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54|回复: 14

电影情节和真实战争的巨大差别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3246

积分

游客

积分
3246
发表于 2007-11-19 18: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胳膊中枪,还能开枪。


电影中常有这样的镜头,中近距离中枪后还生龙活虎,比如龙虎门里古天乐同学挨了三枪还在那到处晃悠。然后干了一位同样挨了两枪的罪犯朋友。


古天乐同学挨的是狙击步枪的子弹,距离大概是100米不到。


真实情况下,挨这么一枪。胳膊肯定被打没了,不迅速送到医院。


小命也会挂。。在200米这样的中近距离内,以AK47为例,即使穿防弹衣。也会被击穿。子弹从前面进,是一个很小的弹孔,但在后方会造成碗口大的创洞--吃过兰州牛肉拉面吗?看看那碗,就那么大。


在真实的战争视频中,曾经有这样的情景。一个美军挨了AK47一枪,大腿彻底失去功能。别说走路,下半辈子基本要靠轮椅了。


-----胳膊腿中一枪(不是流弹和擦破皮),马上就会失去战斗能力。


不过有特例,就是小日本的38大盖。小日本的38大盖因为过于追求射程,子弹设计又不合理。所以被38打一枪,如果不是要害部位。伤口一般都会很小。


2:防弹衣能防弹吗?


电影中常有这样的镜头,A同志卧底被拆穿。同伙B马上给他一枪。A同志假装倒地,B同学继续无间。


现实情况,答案是不能,现在最先进的防弹衣。也不能防中近距离的步枪子弹。在近距离情况下,甚至不能防手枪子弹。尤其是变态的五四手枪和沙漠之鹰。


而在200米外,防弹衣即使防护子弹。也不能很好的保护战斗人员。高速步枪子弹的冲量之大,没有亲生经历过战斗的人很难想象。


曾经有位美国士兵因为子弹打中防弹衣后,虽然没击穿防弹衣。但


震碎了他的5根肋骨,肋骨碎片插进心脏马上死亡。


防弹衣更多的是用来防止弹片和流弹。在中近距离下,少数情况下防弹衣有时候反而会导致伤害更加严重。


所以别以为穿了防弹衣你就牛X,200米内,挨一枪照样完蛋。


3:头盔。


很遗憾,在中近距离下也不能防弹。在狙击步枪射程内也起不到作用。


也许有人说那把头盔做厚点,但象前面说的那样。中近距离内的步枪子弹冲量之大,如果正面击中。即使没打传头盔。也会振断你的经推骨。


4:重炮轰击,大家躲在阵地上或掩体里。。


答案是如果你不躲在低下的坑道中。基本会死光。事实上在战场上相当一部分人不是被炮弹弹片直接击中而死,而是被冲击震死。电影中常有这样的镜头,炮弹飞来大家卧倒。炮弹就在身边爆炸。


然后拍拍土,继续战斗。这样的情景在战斗中基本不可能。以二战的105口径榴弹炮为例。两颗炮弹下去,大半个足球场的人不可能生还。不管你是躲在掩体后还是躺在地上。


所以大炮才叫战争之王。在苏德战争中,许多德国士兵就是被震死在钢筋混凝土的掩体里面。


5:人海战术。


电影中的“人海战术”只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和一战期间(导致人海战术退出历史舞台的是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战,因为马克沁重机枪的出现,英法联军在短短一天内,被打死6万人。)


而现代所谓的人海战术真正的意思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其劣势兵力。


在战斗中,GCD军队也从没采用过电影中出现的一大群人聚成堆往前冲的战斗场面。


如果真要那么干的话,几颗榴弹炮打过来。能炸死一个营的人.

在苏德战争时期,曾经有个德军步兵营在营地修整聚成一堆。结果几炮下来,这个营就被取消建置了。


所以在真实战斗中,都是以战斗队形展开。两人之间大概保持20~50米距离--二战和解放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也是这么做的。


6:堵抢眼。


如果要说物理效果的话,真没什么用。即使你丢个沙袋去堵。也会被机枪打的飞出去。


但堵抢眼的心理震撼是很大的。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发表于 2007-11-19 18: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最后一句好cool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07-11-19 19: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德国士兵就是被震死在钢筋混凝土的掩体里面。
==========================================================================
那些德军是猪吗。。。 [s:8]

1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4753
发表于 2008-12-14 19: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大炮才叫战争之王。在苏德战争中,许多德国士兵就是被震死在钢筋混凝土的掩体里面
本文来自: 启蒙历史网论坛 [url]http://www.qmhistory.cn [/url] 崇尚自由开放,启蒙国人的历史论坛

效果似乎没有这么好
否则老美蛙跳就不会跳得那么痛苦了

主题

0

回帖

833

积分

游客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9-2-24 08: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6:堵抢眼。
如果要说物理效果的话,真没什么用。即使你丢个沙袋去堵。也会被机枪打的飞出去。
但堵抢眼的心理震撼是很大的
--------------------------------------------------
[s:2] 这句经典,让人容易产生联想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670
发表于 2009-2-24 08: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人客观的作风和超群的学习能力,其中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他们从来都是在总结自己和敌人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秀的敌人表示尊敬,从来没有对敌人污蔑式的诋毁!

