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历史的沉思

失败者的春秋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说过,周人人数很少,他要统治这么庞大的地区,不能仅靠自己的力量,一定要尽可能把各地本来就存在的部族也整合到自己的体系里面来。大家本来没有血缘关系,那就赶紧结亲家,于是也就可以认作一家子了。

妾可以是随便你从哪里搞来的,就可以不追究了,她一般背后是没有什么社会资源的。所以压低妾的身份,没事。

如此看来,你和小妾之间的事,才是私人空间的事;至于娶老婆的学问,那属于公共关系学。

(三)注意兄弟的分别:嫡子和庶子不一样

妻和妾的地位差异,也遗留给了他们所生育的子女。够不够继承人,首先就看你是从哪个妈肚子里爬出来的。妻生的叫嫡子,妾生的叫庶子。

选择继承人的制度是这样,“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继承人在嫡子里面选,--没有嫡子的时候才看庶子的情况,首先也还是比妈,谁的妈是妾里面地位最高的。

都是嫡子的话,看谁年纪最大,是否有才能,则不必考虑。--这是个求稳定的制度。因为要比谁更有才能的话,那谁服谁啊?你说你有才能啊,咱俩单挑!什么,你魔兽打得好?那上回打CS你还给我爆头了呢!

比年纪的话,那是硬指标。谁年纪大看下身份证就是了。--当然,中国的体育运动员例外。

总之,比谁年纪大,那就没什么好争的了。就算是老大水平差点,那也省得添乱了。

当然,嫡长子以外的儿子,也不是就一无所有,他们也可以分得家族所拥有的资源。

比如说,宗法制和封建制是密切结合的。

天子的嫡长子将来还做天子,其他的儿子就降一级使用,封做诸侯。

诸侯的之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其他的儿子再降一级,做大夫;

大夫的嫡子继承大夫之位,其他儿子再降一级,做士;

士之嫡子继承士之位,其他的儿子就是庶人了。

到庶人这儿,就没什么好降的了,反正大家都是庶人。

于是,天子的宗族的权力分配,和天下的政治权力的权力分配,也就融为一体了。

那时国家的职能是什么,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就是祭祀和战争。

而宗族的职能呢?我们就看宗族这两个字。

宗,宝盖头是屋顶,示是祖先的牌位。在同一个屋顶下祭祀,叫宗。

族,偏旁代表旗,矢是弓箭。在同一面旗帜下作战,叫族。

宗族宗族,也是在祀在戎。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特别崇拜一个人。

只要身体还好,孔子晚上做梦就是老是梦到他。很遗憾,我们不知道孔子的老婆对此是什么反应,因为《论语》里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的老婆。

孔子年纪大了,有一天忽然说:“甚矣吾衰也。”我实在是太老了,老得不行了。他怎么确定这一点的呢?就是因为我怎么连这个人都梦不见了。

这个人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

孔子为什么这么推崇周公?

周公对周王朝的稳定贡献很大,武王伐纣成功,当上天子之后第二年就死了。接下来是天下几乎大乱,全亏周公,才稳定住了局势。

而且周公治理周朝的天下,是个勤政干部的典型,所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古人不理发,头发长,洗个头挺耽误功夫,所以经常头洗了一半,有人来跟周公说:“有个什么事,非得您处理不行!”周公只好把头发甩甩,先去办事,然后回来接着洗。洗个头要被打断多次,这叫“一沐三握发”。

古人用大鼎炖肉,大概刀功也差,肉块太大煮不烂,吃起来费牙。所以常常正吃块肉呢,又有人来了。那只好把嚼了一半的肉吐出来,事办完,再回来接着吃。搁今天,这就恶心了,古人倒好像没这个感觉,曹操还写诗表示向往,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但是,这些显然不是孔子佩服周公的主要理由。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美德治理天下,就像北极星一样,呆在那里不动,自然能让满天星斗都拱卫它。勤政最多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不是理想状态。

