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历史的沉思

读春秋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王室威信扫地,沦落到与诸侯等量齐观的地位。

《左传》对此有一段评论:“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大概意思是,各自心怀鬼胎,交换人质也没多大意义;双方互相诚信,不违礼制,即使不交换人质,又有谁能够从中挑拨离间?

话说得很好,只是在那个尔虞我诈、云谲波诡的年代,诚信究竟能值几个钱?

命运坎坷的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于公元前720年驾崩。他死的时候,法定继承人王子孤还在郑国的首都新郑当人质。郑伯得到消息,倒也不敢怠慢,连忙安排人把王子狐送回雒邑,准备继承王位。

谁知道王子狐尚未来得及登基,突然又一命呜呼。

国不可一日无主,大周的群臣转而奉王子狐的儿子林即位。林就是历史上的周桓王。

关于王子狐突然死亡的原因,史书上没有过多记载。我只能这么推测,这位尊贵人质在郑国生活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快乐(快乐才怪),加上父亲过世的时候还不能尽孝送终,所以悲伤过度,没来得及过把当天子的瘾就“薨”了(天子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为薨,王子狐未即位为王,所以只能称薨)。

不管怎么样,王子狐既然回国,同样作为人质的郑世子忽也就被送回郑国,继续当他的世子。周郑交质划上了一个句号。

周桓王初生牛犊不怕虎,当上天子没多久,便打算继承爷爷的遗志,任命虢公忌父为卿士,执掌王室政治,以削减郑伯的权力。

不知道这位被两代天子一致看好的虢公此次有没有勇气挑起大梁,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这件事,郑伯不满意,后果很严重。

不满意就要发泄,否则会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

当然,郑伯不会躲在家里摔东西,不会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去跟人说天子怎么对不起他,也不会冲寇一怒就起兵和王室对着干起来,更不可能跑到雒邑去和天子据理力争。他的做法很简单,派大夫祭足带领一支军马,悠哉游哉地开到周的边境一个叫做温的地方,对当地的官员说:“不好意思,今年鄙国收成不好,所以把部队开到贵地来开饭,请领导支援麦子一千锺,我们吃得差不多了就会回去,不会给贵地添太多麻烦……什么,不给?没关系,不劳您亲自动手,我们自己来。”

这是公元前720年四月发生的事。

祭足的人马在温吃喝拉撒,呆了三个多月,又移师到成周地方,正好这里的禾熟了,继续吃吧。面对这群武装蝗虫,当地官员紧闭城门,也不敢出来管事,只好派人向王室报告。

王室的反应这次出人意料的冷静。据说年少气盛的周天子很想放手与郑伯一搏,被辅政大臣周公黑肩给劝阻了。估计黑肩也没有给天子讲多少大道理,一来实力差距摆在那里了,二来考虑到郑也是周室的后代,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些许小事,忍忍就算啦。

《左传》上把这件事叫做“周郑交恶”。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合法性危机


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中写到,任何政权都要解决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合法性受到动摇,这个政权就很难立足。

他认为,即便是像苏联这样强大的国家,一旦政权的合法性受到置疑,都不免自内部产生分裂,最终垮台。

按照这种说法,所谓的合法性,应该是指政权在民众心目中存在的理由,更多是一种文化或观念上的东西。民主的政权在民众心中自然合法,专制的政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就人类目前的历史而言,这个时期相当漫长)在民众心中也具备合法性。合不合法,不以进步或不进步为标志,而以其存在的理由能不能被民众接受为依据。

几百年来,周朝的合法性基础来自于其王室“受命于天”的思想,周王也一直以天子自居而接受万民的朝拜。这种合法性,通过严格的礼制(周礼),在历史长河中一天一天被强化,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思维定势。

但是,随着王室政治的衰落,再加上犬戎之乱后,王室自身实力的急剧下降,这种合法性一步一步被削弱,而且以一种不可逆转的重力加速度向下沉降。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其实在平王东迁的年代就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是一张虎皮,乍一看有点吓人,披在身上抖一抖也还有点威风,实际上则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