进攻中的中共军队

当描述敌人在这个国家开展的军事行动时,人们滥用了“人海战术”一词。新闻报道曾给人一种印象:中国人以极度密集的大量兵力发动进攻。某些官方文件也曾过于随意地用过这个词,因此就加深了人们的这样一种误解,即在我军各种武器火力笼罩下的敌军目标,正如“人海战术”一词所形容的那样,是个密集而又宽大从而有利于我方火力大量杀伤敌军的那样一种目标。曾有过这种性质的目标。例如,二月初中共军队进攻第23步兵团在砥平里的阵地时,以密集队形向前推进,在狭小区域内被大批地扫倒。

但这样的高兵力密度是例外。二战中红军在乌克兰战役对付德国人时,连续使用过以人海吸收并最终中和敌军火力,中国人集中兵力时并不是这样。更确切的说,中国人在接敌的最后阶段从纵队展开后,往往以多层细散兵线接近我们的工事,彼此间有相当的间隔。接敌纵队可能为一列宽,甚至为以4列纵队接敌的团级兵力,这取决于形势和攻击部队的规模。

地面状况的复杂情况也增加了我军火力集中捕捉敌军目标的困难,因为在各种复杂的地面状况下,敌军的进攻队形被自然的分散了,这就加大了我军火力集中一处而大量杀伤敌军的难度。山岭从来不是平直的,经常有突出部、裸岩、台地、细沟。结果,即使攻击队列行进速度一致,也没有哪种防御武器有杀伤任何大量敌人的清晰的射程。当敌人进入各种武器的反击火力射程之内,渐渐向阵地推近时,依然不会过分簇集。

在防御时,中共军队有效利用了地被植物,避免使用长的壕沟和密集队形,经常通过自身部署使我们的各种火力极少有大规模杀死他们的机会。主要战果是通过系统地使用合成火力取得的,没有哪一种或哪一类武器(迫击炮、大炮或轻武器)在实施决定性射击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机枪用法

由于朝鲜特殊的地形,使得我们在那里操作机枪的方式与常规以及教科书的规定大相径庭。

在防御的时候,机枪通常并不从两翼组成交叉火力,而是常常置于敌军的直接正面,从而对敌军最有可能的突破口进行直接的火力封锁和压制。一般情况下,那些利用山脊的高低起伏而建起的山头阵地,并不完全依赖机枪的保护。尽管有利的地形使我们的机枪在阵地上的作用变小了,但是当需要阻断一个在相当狭窄的扇形区域的敌军进攻时,通常还是机枪的作用大。有时候,机枪设置在与防线成直角的山梁和褶皱处,以这种方式他们的火力可以投射到任何径直闯进阵地的人身上。他们更频繁地布置在能以火力覆盖有利于敌人攀登的褶皱和斜坡的地方。在朝鲜很少遇到良好的机枪射界。

地形限制使这种武器失去了正常的战术效能和压制能力,而且消耗比迫击炮、勃朗宁轻机枪和步枪更大的弹药量。即使所有机枪操作状态良好,但单凭机枪火力不足以粉碎敌人的进攻,保障阵地安全。

中共军队主要以机枪火力为基础发扬战斗力,他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在防御时,将机枪配置在坚强的防御工事后方的掩体内;(2)在进攻时将机枪前出到尽可能靠近前沿的地方,尽管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暴露目标的代价。

我方很少以这种方式使用机枪。

进攻中,我军士兵携带的机枪通常并不向前推进到前沿,而更经常地被布置在具有合理掩蔽条件的地点以提供半压制性的火力尽管如此,我军仍在敌军火力下损失了相当比率的机枪。在防御时,机枪经常在上方敞开的情况下作战,通常只有薄弱的防护,比如土堆或不牢固的岩石垒成的胸墙。我军要比中共军队进行更多的机动,阵地位置变换极为频繁。很少有时间为机枪提供保护措施。我军的攻势往往在黄昏时分趋弱,到天黑时机枪必须要准备好从新阵地上进行射击。

这些机枪操作方式上的一般差异,并不能确切反映出双方使用效率的高低,或是反映了在机枪技术发展方面的出现了某种空白。更准确的说,那些差异和技术空白直接源自交战双方所采用的战术手段的不同,而关键在于机枪只是整个火力体系中的一部分。

中共军队的行动是以单一的火力手段为特色的,这种单一的火力手段完全以机枪为中心,围绕机枪的效用,将机枪的作用发挥到极至。而之所以可以这么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共军队具有足可消耗的人力。中共军队中的重机枪组成员总是能够忠于职守,最后一个撤退,因此就使他的机枪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当然,这种做法是要冒着被歼灭的风险的)。

而在我军的行动则发展出多元性的火力使用特点——比其他军队中发展出更多的特点。因为有多种可以选择的武器系统,机枪的使用并不十分重要。我们现在习惯认为机枪的使用就意味着广泛和良好的火力带。不过在朝鲜,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偶尔,时机合适,机枪也能够发挥在较大距离中充分发挥作用。不过,当战斗到关键时刻,这个优势距离会被前沿的缩短迅速打破。此时,步枪和勃朗宁轻机枪在300码以下的范围内就发挥了更大的杀伤效能。

中共军队使用机枪的有效距离是30到500码。进攻中,如果需要前沿火力压制,他们可以尽可能的使机枪伴随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并且在白天的就地防御中,如果他们能够得到较好掩护前沿,他们有时就会把机枪阵地设在步枪线前面。

他们的远距离射击缺乏准头,我们的重机枪则能很正常地射击,相比之下,他们在极短距离内对这种武器鲁莽而有效的使用则威胁较大。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中共军队才会在500码的距离上使用机枪。当他们试图延长射程,也就是说加上200码,我们的部队就会毫不犹豫的开火,并且忽视他的存在。这通常是正确的,大群的步兵或者一个车队通常是一个相当合适的目标。根据教科书,重机枪在中等距离是相当精确的阻止武器。可根据我军在冬季战役中的经验,这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有大量战例记录显示,在几个小时的战斗中,2到3挺敌人机枪在600到700码距离上打击一个有限目标,取得的效果非常差。所有的参战条件都表明在火力范围超过500到650码这个范围,杀伤效率更多的依靠人眼所能看到的而不是机枪所能做到的。

