。百万之家即百金之家,相对于中家说,当然是富户了。但这类素封只能算一般的富户,是从编户之民分化出来的一层人,人数众多。素封中特别突出的被称为贤人。《说文》:贤,多财也。所以贤人就是巨富。司马迁重点介绍了九位贤人致富的经验,"令后世得以观择"。他们各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特点:其中铁冶家四人,占比例最大。这是因为铁冶是战国时才兴盛起来的产业。它的兴起,把制陶业和制铜业挤到了不重要的位置,铁成了制造生产工具、兵器和生活用具的最新原料,具有划时代的先进性。畜牧家二人。前面说过,畜牧业是新兴资本主义农业的带头产业,表现了资本主义农业兴起时的特点。商业家二人。论者往往把"货殖"一词理解为经商,这是不对的。在司马迁的笔下,"货"指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货币资本可称为货,商品资本也称为货。"货殖"谓资本的增殖,即参与市场竞争赚钱。因此,司马迁重点介绍的九位货殖巨富中,有产业家,有商业家,有子钱家,而商业家只有两人。这是因为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是与社会的一般经济发展成反比例
①《资本论》第3卷,903页。

的。我国在春秋战国之际,商人资本独占鳌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战国后期,产业资本占了上风,如上举四位铁冶家,三位的产业是战国后期创办的。司马迁重点记述的九位素封,只有两位是商人,说明其时的商人资本已经从它原来的独立存在下降为一般资本的-个特殊要素,从属于产业资本了。这两位商人在经济管理方面都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刀间"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这从文字表面看,他好象是奴隶主;但从句子的深层意义看,他和豪奴的关系是靠经济手段维系的,是主雇关系。豪奴可以"自饶",可见豪奴有独立的财产,哪里像奴隶!师史致富的手段是雇用长于经商的洛阳贫人,他和被雇用者之间的主雇关系,更是明摆着的。这九位贤人是素封中的"章章尤异者"。素封是一层人,所以司马迁说"至若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一层人就是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

四  货币地租通行

     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详见第二部分引文)。
    "岁率户二百"的"二百"为不名数,指实物呢,还是货币呢?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的《白话史记》是这样翻译的"贵族封建主吃人民的租税,每年每户为二百石谷子,有一千封户的国君,则每年就有二十万石的收入。"把二百理解为二百石谷子。如果是这样,那么,封者所食的租税就是实物地租了。但西汉时期的农户,一般都是五口之家,耕田"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①总共不过百石谷子,怎么能交出二百石谷子作租税呢?真实,"二百"为二百文钱,司马迁是交代清楚了的。他说"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前面论述过,西汉前期,商品经济发达,"百万之家"乃当时的一般资本家。二十万为百万之家的平均利润,是钱而不是谷子,这是明明白白的。既然"此其人皆与干户侯等飞则千户侯的二十万当然也是钱而不是谷子,从而"岁率户二百"的二百也就只能是钱而不是谷子了。
    二百是二百文钱,是农户作为地租交给封者的,那不就是货币地租吗?
    武帝时已通行货币地租,《汉书》中另有明证。元帝时,贡禹上书建议废除货币,他说自五铢钱起七十余年,民坐盗铸钱被刑者众。富人积钱满室,犹无厌足。民心动摇。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农夫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草把土,已奉谷租,又出稾税;乡部私求,不可胜供。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穷则起为盗贼。何者?末利深而惑于钱也。是以奸邪不可禁,其原盖起于钱也。疾其末者绝其本,宜罢采珠玉,金银之官,亡复以为惑。市井勿得贩卖,除其租铢之律。租税赐禄皆以布吊及谷。使百姓一归于农,复古道便。②
贡禹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钱为破坏小农经济的祸根,必须废除。办法是一)罢采珠玉
金银铸钱之官,亡复以为币。(二)市井毋得贩卖,除其租铢之律。(三)租税禄赐皆以布吊及谷。租税即地租,如果当时没有通行货币地租,贡禹的这条建议就是无的放矢了。贡禹认为西汉小农经济衰落、自然经济解体,是"五铢钱起"以后加剧的。改五铢钱兴起予公元前118年,是汉武帝抑商的年代,正当西汉商品货币经济的鼎盛时期。稍后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公元前99年),作《史记》"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乃司马迁对五味钱兴起后地租货币形态的"实录"。