王室既然衰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成为一句空话,不只诸侯之间互相征战,诸侯国内部也开始出现内讧,争权夺利,以下犯上,甚至“弑君”的案件屡屡发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弑君者一旦夺取政权,想到的第一件事仍是寻求合法性依据。那个年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论还不流行,因此寻求合法性依据最稳妥的途径还是获得周天子的承认。如果不能获得周天子的承认,转而寻求其他诸侯国的承认也不失为一条捷径。总之就是要有人认这本账,才能让国内的老百姓接受新政权的合法性。这和阿扁当年入不了联合国,狂抛金币也要获得几个三流国家的外交承认是一个道理。

接下来要说的几件事可能有点复杂,不但互相牵连,而且要翻历史的老帐。

第一件事仍与“郑伯克段于鄢”有关。京城大叔段兵败之后,他的儿子公孙滑逃到了卫国,并且鼓动卫国出兵占领了郑国的廪延,郑伯则利用周王卿士的地位,动用王师(王室的军队)和虢、邾等国的军队讨伐卫国。这一段历史,成为郑、卫两国之间不愉快的记忆。

第二件事,宋宣公死的时候,他的儿子与夷年纪尚小,所以干脆将君位传给弟弟和,也就是与夷的叔叔。和就是宋穆公,他一直念念不亡兄长的恩情(世途险恶,却从来不乏厚道之人),所以临死的时候,又主动将君位传给与夷。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君权争端,宋穆公还安排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到郑国居住。这件事情在当时受到舆论很高的评价,然而两位当事人,与夷和公子冯并不像父辈那样厚道:与夷做了国君,也就是宋殇公(一听这谥号就知道下场不好),一直把公子冯当作眼中钉,防着他杀回来抢夺自己的位置,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公子冯对于父亲传位于与夷的做法忿忿不平,也总想着卷土重来,夺回君位。与夷和公子冯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宋、郑之间的矛盾。

第三件事,卫庄公娶了个齐国老婆叫庄姜(又是一块姜),虽然很漂亮,但是不能生育。又娶了个陈国老婆,史书上称为厉妫,厉妫生了个儿子,夭折了。当时流行买一送一,所以厉妫的妹妹妫也跟着姐姐嫁给了卫庄公,史书上称为戴妫。戴妫比她姐姐有出息,给卫庄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做完,一个叫做晋。与此同时,卫庄公还和一个侍女生了一个小孩,取名叫州吁。

《左传》上调侃庄姜,说她“美而无子”,正是《诗经·卫风》中的“硕人”诗所指。冯梦龙则说,这位庄姜大妈性情温和,知书达理,最难得的是不嫉妒别人,把戴妫生的儿子公子完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对待,亲自养育,要把公子完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但是对于州吁,庄姜大妈始终没有好感,甚至感到相当厌恶。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三件事之所以扯到一块讲,正是与这位州吁有很大关系。

史料记载,州吁虽然不得庄姜大妈的喜欢,却深受卫庄公溺爱,从小喜欢舞刀弄枪,理想是当一名军事家。

孩子多了,几碗水很难端平。卫庄公之所喜爱州吁,估计和州吁的聪明伶俐有关,也与其母亲受到卫庄公的宠爱有关。

大夫石碏对此很有看法,他对卫庄公说:“我听说父亲爱儿子,就应该教他怎么遵守礼法,而不养成坏习惯。小孩子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惯,主要原因就是太受溺爱了。主公您是不是打算立州吁公子为世子,以继承大业呢?如果是这样考虑,那就宜早不宜迟,快点定下来;如果没有这想法,您又那么溺爱他,其实是害了他。”

石碏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在他看来:“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昣者鲜矣。”也就是说,州吁现在受到特别的宠爱,等到卫庄公拜拜于人世的那天,继承家业的人却又不是他,他就会很明显地感觉自己地位下降,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他为人生猛,桀骜不驯,肯定不会接受现实,很有可能弄出乱子来。

石碏还说,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是所谓的“六逆”;而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所谓的“六顺”,卫庄公这样纵容州吁,是去顺效逆,很快会大祸临头。

这番话,大道理讲了不少,归结到一点,与州吁的出身有关。

我们来看看卫庄公的几个女人:

大老婆庄姜,“齐东宫得臣之妹”。东宫就是太子,太子的妹妹,自然也就是齐国的公主。

二老婆厉妫,是从陈国娶来的,虽然《左传》没有明确记载出身,但只要一看“妫”字,基本肯定是陈国的公主(陈国的国君妫姓)。

三老婆戴妫,厉妫的妹妹,不用介绍了。

州吁的妈妈,没有名字,“嬖人”。

什么叫做嬖?身份低贱但是得到宠幸就叫做嬖。身份低贱到什么程度?活着的时候也许有个玉儿兰儿的小名,但在史书上就没有名字。

由此可见,完、晋、州吁同为公子,不只有长幼之别,更有贵贱之分。

在石碏看来,州吁这种地位的人,说得好听是公子(诸侯之子均称为公子),说得不好听,只不过是国君发泄性欲之后的附产品,不小心给漏出来的。他如果明白自己的身份,低调做人,倒也没什么,现在卫庄公这么宠爱他,把他当个宝贝,他也就很把自己当盘菜,这样下去,其实是害了他。

我只能说,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石大夫这个人,未免太没有草根精神了,只把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当明星,不把快男超女当演员。但是,如果抛开政治偏见、阶级立场、民主思想……等等不谈,就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来看,他的话又实在是很有些道理。

卫庄公很不以为然,心想我爱谁谁,你管得着?把老头子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差点想辞职不干。更可气的是,石大夫的儿子石厚也没认清形势,看见州吁很受宠爱,觉得这个人有前途,死心塌地跟着州吁玩,连老头子的话也不当一回事了。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卫庄公去世后,公子完即位,成为了新一任卫国国君,也就是卫桓公。

也许是庄姜大妈育人有方,卫桓公心地仁厚,对州吁这个弟弟还不错,给他在新政权里安排了一官半职。

诚如石碏所言,一官半职不能满足州吁的胃口。卫桓公即位的第十六年,州吁发动政变,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完的同胞兄弟公子晋逃到了国外。

石厚因此得志,被封为上大夫。就像所有要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的小孩一样,他得意洋洋地向老爸石碏展示新国君对他的赏赐。

石碏则忧心忡忡地看着他,没有说一句话。他没有为州吁的新政权服务,而是借口年老力衰,回家休息去了。

“这老顽固,完全认不清形势嘛!”石厚这样对州吁说。

“由得他去!”州吁心情很不错,“现在该由我们这一代人来发言了,老头子们愿意退休也是件好事,否则的话,留在朝庭里叽叽歪歪,我可受不了。”

州吁的心情没好几天,问题就来了。

在州吁看来,卫国国君的宝座,公子完坐得,他公子州吁也坐得。他本来就是父亲最喜爱的小孩,能力又远在哥哥之上,取而代之,不过是遂了父亲最真实的心愿。他一厢情愿地以为,对于卫国的百姓来说,不管谁来当家,只要收入不减,假期不少,估计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意见。

但残酷的现实是,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公子完继承君位,有其当然的合法性。而州吁作为嬖人之子,通过“弑君”这样的罪行登上君位,不只是士族大夫阶层有看法,普通老百姓也不同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议论纷纷,口水都快淹死人了。州吁没办法,只好向外寻找突破口。

前面提到,郑国和卫国有过不愉快,郑国和宋国也有矛盾,州吁要对外寻找突破,最直接的办法是拿郑国开刀。

《左传》用简洁的语言记载:“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很清楚地指出:州吁修怨于郑,求宠于诸侯的最终目的是“和其民”。也就是说,州吁试图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老百姓的注意力,取得民众和贵族对他的支持。

他派人去鼓动宋殇公说:“公子冯一直居住在郑国,受到郑伯的保护,成天想着怎么依靠郑国的力量杀回宋国,抢您的位置。这个人只要活在世界上一天,对您就是一大威胁。而我们卫国呢,早在先君在世的时候,就看不惯郑伯的胡作非为,与郑国势不两立。如果您愿意挺身而出,当一回带头大哥,发兵讨伐郑国,我们卫国一定唯您马首是瞻,勒紧裤带也要拿出一年的财政收入作为军费,再叫上陈侯、蔡侯帮忙,大家一起修理一下寤生那小子,岂不快哉?”

