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1|回复: 3

鸦片战争教案一例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7-11-27 09: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原为繁体;现今题目为转贴者所加)

国中历史第二册「鸦片战争」教学与评量之设计

壹、前  言
在中国历史的分期中,鸦片战争被视为近代史的开端,可见此一战争所具有的意义与地位。但在国中的教材中,对战争发生的原因,并未做较为明确的解释,容易让学生误以为鸦片战争即完全因为鸦片问题而开打。但就如李剑农教授所说:「这次的战争,表面上是因禁止鸦片问题而起,是中英两国的战争,然就战争的真正意义而言,可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因为中西人士,对于国家政治,及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完全不同,所以才生出许多不易解决的纠纷问题来。」因此,深入探讨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以透视这场战争的影响,帮助学生建构历史图像,是这份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
在这份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应用数据研读与问题设计,配合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讨论,来达到建构历史知识的目标。讲授内容着重于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战后所丧失的主权及战争的影响,而战争的过程则不是讲授重点。同时为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特色与精神,设计模拟历史剧,由教师提供剧本,指导安排学生于课余时间排练,再于课程进行中演出,以活络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深入历史的情境。另外,为求讲解脉络清晰,相关的观念史实,也会一并并入本次的教学设计中,所以预估大概需要两节课的时间教授完毕。
在教学评量的部分,教学设计的内容,就是本节重点之所在,当然也就是命题焦点所在。所以,本次教学设计的评量部分,仍着重于鸦片战争背景、战后丧失的主权与鸦片战争的影响三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本节教学内容的了解。

贰、教学大纲
一、导入
二、鸦片战争发生的远因
1.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贸易的态度
资料一:清末文献中对于中西贸易的看法
思考主题:为何中国对于贸易会有此种态度和观念?
2. 中国天朝的观念、态度和对贸易的限制
资料二:清末防范夷商的限制
思考主题:此种观念对于当时中外国际关系会有何冲击?
3. 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发展
思考主题:为何英国对于废除贸易限制行动最为积极?

三、鸦片战争发生的近因——鸦片问题
1. 鸦片的由来与输入情形
资料三:清初至清中叶鸦片输入中国的统计数字
2. 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后的危害
资料四:有关鸦片毒害描绘的诗文
思考主题:为何鸦片会在中国境内大量的流行吸食?

四、查禁鸦片的行动
1. 查禁鸦片的主角——林则徐
资料五:林则徐故事的模拟历史剧
思考主题:道光皇帝为何支持林则徐的主张并派他禁烟呢?
2. 林则徐查禁鸦片的行动
资料六:行商走私鸦片而成为巨富
思考主题:林则徐的销烟行动给外国人何种观感?
3. 禁烟运动的冲突

五、鸦片战争的爆发
1. 英国政府决议出兵
思考主题:英国最后决议出兵显现什么意义?
2. 战争的经过

六、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1. 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的签订
思考主题:为何此两个条约中国丧失如此多的权利?
2. 鸦片战争的检讨和影响

参、课程的进行
一、导入
为了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最近新闻报导中的话题来导入教学内容。先问学生:新闻报导在一些PUB中查获一种药丸,吃了会让人兴奋而感觉昏昏沉沉的,是什么东西呢?学生应能回答出快乐丸。对,很好,快乐丸因为会让人兴奋感觉昏沉而忘忧,被有些不法之徒用来作为害人的工具,所以已被列为禁药。再问:台湾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属于禁药或毒品呢?安非他命、大麻、鸦片。很好,其中鸦片是自清朝中期开始盛行的毒品,还曾经引起一场战争呢!你们知不知道是什么战争呢?鸦片战争,对,很好。此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进入课程设计的主题:清代为何会因为鸦片的问题而引发战争呢?原因和背景并不只是因为鸦片问题这么单纯喔!要深入讨论,就要从近代中外的贸易开始说起了。

二、鸦片战争发生的远因
1.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贸易的态度
近代以前,欧亚之间因为海路交通不发达,所以经由海上的贸易活动并不盛行。问:这种情形要到什么时候才改变呢?欧洲人发现新航路后。对,再问:为何欧洲人会发现新航路到东方来呢?因为马可波罗游记把东方描述地相当富庶,引起欧洲人的向往。对,很好,所以陆陆续续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都从海路到中国来贸易了。再问:可是在清初,为了对付明郑反清势力,海上贸易曾一度遭受极大的打击,为什么呢?因为清廷实施海禁政策,不准人民出海。对,一直要到清朝打下台湾后,才重新开放对外贸易。再问:重新开放贸易后,我们喜不喜欢外国人来做生意呢?学生可能依现实的想法来回答,喜欢啊!因为我们可以赚钱嘛!此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不一定喔!因为想一想,中国自古以来以什么立国呢?农业。对,所以将平民的身分排列为士、农、工、商,表示对农民的尊重,由此可知哪一种人的地位最低了?商人,这代表什么意义呢?表示我国以往对商业并不重视。对,那为何我国不重视商业呢?学生若无法回答,则由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因为我国地大物博,经济都能自给自足,用不着西洋的物品,所以认为通商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好处。再问:既然如此,那为何我们还让外国人来通商呢?研读【资料一】,看完后,要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因为我们认为外国需要中国的货物,所以把贸易当成是给外国的恩惠,给不给贸易是中国的权利。再问:为何中国对于贸易会有这种观念和态度呢?引导学生从资料和课堂讨论中找出两个答案,一个是中国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不将贸易视为必需;另一个则是因天朝观念的影响。接着便可抛出一个问题:天朝观念对于中西贸易的进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数据一】清末文献中对于中西贸易的看法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本不需藉外夷货物来互通有无。但因为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你们所必须之物,所以我国体恤你们给你们恩惠,在澳门开设洋行从事贸易,让你们日常所用不会匮乏,得到一些利润。今日你们国家的使臣在天朝规定的条例之外,又提出了一些陈情要求,这是太不懂得尊重体会天朝给予远方之人的恩惠,以及安抚化育四夷的道理了。见马加尔尼使华后,高宗乾隆致英王第二道敕谕,
选自【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254页。
2.    中国的天朝观念、态度,及对贸易的限制
中国自古就有夷夏之防的观念,认为华夏文化才是文明人的高等文化,四周的游牧民族则称之为夷狄,是毫无文化的野蛮人,甚至与犬羊同类。这种观念到后来,因为中国国力强盛、疆土广大,就发展出一种天朝观念——我国以世界中央上国自居,把其它国家都视为蛮夷之邦。在天朝观念之下,我们对外所采取的策略是恩威并用的。所谓恩就是给外夷一些利益来安抚笼络,问:所以前面说过,我们把什么当成是给外国的恩赐呢?贸易。对,很好。所谓的威,就是要外夷尊重中国为上国,自居为藩属的地位,所以如果到中国来,就必须向我国朝贡,若不遵守要求,我们就会停止贸易,让外夷屈服。问:在这种观念之下,我们和外国人会不会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接触会不会很频繁呢?不会。对,那我们对外国人的了解深不深呢?不深。对,所以当时我们对外国人有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说:我们认为西方人因为常吃奶酪,肠胃很容易打结,只有饮用中国的茶叶,才能够解决这个毛病,因此在【数据一】中,我们才会认为茶叶为西洋各国必须之物,把贸易当成是给各国的恩惠。又比如:我们在称呼外国人时常加上个口字,英国人就称为咭唎夷,这代表什么意思呢?代表外国人和犬羊一样是野蛮动物,只有一张口会吃,什么文化都没有。再问:在这样的观念之下,我们虽然让外国人来贸易,会不会让他们在中国各地随处走动,和中国人混杂在一起呢?不会。对,所以为了防范混杂及管理方便,清廷就在高宗时,规定往后中外通商只能在广州进行,而且对夷商的管理设下重重限制,让外商相当地不满。

