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28|回复: 62

失败者的春秋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发表于 2011-9-4 11: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本书不是翻译《东周列国志》

市面上,通俗讲史的书正多,其中关于春秋的,也已经有了不少。

既然又添了一本,就有责任说明一下,这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想了想,似乎可以说这么几条。

第一,本书没有翻译《东周列国志》

这条拿出来,实在有点荒诞。《东周列国志》是小说,和《三国演义》一类,谈历史不能从小说中找材料,这还值得一说么?

但在这年头,或许还真有必要说一下。虽然,本书也绝非什么正经著作。

第二,本书比较短。

春秋时期,差不多三百年历史,《左传》里提到的人物,就有2000多个。展开来写,很自然就会写好几本书。我比较懒,只勾勒了一下主线,所以一本书就写完了。所以,这书也许适合同样比较懒,不想看好多本书的读者。

第三,本书没什么新意。

现在流行的,是《原来,这才是×××》、《×××应该这样读》之类的书名。这样一张嘴就发千载未发之覆的派头,或者有益于销量罢。我虽然想跟风,却实在鼓不起勇气。

何况,本书也确实没什么新意。这书是讲稿的底子,给本科生、大专生上课,首先的责任是把一些常识讲清楚,是把前辈学者的见解,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出来。而且据我的经验,对只在中学教育和电视剧里接触过历史的人来说,让他们面对许多并无新意的东西,就已经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了。

第四,这本书不指导人怎么取得成功。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句话我很喜欢:“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有些问题,谁也别指导谁。

何况,讲春秋,我最感兴趣的是当时的贵族。那年头礼崩乐坏,贵族就是一帮子从失败走向失败的家伙(孔子是典型)。我也没办法从这里讲出人怎么取得成功的道理。

不过要是有人拿贵族当反面教材,还是硬读出成功学来,我也没有办法。

上课的目标,是刺激学生读书的兴趣。最好,是有人因为听了我的课,而有了去看元典的兴趣,看完了,再回头鄙薄我的课。

现在对本书读者的期待,也是一样。

是为序。

【目录】

第一讲黄金时代:西周往事

第一节天命观和革命观

周灭商,文献记载,这是一次正义对邪恶的胜利;考古发现,这是一次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但是,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文献就不可靠。这两个结论,不必互相矛盾,也可以互相补充。

第二节为了革命搞封建

周人面临了一个难题:它的人口实在太少了,不过区区十万人,搁今天,一个小县城都填不满,怎么统治这么广袤的一片土地?

第三节好大一个家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法制度下,父亲的权威被延长了,扩大了,还推广了。可以说,一切男性成员间的上下级关系,都可以被类比为父子关系。

第四节郁郁乎文哉

周公如果仅仅是个劳模,他成不了孔子的梦中伟人。孔子佩服周公是因为,传说周公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总设计师。

第二讲国家与风俗

第一节齐国:山东人和山东人不一样

在齐国,管仲是高智商的代表,鲍叔牙则是道德的楷模,现在是,道德的楷模为高智商的代表的逃跑行为辩护,这肯定能在齐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节鲁国和宋国:我们都是规矩人

有一位寡妇,死了老公,又死了儿子,不免常常啼哭。但是你听她哭哭哭,一哭十几年:白天哭老公,晚上哭儿子,白天哭老公,晚上哭儿子……绝对不带差的,从来也没有发生过晚上哭老公,白天哭儿子的情况。

第三节郑国和卫国:郑卫之声

看东周尤其是战国的历史,竟依稀有这样的感觉:卫国不像个国家,而像所大学。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当然不一定会留校,而是纷纷跑到外企打工去了。

第四节晋国和秦国:不被待见的大西北

关中这块儿,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就实在太大了。咱们掰着指头数,周灭商,拿这儿做根据地;后来秦灭六国,拿这儿做根据地;楚汉争,刘邦灭项羽,拿这儿做根据地;魏晋南北朝四百年乱局,最后周、隋得以统一,拿这儿做根据地……一直到新中国建立,革命老区虽然不算关中,但是也还挨着。

