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82|回复: 17

在古代出趟远门可真不容易啊!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0529
发表于 2007-11-7 09: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从小就羡慕武侠片里的大侠们能够四海为家,到处行侠仗义,在电视剧里那些大侠,女侠们吃得好,穿得好,有的徒步,有的骑马,提着刀剑闯江湖,一到客栈或酒楼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结帐时候就马上掏出一锭银子,爽快地道:“不用找了。”后来渐渐长大的我,回顾这些情节心想,这些大侠几乎都是出身平凡,既不耕田又不干活,而且大侠嘛,肯定是不偷不抢,行侠仗义学雷锋不收钱的。他们又哪来那么多钱,到处走南闯北呢?况且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就真的那么简单么?
就在现代这样的交通发达,法制基本健全的文明社会,就算一个普通人要单独的走南闯北都算不太容易的事情,何况在古代社会?其实在古代,人们要出趟远门实在是太难了。且不用说古代的交通工具远不如现在的发达,地理环境实在太恶劣,单是古人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的束缚,已经让大多数老百姓很难出门了。

  首先从经济生产方式上说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而农民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大多数群体,这种“男耕田,女织布”,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交流。况且繁杂的税收和杂役,再加上自家的孩子可以继承自己耕种的田地的,这就严格地限制了农民转入其它行业的可能性,农民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之上,除非破产,遇到了战乱或饥荒而逃难,否则很难离家,在秦国就有限制农民外出的法则,如有犯者可采取在脸上刺字的刑罚。中国很多王朝都侧重于“重农轻商”的原则立场,士农工商,商人往往是地位最低的,出去做生意也要遭到官僚的种种限制,在统治者眼里,商人好利,把东边的东西,卖到西边去,吃其差价,到处东游西走,这都不是顺民安分守己的表现,到处走南闯北的商人虽然赚的钱多,却不如守土安家的农民的地位那么高。“早作晚息,回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安分守己的表现。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清代,当中国官员看到英国人是以贸易立国后,指责其:“不耕不织,专恃懋迁罔利之谋,变动百出。”在中国官员眼里,英国人不在自家好好耕田,反倒来中国开展贸易是不安本分的,与儒家思想中“与邻国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守本业之道是极大背离的。

  其次是传统文化的束缚,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落叶归根”这些对故乡的思念都是来自于中国特有的家庭观念,而在古代父权,夫权这些传统的家庭法则,都是不容违背的,儿子必须要尽“孝道”,女子必须要从夫,不许在外抛头露面。常常看到古装剧一个情景:如果一个男子是常年在外地经商或做官,有一天荣归故里,见到了自己多年不见的父母,通常会做的一件事就是跪下来,痛哭流涕地说:“儿不孝,十几年来没有回来侍奉父(母)亲。”儿子长期在外不归,不在身旁侍奉父母,这就是不孝,正如古代从军的人常常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忠孝不能两全”也有这道理。当年徐霞客想要出门远游,就怕自己的母亲不同意,幸亏徐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他说了:“男儿志在四方”的话,他才下定决心离家的。李时珍也是在父亲的支持下,带着自己的徒弟和儿子去出门游走,采集草药,才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

  在古代还提倡早婚,往往男女十三四岁时就该考虑谈婚论嫁,这种不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就有法律也有规定的,明朝就有法律规定如果太晚结婚者是要受到处罚的。你想啊,一个人结婚后,上要孝进父母,下要照顾妻儿,他还有心机到外面四处闯荡吗?等到父母老死后,自己也是快四十的人了,那时候恐怕连孙子都有一大拨了,自己都感觉衰老了,又怎能经得住旅途上的颠簸?正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恰恰写出了飘泊在外的游子孤独凄凉的心理感受,这正是安逸于家庭的人所不能承受的。

  在历朝历代也从不鼓励移民的政策,只是几种情况下移民得到允许:朝廷领导下的军队屯垦,以及从战争掠夺来的人口移民,还有由于政治的关系,政治犯全家被发配边远的外地,或为了打击商贾豪强所用的迁移手段外;私人移民是不提倡的,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合法的。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朝对待外国人在东南亚屠杀中国侨民,几乎都是抱着一种置之不理,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在明朝万历年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屠杀华人侨民两万,他们又担心,明政府会兴兵问罪,因为按照他们的常识,政府没有理由不保护他的人民,于是西班牙人修书福建抚臣道歉。隔了两年后明朝政府才表明态度:“商贾是贱民,华侨多无赖,皇恩浩荡,大国仁义,决不会为一些贱民兴兵动革……”在统治者眼里那些移民到国外的人,那些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人都是些不安分的人,都是“汉奸”。