阅读【数据二】,比如第四点规定:夷商购物必需经过行商。什么是行商呢?当时在广东因为外商特别多,买卖货物经常会与当地人发生纠纷,于是便出现一种类似今天经纪人的行商。
【数据二】清末防范夷商的限制
清末防范夷商的限制,屡经修订新增,总计最让外商不满的大致有下列十点:
1.    夷商及商船禁止在广州过冬,故每年只能在五月至十月间才可到广州,其余时间只准在澳门居住或停泊。
2.    夷人军舰一律不准到广州。
3.    夷商在广州必须住在特别为其建造的「夷馆」里面,不许带凶械火器,随从役仆不得超过五人,并不得雇用仆妇。
4.    夷商购物必须经过行商,如欲自行出外购物,行商需亲自随行但不许购买汉文书籍,夷商并不得自行学习中文。
5.    夷商不许泛舟江上,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等三天,才可以赴花园游玩,但必需有翻译同行,如滋生事端,翻译需负责。
6.    夷商不得进入广州城内,不许坐轿。
7.    夷妇不得到广州。
8.    夷人不得与中国官吏直接交涉,如有所求必须透过行商禀告。
9.    不准雇用华人代为打听物价。
10.    行商不得积欠夷商的债务。
取自【国中历史教师手册】第二册,17~18页。
问:行商本来的工作是什么?经营和外商的买卖。对,后来清廷为了管理方便,避免纠纷,规定凡是外商输入货物,都必须经由行商之手,而这些行商为了避免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又联合成立一个「公行」的组织,从此垄断对外的贸易。再问:这公行既经清廷许可垄断对外贸易,权力大不大呢?很大,对,很好,公行不只是管理对外贸易,且成为清廷和外商的中间机关,受官府委托代为管束洋商,所以在【数据二】的第八项中,说外商若有事必须透过行商才能向中国官吏禀告,可见公行地位的重要了。问:若你是当时做生意的洋商,想顺利赚钱,一定要巴结谁呢?公行。对,很好,再问:那想象一下,公行为快速赚钱可能会趁机做哪一些事呢?收红包、接受贿赂。对,所以外商喜欢这种公行的制度吗?不喜欢,因此这一点限制一直是外商极力想要废除的。另外,在第五点规定中提到:夷商平时居住在夷馆中,只能在每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等三天游花园。问:你认为这一点合理吗?不合理,对,所以外商对这一点也很反弹。而且,让他们更受不了的是,每到这三天会有许多中国老百姓跟在出游的外国人的身边,干什么呢?等着看笑话,原来外国人对中国风俗不了解,每次出来都会产生一些问题,所以老百姓赶来看热闹,当时老百姓把这些出游的外国人称为「三八」,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每个月的八、十八、二十八等「三个八号」出来的,这是「三八」这个辞的由来。再问:你如果是当时的洋商,对于中国老百姓这种不尊重、看热闹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感觉?不舒服、很气愤。对,那你想不想改变呢?当然想。可是中国会不会同意改变?不会,为什么?因为在天朝的观念下,中国认为通商是给外国人的恩惠,自然不会认为这些规定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了。再问:这种天朝的态度和观念,对于中外关系会有何冲击呢?双方很难有沟通的余地,很容易发生冲突。

3. 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发展
问:当时在所有前来通商的国家中,与我们发生最多冲突的是哪一国呢?学生若无法回答,藉由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在十八世纪清中期时,世界上最强的是哪一个国家?英国。对,再问:英国为何会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的帝国呢?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对,很好,再问:英国工业革命成功后,为获得原料和市场,必须对外发展什么呢?贸易。对,因为中国市场广大又资源丰富,就成为英国积极发展贸易的对象,所以当时英国是对华贸易最占优势的国家,对于通商的限制最为不满。不过,最早英国负责发展对华贸易的是由商人所组成的东印度公司,问:既是商人,一切的政策目标都是为了什么?赚钱,对,只要能够赚钱,不合理的限制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所以并不想发生大冲突,只想以外交手段看能不能解决通商限制问题。问:在这种想法下,英国政府派哪两个使节团到中国来谈判呢?马加尔尼和阿美士德。再问:结果有没有达到预定改善通商的目的呢?没有。对,再问:由此可见经由外交的手段能不能改善这些通商限制呢?不能。正当此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发展到高峰,需要更多的原料与市场,更积极地拓展对华贸易。于是,英国在十九世纪废止了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通商特权,由英国政府直接与中国往来。问:这样的转变对中英之间的贸易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若答不出来,让学生跟着思考,问:以前由东印度公司负责贸易时,商人一切的政策都以什么为目标?赚钱,对,很好,所以即使遇到不合理的待遇看在钱的份上,忍不忍也就过去了。但现在不一样了,由英国政府直接与中国往来后,除了注重商业利益外,还要在意什么呢?国家地位和尊严。对,所以为了国家的尊严,有些不合理的限制,就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而此时刚好发生了鸦片问题,冲突就爆发了。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09: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鸦片战争发生的近因——鸦片问题
1. 鸦片的由来与输入情形
鸦片又名阿芙蓉,是由罂粟花提炼出来的,唐代传入中国,能安神止痛,具有麻醉的功用,被当作一种药材。明朝开始沿海居民渐渐学会吸食的方法,到了清初时,因为吸食的方法更加讲究,鸦片的输入量大增,甚至有人开烟馆卖烟,很快就流行于中国各省。当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消息传出之后,英国兴奋极了,为什么呢?原来早期英国与我国做生意都是赔钱的,他们卖到中国货物赚的钱,还不到他们买中国茶叶、丝绢、瓷器所花的钱的十分之一,此时,英国想到可以卖什么东西到中国来平衡贸易的损失?鸦片,对,于是,英国就在印度大量栽种罂粟,制成烟土后卖到中国,使得鸦片输入量大增,阅读【数据三】。问:鸦片大量输入,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中国的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对,很好,除了这个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问题呢?
【资料三】清初至清中叶鸦片输入中国的统计数字
取自【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593~594页。
2. 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后的危害
清末我国用白银来购买鸦片,鸦片大量输入的结果是使得白银大量外流。这有什么影响呢?原来当时我国通行的货币是白银和铜钱,市场上交易用的是铜钱,可是人民纳税时政府是征收银两,因此人民必须先将铜钱换成银两后才能缴税。问:白银外流后,白银的价格愈来愈贵,那相对的铜钱价格会变得贵重还是低贱?低贱,对,所以本来七、八百元铜钱就可以兑换一两白银,可是自从鸦片大量输入后,要一千五、六百铜钱才能兑换白银一两。问:这样人民缴的税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变多了。那人民的生活会变好还是变痛苦呢?变痛苦。再问:人民生活痛苦缴不出税来,政府的财政会如何呢?陷入困境。对,所以,鸦片大量输入,不只是使得民生困苦,也使得政府的财政发生了问题。除此之外,鸦片大量输入,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阅读【资料四】。

