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84|回复: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189

积分

游客

积分
1189
发表于 2007-11-18 13: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www.zxls.com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难点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教材介绍了从19世纪末至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的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美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日益萎缩。由于涉及本课内容的文字和视频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增加学生对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感性认识,为深入探究影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由插图和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四幅“火花”图和文字内容首先概要说明中国民族火柴业的兴起和顽强成长进程,继而针对插图强调指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建议教师以“火花”图和文字内容为素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仔细观察这四幅“火花”图案,你从中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阅读引言内容,思考: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顽强成长的原因有哪些?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教材简要分析了初步发展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建议教师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导入。

1.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甲午战火刚刚熄灭,列强便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输出仍然在继续扩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为扩大财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

2.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概况: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历史纵横”的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3.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影响:(1)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第二目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教材阐释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背景、概况及其短暂的原因。建议教师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导入。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清华学校学生抵制并焚烧日货》),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3)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4)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于是,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1)发展概况:(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主要表现为: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建议教师介绍近代民族卷烟工业的巨擎──简照南及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2)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现出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因此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第三,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就使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极大的束缚。

(3)“短暂”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进入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蚀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短暂春天的逝去,昭示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实业救国”虽成难圆之梦,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第三目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材介绍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和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概况。

(一)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历史纵横”的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发展的概况, 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建议教师适当补充材料,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并与课后的“探究学习总结·阅读与思考”题结合起来,重点分析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灭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和插图,思考:造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萎缩的因素有哪些?一是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二是由于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三是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

第四目 “民族工业的萎缩”教材介绍了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凋谢萎缩的原因和概况,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的挤压,加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不断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民族工业的萎缩原因

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官僚资本有哪些特点?货币急剧贬值对民族工业有何影响?

(2)民族工业的萎缩状况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比较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了解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国民政府的野蛮掠夺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堂小结:

建议教师扼要回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进而启导学生探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最后分析其历史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教学设计和案例

1.教学设计

第一目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背景部分一要讲清列强竟相对华输出资本,对民族工业发展造成的双重影响;二要说明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何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发展的概况用投影仪展示【历史纵横】由学生阅读概括特点即可。影响要让学生理解两点:一是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动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二是由于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第二目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是本课重点。“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首先用投影仪展示【学思之窗】,还可适当增加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和《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款,师生共同探究辛亥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接着展示《清华学校学生抵制并焚烧日货》,也可下载影视资料,揭示反帝爱国运动从哪两个方面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还需补充一点,北洋军阀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使民族工业得以继续发展。讲外部条件时,需阐明这是“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教师可简介荣氏兄弟和简氏兄弟及其企业发展,(幻灯片展示),接着师生共同探究此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最后分析春天短暂的原因。教师可用文字或视频资料简介状元实业家张謇的生平事迹及其企业的兴衰历程,学生分组探究:张謇的企业为什么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进入20年代中期后衰落下去?我们从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和启示?

第三目“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经历了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较快发展和抗战时期的沉重打击。1927~1936年的发展,教师首先要简介国民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政策的背景,接着展示【历史纵横】并概要分析“改订新约运动”、“法币政策”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发展的表现可用投影仪展示 【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图表来指导学生探究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地位。

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教师首先可补充抗战初期,战区民族工业的内迁及其作用,接着简要介绍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国统区的统制经济政策,对民族工业造成的影响,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和教材插图,师生共同探究,抗战时期民族走向萎缩的原因有哪些?

第四目“民族工业的萎缩” 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本课小结,教师可围绕下列三个问题进行设计,清末至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纵观其曲折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如何?让学生得到整体性和规律性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目时,可以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图片:1896年,陆润庠在苏州创办的苏纶纱厂

(图片可从http://www.pep.com.cn/200310/ca299244.htm下载)

陆润庠,江苏苏州人,同治年间状元。1896年,陆润庠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1895年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在张之洞等人支持下,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从1895至1898年,在上海、苏州等地,先后创办了7家商办纺织企业,其中投资额最大的苏州苏纶纱厂,资本达83万多元。陆润庠和张謇,从事一向被目为“贱业”的工商业,是社会风气转变的一个明显标志。