他算是摸到了宋殇公的心病。

宋殇公一天到晚最担心的就是公子冯杀回来抢他的位置。只要公子冯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天,他就食不甘味,睡不安寝。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逼郑国把公子冯交出来,发动一场战争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这次战争还有人主动买单。

一个想睡觉,一个送枕头,州吁和宋殇公一拍即合。

公元前719年夏天,宋、卫、陈、蔡四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往郑国。据冯梦龙先生说,这次讨伐总共动用了兵车一千三百乘!如果按每乘兵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的编制,这支庞大的部队仅作战人员就有九万七千五百人,如果加上炊事班、运输队、卫生队、文工团等辅助部队,估计总数在十五万人左右。

这在当时是一支规模空前的部队。如此庞大的部队投到区区一个郑国,要我说,怎么也得杀他个鸡飞狗跳吧?弄不好,还有可能把郑伯给赶下台来。如果是那样,周天子说不定也跑来给大伙儿颁发一面锦旗,感谢大家替他出了一口恶气。

没想到,十五万大军静鸡鸡(广东话,静悄悄)地将新郑的东门围了五日,就打道回府了,附近的村民连个热闹都没看成。

《左传》记载:“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好可怕的战果!

对此,老谋深算的郑伯看得很透,他对手下分析:

“这回四国联军入侵咱们郑国,主谋是卫国的州吁。这小子弑君篡位,摆不平国内的舆论,所以急于对外发动战争,想立威于国外而安其内,同时获得同盟诸侯的承认,并不是真的想攻打我郑国。而陈、蔡二国不过跟我郑国素无怨仇,只是跟着人家凑热闹,不会动真格的。真正有心病的是宋国的国君,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一举消灭公子冯,拔掉他的眼中钉,咱们要小心应付他。”

据说,郑伯派人把公子冯护送去了长葛。宋国大军得到消息,果然移师相向。带头大哥一走,陈国和蔡国的军队跟着就撤了。州吁独力难支,只好也将军队撤回了国内。

轰轰烈烈的郑国讨伐战,以虎头蛇尾的结局而告终。

当时鲁国的国君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这事算是摆平了吗?”众仲回答说:“适得其反。我只听过以德服人的,没听过以乱服人的,这家伙靠政变上台,又不知道怎么安抚百姓,反而一味加重百姓的负担,想通过战争来平息国内的情绪,肯定没有好下场。”

郑伯分析得没错,四国诸侯中,真正想打仗的只有宋殇公。这年秋天,宋殇公觉得自己的目的没达到,又纠集四国联军第二次讨伐郑国。为了壮声势,这次他还派人到鲁国请求支援。鲁隐公因为听了众仲的话,觉得没有必要去掺和,委婉推辞了。但是鲁国的大夫公子翚坚持要率军出征,所以四国联军变成了五国联军。

派兵出征这样的大事,大夫不听令于国君,擅做主张,既说明鲁隐公的软弱,也说明当时不只是诸侯不听天子号令,诸侯家里的卿大夫阶层也有可能不听令于诸侯,甚至临驾于诸侯之上,成为国家的主宰。

五国联军这次和郑国的步兵打了一仗,取得了胜利,把郑国的庄稼收割一空,各自回国了。回想当年寤生派兵收割王室的庄稼,这次的事情也算是小小的报应。

但是,从战争的初衷来说,宋国仍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公子冯仍在郑伯的保护之下,对他的君位虎视眈眈。因此,这次胜利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在战略上仍然没有完成既定目标。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州吁也没有达到其目的。两次战争未给卫国带来任何好处,而且支付了巨额军费,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社会舆论仍然对他很不利。

《左传》记载:“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厚很替主子着急,病急乱投医,厚着脸皮跑去问他老爸石碏,如何才能稳定人民的情绪,确认州吁政权的合法性。

这个时候才来问老爸,委实晚了一点。

“得到周天子的接见,应该可以了吧。” 石碏慢悠悠地说。

这话说得没错。周天子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的共主,各国诸侯在名分上也还是周天子分封的贵族,如果天子接受州吁的朝觐,等于就是认可了州吁作为卫侯的合法地位。

但是,天下谁人不知州吁是怎么上台的?周天子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来给州吁做一次身份认定吗?

“这……”石厚也明白,“天子恐怕不会答应吧?”