    西汉的货币地租由先秦的产品地租发展而来。《汉书·诸侯年表》说"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百有余邑……武帝下推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汉书·贡禹传》。

    恩令……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这段记载说明,西汉的封君制度是先秦封国制度的孽生形态;那么,作为封君制度经济基础的租税制度,就是先秦地租制度的孑遗了。先秦的地租.经历了劳役地租和产品地租两个阶段。井田制是劳役地租制,"初税亩"、"初租禾"是产品地租制。产品地租的税率是什中取一,也就是孟子所谓彻法。西汉建国后,"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所谓轻,是对什中取一的税率而言。可见西汉的田租是先秦产品地租制彻法的发展。武帝时,"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租税即农户交的田租,也就是地租,只不过它的形态已不是产品,而是货币.由产品地租变成货币地租罢了。
    货币地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国西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这一历史阶段。马克思说..产品地租到货币地租的转化,要以商业、城市工业、→般商品生产,从而货币流通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为前提。这种转化还要以产品有一个市场价格,并或多或少接近自己的价值为前提。"①这两个前提,在我国至晚在战国中期就具备了。首先,那时货币经济发达,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楚币四大货币区,黄金以镒或斤为单位,通行于各国,成为当时"普天之下"的国际货币。其次,那时的商品已形成市场价格。孟子批驳许行之徒无视市场价格时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意思是说: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市场价值决定的。商品不但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差异。优质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多于劣质商品,其市场价格就应当高于劣质商品。如果不论优劣,一律按量论价,这和强令包含社会必要劳动多的巨履与包含社会必要劳动少的小履同价,不是同样荒谬吗?孟子是战国中期人,对于市场价格有如此精辟的认识,说明至晚在战国中期,市场价格已经形成。
    马克思还说:“在由实物地租转化为货币租的同时,必然形成一个无产的为货币而受人雇用的短工阶级,而且甚至在这种转化之前就形成了这个阶级。"②这个阶级在我国是战国晚期形成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这样一段议论:“夫卖佣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易钱者,非爱佣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褥者熟耘也。佣客致力而疾耘耕,尽力而正畦畤,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这里的庸客就是为货币而受人雇用的短工。战国时期已出现"赁市"③或"佣肆④,可见打短工的不少,短工已形成阶级。秦汉时期雇用短工乃普遍现象。
    马克思还告诉我们:“地租一旦取得货币地租的形式,同时交租农民和土地所有者的关系一旦取得契约关革的形式——这种转化一般只是在世界市场、商业和工业有一定的比较高的发展程度以后才有可能——也就必然会出现租赁土地给资本家的现象。这些资本家一向置身农村范围之外,现在却把他们在城市中在得的资本和城市中已发展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即产品只是作为商品,并且只是作为占有剩余价值手段来生产的形式,带到农村和农业中来。⑤我国的情况正是如此。我国自春秋战国之际商品经济蓬勃兴起,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已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辐射到四境之外的全国性统一市场(详见《中国吏研究》1986
①《资本论》第3卷,第898页。
②《资本论》第1卷,第900页。
③《荀子·议兵》: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④《说苑·善说》: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
:……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
⑤《资本论》第3卷,第900--901页。

