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04|回复: 10

【心远观史】明朝版西安事变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2-5-7 13: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远观史】明朝版西安事变




这两天在启蒙历史论坛和朋友讨论李自成和朱元璋,查看资料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载,: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城,向崇祯皇帝提出的条件:“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杜勋还劝崇祯皇帝:“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制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小腆纪年附考》卷四。




原来在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还提出这样的条件。割让西北,建立边区政府,帮助中央内遏西南军阀,外抗东北强敌。很有点西安事变的味道。




不过李自成比起陕甘宁边区的红军实力强大得多了,已经兵临明朝首都。而崇祯皇帝也不像蒋介石那样身陷敌手,而是困守孤城期待勤王大军。加上没有明朝斯大林来调停,双方自然谈不拢。而崇祯皇帝严令臣下死守抗贼,杜勋在进出北京城时策反了曹化淳,后来曹化淳献城,更有一些张学良杨虎城被共产党影响,出卖蒋介石的意味,而且出卖的更加彻底。




崇祯皇帝指望不上江南军事压力和斯大林调停,承认李闯,建立边区政府的提议也在无人谈起。结果只有煤山自尽。



西安事变最终促成了国共合作,通力抗战,最终把日本赶出了中国。而李闯议和谈不拢,结果是崇祯皇帝自尽煤山,吴三桂开关迎多尔衮进关,李自成败死九宫山,二百多年的大明江山沦丧于满清之手。




安内还是攘外,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7734
发表于 2012-5-7 13: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是太监一厢情愿的想法,李自成达到北京城下了,已经可以自立门户了,何必再去当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王。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693
发表于 2012-5-7 13: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自成这是没军饷了,诓钱呢 [s:2]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发表于 2012-5-7 13: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帕弓的这个话题,我有些看法。

说道,李自成同崇祯帝谈判,有个地方就不能不提到,这个地方对这场谈判的产生,在我看来有很重要的影响。
这个地方就是宁武关。宁武关始建于明代中期,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 其三面环山,北倚内长城,深居于四面屏蔽的腹地,形势稳固,易守难攻。李自成自陕西北上,宁武关则是北京城的一道重要防卫,因此宁武关的得失,对于李自成能否顺利兵临北京城下,至关重要。因此,明闯双方在宁武关下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双方血战七昼夜,李自成终于还是拿下了宁武关。但是宁武关的守将周遇吉只有数千兵马,在宁武关下,李自成的损失则高达近两万人,阵亡大将四员。这一战,李自成虽然胜利了,但是李自成对于自己能否越过重重险关到达北京城,同时攻下也先,皇太极,十数万军队都无法攻下的北京城产生了怀疑。同时要说的是,李自成在攻下宁武关后,闯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充分展现李自成的战略短视,在进军北京途中尚且不能树立良好的军队形象,如何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在李自成进攻宁武关损失极大的时候,李自成想过撤退,据《明史》载:“自成惧,欲退。其将曰:我众百倍于彼,但用十攻一,番进,蔑不胜矣。自成从之。”《明季北略》也记载说:“(明军)大炮击伤万余人,……开门奋击,杀贼数千人,贼惧,欲遁。”在李自成看来,虽然攻下了宁武关,但是到北京的路途中,依然拥有重重险关,如果个个都如宁武一般,那要损失多少人?就算打到北京城下,又能剩下几人?在李自成的面前,还有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等数个重镇坚城,经历宁武一战,李自成明显信心不足了。。”《明季北略》中记载宁武战后,李自成考虑过退回陕北,放弃北进,“宁武虽破,受创已深,……不若且回陕休息,另走他途。”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可以说宁武关一战,动摇了李自成攻下北京的决心,同时也坚定了崇祯不迁都的决心,崇祯认为,李自成不可能通过重重坚城险关来到北京城下,即使来到,也是疲惫之师,一战可胜。

可是李自成想不到,崇祯帝也想不到,大同总兵姜襄和宣府总兵王承胤居然投降了,这两人的投降,使得李自成继续北上,直到达到北京城下。根据《烈皇小识》记载,在占领居庸关后,李自成就与崇祯展开了谈判,派出了明蓟镇总督王永吉前往北京与崇祯谈判,内容是和明王朝画地为界:“总督王永吉兵败,陷贼,贼纵之归,本兵张缙彦为请召对,……乃云:李自成有二策,请上择之:一如汉楚故事,画地为界;一解归诚以大将军辅政。”在到达北京城下后,李自成继续与崇祯帝展开谈判。据《明季北略》记载,这一次李自成派出明降人太监杜勋入城,再次与崇祯谈和,提出了他的退兵条件:“贼遣叛监杜秩亨密奏云:平分天下,方可息兵。”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甲申传信录》,其《睿谟留憾》一节中也记载了这次谈判,记曰:“是日,贼遣叛监杜勋缒城入讲和,并盛言李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为王,并犒赏军银百万,退守河南。……上密召之平台,辅臣魏藻德在焉。勋具以事奏上,且言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制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因劝上如请为便。”