第五节楚国与吴越:南方的野蛮人

吴就是虞,这两个字是相通的,吴是虞的简化字。汉字书写的历史,从来就是一个逐步简化的历史。要说简化字摧残了中国文化,那只能说中国文化地起根儿就被摧残了。

第三讲春秋初的乱局

第一节郁闷的周天子

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古人也是很喜欢研究的,但这个研究不是科学探索,而是政治揭秘。所以有的时候甚至可能为了政治目的,而谎报自然现象。

第二节国君遭遇谋杀

春秋时代,抢国君做的事,一般也还只会发生在最亲近的同姓之间。那个时代人的等级观念还比较强,不是老国君生的,也弄个国君做做,这种事大家想都想不到。

附:谋杀故事几则

第三节君子有所争

仅从文明程度上来说,这支多国部队也完全适合来打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他们袭击了军用设施,但很少伤害平民。毫无疑问,像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那样,会整整对峙消耗三年的持久战,完全出乎春秋初期的人们的想象力之外。

第四节“中国不绝若线”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戎狄对诸夏的侵扰,是流寇主义的,我给起个名字叫“孙悟空吃蟠桃式”;南方楚国的作风可就大不相同了,他搞的是扩张主义,也起个名字,叫“猪八戒吃馒头式”。

第四讲齐桓晋文的正与谲

第一节大家一起来怀旧

乱世,是产生霸主的社会基础;怀旧,是催生霸主的心理基础。

第二节孔子谈管仲

只要你接受中国文化,那不管你是什么血统,什么政治立场,都拿你当中国人看,这叫“中国则中国之”;相反,一个中国人,却奇风异俗,那就不承认你是中国人了,这叫“夷狄则夷狄之”。

第三节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一代霸主,可是怕水,给吓得脸色惨白的。这个时候我就要问问在座的女同学了。当你一向很拉风的男朋友,忽然为了点小破事就吓坏了,而且你也知道,其实不会有危险,这个时候你是会选择安慰他呢,还是继续吓吓他?

第四节尊王与霸政的实质

尊王是霸政的基础,因为霸政的实质,就是捍卫西周的旧制度。周天子的存在和权威,是旧制度的合法性的来源。

第五节晋文公与霸政的变质

霸政要推行,一是称霸国必须要是一个大国,一是要有对旧时代精神的奉行。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只是一个大国,而不热爱旧社会,那就会使霸政名不副实。

第五讲晋楚争霸

第一节封建还是帝国

毁灭的力量可以落入任何人手里,创造力则只属于有尊严的人。我们不应该忘了,春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诸夏各国,不管军事实力怎么弱小,始终都是中国这片土地上,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创造力最旺盛的地区。

第二节独自向西的秦国

秦国几乎是在刻意的保持野蛮、落后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秦人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一种蛮性的冲击力。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冲击力只要再加上纪律,对军事胜负的影响,是比什么都大的。

附:晋惠公非庸君论

第三节冷战和热战之间

春秋中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基本模式是,这两个超级大国大战一场,谁获胜,各小国就表示,拥戴谁做霸主,然后,向他缴纳贡品,--实际上,说穿了就是交保护费。

第四节通向战争的和平

很明显的,这样一种国际间的和平,是非常不稳定的。一旦楚国摆平了后方的威胁,华夏各国完成了国内的权力重组,战争就会重新爆发。春秋末到战国初的这一百年的和平,可以说其实不是和平,而是休战。

第六讲崩坏中的闪光

第一节“无耻”的法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的颁布者,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律师,这个寓言,倒是很有象征意味。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鬼神、战争与赋诗

《公羊传》里写到,楚国人甚至说:“嘻!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这是把战争看成国君的事,当兵的,则以出工不出力为美德。

第三节“在齐太史简”的背后

就从崔杼弑君这件事看,崔杼有没有权力任命史官?或者这么问,崔杼当时掌握着齐国的大权,他要以国君的名义发布命令很容易,也就是说,齐国国君有没有权力任命史官?