年第二期拙作《西汉前期的商业经济区和全国性统一市场》),其范围之大,足以与整个西欧相比,可谓东方的世界市场。前面论述过的从事牧业、植业、林业、果园业以及大城市郊区的农业和园圃业的素封们,就是当时的农业资本家。他们把"在城市中获得的资本和在城市中已发展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带到农村和农业中来"。他们走的这条道路,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是一条走向真正的资本主义农业的道路①,这条道路是在地租"取得了货币地租的形式"后才开辟的。不幸的是,它旋即被西汉的抑商政策堵塞了!
五信用制度发达
  (一)贳贷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
    何谓贳贷行贾?
    先说贳。《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微贱时,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常见其上有龙,怪也。高祖每酤留饮,酒酬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券是贳酒的凭据。
    王媪和武负因高祖每次来贯酒留饮都出现"其上有龙"和"酒酬数倍"的异常现象,预感到高祖不是凡人,年终结帐时,就把高祖贳酒的凭据毁了,以誓不找他讨债。可见"贳"是卖主对买主提供的信用,也就是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商业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西汉广泛流行。《盐铁论·水旱》载,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前,个体手工业者"挽运衍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居延汉简中,贳买凭据亦多见。②次说行贾。"行贾,丈夫贱行也,而雍乐成以饶。"所谓行贾,就是外出推销商品。推销员是受雇的贫贱人,所以说行贾是"贱行"。推销员外出推销商品,货主无法监督,只能运用经济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多劳者多得。雍乐成靠当推销员能发财,原因当在此。我们知道,洛阳大商人师史"转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就是靠雇用洛阳贫人当推销员的(详见第三部份)。如此看来,所谓"贳贷行贾",就是以赊销兼放贷的形式推销商品了。这实际是一回事,因为赊销是按照赊期长短计算利息的,这就是贷了。贳贷行贾是一举多得的经济行为——既推销了商品,又放了债,而所放的债就是推销出去的商品,放出去的是商品,收回的却是增殖了利润的和利息的货币。贳贷行贾的典型人物是"富至巨万"的曹邴氏,他"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约",就是讲求经济放益。"俯有拾,仰有取"就是举措无虚发,是对他贳贷行贾行为的评选。
    贳贷是一种商业信用。贳贷贷出的资本不是闲置资本,而是商品资本,相与贳贷的人不是一般消费者,而是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例如,曹邴氏是"富至巨万"的铁冶大资本家,他"贯贷行贾遍郡国",郡国中和他发生贳贷关系的,自然也是资本家。汉武帝抑商,重点打击富商大贾,算商贾缗钱,规定"诸贾人末作(资本家开办各类手工业作坊的)、贳贷卖买(以贾贷形式做卖买的)、居邑稽诸物(屯积居奇的)、及商以取利者(远距离贩运,从地区差价中获取高利的)"③为四大重点,贳贷卖买排在第二位。可见贳贷这种商业信用在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① 见第二部份引文《资本论》第3卷,第903页。
② 见陈直《居延汉议简研究》第84页和第490页。
③据"行商坐贾"之说。

   (二)子贷金钱
   子贷金钱千贯……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他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

   西汉前期的高利贷,利息率是很高的。文帝时期,农民受高利贷剥削,"贫者取倍称之息"①利息率高达百分之百。在特殊情况下,如吴楚七国之乱时,无盐氏出资千金贷,"其息什之",利息率高达百分之千。而此处"子贷金钱千贯"的利息率仅为"什二",即百分之二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此处的子贷金钱不是高利贷资本,而是分享平均利润的借贷资本。司马迁交代说:"其大率也。伦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这句话的意义,《史记正义》是这样解释的:“言杂恶业而不在什中得二者,非世之美财也。"己故现代著名史学家马百非先生的解释为:“当时企业之种类,固不止上列之数;不过,除上列之企业外,其余均不中什二之杂业而已。②可见此处的子贷金钱是参加什二之利分配的借贷资本,与无盐氏贷给封建贵族的子贷金钱——高利贷资本,名称相同,体现的经济关系则有所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我们知道,借贷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区别,决不是这种资本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区别只在于,这种资本执行职能的条件已经变化,从而和贷款人的相对的借款人面貌已经完全改变。即使得到贷款的产业家或商人是没有财产的人,那也是由于相信他会用借来的资本执行资本家的职能,占有无酬劳动。他们是作为可能的资本家得到贷款的③。"对于那些不是或不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义上进行借贷的个人、阶级或情况来说,生息资本都保持高利贷资本的形式咐。此处的子贷金钱乃生息资本,既可用作高利贷资本,也可以用作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因使用贷款而付出的部分利润,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在一般情况下,必须低于平均利润率。此处"子贷金钱千贯"的子贷金钱,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持平,这该怎样理解呢?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作为生息资本家,他的年利息总收入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否则,他就会把他的资本转到其他部门。在什二之利的平均利润率已经形成的情况下,贷给职能资本家的利息率,应当在20%—0之间浮动:而贷给其他人,例如贷给"封君皆低首仰给"的封君们,利息率就要高于20%。这样,以高补低,只要有一千贯钱用作生息资本,大体上就能获得什二之利的年利润。
    "信用制度是作为对高利贷的反作用而发展起来的"⑤。汉武帝抑商时期子贷金钱的年平均利息率相当于年平均利润率,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封建政权为了抑制高利贷资本,就设立了一种信用机构,那就是《周礼·地官》所载的"泉府"。泉即钱,府谓宝藏货贿之处。泉府的职能是平抑物价,扶困济贫。其日常业务,一是收购滞销商品,直接抵制屯积居奇者买贱卖贵;二是对贫困户除销与放贷,直接抵制高利贷者。"泉府"很象意大利十四、十五世纪时期的"企图使贫民摆脱高利贷"的"公立当铺"。发人深思的是,在"公立当铺"出现前,意大利的商人们为了摆脱旧式高利贷的统治和货币经营的垄断,就设立了一种信用组合。它就是现代银行的胚胎。从比较史学的观点看,西汉前期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持平的子贷金钱,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①《汉书·食货志》。
②《食货半月刊》第2期,第24页。
③《资本论》第3卷,第679页。
④ 同上书,第 678-679页。
⑤《资本论》第3卷,第686页。

