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8|回复: 0

戊戌政变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189

积分

游客

积分
1189
发表于 2007-11-18 13: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www.zxls.com
江苏省南京中华中学 周立新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经过,教材对比说明了在戊戌变法中新旧势力的交锋情况,阐明了百日维新的失败结局,在史实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关于本节内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是用富有感染的文字介绍了屠杀戊戌六君子的悲凉场面,在此基础上点明“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运动悲壮失败”,并进一步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升华到新的层面: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和曲折。建议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内容,让学生对“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判决,刽子手操起了屠刀…”进行情景想象,让学生看到当时掌权者残暴、冷漠。然后通过提问“六壮士为什么要遭屠杀?”“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悲壮失败呢?”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新旧势力的交锋”

教材阐明推行改革和阻碍改革两股政治力量的交锋最直接的表现是人事任免权上尖锐斗争,旧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占据权力的优势,拥有雄厚的根基,于是,解除推行改革的重要人物的职务,并安插亲信掌管军事,控制京津地区。而新势力依靠的光绪帝是被动反击,明显势力单薄,缺乏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的支持,改革机构形同虚设,本想拉拢重用掌管军事的袁世凯,却不料袁和守旧势力密切勾结,对袁缺乏正确认识的新势力军事力量上依旧是空泛苍白。为了改变现状希望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结果也落空了。以上说明新旧势力的交锋中,新势力明显处在劣势,为变法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 围绕人事任免权的斗争

首先要明了新势力和旧势力的概念。新势力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新势力的依靠是无实权的光绪帝,光绪帝有变法图强的意愿,同时,也希望借维新势力增强同慈禧斗争的砝码。于是软弱的维新派和同样软弱的光绪帝互为依靠。旧势力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趋炎附势,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追随旧势力,所以,旧势力在朝廷权高位重,在中央和地方很有力量。新政不久,慈禧便解除了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翁同龢出身“状元门第,帝师世家”,甲午战争的失败坚定了翁同龢更张旧法的信念。翁同龢是最先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的清廷大员,是早期维新派与光绪帝联系的搭桥人。慈禧开缺翁同龢使其远离光绪帝,同时,又把她的亲信荣禄推为直隶总督,掌握北洋三军,控制京津地区。慈禧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新势力的变法在慈禧严密监视下进行。从地方势力看,变法开始后,皇帝发布的上谕很多, 真正实行的只有湖南,1895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力行新政。兴矿务,设电信,置小轮,立制造公司,创南学会,主持时务学堂,办《湘报》,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后来,陈宝箴又保荐杨锐、刘光第入军机处筹划新政。由于地方势力的互相推委,变法流于形式,为了贯彻改革,光绪帝也进行了反击。御史文梯参奏康有为“任意妄为”,被光绪帝革职。9月4日,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位堂官阻挠部员王照上书,光绪帝下令把许应骙等六人全部革职,赏王照三品顶戴,以示鼓励。同时光绪帝提拔了军机四卿:谭嗣同、刘光弟、杨锐和林旭。他们都是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下热情支持变法年轻人,缺乏社会根基。以谭嗣同和刘光弟为例。甲午战争后,谭嗣同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在浏阳筹设谟学格致馆,未成。后游历北京,结识梁启超等维新名士。1897年,与梁启超等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新政,应召入京,受光绪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刘光第也是在甲午失败的激愤中成长为一个进步的爱国官僚士大夫。军机四卿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凡有章奏,皆四人阅览;凡有上谕,皆由四人拟稿,军机大臣侧目而视矣”,“名为章京,实为宰相也”。

(2)光绪帝的反击使新旧势力间的矛盾尖锐化和表面化

朝廷中守旧势力用各种方式接近慈禧,使原本就对变法不热心的慈禧加快了反对的步伐。掌握军事的荣禄也筹划借天津阅兵之机废帝,由慈禧训政。慈禧公开派人监视光绪帝,调配军队。

面对危险的形势,光绪帝和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于是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袁世凯一向是政治两面派,当年袁世凯把康有为的“万言书”递交到督办军务处,并参加强学会。在变法运动达到高潮时,袁世凯派徐世昌到北京与维新派联系。这些现象让维新派认为袁世凯是支持变法的,于是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抚袁以备不测”的主张,召见握有重兵的袁世凯,特赏候补侍郎,专办练兵事务。可是袁世凯却是个政治上首鼠两端的人,在考虑政治得失后,暗中和实权派的慈禧等守旧势力勾结。

新势力力图通过西方势力的干预改变被动局面,自然也是没有结果。

教学建议:可以采用分两组,分别代表新旧两势力,然后依照教材内容,罗列各派别的招,并将之对应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新旧势力的交锋。提问:变法不久,慈禧就开始加大对人事任免权的控制和军权的控制说明了什么?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为什么对变法阳奉阴违?列举光绪帝和维新派软弱的举措。通过本节内容的分析,较好地为第二目“百日维新的失败”做铺垫。利用教材中【历史纵横】和慈禧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