【资料四】有关鸦片毒害描绘的诗文
1. 吴嵩梁『洋烟行』:「……双枕对眠一灯紫,似生非生死非死,瘦肩耸山鼻流水,见者咸呼鸦片鬼,……呼吸苟延日余几,鸣呼生已无人理。」
2. 黄钺『鸦片烟古风』:「携带偶遗忘,性命不可保,涕泗立横流,形容顿枯槁,厌厌陈死人,僵立但未倒。昔见江广生,北赴春闱考,瘾发死场屋,直等道路殍。……」
※此诗文在讲解时,将会逐句翻译成白话,让学生易于了解。
取自【林则徐传】,205页。
问:鸦片的另一项危害是什么呢?伤害身心健康。对,为什么呢?鸦片具有刺激神经使人兴奋的作用,吸食几次后便会上瘾,上瘾之后由于刺激过度,反倒成为神经衰弱,要靠吸食才能振奋精神,若一天不吸食,就会鼻涕眼泪流个不停,全身不停的发冷,严重的甚至有生命的危险。所以会有「涕泗立横流,形容顿枯槁」的情形,甚至还有人因为鸦片烟瘾发作,而死在科举考场呢!再问:想象一下,当时吸食鸦片的人数很多,会呈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大家都病恹恹地,没有办法工作。对,那如果再这样下去,政府的财政问题会不会更加严重呢?会。对,所以需不需要禁烟呢?需要。因此,早在鸦片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时,清朝就曾命令不准贩卖鸦片和开设烟馆,可是都没有用,鸦片输入量还是一直上升。再问:为什么不停禁止都没用呢?引导学生从政治和民生两方面来思考,在政治方面,因为中国官吏贪污,为了钱财和英商勾结走私鸦片,残害自己的百姓,在民生方面,因为自清中期以来,人民生活相当困苦,存有对现世逃避的心态,就藉由鸦片来麻醉自己,忘记痛苦,所以鸦片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四、查禁鸦片的行动
1. 查禁鸦片的主角—林则徐
因为初期的禁烟一直没有成效,鸦片问题愈来愈严重,到了道光皇帝在位时,为彻底找出解决鸦片问题的办法,下令各省的督抚将军发表意见上奏,在所有上奏的意见中,以湖广总督林则徐的意见最能打动道光皇帝的心。林则徐是清末相当著名的官吏,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的职务,政绩优良,有「林青天」的称誉。讲述至此,为了让学生了解禁烟主角林则徐的为人,从林则徐政绩中找出一则故事,设计为模拟历史剧,让学生从表演中,探究林则徐做事、为官的态度和方法,从而体认林则徐为何坚决禁烟的精神,见【资料五】。不过,因为课堂教授的时间有限,为节省时间,这出模拟历史剧由老师先设计好剧本,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排演和制作道具,再于课堂上进行表演。

【资料五】林则徐政绩的模拟历史剧
1. 主题: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内解决旱灾的故事
2. 说明:由学生分别饰演林则徐、官员甲、官员乙、官员丙,仆役两人。剧情安排成两幕:第一幕演出林则徐要求官员捐钱的情形,第二幕演出林则徐巧计求雨的情形。另有同学负责旁白和音乐的播放、道具的摆设,以增加戏剧性。正式演出之前,教师必须指导和了解排演的情形,以便确切掌握演出的教学效果。
3. 剧本:
〔第一幕〕
(旁白)道光十八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内遇到旱灾,田地里收成大减,米价昂贵,老百姓一个个饿得皮包骨。林则徐忧心如焚,除将自己的薪水捐出赈灾外,还动员下属们尽力相助。谁知道~
(旁白)在湖广总督衙门中,林则除和官员们讨论灾难情形
林则徐面带忧愁地说:「现在旱灾愈来愈严重,老百姓们都饿得受不了,我想大家就有钱出钱,共度难关吧!」听完林则徐的话,大小官员面面相歔,谁也不吭声。
林则徐看着官员甲说:「你说,你可以捐多少钱!」
「我……我家的田野都荒废了,自身难保,有一顿没一顿,实在捐不出钱来了。」官员甲吞吞吐吐地说。
「那你呢?」林则徐对着官员乙问。
「我……我也没办法,我家还有十多口人嗷嗷待哺,每天都三餐不继,实在无能为力。」官员乙低着头喃喃地说。
「我实在很同情老百姓的遭遇,可是你看我面黄肌瘦,又有八十岁的老母要奉养,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啦!」官员丙赶紧接着说话。
林则徐见状,心里有数,但也不说话,只面无表情地说:「好吧!既然这样我就只有另想办法了。」便退朝休息。

〔第二幕〕
(旁白)第二天林则徐命人在衙门前张贴告示,说明三天后要率领官员设坛求雨,要大家在这两天之内斋戒沐浴,以表示对苍天的诚心。三天后,林则徐沐浴清心,走到祭坛上俯伏在地,念念有词地祷告,大小官员也都按顺序走上祭坛,进行祷告的工作。求雨仪式完毕后,林则徐在祭坛下铺设大片草席,要官员们在草席上休息,说是为表示诚心,要等三炷香烧完后,大家才能回去。当时烈日当空,官员们被晒了一下就头昏眼花、口干舌燥,眼看快要不行了~
林则徐表情严肃地说:「平时我们这些做官的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贵生活,都不知老百姓生活辛苦的情形,今天我们就来尝尝苦百姓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苦滋味。」
官员们一个个都在心中叫苦连天,可是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过了一些时间后,林则徐又说:「看来大家都被晒得喉咙里快要冒火了,这样吧!我们先喝口凉水解解渴吧!」接着转头对仆役说:「去把准备好的凉茶扛过来。」
(旁白)仆役将凉水扛了过来,官员们一看,马上咕咚咕咚地喝了个饱,没想到隔没多久,效果马上显现出来了。什么效果呢?原来在冷热交攻之下,官员们觉得不太舒服,全都呕吐了,弄得草席上肮脏不堪。这时林则徐笑道:「这样倒可以测量一下大家的心肠和家庭经济状况了。」接着转头对仆役说:「拿着纸笔,跟着我把每人的呕吐物纪录下来。」
于是,林则徐亲自走到官员面前检验每个人的呕吐物。
走到官员甲的面前一看摇摇头说:「官员甲吐出肉类食物。」官员甲的头低得都快碰到地上了。
「唉!也是吐出肉类食物。」走到官员乙的面前说。
「这个更奢侈了,吐出鱼肉山珍海味。」走到官员丙的面前说。
林则徐严肃地望着官员沉痛地说:「今天我诚心诚意地向天求雨,为的是解除旱灾让百姓活下去。可是你们却不是斋戒沐浴诚心诚意的啊?而且,前几天我号召大家捐助灾民,大家不是都哭穷吗?今天看看你们吃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啊?我说啊!天公之所以如此发怒制造旱灾,完全是因为你们做官当老爷的,从不体恤民困的缘故啊!」说完便生气地走了。
(旁白)官员自知理亏,又羞愧又恐惧,深怕林总督要处罚他们,于是隔天纷纷报上捐款救济灾民的数目,总算稍稍解除了旱灾对老百姓的荼毒。
取自【斗智与用计的故事】下册,593~595页。
表演完后,针对表演内容提问思考,问:从表演的故事中,你觉得林则徐是具有什么个性特色的官吏呢?体恤民情、有谋略、有决心的官员。很好,所以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曾确切禁烟,除以死刑强制人民戒烟外,并配出断瘾药方,帮助民众戒烟,得到很好的成效。正当此时,道光皇帝下令各省督抚对禁烟问题发表意见,林则徐便上奏说:「若对鸦片问题仍旧慢慢地禁止,不当一回事,那么数十年后,中国将没有可以抵御敌人的军队,也没有白银可供作粮饷之用。」道光皇帝看后深受感动,于是下定决心禁烟,授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执行禁烟的工作。要学生思考:道光皇帝为何支持林则徐的主张并派他禁烟呢?因为林则徐从国防及财政上立论,确切说中鸦片的祸害,让道光皇帝心惊;且林则徐在湖广地区有良好的禁烟成效,增强了道光皇帝对他的信心。