民族资产阶级利用一切机会,克服重重困难,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新生事物顽强的生命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案例二 在分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背景内容时,可以在网络资源库中选用素材做如下设计。[参考资源:k12学科资源库,网址:www.k12.com.cn;]

链接1:①电影《孙中山》中华民国建立片断;

②电影《末代皇帝》宣统下诏退位片断;

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和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④主要实业团体及其主张。

分析资源信息,学生探究辛亥革命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小结展示结论:上层建筑的变革;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的变动;政府政策推动;实业团体的涌现和实业救国热潮的形成。

链接2:①《清华学校学生抵制并焚烧日货》(图片)说明这一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②分析展示结论: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链接3:①据统计:1912~1916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达80多项。如:《暂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

②分析展示结论: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继续发展。

链接4:①“一战”影视资料;

②“一战”与中国的民族工业。为什么“一战”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学生分析,教师补充)

链接5:知识结构展示。

案例三 在讲究“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一目后,可组织学生观看状元实业家张謇的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影响张謇企业兴衰的原因,作为本目知识的运用与反馈。

链接1:视频资料:状元实业家──张謇(k12学科资源库)

教师补充:“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链接2:文字资料:实业救国的楷模

①发展实业的远见灼识(“学思之窗”,教师适当补充)

②艰辛创业、经营有方;大生集团的辉煌。(“学思之窗”,可适当补充南通实验)

链接3:大生的衰落,“实业救国”成难圆之梦,张謇抱憾而逝。(“学思之窗”,教师适当补充)

链接4:大生兴衰启示录。(学生结合案例二分组探究,教师小结展示结论)

教师还可以介绍纪念张謇先生诞辰150周年专题网站(http://www.nantong.gov.cn/zj/),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案例四学习“民族工业的萎缩”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国统区人们携带大捆大捆的金圆券抢购日用品的图片,并配上以下数字资料。

1937~1949年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如下:

1937年 买黄牛2头或1头耕牛

1938年 买黄牛1头

1939年 买猪1头

1941年 买面粉1袋

1943年 买鸡一只

1945年 买鸡蛋2个

1946年 买肥皂1/6块

1947年 买煤球1个

1948年8月 买大米0.002 416两(每斤16两)

1949年5月 买大米0.000 000 001 85两(即一粒米的千万分之二点五)

从图中和以上数字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使中国人民生活艰难,民族工业难以发展。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根据上述材料,你怎样认识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

解题关键: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思路引领:

(1)上层建筑的变革;(2)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的变动;(3)临时政府的方针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提示: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在这场革命中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之,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2.想一想,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

解题关键:

张謇企业的兴衰是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暂时放松和卷土重来决定了张謇企业兴衰的时间表。

思路引领:

发展的原因:内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北洋军阀政府的鼓励;张謇的个人因素。外因:一战的影响。衰落的原因: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答案提示:

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1)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2)一战期间,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使国货市场不断扩大,为其企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3)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4)状元实业家特殊的地位和经历,尤其是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5)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0年代中期衰落的原因:(1)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进入20年代,随着国际关系的调整和经济的恢复,列强不断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张謇的企业因此每况愈下;(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不仅中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而且中国的民族工业与享有帝国主义特权的外资企业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如捐税。因此,张謇企业衰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结果。

【探究性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解题关键:

(1)民国时期(1912~1949年);(2)四个阶段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思路引领:

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答案提示: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艰难曲折。(1)民国初年至一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资本主义的障碍,当时,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由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春天短暂,昙花一现。(2)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由于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加之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于是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而走向萎缩。(4)抗战胜利后,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残酷挤压,加之国民政府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因此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2.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解题关键:

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包括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和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思路引领:

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答案提示:

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二、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分析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解题关键:

将数字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比较三种资本的增速和比重变化看地位变化。

思路引领:

从三种资本年平均增速看发展;从三种资本比重变化看地位上升。

答案提示:

1920~1936年民族资本增长速度较快,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到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大大超过官僚资本,而且超过外国资本;民族工业的显著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张华茂 湖北省松滋县第一中学  周焱东 王宏飞 湖北省葛洲坝高级中学)

0

主题

0

回帖

1189

积分

游客

积分
118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13: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宋教仁的《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这段史料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大政党国民党马上就将振兴实业作为最主要的施政纲领之一。

