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08|回复: 45

朱德是超一流的军事家(转)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发表于 2014-11-3 15: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tieba.baidu.com/p/3384725234
战神朱德  2014-11-01 16:35
《无题》  
百战余生者,群才可撑天。
从征凭两两,大将剩三三。


注:1919年,护X法靖国战争结束,朱德邀参战的同事及部下在自流井的临时寓所聚餐,餐毕一同合影留念,留影者有9位将领,分别为朱德、兰馥、杨希闵金汉鼎、赵遂生、唐沸川、杨如轩杨池生等。拍摄结束后,朱德赋此诗。



【朱德简介】
朱德(1886.12.1-1976.7.6),四川仪陇人,1911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在1916年反袁护国战争关键战役“纳溪之战”中一战成名,后来成为中共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为八路军总司令、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军事统帅,国共内战时为中共解放军总司令,中共建国后担任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等职,是中共“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是位受过旧学和新学严格教育的儒将,也是身经百战的铁血将军,是个从未受过伤的传奇福将,中共红军时期以朱德为主与毛作为“朱毛”名震中国,长征后又作为“朱毛”与毛一起成为中共两大领袖之一,中共建国后被毛逐步排挤权力,但仍然是中共最有威望的领袖之一,其经历和言行对中共的演变有著重大影响,也是中共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朱德是最早断定蒋介石会逃到台湾的人。朱德的游击战争、总体战艺术和思想对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军事学和战争有著极其重要的影响,他的“中国式社会主义”主张也是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
朱德与毛、周并列为中共不可动摇的“三巨头”。这位中共革命元老,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与总司令,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在过往的中国官方的历史叙事语境中,朱德被矮化为毛的附庸,成为一个被人忽略的军事领袖、一个庸碌的老好人而已。本文却颠覆了这种官方形塑的、空泛的历史定语,以大量的史实重新构架起朱德的传奇人生,既阐释其过人的识见与作为,也不避忌地指出他的瑕疵。最重要的落墨则是扣住朱毛之间的恩恩怨怨、明争暗斗而展开,书中引用了海内外的许多史料,以全新的角度评价朱德的功过与贡献,并披露了朱德鲜为人知的个人感情生活,力图把被纂改的历史恢复予真相,纠正了官方正史中的许多不确之词。譬如被捧为毛军事思想精义的“游击战术”,其实是源自朱德的军事实践与总结。而朱德的文韬武略及民主思想,隐忍刚强的个性及其中共党内斗争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等等,文中皆有论述。毛曾说过:“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因此,揭开这二位中共领袖之间的真实关系,对于了解中共历史具有深刻的意义。



《赠好友》
骊歌一曲恩无穷,今古兴亡意计中;
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
恨他虎狼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斗志付飞鹏。
注:朱德中学毕业赠与同学的诗。



【朱德在各个时期的职务】
1911~1926:
混成旅旅长(军衔:滇军中将)
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军衔:国军中将)

1927年~1937年7月:
九军军长
红四军军长
中央政治局委员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
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前身)主席

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战时期):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第二战区上将(国军军衔)副司令长官兼东路军总指挥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书记就相当于政治局常委,朱德当时是仅次于毛的第二书记)

1945年~1949年(国共二次内战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二)
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一副主席)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初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卸任)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副主席,1954年卸任)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年4月~1976年7月)
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一副主席,1956年降为第三副主席)
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二,1956年后降为第四,1966年降为第九)
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副主席,1959年庐山会议后朱德在军委排名降到第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第一副主席,1954年后刘少奇成为第一副主席,为了突出刘的接班人地位,朱德和周恩来的副主席职务不再被提及,刘少奇成为唯一副主席)



【战神朱德】
也不过就区区几十年前的事,居然也变得真假难辨了。到今天现在还有一群自称“了解”历史的人质疑朱第一元帅的资格,还在诟病他的军事,说什么只靠“资格老”。每次看到这种言论的时候,我是既感到可笑又觉得可悲。文X革结束这么多年了,它的余毒还在毒害某些人的思想,邓说解放思想,我看我们离真正的解放思想还差的远呢。



建国后,尤其是文X革后,在神话毛的运动中,朱因和毛事迹重叠过多而被一再矮化,以至于像朱德这样一个战场指挥和军事理论同样高超的一流军事家硬被宣传成了“酱油”总司令。我天朝竟然如此可悲?就战场指挥来说,中共将领里能和朱德相提并论的也就徐、林、粟、刘几人而已,而林、粟是朱德带出来的兵,他们的战场指挥很大部分师承于朱德,可见朱德其能。


而就军事理论来说,中共里也就毛、刘跟朱算一个水平线上的,而毛的军事理论水平是在和朱德共事中学习、锻炼出来的,毛的诸多军事理论源头都来自朱德。在文X革余毒没有清除的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说毛是朱的老师,完全本末倒置。至少在军事上,朱德才是教人的那个。我也相信时间会还朱德一个公正,只是迟早而已。


先看朱德战场指挥的战例,滇军时期的就不说了,重点说说朱德加入中共后指挥的战例。1927年10月3日打响的“三河坝阻击战”是朱德做为中共将领的开始,三河坝一战,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偏师约3000人对阵钱大钧两万人,最后朱德以牺牲1000多人代价歼灭对方3000余人,成功阻击敌军,最后还全身而退。从三河坝撤退后不久,南昌起义主力失败的消息传来,这个消息让这支部队的士气跌到了谷底,很多士兵出于对前途的悲观开了小差。最后是朱德的“赣南三整”稳定了军心。1927年11月,朱德率领剩余的700多开始了半年多的转战,这支经过朱德整顿、训练的部队俨然已成了精锐之师,朱德率领这支部队一路凯歌。半年后,领导上百万人的“湘南暴X乱”并取得成功的朱德带着1万人上了井冈山,部队人数比起半年前的700多人扩大了十数倍,这1万人里有3000多人都有较好的武器和训练水平。而毛在山上的部队不过1000余人,绝大部分都是装备很差的农军。值得一提的是,朱德在“湘南暴X乱”中曾以一团击溃许克祥的六个团,取得了坪石大捷,这是中共军队建军以来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


朱毛会师后,朱德的军事才干进一步得到展示,国军杨如轩、杨池生部一再进剿井冈山。朱德巧妙运用各个击破、敌退我追、长途奔袭、斩首、埋伏、截击等战术,两仗消灭优势兵力火力的两个师;同时,毛私自派兵偷袭谭延闿所部失利,向朱德求救。这第一仗就分出朱毛的高下。


朱德指挥奔袭草坳,三占永新,龙源大捷,打垮了进剿的赣军三个师。进入赣南、闽西,又领导击退了敌人的三次会剿,开辟和保卫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萧克曾说:“井冈山斗争主要是朱德指挥战斗。”以后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历次反围剿战斗,具体的军事行动都是朱德负责组织实施。当然,毛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主要是组织方面的。当朱毛一条心的时候,朱毛红军是无比强大的。朱德担任全军统帅,是以其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和建立的巨大功勋所决定的,而不是有人说的“凭老资格”。曾跟随朱德参加进军赣南的栗裕同志回忆说,在进军途中一次听说朱德同志被打散了,同志们感觉象天塌了似的,心情都很沉重,很恐慌。因为朱军长有威信,总跟大家在一起。一个没有军事指挥能力的人可以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获得如此的威信?这是单凭“老资格”就可以办到的?1929年陈毅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也说“朱德军事强,毛政治强”,这就是当时客观事实的反映。


朱德最得意之作莫过四次反围剿,在人数、装备都远逊于国军情况下,朱德指挥红军以少胜多,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一次反围剿朱毛4万对蒋介石10万,第二次反围剿朱毛3万多对蒋介石20万,第三次反围剿朱毛3万多对蒋介石30万,第四次反围剿朱德7万VS蒋介石50万,四次反围剿朱德全部是以少胜多,打的蒋介石、何应钦、陈诚等颜面丢尽,在第四次反围剿之后中央红军已经发展到十二三万人,而朱毛从井冈山转折福建、江西的时候只有七千多人的部队,短短4年时间,朱毛红军已经是一支10多万人的劲旅。只可惜朱德这些辉煌的战绩在文X革造神运动中统统被宣传成别人的。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5: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想想就好笑,秋收起义的总指挥都是卢德铭而非毛,那不过是几千人规模的战斗,毛尚且没能力指挥,他又有什么能力指挥几十万人的战役?此时毛在军事上还算不上成熟,毛的军事成熟基本是在抗战时期,而这所谓的成熟也仅指战略上而非战场指挥能力。稍微了解一点军事的人都知道,毛并不具备很强的战场指挥能力。众所周知,毛一介书生,只是在辛亥革命大潮中赶时髦当了几个月湘军,从没打过仗,直到“秋收起义”,34岁的他才揭竿而起,做了革命山大王,他从哪里突然就冒出超人的战场指挥能力?军事指挥并不是他的强项,甚至是短板,这从朱德上井冈山之前他指挥部队的诸多败仗就可以看出。


1928年10月毛与袁文才联络好以后,带了一个营、一个连试图到遂川游击一下,结果只是碰到了一股乌合之众的民团,所带去的第三营就跑得没有了方向,毛带着一个连往王佐的领地跑,到井冈山山脚时才收拢了四十多个人。后来,跑散的第三营在团长张子清、营长伍中豪带领下跑到了朱德那里,朱德为他们重新装备并加以新式训练后,又让张子清、伍中豪把部队带回了井冈山。张子清失散后,毛让陈浩当了团长。11月毛想有点作为,让陈浩带一个营、一个连占领了近乎空城的茶陵,结果被一反扑,抵抗了一夜的陈浩觉得跟着毛没有希望,带着部队准备离开,毛及时把他抓了回来,枪毙了他。好在张子清很快从朱德那里跑了回来,毛身边才算又有了一个团长。战场指挥,必须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具体的军事专业知识。比如熟知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杀伤威力和杀伤范围,各种兵器兵力的火力分配和协同,各军兵种的战术配合与协同,各种战术动作如何实施,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进行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等,如何具体组织部队行军、宿营、隐蔽、警戒、侦查、包围、进攻、退却、掩护等,还要熟悉部队的各种条例条令等等。这些,作为几乎没有过军事经历的毛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反观朱德从大头兵干起,基层军官连排长都当过,又是云南讲武堂高材生。武昌起义后,朱德以少校营长驻云南中越边境剿匪,逐渐掌握山地运动战的诀窍,屡立奇功升任团长。一九一六年护国战争中,朱德身先士卒以少打多,击溃北洋名将吴佩孚。


更何况朱德当时是总司令兼中革军委主席,也就是说朱德既有指挥权也有决策权,毛是红军总政委,他只是红军军事行动的决策者之一,把几次反围剿算在毛头上实在可笑。尤其是第四次反围剿毛已被撤职,压根就没参与。1927年9月毛领导的“秋收暴X乱”失败后,毛带着余下的600多人逃到了井冈山,和井冈山的袁、王几百农军合并后,大概有1000多人,到朱德上井冈山,这支农军人数都没大的变化。而1927年10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700多人开始转战,在1928年4月上井冈山之时,朱德所部已经万余人。


毛的队伍在七个月里没什么起色,反而是连续吃败仗,而朱德的半年里基本是一路凯歌,这是两人军事指挥能力差距的体现。很多人往往忽视这个基本的事实,朱德上井冈山之前,毛在军事上是毫无亮点的,朱毛会师对于毛更为重要,毛在政治上发迹,正是因为他有了朱德这样强大的指挥官,以及朱德带来的“梦幻团队”。朱德带来的这支“梦幻团队”出了朱德、陈毅、林彪三位元帅,还出了大将 粟裕和黄克诚,开国上将 萧克、杨至成、杨得志、邓华、朱良才,开国中将 赵尔陆、赵镕、王紫峰、谭冠三、唐天际、欧阳毅、曹里怀、萧新槐,开国少将更是不计其数。这个团队还出了大量够少将、中将、上将,甚至元帅资格的人,只是因为他们过早牺牲或在建国时转入政府工作而没有授予军衔,比如够元帅资格的王尔琢,比如够上将资格的耿飚、伍云甫、陈光、周子昆、胡少海等等。如果朱德没上井冈山,毛的命运可能完全被改变。