所以,周公如果仅仅是个劳模,他成不了孔子的梦中伟人。孔子佩服周公是因为,传说周公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总设计师。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所说的礼,内涵比今天我们说礼仪、礼貌之类,要大得多。

当然,礼确实体现为仪式和礼貌。据说,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五大类,每类下面再分若干个子项目。大抵,每种礼,都有相应的乐来配合,所以礼乐可以并提,但如果只说礼,就也包括了乐。乐又有音乐有歌词,歌词就是诗,所以说乐的时候,又包括了诗。

我们简单讲两个例子。

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就要搞一个灾礼,这是凶礼下的一个小项。《诗经·大雅》里有一首《云汉》,据说是周宣王作的,就是灾礼上要用的诗:

倬彼云汉,高高的银河啊,(云汉,银河。)

昭回于天。光在空中流转(昭,光。)

王曰:於乎!王说:呜呼!

何辜今之人?现代人到底犯了什么罪啊?(辜是罪过。)

天降丧乱,老天爷降下这样的灾难,

饥馑荐臻。搞得大家三天两头吃不上饭。(没饭吃叫饥,没菜吃叫馑,这里是泛指。荐臻,频繁。)

靡神不举,没有什么神我们没有祭祀,(举,举祭)

靡爱斯牲。祭祀的时候我们也从来没有吝啬牲口。(爱,吝惜)

圭璧既卒,各种玉器都已经用完,(三角形的玉器叫圭,圆环形的玉器叫璧)

宁莫我听?您怎么还不听我的哀告?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结婚,要搞个昏礼,这是嘉礼下的一个小项。这个昏不是错别字,本来就是这么写的。这也不是说头脑发昏的人才会结婚,而是因为这个礼都是黄昏的时候行的。女字旁,是后来才添上的。

当然,婚礼总是要剥人一层皮的。铺垫的程序就很烦:

纳采:男方给女方送一次礼,叫彩礼。这个名词现在还在用。

问名: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里问:“你们家闺女叫什么呀?”那时女孩子的名字不能随便让人知道,让人知道了你就得嫁给她了。

纳吉:名字问回来了,要去算个命,男女双方合不合。

纳征:合了,男方给女方再送一次礼,这次女方礼要是收了,这事基本就算定下来了。征者,成也。

请期:男方给女方再送一次礼,询问办大事的日期。

亲迎:新郎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这个,说成迎亲也没有问题。

在昏礼上,新郎新娘各拿半拉葫芦瓢,喝个酒。发展到今天,就是喝交杯酒,当时叫合卺,也叫醮。寡妇改嫁,那是喝第二次交杯酒了,所以叫再醮。

昏礼上当然也要用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拿桃花起兴,这可以是夸昏礼热闹,也可以是夸新娘子漂亮)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个姑娘要嫁人,她会有个合适的家。归是嫁人)

那时候基本没有丁克一族,相反,想要传宗接代的饥渴心理,表现得很直接。所以昏礼要常会唱些预祝多生孩子的吉祥话。这个《诗经》里就有很多,比如“绵绵瓜瓞”,瓜是大瓜,瓞是小瓜,一条藤上大瓜小瓜结满了,这是象征孩子多。还会唱《螽斯》,不过这首诗今天听起来有点雷人,螽是蝗虫。

客人来了,跟新郎说:“多生儿子,生得跟蝗虫一样多!”

新郎官不但不会打人,还要抱拳拱手:“多谢多谢!”

如果要想把这些子项目都讲清楚,那这本书就会拖得比韩剧还长。当然这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其实,所有这些仪式和礼貌都只是表象,所有这些繁文缛节都指向一个目标:让你更清楚,你在这个封建宗法体制下,扮演着怎样一个社会角色。

所以,就本质来说,礼是西周贵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一切规范的总和。

你是天子,你就要扮演好天子的角色;你是诸侯,你就要扮演好诸侯的角色;你是大夫,你就要扮演好大夫的角色;你是士,你就要扮演好士的角色;你是庶人,那礼就跟你没关系,你别上去凑热闹,“礼不下庶人”嘛!