  六  平均利润率形成

    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
    什么是平均利润?
    单个资本家或每个特殊资本的平均利润,不是由这个资本直接占有的剩余劳动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占有的剩余劳动总量决定的,每个特殊资本仅仅是按照它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从这个剩余劳动总量中取得一份股息。
    这一份股息就是平均利润,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通过对照,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司马迁时代,确实形成了什二之利的平均利润率。"庶民农工商贾"即"单个资本家或每个特殊资本";"百万之家则二十万",套入公式为
:20万=100万×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20%。但是,平均利润率并非利润的绝对平均,而只是一种平均化的趋势。"率亦岁万息二千"简单明了地道出了这种现象。率,即"其大率也"的率.《史记正义》音律,非;当音shuai,通常,一般的意思。"率亦岁万息二千"者,一般来说,年利率为 20%.换言之,就是什二之利为平均利润率。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否的确如此呢?通过分析研究了司马迁提供的两组数字材料后,答复是肯定的。这两组数字材料是:
(一)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二)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此亦比千乘之家。

    一马四蹄,马二百蹄为50匹马。同理,牛蹄角千为1000/6头牛,千足羊为250只羊(彘同略。下同。)马蹄躈(同噭,口也)千为200匹马,牛千足为250头牛,羊(彘)千现为2000只羊。同是"百分之家则二十万"的资本和利润,为什么在前段文字中表现为或
50匹马,或1000/6头牛,或250只羊;而在后一段文字中则表现为或200匹马,或250头牛,或2000只羊呢?前人为此争论不休,都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见《史记索隐》)。今天我们用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却可迎刃而解。
    原来,"牧马二百蹄"云云,说明是产业资本;"马蹄躈千"云云,说的是商业资本。资本主义的商业利润和前资本主义的商业利润是不同的:前资本主义的商业利润来源于流通过程中对消费者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资本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从产业利润中分割出来的。产业资本受整个生产过程的限X制,通常一年周转一次;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周转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由于它的独立化,在一定界限内,不受产业资本周转期的限X制,一年之内可以周转多次。然而在平均利润率规律形成后,商业利润不是由周转次数决定的,而是是预付资本决定的。汉武帝抑商时期,"什二之利"的平均利润率已经形成。那时,一百万货币资本表现为50匹马(马二百蹄),作为产业资本,一年周转一次可获利20万;作为商业资本则需周转四次,才能获利20万。一次50匹,四次不是200匹(马蹄躈千)吗?这就是"牧马二百蹄"与"马蹄瞰千"的年平均利润相等的奥秘了。同样的道理,"牛蹄角千"为1000/6头牛。作为产业资本,1000/6头牛一年周转一次可获平均利润20万,作为商业资本则需周转3/2次才能获平均利20万。一次1000/6头,3/2次不就是250头(牛千足)了吗?羊一年周转8次,一次250只(千足羊),8次不就是2000只了吗?一为产业资本,一为商业资本,而它们的利润都来源于剩余价
值,受"什二之利"的平均利润的制约一一这就是全部奥秘之所在。
    那么,什二之利是怎样制约那时的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呢?换言之,当时的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是怎样瓜分剩余价值的呢?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两种不同的平均利润率:一种指"根据具有平均构成的总产业资本计算的",一种指商业资本参加分配后,按"总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计算的。①后一种就是通常说的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由于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分割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所以前一种平均利润率包含了商业利润所占的那部分比率。根据司马迁留下的数字计算,西汉前期前一种平均利润率应为:
    20万(50匹马周转一次的产业利润)十20/4万(50匹马周转一次的商业利润)
马=—————————————————————————————————=25%
        100万(50匹马的预付产业资本)