这些文献,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即使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依然没有做好攻下北京城,灭亡大明的打算。其实也很好理解,第一,北京是巨城坚城,经历了宁武关的血战,李自成不认为能够轻易的短时内攻下北京,第二,大明尚有数支勤王的军队赶来,一旦屯重兵于坚城之下,而被赶来的明军包围,那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李自成看来,最好结果莫过于逼迫崇祯签订城下之盟。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句话是很有道理,李自成在认为短期无法攻下北京,那么回陕西为王,自然成为了当时最优的选择。
据《明史》记载,李自成成与顾君恩做过如下打算:“直走京师,不胜,退安所归,失之急。关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业。然后旁略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庶几进战退守,万全无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自成或者李自成集团并没有把直接占领北京城作为主要目标,因此也可以认为李自成并没有此时攻下北京的打算,可是谁也想不到,北京居然很快就攻下了,这不得不说充满戏剧性,李自成想不到,崇祯也想不到。

主题

0

回帖

3152

积分

游客

积分
3152
发表于 2012-5-7 17: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独眼逆贼,葬送我大明江山,致满清入关,剃发易服,毁我衣冠,积弱百年,全拜闯贼贼所赐。

主题

0

回帖

7372

积分

游客

积分
7372
发表于 2012-5-7 18: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蜀汉丞相于2012-05-07 13:59发表的 :
关于帕弓的这个话题,我有些看法。

说道,李自成同崇祯帝谈判,有个地方就不能不提到,这个地方对这场谈判的产生,在我看来有很重要的影响。
这个地方就是宁武关。宁武关始建于明代中期,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 其三面环山,北倚内长城,深居于四面屏蔽的腹地,形势稳固,易守难攻。李自成自陕西北上,宁武关则是北京城的一道重要防卫,因此宁武关的得失,对于李自成能否顺利兵临北京城下,至关重要。因此,明闯双方在宁武关下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双方血战七昼夜,李自成终于还是拿下了宁武关。但是宁武关的守将周遇吉只有数千兵马,在宁武关下,李自成的损失则高达近两万人,阵亡大将四员。这一战,李自成虽然胜利了,但是李自成对于自己能否越过重重险关到达北京城,同时攻下也先,皇太极,十数万军队都无法攻下的北京城产生了怀疑。同时要说的是,李自成在攻下宁武关后,闯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充分展现李自成的战略短视,在进军北京途中尚且不能树立良好的军队形象,如何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


流寇就是流寇

即使兵临城下了也没有确定吃法酬的意志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发表于 2012-5-7 2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依叶知秋于2012-05-07 18:54发表的 :


流寇就是流寇

即使兵临城下了也没有确定吃法酬的意志

当破坏者尙没有准备好成为建设者,却成为了建设者,那么结果只能是破坏。
当李自成没有做好代替明朝的准备,却代替了明朝,那么却无法承担明朝原本的责任,那么只能毁灭。[s:2]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12-11-18 19: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成比之高祖差得太远

同样起自布衣,汉高祖如何?!不愧千古一帝。前代如此榜样,不效之而自甘流寇,故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矣。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自为永恒真理;然乱世得之,那就不仅仅个人功名富贵的事情了,要考虑到国家民族之利害了。
多少兴亡,悠悠,惟今之执政者鉴之。

主题

0

回帖

4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41483
发表于 2012-11-18 20: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马拉多纳刀锋) 的帖子

秦元两朝,多谋之士在民间,所以刘邦朱元璋虽出身底层,仍眼界开阔。明清通过科举制度收编了士绅,造反者的智库资源就贫乏得可怜,只有牛金星、洪秀全这号半老粗侧身其中,即使李岩、洪仁玕\也不能尽展其才,此闯献、长毛所以不如汉高明太也! [s:2]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0562
发表于 2012-11-18 20: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单对满清我想问题不会很大,不说灭,起码是是可以守住的。

但是内外交困的话,朱元璋再世也不行了。

皇汉主义害死明朝,要是当初很满清先和解就不会有这么多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8 04:11 , Processed in 0.0328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