没有!

第七讲老子的天人之道

第一节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被比作龙,孔子则常常被比作凤。老子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一龙一凤。

第二节那个抽象的生殖器

老子给老天爷再找一妈,就是玄牝。玄牝是道的别名,老子愿意把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看作一个抽象的女性生殖器。

第三节西方的那把尺子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的是智慧本身。智慧既不是用来发展科技的(现在我们好多人以为这是理工科的目标),也不是用来解除人生的苦闷的(现在好多人以为这是文科的目标),智慧就是智慧。如果想让智慧有用,那么智慧就变成了工具,也就把智慧庸俗化了。

第四节乱世--人之道

被强权暴政反复蹂躏的弱势群体,人生信念上容易虚无,处世手段上容易滑头,这些,在《老子》书里都可以感受得到。

第五节消极自由主义?

天之道的特点就是,不折腾。

第八讲躺着读孔子

第一节看那个丑大个

荀子讲,孔子长得鬼见了都害怕。--那么大个子配这么张脸,整个一钟楼怪人了。

第二节中行、狂狷、乡愿

有人说,现在很火的一本所谓读《论语》的心得,会让孔子很生气,我想倒不至于。两千多年了,他惯了。

第三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上)

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当中有对君臣两方面权力和义务的规定。它隐含的逻辑是:如果君的行为不合礼,那臣也就可以不忠。

第四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下)

忠是忠于理想,恕是面对现实。但是,在太多时代,是坚持起码的理想,就没法适应现实的,于是,孔子也就只好承认自己是丧家狗了。

第五节民办教育的祖师爷

饭自己吃,屎自己拉,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能说有个人跳出来说:“你们都吸收精华罢,全世界的屎我一个人拉!”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灭商,文献记载,这是一次正义对邪恶的胜利;考古发现,这是一次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但是,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文献就不可靠。这两个结论,不必互相矛盾,也可以互相补充。

讲商周关系之前,我们先上溯得早一点。

照司马迁《五帝本纪》的说法,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这老几位的关系是这样的: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重孙,但颛顼和帝喾之间,并不是父子关系。

然后,尧是帝喾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天子之位。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帝喾的另外俩儿子。

一个叫契。帝喾的一个老婆,一天在野外看见一颗红色鸟蛋,觉得挺好玩,就吃了下去,结果忽然身子一激灵,就怀孕了。然后就生了这个契。

一个叫稷,帝喾的另一个老婆,也是在野外,看见一个一个大脚印,就上去踩了一脚,结果也一激灵……然后就生了稷。

契和稷这哥俩,虽然都没有能够继承帝喾的天子之位,但是他们都后代都混出来了。契的后代,建立了商王朝;稷的后代,建立了周王朝。

顾颉刚先生分析说,商的始祖契和周的始祖稷是兄弟,这个说法,大概出现的比较晚。它产生的背景,就是武王伐纣,周人灭商。

周人和商人,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而且周是一个人数比较少(有学者推断,总人口加起来不会超过十万人),文化更比较落后的民族。周灭商之后,民族矛盾肯定是很尖锐的。

民族矛盾尖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一个简易的办法,就是宣称大家五百年前是一家。就好像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也会喊,我们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啊,那就应该“共存共荣”嘛。周朝灭了商,很可能也采用了类似的办法,说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族,但当初你们商人的老祖宗契,和我们的老祖宗稷,那可是亲哥俩啊。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契和稷都是帝喾的儿子的说法,就发明出来了。

古今一理,区别就是,日本人失败了,而周人成功了。

商人还很迷信。

史书上说,商人重鬼。那时候,鬼的含义比现在广泛。后来所谓神鬼妖狐这些分类,那时候都还没有,统统都可以划归鬼的范畴。

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史书上的记载是对的。从甲骨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甲骨文是干什么用的?他是商人占卜的记录。