      20万(1000/6头牛周转周转一次的产业利润)+20万/(2/3)(1000/6匹马周转一次的商业利润)     
牛=————————————————————————————————————————————=33(1/3)%   
           100万(1000/6头牛的预付产业资本)
         
   20万(250只羊一次的产业利润)十20万/8万(250只羊周转一次的商业利润)   
羊=————————————————————————————————————=22.5%   
           100万(250只羊的预付产业资本)

      显而易见,马牛羊各生产部门实际创造的平均利润率都大于20%,(什二之利).而实际得到的都是20%(什二之利).都比实际创造的降低了:马降低5%.牛降低13(1/3)%.羊降低2.5%。降低的部分就是产业资本家分割给商业资本家的部份。它就是商业的加价率。
    《资本论》告诉我们: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商业加价率的多少,一定资本的商业利润中加到单个商品的生产价格上的部份的大小,和不同营业部门的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②
                  平均利润率
商品加价率=——————。据此公式,西汉前期的商品加价率应为:
                   周转次数   

    2/10(平均利润率)
马=—————————=5%
    4(周转次数)
     2/10(平均利润率)
牛=—————————=13(1/3)%
     3/2(周转次数)  

     2/10(平均利润率)
羊=—————————=2.5%
     8(周转次数)


    与前面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两种不同含义的平均利润计算出来的数字完全-样。由此可见,司马迁记入《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这些数字,决非数字游戏,而是当时实际存在的经济关系。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完全符合平均利润制约下的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当时的情况的确是"百万之家则二十万",什二之利的平均利润率确实形成了。

七  关于"节驵侩"

   节驵侩,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
   这是又一个前人说不清楚的问题。《史记索隐》引《汉书音义》说"贪贾未当卖而卖,未可买而买,故得利少,而得十三;廉贾贵而卖,贱而买,故得十五。"按此解释,贪贾利令智昏,目光短浅,故得利少。廉贾买贱卖贵,乘时射利,故得利多。则贪贾实乃昏贾,而廉贾实乃奸贾了。这是令人费解的。考《货殖列传》中表示分数的句子有"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词尾都不是"之"字结构。相反,词尾是"之"字的都表示倍数,如"枣栗千石者三之"、"牛倍之"、"其息什之"。可见"贪贾三之,廉贾五之"的"三之"、"五之"乃三次、五次的意思。驵侩是说合马匹成交的中间人。马匹的卖主为一方,买主为一方,驵侩居中说合,索取佣金。所以驵侩的地位,相当马匹的贩卖商,是中间商人。

