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8|回复: 3

【心远观史】明清玉米真是能改变历史的高产作物吗?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3-9-3 1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远观史】明清玉米真是能改变历史的高产作物吗?



明清历史爱好者多年来形成一种共识,明朝亡于小冰河时期的遍地灾荒。而清朝得益于来自南美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的普及,不但应付了灾荒,而且使人口增加到了四亿。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并成为很多起点穿越YY小说主角改变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但玉米这种作物,在古代真的是高产作物吗?大概是现代农业玉米亩产超过千斤的生活印象过于深刻,明清玉米的产量也被不事农桑的历史爱好者们高估了。他们忽略了现代农业的改良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灌溉等技术进步的影响,明清包括民国,玉米并不是一种特别高产作物。



这里有一个1920-1930年代统计表:

冀鲁豫三省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亩产量比较 单位 : 市斤/ 市亩

年度

                              

小麦 玉米 高粱 谷子 小麦 玉米 高粱 谷子 小麦 玉米 高粱 谷子

1924

—29   127     171     152     176   159     170     212     230     135    148    165  157

1931  120     178     159     182    149    194     209     230     137    119    139  144

1932  114     181     167     174    147    188     224     226     137    137    172  147

1933  141     162     148     155    151    171     206     211     164    134    177  147

1934  116     160     133     169    139    185     197     226     142    159    175  173

1935  101     169     150     168    124    200     218     235     135    150    196  170

1936  103     175     196     203    137    181     255     247     172     93      193  123

平均  110     170.8 157.8 175.2

资料来源 :许道夫编《: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



从上面资料看,以平均亩产量计,玉米确实远高于小麦,大约是小麦亩产量的1.5倍。但对比高粱,也就是其亩产量的108%。而对比最传统的作物谷子,亩产量则大抵相当。



当然,上面的数字是原粮数字。想作为食物,还要进行加工。小麦的出面率平均为85%,玉米的出面率平均为93%,高粱的出米率平均为79%,而谷子的出米率平均为75%。这样算来,一亩土地用来种玉米得到的食物比起其他北方作物显著增加,即使原粮亩产量和玉米持平的谷子,也因为出米率低而导致粮食产量比玉米低10多个百分点。



虽然玉米比其他传统作物拥有至少十多个百分点以上的食物产量,但直到民初,玉米的播种面积依旧不大。

下表:

直隶和山东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较 (1914) 单位 :旧亩

省份  粮食作物       小麦        高梁                                   玉米           大麦           粳米

直隶

种植面积           17 674 112   15 331 399    5 861 614   5 689 722   2 058 157  1 267 421

排列位置                     1                    2                       3                    4                      5                  6

山东

种植面积          42 205 303  30 755 226    12 577 586   3 313 223   4 642 641   600 323

排列位置                      1                    2                       3                      5                        4              6

资料来源 : 第三次农商统计表。

: 黍包括粟、稷、黍三种作物 ,主要是粟(即谷子)



1914年的直隶和山东两省情况来看,玉米的播种面积在直隶只有小麦面积的32.1%,高粱面积的37%,比黍(谷子)面积稍低。在山东省的播种面积,更是只有小麦面积的7.8%,高粱面积的10.7%,黍(谷子)面积的26.3%



直隶山东的小麦都是冬小麦,可以在一定情况下和高粱谷子玉米等作物实现一年两熟,所以小麦被普遍种植。而玉米的种植面积,在两省从未超过高粱和谷子,即使亩产粮食的产量比高粱和谷子要高一些。



从上面的资料观之,玉米作为从南美引进的高产作为,至少在华北地区,并未对粮食产量和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玉米解决的大抵主要是在山丘旱地可以播种,额外增加了一些可耕地和粮食产量。但指望玉米在明清北方的普及解决饥荒,以及带来大幅人口增加,是不可能的。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发表于 2013-9-3 13: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完蛋因素有很多。清代人口增长当然不是因为玉米,我早就已经转过贴子了。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发表于 2013-9-3 14: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复制一下其中有关人口问题的段落吧,有些是结合数学函数图形的解说,看得我云里雾里:

也即直接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人口生活所需边际成本的降低,也就直接导致家庭繁衍子女的增多。
  