这些区别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比如吃饭。你别小看吃饭,孔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就是从吃饭开始的,讲究大了。天子吃饭用九口锅,就是九鼎;诸侯就只有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比如死了。同样是死了,叫法就不能一样:我们这样的庶人死了就是死了,士死了叫不禄,大夫死了叫卒,诸侯死了叫薨,天子死了叫崩。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说祭祀祖先,天子盖七座庙,诸侯五座,大夫三座,士一庙。

比如说祭天,那就只有天子可以祭,其他人都没资格。

比如结婚,我刚才讲结婚是六道程序,但每道程序的具体规格,全由你的身份决定。

比如说听音乐,我们看个例子:

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左传·襄公四年》)

这段大意是讲,鲁国的大夫穆叔,出使晋国。晋国国君招待他,酒席宴间,先演奏《肆夏》,穆叔没反应;再演奏《文王》,穆叔还是不答拜;最后演奏《鹿鸣》,穆叔就起来,三拜表示答谢。

《肆夏》、《文王》、《鹿鸣》这三支组曲,是《肆夏》规格最高,《文王》其次,《鹿鸣》最低。穆叔只对规格最低的音乐有反应,这让晋国人很奇怪,就派了个外交官(当时外交官叫行人)去询问。穆叔就回答说:

“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元侯就是诸侯里的老大,也就是霸主。这三个乐章的《肆夏》,是天子用来款待霸主的,这种场合我根本没资格出现,所以只好装没听见。

“《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文王》是两国国君会见时的音乐,这种场合我有可能列席,但是没有发言权,当然也不好做什么表示乱掺和。

“《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对外国人称呼本国国君,叫寡君。演奏《鹿鸣》,是贵国国君在嘉奖我们的国君,现在我们国君不在,作为使者我全权代表鲁国,那我怎么能不拜谢这种嘉奖了?

《鹿鸣》是组曲,后面还有几支曲子,那都是贵国国君在慰问我,教导我,我当然也要拜谢这种慰问和教导。

所以,要三拜表示答谢。

这已是春秋中后期的事,许多规矩是都乱了套。所以半戎狄化的晋国会拿着先王之乐瞎客气,而鲁国是礼仪之邦,他的使者还爱讲究个老礼。穆叔所说的那一套,应该就是西周的旧制。

再比如说看跳舞。舞蹈者八个人一队,叫一佾(音意)。士用二佾,大夫用四佾,诸侯用六佾,只有天子能用八佾。到了春秋末,鲁国掌权的季孙氏家里,跳舞也用八佾,搞得孔子非常愤怒,骂出一句话来,后来成了成语,叫“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等等等。总之,你是什么身份,就有相应的配套待遇。不然,就叫不合于礼。

而既然礼是封建宗法社会的社会规范的体现,那么春秋时代,封建宗法社会逐步解体,称之为礼崩乐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之前,我们先给春秋时代比较重要的国家,来个文化扫描。如果想说得体面一点,这一讲叫文化苦旅也行。

有些地区,整个春秋战国文化风俗变化不太大,我可能就会扯得远一点;有些地区前后很不一样的,比如楚地,我就仅限于举春秋中前期的例子,后面的事后面再讲。还有后来比较重要,但春秋初亮相不多,影响相对比较小的地方,比如燕国,就暂不多说。

在春秋初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的地方,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后来孔子周游列国,也大概没出这个范围。

这里的诸侯国,往往自称诸夏或者华夏。华夏二字到底什么意思,说法很多,我们不深究,照老的解释就是,我们的衣服特别漂亮,所以叫华;我们的礼节特别高贵,所以叫夏。总之这是个优越感很强的称呼。

其他地方的诸侯国也有些可以称诸夏,不过夏的成色一般没有山东河南高。这儿的夏都大暑了,那儿才小满、芒种呢。

第一节齐国:山东人和山东人不一样

既然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周天子封的,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都要向天子汇报一下,自己的国内治理得怎么样了。

《史记·鲁周公世家》里讲了这么一段故事。

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太公望,到齐国之后,才五个月,就回到中央,向当时执政的周公汇报了。

周公很奇怪,就问:“何疾也?”你怎么回来这么快啊?

