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9|回复: 0

百日维新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189

积分

游客

积分
1189
发表于 2007-11-18 13: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www.zxls.com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俞岚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

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次变法的有关情况: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建议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图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

本课引言描述了维新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建议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情,体会变法要求的迫切,并且明确酝酿了数年的维新运动,之所以化为变法而见诸实施,是结合了时势需要和人为因素而成的。

第一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教材以19世纪90年代为历史坐标,描绘了19世纪末列强逐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的一幕幕图景。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极力宣扬变法,他们的主张引起了光绪帝的共鸣,变法形势不断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些影像或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氛围,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

戊戌年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又达到一个狂潮。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请俄国舰队来到胶州湾,希望以此遏制德国,结果引狼入室,俄军趁机强占了大连、旅顺两港。1898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俄国向清廷要求租借两港二十五年,清廷被迫答应。接着,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九十九年,并把魔爪伸向粤桂;英国要求继续九龙半岛的九十九年借约,更无理强行租借日本撤离后的威海卫;日本则向清廷声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伺机窥视福建);俄国更贪婪地祸及满、蒙、新疆。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 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酝酿数年的维新运动进入了政治实践的阶段。维新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建议教师在此处可以采用角色转换法,让学生设想如果他们处于那个环境,会如何应对当时的局势。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呈显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历史图像,让学生体会变法迫切、蓬勃的时代气氛。教师也可以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或者由教师编制辅讲教材,交付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借此向学生传达历史知识,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历史。

光绪皇帝的意向,是讲述戊戌变法经过的另一要点。维新变法人士努力宣扬变法,那么朝廷方面的态度是什么呢?在介绍光绪帝之前,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1898年4月17日,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召开第一次会议,康有为在会上演讲,历述帝国主义侵略日急,瓜分危机严重的事实。会上议定《保国会章程》30条。第一条说:“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会设立分会,略具政党规模。后来,保国会又在北京嵩云草堂、贵州会馆开过两次会。康有为将《保国会叙》“榜于会所”,并说:“我四万万同气同种之胄,忍回视其奴隶牛马哉!”他主张“合群以救之”,“激耻以振之”,“厉愤气以张之”,“奔走呼救”,“以保一大国”(《保国会叙》)。梁启超也在4月21日演说保国会开会大意,说明“瓜分”危机,强调“合群智以讲求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国闻报》)。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规模比强学会大, 它的成立具有爱国意义。

各地的维新报刊和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到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由此也可见维新变法风气在全国各地蓬勃的情况。

在讲述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高涨时,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提供的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第二目“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运动的高潮发生在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维新”在这里是指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

(1) 维新变法的开始

建议教师在这里帮助学生弄清“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两个重要概念。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即《定国是诏》,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朕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基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教师可以先出示有关史料,询问学生它反映的是百日维新中哪一方面的内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建议教师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在四月二十三日的明定国是诏以前,光绪皇帝已经颁发过若干类似 “行新政”的诏书。在这以后,这一类的诏书又陆续不断地大量发出,甚至一日数令,倾泻而下。传统的封建社会上层建筑不能照旧不变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相继受到皇帝接见,维新主张不再被认为非法。议论新政,高谈变法,成为一时的时髦的风气。在光绪皇帝广开言路的号召下,呈送给皇帝的条陈纷至沓来。七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还下了一道上谕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这是说要向西方学习。又说:“今将变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强中国”。这是说一定要变法行新政。又命令各省各州县官员要切实进行宣讲,务必使“四月二十三日以后所有关乎新政之谕旨”做到“家喻户晓”。

(3) 未实行的措施

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建议教师结合【学习延伸】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四书》中都提出了召开国会的建议,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又提出了定宪法的要求,并在奏书中多次提出“君民合治”的主张。这些都是维新派的最主要的政治纲领。可是,他的这种主张,在百日维新的上谕中没有只字的反映。光绪皇帝允许资产阶级发言的限度,仅仅是“士民有上书言事者,……不准稽压,倘有阻格,即以违旨惩处”。