中国今日苟欲国强,必先致富。以国内贫乏之状况,则目前最亟之举,莫若开发产业。第举首宜进行者数端:一曰兴办国有山林。中国有最佳最大之山林,政府不知保护兴办,弃材于地,坐失大宗利源。今农林既特设专部,则国有山林宜速兴办也。一曰治水。中国本农产国,然以人力不修,时遭水患,以致饥馑频闻。今欲(国)民元气之回复,农产物之发达,则为治水。一曰放垦荒地。以未辟荒地放于人民,实行开垦,以尽地利。一曰振兴矿业。中国矿产有十之八九尚未开掘,非民间物力有限,不能开掘,实政府保护不得其道。故今后宜特提倡或保护主义,使之振兴。一曰奖励仿造洋货工业。工业窳败,由来已久,其当奖励者固不止一端,而仿造洋货工业,奖励尤宜力。盖外货充塞,母财流出日多,故须亟提倡仿造,以为抵制。一曰奖励输出品商业。今世界列强皆以工商立国,商战日烈,吾国当其漩涡中,输入之额超过输出之额,不亟奖励输出品商业,行将坐毙。此数者,皆本党开发产业之计划,而对于政策所主张者五。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中华书局198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速度表

下表数据明确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引人注目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

1912~1920年

表 1

行业
1921年
1920年
发展速度(1921=100)
平均增长率(%)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 564
1 598 074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 616
6 675
255.2
11.0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66 470
203 950
306.8
17.4

华商厂产量(万包)
1 966
8 316
423.0
19.8

缫丝业
上海、广东、无锡丝车数(台)
80 140
112 654
140.6
0.04

厂丝出口量(即产量、担)
59 175
77 855
131.6
0.03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 680
1 219.4
36.7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 0 13
29 602
246.4
11.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吨)
59 405
109 741
184.7
8.0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416 558
3 279 757
787.3
29.4

6种矿冶产品生产指数(1913=100)
7 603
165.1
216.4
10.1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31年后民族资本企业遭受挫折状况

这一时期,丝织业由1928年的二万三千五百三十四部丝车减为1935年的七千六百八十六部,上海的卷烟厂由1928年的九十四家减为1935年的四十四家,全国火柴厂由1928年的一百八十余家减为1932年的六十九家,江苏的面粉厂由1921年的四十四家减为1931年的二十八家。中国纱厂的厂数和纱锭虽有所增加,但开工率则下降,停工纱锭最高达一百五十九万多锭,占设备一半以上。民族工业的营业额,如以1930年为100,则1933年棉纱为35,针织为50,面粉为50,机器为73,染织、卷烟、橡胶为80。1934年,十六个民族工业部门中,停工率达15%的有伞、化妆品,达25%的有纺纱、橡胶,达30%的有水泥、制帽,达35%的有榨油,达40%的有涂料、染色、罐头,达45%的有电气、印刷、制药,达50%的有牙刷、热水瓶,而缫丝业停工率达80%。1923年至1936年十四年间,华商纱厂停工清理者有十三家,出售者有二十五家,破产归债权人接管者有十五家,出租改组者有三十三家。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民族工业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又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直接统治者和压迫者。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美国在华攫取的特权

这个条约明确规定了美国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为美货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中国的民族工商业造成大冲击。

缔约(中、美)此方之国民,应许其进入缔约彼方之领土,并许其在该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及经商。于享受居住及旅行之权利时,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内,应遵照依法组成之官厅现在或将来所施行之有关法律规章(倘有此项法律规章时),但不应受不合理之干涉,并除其本国主管官厅所发给之(甲)有效护照或(乙)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外,应无须申请或携带任何旅行文件。

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从事于非专为所在国国民所保留之各种职业,为居住、商务、制造、加工、职业、科学、教育、宗教、慈善及丧葬之目的,而取得、保有、建造或租赁及占用适当之房屋,并租赁适当之土地,选用代理人或员工,而不问其国籍,从事为享受任何此项权利及优例所偶需或必须之任何事项;并与该缔约彼方国民,在同样条件之下,依照依法组成之官厅现在或将来所施行之有关法律规章(倘有此项法律规章时)行使上述一切权利及优例。

缔约双方之国民,于享受本条第一及第二两款所规定之权利及优例时,其所享受之待遇,无论如何,不得低于现在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之待遇。

