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8|回复: 0

钱茂伟:史学史研究亟需自己的理论与方法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581

积分

游客

积分
581
发表于 2007-11-30 15: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史学史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研究视野的创新关注不够、自我反思不足等。因此,史学史研究要善于应对史学领域内外变化的挑战,呼应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促进传统史学研究视野的转换,提升传统史学的研究水平,探寻自己的理论与方法。



传统的史学史研究模式略显保守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史学史已成为一块成熟的“领地”。不过,由于圈内学人“闭关锁国”倾向重,对研究视野的创新关注不够,自我反思不足,当今中西史学理论研究日新月异的光辉并没有照进史学史研究的殿堂。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传统的史学史研究模式略显保守、落后了些。大陆史学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大方面:

  1.学科建设讨论不足,理论反思不够自觉。老一代的史学史研究者,重视实践,忽视经验累积,没有文字化的方法、套路留下来,理论与方法思考的文章及专著不多见。

  2.研究与编纂方法陈旧。古代的史家多是兼职的,数量不多;当代的史家多是专职的,数量庞大。面对众多的史学工作者及其史学作品,史学史如何研究?如何书写?这类问题思考不足。

  3.无法有效应对史学领域内外变化的挑战。近年来,其它二级学科专家涉足史学史研究,如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史学史专业领域师生对此书的认知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就值得研究,不能简单地回避,这实际是一个如何面对其他学科研究者的进入问题。

  4.研究生培养上方法讲得不够。长期以来,大陆的史学史专业研究生培养,完全是建立在经验型教学基础上的,缺少方法论的指导,至今没有一门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训练课程。

      5.史学史研究缺乏对当代史学的导向作用。史学史直接的研究对象是史学家的思想及其成果,史学史研究学术味更浓些,所以史学史研究的作用也更间接一些。史学史研究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但也不能为研究而研究,它起码应该为当前的史学建设有所启示。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引导现在、预测未来。

转换传统史学史研究视野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史学史如何做?创新是学术发展之大势,要善于应对史学领域内外变化的挑战,呼应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促进传统史学研究方法、视野的转换,提升传统史学的研究水平。具体地说,史学史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需要借助新的史学理念,对传统史学研究的模式作清理与整合,使之更加理论化、科学化。传统史学研究的反思需要现代史学的认识论来支撑。后现代主义史学提出了不少迥异于传统史学的理念,这可以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史学现象的更深层本质。史学史学科建设不能是封闭式的,应是开放式的。

  2.加强史学史研究的反思。反思是创新的起点。“学之为言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只有反思、批评,才能产生新的动力。不经反思,重写就变成重复。缺乏想象力,就是缺乏反思能力。希望能多一些史学史研究批评与建议的好文章,这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

  3.增强传统史学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以问题考察为中心,扩展视野,而不是画地为牢,这是史学史研究方法创新的关键所在。

  4.史学史专业研究生培养要讲究理论与方法。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要求最终能否落实,取决于年轻一代的学术素质。只有用更高水平的、更新的理论与方法来训练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才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新一代接班人,学科的进步才有希望。

  5.史学史研究需要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一个学科发展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活力,而增强活力的关键是研究模式的创新。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出路在哪?在中国,就在于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从哪里寻找理论与方法?从中国经验中提炼最为关键,并参照外国经验,归纳出适合中国的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有了连续的、完整的二十多年学术发展经验,到了该总结研究经验的时候了。史学史从业经验的总结,须遵循全面原则,须有全球视野,包括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与提炼。研究的原则、方法应该是从实践来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

史学史研究的基本路径

  历史认识与文本理论。大体说来,由历史事实到史学著作,要经过“事实-记忆(回忆)-口述(口传)-文本记录-历史认识-文本编纂”六个阶段。历史事实只有一个,无非能否发现而已;但历史认识却是多样性的,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史学史是一部人类主体重构史。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方式,史学史是研究不同时期人们认识历史的学问。历史观念研究是第一位的,历史活动研究是第二位的。史学史研究的套路在本质上是一种史学文本解读。文本是当代产生的比较中性的一个学术概念。文本世界是由文字建构起来的,是文字的产物。史学文本是被文字表达的历史。所谓史学文本,就是作为一种语言系统的历史。