他们对机枪的使用最为持久稳定。有保养机枪和在任何天气情况下操作的诀窍。他们的火力在较短距离内十分精确。最大限度的使用火力掩护部队插入而不是浪费大量子弹去扫射地面。通过这些很基本的技术,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战果。机枪作为他们的进攻的支点表现出色。

一般情况下,如果和我们携带的其他步兵武器,即7.62毫米通用口径武器族的使用效果相比,在朝鲜的战斗中,我们机枪火力所发挥的影响力似乎逊于以往的那支现代化美军中所使用的机枪火力。距离有限,使机枪不能发挥防御点和在交火中阻止敌人进攻的关键作用。怎么会这样?很难解释,因为步兵连队里的搬运工们过去从来也没有抱怨过轻机枪是个特别沉重累赘的东西。枪不是特别重,机枪手们不会掉队。曾经有过部队扛着机枪径直向敌人阵地冲锋的事例。但是一般情况下机枪却做不到根据战术形势变化而机动部署。这可能真的是出於我们多种武器系统里面天生的惰性吧:武器多了,其战术效果就是加进一种新的兵器,导致其他所有兵器的相对机动性就下降。

在朝鲜的机枪使用,特别是在我们的进攻中,上述这种情况似乎出现的相当普遍,尽管普通勃朗宁轻机枪手的灵活性和显著的积极性提供了反例。

勃朗宁轻机枪中流砥柱

在朝鲜一般的步兵战斗中,勃朗宁轻机枪甚至比机枪更多地用来构建火力支撑点,其他步兵武器可在它周围展开行动,部队一致表达了这种看法。对勃朗宁机枪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不仅仅来自对连级规模战斗的书面分析报告,将士们同样也有他们自己的评价。他们坦言,勃朗宁机枪是他们行动的主发条,无论是它的移动还是射击,只要有它出现,就会给步兵队伍带来新的活力。

第八集团军上上下下对勃朗宁轻机枪的赞赏重新肯定了二战欧洲、太平洋战场中使用同一种武器的经验。使这种反映更值得注意的是勃朗宁轻机枪在朝鲜的行动中比在二战中故障率明显要高,原因稍后解释。即使这样,普通步兵对这种自动步枪的信任也丝毫未减。它仍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士兵们一听到它最终将被别的某种武器取代就不寒而栗。他们不敢想象:没了它该怎么办。

勃朗宁轻机枪之所以被看作是战斗中的中流砥柱,就是因为朝鲜复杂多变的地形状况极大的妨碍了重机枪发挥作用。中共士兵是出色的机枪手,他们使用这种武器比其它武器都要老练。他们的射击持久稳定;虽然他们的机枪型号五花八门,但他们有保养机枪的诀窍;在进攻时,他们携带机枪到非常靠前的地方;此外,由于他们很善于将自己隐蔽在灌木丛和岩壁后面,因此在他们接近目标时仍难以被发现。报告中有很多中共军队的机枪在30—40码的射程内压制我方阵地时仍保持隐蔽的例子。要用我们自己的机枪反击这种火力,通常就需要带着它们到很靠前的地方,在搬运过程中和放置后不久就会发生机枪组人员的意外死亡。我们的机枪组在移动和放置机枪的过程中太容易暴露了。勃朗宁轻机枪是小得多的目标,而且它的单人操作者兼具勇敢和必要的隐蔽性,因此是我军主要的反击手段。

由于迫击炮的射程过远,而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又很有限,因此勃朗宁轻机枪的火力也就成了对付狙击手冷枪的最有效火力。如果一名勃朗宁轻机枪手表现正常的话,对付在局部出现的某一狙击手,他的射击火力会比五六支步枪所形成的散乱火力有更强的压制效果。

勃朗宁轻机枪手通常是节约弹药的模范。他们不会神经过敏、乱扣扳机,只有局势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们才打连发。可能你会觉得这事难以琢磨,但勃朗宁轻机枪在朝鲜的表现一向是最为卓越的,这一点也是有案可查的。

在防御时,机枪通常被用来覆盖对面的平缓山地或其他对敌人实现其战术意图有利的通道。因为,当敌人展开进攻时,即使最初他们没有利用那一有利地形,但来自那片区域的威胁(敌军的进攻)差不多是经常性的,所以,对机枪的使用也就基本固定在那里了。

不过,在敌人的进攻面前,我们的防御也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敌军的进攻给我们防线造成的压力的改变,我们会相应的对防线进行收缩和伸展;而为了对付来自一个新的进攻点的威胁,我们也会对人员和装备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调动。

在这种战斗形势瞬息万变的惊涛骇浪之中,勃朗宁轻机枪是起到定海神针作用的关键武器。一旦步兵防线在一点被压弯,勃朗宁轻机枪就会被派往那里稳固局势。如果负责正面拦阻的机枪受到敌人通过射击盲区对它进行翼侧合围的威胁,勃朗宁轻机枪的火力常常能封闭机枪的火力死角,拯救机枪组于危难之中。在扫荡敌人的时候,勃朗宁轻机枪是压制散兵坑的主要武器。在防御中需要建立坚强的前哨阵地时,勃朗宁轻机枪也当仁不让。

增加数量

在朝鲜的绝大部分步兵和指挥官认为,如果给步兵连配发双倍的勃朗宁轻机枪,同时相应减少M1装备步枪的士兵,那么它的战斗力将大大增强。这么做并不会给该联队的负载增加令人苦恼的负担。做出这种改变的最后一个理由是它会使这个步兵连的攻防力量平衡更加完善。

步枪老伙计

在朝鲜的战斗中,步枪兵(包括装备卡宾枪的士兵)参与积极射击的比例明显要高于二战中的军事行动。

人们能察觉这一点但无法进行精确地计算,因此很难以精确的百分率表示这个增长。然而,根据调查所涉及的昼间和夜间军事行动的平均状况,研究人员认为无论敌人使用哪种武器,超过50%的部队都能够在交火时坚守阵地。