第四次反围剿没有毛,朱德一样指挥部队打赢了国军,把红一方面积发展到十二三万人的规模。第五次反围剿之前,朱德被解除了指挥权,李德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结果李德指挥的红军在五反中是一败涂地,五反后期,李德一筹莫展,朱德又被请出来指挥军队,在朱德指挥下红军取得了五反中红军打的唯一胜仗——温坊大捷,歼敌2000多人,可惜的是此时的中央红军主力已经损失殆尽,已经丧失了和百万国军对抗的资本,战略转移是中央红军唯一的选择。
还有一个文X革后常用来证明毛卓越指挥才能的四渡赤水也是朱德指挥的,四渡赤水让中共摆脱了“土城之役”后被川军围堵追击的被动局面,朱德能完成这一壮举和他对当地地形的熟悉程度是分不开的,朱德本人是四川人,他在担任滇军将领时也经常在这一带作战,而毛压根就不熟悉川滇黔的地形,他要如何利用地形去摆脱川军围堵?还要说一点,四渡赤水没有中共宣传的那么神,其实说白了就是逃命,只是逃的比较有艺术性而已。



抗战爆发后朱德就带着八路军开赴了山西前线抗日,1937年到1940年朱德都在山西前线率领八路军和部分国军作战,这三年里,他和阎锡山、卫立煌携手抗日,尤其是他和卫立煌默契的合作,一时也被传为佳话。朱德当时的职务是第二战区上将(国军军衔)副司令兼东路军总指挥及十八路集团军司令,因为他是国军的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及东路军总指挥,所以朱德不但指挥中共部队,他还指挥二战区里部分国军部队,这可能也是教科书淡化朱德抗日事迹的原因之一。


平型关战斗、夜袭阳明堡战斗、七亘村伏击战、黄崖底伏击战、两次广阳伏击战,粉碎日军九路合围,娘子关战役以及整个忻口会战都有朱德指挥的身影,当然也有卫东战役和磁武战役这样反“摩擦”的军事行动,与此同时,朱德还发展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都是在此时创立的,朱德在山西的三年里,八路军从不足4万人的部队迅速发展到近50万人(20多万正规军+20多万游击队)。1940年5月,朱德被刚成为中共一号领袖的毛从抗日前线召回了延安,朱德的离开,也标志中共抗日态度的转变,中共积极抗日的阶段就此过去,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基本宣告结束。即便朱德和彭德怀在1940年8月策划并实施了“百团大战”,也无法改变前线军队慢慢开始执行毛消极抗战策略的局面。毛之所以把朱德召回延安,可能是想让通过让其脱离部队,降低其在军中的影响力,为自己控制军队铺路,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毛在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取代了周成为中共的二号领袖,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1940年,毛更多精力用在了如何控制中央和排挤曾经的盟友张闻天上,这时中共的军事基本是前线的朱德在管。到了1940年,情况完全不同了,本来就没太多实权的张闻天失去了苏联的支持,已经基本控制住了中央的毛如愿坐上了中共头把交椅,而且苏联也基本承认了他,这时的毛就把心思就放在了如何控制军队上,把朱德从前线召回就是控制军队的第一步。1942年整风后,毛就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了,此后朱德军权逐渐旁落,朱德对军队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到1947年后,毛彻底控制了军队。建国后,在毛的推动下,朱德很快就靠边站,成了光杆总司令,后来连总司令都不是了。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5: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朱德参加“重九起义”到1940年回延安止的这29年的时间里,朱德更像韩信,四处征战,屡立战功,而1940年到1949年的朱德则更像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当然,我前面说过了,留在后方并不是朱德的本意,而是毛为了更好控制军队使出的招数。到今天,很多朱德抗战中的功绩都因文X革中神话毛的需要被淡化,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朱德在前线领导了三年的抗战,更不知道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八路军由弱变强。

有些人老爱拿“八月失败”、“东江冒进”来证明朱德不会指挥。首先 “八月失败”是攻打郴州后,家乡观念强的二十九团因思乡而溃散,二十八团只能撤退。这件事的直接责任人是坚持攻打郴州的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朱德的错误在于制止不力,这是政治性错误而非军事错误,这跟战场指挥压根没关系,用这个来说明朱德不会打仗是很可笑的。至于“东江冒进” 则是由于中央和福建省委对广东局势作了不正确的估计,以为两广战争一起,粤军主力西调,东江空虚,红军正可趁机进入东江。没料到两广战争那样快结束,粤军能以重兵对付红军。 红四军向广东发展,朱德一直持慎重态度,认为条件不成熟,红四军不能分兵远征。但中央和福建省委一再督促,朱德不得不南下,结果失败。“东江冒进”“八月失败”都不是战场指挥的问题,这两次失败都是在执行中央和地方省委的命令下失败的。


我们再说朱德军事理论的成就,在这方面,中共将领里很少有人能和朱德相提并论。朱德最早提出并实践的“运动战、游击战”,他的这一战略也成为中共军队的基础战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是朱毛的共同创造,朱德还是中共最早提出并论述“抗日持久战”理论的人。
朱德是国共二次内战战略的主要制定者。1945年8月28日下午,朱德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作报告,指出:“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东北大有文章可做。”9月14日,根据朱德的提议,中央果断作出决定,把原先准备派往南方的十万部队和两万干部转为派往东北,并陆续将二十余位中央委员调到东北工作。紧接着,他又致电毛、周,明确提出国共内战我方要把“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作为基本的战略方针。中共就是在这一大方阵基础上赢得了国共二次内战的胜利。


在三大战役之前,朱德就部署、谋划了石家庄攻坚战,关注、支持了临汾攻坚战,帮助和指导了华野濮阳整军,并条分缕析地提出了对长春实行攻坚与长围。朱德对这些战役的宏观指导则为三大战役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1.朱德预见了三大战役尤其是辽沈战役的具体进程,并第一个指出中原战场是决战的战场。
1948年8月23日,朱德在中央战况汇报会上,就解放战争第三年的任务、战略决战的地点、时机和条件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中原战场是决战战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


2.朱德对东北和济南等战场形势作了分析总结,并预示1948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
1948年10月1日,他在中央战况汇报会上对各战略区进行了分析。他说:“过去我们是怕东北的敌人进关,因为进关后,不管增加到哪里对我们都是不利的。现在敌人已不可能进关,我们可以在东北将他们消灭。”他认为“打下济南,对我们很有利,可以利用它原有的工业基础进行生产。山东交通也很便利,有铁路、运河,对今后支援大兵团作战,是一个重要的大后方。同时我们可以腾出十万余人,再加上补充几万俘虏,足以对付南面的敌人。”
东北、华东战场的进展一如朱德所言,1948年10月14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经过31个小时激战,攻克了北宁线上的战略枢纽锦州,取得了辽沈战役决定性的胜利。
对中原黄淮地区战场作出预见,并预示1948年冬解决东北问题。


3.1948年10月16日,朱德在中央战况汇报会上指出:“现在打下锦州,他(指蒋介石)要撤也撤不出来了。锦州在战略上意义很大,是关内与东北联系的补给与转运基地……”,“目前主要作战在东北,形势对我们有利,可以打几个好仗,在今冬解决东北问题。”“山东现在已经抽出很大力量,粟裕和许(世友)、谭(震林)可以会合打大仗(指华野内线部队配合作战)。”
早在1948年4月30日中央在城南庄召开的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朱德率先支持粟裕提出的“华野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先在江北打几个大仗”的重要建议,征得其他中央领导的同意,改变了原先的部署。他又亲到豫东前线传达中央的决定,并指导作战部署,极大地鼓舞了华野部队的士气。随后,华野取得了豫东战役的全胜,证明了朱德一贯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战事的经过,桩桩件件印证了朱德的预见。1948年10月26日,解放军在辽西地区全歼了由沈阳西援锦州的第九兵团廖耀湘部5个军10万余人。11月2日,再克沈阳、营口,迫使锦西、葫芦岛之敌海运南逃。至此,辽沈战役全部结束,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紧接着,即1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之际,挥师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也联合发起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发起、进行和结束,同样在朱德预见之列。


4.对淮海战役及全国决战进行预测,并预示傅作义部最终将被歼灭。
1948年11月26日,当战略决战全面铺开之际,朱老总在中央战况汇报会上说:“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平津决战也即将开始。”“在徐州地区,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我主力已南下打黄维兵团,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部解决后,徐州敌人也跑不了……在华北方面,傅作义比较聪明,但他的家当只有这么大……他很可能固守平津,但其结果仍逃不出被歼的命运。”
朱德在三大战役发起前夕和进行过程中,以高超的军事谋略和精妙的指挥艺术对全国各战略区尤其是华北、东北、中原、华东所进行的科学预见和战略指导,大大加速了中共的胜利进程。
朱德是中共一流的战场指挥家,在1940年之前朱德用他高超的指挥能力带领中共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朱德同时还是中共最顶尖的战略家,“运动战、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总体战”以及国共二次内战“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基本战略都是他最早提出的,论资历、能力、贡献,十大元帅没一个能与之相比,不要说第一元帅了,就是大元帅也是当之无愧,如果授衔的时间提前到1945年,朱德必然是大元帅。1955年,朱德军权已经被夺去多时,朱德已经逐渐淡出权力层,此时的授衔,多少已经有矮化朱德的嫌疑。


【长期以来,出于神话某人的需要,朱德的形象被严重歪曲】
朱德是“红军的创造者和领导者”,是中共武装力量最主要的创始人,公认的“红军之父”,共军永远的总司令,共和国第一元帅。建国后,尤其是文X革之后,各类宣传以及某些影视作品,有意的把朱德塑造成一个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无所作为的人,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除了忠厚老实几乎一无是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打酱油的。这种不顾历史事实的描述不但丑化了朱德,而且也是对中共军队的贬低。因为,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居然长期以来是由这样一个“窝囊”的统帅来担任总司令,这不是笑话吗?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从中共军队1930年设立总司令一职起,直到1954年10月撤销,24年时间,朱德一直都担任这一职务,从来没有更换过。而总政委一职,则数易其人。原因就在于朱德是中共军队无可替代的军事家。


应该说现在的党史对朱德的评价已经逐渐客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陆续出版了不少关于研究介绍朱德生平思想的史书,为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朱德作出了不少努力。文X革中为神话毛贬低朱德而篡改的历史,在正规党史中大部分已得到纠正。但这对还原历史真实的朱德帮助却不大,因为这些都是专业性的史书,传播范围很小,普通老百姓压根就不看。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经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传播,深入广大老百姓心中,老百姓把它当作党史,军史来解读,遗憾的是大部分影视作品编导缺乏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随意篡改,歪曲历史,随意拔高、贬低历史人物,给全体中国人造成了思想上极大的混乱。下面笔者对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权威部门出版的党史、军史出版史料,纠正部分影视作品为了搞个人崇拜,严重篡改、歪曲历史,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朱德。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5: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好多影视剧都把朱德置于一个很重要的位子,而讲些无关紧要的多废话,抽象肯定,具体否定,久而久之,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朱德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空头总司令”,上有毛领导指挥,下有各位将领执行,朱德是个安乐王,这种淡化朱德的表现形式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为何要去拥戴一位“泥菩萨”做领袖?现在编导变换了一种表现方式,形式上加重了朱德的戏份,但把朱德处于毛的对立面来反衬毛的伟大正确,人为地把他们对立起来,《井冈山》就是这样一部不惜篡改歪曲历史的电视剧,这种表现形式更可怕,强迫大家去误读历史。
下面就《井冈山》剧情举几个最严重歪曲历史的情节来还原历史。


一、在《井冈山》第12集中,关于坪石大捷,这是朱德大败许克祥的一个光辉战例,而该剧把这个功劳移到了林彪头上,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朱德传》P127记载:坪石大捷,是朱德巧妙地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打法取得的胜利,也是他吸取南昌起义失利的教训,实现武装力量同农民X运动相结合的初步尝试。
其实这一段剧情编造得也不合乎逻辑,当时作为一名下级军官的林彪,如提出打伏击的设想,肯定要把理由陈述充分,才能说服朱德,不可能林一提出伏击设想。电视剧中朱德不问理由就按此设伏,等到临战发现许部迟迟不出现,又在阵地上找来林问他理由,而让林彪表现一番,等林讲完理由,敌即出现了。这里编导用拔高林彪的手法来反衬朱德是一个不称职的军事领导,完全与历史相悖。


二、第23集中,由于袁崇全扣留罗荣桓而引发的朱毛之争,剧中朱毛矛盾初露,朱怒极提枪要去处理袁,毛说:“这只解决了表,不能治本,问题出在上层,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陈毅说要学井冈山三大任务六大纪律,朱说,打仗一个接一个,没有时间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理论上说得通,实际上行不通,古今中外军队没有政治工作照样打胜仗,衡量一支部队合格不合格,看他能否打胜仗。”,毛大声说:“那人民军队与旧军队有什么区别,你一个滇军旅长,为什么还要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真理,这样,军队怎样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党领导军队如何体现出来?”。上述剧情笔者翻遍史料,未见记载,在此笔者只能认为是编导臆造出来的,剧中把朱德塑造成不要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单纯军事观念的新军阀,连他抛弃高官厚禄远涉重洋出国寻求济世之道的行为都被当面讥讽,编剧的神创造实在让人无语。果真如此的话,如何解释朱德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历尽千辛万苦,通过“赣南三整”,把万人劲旅带上井冈山,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的主力军的事实呢?