第二目“百日维新的失败”

(1) 光绪帝授密谕

光绪帝在短短的几天内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改革的举措,在守旧势力看来光绪帝听信“康党”之言所采取的激烈举动,已大大违背了“祖宗之法”,危及到了权贵们的切身利益。经过密谋,决定奏请慈禧“训政”,中止光绪帝处理政务的实际权力以扭转局面。而掌握实际最高权力的慈禧从一开始就希望所谓的变法在她能接受和控制的范围内。可是光绪帝竟然自作主张,慈禧自然恼怒。在光绪帝提出想建懋勤殿进行议政时,慈禧不准,且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惊慌失措,迅速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密谕,表示自身难保,求救。再次召见袁世凯,进一步拉拢,擢授侍郎,专办练兵。并暗示他可不受荣禄节制。面对危急的形势,康与林旭、谭嗣同、梁启超等共商,决定劝袁举行政变。袁世凯不置可否。这一幕反映了光绪帝和维新派穷于被动应付,胸无良策。此时大有“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2)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日本前首相,对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日本为了和俄国争夺在华权益,表示愿意帮助中国改革。伊藤博文访华就是为了此目的。光绪帝“决意欲开懋勤殿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 。这里说的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具体是指日本的前首相伊藤博文和英国人李提摩太,皇帝准备聘请他们为顾问官。目的有二:其一是贯彻维新派的一向主张联合英、日以抗衡俄国的外交路线,试图依靠英、日的帮助,来巩固皇帝和维新派的地位,对慈禧等守旧派构成威慑;其二向日本学习明治维新的经验,由伊藤指导变法改革。9月11日,伊藤博文以所谓私人游历的身份来到天津。他的到来使守旧派感到十分恐惧,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伊藤博文访华增加了慈禧的恐慌和不满,慈禧担心沦落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于是加快了政变的步伐。

(3)戊戌政变

御史杨崇伊请太后训政,慈禧自颐和园还宫,荣禄节制的董福样军入京,聂士成军向天津集中,开始军事布控。慈禧开始了新一轮的“临朝听政”,对外称光绪帝身体不佳,将之安置在瀛台,实际是囚禁光绪帝。在威迫下光绪帝发布上谕,恳请慈禧重新主政,并下令搜捕康有为。慈禧由暗中控制到公开干涉了。是什么原因呢?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 。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慈禧采取措施,以稳定政局。同时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的罪名密令搜捕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虽然因捕拿康氏兄弟使得京城气氛一度紧张,但形势基本上较为平和,对于皇帝特擢的军机四卿亦只是不再入值而已,其他与康关系密切的新党人物也未受到波及,至少慈禧等人并不急于要大规模的血腥镇压。事态在23日突然发生了逆转,京城的气氛再度紧张,这种变化则是袁世凯告密直接引起的。维新派有针对慈禧的兵变计划,直接威胁到她的地位和生命。光绪帝陷入“谋逆”一案,无法辩驳,从而招致慈禧的痛恨,于是下达逮捕军机四卿和其他维新人士。康有为得到消息迅速离开北京,逃往香港。梁启超化装离开北京,逃亡日本。而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这里着重要提到的是谭嗣同,在可以逃生的情况下,决意用生命唤醒民众,挽救改革,昌盛中国,从而慷慨从容赴刑场。鲜血染红了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鲜血也警示历史:在当时的中国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

教学建议:首先观看戊戌政变视频,回味课本前的序言内容,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将光绪帝授密谕和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以及谭嗣同从容就义的内容写成一幕小话剧,编写出对话,注意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如何看待谭嗣同的言行”“戊戌政变一定具有必然性?”而对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一事,为何慈禧非常敏感,最好是老师解说清楚,以便学生理解。

第三目“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目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从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阶级、组织结构、群众基础、手段方式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必然性,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中国进入近代化的艰难曲折。二、 通过对戊戌变法爆发的时代背景、 戊戌变法的目标、 戊戌变法的内容等方面分析变法的历史意义。

(1) 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掌握实权的慈禧有政治手腕,有雄厚的统治基础,所以,相比较而言,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由经济基础而引出的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再从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脱离群众, 只是寄希望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企图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有限改革, 以上诸多方面暴露了维新派在维新运动中的问题, 这是导致运动失败的主要因素。

(2)失败的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3)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绝非耸言危听。《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所以说,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其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教学建议:就本节内容对本课进行小结。首先和学生一起对戊戌变法的过程进行回忆,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思考问题: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如何看待结局是失败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让学生按照问题分小组,带着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得出历史结论,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收获。在协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探讨和历史意义的分析。

单元小结

本单元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心,阐述了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从不断加深,直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打击的背景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边疆出现危机并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运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终导致失败,中国又一次丧失了民族振兴的机会。