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中,手榴弹往往是初上战场的新兵的首选。然而,根据观察,一条几乎不变的法则再次得到验证:一旦我军士兵开始使用某种武器打击敌军士兵,他就会一直用下去,后来他就会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他擅长的火器。在朝鲜的昼间进攻中,部队经常以很窄的正面前进。因为山岭的棱线上缺少活动空间,所以连队以纵深队形行进。由于队列本身的限制,让所有人都毫无阻碍的使用手中的武器是不可能的。在某连中只有两三个班或许还有同等数量的重武器,能够进入阻止敌军进攻、控制战场的关键阵地。地形本身就减少了积极使用武器的人数,除非让各班轮流进入和撤出前沿阵地。

此外,向可从正面进攻的较低的小山岭突击时,步兵在登上山顶后通常立即靠拢,与他们随身携带武器的微弱火力相比,攀登中的士兵更需要火炮、坦克、多用途战车、迫击炮的弹幕射击把敌人赶下山去。在这种行动中,步兵很少实施行进间射击。在一般情形,这种射击打不中任何目标,因为在到达军事棱线前山坡的突出部会干扰交战双方的射击,它也从来没有牵制住敌人。当散兵线看到某个像目标的东西时都会停下来射击。但在这种行动中,步枪的用处不大,反之,手榴弹却可以大显身手。

夜间防御提供了证明M1加兰德步枪火力的最佳机会。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发扬M1步枪的火力首先取决于识别目标的距离。如果敌军在我方开火前抵近并在交战的第一阶段出现双方互掷手榴弹的局面,那么即使防线位于高地、袭来的手榴弹威力不大,也不利于发扬步枪火力。对我方火力组遭受敌军投弹手的近距离压制的战斗的研究表明上述规律几乎无一例外出现在这些战斗中。在防御的第一阶段大量使用手榴弹抑制了其它或许是更有用的防御火力的使用。士兵们并不乐意从手榴弹换用步枪并在急需应对敌人的行动时又换回手榴弹。稳定的步枪战斗通常等到手榴弹互掷到了尾声才开始。在近战防御中,在使用双人散兵坑的场合,在同时需要手榴弹和子弹火力的情形,完全可以通过指定一人为专职投弹手、另一人为专职射手的办法建立有效的步枪火力。在三人或四人火力组中,一人应以投弹为主要任务。留意一下二战时的术语吧,他应该被叫做这个组的“炸弹人”。

当敌人的进攻被阻止在自动武器能首先与之交战的射程之内时,它们的火力将会使步枪防线明显活跃起来,对M1步枪和卡宾枪的全面使用将持续到战斗终止。关于步枪的射击量,应当再次指出这与不同形式下的战术变化所造成的阵地战和运动战间的比率有直接关系。至于在步枪防线中的叫喊和欢呼,这是稳定的射击的结果,每个士兵都从中受益,叫喊和欢呼激发他的判断力,使他更加活跃,努力寻找最有效的开火位置。所有对夜战的研究的结论是:开火最激烈的部队会根据形势变化做出最迅速使用的战术调整,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从十一月到次年三月的朝鲜战事中,实际上很少有部队(即使是排级兵力)在身体上被中共军队的进攻压垮。总的来说,我军步兵坚守阵地直至打光大多数武器的弹药;随后士兵们尽可能向后方阵地撤退。他们并未屈服于逃跑的欲望,那些幸存者是以相当良好的秩序撤退的。只有极少的战例中我军防线未进行强烈抵抗就被撕碎,这是因为散兵坑中的士兵遭遇了迅速的奇袭,当敌军在他们周围25至30码距离内开火才收到警报,他们“感觉被压得抬不起头来,无法射击”,由于缺少火力保护,阵地陷落了。

但是在我军更多的战例中,尽管一开始面临同样严重的不利局势,士兵们仍然保持信心并用M1步枪开火,因而成功守住了阵地。只要实施坚决的指挥,大声下达命令,无论离敌军多近士兵们都会作出反应。但如果当士兵们遭受猛烈奇袭的打击时,把他们丢给自己的装备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他们就会无所作为,或者软弱无力地试图用手榴弹阻击敌军。报告中有一些关于这种差别的非常令人吃惊的战例。

我军再次吸取了这个教训:即使近距离冲锋中的敌人也能被子弹火力阻止住,尽管他只要在运动中手榴弹就可能起不了多大作用。敌人的队伍退下去以后,可以把手榴弹滚下山或者直接扔向他的队列,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形。但在近距离战斗中,手榴弹和子弹的合成火力依然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更为有效。

因为新兵在夜战中经常胡乱开枪,在战后总结里,就算特别注意细节,也不可能说出每个人使用武器的情况,甚至不可能了解谁积极参战了。那些检查武器和个人弹药供给之类事物的下级军官也不可能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在紧张的夜战造成的混乱中,有相当数量的人错拿了别人的武器;此外,下级军官也不可能总是在黑暗中检查是否每个士兵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关于个人行为的数据并非总是能够获取并加以证实的,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某些参战者阵亡或失踪了,所有的目击者都受到震动,他们提供的情报无论如何都会有相当大的误差。

然而,通过战后回溯战斗发生时的各个事件,加上点数士兵谁在战斗中使用了武器和谁积极参战,综合起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合理的估计:

在朝鲜,一个普通步兵连中有12%——20%的人员不但积极参与射击,而且还程度不同的主动在关键岗位上发挥领导作用,同时也从事了改善阵地形势、增加凝聚力的个人活动。

除了这支关键性力量,还有大约25%——35%的人员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整个射击行动,但并没有发挥出对战斗过程的标志性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表现说明我军比起二战时的平均水平有了扎实的进步。