“这个其实很好办。陈侯现在正得到天子的宠幸,而且陈国和我们卫国现在也是睦邻友好的关系,如果能够请陈侯出面斡旋,天子想必会接见国君吧。”

石厚心想,姜还是老的辣啊。

离开家的时候,石碏拉住他的手,好好地看了他几眼,然后说:“去吧。”

石厚没有留意老爸眼中不舍的神情,他急着跑回宫中和州吁计议。州吁也觉得这主意不错。君臣两人带了些随从,拉上几车礼物,就前往陈国开展高层外交了。

没想到一到陈国,还没见到想见的人呢,就被一大群士兵包围起来,给关起来了。

《左传》记载,在他们到达陈国之前,石碏先写了一封密函到陈国,大意是我石碏八十多岁了,老得无能为力了,现在到陈国来的那两个人,实际上是卫国的弑君之贼,人人得而诛之,请你们做件好事,把他们杀了吧。

陈国人不想过多干涉卫国的内政,把州吁和石厚交给卫国人发落。

卫国派了右宰丑杀州吁于濮,石碏则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国的首都。这两个人之所被分别关押,也许是因为陈国人考虑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本来想问问石碏的意见,看能不能网开一面,留石厚一条生路。

石碏选择了大义灭亲。

流亡在外的公子晋被迎接回国,接任君位,也就是卫宣公。卫国的一切似乎又恢复了正常。然而,这位卫宣公的所作所为,恐怕很难对得起石碏老爹爹的大义灭亲。

当然,这是后话。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前面说的那几件事,寤生与段也罢,与夷与公子冯也罢,州吁与公子完、公子晋也罢,无非都是围绕着一个继承权的问题来做文章。纵观整部《春秋》,我们不难发现,激荡着那个年代历史的事件,十之七八都与继承权有关。

如何才能保证不在继承权的问题上犯错误呢?如果看看《论语》,人们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乎名。

这一问一答记录于《论语·子路》,翻译成现代语言:子路问,卫君有意请先生主政,先生您想从哪里入手?孔老二毫不犹疑地说,从“正名入手”。

何谓“正名”?正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身份,就要做什么样的事。

为什么要正名?孔老二从反面回答,“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不正名的最终结果是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办,有如一团散沙,后果非常严重。

回想一下,按照这一思想,武姜和卫庄公做错了什么?

寤生是郑伯的法定继承人,段是他的臣子,有君臣之义;寤生是哥哥,段是弟弟,有兄弟之分。但是武姜爱段而厌寤生,导致了这两个人之间的“名”与“实”的不对称。从小到大,段就没把寤生当哥哥,也没把他当主公,所以会起兵造反,最后酿成同胞兄弟相煎的悲剧。

卫庄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州吁出身低贱而受到宠爱,有甚于法定继承人公子完,也是“名”与“实”不对称的表现。石碏深知其中的利害,所以明确对卫庄公提出,如果真想立州吁为世子,那就趁早。从这句话看,石碏一点也不迂腐,他并不太关心谁来当世子,他所担心的就是“名不正”的问题,所以紧接着又提出所谓的“六顺”、“六逆”的观点,都是在告诫卫庄公:你既然这么宠爱州吁,要不就给他“正名”,让他当世子,要不就改变态度,给公子完“正名”,理顺几位公子之间的君臣之义,兄弟之分。卫庄公不懂这些,光凭个人感情用事,爱谁谁,结果导致州吁弑君篡位。

推古及今,如果我们现在的社会也那么重视“正名”,则“公仆”当有公仆之实,不应高高在上;“主人”当有主人之权,不应战战兢兢……就此打住。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同盟


“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这是《论语·子路》记载的一句话,意思是,当国君是多么无趣的一件事啊,主要原因是说了话没有敢违抗。

说话没人违抗难道不是一件乐事?

没错啊,孔老二说,正是因为没人敢违抗,国君如果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亡国。所以国君说话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个字,他有什么乐趣可言?

这里先要澄清一下,在春秋时期,从理论上讲国君的话没人敢违抗,从实际上看却往往不是这样。

确切地说,当国君之所以无趣,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被大家看在眼里,视为表率,所以他说什么话,办什么事,都必须符合礼法,不敢有半点马虎。

公元前718年,鲁隐公即位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一年的春天,他想去棠(地名)考察捕鱼作业。

国君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视察渔业生产,对于鼓舞人民斗志,发展经济本来是件好事,没想到引来了朝中一片反对之声。有个叫做臧僖伯的大臣把事情说得很严重,对鲁隐公说了一大通长篇大论,以《左传》这么简洁的语言,都记录了一大段,看得人头晕。归结起来,大概意思是,大凡事物与军国大事无关,国君都不应该参与,否则就是“乱政”,是国家败亡的征兆。