①《资本论》第3卷,第317-318页。
②《资本论 B第3卷,第348页。


     佣金相当商业利润,佣金率相当商品加价率。贪贾索取佣金多,成交率低,一年只能成交三次。廉贾索取的佣金少,成交率高,一年能成交五次。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社会总利润量分配给姐偿的佣金量是一定的,廉贾所得即贪贾所失,平均佣金率仍是什二之利。前面计算过,马一年周转四次,这是"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平均周转次数为(3+5)/2,正好也是四次,马的商品加价率为5%,这里马周转一次的平均佣金为 20万/(3+5)次/2=5万,平均佣金率也是5%(5万/100万)。一百万货币资本表现为50匹马,作为商业资本一年周转四次,即驵侩一年
说合成交四次。所以驵侩的平均年佣金量为100万X4X5%=20万。即说合成交一百万资本的马匹,便可得什二之利20万。所以说,驵侩,也和其他百万之家一样,可比千乘之家。
    "驵侩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表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如下内容"和资本B投在同-个部门的资本A的周转次数,可能多于或少于平均周转次数。在这种情况下,其他资本的周转次数就少于或多于平均周转次数。这丝毫不改变投在该部门的商人资本总量的周转。但是这对单个商人或零售商人来说却有决定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像在平均条件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产业资本家那样,赚到超额利润。"①可不是吗?贪贾和廉贾一年共同周
转8次,佣金总量不变。当100万货币资本表现为50匹马时,设贪贾周转一次,收佣金6万,则贪贾一年的佣金为6万X3=18万;廉贾每周转一次收佣金4.4万,则廉贾一年的佣金为4.4万X5=22万。廉贾比贪贾多赚4万。年平均佣金仍为20万(18万+22万/2)。廉贾所得即贪贾所失。廉贾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利润小,周转快,得利多。这即司马迁说的"廉贾归富"。前面说过,"此亦比千乘之家"是就平均数说的,并非每一个百万之家的年利润恰好都是20万。这样,对于"节驵侩"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过去的注释家都把"节驵侩"的"节"理解为节贵贱。意者,驵侩是调节马价的中间人,"节驵侩"者,调节马匹贵贱的驵侩。这样解释,不合古汉语用词习惯。论"节"本为名词,名词动化,作调节、平衡讲,未有用作形容词等。而况调节马价,说合卖贾双方,是驵侩的本职,不说自明。若加上与本职意义相同的形容词,便是累赘,反而使词义晦涩了。其实,"节驵侩"是"节驵侩"云云中的分句。"节驵侩"中的主语是包括作者和读者在内的咱们,省略了。节是动词,是句子中的谓语,驵侩是宾语,"节驵侩,贪贾之三,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的意思是,咱们若截长补短,平均计算盟倍的年佣金量,则贪贾一年周转三次,廉贾一年周转五次,平均一年周转四次,平均可获年佣金20万,可比千乘之家。
八   关于"憧手指干"
     通邑大都,酷一岁千酿,酶酱干现……憧手指千……此亦比千乘之家。(详见第一部分引文)
    在这里,"憧手指干"是和"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一样的、价格相等的商品资本。憧被当作商品卖买,其身份为奴隶是十分明显的。憧在西汉的史籍中多有出现,且多使用于商品生产中。如:蜀卓氏"即铁山冶铸……富至憧千人",程郑"亦鼓铸,有憧数百人","安世家憧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是以能殖其货,(《汉书·张汤传》。西汉的商品生产中大量使用憧,而懂的身份为奴隶;那么,像蜀卓氏、程郑这类人是不是工商奴隶主呢?
    我们知道,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个过程从十五世纪延续到十九世纪初),使用奴隶生产的现象相当普遍。这里且不说奴隶贸易中的黑奴,也不说英国圈地运动时被罚为奴隶的农民,只说十九世纪初的童工。据《资本论》载:“有一帮工人儿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被列为一
①《资本论》第3卷,第351页。


个破产者财产的一部分,同他的动产一起公开登广告拍卖,并且卖掉了。”“伦敦某一教区和郎卡郡一个工厂主签订了一项合同,规定这个工厂主每买 20个健全的儿童,必须购买一个白痴。"①"在许多工厂区,尤其是郎卡郡,这些任凭工厂主支配的无依无靠的无辜儿童,遭到了最悲惨的折磨。他们被过度的劳动折磨至死……他们被鞭打,戴上镣铐,受尽挖空心思的残酷虐X待;他们大量饿得骨瘦如柴,但还得在皮鞭下干活……②他们不就是西欧洲的憧吗?对于这些大量使用了憧的西欧工厂主,我们应当怎样界定其身份呢?是工商奴隶主,还是资本家?当然是资本家。因为他们虽然大量地使用了童工,但丝毫也不影响其所办工厂的资本主义性质。童工是用来为资本主义生产服务的,是从属于资本的。