在二战中,很容易遇到做出“我看见了敌人;我没有开火;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回答的士兵。在朝鲜战场,这种回答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在战后总结中没有一个未开火的士兵做出这样的解释。

未开火的士兵给出的理由可能会是这些:

“我一直看不见敌军目标,我认为最好还是不开火。”

“手榴弹劈头盖脸地砸来,我抬不起头。”

“我面前有一座小土山,敌军隐藏在它后面,我看不见。”

“我还没看见任何人向我冲过来,就从背后被俘了。”

“机枪卡壳了,我在帮军士修理机枪。”

“敌军人数太多,我希望他们可能没注意到我,就没开火。”

“我的枪冻住了,又找不着别的枪。”
   
   诸如此类。所有的解释在他们所处的形势下都是可以说的通的。但与二战时的经验相比,没有一种回答显示士兵的双手为某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所束缚。

狙击

狙击战术在美军中应用最少。军官们一般都同意,战场上经常需要派神枪手在前哨阵地独立潜伏,等候打中目标的机会。敌军有时采用这种战术。我军从未系统化地应用狙击战术,通常只是一两人的即兴发挥而已。究竟是我军战术教学和训练中存在着某种局限,还是今日普通美国年轻人的天性中存在着某种自我克制,这真的很难说清楚。

第八集团军缺乏狙击所需的器材,特别是夜间执行任务必备的红外瞄准镜。在冬季战役中,部队配备的数量极少,充其量不过是团部人员新奇的消遣而已。步兵指挥官们表示如果他们能获得大量的器材则将会对夜间防御大有裨益。不过很难在单兵行动中发现任何数据支持这一评估。

在侧翼设置的前哨和警戒哨更依靠自动火力而不是一些专业人员用步枪操作的精密作业。当阵地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强并开始收缩时,步兵更愿意撤退到能为机枪和勃朗宁轻机枪火力掩护的场所而非自动火力不能保护的邻近地区。尽管装备M1步枪的士兵的开火次数普遍增加,但未受重武器协助的步兵在稳定防御阵地中却很少起关键作用。

发挥个人主动性的突出战例主要是巴祖卡火箭筒射手,勃朗宁轻机枪手和机枪手创造的。当敌军在距我军防线75到200码的距离设置机枪并冒着火力将它前送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将被有进取心的重武器射手而不是两三个移动中的敢做敢为的步兵歼灭。

在记录中发现的例外如此之少实在令人诧异,尽管你可能会猜想这是缺乏对狙击战术持续的教导所造成的。装备步枪的士兵在使用其单兵武器时很少表现出主动性,除非占领无论何时都能带给自己新的有利条件以应对敌军人员在开阔地上的移动的前沿阵地。个人灵活性加上枪法,再加上伪装的天赋,就构成了“狙击”行动的基础。

由于我军普遍缺少这样的行动基础(“狙击”行动的基础),同时,我军的步兵行动总是围绕或借助于战线中的某种重武器或者是别的什么优先前提而展开,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减少了把所有火力作为一个整体沿防御正面平均分布的机会。这也是一个给每个步兵连配发双倍勃朗宁轻机枪的间接依据,因为从效用对比上看,双倍勃朗宁轻机枪的火力效果要好于双倍的M1步枪和卡宾枪的有效火力。

战术奇袭的缺乏

既然我军步兵中缺乏真正的狙击战术是因为我军的军事学说更强调团队精神,而不是因为美国人性格中有什么消极因素,产生另一项战术局限性的原因也应该在这方面仔细加以考察,尽管这与步枪并没有直接关系。

处于敌军压力之下的美军连队在夜间进行环形防御的时候,从未对敌军暴露的侧翼发动突然的反突击,甚至在局势完全有利于采取这项行动时也未能有所作为。这支连队会尽可能坚守阵地,如果全面压力变得难以承受,它将向中央或最强的侧翼收缩防线。如果出现夺取和利用主阵地线内的更有利战场的机会,这支部队的一些人通常能抓住。一旦敌人没注意到与主阵地毗邻的山岭的褶皱和缓坡,而从那里自动火力可用来打击敌人的侧翼,那么我军士兵将利用这种地形。

但是几乎所有的重要活动看上去都受到“如果不彼此靠拢也要保持不间断的联系”这一原则的限制。

我军从未使用过这样的奇袭战术,即从主力部队中暂时抽调小股部队去执行挫伤敌军锐气、分散敌军注意力的任务。

设想一下这种局面:一个连队的兵力在岭脊上均匀地展开。敌军的攻势在正面和*发展迅速,看来这支队伍是输是赢完全取决于那个地段的态势。

左翼仍几乎未参战。虽然看不见任何目标,但这个扇区内的机枪一直在掩护前方的斜坡,步兵呆在散兵坑中,等待什么时候能帮得上忙。60mm迫击炮埋伏在山后,但是敌军已经从邻近我军散兵坑的*逼近…,这些迫击炮的火力已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威慑力量。

看来这些迫击炮和所有未交火地带的武器都没有迅速地转移到远离敌人进攻路线的场所,并从他背后投射炽烈火力。机枪、轻机枪或除去底盘的轻迫击炮都能可靠地完成这种打了就跑的任务。他们本应在短时间内发挥奇袭作用,坚持到足以让对手动摇(就撤退),迫使他(从我军正面)调走部分兵力。

当炮火遮断整个战区的时候,缺乏这样的进取心还容易解释,但一项重要的事实是即使步兵独立作战它也从来没有尝试过实施奇袭,而只将生还的希望寄托在自身的武器和人力上。

局部奇袭在心理上的价值几乎与主力奇袭一样重要。然而,没有记录证明我军曾有系统地利用了这些战术手段。在这方面,正如缺乏真正的狙击战术一样,我军小部队行动的粗糙质量终将给敌军以可乘之机。敌军在与我军小股部队交战中,几乎可以指望自己不上当。