2. 林则徐查禁鸦片的行动
林则徐到广州后不久,就发出两道谕帖,分别给行商和洋商。阅读【资料六】。
【资料六】行商走私鸦片而成为巨富
威廉.亨德在出版的【旧中国杂记】中描述:「……当潘启官听到法国人说他因买卖鸦片发了财(注:他没有做过别的事),他不禁大笑。那法国人估计他的财产差不多一万万法郎,虽则略为过甚其词,在他的眼里,是了不起的巨富。……」
注:潘启官是当时广州地区著名的行商
取自【林则徐传】,292页。
问:为何林则徐要发谕帖给行商呢?因为行商也靠走私鸦片赚钱。对,所以鸦片才会屡禁无效,因此林则徐要行商不准再勾结走私鸦片,否则即没收家产并论罪。再问:而且当时洋商在中国所有的事务都是由谁总管呢?行商,对,很好,所以要整顿外商,当然得要行商先听话啦!再问:由此可知,林则徐对于当时的情势了不了解?了解。对,为什么呢?因为他为了能让自己在禁烟运动中知己知彼、制胜对方,所以一到广州就努力学习外国新事物,阅读大量有关外国的书籍及资料,并翻译西方书报及军事技术著作,可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注意外交、提倡西学的官员。问:由此可见林则徐是不是抱着马虎的心态来禁烟的?当然不是。至于给外商的谕帖中,林则徐要外商做两件事,第一、三日之内,把已经运到中国而尚未卖出的鸦片全部缴交。第二、出具切结书,声明以后不带鸦片来中国,如果带来一经查出,甘愿货尽没官,人即正法。问:外商看到林则徐所下的命令,有没有当作一回事呢?没有,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官员都一样,做一做表面功夫而已,所以三日的期限一到,外商只交出了一千零三十七箱鸦片,认为这样已经很给面子了。可是他们没想到这位林钦差可是下定决心禁烟的,他下令抓拿英国的大烟贩,并将外商所住的夷馆包围,断绝出入。最后英国人生活不便只好屈服,交出了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的鸦片,林则徐才下令解除对夷馆的包围,恢复贸易。
收缴了鸦片后,当然要将鸦片销毁了。怎么销毁鸦片呢?根据当时的记载,销毁鸦片的方式如下:
文忠命令在虎门海滩高处,挖两个池子,平铺石底,纵横各十五丈余,四旁栏椿钉板,不使稍有渗漏,池子前面挖一个涵洞,后面通一道水沟,池岸周围,广树栅栏。浸化的方法,是先由沟道车水入池,洒盐成卤,所有箱内烟土,逐个切成四瓣,投入卤中,泡浸半日,再将整块烧透的石灰纷纷抛下,顷刻便如汤沸,不
衅自燃,再用人夫多名,各拿铁锄木耙,站在跳板上面,往来翻截,务使颗粒尽化;等到退潮时,启放涵洞,将池中连卤带烟灰随浪流往大海,再用清水洗涤池
底,不使涓滴留余。
取自【林则徐传】,319页。
林则徐自道光十九年的四月二十二日(公历六月三日)开始销烟,花了二十三天才全部销毁,为了纪念他这一项伟大的举动,我们就将开始销烟的第一天定为「禁烟节」。问:如果你是外国人,林则徐的销烟行动会给你什么观感呢?佩服、公正。对,本来鸦片贩子都认为林则徐不会彻底销毁鸦片,甚至会私自吞并,没想到他将鸦片完全销毁,一点不剩,使外国人对中国官员的观感有了一些的转变,也可算是林则徐在外交上的成功吧!
3. 禁烟运动的冲突
不过,鸦片销毁了并不表示禁烟运动结束了,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行动有两个要求,第一是要外商三天之内交出鸦片,问:另一个要求是什么呢?要外国人写切结书,以后不再贩卖鸦片。对,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英国的鸦片商,愿不愿意写切结书呢?不愿意。为什么?因为写了切结书,就不能再卖鸦片,断了发财致富的快捷方式。对,很好,所以英商一直不愿妥协。但为了怕林则徐再来一次封锁广州夷馆,所以英商全部移往澳门继续作走私的勾当。正当双方为了写切结书的问题闹得不愉快时,又发生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嘴因酒醉打死中国老百姓的事件,照理说:「杀人偿命」,这些水手该判什么罪呢?死罪,对,可是英国人很可恶喔!你知道英国判这些水手什么罪吗?罚金二十镑及监禁六个月,一条人命就这样解决未免太过分了吧!所以,林则徐要求英人交出凶手由中国审判,这个要求不过分吧!但英国不肯,林则徐认为英人不可理喻,便下令驱逐在澳门的英人,英国人只好移居船上,在香港附近漂泊,林则徐为让英人屈服,更命令沿海居民不得卖粮食给英人,于是双方的冲突更激烈了。当时英国为了增加威势,派印度的军舰来支持,然后借口英商食物断绝,开炮攻击,我国还击,鸦片战争就此开打。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09: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鸦片战争的爆发
1.   英国政府决议出兵
当英国开炮轰击的消息传到北京时,道光皇帝的反应如何呢?他的态度相当强硬,指示林则徐不可再示柔弱,应该让英国人知道天朝的威严。林则徐有没有照做呢?没有,因为他对情势很了解,知道我们缺乏作战的力量,所以只在广州加强防备工事,希望还是能以谈判来解决。可是英国早就下定决心要以武力逼中国屈服,又再发动军事冲突,林则徐该怎么办呢?只好以天朝恩威并用的老方法,即贸易的恩惠,英国人不懂珍惜,那就只好采用威势的手段了。问:如何采用威势的手段呢?断绝与英国的贸易,对,很好,所以至此中英之间的关系已完全决裂。
中英决裂后,英国商人要求正式出兵,向国会提出用兵的军费案。问:是不是所有的议员都赞成出兵呢?不一定喔!为什么?若学生答不出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鸦片是一种毒品,贩卖本来就是合法还是非法的?非法的。再问:英国当时是世界最强的国家,若以鸦片问题开战,会不会觉得有些不太光荣?会。对,所以有些议员认为因鸦片问题搞成这样,英国本就该负责任,怎么还能因鸦片问题开战呢?可是,对于那些以鸦片赚钱的商人而言,他们所想到的只是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为了造成开战的借口和舆论,他们胡乱造谣说英国官民在广州受到暴力挟制,饮食断绝几乎饿死,甚至说林则徐是个大恶棍,有几千英亩鸦片田在种植,却为了自己赚钱,不准英国人贩卖鸦片。结果,在两派激烈辩论下,以二七一票对二六二票九票之差,英国通过了出兵案,理由是英国商务受到限制,国旗遭受侮辱,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胁。要学生思考:英国最后决议出兵显现什么意义?可见英国开战除了为改善不合理的通商限制外,另一原因是为维护自身贸易利益,在中国从事经济剥削。所以,战争之所以会爆发,背景虽有观念的冲突和贸易的限制,但不可否认的英国不愿放弃鸦片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导火线。
2. 战争的经过
道光二十年英国海陆大军抵达广东海面,战争全面展开。英国战略拟定要早日逼迫清朝屈服,故不攻打广州,问:那英国会攻打哪里呢?北京。对,为什么?因为北京是清朝的首都,若首都被打下来了,还能不屈服吗?所以英国带着军队直接北上,很快就打到天津城外的大沽口,提出多项要求,并声明在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前绝不停战。道光皇帝得到消息后,相当震惊,认为都是林则徐禁烟措施不当,才会造成这种后果,乃下令罢斥林则徐。问:你认为中英开战真的是林则徐禁烟处理不当造成的吗?当然不是,那为何罢斥林则徐呢?为缓和英人的情绪,让林则徐做替死鬼。对,再问:所以林则徐被罢斥后,英国真的会满意退兵了吗?不会,对,双方的冲突依旧存在。林则徐被罢斥后,清朝派琦善和英国人谈判,琦善向英国表示,一切可慢慢商量,不过英军必须先退回南方再说;刚好英国的军队水土不服许多死亡,也不希望在北方停留太久,所以就将军队退回广东。当时英国人所提出的要求相当苛刻,如:赔偿鸦片价格、军费、商欠,两国往来用平行礼节、割让沿海一岛屿让英国人居住贸易。问:请你替琦善想一想,他能答应这些要求吗?当然不能,会被杀头的。再问:可是不答应英国又会开打怎么办呢?只好拖了,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对,很好,可是拖到后来英国不耐烦了,认为只有一个办法让中国完全屈服,是什么呢?再打,对,于是英国人再度发动攻击,攻陷虎门口外的炮台。问:你再替琦善想想,这下该怎么办呢?答应英国
的条件,停止战争。对,所以琦善和英国签了一个草约,答应英国的要求。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有什么反应?气呆了,堂堂天朝怎么能够向外国人屈服呢?于是,琦善遭到了和林则徐一样的命运,被革职查办了。不只如此,道光皇帝还正式向英国宣战,调派大军,于是战争又再爆发。不过这次英国人不打北方的大沽了,问:为什么呢?学生应能从前面的讲述思考回答,因为怕再度水土不服。对,所以英国决定改向较为温暖的长江下游进攻,不但可以长期作战,而且可以截断南北的交通,逼迫清朝屈服。最后,英军打到南京城下,清朝知道已无法抵抗,只好向英国人谋和。