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新旧势力的交锋”一目的教学。首先进行谈话法,让学生回忆前一节内容,找出新旧势力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代表的阶级等,对新势力和旧势力形成较为明确的概念,要清楚光绪帝是新势力的代表人物,还要弄清为什么光绪帝是新势力的代表人物。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前的引言,回答引言反映的事件标志着什么势力的失败?让学生明白是新势力的失败,继而引出问题“为什么新势力会失败呢?”引导学生看课本正文,找出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所采取的措施,找出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判断交锋中双方的态势是 新势力处在弱势。利用课本中那幅慈禧的插图,让学生对慈禧的政治手腕有个感性认识。完成以上的铺垫后,阅读【历史纵横】,然后指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新势力处在弱势的原因,最终让学生明确新势力的力量不足,在当时根本不是旧势力的对手,而这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导致的。所以要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具有必然性。

关于“百日维新的失败”一目的教学。梳理百日维新中新旧势力冲突的产生、发展和扩大的几件大事,指导学生梳理如下:慈禧太后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授密谕──谭嗣同请求袁世凯起兵勤王──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慈禧“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袁世凯将密谕曝光──屠杀戊戌六君子──取消新政──百日维新失败。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慈禧的强横、光绪帝的软弱、袁世凯的不义,使维新变法运动一步步走向失败,首先是光绪帝失去政权,慈禧开始训政,随着袁世凯曝光了皇帝的密谕,慈禧的血腥镇压从康有为扩大到军机四卿以及其他维新人士,最终是血淋淋的戊戌六君子。阅读【学思之窗】,看谭嗣同照片,学生讨论想一想的问题: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最后教师小结。

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一目的教学。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入手,分析戊戌变法运动领导阶级的力量,指导学生认识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然后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其他原因。首先让学生明确作为一个伟大的成功的政治运动应该具备的因素是:要有鲜明正确的政治主张,要有坚强团结的领导核心,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有切实可行的政治内容,要有积极贯彻政策的中层力量,要有控制局面的力量,比如军权; 等等。然后让学生对照戊戌变法运动,找出失败的原因。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一个规模影响很大的政治运动,其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那么如何分析其意义呢?问: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从原因背景上看运动的动机目标是什么? 意义何在?衡量一场运动的性质和意义要从其政策内容看。问:戊戌变法期间提出的方针要求是什么?颁布的政令是什么?其意义如何?还可以从运动过程中表现的方式手段看客观影响和意义。问: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了哪些政治组织?有哪些主要的活动?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最后老师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新旧势力的交锋的内容时,采用图示对比法。

    新势力        旧势力

(弱,受约束)光绪帝     慈禧太后 (强,控制主宰)

(解除远离)翁同龢      荣禄(提升重用)

(地方官员个别代表)陈宝箴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群众基础弱          社会基础厚



结合上图分析新旧势力的交锋点和双方的态势,很直观看出新势力弱而旧势力的强。

案例二 在介绍百日维新的失败过程时,采用情景再现、角色体验法。

让学生课外阅读李敖的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看电影《谭嗣同》或《大刀王五》等片段,在情景再现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编写一段包含“光绪帝授密谕、谭嗣同带密谕见袁世凯、袁世凯将此事曝光、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小话剧, 体验慈禧的专横、光绪帝的怯弱、袁世凯的首鼠两端、不仁不义、谭嗣同的壮怀激烈。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近代史上志士仁人为国家前途不惜以热血生命唤醒国民的一曲壮烈悲歌,他的精神、气节值得后人景仰。

案例三  在学习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一目时。教师采用问答法,师生互动交流法。

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答:革命性和软弱性。问:为什么?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弱小。问:领导维新变法的是哪个阶级?得出是资产阶级。让学生明确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但他成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这是时代背景和宫廷权力之争的产物,也不排除光绪帝不想成为亡国之君的愿望。 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特点作用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的对比悬殊很大,无法抗衡。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材料见教材。

谭嗣同的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

解题关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国的变法都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国变法还没有听说流血的,这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那么就由我第一个流血牺牲改变这种情况吧!”这段话。

思路引领:文中的流血不能等同于武力斗争。且中国不昌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牺牲自我的动机是爱国。

答案提示: 找出其言其行;肯定其浓烈的爱国情操;大无畏的精神;简单且偏颇的认识。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分清失败的根本原因和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新势力的阶级力量和旧势力的阶级力量的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新势力自身的不足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答案提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力量薄弱;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要阶级来源的新势力力量有限;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的历史,力量雄厚;且朝廷中慈禧和光绪帝是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新势力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2.戊戌变法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题关键: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思路引领:从戊戌变法的动机目标、从颁布新政的具体内容、从变法的思想基础、从戊戌维新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等等进行思考。尤其要注意戊戌维新如何进行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和启动了人和社会建构方式的现代化工程。

答案提示: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爱国性;进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尝试,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和趋势;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9 03:26 , Processed in 0.0318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