  这个规律不仅仅适用于解释历史,也适用于解释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情况。
  
  比如在西欧,北欧等高度富裕发达的社会,其实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有些国家是负增长。
  
  而如印度,中国(计划生育前)这些相对贫穷的国家,反而人口增长率很高。根本的原因是,在西欧,北欧这些国家,增加一个人口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很高(对这些国家来说,一个人口增长不仅仅是增添一双筷子的问题,而是要涉及很好的饮食,很好的住房条件,很好的医疗保障,很好的教育水准,所以边际成本很高),而在中国过去,以及现在一些地区,增加一个人,仅仅是添一双筷子,只要满足基本的糊口条件就行了,这样导致边际成本很低,所以增加人口从经济学上就成了合理了
  
  
  
  再来看一下,假如在边际成本下降,同时因为某些进步(技术的改进,制度的革新,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导致边际收益曲线上移,那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图中用虚线画出的MP+曲线就是代表技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边际曲线上移,这时候边际成本曲线MC2与用虚线表示的新的边际收益曲线MP+的交点所对应的人口数量是L33,显然这个时候增加的人口就更多了。这时候技术进步的成果显然并没有能让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享受到,由于边际成本依然是MC2,所以他们的生活消费依然停留在相当低的水平上。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边际成本升高的情况,如果技术条件不变,显然边际成本升高,意味着这个社会最底生活消费水平的上升,以及人口的相对减少,否则就会引起社会矛盾,引发激烈动荡。
  
  
  
  分析到这里,我们始终是把其他条件,也即MP= =MP(L,K0)中的K0当成是一个不变的,或者独立的变量来看待,MP(L,K)中K代表的是一切其他因素,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制度,自然资源条件等等。但是这个变量K,真的是完全独立的么?真是与边际成本也即一个社会的物质消费标准的底线无关么?
  
  只要深入思考一下,并非如此,边际成本高,意味着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能够享受到相对更好的物质待遇,甚至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物质基础去发展体力与智力,并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部分人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艺术的发展,科学的革新,政治的革新)。所以边际成本更高,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科技发展,制度革新的机会也就越多,在图2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边际收益曲线上升的也就越快。相反边际成本越低,则这个社会科技发展,制度革新的机会也就越少,社会也就呈现越停滞的局面。
  
  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K=g(MC,W),其中W代表影响科技与制度发展的其他一些因素,如果简单设定的话可以,认为K对MC求偏导数大于0,也即MC增加的时候,K也增加,MC减少的时候K也减少(当然如果要更精确的对应现实情况,应该有更复杂的设定。)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所说的这些来描述一个正常社会,与内卷化社会的运动变迁的过程了。
  
  在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里,初始状态还是边际收益高于人口的边际成本,然后人口逐渐增加,边际收益开始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社会总收入的增多,奢靡消费现象的蔓延,边际成本开始上升,边际成本上升的结果,推动了科技发展、制度革新;而科技发展、制度革新的结果又导致边际收益曲线的上升,边际收益曲线上升使得原先同样水平的人口对应了更大的边际收益,于是边际收益又拉开了与边际成本的距离,社会重新开始人口增加的过程,边际收益又开始降低,边际成本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上升,如此科技水平(社会制度),人口数量,边际成本,互相推动,交迭上升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这样的一个社会就是没有内卷化也没有过密化的社会。
  
  
  
  而在一个内卷化的社会里,初始状态也是边际收益高于人口的边际成本,然后人口逐渐增多,边际收益开始下降,而与此同时,边际成本却并没有上升,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线上,甚至反而有下降,科技的发展,制度的革新被抑制,使得边际收益曲线没有上移的运动,于是人口就只能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地方实现平衡,甚至由于边际成本的下降,导致更多的人口,这样一方面是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甚至反而有所降低,社会底层大量劳动者依然是处于赤贫糊口化得境地之中,这种社会现实正是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表现。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应该很清楚,过密化(或者内卷化)合理的含义应该是边际成本的下降,而并非过去包括黄宗智,赵冈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边际收益的下降。单纯讨论边际收益的下降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打打就好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12-10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8 21:07 , Processed in 0.0289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