太公望说:“我把君臣礼仪都简化了,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颁布了一些政策。这事情就办完了,所以我回来得快。”

第一个封到鲁国的是谁呢?那正是周公的大儿子伯禽,他这一去,就整整在鲁国耗了三年。周公又奇怪了,问:“何迟也?”你怎么回来这么晚呐?

伯禽说:“鲁地的风俗太不像话了,所以我到那里之后,狠狠抓了一回精神文明建设。父亲去世了,守丧怎么也得守三年才对嘛!我监督他们守丧来着,所以回来就迟了。”

据说,这话传到太公的耳朵里,他评价了这么一句:

“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鲁国呀,以后怕是要面向北方,侍奉齐国了。一个国家制定政策,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老百姓觉得方便,这样老百姓才会拥戴政府。看重市容市貌,这是应该的,但因此城管就去掀翻小商贩的摊子,这也太过份了罢?为什么关于城管的话题那么多?这就是典型的“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

这个故事未必是真事儿,很可能是后人根据齐鲁两国不同的文化特点编出来的。但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故事也许确实很能反应两国文化的特点。齐国比较自由开放,鲁国比较看重礼仪和规矩。

齐国背靠泰山,面朝大海,收鱼盐之利,地理环境很优越,商业特别发达。齐国的使者出使,或者外国人到齐国来游说,都首先要夸齐国的经济搞得好,人口众多。过去有学者描述春秋战国时齐地的经济特点,直接就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不过我们要知道,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商人的形象一般是不怎么好的,老觉着商人说话不怎么靠得住。齐国人这个坏名声至少一直传到汉代。韩信要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代理齐王)的时候,理由就是面对奸猾的山东人,不封个王爷没办法镇得住。刘邦自己也喜欢骂,“齐人多诈无情实”。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山东也自来是出英雄好汉的地方。《孟子》里面提到,齐国个猛人叫北宫黝,你是千万不得罪他。因为他的脾气“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就是明明你只是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在他那感受,就跟你把他拖到天安门广场,狠狠抽了一顿一样。而且他要报复起来,那也是不管不顾的,叫“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褐是粗布,是老百姓穿的衣服。唐代的科举,你要是能通过吏部的关试,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仕途了。所以考生们也就把关试叫做“释褐试”,就是这个考试要是过了,你就可以把身上老百姓的衣服脱下来,换官服了。孟子这句话就是说,杀一大国的国君,对北宫黝来说,跟杀一普通人没啥两样。

古籍当中还提到这么几位。

话说齐国有一个猛人,晚上做梦,梦见了一个陌生的猛人,往他脸上“呸”吐了口唾沫,于是他很愤怒,就醒了。醒了之后更愤怒,我这辈子没吃过亏啊,这回叫人当面唾脸上了,怎么办?于是他就每天跑到齐国的市中心,满大街找自己梦见的那个人要报复,找了三天没找着,就气死了。

话说齐国有两个猛人,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还很欣赏。于是说,咱们喝酒去罢。酒馆老板就走过来了:“二位,酒呐,您随便喝,但是最近猪流感,咱们这没有肉卖。”

这二位一想,光喝酒不吃肉那有什么意思呐。于是其中一位猛男拔出刀来,唰,从自己胳膊上片下一片肉来。“我请你吃肉!”

对面这位一看,哟喝,你够猛的哈,他也拔出刀来,唰!“我也请吃肉!”