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我军最大限度地使用了奇袭和欺骗,例如利用装甲纵队突围。为什么在我军的小部队战术教学中很少采用同样的原则呢?这个问题值得仔细考虑。在我们研究的所有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中,竟没有一个美国连队使用牵制火力的战例。然而,在许多战例中我们的中国敌人成功地以这种方式拓展了武器用途。

卡宾枪鸡肋

在低于冰点的寒冷季节里,卡宾枪就不好使了。根据气温的不同,在实现正常的全自动射击前,无论你身处何处,都要对卡宾枪进行5至20次不等的试射预热。

因为卡宾枪被制造成了全自动的,所以它就很敏感。在大热天,哪怕是很少的一点灰尘和潮气混在一起就能使它哑火;而在严寒下,他比其他任何武器都更容易被冻住,也更难以被润滑到可以正常使用的程度。

弹仓是另一个麻烦不断的地方。只几周时间,弹夹边缘的子弹就被氧化和灰尘沾染的锈迹斑斑。痕迹非常明显。那些灰尘大的都能用指甲挖掉。当子弹进入弹膛,那些在子弹表面由于腐蚀而产生的金属污垢就会积留在弹膛内。就这样,它会逐渐的越积越多,最终形成一个大块污物,随后卡宾枪的部件就会(由于那个大块污物的存在)失灵。为了防止这样的失灵,除了频繁的退出和清洗弹仓内的子弹,别无他法。但这种方法所需的时间是耗不起的。

这种武器不够威猛。太骄气。他的日常使用随着季节变化,时好时坏。当射击调到半自动档的时候,还可靠些,如果时全自动档,简直是浪费弹药。在半自动射击时,它的精度还不足以对付一个中等距离上的目标。以上批评来自于朝鲜战争中使用过卡宾枪的部队。

“鸡肋”的名声比在二战包括太平洋战场中更加响亮。在太平洋战场,卡宾枪近乎无所作为。海军陆战队的批评比陆军更凶。陆战一师从上到下对这东西都没有好印象。他们在朝鲜战争中使用卡宾枪的经验就是完全失望。他们要求,要么彻底淘汰卡宾枪,要么就对卡宾枪进行改进,使之成为有可靠性的武器。第八集团军的绝大多数人对卡宾枪也是同样感觉。不过,偶尔也会有某连或某排对卡宾枪并无太强烈的感受,这种反映取决于该部队是否在战斗关键时刻使用了一定数量的卡宾枪,并同时遭受了惨痛的经历。通常部队中,配备卡宾枪的人属于少数,因此,在一场恶仗之后,某连并没有过多受卡宾枪连累而造成的伤亡,那也是有可能的。这也就使得人们的那种对卡宾枪几乎是一致的强烈反感完全变得更加出人意料。

不单单是步兵有这种反感,就是那些经历过几次在炮兵阵地上与渗透过来的敌军步兵近距离交战的炮兵连,他们也会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撂下卡宾枪)拿起M1步枪。人们对卡宾枪进行判断和选择时所怀着的那种对卡宾枪的宿怨,可以用一个事例加以说明。1950年11月26日晚到27日凌晨,第27步兵团E连作为第25 步兵师主力正面突出部一点,与敌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虽然该连在人数上远远少于中国人,但是该连的作战是如此勇猛,以至于该连能一直坚守着他们的阵地,黎明来临之时,敌军完成了最后的进攻就撤退了。随后该连奉命撤到一个朝向南面的新阵地。敌军进攻的压力减缓。死者和伤者被从高地上移走。在进行战斗总结的过程中,当将士们做出解释和说明时,除卡宾枪以外的所有武器都被提及,并被给予了肯定。尽管在高地上,卡宾枪被扔的到处都是,可并没有人愿意把它们捡起来使用。我们发现,在战斗过程中,卡宾枪并没有遭到咒骂;因此我们猜想,那是由于卡宾枪没有给将士们帮倒忙。

由于这些卡宾枪的火力有助于敌人行动,所以没有多少声音要求一定要使用他们。在记录中的阵地战斗,也有几百件孤立事件涉及使用卡宾枪毙伤一个敌人的情况。这些非常有限的例子里,使用者都是在非常短的距离内用全自动档扫倒1,2个甚至4个敌人的。不过,卡宾枪能够通过近距离密集的火力削弱敌人的进攻意志的说法,还没有被敌方的反应情况所证实。没有清晰的案例支持这点,即由于卡宾枪密集的火力迫使敌人放弃进攻撤退的情况。这已经把夜晚战斗有限的观察条件和高度紧张的氛围考虑在内了。

此外,中国军队执着与夜间进攻也是部分问题所在。按道理来说,卡宾枪也能够在战斗初期提供教强火力。但只有少量弹药能够达到敌人的进攻出发地。如果不计射速慢的M1,这些火力不足以组织敌人接近到手榴弹距离。而当士兵们面对敌人冲到足够近的缓坡时,能够够到敌人的手榴弹之类的投掷武器似乎更能够保护自己。在平坦的平地上,情况会有所不同,不过,朝鲜更多的是复杂的山地。在高地战斗中,卡宾枪的火力不足以阻止敌人接近,而当敌人最后进攻时,卡宾枪又形同虚设。