所谓军国大事,就是礼乐征伐。那个年代,国君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与礼乐征伐沾上点关系才行。比如说打猎,“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也就是说,如果猎物的身体或器官既不能用来祭祀祖先,又不能用来制造礼器,则国君不射。而打鱼这种活动,与礼乐征伐没有任何牵连,是小官小吏管的事情,国君就不应该参加了。

鲁隐公脾气好,也不跟他争论,找了个借口说,我是去巡视领地,顺便看看捕鱼,还是带着朝臣去了。臧僖伯很生气,装作生病,没有跟着去,第二年竟郁郁而终。

这件小事充分说明,在春秋时期,当一国之君确实不是一件好玩的差使。他们的生命就是政治生命,出生就是为了礼乐征伐,别的事情一概不能干。偶尔有点个人爱好,在朝臣们看来,不是乱政,就是骄奢淫逸,帽子大得吓人。大夫们的嘴也毒,上了年纪的大夫嘴更毒,倚老卖老,拿着君主的一点小事做文章,长篇大论,比唐僧还罗嗦。更要命的是史官,史官倒是文风简洁,然而字字暗含杀机,毁人于无形。《春秋》这么记载这件事:

“公矢鱼于棠。”

矢就是陈列,说鲁隐公在棠大肆陈列渔具观看(好可怜的娱乐)。左丘明老先生还落井下石地批判说,这种行为不合礼法,而且跑到棠去看鱼,也未免跑得太远啦。

这一年四月,郑伯为了报东门被围之仇,派兵攻打卫国。卫国一方面抵抗,一方面请燕国(南燕国,非战国时期太子丹那个燕国)出兵伐郑,以缓解压力,结果燕军在虎牢被郑军打败。

同年,郑伯以周王卿士的身份,假借王命讨伐宋国,一直打到宋国都城门下。宋国派使者向鲁国告急。鲁隐公其实一直关注郑、宋之争,早就知道战局发展的情况,已经做准备救援宋国了,却又故意问使者:“郑军打到哪了?”使者恨其明知故问,说了句气话:“还亡不了国。”鲁隐公大怒,援军也不派了,宋、鲁之间由此产生了不愉快。

郑伯虽然在军事上取得局部胜利,但也感觉到树敌太多,穷于应付,于是考虑与近邻的陈国改善关系,并派了使者前往陈国表明心意。

按照郑伯的想法,陈国与郑国并没有什么很深的仇恨,也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双方消除误会,睦邻友好,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陈侯不买他的账,一口回绝。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陈国的大臣公子佗劝谏道:“远亲不如近邻。郑国是我们的邻居,又没什么深仇大恨,和郑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对于国家来说是好事,您应该答应郑伯才对。”陈侯自作聪明地说:“郑伯阴险狡诈,为什么不去和宋、卫讲和,却先来找我们呢?他的目的就是要挑拨离间。如果我们和郑国讲和了,宋、卫两国不恨死我才怪。为了郑国得罪宋这样的大国,划算吗?”

郑伯这个人向来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外交不成,就采用武力。公元前717年,郑国大军入侵陈国,掳获大批钱财物资,陈国朝野震动。

这回不用过多的劝说,陈侯接受郑伯的好意,双方握手言和。

与此同时,郑国还抓住宋国和鲁国之间的矛盾,及时向鲁国示好,双方关系得到改善。

一系列的军事和外交胜利之后,郑国向周王室伸出了橄榄枝。公元前717年,周王左卿士、郑伯寤生来到雒邑朝觐天子周桓王。这时距祭足领军取温之麦、成周之禾,已经整整三年了。

《左传》上记载:“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郑伯朝觐天子目的很简单,通过改善与王室的关系,获得王室的支持,使他得以在“大义名分”上压倒敌人。具体说,郑伯要达到的目的是就:你宋国打我郑国,是侵略;我郑国打你宋国,是“奉天讨罪”。

郑伯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来朝觐天子?《左传》虽然不言明,但是在“郑伯如周”的文字前,有那么短短的一段:“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这段记录告诉我们,那一年天子的收成很不好,又不好意思亲自向各国开口,所以“京师来告饥”(天子本人没有发话)。鲁隐公体谅天子的难处,发动各诸侯国紧急援助王室。左丘明当然没有忘记表扬他,所以说了一句“礼也”。