明天打仗会不会赢啊?他占卜一下,然后甲骨上记录下来。

后天打猎我能不能打到大象啊?--那时候黄河流域比现在暖和,所以也有犀牛、大象之类,--他占卜一下,然后甲骨上记录下来。

我老婆怀孕了,她肚子里的孩子是我的么?占卜一下,然后甲骨上记录下来。

我渴了,想喝口凉水,会塞牙么?占卜一下,然后甲骨上记录下来。

换句话说,商人要是没这么迷信,我们今天也没这么多甲骨文可看了。

商人信神灵,也相信自己得到神灵的庇佑。可是,现在商却确实给周可灭了。这是为什么?

为了让大家都相信,周灭商是是正义的,是和谐的,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周人创造出来了一套“革命”的理论。

--革命是一个老词,不过和现在意思不一样。这个世界上,最高的神明是天。要当天子,就要得到老天爷的授命,这叫得天命。但天命不是给你了就永远是你的,你太不像话,老天爷就要发布新的天命给别人,新获得天命的人取代早先获得过天命的人,这个过程,就叫革命。

你商人曾经得到过天命,但现在你帝辛,也就是商纣王太不像话,所以我们周人就要来革你的命了。

就好像当年,你商人的圣王太乙汤,也革过夏朝的命一样。

商汤、周武王,这都是革命的代表人物。汤武革命,历来是和尧舜禅让相提并论的。中国古代,多少次王朝更迭,总不出革命和禅让这两种基本模式。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周王朝建立后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很重要,但是光是抓意识形态显然是不够的,政治体制建设一定要跟上。

尤其是,周人面临了一个难题:它的人口实在太少了。

周王朝统治的范围,当然比今天的中国版图要小很多,但是也已经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游的一部分。

周人不过区区十万人,搁今天,一个小县城都填不满,怎么统治这么广袤的一片土地?

这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周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加入革命、维新的事业当中来。

于是,周人发明了,或者至少是创造性的运用了一项制度,叫封建制。

当然,中国古代人说起封建这个词,它的含义,跟我们教科书上说的不一样,它是“封邦建国”的简称。

具体说就是,一支武装的周人,在一位领袖的率领下,开到一个地方去,架起武器,建起城堡,然后周人就宣称这片土地是自己的了。换句话说,周人的封建,实际上是一种武装殖民。

他们建起的这个城堡,就是所谓“国”,--“國”的本意,就是武装堡垒,外面这方框是城墙,里面的口是人脑袋,一提是人手,手里拿着戈,非常形象的一个武装堡垒。

那时候这些周人大概是很没有安全感的。《礼记》中记载的繁琐礼仪里面,有一条是“登上城墙的时候不要指指点点,更不要大喊大叫”。这条规定今天看来莫名其妙,其实原因很简单,指向远方的手指很可能让城内的人误会有敌人正在逼近。这是为了避免引发“狼来了”式的骚乱而制定的一项措施。

总之,这些周人的领袖,从此就成为了居住在城里的一镇诸侯。其他周人也大多生活在城里,他们就是所谓“国人”。作为殖民者,国人是有很多特权的:国家遇到危难该怎么应对,要问他们;国家要不要搬家,要问他们;乃至老国君死了,该立谁做国君,也要问他们。

既然住在城里的叫国人,那么住在城外的叫什么呢?叫野人。比如说,我住在南京城外,教书的学校也在南京城外,我要是写文章想拽文,就可以自称金陵野人。

野人大多是当地原来的居民,就没什么政治权力了。--当时的城乡矛盾,还有一层民族矛盾在里面。

周人是有搞农业的传统的,他们甚至相信自己的始祖稷是农业的创始人。所以,国(也就是城堡)的周围是农田,农田的边界种上树,表示我们的国境线也就在这里了。这个过程叫封,后来封就引申为边境的意思。