六、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1. 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的签订
道光二十二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内容共有十三条,要点包括:(一)赔款二千一百万元:包括烟价、商欠和兵费,先付六百万元,其余分四年交清。(二)割让香港给英国,任凭英国立法治理。(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人可携眷居住,并得在各口岸设置领事,管理商务。(四)废止行商制度,英商可任意贸易;两国公文平行往来。问:这个条约你认为合不合理呢?让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综合说明:其实这个条约,除第一和第二条内容,是战胜国对战败国不合理的索求外,其余内容都是符合国际外交惯例的,只是在当时中国人的眼中,无论如何都是不合理的,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因为在天朝观念之下,外夷能不能有平等地位呢?不能,对,再问:而这个条约中的要求,符不符合我们的天朝观念呢?不符合,对,所以我们当然认为是不合理的。不过我们是在战败情况下被迫签约,一切依照英国的要求,所以这个条约也确实是个不平等条约。讲述至此,可能有学生会提及香港割让及回归的问题,但因为香港问题和英法联军及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有关联,所以,在此不多解释,提示留待后面再解说。另外,在讲述南京条约内容时,会配合地图讲授,提示开放的五口及香港的位置,以加深学生的历史地理观念。
当初签订南京条约时,只有原则性的规定而无细节,为了以后通商方便,双方来年又陆续签订一些条款,就细节部分详加规定,通称为虎门条约。可是没想到,虎门条约一签订,我国又丧失了许多权利。如:丧失关税自主的权利。什么叫做关税呢?外国货物进口,收取进口货物税,这就是所谓的关税,清末我国收取关税的比例并不高,约为百分之四左右,但可以随着货物的不同而有调整。在虎门条约签订时,英国表示为了方便贸易,希望将关税税率载明于条约,若没有两国的同意则不再修改,这样就不用每次进口不同货物就要协调关税税率,增加麻烦;而且表示愿意将关税的比率由原本的百分之四提高至百分之五,这个条款称为协议关税。结果我国同意吗?同意,为什么?因为我们认为税收会因此增多。问:可是事实上这个规定好不好?不好,为什么?举例来说,比如我们若不想让外国人把钟表卖到中国,可以在关税上动手脚,把它提高还是降低?提高,对,为什么?这样外国人就会因为要缴太多关税划不来,而不愿出口。对,可是,若签订了这个条款之后,我们还可不可以更改关税呢?不行。那会有什么后果?无法限制外国货物进口。很好,再问:当时我国的工业不发达,能不能和外国人竞争?不能。对,那失去了关税的保护会如何呢?外国人会将产品大量卖到我国,我
国的工业将面临强大的打击,陷入困境。所以这个条款一签,表面上是增加税收,实际上我国失去了关税自主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虎门条约中,我国还丧失了司法自主权。原来英国表示,五口开放通商后,难免会和中国人发生争执诉讼,为了避免冲突和方便起见,中国人由中国审判,而英国人则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由英国的领事负责裁判,这个条款称为领事裁判权,也称为治外法权。问:我国同意吗?同意,为什么?因为我们认为这样很合理,减少冲突麻烦。问:可是事实上这个条款好不好?不好,再问:为什么?因为从此外国人犯罪,我们都不能过问,那万一他们偏袒自己人,我们不就吃大亏了吗?所以这个条款一签,我们又丧失了司法自主的权利。另外,英国表示为了两国永保友好关系,今后中国如有给予其它国家新权利,英国应该同时享有。不过,这种同时享有的待遇,中国有没有对等的权利呢?没有,这个条款称为片面最惠国待遇。结果我们又同意了吗?同意,为什么?因为这样可以显示我们对各国都是公平的,免除某国独占某项权利。可是事实上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问:你想一想,本来南京条约签订后,能享有权利的只有哪个国家?英国,对,可是,在这个条款中,我们同意若给予其它国家权利,英国也可以享有,表示对各国一视同仁,那反过来想,英国所享有的权利,其它各国是不是也该享有,才是真正的公平呢?所以,各国会不会以这个条款为理由,要求与英国享有同等权利呢?当然会,对,所以虎门条约签订后,法国和美国眼红英国享有如此多的利益,也要求签约,清朝能不能不答应呢?不能,为什么?因为若不答应,表示我国没有一视同仁,可能会成为下一场战争的借口。讲述至此要学生思考:为何这两个条约的签订丧失这么多的权利呢?因为中国官员缺少国际知识,让英国诱使我们签订许多丧失权益而不自知的条款,可见中国的封闭自守,是造成丧权辱国的主要原因。
2. 鸦片战争的检讨和影响
鸦片战争我国在惨败中结束了,从此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再也不是东方强大的帝国,而是弱不禁风的纸老虎;再加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陷入了被列强侵逼的境地,优越的天朝观念眼看就要崩溃了。问: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当时中国的老百姓,你对自己的国家会有什么看法?很没用、恨铁不成钢。对,所以在鸦片战争后,我国民族自信心大受打击。再问:那你想不想振奋精神,脱离被列强欺负的境地呢?当然想。对,所以在战后许多人提出改革富强的建议,主张学习新的知识,打破闭关自守的心态。事实上,从鸦片战争后,我们被迫和世界接触,本就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了。所以说鸦片战争「开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是再真实不过了。