各诸侯国对此的反应如何,《左传》也没有记载。但是很明显,郑伯抓住了这一机会,亲自带着粮食前往雒邑朝觐天子。

在他看来,这个时候是王室的感情最脆弱的时候。他跑这一趟,既给了天子面子,又解决了王室的燃眉之急。天子一高兴,没准把当年割麦夺禾的事给忘了,还赐他一把尚方宝剑,让他上打昏君,下打奸臣,那样的话,嘻嘻,郑伯做梦都要笑了。

没想到,老谋深算的郑伯这回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左传》记载,这次朝觐很不愉快,主要原因是“王不礼焉”。

天子怎么不礼了?左丘明老先生没有明说,但是冯梦龙先生写得活灵活现:

天子:你家去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寤生:托您的福,去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天子:那太好了,温的麦、成周的禾,今年我可以留着自己吃了。

我只能说,天子有志气,宁愿饿死也不吃郑国来的洋米洋面。不但如此,临走的时候,天子还咬紧牙关送了郑伯十车黍米,说:“聊以备郑国饥荒之用。”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子的意思是,下次郑国再闹饥荒,求求你也别派人来割麦夺禾,我这已经提前给你备好了。

辅政大臣周公黑肩对此很忧虑,他对天子说:“王室东迁的时候,郑国是出过力的。虽然郑伯做过一些对不起您的事,但那都是小事,这次他既然来朝觐,您就应该好好招待他,别的诸侯看了,觉得您气量不凡,会随之而来。没想到事情闹成这样,郑伯不会再来啦!”

天子不屑道:“不来就不来,不稀罕。”

郑伯碰了一鼻子灰。

天子一不作,二不休,干脆旧事重提,于公元前715年任命虢公忌父担任了王室的右卿士。

回想起来,这已经是忌父第三次获得卿士提名了。第一次提名,是周平王在世的时候,郑伯得知消息,气势汹汹地跑到雒邑来问罪,结果导致周郑交质。第二次提名,是周桓王刚即位的时候,郑伯的反应是派人割了天子的麦禾,结果导致周郑交恶。这一次任命忌父为卿士,是在郑伯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对于郑伯来说,可谓双重打击。

王室上下都战战兢兢,不知道郑伯会做出什么举动来。

又是一个没想到。郑伯不但安之若素,还于同年八月,借齐侯朝觐天子之机,送上一份厚礼给天子,算是朝觐了天子。《左传》对此评价:“礼也!”这是表扬郑伯不因虢公被任命为卿士而背弃天子,是很高的评价。

这一年,郑国的世子忽娶了陈侯的女儿为妻。在齐国的斡旋下,宋、卫、郑三国在周室的领地瓦屋会盟,当年四国联军围攻郑国东门的恩恩怨怨,总算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

但是,如果真的认为问题这样就解决了的话,我们也未免太小看郑伯了。

在任何牌桌上,他都是一个高明的玩家。如果有必要,他会把一张好牌扣住,等到人家都差不多忘了他有这张牌的时候,才悠然自得地甩到桌面上。

瓦屋之盟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14年,郑伯借口宋殇公不朝觐周天子,以王室左卿士的身份,借王室之名,发动诸侯讨伐宋国。这一次主客易位,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郑伯的手里。齐、鲁两国响应号召,于公元前713年组织了三国联军,入侵宋国。

前面提到过的鲁国大夫公子翚,又出了回风头,不等国君下令,就带领军队前去与齐、郑两国军队会合。这家伙完全没把国君放在眼里嘛!

战争的过程委实乏善可陈。简单一点说,联军长驱直入,连取郜、防两城,郑伯将这两城都做了人情,送给鲁国。对此,《左传》作为鲁国的史书,再一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说郑伯这个人正直,奉王命讨伐不朝觐的诸侯,却又不贪恋人家的国土,优先慰劳爵位比他高的鲁侯,真是识大体顾大局啊!

这一段评论充分说明了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的道理。我们来看看:

“奉王命讨不庭”——且不问是真的奉了王命,还是假借王命,单说这个“讨不庭”,就有很有点意思。大伙想必都知道,郑伯本人是在公元前717年才“始朝桓王”,要说“不庭”,郑伯第一个“不庭”。自己都不去参拜捞什子天子,怎么好意思要求人家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9 02:31 , Processed in 0.0290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