三、第31集,朱毛主动撤出井冈山,留彭德怀八百多人守山,彭在十数倍敌人的围攻下,井冈山失守,在讨论下一步如何走时,剧情是这样的,王佐对彭说,毛委员下山前就指示我,如井冈山失守,要王佐带队伍在山中打游击,要彭率队突出重围,下山去找毛委员,与红四军会合.这里的问题是,这样重大的战略部暑毛不向守山的负责人彭德怀交谈,而却与王佐交待,由王佐再向彭德怀传达,这是哪家的组织原则?要突出毛的先见之明,也要合乎逻辑吧,这不是在丑化毛吗?


四、第32集剧情:井冈山丢失后,朱陈提出现在只能流动游击。毛说你们流动游击的习气不改。”流寇主义”的这顶帽子自始自终戴在朱陈头上。其实,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对势力,革命又处于低潮,形势在发生不断变化,在流动游击中寻找新的根据地,是切合实际的,如不根据实际情况教条地坚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是与当时的城市中心论思想一样是不切实际的。以后创造的中央根据地证明了朱德的正确。


五、剧中伍若兰之死,与事实不符,根据《朱德传》P186记载:粟裕回忆说刘士毅部突然袭击,那次第二十八团担任后卫,林彪当时任二十八团团长,他拉起队伍就走,朱、毛以及军直属机关被抛在后面,只有一个后卫营掩护,情况十万危急,毛带着机关撤出来了,朱德率领机枪连掩护军部撤离……不幸的是军长的爱人伍若兰却被敌人抓了去,惨遭杀害。编导把林彪带队擅离职守的情节给隐去了,完全是莫名其妙。
六、关于红四军,七大”与”朱毛之争”,剧情内容完全歪曲了事实,剧中把”七大”开成了刘安恭的”城市中心论”与毛X泽X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之争,结果”城市中心论”占上风,毛落选前委书记。这里存的最严重的问题是毛的落选,变成了大部分人赞同”城市中心论”,当然包括朱德。这里与史实完全不符,事实是“农村包围城市”是朱毛共同创造的,且毛是受朱德的影响。至少在“二打长沙”时,毛还有“城市中心”,当时只有朱德认为以红军现有的实力,进攻城市是不明智的,就算打下了城市也守不住,应该向偏远地区发展。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源头。早在朱德在苏联学习军事的时候就有了上山打游击的思想,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在会师之前的湘南起义就决定一要找根据地上山打游击,二是与农民X运动相结合。


下面接着就《红色摇篮》剧情中几个严重歪曲历史的情节,来还原历史。
  一、第一集:朱毛下井冈后,朱德镜头一出现就表现为在东江前线的一副败军之将的形象,接着编导谎谬地编造了一个朱德在毛棺木前哭灵的情节。史实是下井冈后朱毛分开,朱德率领部队打了好多胜仗,并打下了“铁上杭”。据《朱德传》第219页记载,“红四军打下上杭,不仅粉碎了三省“会剿”,而且又为红军争取了一个休整的机会,红四军人数发展到七千人,每个纵队由两个支队发展为三个支队”。而这些史实该剧却一点也不反映,可见其目的性很明确。
 二、第二集:朱毛分兵贺子珍随朱德行军,大雨之中贺子珍生小孩,陈毅说我来保护贺,朱德命令陈毅率主力去江西,而自己留下,在雨中撑了布伞围护着贺子珍生小孩,这段剧情谎唐之极。一位军队主帅不去指挥部队,而却去围护贺子珍生小孩,在这里不但丑化了朱德,也损害了毛的形象。


三、第五、六集剧情重点描写朱毛红军第二次打长沙未克,并最后撤围的历史画面。剧中只有毛一个人力主不能打,攻城失利后,毛对朱德大吼:“你这个总司令是怎么当的,要把这支部队带领到什么地方去。”说明朱德是拥护盲动主义路线的。编导完全歪曲历史、贬低朱德,据《朱德年谱》新版第185页记载:“1930年8月23日朱德出席由毛主持召开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朱德在会上发言:认为红军的装备和训练都不宜于打阵地战,红军如果攻打长沙、武汉这样坚强防御的城市,其结果是全部被消灭。会议否决了这一意见,决定再次进攻长沙。”事实上,在当时红军主要领导中,毛、彭都是力主打长沙的,真正反对打长沙的只有朱德。

四、第七集剧中前委派李韶九肃AB团,说成是朱毛研究后派的,是对历史的歪曲,肃AB团激起富田事变,毛X泽X东是直接责任人,朱德根本未参于其中。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5: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的总体战军事思想(即全民持久战)】
对于抗日,朱德再次显示出了他的卓越的军事学修养和发挥了他的丰富的作战经验,从战略到战术提出了一整套的超越于当时人的理论,只是后来由于国共冲突和中共内部政治形势的变化,他没有进一步进行理论发挥。朱德另一个困境在于,国共联合抗日并不等于真正消除了国共矛盾,他不得不更多地站在中共角度考虑自己的言论,这样就限X制了他的军事学发挥。但是,朱德毕竟已经站在中国也即全国的角度考虑军事问题,他的基本理论和成果没有能够全面用在对付日本人身上,结果却全面用在了对付国民政府身上。尽管朱德在军事学上的阐述比较零碎和半遮半掩,至今对他的研究也很缺乏,但基本的框架还是清晰的。


在战略上,朱德的核心是总体战,不仅认为日本侵华具有总体战特点,而且认为中国更必须要用总体战策略才能战胜日本。总体战理论本身不是朱德的发明,而是德国军事战略家鲁登道夫的发明,鲁登道夫于1935年正式发表他的《总体战》一书。鲁登道夫总体战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现代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国民经济必须军事化,军事行动要贯彻协同、突然、迅猛的原则,要建立独X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朱德的总体战理论虽然来源于鲁登道夫,但却与鲁登道夫有着非常重要的区别,可以说是两种风格绝然不同的总体战思想。在战争的全民族性、精神团结性和国民经济军事化方面朱德与鲁登道夫基本没有大的差别,但朱德根据抗战在中国土地上展开的实际,强调广泛的人民战争,承认会出现一批投降乃至汉奸人口,战争双方的民族界限会具有模糊性,因此,朱德在确定民族战争的前提下主张人民战争。鲁登道夫的军事原则是速决战,更是站在侵略者的角度,构成了德国战术家古德里安闪电战的理论前提,但朱德的军事原则正相反,是站在被侵略者的角度和中国军事虚弱的实际,大的战略上是采用持久战,用低成本消耗对方的高成本。鲁登道夫军事思想的前提仍然是欧洲传统的战线式经典作战方式,是以城市和交通线为核心的,而朱德恰恰反其道而行,主张中国军队应该尽量避免与日军进行正面对抗,不惜放弃大量国土,引诱日军深入,分散其兵力,避开城市和交通线,利用中国国土的纵深和人民的支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使日军疲于防守城市和交通线,以打击日军后勤、破袭日军交通线和消灭其有生力量为目标,予以各个歼灭,最终使日本国力无法维持其侵略而失败。朱德的这套思想,正是后来国共内战时中共战胜国民政府的基本策略,只是当中共具有决战能力时,又作了部分调整。


朱德总体战思想的前提是中国进行单独抗战,而不是建立在后来其它国家参与进来的世界大战基础上面的。1937年6月23日朱德对美国人J·A·彼森说:“这场战争必定是总体战……国民党如果以为只要用它的精锐正规军再加上西方帝国主义的援助就行了,那它是打错了算盘。那它是不明白,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是不可能打败现代化的日本军队的,只有群众性的人民抗战才能打赢这场战争。”当时国共还没有谈判好,所以朱德的用语比较中共化,但其基本的精神是高明的,证明了朱德不仅熟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思想,而且针对中国和抗战的实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1937年8月11日朱德在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的会议上,系统谈了自己关于中国在抗战中应该使用的战略战术的思想,大致意思是:在战略上抗战是持久的防御战,但在战术上则应该采取攻势;中国在正面不要集中太多兵力,日军占领中国大x片领土后,要深入敌后作战,从敌人侧翼进行活动和进攻;日军作战离不开交通线,中国军队则要离开交通线,进行运动战,在运动中杀伤日军;在抗战中应该加强政治工作,发动民众,特别要把战区的民众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组织起来;游击战是抗战中的重要因素,游击队到敌后积极活动,迫使日军派兵防守后方,以牵制日军的大量兵力,因此,应该开办游击训练班,让国军学会打游击战争。实际上,朱德这是从总体战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军事策略,把抗战分为了正面防御战、运动战和游击战三种基本战术,分析了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进行纵深作战的主张,困敌于城市和交通线予以消耗。


在这次会议上,虽然缺乏情报,但朱德仍然显示出了超人的战略判断力,他提出,他判断虽然目前的主要战场在华北,但日军一定会进攻上海,其目的是把中国的兵力吸引到上海地区,然后予以集中消灭。朱德说这话之后的第三天,日军果然就进攻上海了。据文强回忆,当时“起因”是日本人先到上海的飞机场捣乱,开了枪,“我们马上打长途电话到南京去,说日本人到我们飞机场了,还开枪打我们的人,问怎么办,蒋介石下命令说:‘他打,我们也打!’我们的部队把日本人打掉了。日本人说是中国人先打的,把罪名安在中国人身上。实际上是日本人先打中国人,他认为中国人不敢打他,但是我们打了!打死了好多日本人,丢到海里去了!就这样,第二天日本人就炸南京,炸南京后,在上海就打起来了。”之前戴笠曾告诉文强,“从上海到苏州一直到南京,都修马其诺防线”,可见当时蒋介石是意识到日本会进攻上海的,但从非常粗疏和长期化的准备工作来说,蒋介石显然没有想到日本会这么快进攻上海。不了解详细情况的朱德并不一定会也想到日本这么快进攻上海,但他把日本进攻上海的目的和后果点明了,这是他的超人之处。从朱德指出日本进攻上海的目的来说,他不赞成在上海地区与日本进行决战,不希望中国上日本的当。蒋介石想的还是要坚守上海和南京,“九·一八”事变后的情况证明了他不仅守不住上海、南京,更是损失了大量精锐和人力、物力,失败后的情况惨不忍睹。蒋介石类似的心态和错误,后来在国共内战时被朱德充分利用,解决了在长江以北进行国共决战的关键性问题。蒋介石和国军,没有仔细研究中共真正的师爷朱德的军事思想。


朱德回去后,在洛川会议上,按照总体战思想,对中国抗战的局面进行了估计,在这前提下设计了八路军的战略发展策略。朱德判断国军在华北难以长期抵抗日军,因此,中共要趁“国民党军队还能抵抗时,及早布置工作”,眼睛要盯住华北地区的一亿人口上,“争取群众工作”,八路军进行发展的“重心争取在太行山及其以东”,甚至要往更东面的绥东发展,要做到“即使友军都退下来,而我们也能在华北支持”,实际上朱德就是要使中共和八路军获得整个华北地区,掌握中国四分之一的总人口。朱德认为,八路军不具有进行正面作战的能力,但与日军比较自有优势,日军最致命的问题是“外国军队”,因此,八路军要利用日军这个弱点,“持久战单凭消耗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不能速决。持久战,主要是发动广大群众,军事上是发动广大游击战争”,在战术上“应是积极的、向前的、发展的”,日军虽然强大,但相对于八路军的游击战“战斗经验缺乏”,在群众基础和地利方面,日军的战斗能力都要打折扣,“要失掉一些效用”。


1938年初朱德在八路军总部出版的《前线》周刊上陆续发表《论抗日游击战争》的部分章节,整部著作的单行本则要到该年11月才出版,但可见《论抗日游击战争》这部卓越的军事学著作应该是在1938年初以前完成的。在这部著作里,朱德从总体战出发,既站在整个中国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抗战军事思想,又站在中共和八路军的角度阐述了一系列军事原则,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游击战争,涉及到了广泛的战略、战术层面。可以认为,这部著作是朱德军事思想特别是关于他的游击战争思想及其战术的代表作,是中国近现代最出色的一本军事学著作。可惜的是,由于这部著作的针对性,由于42年后联合抗日名存实亡,它并没有全面展开发挥朱德的军事学思想。
直到1938年5月毛才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系统地论述了类似朱德的观点,建国后朱德提出的抗日总体战(全民抗日持久战)的战略被宣传成了毛的原创。