     我国自井田制崩溃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战国中期,农民纷纷背本趋末。《商君书·农战》说"么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为了制止这种动向,商君之法规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③秦并六国后,继续奉行"尚农除末"的政策,背本趋末的农民,动辄得罪,被罚为奴隶。王莽说秦"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④。奴隶之多,可以想见。西汉承秦之后,社会上奴隶之多,可以想见。西汉承秦之后,社会上奴隶自然是很多的。但西汉实行宽舒政策,商品经济很快就恢复了战国时期的发展势头,到武帝抑商时期,便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并且形成了什二之利的平均利润率。当时商品生产中虽然使用了不少憧,但使用得更多的还是雇佣工人。《盐铁论·复古》(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说,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馀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往者",谓汉武帝抑商之前。所谓"放流人民",就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失去了生产资料而背井离乡的农民。他们的身份是自由人,不是奴隶。他们依倚大家,不是出卖人身,而是出卖劳动力。"大抵尽收放流人民",可见在当时的采铁石、鼓铸、煮盐业中,失去生产资料的、背井离乡的农民是主要生产者。也就是说,在当时操纵国计民生的商品中,主要
劳动力来自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不是憧。

    资本主义生产必备的两个条件,西汉前期都具备了:1,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依倚大家的"放流人民"就是这样的劳动者。 2.在少数人手中积累了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豪强大家"和"百万之家"、"巨万者"就是积累了足够的货币财富的人。西汉前期,不但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必备条件,而且形成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史记·平准书》说"而富商大贾,或跳下蹛财役贫,转载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何谓"蹛财役贫"?《汉书音义》说蹛,停也,一曰贮也。可见"蹛财"就是积聚资本。"役贫"者,雇用贫人。《史记·平准书》还说"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按"浮食"即《商君书》所谓"游食",也就是离开农业生产吃商品粮的人。"奇民"者,非普通人,即"豪强大家气也就是大资本家。"擅管山海之货飞谓垄断盐铁之利。"浮食奇民擅管山海之货"能"致富羡"是因为他们"利细民"。"富羡"是细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见所谓"蹛财役贫"就是资本化的货币与商品化的劳动力的结合,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获得了显著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富商大贾;所以,西汉政府实行盐铁专卖时,也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手段,在煮盐业中制定了"募民自给费,官与牢盆,因

①《资本论》第 1卷,第827页。
②《资本论》第1卷,第827页。
③《史记·商君列传》。
④《汉书·王莽传中》。



官器作煮盐"的生产管理方案。"募民"即雇用自由劳动者。"自给费"即受雇者自理生活费用。"牢"即工资(《史记索隐》引苏林注:牢,价值也。)"盆,煮盐之器也"(《史记集解》引谆如注。)所以,"官与牢盆"就是政府发给受雇者工资和供个人专用的生产工具。"因官器作煮盐"者,受雇者使用政府提供的设备进行煮盐作业,为国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不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吗?
总而言之,西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兴起,商品生产中使用憧,以及憧被当作商品买卖,那只是旧社会的历史残留。
      
    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己讨论多年,众说纷纭。个人认为,战国时期确实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它经历了秦帝国统治下的高寒天气后,到西汉前期,在宽舒政策的滋润下,便像越冬的小麦一样复苏了。汉武帝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己成长为经济上"封君皆低首仰给气政治上敢于与朝延抗衡的力量。它被司马迁"实录"①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后人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战国、西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有那么高吗?提到资本主义萌芽,人们总是把它和机器大工业联在一起。殊不知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关系的最初形态,它所适应的生产力不是机器大工业,而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到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工场手工业才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至于机器大工业,那是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后才诞生的。我国战国时期已有工场手工业。《考工记》说"故一物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贾公彦疏"谓有轮人、舆人、车人,就职中仍有朝人。"不同工种的工匠,在统一的指挥下,在同一工场内,分工协作,共同制造
同一种产品,这不就是工场手工业吗?到了西汉时期,"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工"②,其分工之细,生产规模之大,已是工场手工业的完成形式了。
    西汉抑商以后,"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蓄藏之产业",③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受了严重的摧残。自此以后,轻商抑商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国策,商品经济在痛苦中煎熬。然而,商品经济是一定历史的范畴,资本主义作为商品经济的一种形式,在封建社会后期,是新生的生产关系,它要求发展,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因此,西汉抑商以后,每遇适合的气候,它便重又萌生。于是有所谓唐宋资本主义萌芽,有所谓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


作者邓福秋,1924年生,北京财贸学院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

① 《汉书司马迁传》俨然自刘向、扬雄博报群书,皆称史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②《盐铁论·散不足》。
③《史记·平准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8 06:10 , Processed in 0.0329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