在白天的战斗中。武器又要求另外的使用途经。需要的是半自动火力,火力洛点特别分散。事实证明,又没有多少目标能够让卡宾枪充分发挥自动火力的特点。

射程和杀伤力

没有充分数据支持卡宾枪的射程超过50码。记录中有极少数卡宾枪在这个距离或更远的地方撂倒敌人的情况。不过这个数量太少,不能够视为一般结论。卡宾枪的杀伤效果大约有95%发生在50码以内。因为在朝鲜的战术行动中,白刃战十分频繁,所以在如此短的距离内选择使用卡宾枪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杀伤效果差也是一个重要的抱怨理由。一些战斗总结中,大约50次行动记录中,有7名目击者声称他们毫无疑问打中了敌人身体,可那些被击中的敌人士兵仍然可以继续冲锋。一个目击者是陆战1团的约瑟夫R费舍尔中尉。陆战一师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连级指挥官。他在描述下碣隅里战斗时,有如下呈词。“大约有30%的卡宾枪给我们造成了麻烦,一些不能开火,一些冻住了。但是我们的人对卡宾枪丧失信心的最主要原因是当我们把子弹打进25码远的中国佬的胸膛后,他还能继续前进。这使我十分震惊。这些子弹打得很深。敌人还能继续行动。我们有半打人有同样的抱怨。有些人发誓他们至少打中3,4次,都不能使被击中者停下来。”

无后座力武器

火炮和无后座力武器的用途

因为在针对敌军特定目标的军事行动中它们总是相互协同的,所以在此将两者一并考虑。

在朝鲜的炮兵军官经常抱怨步兵总是呼叫炮兵执行那些以步兵自己的武器可以更好完成的任务;在步兵对付其火力难以解决的大型目标时如果更频繁地呼叫炮兵,步兵的日子就能好过一点,也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这种故事我们听得也不少。

所有这一切形成了一个怪圈。

尽管在过去的战争中这两种意见通常针锋相对因此也就彼此抵消。但如何在联合行动中最好地平衡步兵和炮兵的火力,没有一方就这个问题提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问题在於,在朝鲜的步兵作战中,无论这双方相互抱怨中的哪一种,是不是到了经年累月的程度,而显示步兵军官对炮兵的潜力,局限,后勤问题缺乏了解呢?

因为步兵现在所拥有的远程重武器也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其效果与炮兵火力相差无几,所以,合理评估目标区域从而保证这两个兵种的火力整合就比以往更加紧迫了。步兵对无后座力武器的使用是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中战术的一项新发展;是否能平衡运用这些武器,仅能通过重新审视炮兵问题的某些方面来评估。

在我们对所研究的步兵行动中被召唤和实际实施的炮兵火力进行考察时,涉及了战场的形势、目标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考察表明,步、炮两个兵种的火力配合保持了合理的平衡与协调。步兵并没有过分使用炮兵火力支援的倾向。

在冬季的军事行动中,步兵往往急迫地要求耗尽炮弹的炮击以保护夜间阵地。这种情况下可能消耗了超过形势所需的炮弹,因而造成了浪费。然而,把这种要求视作步兵对炮兵任务和困难的误判也不公允,因为这就忽略了非常人性化的考虑:步兵指挥官的首要职责是尽可能消除部下的焦虑感并保护他们的阵地而不是去担忧炮兵的后勤问题。当炮兵确信自己已准确了解局势时,他们就能强硬地面对这种倾向。根据为此项研究搜集的数据:我军步兵在朝鲜比在二战时更敢于冒一时之险,不呼叫炮兵就进行战斗。然而,一位在前线服役约一年的步兵营长发表了如下意见:“根据我的观察还有我从别的营长那里了解到的,我军大量的火炮和空中支援被不必要地消耗了。我们为求万无一失,在太多的场合使用了空军和炮兵。我曾经在率部攻打山头的时候呼叫空军和炮兵,而我当时并不肯定射程内是否存在任何敌人。在战斗中,我们为保证士兵的生命交纳了过高的“保险费。”有时,十个敌军步兵就可能挡住我军一个完整的团级纵队,直到一个营的火炮、坦克和所有支援武器准备完毕,能够协助少数步兵前进为止。”这是一位男子汉的观点。

在朝鲜,敌军的许多主要目标经常是难以确知的,为了确定敌军目标,表面上看我军似乎是不遗余力,用尽了手段。而尽管成倍的努力和投入不过是敌军目标和敌军对常规火力抵抗力极端坚韧的必然结果,可我军的这种做法还是受到了质疑,人们怀疑这是否有用。

中共军队利用沿岩石山岭的岭脊布置坑道阵地的办法不断挫败我军重武器和空军的精确射击。重武器和空军竭尽全力去摧毁敌军坚强的支撑点,但经常除了造成强烈震动和歼灭一些部署在浅层工事的敌军以外,并不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步兵还得接近敌军阵地,最终以自己的武器杀敌,敌军的重型工事有时能坚持到所有的防御者都被手榴弹炸死。

传统上,摧毁“大型目标”是炮兵的任务,步兵也从来都承认这是炮兵的特权。在目标方面,“大型目标”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中特别难以捕捉。如果炮兵能够发现和直接瞄准这种目标,那么摧毁它便是一个不错的战果。但是,地形条件使得他们很少有这种机会。

当中共军队拥有4到10天时间组织棱线阵地时,他们习惯把机枪掩体修的几乎与地面持平。他们在正、反斜面都有可能部署迫击炮,这取决于射程和能否有效掩护。步兵配置在散兵坑,掩护接近主要工事的通道。他们极少浪费兵力去防御较低的斜坡。

掩体内壁通常是用被缆绳捆在一起的双层粗原木搭建的,而掩体顶部可能本身就是山体的一个突出部(而它由4到8英尺厚的泥土和岩石构成),于是,掩体便能经得住除8英寸口径火炮以外所有武器的猛烈打击。除非是直接命中,否则轻型火炮根本就奈何不了这样的敌军工事。考虑到敌军工事的特点,要想直接命中,概率只有千分之一。枪炮眼通常高14到30英寸,而且通常凹进掩体壁。这些隐蔽部通常被设置在顺着山梁方向的地褶内,与主抵抗线垂直而与射击方向平行。他们被这样配置是要阻止我军步兵从侧翼迂回并沿棱线走向进攻。