《悼左权同志》
——朱德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x血花。
注:1942年6月,朱德在延安得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太行山指挥反“扫荡”的战斗中牺牲,不胜悲恸,写下此诗。


【朱德的求学之路】
1886年12月1日,朱德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892年,朱德六岁,开始在朱姓家族办的药铺垭私塾启蒙,塾师是朱德的远房叔叔朱世秦。朱世秦曾在县城中药铺学过两年徒,就边办私塾边开药铺行医,每人每年只收四百个铜钱的学费,但廉价货不好,教学质量很成问题。一年后,朱德家人经过认真讨论后,决定只供读书认真的朱德一个人上私塾,把朱德转到了丁家地主办的私塾,全力以赴培养朱德。丁家私塾一年要交七、八石稻谷学费,但教学质量强得多,朱世连、朱世林两家勒紧裤带供了两年。在经过大年初一被扫地出门的变故后,朱德随养父母朱世连夫妇迁居马鞍场大湾。一年后,朱世连夫妇再把朱德送进数公里外的席家砭私塾就学。席家砭私塾的主人叫席聘三,科举屡试不第,身住一间草房,再在旁边搭了间草房收纳学生。朱德入学时,席聘三为朱德取了个字,叫“玉阶”。从此,朱德在这里一直读了九年书。


1901年后,清朝已经开始科举改革,要求各省设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但是这一改革直到1905年时还没有推行到比较边缘的四川。1905年,四川按照惯例仍然举行省、府、县三X级科举考试。这年朱德十九岁,已经前后读了十三年书,实际寒窗十二年。这年秋天,朱德在许多家人的送行中,带着借来的一吊钱盘缠,第一次离开偏僻的乡村,到仪陇县城赶考。朱德赶考前,席聘三又为朱德起了个新的名字:朱存铭。


从来没有见过世面的朱德不知道自己十二年书到底读到了什么水平,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才智远在多数人之上,所以,当县试发榜后,第一次参加考试的他名次在数百人中的二十名以内,他觉得很出乎意料。一起读书并参加考试的席聘三儿子则没有能够高中。既然中了县试,自然按程序再参加府试,结果,秋末府试发榜,朱德又高中了。府试高中就是朱德中了秀才,这对于一个世代佃农的家族来说,不仅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更是意味着家族的生活和命运将可能会得到实际改变的大事。很多的亲友前来朱世连夫妇家祝贺,朱世连则兴奋地说:“家里再穷,不吃不喝不穿,也得供他去省城考试。”如果朱德再过了省里的考试(也即乡试),那就是中了举人,说不定就可以弄个县官当当了,这在仪陇这么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是不得了的地位。


但是,这一切都成了一场梦。正当一家人为朱德次年参加省试做准备时,传来了朝廷下的诏令:自1906年起,停止县、府、省三X级科举考试,废除科举制度,并严饬各府、州、县普遍设立新式学堂。对朱德一家人来说,这近乎于十几年的心血全部泡汤,不仅举人梦白做,而且高中了的县试、府试也失去了意义。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它以政府的一纸命令,突然抛弃了之前所有的教育和依附于这种教育的政治、经济利益及荣誉、希望。


虽然清政府结束科举对朱德家人来说,几乎有灭顶之灾的意义,但对朱德本人来说问题还没有这样严重。由于走出农村,见了点世面,外面精彩的世界足以弥补取消科举的失落。县试期间,朱德结交了不少参加考试的朋友,考试完毕后,一起游览城西圆通阁,又结伴步行到邻县南部县,去看盐井,看到用机器打井制盐,大开了眼界。府试期间,朱德认识了一个决定他新的人生道路的人,这个人叫刘寿川。刘寿川曾去过日本,当时是顺庆府中学堂教师。叙起来,刘寿川也是仪陇县人,是朱德养母刘氏娘家同村同族远房堂弟,也算是亲戚了,辈分比朱德大一辈。刘寿川马上影响了朱德,鼓动朱德考新学堂。正沉浸在见到各种新事物的兴奋中的朱德,回家后向家里提出了考新学堂的想法。


朱德的这个要求遭到了养父朱世连的拒绝。朱德自己父母家非常贫困,根本没有能力承担朱德的费用,费用只能依靠朱世连夫妇,但朱世连也十分困难,必须举债才能支持朱德。更重要的是,新学堂在朱世连这样传统的农民眼睛里,还不能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但肯定不是科举的功名,缺乏实际意义。朱德请了塾师席聘三来劝解、说服养父。朱世连很尊重席聘三,终于同意朱德考新学堂。


1906年春,朱德进入顺庆县立高等小学堂。半年后,在刘寿川的帮助下,考进了顺庆府中学堂,成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澜很欣赏的一个学生。在进顺庆府中学堂时,朱德起了个新名字叫“朱健德”。朱德在顺庆府中学堂读了一年多即毕业,期间受刘寿川影响很大。刘寿川留学日本期间就已经加入同盟会,当时公开身份是顺庆府中学堂地理课和军事体操教师,十分喜欢军事。朱德从刘寿川这里第一次知道了同盟会,读到了邹容的《革命军》。从朱德毕业时写给同学戴与龄的诗里,可以看出朱德这时已经有了大志:
骊歌一曲恩无穷,今古兴亡意计中;
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
恨他虎狼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斗志付飞鹏。
1907年朱德中学毕业后,刘寿川积极鼓励朱德到成都继续读书,并根据朱德窘困的经济情况和个性,建议他报考武备学堂或体育学堂。在刘寿川的说服下,朱德养父朱世连在已经欠债数百元银洋的情况下,再新借了四、五十元给朱德。朱德带着这笔钱考进了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一年后毕业。


毕业时刘寿川正好回仪陇县任视学。刘寿川在仪陇筹办一所县立高等小学堂,便邀请朱德等几个仪陇学生回去一起办教育,传播新知识。朱德立即应召回到仪陇县,到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育老师兼庶务和教务。老师并不好当。很快,新派与旧派就发生了冲突。虽然朝廷已经主张新式教育,但当地地方官仍然是旧脑筋,在新、旧两派教师的冲突中偏袒旧派教师,查封学堂。特别是朱德的体育课,知县认为学生穿短衫和裤衩上课是猥亵举动,对朱德欲予治罪。由于各种事情层出不穷,朱德终于一怒之下辞职,回家种地了。


朱德的辞职显然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新旧两派教师教育理念冲突、新派教师在冲突中失败的结果,因此,刘寿川叫来的其他几个青年教师也都离开了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对刘寿川来说,这是他试图从教育改造家乡的失败。作为这些青年教师的师辈和引路人,他必须考虑这些失去工作的青年的前途。有消息说,云贵总督锡良为了加强西南军备,正着手创办云南讲武堂,刘寿川很兴奋,积极鼓动朱德等去报考讲武堂。刘寿川对朱德寄了很大希望,认为朱德是个很有军事天才的人,因此,答应自己拿出几十元钱给他做路费,并再三要求其他人做好准备后一定要约好了朱德一起出发。


朱德回到家里,不敢告诉家人已经失去工作,假称身体不好需要修养,边种田边等待消息。终于,一个叫敬鎔的人终于来了信,叫他到成都会面后一起出发去昆明。朱德没有告诉家人真实情况,只是说去成都,带着刘寿川给的银洋,又挑了担烟叶,到顺庆府卖了几块钱添作盘缠。在成都会面后一起出发的有敬鎔、吴绍伯。敬鎔是朱德在体育学堂的同学,又一起回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教。吴绍伯是朱德在席聘三私塾时的同窗。


1909年春天他们到达了昆明。快到昆明时,朱德患了伤寒。一到昆明,敬鎔、吴绍伯投靠了亲戚,朱德则在龙井街找了家廉价的临阳客栈。朱德在昆明无亲无故,一切只能依赖敬鎔、吴绍伯操办。报考讲武堂需要担保,敬鎔、吴绍伯找了个滇军第十九镇低级军官为他们三人担保,但他们两人觉得这军官地位太低,又各自找了当地比较有点身份的人担保。讲武堂第一期录取名单公布后,敬鎔、吴绍伯都榜上有名,而朱德则落榜了。这很出乎朱德意外,他考试的自我感觉很好。三个人在客栈研究来研究去,明白了一是朱德的担保人地位太低,二是朱德老老实实填了四川籍,敬鎔、吴绍伯填的都是云南籍,而讲武堂是只招云南籍人的。
朱德只好经曾经担保过自己的低级军官介绍,进了滇军十九镇当兵,成为步兵标标统罗佩金手下的一名士兵。陆军十九镇系由云贵总督锡良1909年2月把混成协扩充成的镇,是云南建设的唯一的一支新军,而云南讲武堂开始的目的主要就是为陆军十九镇培养各级新式军官,学生重要的来源之一是十九镇官兵。在当兵填写名字时,朱德要隐瞒原来报考讲武堂的情况,将自己“朱健德”的名字中间去掉一个字,填了“朱德”这一假名字,从此这个名字使用了一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中最著名的名字之一。同时,朱德也隐瞒了自己的四川籍贯,填了云南省临安府蒙自县。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5: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这样一个曾经高中过府试,又经过相当于今天大专级别新式学堂教育的人,即使在当时中国的年青知识分子中也算才俊了,所以朱德很快就得到了赏识,当上了队部司书生,即相当于今天的连部文书,这是个班长级待遇的职位。最重要的是,他的鹤立鸡群得到了标统罗佩金的注意。1909年8月15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成立。不久,云南陆军讲武堂选拔一百名具有新式教育中学水平以上的青年成立丙班。滇军后来很多风云人物,都出自这个班,比如朱培德、范石生、金汉鼎、杨希闵、王均、董鸿勋、杨蓁、杨池生等。1909年11月,经罗佩金保荐,朱德考进了丙班二队,学习步兵科,学制计划为三年。参军和进入云南讲武堂是朱德一生的关键性转折。如果没有这个转折,由于过于贫困的家境,朱德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教育深造,中国的乡村就只是多了一个旧学扎实、新学粗浅的知识分子。他之前的社会关系也难以使他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比他社会关系远要复杂得多的刘寿川后来不过只是成为了自己学生杨森的参议,朱德在这方面不会比刘寿川更有优势


1910年7月随营学堂二百人并入讲武堂丙班后,丙班壮大为了三百人。在这基础上,再精选了一百个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特别班,缩短学制为一年,以应付日益紧张的形势。次年8月,特别班毕业。朱德经过近两年学习后,被分配到十九镇三十七协七十四标第二营左队任司务长(相当于排长)。三十七协协统(相当于旅长)是蔡锷,七十四标标统(相当于团长)是罗佩金,这样,朱德就成了蔡锷部下。


《攻克石门》
——朱德
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
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
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
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注:1947年朱德亲临华北前线指导攻打石家庄的战役,此诗为胜利后所作。


【活捉李经羲,命云南全境清兵投降
——朱德在辛亥革命中的特殊功勋】


中共人物里面,参与辛亥革命或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也有不少,但从历史学的重大事件角度考察辛亥革命,就具有一定历史地位和意义的人物来说,后来成为中共重要人物的人里面,可以在史书中占据席位的,最有资格的人只有徐特立、吴玉章、朱德三位。徐特立出生于1877年,本为长沙周南女校教员,1907年在学校演讲一时激动,当场用菜刀砍断自己左手小指,写下了对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抗议血书,在湖南成为名声大振的“抽刀断指”人物,辛亥革命湖南起义后担任长沙市副议长。吴玉章出生于1878年,1903年留学日本,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回四川参与保路运动,作为革命党人之一策划了9月25日的容县独立,虽然这是个偏远小地方,影响和作用十分有限,但毕竟是第一个宣布脱离清政府、组建军政府的事件,在历史书上必须记上永久的一笔。就功勋之大而言,三人中当以朱德为首要。


朱德出生于1886年,比徐特立、吴玉章年小近十岁。1911年8月,朱德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特别班,分配到十九镇三十七协七十四标第二营左队任司务长(相当于排长)。三十七协协统(相当于旅长)是蔡锷,七十四标标统(相当于团长)是罗佩金。随即,作为同盟会会员的朱德又加入了哥老会。10月30日重阳节晚上,以蔡锷为首在昆明举行“重九起义”。由于队官不愿参加起义反清,朱德依靠自己的“袍哥”士兵支持马上取代了他,随即被蔡锷指定为代理队官(相当于代理连长)。