于是这边再一看,好,你猛,我要比更猛。两个人就唰唰唰,最后就把自己都割死了。

但是,就是这么些猛人,组成军队,战斗力却极其低下。用《荀子·议兵篇》里的话说,他们当起逃兵来,“若飞鸟然”,荀子还给齐国的军队定了个性,叫“亡国之兵”。--这样的军队,只能导致国家灭亡。

某种意义上,齐国有点像法国。齐国很富有,齐国文化很发达,齐国人很浪漫,但齐国人打仗也是真不怎么样。去年圣火传递以来,中法关系有点尴尬。很多网民愤怒的去搜索,法国人当初对中国人民就犯下了怎样的罪行。结果,很多人顺带还发现了这条:法国是1840年以来,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里面,绝无仅有的曾经给清政府打败过的国家。

有些很有名的故事的。比如孙膑庞涓斗智的事儿。孙膑用减灶之计,就是每次埋锅造饭,都少埋一点,表示我的军队里好多人当了逃兵,我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是其他国家使这条计,庞涓都未必中计,“这秦军以能耐苦战出名啊,这么会有这么多人当逃兵?他不是想阴我吧?”但是,齐国人用这条计太合适了,庞涓说了句“吾固知齐军怯!”我一向就知道齐国人是很胆小的,然后他就上当给射死了。

下面这个例子晚点,秦末大乱,楚汉相争时候的事。章邯带着秦兵,打到齐国的地方,把齐国人打得抱头鼠窜;项羽带着楚兵,打到齐国的地方,把齐国人打得抱头鼠窜;韩信带着汉兵,打到齐国的地方,把齐国人打得抱头鼠窜。

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齐国人被打得抱头鼠窜,狼奔豕突的同时,还不忘记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

齐国最大的名人管仲,也是一个著名的逃兵,曾经“三战三走”,一打仗就逃跑。有人就去跟他的好朋友鲍叔牙说,你那朋友,就那管仲,人形不怎么样。结果鲍叔牙还为他辩护,说管仲有老母在堂嘛,逃跑也是应该的嘛。管仲听到这话很感动,就说了句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齐国,管仲是高智商的代表,鲍叔牙则是道德的楷模,现在是,道德的楷模为高智商的代表的逃跑行为辩护,这肯定能在齐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齐国人讲究个人主义,军事上不得不表现得远逊于国力,但反过来看,却是文化上的宽容和创造力,显得格外突出。

上面说的都是男人,下面说女人。

齐国的工商业很发达。干重体力活,女的干不过男的,但是做生意,谁说女子不如男哪?

齐国女孩好多做生意发了财,有钱得都不愿意出嫁了,怕丰厚的嫁妆白白便宜了男方,而宁可招赘一个老公。一起过日子,但财产你是没份的,看你不顺眼,随时可以把你赶走另找一个。——这也就是所谓的“赘婿”,你累赘,你多余,你就好像只是身上长的一疖子(赘疣),没了就没了。

赘婿的生活当然是很悲惨的。后来秦始皇抓人服徭役,也是优先抓赘婿。《西游记》里猪八戒在高老庄时被抱怨吃得多,于是他抗议说,吃得多我干得还多呐:“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就这么你还要赶我走,太残酷了。这便是猪八戒作为一个赘婿的血泪控诉。

然后,齐国女孩也更懂得妆扮和展示自己。每逢社会,我们今天说的社会,是一个从日语中引进的词,论本意,社是土地神,社会就是祭祀土地神的集会,齐国女孩子的表演,能够搞得举国疯狂如看超级女声。

真是超级女声,齐国女孩会唱歌也是出了名的,嗓子好,嘹亮;但她们不是快乐女声,因为她们最强劲的是带哭腔的爆破音,特别有力道,要不然孟姜女哭长城,怎么一哭就倒了呢?

--孟姜女是齐国人,她可不姓孟,姓姜。孟是排行,老大的意思,写《汉书》的班固,行大,字叫班孟坚;《三国》里那马超,也行大,字叫马孟起。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闺女。

山那边的鲁国因为精神文明抓得好,“社会”就比较像春晚,没什么看头了。因此到齐国社会时,鲁国国君也就开始琢磨:“最近是不是给我安排一国事访问,咱们也到齐国去观摩一下?”隐公、庄公都动过这心思,当然照例有君子拦阻,不过一定是拦不住的。