这意味着从前方观察,他们通常是完全隐蔽的。在一条山脊上,无论哪一处都可能会暗藏着2到6个那样的掩体。而数小时内,从敌军所在的主要区域一直可以射出稳定的重机枪火力。

此外,在1500到2000码的距离,训练有素的观测员也不能识别出敌军的特定目标或任何重大活动。

在表面上,这看上去是个主要靠炮兵的干预来解决的问题。炮兵认为情况正是这样,步兵也从来不会提出异议。但是在通常的情形,我军步兵占领的高地往往挡在炮兵和其目标之间。这种高地可能是一条或一连串的山岭。此时就需要间瞄射击了。在这种形势下,以野战炮兵的常规射击压制这些掩体的机会确实微乎其微。如果有人要搞清为什么会这样,他只需绘制出一门火炮向这样一个目标射出的炮弹飞行曲线就可以了。如果这条线偏移几英寸,那么炮弹就完全打不中目标。

在我们所研究的各次行动中,尽管以密集炮火轰击中国人的掩体,但还没有一个火炮以直瞄射击打中它们的战例。它们也能经得起火箭弹和凝固汽油弹的空中打击;报告中有空军直接将凝固汽油弹投到掩体顶部的例子。那一发凝固汽油弹滚落到了嵌壁枪眼的前方。尽管如此,防御者仍未被杀死,而且在简短的间歇后又恢复了射击。

当步兵向对面高地的特定敌军目标进行火力打击时,无后坐力武器所能带来的好处几乎是不言自明的。在1000到1200码间的射程,75mm无后座力炮是唯一能实施直瞄射击以较高概率一发精确击中并摧毁目标的火炮。如果驮载炮能够运上来,那么它也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不过,在没有驮载炮的情况,无后座力武器就是(步兵)主要的指望了。它们一次次以这种使用方式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当距离超过1000码时,57mm无后坐力炮的射程就不够了。而为了试图推翻这个结论,部队已经浪费了过多的该口径炮弹。75mm无后坐力炮过于沉重,当部队向更高的山岭移动时,往往把它们放在队伍的后面,而把57mm无后坐力炮置于前面作为替代,但这样的使用超出了这个替代品的有效射程。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击中目标所需射程与目标的高程通常成正比。换句话说,当部队突越较低的山岭时,交战距离通常缩短。在运输重量不受太多限制的情况,即使所需射程较短,57mm无后座力炮能完成任务,带上75mm无后座力炮也是很合适的,因为它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在这个意义上,有火力重叠的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当步兵近距离突击据守高地的敌军步兵群时,57mm无后座力炮可谓无价之宝。总有一些暗堡坚持抵抗,由于它们受到山岭的保护,所以在远程炮火之下仍几乎毫发无伤。敌军散兵放弃外围的散兵坑防线之后,在向这些防御工事撤退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到小洞穴和裸露岩层的保护。子弹对这些掩护完全无效,但用 57mm无后座力炮就可以把敌兵轰出来

对武器的评价

士兵们在迫切需要无后座力武器的情形下使用它们的次数越多,对它们的评价就越高。无一例外。他们会被问到:“你觉得75mm无后座力炮怎么样?”他们的回答可能是否定的。经过调查,你会发现他们一次也没有使用过这种炮:他们不喜欢它,因为它太沉重。但是,在使用者中只有一种反应:热情赞扬。他们发现这种武器无可挑剔,并为它的能力感到惊奇。

在美国本土,军方人士对75mm无后座力炮尾端的火焰颇为关注,有一位将军觉得这使得它成了一种给步兵带来危险的武器。在战场上,这些疑虑并没有得到响应。士兵和指挥官们一致认为这种闪光在实战中并非一个问题。他们通常以这样的回答来解除疑虑:“为什么担心?他们(敌人)知道我们在哪。”有一位军士答道: “我部下的有些士兵担心火焰和反向冲击波,因为他们读过很多这方面的报道。但当我们开火时,他们就镇定下来了。”一般而言,这不是一个影响战斗组士气的关键因素。他们觉得如果可以在开火后转移一小段距离,这就足以提供充分的保护了。

反坦克

在我们所研究的军事行动中,没有使用这种武器打击敌军坦克的战例。在两个战例中,75mm无后坐力炮被用来打击敌军自行火炮;在这两个战例中,它都击毁了敌军火炮。然而,第7海军陆战团叙述它曾在早期军事行动中使用75mm无后坐力炮打击敌军坦克。


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说,没有出现那种回答的意义可能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重要。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一个普通连队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串通好了掩盖真相。但这些答复强烈暗示,“参与射击是一种光荣的义务”的想法开始在步兵队伍中扎根,每个士兵都感觉到自己身负义务。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8903
发表于 2009-2-25 22: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普通炮弹能震死,躲在钢筋混凝土工事里面的人。
那干嘛生产专门用于破坏工事的炮弹?

主题

0

回帖

5753

积分

游客

积分
5753
发表于 2009-2-25 23: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二战的105口径榴弹炮为例。两颗炮弹下去,大半个足球场的人不可能生还。不管你是躲在掩体后还是躺在地上。"

那么夸张啊......搞半天卧弹坑这招没用,打仗还是靠运气 [s:8]

主题

0

回帖

833

积分

游客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9-2-26 07: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燃烧空气弹 [s:2]

主题

0

回帖

147

积分

QQ游客

积分
147
发表于 2009-5-9 19: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最后一句真的很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9 07:49 , Processed in 0.0438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