当时清政府在云南的总督是李经羲,蔡锷在起义前要求将他活捉。李经羲出生于1859年,是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的儿子,是很开明的洋务主张者和倾向立宪的地方大员。李经羲并不主张革命,已经怀疑云南新军会响应武昌的起义,在军事上加强了总督府的防卫。但权贵家庭出身的李经羲防备了同盟会,却没有防备哥老会。朱德的第二营左队是主攻总督府的部队之一,朱德带领他的“袍哥”们对守卫总督府的官兵进行呼喊,进行阵前“政治攻势”,结果,在朱德用火炮轰开总督府大门后,基本都是哥老会“袍哥”的防守官兵立即反正,参加到了起义队伍中。朱德后来把他的这一阵前“政治攻势”战术,改造为了中共军队的重要战术传统之一。


当朱德率领他“袍哥”们进入总督府后,发现李经羲已经逃跑。朱德立即带着士兵追击,追上百里路后,在一个叫四集城的姓肖的巡捕家,活捉了逃到这里想歇一下脚的李经羲。当时在昆明起义的新军三十七协数量不过二、三千人,而在迤东、迤南的清军还有兵力达一万多人的四十几个巡防营,李经羲如果逃跑了想反扑,是有足够兵力反攻昆明的。朱德当即与李经羲进行谈判,结果,李经羲写信给迤东镇台夏豹伯、迤南蒙自关道尹龚心湛等,命令云南境内全部清军投降。朱德建议蔡锷资送李经羲出境,蔡锷喜出望外,同意朱德与李经羲的协议,放走了李经羲。这样,云南全境兵不血刃完成了革命。活下来了的李经羲后来支持共和制度,是中华进步党的主要领袖之一,曾担任政治会议议长、审计院院长、国务总理等职,但袁世凯称帝后也被利用封为所谓的“嵩山四友”之一。


虽然朱德在辛亥革命云南“重九起义”中地位不高,只是一名低级军官,但他作为一支基本作战单位的指挥官,其强烈的责任心和超人的才智禀赋,得以使他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活捉李经羲虽然是蔡锷的要求,但蔡锷并没有对朱德下达特别的命令,朱德完全可以象别人一样加入狂欢声中去,而不必要去追击李经羲。活捉李经羲后,朱德已经很大功劳,并不需要进一步独立跟李经羲谈判。如果朱德只是个单纯的武夫,就只会是将李经羲押解回昆明,或等待高级的军官来谈判,甚至可能一时兴起而把李经羲杀掉。虽然这都是履行了军人的责职,但就可能增加多样的变数。朱德不仅进行了独立的谈判,而且获得了最理想的结果,既达到了云南全境完成武装起义,又避免了生灵涂炭,对于云南人民来说是功德无量。朱德这一功勋,在整个辛亥革命的起义运动中,是非常特殊的。


重九起义后,朱德只是被正式任命为了排长,在昆明街头带兵巡逻。11月10日,以蔡锷为领袖的云南军都督府成立。11月15日,云南援川军从昆明出发,朱德正式升任连长。1912年3月,四川军政府成立,云南援川军在4月班师回滇,朱德加衔为少校。


《海量》
——朱德
日暖风和海水清,海不扬波报太平。
百川汇集成大海,大海宽怀永不盈。


注:1956年7月写于北戴河的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5: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的军阀生涯】
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军阀战争。中国近代军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曾国藩起兵讨伐太平天国,而袁世凯小站练兵则是北洋军阀开始形成的契机。由于辛亥革命是以地方独立为特征的,而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做大总统并没有真正解决南北冲突的局面,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军阀社会格局的形成是奠定于辛亥革命。在护国运动中,由于各省特别是南方各省仍然纷纷采用了独立的方式,虽然北京拥有法定的首都和中央地位,但实际上中国的军阀社会已经完全形成。但是,军阀社会的形成并不等于达到了军阀战争的高X潮,军阀战争的高X潮出现在孙中山“护X法”之后。由于拥有了“护X法”的革命性和正义性,除了北洋系军阀自身的战争外,南方各省的大小军阀特别获得了进行战争的道义支持,从此,在革命的名义下,军阀们开始了不亦乐乎的战争运动,南方几乎所有的军阀都成为了“革命者”。在这种背景下,朱德也成了“革命”的军阀之一。关于所进行的混战是“革命”,朱德始终是坚持的,在他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之一后,朱德每当谈到过去,都是强调“革命”。因为是革命,所以建国后朱德尽量保护和帮助了当初云南的滇军将领和他们的家属,证明那些将领曾经是对革命有功的,中共政权能用的则用,能养的则养,必须要惩罚的也将功补过、把惩罚程度降到最低,使云南成为了中共政权下对军阀及其家属最宽容的地区。


1917年6月,满清遗留下来的怪胎张勋在黎元洪总统的支持下,率领辫子军从徐州突然北上进入北京,解散国会,废弃《临时约法》,逼走黎元洪,推出溥仪复辟帝制。很快,这场闹剧就结束了,张勋的辫子军不堪一击,段祺瑞作为国务总理控制了北京中央政权。但是,段祺瑞掌握权力后没有恢复《临时约法》,7月中旬,孙中山在广州宣布“护X法”,于是,南方各省军阀纷纷参与进了护X法运动当中,开始了“护X法战争”。7月20日,云南督军唐继尧通电全国,宣布成立靖国军,自任总司令。原护国军第六师改为第一军,顾品珍任军长。原护国军第七师改编为靖国军第二军,赵又新任军长。在南溪的第七师十三旅二十五团团长朱德被任命为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率部进驻泸州。滇军主要作战对象为川军刘存厚部。此外,北洋政府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吴光新率领了两旅人马从湖北进入四川,占领了重庆。


由于云南经济比较落后,而四川是个富饶的地区,所以,唐继尧一直有意于四川的财富。护国战争时蔡锷率领入川的兵力才不到三千人,战争期间也不过增兵至六千,但战后唐继尧反而在四川增兵到了两万多人。蔡锷死后,罗佩金担任四川督军,来自贵州的戴戡任省长,刘存厚任川军军长,但罗佩金与戴戡排挤刘存厚,导致刘存厚强烈不满,1917年春夏之际与罗佩金、戴戡进行了混战,滇、黔军越来越失去了当地民心。护X法战争发动后,唐继尧以四川为主要作战方向并不能得到四川人的积极呼应,甚至在滇军中也很失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刘存厚获得了战场主动,将靖国军赶出了泸州,压迫到了纳溪、永宁一线。


战场上的不利激发了一些滇军将领的不满,他们产生了回滇倒唐的想法。朱德曾致电唐继尧,希望他眼睛不要只看着四川和西南,而应该积极北伐,现在,朱德急忙赶到永宁县军部见军长赵又新,希望他暂时不要回滇倒唐,而应该先收复泸州。12月10日,朱德又致电唐继尧,希望他下决心收复泸州:“本旅二十五团现编制就绪,各级官长均愿奋不顾身,复仇雪耻,请公密饬赵司令毓衡速行转攻叙府,本旅及金旅杨团克期分道进攻泸城。”唐继尧接受了朱德的建议,电令靖国军反攻。反攻前,已经染上鸦片烟的朱德把烟灯、烟枪全部砸烂,于13日率部进攻泸州城外制高点五峰顶,与金汉鼎等部迅速攻占泸州,并乘胜占领隆昌、富顺、自流井、内江、资中等地。12月15日,在重庆的熊克武通电就任川军靖国军总司令。1918年1月,滇、川、黔军合围进攻成都。3月,刘存厚败退陕南。朱德驻防泸州,兼任泸州城防司令。几个月后,朱德部扩编为混成旅,朱德任混成旅旅长,继续驻扎泸州。


2004年在云南凤庆县落党镇立款村发现一块石碑。1922年春,时任云南警察厅秘书长杨廷材回凤庆县老家为老母祝寿,作为顶头上司的朱德为此写了副对联送他。上联是:片瓦传千古;下联是:懿型式一乡;横批:云蒸霞蔚。朱德的落款是“勋五位三等文虎章陆军中将朱德恭撰”。杨廷材回乡后,请人把对联刻成了一块大石碑。这个证据证明了朱德的中将军衔,但这军衔不会是在警察厅厅长任上授的,最可能是当混成旅长时授的,或至少是1920年回昆明后当宪兵司令时授的。朱德当旅长的军衔是中将,混成旅与一般步兵旅不同,军衔升一级很自然。


1918年9月,唐继尧移驻重庆,召开川、滇、黔、鄂、豫五省联军会议,就任五省联军总司令,称为“联帅”。在五省联军会议上,唐继尧要熊克武把四川的兵工厂和厘税交给联军总部作为联军的军械粮饷,实际上就是要四川交出兵工企业并承担负担联军粮饷的主要责任。唐继尧试图压迫熊克武在会议上当场签字同意,熊克武予以了拒绝。10月1日,五省联军会议不欢而散。会后,唐继尧到泸州召集滇军将领,决定准备倒熊。


1920年5月,唐继尧发动全面的倒熊战争。但是,熊克武在“驱逐客军,川人治川”的口号下,获得了四川人民和川军各部的倾力支持,而滇军则倒唐之心日增,早就没有斗志,节节败退。9月,川军和滇军在成都激战九昼夜,滇军溃败。川军乘胜追击,进攻泸州。滇军第二军赵又新部参谋长杨森带领一个团突然叛变,10月8日泸州失陷,赵又新在突围时被叛变的杨森部击毙。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立即召集第一、第二两军高级将领开会,朱德提出滇军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返滇倒唐。与会将领一致赞同朱德的主张,顾品珍当即下达返滇倒唐动员令,滇军余部一万多人兵分两路撤离四川,集结到云南、四川交界元谋一带,侍机进击昆明。


1921年2月6日,以顾品珍为首的包括朱德在内的回滇滇军将领,以及留守云南省的滇军将领叶荃、杨蓁、邓泰中等,联名通电倒唐。顾品珍率部直逼昆明,朱德用炮轰开城门,唐继尧的嫡系部队远水救不了近火,唐继尧仓皇逃离昆明,朱德带领一个团一直追赶他到边境,唐继尧迫不得已从安南(越南)避居香港。2月8日,顾品珍进入昆明,自任集云南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滇军总司令。朱德提出出国学习的想法,经大家再三挽留,于3月5日就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1922年1月,朱德调任云南省警务处长并兼昆明警察厅厅长,正式结束了自己的军阀生涯。


《感时用杜甫诸将韵》
——朱德
年年争斗逼人来,如此江山万姓哀。


【“秋收暴X乱”及朱毛会师的意义】
八七”会议一结束,毛就从汉口去了湖南,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兼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的毛与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研究和决策了在湖南的秋收暴X乱。随后毛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在安源具体布置暴X乱,做出了一个暴X乱后进攻长沙的天真军事计划,将驻安源、修水、铜鼓三个警卫团,以及安源矿警队和各县工农武装合编为工家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由卢德铭(时年22岁)任暴X乱总指挥,下辖由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为主力改编的钟文璋第一团、由安源工人武装和萍乡等地农军改编的王新亚第二团、由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一个营和浏阳部分工农武装改编的苏先骏第三团,全部兵力约五千人。9月11日凌晨,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首先开战进行暴X乱,从安源出发攻打萍乡县城,结果失败,但把当地土匪武装邱国轩部改编为了第四团,一起再去转攻醴陵县城。12日凌晨暴X乱队伍占领株州火车站和空城株州,缴获了十几支步枪,开了个几百人的群众“大会”,宣布取得了暴X乱的“伟大胜利”。16日上午占领浏阳城,17日下午即全面溃败。21日,毛随部队向萍乡逃跑,22日逃到上栗市,23日逃到小枧宿营,24日傍晚逃到芦溪宿营,25日清晨想往莲花县方向逃时又遭到重创,损失了二百多支步枪,总指挥卢德铭战死。经过一路没有任何战略方向的逃跑后,于29日逃到永新一个只有五十户左右人家的三湾村,所剩人数已经不到一千人,但终于算是得到了一个喘息机会,毛把部队缩编为了一个团,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并决定把中共支部建到连一级,实现毛对部队的完全控制。


毛之所以还有心思在三湾改编部队,强化自己的领导权,是因为他在到达三湾前终于得到了生存下来的曙光。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派浏阳县农军党代表宋任穷做交通,送了封信给毛,叫他往宁冈县跑,到宁冈后可以上井冈山,与当地土匪武装袁文才、王佐合作,获得生存。处于绝境的毛大喜过望,立即在三湾改编整顿了部队,向宁冈跑去。