这场战争清朝之所以会败得如此凄惨,是因为各方面都太过于腐败落后了。以军队素质来说,清军要不就是吸食鸦片全身无力,要不就是缺少训练技艺生疏,如何发挥战斗力呢?有位英国军官描写:「假如这些大炮由技艺精练的炮手掌握使用,我们的舰队势难通过这道关口。……但是他们的炮火都没有打中要害,…我们没有伤亡。」由此可见清军的素质之差。除此之外,将军们的素质也同样低落,比如当时有位将领,认为英军一定是用「邪术」才会获胜,所以决定用「镇邪」的战术来对付英军,如何镇邪呢?他命令士兵用尿桶装满桐油、稻草,放在木筏上准备焚烧英船,以消除邪术,是不是很可笑呢?难怪英军根本就不把清军放在眼里。再以武器装备来说吧,当时英军所用的武器是什么呢?军舰、巨炮、步枪,而清军所用的武器呢?刀、矛、弓箭,再加上一些要用火绳引燃的鸟枪,大炮命中率又不高,战船是靠风帆和划桨的木船,这样的装备如何和英军相比呢?难怪英国人说:「中国之武备,普天之下至为软弱的极不中用之武备」。所以在鸦片战争时,发生炮弹发射出去直接落地,炸伤自己官兵的笑话;还有战船太过老旧,发射炮弹时受不了后冲力,震断船上的瞭望台,把指挥官从瞭望台上震下来身受重伤的情形,这样的装备如何作战呢?
可是当时清朝政府,认为战败是一时的不小心,丝毫没有改革的决心,战争一过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活,醉生梦死,完全没有想到百姓们的要求与痛苦。可怜的百姓们,就在官老爷们的忽视下,过着更加困苦的日子,为什么呢?此时可要学生思考,问:因为关税保护取消后,农村的手工业会面临什么状况呢?无法与外国工业产品竞争,全部倒闭破产。对,再问:战后大量的赔款要由何处来偿付呢?增加农民缴的税款,对,农民既失去了手工业的收入,又加重了缴税的负担,生活还能好到哪里去吗?所以农民们就因为无法忍受生活的困苦和清朝的腐败,发动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太平天国;而同时,因为清朝没有在鸦片战争后进行改革,使积弱的情形更加严重,后来便无法应付英国和法国的联合侵略,在英法联军中又再次尝受失败的滋味。经过这内忧外患的刺激,清朝才终于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开始求新求变,中国也就真正的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变局之中了。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09: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肆、命题与评量
1.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以下是十九世纪初中英两国官员的对话:
中国官员:「中国并不稀罕西人的奇巧之器,通商是对外国人的恩赐,其中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英国官员:「两个国家的贸易,怎么会是一方的恩赐?」
中国官员:「我国何时把与夷国的一点生意利润放在心上?」
【资料二】英国官员致英首相的书信:「……我们什么时候知道中国当局表示过鼓励对外贸易的意愿!……我们的贸易有了惊人的增长,这是由于我们的商人的进取精神,以及由于中国人民非常渴望获得我们的制造品并分享贸易的普遍利益。」
【资料三】林则徐上奏道光皇帝:「……听说老百姓看见夷商获利很多,都很羡慕和眼红,认为中国老百姓因为朝廷的规定,不能到外国贸易,才使得贸易的利润都被外国人赚走了。这都是老百姓的市井言论,不足以晓明大势。……」
( )(1)就【数据一】的内容及史实得知,当时中英之间的贸易,有下列哪一种现象? (A)当时海上交通不发达,中英之间贸易我国获利有限  (B)中英贸易英国获利多,因其物品为中国人民所必需 (C)英国接受中国的恩赐,是唯一能至中国通商的国家 (D)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观。
( )(2)由【数据一】和【数据二】比较中得知,中英两国在清末主要的冲突之一是 (A)对外贸易观念不同 (B)争夺殖民势力冲突 (C)政治军事力量比较 (D)国际外交礼仪冲突。
(3)根据【数据一】【数据二】和【数据三】的内容,你认为清廷当局和一般老百姓对于和外国通商的看法相同吗?说明你的根据和理由。
【说明】本题为数据题,数据一取材《高中历史教师手册》下册,龙腾文化事业;数据二取材《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中华书局;资料三取材《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本题的主要目的为测验学生对于教学大纲中的第一个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远因是否了解,并测验学生理解、分析、判读资料的能力,属于较为困难的题目,可用于课后练习。
【解答】(1)答案(D)→从数据一中可知,中国把通商当成是对外国人的恩赐,可见具有天朝观念,没有平等的国际贸易观。
     解答(A)错误,因为在十九世纪时,海上交通相当发达,且中英贸易初期我国获利甚多;解答(B)错误,因为在中英贸易初期英国是入超的,且中国认为我们不需外国人的奇巧之器;解答(C)错误,因为在当时英国并不是唯一能到中国通商的国家。
    (2)答案(A)→从数据一和数据二中明确可知,中英两国对于贸易观念不同。
     答案(B)(C)错误,因为中英之间当时并未有争夺殖民地和比较军事力量的冲突;答案(D)不能选,因为此答案虽是中英两国在清末的冲突原因之一,但不能从资料中判断得知。
    (3)答案为不同—资料一中看出,中国把贸易当作对外人的恩赐,故并不重视贸易的利益;可是由数据二和数据三中得知,民间百姓为获得利益,对于通商贸易持着较为欢迎的态度。