  历史学各学科史研究。我国史学史研究的特点是,传统史学史发达,而学科史研究落后。至于近二十年的史学发展历程更需要加强研究。近二十年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是非常值得总结一下的。柯林伍德常言,研究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须先掌握这个问题本身的历史,这也就是学科史。

  史学的诠释学特质。史学包括史学史研究,面对是的史学文本,所以,一定要讲清文本理论与诠释理论。诠释学是从西方哲学中引进的学术术语,史学理论也涉及历史解释问题。史学离不开诠释学,没有解释,就没有意义,也就没有史学作品的产生。史学史研究讲历史诠释,主要研究历代史家是如何诠释历史的。一部史学史,就是不同时代的史家对历史不断记忆与诠释的历史。历史的诠释模式基本可分为政治化历史诠释、哲学化历史诠释与历时化历史诠释三大类。

  历史理念史研究路径。观念史取向即观念历程研究。在大陆,起初,流行史学思想史研究。后来,是历史学的理论遗产研究。而在海外,则是历史意识与观念史研究路径。思想与理论让人的感觉是精英意识浓一些,意识与观念则大众化一些。意识、观念、思想、理论是一个思维由低而高、由一般到精英的过程。

  史学史的群体研究取向。学派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知识分子(儒生)团体有自己的地域、学科、师承的传衍轨范、行为方式和知识话语;一种是后人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而建构的。两种方式都离不开建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讲学派就是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学术现象。

  史学史研究的时间定位法。历史是一门时间性很强的科学,时间定位是历史研究的特色之一。做史学史,学术编年之法仍是不可少的。要判断一件事情的结果,就要把它的过程先弄明白,然后才能去考察结果。史学编年的价值,就在于对事情的过程搞清楚,不会在事情的过程上有重大的失误。

  史学史的国家视野与民间视野。从国家与社会来看,根据记录内容的不同,历史书写可以区分为“国家书写”与“民间书写”两种。记录国家政府内容与记录民间社会内容是区分两种视野的关键。中国史学史上的书写,从内容上来说,经历了由国家书写向民间书写转移的趋势。史学史的发展轨迹必须写出国家书写的由来与发展。由国家书写与民间书写的消长看史学史的变迁。抓住这条主线,可以写出一部新式的史学史。重新思考国家书写的演变和民间书写的演变,是为了认清未来史学史研究的方向,更好地做好史学史研究,这也是反思史学史的动机所在。

  史学的范型。史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借用美国学人库恩的话说,有不同的“范型”。中国传统史学即所谓的古代史学,也应有不同的“范型”。传统史学有哪些阶段范型?实际上,中国传统史学大体可分叙事史学、义理史学、考据史学三大类。从时间上可粗分为汉唐流行叙事史学、宋明风行义理史学、明末清初流行考据史学。叙事史学、义理史学、考据史学就是传统史学的三大范型。

  接受史学研究路径。所谓接受史学,是从社会与个人接受角度研究史学演变的一种模式。接受史学重视的是读者在史学史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的史学史研究,正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打开中外的史学史著作,只有史家及史著的时代背景、撰述目的、撰述内容、撰述特点、史料情况、史学思想等的研究,很少有对史学著作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影响的研究,忽视读者对史著的接受及其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朱政惠在《从接受角度研究史学》中说:“严格说来,历史学的全过程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史家撰述的过程,一是读者阅读接受的过程。只有当史家撰述完成,并由读者接受,并从中汲取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史学撰述的全过程才算真正完成。”显然,从社会读者角度来思考史学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中外史学互动研究模式。开展中外史学的传播、比较研究。在古代,中国史学曾对日本、朝鲜、越南诸国史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以中国为核心,曾形成过东亚史学体系。近代以后,中国史学又受到了西方史学的影响。中外史学间的这种互动影响历史,是很值得研究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19 21:24 , Processed in 0.0259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