10月初,毛到达宁冈县,随即与袁文才、王佐建立了合作关系,上了井冈山。袁文才、王佐彼此是把兄弟,本是井冈山土匪,但中共当时组织的所谓农民暴X乱实际大量利用的是土匪武装,他们也成立了中共的“农军”。1926年袁文才担任宁冈县农军总指挥,并加入了中共,王佐也将所部改挂上了遂川县农军的旗号。1927年7月,由王兴亚任总指挥,贺敏学、袁文才、王佐任副总指挥,曾一度攻克永新县城,失败后中共永新县委书记、永新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贺敏学跟着袁文才、王佐一起躲到了井冈山上。有了这个基础,毛很快就被袁文才、王佐所接纳,但毛除了送给他们一批枪支外,也结拜了这两个一生唯一的把兄弟。不久,毛不顾杨开慧的存在,与贺敏学的妹妹贺子珍同居做了夫妻,跟贺敏学建立联姻,巩固了与井冈山当地势力的关系。由此可见,毛也是个运用江湖手段的天才。但是黄埔二期毕业的余洒度看不惯这些“土匪”行径,离开了井冈山,随后到上海向中共中央递交了《警卫团及平浏自卫军合并原委参加此次两湖战役报告略书》,在这份报告里把跟土匪合作的毛告了一状。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5: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军事上,毛毫无作为,不但毫无作为,而且可以说是惨不忍睹。1928年10月毛与袁文才联络好以后,带了一个营、一个连试图到遂川去占点“便宜”,结果只是碰到了一股乌合之众的民团,所带去的第三营就跑得没有了方向,毛带着一个连往王佐的领地拼命逃跑,到井冈山山脚时才收拢了四十多个人。后来,跑散的第三营在团长张子清、营长伍中豪带领下跑到了朱德那里,朱德为他们重新装备并加以新式训练后,又让张子清、伍中豪把部队带回了井冈山。张子清失散后,毛让陈浩当了团长。


11月毛想有点作为,让陈浩带一个营、一个连占领了近乎空城的茶陵,结果被一反扑,抵抗了一夜的陈浩觉得跟着毛没有希望,带着部队准备离开,毛及时把他抓了回来,枪毙了他。好在张子清很快从朱德那里跑了回来,毛身边才算又有了一个团长。不过,毛终于完成了对袁文才、王佐的改编,于1928年2月把他们改编为了第二团,这样,毛手上就有了以张子清为团长、何挺颖为党代表、朱云卿为参谋长的第一团和以袁文才为团长、王佐为副团长、何长工为党代表的第二团,毛自任第一师师长,总兵力不到二千人。1928年初,毛把王佐也拉入了中共。毛虽然在军事上损兵折将,但不仅在井冈山完全站住了脚跟,也建立了他的个人独X裁体系,获得了山大王政治的彻底胜利。这也是毛第一次全面的权谋发挥和胜利,表现出了他天才的政治能力。


朱德的将要到来对毛来说,是件又喜又难堪的事情。1928年3月的一天,无所作为的毛正跟袁文才、王佐喝酒解闷,门口来了个卖毛线的郴州小贩,小贩诧异地对士兵说:“毛司令尚在这里饮酒?”小贩告诉士兵,现在山下都是朱德的部队。毛听了,当场跳了起来,连连自语:“好极了!好极了!”袁文才、王佐莫名其妙:“是怎么回事?”毛马上向他们夸口道:“是好消息!朱德是党的高级军事领袖,又是我的好朋友。”其实,毛这时候根本连朱德的影子都还没有见过,哪来什么“好朋友”?但之前他们也已经有过消息往来。南昌暴X乱后,毛的弟弟毛泽覃逃到了朱德部队,朱德又把他派到了井冈山做信使。毛则派过特使何长工,使命是去找南昌暴X乱朱德这支残军,本有兼并意思,但朱德只是说“两个部队要经常来往,互相联系,将来力量要集中”,然后就在湘南做出了大局面,他的“集中”意思恰恰是要反过来兼并毛的问题。伍中豪第三营流落到了朱德手上,朱德并没有纳入自己麾下,而是把他们遣返回了井冈山,表面看是大度,实际也可以理解为朱德的一种居高临下,或者是根本不在乎毛的那么点兵力。就朱、毛个人能力来说,毛最心虚的无疑是自己不会打仗,而这在武装革命当中是能否获取最高权力的必要素养。去接应朱德时,毛对大家说:“军旅之事,未知学也。大家当师长,大家当参谋长,我这个师长就好当了。”毛这话被一些人解释成谦虚,其实正相反,是他对朱德的到来很心虚,无论是朱德来以前,还是后来毛认为自己会打仗了之后,他都没有说过类似这样的话。


1928年4月中旬,在井冈山下的宁冈砻市,朱德与毛直接见了面。这一在中共官方党史中被称为的伟大的朱、毛会师确实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是创造历史的一次会面。那些正在为“六大”而勾心斗角的瞿秋白、周恩来、李立山等人,以及准备彻底控制中共的斯大林、布哈林等,并不知道,中共的基本命运已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镇被奠定了。朱、毛会师的核心意义在于,中国最天才的政治谋略家与中国最天才的军事家走到了一起,一个伟大的枭雄与一个伟大的英雄走到了一起,于是,历史就被创造了。但同时,朱、毛之间的矛盾,也伴随着他们的生命历程而深刻地贯穿在了历史当中,对种种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影响甚至进行了左右。


【朱德宣布离开井冈山】
1929年1月4日,在宁冈柏露村,毛召集了朱、彭两部及地方党主要人物六十多人开会。这个会议在中共官方党史著作中基本被淡化了,但是实际上,这是中共X党史和军史上非常关键的历史性转折会议,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从这个会议在当时条件下连续开了四天来说,可见在这个会议上一定发生了什么重要而难以一时形成结果的大事。与中共后来养成会议癖不同的是,中共早期虽然会议不少,但会议基本都很简短,连续四天的漫长会议是不多见的。
在这个会议上发生了两件大事:1.毛兼并彭德怀;2.朱德宣布离开井冈山。


彭德怀1928年12月11日到井冈山,柏露会议1929年1月4日召开,期间经过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显然,毛是在对彭德怀做好了充分的工作后才召开的会议。因此,在兼并彭德怀的问题上毛并没有受到太大障碍。毛将彭德怀红五军按照实际兵力情况改编为了红四军第三十三团,但作为回报让彭德怀做了红四军副军长兼第三十三团团长,让藤代远做了红四军副党代表兼第三十三团党代表。这样的安排对彭德怀来说,实际上是足够满意的,虽然他原来是红五军军长,但这不过是个名义,实际兵力也就一个团,暴X乱前本就是个团长,现在能成为红四军副军长毫不吃亏。特别要注意到的是,从军人的角度说,朱德实际上等于是红四军中的一个等级标杆,他在滇军中时就已经是中将军衔,从苏联回国在杨森那里策反被任命为党代表时,军衔也是中将,即使在湘南暴X乱时,朱德也没有轻易在自己部队里设置师部军职,仅仅只是安排了一个参谋长职位,到井冈山后仍然如此,其他农军师长改编进来时不过就安排一个团长职务,这是朱德坚持在自己的部队严格遵守正规军规矩,在王尔琢死后,在红四军里从团长到他这个军长之间的军事职务全部空白,即使任命林彪为第二十八团团长职务,朱德都由于林彪资历比较浅犹豫了不少时间,因此,彭德怀能担任红四军副军长,就等于已经被确认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将军。彭德怀原来那个红五军军长由于不存在朱德这样的标杆,从军人角度说,不过是个虚的职位,跟很多原来前一夜什么都不是,过了一夜进行暴X乱做了农军师长或什么司令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真正实在的还是他原来那个团长职务。


从表面看,毛当时似乎大有收获,实现了立即兼并彭德怀的目的,并可以用这个猛张飞老乡分解和约束朱德的权力了,但是,毛恰恰是走了一步大败着。从红四军出身的人后来基本没有人提彭德怀曾是红四军副军长的情况看,红四军的人显然对此很不买帐,不愿意承认彭德怀曾经是自己的副军长。朱德一直不轻易提拔人、封官许爵是造成林彪对他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现在则得到了好处,使得红四军的人把副军长这个职位看得非常重,不愿意接受这个暴X乱前的团长领导和指挥。对彭德怀的不服,另一面就等于是对毛不满,从而构成了朱、毛冲突中毛X泽X东在柏露会议上全面败北的重要因素。


龚楚认为毛是利用彭德怀对付朱,这应该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认识。如果毛只是兼并彭德怀,红四军的人只会支持。兼并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让彭德怀接受前委的领导,承认红五军是以毛X泽X东为书记的前委领导下的部队;比如可以把彭德怀改编为一个独立团乃至给予一个独立师的名号;比如可以把彭德怀部并入红四军,但只给他一个比较低而彭德怀也能接受的参谋长之类的职务。把彭德怀拉进红四军而给副军长职务,自然会被红四军的人看成是为了用他对付自己所敬爱的军长,红四军的人产生反感情绪是很自然的。


不过,毛也不是毫无收获。由于这样“器重”彭德怀,彭德怀是个粗中有细的人,自然也感觉得到红四军的人对自己不买帐,这样,彭德怀与毛也就成了“同盟”,这就为彭德怀对毛的忠诚奠定了基础,并在后来的中共历史上产生重要作用。相应的一个后果是,由此奠基了一个朱、毛、彭的三角关系,并在后来成为了中共武装力量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三角关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共政治。毛用彭削弱朱,毛又用朱压制彭,但朱则联合彭抗拒毛,毛最后又用打击彭来威胁朱,而朱、毛也联手排挤彭。


就兼并和拉拢彭德怀来说,毛在柏露会议上是有得有失,而失大于得。彭德怀则无所谓失,完全是个赢家,得到了红四军副军长的职位。但这个职位的意义不过是承认了他作为一名军人,在朱德这根标杆比照下,已经是一名真正的将军,至于以后真的成为了朱德的副手,则主要靠的是他自己发展了的军团实力,因此,彭德怀在柏露会议上的赢只是小赢,对他来说意义并不大,他既可以接受,也可以不在乎而放弃。


大赢家是朱德。他及时抓住了毛的败着,突然提出,让彭德怀守井冈山,而口口声声“罗霄山脉中段”的毛跟彭德怀一起留在井冈山,他自己则离开井冈山,去赣南开辟新的根据地。实际上,朱德这就是宣布了他与毛正式分手。朱德这一杀手一出,当即让毛说不话来了。龚楚回忆说:“会议时,先由毛报告敌情,继由朱德提出一个方案,他说:井冈山是我们建设了一年的革命根据地,防御工事又做得很好,且有不能移动的重伤兵五百余人,我们是不能放弃的。但是若全部红军守住这个山头,则粮食不能维持长久,有被困毙的危险,因此,我主张将红军分为两部,以红四军之三十一团及红五军全部,由毛、彭德怀两位同志指挥,固守井冈山,我率红四军廿八、廿九两团突围东征,转移到闽、粤、赣三省边区游击,创造新根据地,如此便可分散围攻的敌人,并可东西呼应作战……。当时与会人都同意朱德这一建议。毛登时目瞪口呆。”朱德这一想法是蓄谋已久的,只不过他要找一个使毛没有还手之力的机会,现在,这个机会来了。


对毛来说,朱德这一杀手很显然地是宣布了要跟他分手。朱德所要带下山去的部队,实际上也就是他当初带上山的部队,他重新带下山去,是把井冈山还给毛,不在乎毛所念叨的“罗霄山脉中段”。朱德一当离开井冈山,按照当时中共的规矩,是红军到哪里就归哪里的地方党领导,这样,自然也就是跟毛绝了交。换句话说,所谓的红四军,实际上的主力也就是朱德要带下山去的部队,这样,朱德离开井冈山也就等于带走了红四军,毛这个党代表就只能成为彭德怀红五军的党代表了。


因此,毛首先就要考虑的是跟彭德怀合作,还是跟朱德合作。就全面的素养来说,彭德怀显然与朱德差了一大截,在当时远不是在一个水平等级上的人才。朱德这样的人才在整个中国都难寻,而彭德怀这样的人才在中国可以抓一大把,甚至可以说,就是在井冈山的团、营干部里都不乏更优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以彭德怀的狂妄和暴躁,同样狂妄和暴躁的毛如果跟他作为军长、党代表直接进行合作,还没有在中共确立权威地位的毛很可能是凶多吉少,而朱德则不同,毛深知,朱德实际上并不真正排斥自己,只不过是不满意自己的权力欲而已,他只是要党、军分明。但是,如果跟朱德一起下井冈山,则等于是承认了在与朱德的冲突中已经全面失败,所谓的“罗霄山脉中段理论”也随之宣告了破产。彭,还是朱,这是毛决定自己命运的艰难选择。


但是,毛终究是个枭雄,不会在乎一时得失。跟着彭德怀是前途莫测,跟着朱德则至少会有前景,这才是根本的,其它都可以抛弃掉,包括所谓的“罗霄山脉中段理论”。毛“稍事休息,略加思索后”,提出他也跟朱德下山。既然选择了跟朱德走,毛也就不顾彭德怀了,他还要把三十一团也拉走,但却留下袁文才、王佐团,名义上是协助彭德怀,实际上却是监视彭德怀。已经接受红四军副军长职务了的彭德怀刚得到的一点点好处一下子荡然无存,既成了朱、毛冲突的牺牲品,又等于被朱、毛联手狠狠挤兑了一下。