丝毫不出意外,对这样又漂亮又开放的女孩儿,臭男人们往往是又想又怕的。《诗经》里有所谓“岂其娶妻,必齐之姜”,谁说娶老婆,一定要娶齐国姓姜的女孩啊?就是这种复杂心态的反映。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某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连齐国国君的女儿,都会碰到不容易嫁出去的情况。比如说,齐僖公的女儿文姜。

我们知道,当然对贵族妇女的称呼是这样:后面这个姜,是他娘家的姓,前面这个字儿呢,则往往是跟着老公来的。比如说,郑武公的老婆,就叫武姜;卫宣公的老婆,就叫宣姜。

但是这个文姜的文字,和他老公可没关系。——后来她老公是鲁桓公嘛,人也没叫桓姜。文,就是说因为她特别有文采,是个美女作家型的人物。

有一回,齐僖公看中了郑国一个公子,叫公子忽。就跟公子忽说:“我闺女嫁给你,你是愿意啊,还是愿意啊?”

老头非常自信,心想我闺女这么好,这事还能不成吗?哪里知道,公子忽一听,您闺女,嫁给我?嘿嘿嘿……“你们齐国是一大国,我们郑国是一小国,大国小国,不般配。”

当然,他这是客气话,照后来鲁国人的看法,他拒绝其实是因为觉得这个媳妇儿不靠谱。反正这事儿是黄了,后来,这位文姜,就嫁给了鲁桓公。但是,嫁给鲁桓公之前,她跟她的哥哥,也就是后来齐襄公,两个人已经好上了。

她嫁到鲁国之后,兄妹俩关系也没断,所以齐鲁两国之间的元首级外交会议,就成了他们兄妹俩幽会的机会。这一回,鲁桓公夫妇到齐国进行国事访问,兄妹俩又幽会,这回事情败露了。于是鲁桓公就跟文姜大发雷霆。——而历史的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武大郎捉奸,是很难有好结果的。

文姜挨骂之后,就去跟齐襄公哭诉,齐襄公一听还火了:“我们兄妹两个的事情,你凭什么过问呐?”于是把鲁桓公喊过来:“喝酒!干呐,交情深一口闷!”结果把鲁桓公灌得酩酊大醉。“哦,鲁侯醉了是吧,彭生,扶鲁侯上车。”齐国一个大力士,叫公子彭生,上来扶鲁桓公上车的时候,用力夹了一把,肋骨全部夹断,鲁桓公就这么给弄死了。

——当然得说明,这只是顺带一说,文姜不能代表广大的齐国女性哈。总之,齐国女性能歌善舞,举止优雅,谈吐得体,这些都是其他国家很难比的。

泰山那边,鲁国的情况和齐国就完全不一样了。传说,周公是西周那一套庞大的礼乐制度的制定者,作为周公的子孙后代治理的国家,鲁国至少在理论上,还是坚定不移的贯彻这一套礼乐的。旁的国家的人到鲁国来,听听据说是周人创业时代就流传下来的高雅音乐:“岐山的天,是明朗朗的天,岐山的人民好喜欢……”往往也要赞叹一句:“周礼尽在鲁矣。”

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孕育得出孔子这样的人物。

在鲁国,不但男人知礼,女人也懂得要无微不至的贯彻礼。鲁宣公的女儿,嫁到宋国,才七年,老公宋共公就死了,之后她守寡三十年。一天夜里,宫里失火,烧到她的住处了,她说女人夜里不能出门,“不见傅、母不下堂”,但是结果她的保姆到底也没来,她就给活活烧死了。

又有一位寡妇,死了老公,又死了儿子,不免常常啼哭。但是你听她哭哭哭,一哭十几年:白天哭老公,晚上哭儿子,白天哭老公,晚上哭儿子……绝对不带差的,从来也没有发生过晚上哭老公,白天哭儿子的情况。