关于一切事项之涉及(甲)对输入品或输出品所征关税及各种附加费用及其征收方法者,(乙)经由税关提取物品时所适用之规则、手续及费用者,(丙)输入品及拟予输出之物品,在本国境内之征税、销售、分配或使用者,缔约此方对无论运自何地之缔约彼方之种植物、出产物或制造品,或对无论经何路线,其目的在运往缔约彼方领土之物品,应给予不低于现在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之同样种植物、出产物或制造品、或目的在输往任何第三国之同样物品之待遇。

关于本条第一款所指各事项,缔约此方之国民、法人及团体、船舶及载货,在缔约彼方领土内,应给予不低于现在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法人及团体、船舶及载货之待遇;关于一切事项之涉及(甲)对输入品或输出品所征关税及各种附加费用及其征收方法,(乙)于经由税关提取物品时所适用之规则、手续及费用者,(丙)输入品及拟予输出之物品,在本国境内之征税者、缔约比方之国民、法人及团体,在缔约彼方领土内,应给予不低于现在或将来所给予该缔约彼方之国民、法人及团体之待遇。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选自引自褚德新、梁德:
《中外约章会要(168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课文注释

实业救国一词的由来

“实业”一词据说是康有为首先提出的。1898年,他在《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建议将中国“定为工国”,“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可见,康有为当时所说的“实业”特指工业。后来,随着实业一词开始流行,其含义逐步扩大。如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实业在大农大工大商”,他所说的“实业”泛指工业、农业和商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崇尚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国,因而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是以粤商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为主体,南洋华侨集资创办的在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烟草企业。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原在香港经营怡兴泰商号、贩运土洋新货于日本、香港、泰国之间,数年后积余资本3万多元。简氏兄弟见当时天香烟销路颇好,遂于1905年在香港注册,创立广东南洋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鹅颈桥设厂制造卷烟,生产“飞马”、“双喜”等牌香烟。但由于初办烟厂,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与排挤,产品没有销路,前后开工仅13个月,就负债10多万元,1908年,以资本亏蚀殆尽而歇业。

1909年,简氏兄弟将自己的商号怡兴泰全部抵偿债务,决心重整旗鼓,并得到其叔父简铭石的资助下,改组广东南洋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公司所出的国产香烟颇受欢迎,营业不断增长。此后,其分支机构相继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和南洋群岛一带。从此奠定了南洋公司的基础。1918年,又改为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额定资本为500万元,实收270万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卷烟重新进入中国市场,中外卷烟竞争加剧,国内赋税加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内部开始腐化。从1927年起,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简氏家庭内部矛盾日益尖锐,企业濒临倒闭。至此,宋子文等官僚资本集团乘势以占公司半数的股份和绝对优势控制了企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被日寇炸毁,公司业务中心由上海迁至香港。1938年公司将汉口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渝设厂,此后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机构臃肿,设备残旧,流动资金缺乏,导致业务衰退,已无力称雄于同行业。1848年总公司又回迁香港。1949年宋子文去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结束了在大陆的经营。

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张謇,生于1853年,卒于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清光绪状元,民初农商总长。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教育诸多方面之建树,多开风气之先,尤以垦荒植棉、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最著成效。甲午战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创办了大生二厂、大生三厂以及大生副厂。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著作有《柳西草堂日记》、《张季子九录》及《张謇函稿》。

北方实业巨子周学熙

周学熙,生于1866年,卒于1947年。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实业家。字缉之,别号止庵。安徽东至人。其父周馥清末曾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周学熙十六岁中秀才,1893年中举人。1898年报捐候补道,派为开平矿务局会办,次年升总办。1901年任山东大学堂总办,次年转往直隶侯补,7月经直隶总督袁世凯委派总办银元局。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业,归国后任直隶工艺总局督办。1906年创办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煤矿公司,获利颇丰。因振兴工艺有功,由侯补道、直隶通永道、天津道、盐运使历官至按察使。1908年创办京师自来水公司。袁世凯窃国后,于1912年和1915年两次任财政总长,参加签订善后借款合同。1918年任华新纺织公司总理,先后创办华新所属的天津、青岛、唐山、卫辉四家纱厂。1919年创办中国实业银行,任总经理。1922年与比利时商人合办耀华玻璃公司。1924年成立实业总汇处,任理事长,管理所属各企业。周以兴办实业成绩卓著,与南方实业家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说。1927年周学熙以年高引退,晚年以读经、赋诗和吟佛自遣。1947年9月26日卒于北平寓所。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在中国民族资本发展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荣氏兄弟是江苏无荣巷人。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畅,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