龚楚对彭德怀的评价是很有野心的人,这应该是大致不错的。对彭德怀来说,他上井冈山不过是暂时栖身,并不想长久呆在这里,更不是为了来帮朱、毛看守这穷山。从军事上说,如果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一支小部队在井冈山得到生存并没有太大问题,但要象毛吹嘘的“罗霄山脉中段理论”那样有比较大的发展,则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帮朱、毛守住这山,则彭德怀等于是条胸无大志的看门狗;如果放弃井冈山,则等于是把朱、毛“送”给自己的井冈山丢了,于情于理都难以交待;反正,是个冤大头。


当朱、毛下山,还只到山脚时,答应守山的彭德怀终于忍不住了,通知朱、毛,自己改变了想法,想带着自己部队从什么地方来,再回什么地方去。朱、毛只能再回到山上,要彭德怀谈条件,两个人这时配合特别默契,软硬兼施,终于,无论是在党内还是作为军人资历都还太浅的彭德怀,只能重新答应两位老前辈,帮他们守井冈山。当然,彭德怀不可能一直在井冈山守下去,只守了半年多,就于1929年8月下山了,至于红四军的番号,彭德怀也基本没有使用。


下了井冈山的毛自然是极其郁闷的。他没有想到,好不容易熬到有了中央正式指定的前委书记职务,取得了最高领袖的资格,却反而在与朱德的冲突中惨遭滑铁卢,不仅权力在实质上已经失去,而且,借以全面提高自己身价的“罗霄山脉中段”理论也告彻底破产,似乎什么都不是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毛只能生气、发火。傅伯翠文X革后回忆:“1929年5月下旬,在连城的庙前我第一次见到毛委员,因为副官杨至诚分给毛委员的房子不太亮堂,毛把杨骂得好厉害。我还听陈毅当面对毛委员说过:‘你这样爱训人,我都害怕。’”


朱德这次下山,在中共军史上是个历史性的战略大转折,它正式抛弃了毛毫无前途的“罗霄山脉中段”理论,采取了朱德到更广阔的地区进行积极割据的战略。由于毛职责本身的需要和善于进行总结、发挥的天才,朱德这一战略成为了毛思想最核心的要点,即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就中共进行割据本身的历史来说,是中共根据地发展进到了一个规模化的阶段,相应地,红军——特别是朱毛红军——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此,中共武装道路不再是畏缩在山沟里的保守主义,而是在广大地区里的进取主义。这一历史性的大转折,是中共官方党史以及一般的中共X党史研究家们至今所没有注意到的,是朱德在南昌暴X乱保存队伍之后,对中共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大贡献。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6: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题》
——朱德
深海当年姓字标,茫茫大地愿难销。
南滇爱友嗟离别,西蜀知音太寂寥。
为国无时还梓里,戎衣何日换金貂。


【朱德奠定了中央苏区的雏形】
如果朱德从三河坝阻击战场撤出到湘南暴X乱还谈不上是真正的长征预演的话,那么,从井冈山突破到攻占长汀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次小“长征”。现在,朱德开始了他大范围的运动和游击,开拓起了一个广大的区域,在这个广大区域里建立起红军赖以大发展的社会基础。在长汀休整了十七天后,在一笔一划教康克清识字、写字的乐趣中心情开始愉快了的朱德,于1929年4月1日率军离开了长汀县城,与次日在江西瑞金与从井冈山逃离的彭德怀残军会师。朱毛离开井冈山后,彭德怀无法守住井冈山,只能也向赣南突围,到瑞金时只剩下了三百人不到。彭德怀心情很复杂,一个月后,他提出重回井冈山,带着部队离开了。


朱德把三个纵队分散出去,很快就以瑞金为中心,把根据地扩展到了包括宁都、兴国、东固在内的大范围。5月中旬,根据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的报告,朱毛向闽西开拔,于5月20日渡过汀江,再次进入福建地区,5月23日朱德消灭了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陈国辉在龙岩的近五百人。5月25日,朱德占领永定城,与邓子恢会合。这时陈国辉重新占领了朱德放弃的龙岩县城,为了吸引陈国辉主力予以消灭,以解除将来在闽西发展根据地的威胁,朱德于6月3日再攻占龙岩县城。龙岩是陈国辉的老窝,被朱德再次占领,陈国辉不得不率他的第一混成旅主力回龙岩,朱德用小股红军应战,边打边退,让陈国辉占领龙岩,愚蠢的陈国辉以为朱德不经打,自己获得了“大捷”,竟然让官兵放假三天庆祝。为了解除歼灭陈国辉时他的援兵威胁,朱德乘机消灭了驻在白砂的卢新铭旅一部。卢新铭原是福建省防军郭凤鸣第二混成旅的团长,朱德于3月14日击毙郭凤鸣后,卢新铭聚集了第二混成旅残部,自任为了旅长。


6月18日,朱德率部六千余人隐蔽接近龙岩县城,19日发动突然进攻,史称“三打龙岩”。在这次战役中,朱德创造了中共军史上的巷战经典。陈国辉兵力是朱德一半左右,约三千多人,但装备精良、整齐,手下多是单兵作战能力很强的、在当地落户的北方兵痞子。由于陈国辉没有防备,朱德迅速占领了城外制高点并攻进了城,但陈国辉手下的兵痞子们非常顽强,使用手榴弹和刺刀与红军进行巷战、肉搏,而红军没有手榴弹,枪上也没有刺刀,在巷战中处于了劣势。经验丰富的朱德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红军避开街巷争夺,改从街巷两侧房屋里,用连续打开墙洞的方法前进,对巷战敌军实施分割围歼。红军按朱德命令改变战术后,迅速把陈国辉残余的兵痞子们压缩到了几个院子里,迫使他们全部投降,歼灭了陈国辉旅的主力。朱德这一穿墙打洞前进、分割围歼的巷战经典战术,在中共“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了充分运用,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随着陈国辉被基本消灭,朱德自开拓出了赣南根据地以后,又开拓出了包括龙岩、永定、上杭、连城等县的闽西根据地,从而奠定了后来中央根据地的雏形。而几乎在这同时,1929年6月25-30日,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召开了六届二中会议,决定要扩大苏维埃区域和扩大红军,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共发生了战略方针的重大改变。


朱德在赣南、闽西所打出的局面,为这一战略方针的改变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反过来,中共战略方针的改变也使得中共的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真正进入到了一个群雄并起的阶段,两方面的结合最终决定了朱、毛成为了中G最大的实力派,而毛则因此而有了问鼎中共最高权力的真正基础,如果朱德不上井冈山,毛的命运肯定会不一样,难怪有人说朱德不和毛会师,毛可能就是个失意的省长,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无题》
——朱德
博得勋名万古垂,轰轰烈烈不逶迤。
雄飞志在五洲外,烈战功存四海陂。
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
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


【确定朱、毛关系和中共基本体制的“九月来信”】
陈毅是8月26日在上海与中共中央接上的头,先向当时中共中央的首要人物李立三进行了汇报。8月28日,李立三、周恩来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总书记向忠发以及政治局委员项英也参加了,陈毅在会议上围绕红四军情况和朱、毛冲突问题作了汇报。之后一些天陈毅继续向李立三、周恩来汇报并提起建议。陈毅坦率承认了自己没有能力担当大任,认为如果中央有得力的人,将朱、毛两个人都换掉是可能的,但估计能够替换朱德的人很难找,因此,可以派一个人去替换毛。陈毅这一实事求是的汇报对毛非常不利,等于告诉了中央朱德是不可取代的,而毛则是可以取代的,自己不过是能力不行,不能取代毛而已。但是,陈毅还只是局限在朱、毛冲突的表面看问题,李立三、周恩来则不同,这两个具有领袖气质的人看到了内在的原则。


陈毅10月1日离开上海,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立三、周恩来与陈毅三个人进行了多次讨论,李立三、周恩来对陈毅询问得非常详细,问了一边又一边,可见李立三、周恩来意识到了如何解决朱、毛冲突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其中蕴涵着非常深刻的奥妙。


朱、毛冲突的本质,是在中共一党专x制前提下选X民主道路还是选择专x制道路的问题。这两种道路又各自存在着不同的演变倾向,朱德的民主主张很容易演变为社会民主,毛的专x制主张则很容易演变为个人独X裁。在暴力问题上,朱德的民主主张具有军队国家化的倾向,而毛的专x制主张则具有国家军队化的倾向。


朱、毛冲突所蕴涵的问题与苏俄十月革命有很大不同,苏俄是议会道路失败后,利用所控制的军队和工人在中心城市暴X乱,夺取政权再实行专x制,现在朱、毛冲突的问题则不同,是共产党在偏僻的地区进行武装运动,朱、毛冲突马上把党-军、党-政关系问题提到了日程上,苏俄经验并不能照搬。苏俄经验的核心是李立三、周恩来所没有疑义的,也即一党专x政下的专x制,就这一点来说,朱德主张民主具有异端性,似乎验证了这个军阀出身的人一直不被重用和信任是正确的,但是,就朱德三河坝以来的战绩说,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共当中还没有任何人超过他,叶挺、刘伯承、贺龙、彭德怀等军事人才都难以与朱德媲比,唯一没有遭到军事失败的湘南暴X乱充分说明了朱德具有那些军事人才所没有的雄才大略,至今为止的以朱德为主的朱毛红军作为最重要的一支红军及其创建的根据地都已经充分说明了他的超人,而且陈毅的汇报已经直接强调了朱德的不可替换,这样,也就等于对民主主张并不能简单予以解除。


就中共根本的价值取向来说,李立三、周恩来绝不会支持朱德,但一个不能被支持的人却不能要他离开红军来上海,就涉及到必须既要支持毛的专x制主张,又要非常恰当地把握对于朱德的分寸。就李立三、周恩来个人的利益来说,他们与毛同为从事政治的人,是党务人员,而朱德是被利用的军人,是执行暴力的工具,彼此属于不同的阵营,因此,李立三、周恩来不会支持朱德,让这个军人站到党务阶层的上面去。


在李立三、周恩来跟陈毅的讨论中,最后全部的问题还是集中在了人事问题上。李立三、周恩来毫不犹豫地决定把托派嫌疑分子刘安恭叫回上海,然后,在朱德不能离开红四军的前提下,就是一个毛的去留问题了。这对李立三、周恩来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题目,所谓讨论一个多月,实际就是他们犹豫了一个多月。他们支持毛的专x制主张,但现在是他与朱德已经几乎水火不容。如果换一个政治大员去,并不是没有人选,甚至可以说中共在这方面是人才济济,但这样毛就要来上海中央,那么该怎么安排他呢?毛是个令人讨厌的人,阴险而好斗,资格又老,现在李立三、周恩来刚刚控制住了傀儡向忠发,掌握了中共的最高权力,如果毛来了,很可能会把水搅浑,打破现在的权力格局。就中共元老帮来说,最难缠的是张国焘,一个张国焘曾经让中共少壮派和国外派头痛不已,好不容易才利用在莫斯科开“六大”的机会把他“软禁”在了苏联,解决了他这个头痛问题。当时的毛虽然不如张国焘那样难缠,但绝不是省油的灯,从他的不遵守纪律和不服从命令来说,可能比张国焘还不好弄,送他去苏联他可以赖着不走,而且送他去苏联也不见得有多少理由。把毛叫到上海很可能是招来一场祸水。所以,李立三、周恩来并不会很愿意让毛来上海。


最后,陈毅提醒了李立三、周恩来。看李立三、周恩来迟迟作不了主张,稚嫩的陈毅发起了牢骚。他说:这次的问题都是你们中央给惹出来了,中央来了封分散红军,要把朱、毛都调走以缩小目标的信,大家觉得朱德不能走,要走就走毛X泽X东,事情就闹起来了,后来又来了个刘安恭添了把火,矛盾就激化了。李立三、周恩来立即兴奋了起来:这就是说,朱、毛是可以相处好的?陈毅同意。这样,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李立三、周恩来决定只调回刘安恭,毛任前委书记,朱德继续任军长,毛不兼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由陈毅担任,在领导权威方面支持毛。他们一决定,陈毅表明回去自己先主动作检讨,以后全面倒向毛。