这是因为周礼当中有条规定,叫“寡妇不夜哭”。晚上躺在床上哭老公的话,给左邻右舍听到,他们要议论的。——鲁国人民还就特别的八卦,这不奇怪,规矩越大,人私下里就越八卦。“大半夜的,哭什么老公啊?是不是想男人了?”然后就推论你守寡也守不长。所以晚上只能哭儿子,那儿子晚上已经哭过了,老公就留到白天哭。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因为前面讲的鲁桓公的悲剧,鲁国的风俗还讲究老公不许陪老婆回娘家。如果发生了这种事,就叫“双行匹至,似于禽兽”。男的陪老婆回娘家,这是禽兽一样的行为。

当然,周礼不仅是这些东西。前面已经讲了,就本质论,周礼是那个强调上下尊卑的封建宗法社会的社会秩序。在血淋淋的政治斗争面前,礼在鲁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常常也显得很无能为力。所以搞得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很困惑,“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拱手鞠躬,这个礼貌大家是讲的,可是阴谋暴力的事,鲁国人也一样没少干哪?

但是也不要以为礼所宣扬的道德感全然没用。还是楚汉相争时候的事,项羽乌江自刎之后,他的地盘都投降了刘邦,只有鲁地不肯投降。不但不投降,反而在重重包围之下,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时候,还在学习研究先王的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一边弹琴,一边唱歌。

这一下是把刘邦给震动了。他肯定觉得,自己的天下要想长治久安,需要的还是这样老百姓。刘邦本来不喜欢儒生,喜欢往儒生的高帽子里面撒尿。后来,他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这事儿肯定也是转变的原因之一。

下面把眼光转向河南。当年周武王的军队杀到商都朝歌的时候,带头开门投降的是纣的哥哥微子启,他也是第一代宋国国君。为了体现对投诚者的优待,周天子给宋定的级别是很高的。据说,周朝各国国君的级别是这样,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以周公旦位望之尊,太公望功劳之大,都不过是侯爵,宋却是公爵。而且周天子把宋视为“宾国”,拿对待客人的礼节待他。

但所谓拿你当客人,一是尊重,另外一面说来也是生分。对宋国,信任恐怕是没有的。它的封地是商丘一带,这是四望平坦之地,无险可守。列国纷争的时候,宋国老是挨打,这个其实在他建国的时候就埋下伏笔了。

不知道是不是还保存着对殷商王朝的美好回忆,尽管国力并不强大,但宋国一直是非常有责任感的国家,有点以维护国际和平为己任的意思。比如说,宋襄公也想称霸,——霸在当时没什么贬义,霸主的行为,不过是有点类似于美国式的国家警察,这个后面专门讲。比如说,春秋中后期,各国打得精疲力尽的时候,也是由宋国的大夫华元、向戌,先后来牵头,召开的和平大会。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既然是文明古国,对旧传统就比较看重。宋襄公图霸,因此当然得跟当时军事上的超级大国楚国打一仗,那个战争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例子。

宋国的军队已经排好阵型了,楚军渡河才渡了一半,人跟宋襄公说,咱们冲锋吧。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了,但队伍还没排好,人再跟宋襄公说,现在可以冲锋了吧?宋襄公说,还不行。

结果等楚军也列好队,那就没得打了,结果是“公伤股,门官歼焉”,宋襄公的大腿受了伤,他的近卫部队,也全军覆没。不久以后,他还就因为这个伤死了。

但饶是如此,人宋襄公可没后悔,他觉得我这是对旧传统旧道德的一种捍卫。他是这么说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古代打仗,有很多的规范。周礼五大块,吉凶宾嘉军,军礼是专门的一块。

“不重伤”,这字儿,念虫不念众。意思是砍你一刀,没砍死,不许再砍第二刀了,不然你可以喊:“非礼呀!”

“不禽二毛”,禽是通假字,通擒拿的擒。什么叫二毛呢?头发花白,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毛,这叫二毛。这是说打仗的时候要尊敬老人——当然也可见,如果谁上战场还挑染一撮白色的头发,这是非常可耻的作弊行为。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古代打仗,是不许占据有利地形的。找一片平坦开阔的地儿,公公平平的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9 05:47 , Processed in 0.0296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