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间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荣氏兄弟为中国民族面粉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面粉厂经营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投资实业的浓厚兴趣。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1922年止,申新已有4个厂,产纱锭达13万余枚,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公司。申新的发展速度当时远远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20年代的纱绽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的“人钟”牌棉纱与“兵船”牌面粉一样,畅销于市场,成为全国闻名的棉纱之一,荣氏兄弟因此又被誉为旧中国的“棉纱大王”。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敌人“军管”劫夺。留居上海的荣宗敬目睹一手创办的事业被毁于一旦,郁积成疾,1938年2月撒手离世。

上海解放前夕,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的荣德生不愿与国民党仓皇出逃,他全力阻止迁厂逃资,为新中国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建国后,荣德生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

法币

国民党政府1925年11月4日实行法币政策后,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并利用法币收兑银元和民间的藏银。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采取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被迫发行金圆券代替已经崩溃的法币,法币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3.学术观点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发展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外因即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黄金时代得以到来的主要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首先,外国商品输入量下降,从而改善了中国民族工业品的国内市场环境,减少了外国工业品的竞争。其次,由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部分商品的需求增加,为中国货物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出口增加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出口需求量大的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

有人对此持相反意见,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并未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一次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力量和经济掠夺并没有削弱。截止1913年末以前,自1842年以来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列强所有对华贷款、借款、投资等近22亿美元的资本没有抽走分文;已经设立的13家银行及85个分支机构、500余家工矿企业、40多家航运公司及其他一切侵略机构没有一家撤走。这些原有的外国资本和侵略机构不仅仍在正常运转,继续不断地吸吮和蚕食着中华民族的财富,而且“帝国主义者在欧洲打仗和胡聊着西方时,从未停止想到中国、印度、波斯……”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英法两国在中国的权益不仅没有受到损害,而且还略有发展。而没有直接卷入战争的美国和日本,不仅完全填补了德俄等国在华势力,而且进行了新的侵略。因此,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反而有所加强,所不同的是由战前列强共同争夺中国,变成英、美、日联合掠夺的新格局。因此说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快速发展,是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显然论据不足。而这一时期国际商品流向和商品市场的转移才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真正契机之所在。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黄金时代的时限

大多研究者认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但白吉尔在《黄金时代》的序言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实际仅指1910年代中期到1920年代中期约十年的时间。这既是因为这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奇迹”或“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第一次指洋务运动),也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国国家的作用严重衰弱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人格得以较纯净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政治上表现得最为积极与活跃。

关于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的评价

关于对法币政策的评价,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法币政策统一了中国币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货币脱离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加速摧毁了旧式的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促进了现代化银行的发展,从历史的进程加以衡量,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也有人认为法币统一了全国货币,对市场流通起了一定作用,但应看到这是四大家族对全国人民的一次大掠夺,如币制改革时,其兑换值与实际价值有很大差距,从这个角度说,政策积极意义不是很大。

4.插图说明

1932年被日军炸毁的商务印书馆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正在蓬勃发展着的中国近代印刷业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破坏和摧残。当时全国印刷中心上海的两家最大的印刷企业──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没有逃脱这一悲惨的命运。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上海,地处闸北地区的商务印书馆被炸毁,馆方宣告暂时停业。

火花

四枚火花选自《清末明初火花与中国文化》一书,百花出版社2002年版,全书共486页全彩图精印。全面地展示了清末明初火花二千九百多枚,并有大量史料。

人们携带大捆的金圆券抢购日用品

20世纪40年代末,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之前,曾创下了通货膨胀的历史纪录,国民政府大量发行面额巨大无比的钞票金圆券,其正面为中文,背面为英文。

5.参考资料目录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册(1927—193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下),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全慰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白吉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肖黎:《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于景洋:《论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发展“黄金时代”的根本动因》,载《黑龙江财专学报》1995年第5期。

(程舒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9 07:52 , Processed in 0.0356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