这样,国也建了,边境也封了,封建也就完成了,以国为中心,以封为边界,这就构成了一个国家,当时叫邦。--到汉朝的时候,为了避刘邦的讳,才改邦叫国的。由于古代,邦和国本不完全是同义词,这一避讳,对我们理解先秦古籍,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后来周人在一个地方统治时间长了,情况就又发生了变化。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殖民色彩淡化了,长期生活在这里,有了归属感了。比如西周初封到齐国的,是太公望,他死后是葬回周人的老家的;他之后的四任齐国国君,也都葬回了老家。但再往后,便就地安葬了。周人和当地居民之间,民族对立情绪也淡化了,大家相处得更和谐了。

第二,国家发展了,于是就有了所谓二级封建乃至三级封建。大致可以这么描述三级封建的体系:

把整个当时中国人的已知世界,叫做天下,理论上,天下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就是天子。

天子把天下分割成若干块,自己留下方圆千里的土地,叫王畿。其余的就分给诸侯,诸侯统治的地方,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些国。

开始国都很小,方圆百里就算大封。一般一个国就一个城。后来国土扩张了,城也多了,诸侯就再把国分割成若干块,自己留大份,其余的分给大夫,大夫统治的地方,就叫做家。这是二级封建。

大夫再把家里的土地拿出若干个小块来,封给士。这就是所谓三级封建。士是贵族的最底层,再往下,就是庶人了。

天子、诸侯、大夫、士都是世袭的。天子的嫡长子还是天子,诸侯的嫡长子还是诸侯,大夫的嫡长子还是大夫,士的嫡长子还是士。而且,下一级虽然理论上对上一级称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天子一般不好过问诸侯国的内政,诸侯也不好过问大夫家里的事。

并且,如果大夫犯了错,天子或国君可以杀他,或者逼他自杀,但是不能取消他的贵族身份,他的儿子,仍可以继承他的一切。

因此,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是这么给封建社会定义的:

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就进入了大一统帝制的时代,封建制度有时还作为地方行政的一种补充存在着,但封建社会,就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你只有理解了封建社会的这个特点,你才能理解儒家经典里的许多话。比如《大学》里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话要是放在今天,明显就不通。凭什么治国平天下先得齐家啊?家是我个人的私生活问题,私事和公事要分开嘛。做领导的,昨天在家里给老婆罚了跪电脑主板,不影响今天到单位里跟员工威风八面。比如,想当年克林顿也没有齐家啊,人美国总统不也做得挺好的?

但是这话放在春秋战国时代,实在没什么问题。因为那时的家跟今天的家概念不一样。家是大夫的封地,一个家,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人口,有自己的经济,有自己的军队--总而言之一句话,家是一个政治单位,是你可以动员利用的第一支政治力量。那么理所当然的,你不能齐家,还谈何治国平天下呢?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封建制度,充分调动了周人的扩张能力,但是急剧的扩张之后,就面临了一个保持凝聚力的问题。地球上有多少大帝国,就是因为失去了凝聚力,一下子崩溃到底,从此成了历史的陈迹。

周人当然不知道那些昙花一现的帝国的故事,但是,他们一样预感到了扩张后可能会崩盘的危机。

那么,为了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当然还需要有相关的措施。这个措施,就是强调血缘讲亲情。

看重父子关系兄弟关系,这本就是人的天性。但是人是社会的动物,受到这样那样的环境的影响,很多其它的情谊和义务,就被放到了家族关系以上。

比如说,我们把眼光投向西方,看看环地中海的古代文明。

希腊是一个贫穷的半岛,据柏拉图说,他们所看到的见到的希腊,已经只是个骨头架子,它的血肉,也就是膏腴的土壤,已经被九千年的风吹到海里去了。总之,要大多数希腊人都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务农谋生,实在不太现实,所以就不得不出去讨生活。

于是就要坐船出海。

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出海不是件容易的事,基本上,只有最强壮的青年男性,才可能经受得了海上风浪的考验。