( )2.   「它所承担的任务主要为:承销外国商人的进口货物,并为之代购出口货物;……照管外商的生活,并监督其行动,为清政府具体经办一切对外商的外交事宜。」请问上面的描述,应是哪一个机构的职权? (A)钦天监 (B)市舶司   (C)洋行 (D)海关。
【说明】本题为数据题,数据取自《中国近代史新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主要目的测验学生是否了解行商的职权,同时测验学生对于清末通商贸易的限制是否了解,此题较为简单,可用于课后练习。
【解答】答案(C)—因为清末负责监督外商行动,及代外商购买货物、经办一切外商外交事宜的机构就是洋行。
    答案(A)错误,因为钦天监是负责修订天文历法的;答案(B)错误,因为市舶司是宋元时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答案(D)错误,因为海关在清末不能直接与外商接触,外商有任何外交事宜必须透过洋行来转达。

3. 小丸子在研读历史书籍时,看到右边的两个图表,图灱至图牞代表清朝与某国贸易关系的转变。请依图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的某国所指的是哪一个国家?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 )(2)依图表内容和史实得知,我国与此国贸易关系转变后,造成何种影响? (A)大量输入的棉织物,严重打击中国手工业生产 (B)大量茶叶陶瓷输出,使此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印度加入通商贸易,取代此国在中国贸易地位 (D)我国贸易呈现入超,经济民生因而渐陷入困境。
【说明】此题为图表题,图片取自《漫画中国的历史》九册,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本题主要测验学生对于教学大纲中的第二个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近因,即鸦片问题是否了解,可用于课后练习。
【解答】(1)答案(C)—因为从图二中可知,清中叶藉由殖民地印度将鸦片大量输入清朝的国家就是英国。
    (2)答案(D)—因为在图一清初时,英国大量输入中国茶叶,贸易利益归于中国,故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可是从图二清中叶开始,英国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我国白银外流,从此经济呈现入超,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答案(A)错误,因其所描述的是鸦片战后,通过协议关税条款后的贸易情形;答案(B)错误,因其描述的应是图一中英贸易尚未转变之前的情形;答案(C)错误,因为印度只是英国的殖民地,用以对中国倾销鸦片的基地,不可能具有独立自主的贸易地位。

( )4.   下表是清中叶后白银和铜钱的比价表,代表一两银元兑换铜钱的数目,请问表中数字的变化,显现出何种意义? (A)随着对外贸易的兴盛,白银取代铜钱为主要的货币 (B)随着鸦片大量的输入,白银外流使铜钱价格愈低贱 (C)随着五口通商的开放,外商以白银购物使银价高涨 (D)随着协议关税的订定,外商以条款哄抬白银的价格。

【说明】此题为图表题,数据取自《高中历史教师手册》下册,龙腾文化事业。主要测验学生是否了解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对经济民生造成的影响。此题较困难,学生必须有分析和推证能力方能解答,可用于课后练习。
【解答】答案(B)—因为由表中的时间年代和比价来对照,可知随着时间往后,白银价格愈来愈贵,而铜钱价格愈来愈低贱,这是因白银数量减少所造成的,而此现象的形成和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有关。
    答案(A)错误,因为铜钱和白银都是清代通用的货币,铜钱价格低贱并非因为白银取代铜钱为主要的货币;答案(C)(D)错误,因为描述的情形都不正确,且答案所描述的年代应在鸦片战后,而图表中的年代仅止于鸦片战前,不能用图表数据来判断鸦片战后的情形。
5. 有位大臣说:「这次本大臣在京城当面接受皇帝的谕旨,法令俱在,一定会实行。而且既然带了这个关防,就能够自己决断,伺机行事,和平常查办其它事务不能相比。如果鸦片一日不禁绝,本大臣就一日不回京,发誓和这件事相始终,绝对没有中途停止的道理。」请根据上列资料和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 )(1)发表这一篇谈话的是哪一位大臣? (A)林则徐 (B)叶名琛 (C)李鸿章 (D)曾国藩。
( )(2)此大臣带着关防,前往何地执行任务? (A)南京 (B)北京 (C)广州    (D)上海。
( )(3)此大臣用相当强硬的口气说明办事的决心,其主要原因为何? (A)各国在此官员正式行动前,已调兵发出强烈抗议 (B)此官员未获皇帝真心支持,各国未加以在意重视 (C)此官员不了解国际的情势,用威吓逼迫外商屈服 (D)改变中国官员贪污的形象,以严禁外商贿赂买通。
【说明】本题为史料题,取材自《林则徐传》,商务印书馆,主要测验学生对于教学大纲中的第三个重点—林则徐的禁烟行动是否了解,并测验学生综合历史知识的能力,可用于课后练习。
【解答】(1)答案(A)—因资料中有查禁鸦片的字句,故可知发表此篇谈话的大臣是林则徐。
    (2)答案(C)—因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在广州,故可知林则徐前往广州禁止鸦片贩卖。
    (3)答案(D)—因为中国官员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贪污,使外人认为清朝派林则徐查办鸦片,一样是拿钱收买就可解决,所以,林则徐为正视听,以强硬口气说明自己的立场和决心。
     答案(A)错误,因为在林则徐正式行动前,各国都未有任何军事行动;答案(B)错误,因为林则徐禁鸦片之初,得到道光皇帝支持;答案(C)错误,因为林则徐相当了解国际形势,是首先注意外交的先觉者。

6. 柏原虫在漫画书中看见右图的漫画,描绘一些历史的图像,请你依图中的景象和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的场景位于何地? (A)上海 (B)虎门 (C)南京(D)北京。
( )(2)图中场景的完成,促成下列哪一个纪念节日的出现? (A)青年节 (B)劳动节 (C)禁烟节 (D)光复节。
【说明】本题为图片题,主要测验学生对林则徐销毁鸦片的行动等基本史实的了解,相当简单,可用于课后练习。
【解答】(1)答案(B)→因为由图片景象和文字描述,可知是在销毁鸦片,而林则徐销烟的地点是在虎门海滩。
    (2)答案(C)→因为为纪念林则徐销毁鸦片,禁绝鸦片烟的祸害,便将其开始销毁鸦片的第一天—阳历六月三日订为禁烟节。
     答案(A)错误,因为青年节为纪念广州黄花岗之役;答案(B)错误,因为劳动节由来和销烟无关;答案(D)错误,因为光复节为纪念台湾光复而来。
( )7.    甲、乙、丙、丁四位学生于上课时,针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哪一个学生的见解是正确的呢? (A)甲生:英国人企图占据澳门,作为鸦片贸易的据点 (B)乙生:茶叶大量输出至英国,威胁英国经济与财政    (C)丙生:中国查缉英国走私船,措施失当侮辱英国旗 (D)丁生:英国欲改善贸易限制,藉禁烟冲突发动战争。
【说明】本题为基本知识题,主要为测量学生对于鸦片战争发生的远因和近因是否了解,可作为课后练习。
【解答】答案(D)→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为改善通商限制,而禁烟冲突只是一个借口和导火线。
    答案(A)错误,因为英国人并未企图占据澳门,且澳门当时为葡萄牙人的根据地;答案(B)错误,因为在发动鸦片战争时,英国人已大量输入鸦片至中国而
获利,茶叶的贸易并不会影响英国的经济与财政;答案(C)错误,因为其为英国发动英法联军战役的借口。