康有为的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建议是:“开制度局于宫中,选公卿诸侯大夫及草茅才士二十人,充总裁,议定参预之任,商榷新政,草定宪法,于是谋议详而章程密矣。”这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和《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的中心内容。制度局下面又设法律局等十二个局来分管各事。康有为关于制度局的第一次奏折于光绪二十四年正月送上去以后,光绪皇帝交给总理衙门大臣“妥议具奏”。拖了两个多月,庆亲王奕?复奏,否定了康有为的建议。皇帝又命军机大臣会同总理衙门大臣重议,“毋得空言搪塞”。但是,仍遭到这些大臣们的坚决抵制。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锋等于六月十五日复奏,提出了些所谓“变通办法”,把康有为的建议实际上否定了。对于世锋等的复奏,光绪皇帝表示同意,“奉旨允行”。关于制度局的第二次奏折送上去以后,也石沉大海,连下部议的待遇也没有得到。

(4) 维新的初步成果

建议教师先给学生呈现变法后的社会景象,让学生体会到百日维新的进步所在。和学生一起探讨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还可在学习本目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史学界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研究,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百日维新,进而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仅几月间,戊戌变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州、振奋人心,出现“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的局面。该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报道:“激进的改革举世为之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对外国人的传统憎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鼓吹与列强友善与结盟的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他们改革了那个愚蠢傲慢、自称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复以中国文明与制度为自满,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起这个青年中国来,就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堂乎其后。”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其主编的《Cambridge: China History of The late Ching 1800~1911》(《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但是,维新措施还是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第一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接着,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影像资料,还可以出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如时局图,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如果他们是生活于19世纪末那个动荡年代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会如何去应对当时的局势,如何去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进而转入对康、梁维新派探索的讲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已经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教师可以出示康有为的照片,在学生之前所学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并让学生分析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的主要观点,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提出这些主张?这些主张的提出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这里教师还可以重点介绍一下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的有关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朝廷方面的态度是怎样的。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和【历史纵横】中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维新变法的浪潮已经激荡全国。到了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的形势进一步高涨,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张之洞及其《劝学篇》的内容作适当分析。

关于“百日维新”一目的教学。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变法的开始。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教师还可以对戊戌变法的含义作适当界定。关于百日维新基本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出示下面的材料“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询问学生它反映的是维新变法哪一方面的内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列出表格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四个方面总结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对某些措施的影响可做适当延伸。对于维新派的一些激进主张,光绪帝没有采纳,在这里教师可以引用开放性的题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读史的人往往很同情光绪帝,以为他是维新派的一个皇帝,并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史实?试就维新派的基本要求与百日维新实践之间的差距,谈谈你的看法。”这也是课本【本课测评】中第2题所涉及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维新派的实践实际上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在了解了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可以先描述一下变法措施颁布后的社会景象,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还可在学生学习了本目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史学界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研究,组织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及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百日维新,进而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到“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一目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进行分析。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1月29日)

《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光绪帝对这个奏折非常满意,更坚定了他变法的决心。这个奏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康有为在此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三项预备性措施,即:大集群臣,诏定国是;设上书处,许天下士民上书;设制度局,重定章程。

案例二  在讲到“百日维新”一目时,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有的史学家认为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经历了“睁眼看世界”、“走出国门看世界”和“仿洋改制看世界”三个历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①简要分析中国人民探索所经过的每个历程的主要原因;②简要评述三个历程的实践结果。

①“睁眼看世界”。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一批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的教训,寻找御敌的方法。“走出国门看世界”。在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统治集团为挽救统治,进行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仿洋改制看世界”。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之辱和瓜分狂潮,使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耻辱感。先进的中国人把认识世界与变法维新结合起来。②“睁眼看世界”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走出国门看世界”使得清政府陆续派官吏常驻外国,并派遣留学生。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仿洋改制看世界”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解题关键:顾问和策划者,推动作用。

思路引领:光绪帝对康有为建议的采纳情况;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解题关键:“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思路引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教育方面、军事方面。

答案提示:主要措施见教材相关内容。

2.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解题关键:“百日维新”没有反映维新派的全部愿望与要求。

思路引领:光绪皇帝有选择地采纳了维新派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得到基本反映。

答案提示: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19 20:44 , Processed in 0.0237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