而且这一启航,很可能就一辈子再也回不了家乡了。

这也就是说,选择出海,很可能就意味着抛弃父母,抛弃妻儿,出海是一帮子纯爷们的事儿。

这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伙伴合作关系,很自然的就压倒了家族血缘的关系。

但是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黄河流域的土壤不算特别肥沃,但是真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小日子很过得下去,没有非出海不可的理由。

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中国人面对的不是地中海,而是太平洋。这出海的难度,又实在不可同日而语。近一点的地方,像那种又是海啸又是地震又是火山爆发的海岛,不是走投无路了,谁想得到去那里啊?

所以大家还是就在华北大平原上溜达,挺好。

周人的迁徙和殖民,当然一路的行程也不易,但是难不到出海那个地步,老婆孩子,老牛破车,可以都带上。正应了《东邪西毒》里面,洪七公的那句台词:“谁说不能带着老婆闯荡江湖啊!”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高唱我们的大中国啊,好大的一个家,很合气氛。

所以我们家族血缘的纽带不但没有被海水冲垮,反而越绑越结实,发展出了一套很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法制度。

0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4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1: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强调父家长的权威:爸爸和儿子不一样

当爹的在儿子面前很有权威,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尤其是在孩子成年之前。

宗法制度下,这个权威被延长了,扩大了,还推广了。

所谓把父亲的权威延长了:本来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父亲的权威应该也逐步消退,现在不,孩子一辈子得听老爸的,甚至老爸都已经过世了,儿子还得按照老爸的老规矩办,叫“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所谓把父亲的权威扩大了:就是孝敬父母得孝到什么程度,被无限深化了。

说一个孔门弟子的故事。

孔子一个学生曾参,一天在地里种瓜,一不留神把根瓜秧子踩断了,结果他父亲大怒,上去一棍子就把曾参打昏过去了。

过了好久,曾参悠悠醒转,你能想象他醒过来之后干的第一件事什么吗?

他开始唱歌。

他的想法是,老爸刚才气头上,把我打昏过去了,他肯定也着急的。所以现在我既然醒过来了,就赶紧唱个歌,表示我没事。--咳,说实话,我觉得一个人给打昏过去,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唱歌,那应该是有事了才对。

当然,这之后孔子批评曾参了,说老爸要拿小棍子打你屁股,挨几下让老爷子消消气可以了;拿大棍子打你的头,你还不跑你傻啊?这叫“小棒则受,大棒则避”。

但是,古代的一般中国人其实并没兴趣去理解孔子这种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的态度,他们更推崇的还是曾参式的爬起来唱歌,--你看看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大多和曾子这个是一个风格的。

所谓把父亲的权威推广了:就是儿子对父亲的这种服从,有了象征意味。可以说,中国社会里,一切男性成员间的上下级关系,都可以被类比为父子关系。

小孩是大人生的,这是一个父子关系,所以小孩就要听大人的;普通的大人,和领导是什么关系?你是子民,人家是父母官,这又是一个父子关系,所以你也要听领导的;领导里面,一般的官员和君主是什么关系?官员们是臣子,君主是君父,又是一个父子关系;最后,君主是天子,天的儿子,所以君主得听老天爷的。这就从父子关系一直归结到天命观上去了。

后来,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什么君臣父子相提并论,就因为彼此间存在着这么一个对应关系,甚至可以说,父子关系的天然合法性,是论证君臣关系的天然合法性的基础。

(二)重视婚姻关系:妻和妾不一样

严格说来,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大多数时候不应该叫“一夫多妻制”,而该叫“一夫一妻多妾制”。

妻和妾之间是等级森严的。“妻者齐也”,她是家庭内部事务的管理者;“妾者接也”,妾的本意就是女奴,只是侍奉人的脚色。

为什么要强调妻和妾的区别?因为妻不是随便娶的,讲究门当户对。她背后是她的家族,得罪了妻,也就失去了妻的家族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9 10:06 , Processed in 0.0384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