8. 图(一)及图(二)是清末两个时期的对外通商港埠图,请依地图及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 )(1)由图灱演变为图牞的关键战役是 (A)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
( )(2)就你所知,这场战争结束后,我国丧失何地,而于最近几年才收回? (A)九龙 (B)香港 (C)澳门(D)琉球。
( )(3)在图牞中,何地原本是清末唯一的通商口岸? (A)1 (B)2 (C)3 (D)4。
【说明】此题为地图题,主要为测验学生对于历史地理的理解能力,并测验学生对于教学大纲中的第四个重点—鸦片战争的结果,即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否了解,可作为课后练习测验使用。
【解答】(1)答案(A)—因为图灱中只有一个通商口岸,而图牞中则出现了五个通商口岸,可见这通商港埠的变化是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的结果。答案(B)(C)(D)错误,因为这些战争所造成的结果,都无法解释图中通商港埠的变化情形。
    (2)答案(B)—因为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清朝割让香港给英国,直至1997年才由大陆收回。
     答案(A)错误,因为九龙司是在英法联军后割让给英国;答案(C)错误,因为澳门为葡萄牙的根据地,直至1999年才由大陆收回;答案(D)错误,因为琉球是于牡丹社事件后成为日本的属地。
    (3)答案(A)—因为清末原本唯一的通商口岸是广州。
     答案(B)(C)(D)错误,因为2是厦门、3是福州、4是宁波。
9. 「城头上野风吹拂着求和的白旗,……城中十万居民,白白地献上犒军的酒食和衣物,焚香礼拜,鲜花供奉,却迎来一帮无用的将军。……最后允开五口岸,付清赔款,才能归还我舟山;三年分偿立字据,赔款二千一百万,条约先盖皇帝印,全权大臣各署名。……辱国和议就此签订。」此为清末诗人所写的诗句,请根据其内容和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 )(1)诗句中「城头上野风吹拂着求和的白旗」,此「城」所指的是 (A)广州 (B)南京 (C)北京 (D)天津。
( )(2)文中所签订的条约,所盖的是哪一位皇帝的印玺? (A)乾隆 (B)嘉庆 (C)道光 (D)咸丰。
( )(3)从作者诗中的意境,可得出一副什么样的历史景象? (A)全国军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B)中国百姓焚香礼拜迎接英军 (C)中英依国际惯例订平等和议 (D)清廷腐败无能开启未有变局。
【说明】此题为资料题,取材自《两次鸦片战争诗文选译》,巴蜀书社,主要测验学生对于教学大纲中的第四个重点—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是否了解,可作为课后练习使用。
【解答】(1)答案(B)—因为鸦片战争中,清廷最后求和的地点是在南京,故学生应能从求和的白旗来推断此城为南京城。
    (2)答案(C)—因为从资料推断辱国和议为南京条约,而此条约签订于道光皇帝在位时。
    (3)答案(D)—因为从资料中可知有一批无用的将军,才会签订辱国的和议,所以清廷的腐败无能是导致战败的主因,而使中国陷入被列强欺压的变局。
     答案(A)错误,因为从数据中可知,清朝的将军大都是无用的,不能奋勇杀敌;答案(B)错误,因为从数据中得知百姓焚香礼拜是迎接清军而非英军;答案(C)错误,因为从数据中得知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而非平等和议。

( )10.    「中英讨论通商问题时,英国要各国洋商都向他报到后才纳税进口,这使得法、美相当气愤,……认为中国优厚英国而轻视他们。于是美、法派兵船前来,……清廷允许各国如英人之例,不用洋商、任住各海口、与官吏平行……」从以上数据得知,美法派兵船前来中国,能和平解决,是中英条约中哪一个条款的应用? (A)租借港湾权 (B)协议关税 (C)治外法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说明】本题为数据题,数据取自《鸦片战争史实考》,文海出版社,主要为测量学生对于虎门条约丧失的权利的内容是否了解,可用于课后练习。
【解答】答案(D)—因为数据中提及,清廷允许各国如英人之例享有各项权利,可见为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应用。
    答案(A)(B)(C)错误,因为各国后来所拥有的权利是全面性的,而非单项的,故并非只是租借港湾权、治外法权和协议关税等条款的延伸应用。
( )11.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香港发生台风,撞碎英国兵船,淹没许多英军和汉奸,……朝廷就发大藏香祭拜海神,布告中外,说得到上天庇佑,并将广东守城官员数百人加官晋爵,……而英船数十艘,早已开到福建,攻陷厦门了。」由此描述鸦片战争的数据中,反应出什么样的历史景像? (A)英军多行不义,得到天谴 (B)英军兵舰强盛,不畏风涛 (C)中国无知迷信,不懂军略 (D)中国得天庇佑,地利人和。
【说明】本题为资料题,取材自《鸦片战争史实考》,文海出版社,主要测验学生对于教学大纲中的第五个重点—鸦片战争的检讨和影响是否了解,可作为课后练习。
【解答】答案(C)—因为从资料得知,清朝以为英船遭台风袭击是上天对我国的庇佑,因而祭拜海神、进封官员,可是在同时,英国却已攻入福建厦门,由此可见清朝腐败无知的程度。

12. 小丸子利用暑假参加历史夏令营,他对鸦片战争特别有兴趣,就针对鸦片战争的检讨和影响,做了一张整理表如下:

( )(1)请问:小丸子的整理表中哪些项目是正确的? (A)甲丙丁 (B)甲乙丙    (C)甲乙丁 (D)甲乙丙丁。
【说明】本题为基本知识题,主要为测量学生对教学大纲中的第五个和第六个重点—鸦片战争的结果、检讨和影响是否了解,可作为课后练习。
【解答】答案(B)—项目甲、乙和丙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而项目丁是错误的,因为鸦片战争后对工商业损害最大的条约条款应是协议关税,而非赔款,故正确项目应为甲乙丙等三项。(本文作者任教于台北市成德国中)
参考书目
1 《鸦片战争史》(上)(下),许增纮、李少军、杨卫东着,萧致治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民85年。
2 《禁烟先驱林则徐》,宋佩华着,云龙出版社,民80年。
3 《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萧致治、杨卫东编撰,湖北人民出版社,民国75年。
4 《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郭廷以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民80年。
5 《斗智与用计的故事》(下册),唐麒编着,汉欣文化事业,民81年。
6 《林则徐—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张素玢着,幼狮文化事业,民78年。
7 《林则徐传》,林崇墉撰述,商务印书馆,民57年。
8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李剑农着,商务印书馆,民46年。
9 《鸦片战争史实考》,姚薇元着,文海出版社,民30年。
10 《两次鸦片战争诗文选译》,何瑜、夏明方译注,巴蜀书社,民86年。
11 《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着,广东人民出版社,民75年。
12 《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湖滨译,中华书局,民82年。
13 《高中历史教师手册》(下册),李孝悌着,龙腾文化事业,民88年。

参考文章
1 〈论中英鸦片战争〉,曾祥铎着,《中兴文史学报》一期,73~97页,民60年5月。
2 〈鸦片祸华惨痛史〉,江鸿着,《中外杂志》三十一卷五、六期,8~13、17~19页,民71年5、6月。
3 〈海通后鸦片战前欧洲各国来华之使节及其觐见清帝礼仪问题〉,郭铭鼎着,《国际关系学报》一期,112~137页,民67年2月。
4 〈从经济史观点来看鸦片战争〉,吴蔚若着,《民主潮》二十九卷十期、十一期,7~8页、19~21页,民68年10月、11月。
5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朝野的天朝意像及其衍生的观念、态度〉,刘纪曜着,《师大历史学报》四期,241~264页,民65年4月。
6 〈领事裁判权问题的回顾〉,谢冠生着,《东方杂志》四卷七期,62~64页,民60年1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0:20 , Processed in 0.0351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