“九月来信”是陈毅按照李立三、周恩来的意思起草,最后由周恩来审定的。这封有点混乱的长信罗嗦而微妙,既确立了毛的最高领导地位及其职权,也照顾到了朱德的一面。在这封信中,李立三、周恩来明确否定了毛的所谓“罗霄山脉中段”理论,“红军应该是采取经常游击的政策,若停留在一个地区,或企图固守一个地带,求其继续存在,这不但不可能而且必然陷于失败。过去罗霄山脉政权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保守必然要失败”,这就等于肯定了朱德进行进取的战略的正确,但又没有支持朱、毛共同的开辟固定根据地的主张。“九月来信”肯定了朱毛的基本成就和经验。


在实质性的权力问题和组织问题上,既集中和扩大了毛的权力,又分解了他的一部分权力,“红军由前委指挥,对外用军部、政治部号召”,也就是说,内部由毛指挥,但对外的命令发布权原则上则在朱德、陈毅手上。在红四军内部,“党代表名称应立即废除,改为政治委员,其职务为监督军队行政事务,巩固军队政治领导,副署命令等。


军政wei可由前wei书记兼,军政wei可不兼任政治部主任”,从此,朱德就不再有单独发布命令的权力,但朱德仍然是主要的命令发布人,毛则为命令副署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权力分配原则,由于毛既作为最高领导,又有了命令副署权,朱德单独指挥军队的权利就被限X制了,原则上成为了由朱、毛共同指挥,毛终于摆脱了纯党务人员的身份,拥有了部分军队指挥权,第一次真正可以指挥军队了。这是朱、毛关系的一次巨变。


“九月来xin”在总的原则上确定了前wei的独cai地位,“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wei指导机关,绝不能动摇。不能机械地引用‘家长制’这个名词来削弱指导机关的动力,来作极端民zhu化的掩护,”“目前前wei指挥军部、政治部”,但是,又试图限X制毛的权力,要求“党对军队的指挥尽可能实现党团路线,不要直接指挥军队,经过军部指挥军事工作,经过政治部指挥政治工作。以后成立上层政权,则组织党团,经过党团指挥之。党的系统,军事系统,政治系统,要弄清楚”。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6: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太行》
——朱德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注:1940年5月,朱德受命离开抗日前线,从太行山返延安,中途到洛阳去见和自己携手抗日三年的卫立煌将军,经河南济源县刘坪时,朱德回望巍巍太行山,眺望着他曾经率数十万抗日健儿同敌人血战三年的战场,将要告别,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写下此诗。


【朱德第一个真正的败仗】
1929年1月14日,朱德终于实施了他久已酝酿的打出井冈山战略设想,率领第二十八、三十一团及军部、前委人员共二千六百多人,从一条荒废多年的小路,突破围困井冈山的国军防线,向赣南进军。1月23日,朱德占领大余县城,在大余休整了两三天。
这时,朱德遇到了真正强大的对手、老朋友、把兄弟金汉鼎和唐淮源。
金汉鼎这个人本书前面已经谈到过很多次,他是云南江川县人,1891年生,字铸九,与朱德是云南讲武堂同班同学,关系最密切的把兄弟之一,蔡锷带领护国军第一军进入四川讨袁时,朱德已经是支队长,金汉鼎还只是个低级军官连长,但在纳溪战役中突颖而出,被蔡锷特别破格从连长火线提拔为营长、支队长,与朱德成为蔡锷手下最能打的两名将领,并与朱德一起晋升为混成旅旅长,可见金汉鼎打仗的英勇和出色。但金汉鼎比之朱德更只是个武夫,比较缺乏政治头脑,1921年驱赶走唐继尧的顾品珍决定率领滇军东进,去跟广州的孙中山会师,响应孙中山北伐,而朱德已经准备出国,便任命金汉鼎为滇军代总司令,继而代云南省长。金汉鼎留守昆明,结果一向狂妄的杨蓁不服金汉鼎,顾品珍与金汉鼎这两个武夫竟贸然把在滇军地位很高而且威信和网络极深广的杨蓁抓了起来,结果引起杨蓁旅哗变,也失去很多人心,成为唐继尧反攻昆明时导致顾品珍失败的重要原因。唐继尧反攻昆明后,金汉鼎率朱德、刘云峰、唐淮源等人逃离,与朱德、唐淮源经重庆到上海,金汉鼎接受孙中山指令和十万元军饷,资助了朱德后分手回到云南、广西边境的滇军中,住在朱培德部,结果已经替代张开儒的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不愿意让位,武夫金汉鼎也得不到滇军将领们的足够支持,只好到香港做寓公去了。1926年北伐战争后,忠诚于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金汉鼎回大X陆参加北伐,得到朱培德资助后招兵买马,战功卓著,做了第九军军长。


1927年11月,金汉鼎率朱培德第五路军主力九个团一万二千人北上进行北伐,任蒋介石北伐军总预备军总指挥,1928年10月,基本完成了北伐的蒋介石实行精兵政策,金汉鼎任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唐淮源为副师长,辖韦杵第三十四旅、张友曾第三十五旅、周志群第三十六旅。朱德率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前,蒋介石已经下彻底决心,决定坚决歼灭朱毛,进行了跨地区权力调整,把指挥权集中到熟悉朱德的滇系将领手上,任命朱培德为湘、闽、赣三省剿共总指挥,金汉鼎为副总指挥,实际上,对朱毛具体进行围剿的指挥是金汉鼎。


唐淮源这个人本书前面也有提及。这是个必须要永载中国史册但至今宣传很不够的人物。唐淮源,云南江川县人,与朱德同为1886年生,字佛川,也是朱德云南讲武堂时同班同学、把兄弟,很崇尚传统的忠孝道德,曾是朱德最忠实的部下。1913年夏朱德去云南边境剿匪时,唐淮源是与朱德平级的营长,1915年朱德升团副时实际是独立指挥,手下两个营,一个是自己原来的营,另一个就是唐淮源营,而这时朱德已经基本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的游击战战术,因此,唐淮源是非常熟悉朱德的游击战术的。蔡锷护国战争中,唐淮源随朱德入川,后升为团长,唐继尧组建靖国军后晋升为第十五混成旅旅长。1922年与朱德在上海分手后,唐淮源跟随金汉鼎回到了滇军。北伐战争时在朱培德部任旅长等职,1927年底任黄埔军校南昌分校教育长。现在金汉鼎具体主持围剿朱毛,唐淮源自然也就成了金汉鼎围剿朱德的副手。唐淮源最重要的历史地位决定于抗日战争,1937年时唐淮源是陆军曾万钟第三军副军长兼师长,他率所部与日军进行了多次血战,被日军视为中国在北方最精锐的军队之一,1939年因抗日战功卓著升任陆军第三军军长。在1941年5月的中条山战役中,由于友军失守,坚守要地的唐淮源被日军围困聚歼,唐淮源宣布“当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为避免被日军俘虏使国家、民族受辱,让手下官兵突围,自己则举枪自尽,成为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正规军将领中年龄最大的一人,时年五十五岁,被称为“滇军完人”,死后被蒋介石追赠上将。中共建国后,朱德曾派人专门寻找他的遗骨,但没有能够找到。


金汉鼎和唐淮源已经不是杨如轩、杨池生那两只“羊”。金汉鼎虽然政治方面不很聪明,但却是个非常善战的名将和武夫。金汉鼎吃准井冈山缺乏补给的致命缺陷,对井冈山采取的是围困、封锁、逐步收缩包围圈的战略,这正是朱德下山主张能够得到所有人支持的原因之一,朱德吃准了只要自己不愿意打破金汉鼎的包围,其他人就想不出对付金汉鼎的办法,从而不得不支持自己。但是,朱德突破金汉鼎防线后,金汉鼎并不会让他过好日子。金汉鼎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追击,并组织包围。1月25日,朱德没有想到金汉鼎会动作这么快,受到了金汉鼎所部和受金汉鼎指挥的王均部李文彬旅攻击,使朱德伤亡了二、三百人。前面说过,朱德1927年7、8月在湘南的失利一来是无奈之举,二来实际是“兵变”,并不是作战本身的问题,而这一次,则是朱德真正的作战失利,是他从国外回来再次投身军旅后第一个真正的败仗


朱德迅速突出包围圈,亲自指挥自己最嫡系的、以毕占云为营长的特务营断后,率领部队翻过大余岭,进入广东南雄县境。刚在南雄乌迳想休整一下,以为金汉鼎、李文彬的部队应该处于很疲惫状态,不会来进攻,却又得到情报说,金汉鼎、李文彬已经围了过来,朱德只好马上再率部向江西信丰方向转移。到这时候,朱德已经陷入到了真正的困境当中。毛X泽X东一言不发,只是机械地跟着军部跑,这种一支完全处于弱势的孤军在强大的敌军顽强围追下的状况,是他所完全没有见识过的,他应该不会忘记自己秋收暴X乱后在远要好得多的情况下的惨状。不过,这次经历应该为毛X泽X东后来指挥长征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毛X泽X东是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的有超人悟性的天才。红四军其他人显然也没有任何办法,整个部队士气极其低下,处在了彻底的绝望当中。朱德后来评价说:“这一次红军的命运那是极端危险的了。”


朱德的对手一方面是格外顽强,一方面也是特别熟悉朱德的作战艺术,并且也有着非常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实际上,这是滇军系最出色的战将之间的一次比拼,虽然并不是大规模的战役,但从双方作战艺术的角度说,实际上也是中国最高水平的竞赛,而由于是在几个老朋友之间进行,彼此就格外地努力,特别是李文彬,由于跟朱德有着一种特殊关系,更是拿出了全部的本领。李文彬,字质卿,1894年生,云南盐兴县黑井镇人,1916年当兵,1918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泸州分校,就学时驻守泸州的旅长朱德曾兼任过泸州分校的战术教官,教过李文彬,因此,朱德与李文彬有师生之谊。李文彬毕业后分配在靖国联军第二军朱德第三混成旅任排长,后来升为连长,因此,他也是朱德部下,并且一直非常崇拜朱德。


1927年朱德从武汉到南昌任朱培德军官教育团团长时,李文彬是朱培德第三军第九师第二十五团团长,正好率所部在南昌整训,便经常请朱德给第二十五团做“精神讲话”。1928年6月朱德三打永新,在新七溪岭所直接面对的强悍敌军,正是李文彬。1928年10月蒋介石对国民革命军进行缩编,一般人都是降级使用,李文彬反而升为了第二十一旅旅长,可见李文彬是个非常不简单的人。1950年,李文彬被蒋介石任命为了台湾陆军大学校长。与李文彬几次交手,虽然彼此是敌人,但朱德非常欣赏自己这个学生和老部下,朱德立即写了封信给李文彬,李文彬在1929年2月除夕前收到了信,据当时的王均第七师第四十一团团长、原李文彬团营长胡彦回忆,朱德在信中说:“质卿吾弟,南昌一别,匆匆年余,几年来,各为一阶级而奋斗。吾弟对军事进步很大,对政治没有注意。遂川一役,能出奇制胜,不负吾之所教,大庾一役,追随吾后多日,不辞辛劳。现蒋冯阎桂同床异梦,将来必然发生问题。识时务者为俊杰,若能率队归来,自当竭诚欢迎,如为环境所限,个人来归也很赞同。目前暂处困难,将来工农革命一定成功,何去何从,吾弟及早图之。”信中所提的“遂川一役”,是指1928年10月底、11月初争夺遂川县城的战役,当时周浑元部进攻宁冈,李文彬部进攻占领遂川县城的朱德,使朱德两头不能相顾,只能不战而弃遂川,回宁冈惩罚了周浑元。大庾,即大余。作为职业军人,朱德在信中毫无责怪李文彬的意思,反而是对他大为赞赏,表扬他“对军事进步很大”,非常希望他能再到自己手下来,而且只需要他“个人来归”。


朱德在信丰休息一夜后,不敢怠慢,立即折向东南,进入寻乌县,在一个叫圳下村的地方宿营时遭到独立第七师师长刘士毅的袭击,朱德率军越过山岭到属于寻乌的罗福嶂,忽然又折向瑞金。这时,跟着朱德逃了一路的红四军官兵已经沉不住气,一片怨言,觉得宁愿战死也不愿意这样没有目的地逃跑,一些官兵趁朱德路过时叫道:“当军长,不打仗!怕死让我们来指挥好了!”朱德见士气低落的部队已经成为了哀兵,当即告诉大家,他决定打一仗:“你们要打吗?要打就打!”朱德很快看中了大柏地麻子坳的地形,2月9日大年初一,朱德在大柏地麻子坳伏击了追击的刘士毅,击败两个团,俘虏八百多人,彻底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样,朱德身后再也没有强大的追兵了。2月13日,朱德占领宁都,休整了部队。2月22日,朱德率军到了东固,与李文林红军独立第二团、段越泉红军独立第四团会合,终于完成了下井冈山的重大战略转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8 01:51 , Processed in 0.0501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