  另外制约人们离家的一个因素就是在古装武侠剧里常说的一句话:“江湖险恶,人心险恶”。在古代交通不便,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使得人们很少离家,这是个因素,还有就是在长期的跋山涉水,山林里有沼泽,猛兽,强盗,江湖有暗藏的汹涌波涛,异乡的恶霸,小偷,骗子,疫病,或者在路上迷路……这通通都是行路人有可能面对的困难,恶劣天气下的风餐露宿,身在异乡的世态炎凉常常给人一种“人离乡贱”的感觉,如果是单身的路人,更是安全无法保障,受到别人欺负时没人保护,生病时无人照料,钱财若是被抢或遗失,除了当乞丐之外更是别无他法。明清小说里常有情节就是落难公子或落破书生被骗,被劫,经常有美女来相救,成就一段姻缘。但现实社会之中却是残酷的,客死异乡的事情是屡见不鲜。在《水浒传》中孙二娘的荒野黑店更是从侧面表现了行人在路途上的艰险。那么古代的那些路人又如何有方法保障自身的安全呢?古人也有很多防范危险的经验,如出门在外最好是能结识几个伴,避免自己孤单一人地投店住宿;一到天亮就马上动身上路,一到傍晚就马上投宿客栈,不要走夜路。而历朝历代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管辖境内的路人生命财产安全,也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比如说在野兽出没或强盗经常出现的地区,贴上告示警告路人,加强官差在乡间的巡逻,严察空庙闲窑,驱逐来历不明的流浪艺人和乞丐,加强对私人客栈的管理,在每个客栈设立登记制度,来客要登记姓名,籍贯,职业以及到何处去,干什么事,都要一一登记在案,官役衙差要时不时地去检查,一到夜晚不准客人进出,直到天亮方可,规定寺庙和普通百姓家不得收留外乡人住宿等。这些都对当时的治安都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但由于古代的物质水平等条件有限,很难做到保障安全。

  还有一个制约人们离家的因素是“路费”的问题,以前曾看到一清装电视剧里面有一段情节讲述了一个知县由于升官了,调到省外做五品的知府,结果半天都上不了路,为什么啊?因为他还在四处借贷,凑钱作为路费之用呐,倒不是因为这个县官是个清官,而是古代行路的成本的确是蛮高的,而且各朝官吏收入普遍都是低廉的,特别是明清,以至于官员们不得不想方设法给自己补贴家用,“火耗”的收取最初也是这个原因,但是后来由于官员越来越腐败,使得“火耗”的收取远远大于了“正赋”,老百姓的负担过重,变成了一苛政,才使得雍正皇帝把“火耗”充公,规范化起来。说起来官员的入京,调职,或是还乡在很多朝代都规定是由自己出的,而朝庭一般是不能报销的,所以官员常常借贷是常事,而且是多半向他们最瞧不起的商家大贾借贷,这也是产生官商勾结,滋生腐败的根源,朝廷的法律是严厉禁止官员的私人借贷行为,许多商人抓住官员此把柄凌驾于官员之上,成为地方的黑恶势力。在各地沿途都设有给官员专门居住的驿馆,只能官用,不能民用,但这并不是对所有官员都是免费的,唐朝就有明文规定五品以上的散官可以在驿馆留宿,但不给予免费待遇,否则驿馆人员要受到仗一百的处罚。如果一个官员从北方调到南方来,带上家眷,仆人,杂役大大小小几十口人,一路上的吃住肯定是不小的开支。如一个地方官在较短的时间里,官职老是调来调去的话,他可能为了赴职会倾家荡产也说不定。为了省钱,一些官员也只好不带家眷,只身一人或只带一两个随从去赴任,等到条件成熟再把家眷接回来,不过有些官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出门一别,外地为官,可能几十年都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和妻儿,不过这些不走运的人更多还是些清官。到了明朝,驿馆制度就稍好了一些:奉旨入京或奉旨办事的官员可以免费了,赴任调职路途在1500里以外者也可以享受免费的待遇,如果官员赴任的途中不幸病亡,出于人道考虑,其护送尸体回家的家属,也可以在驿馆吃住免费。一般的老百姓就不多说了,没有足够的钱是出不了门的,节俭是路人必须遵守的一条准则。如果没到目的地钱财就花光了,那可真的难办了。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5886
发表于 2007-11-8 09: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可怕的是时间漫长,有些路程要半年几个月,想起来都怕,现如今坐车乘船一两天都觉得非常辛苦,无法想象古人出门那么长时间是怎么熬过来的。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1483
发表于 2007-11-8 09: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工具也是一个问题。古代最好了是马车,但是马车没有减震装置,长途旅行非常颠簸。如果是步行,一天不会超过80里。速度慢,代价高。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3951
发表于 2007-11-8 10: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奎里忒斯人于2007-11-08 09:46发表的  :
交通工具也是一个问题。古代最好了是马车,但是马车没有减震装置,长途旅行非常颠簸。如果是步行,一天不会超过80里。速度慢,代价高。
  言之有理.因为中国古代的马车存在两个“瓶颈”问题:
  一是如阁下所说的没有减震装置,人乘在里面会感到异常颠簸,这也是后来的达官贵人盛行乘轿子的(技术方面的)原因;
  二是从未出现四轮马车,因为无法解决四轮马车的转向问题.
  问题一在欧洲中世纪末已经解决;问题二则两千年前的西亚游牧民族已经解决.但这两项技术都没有传入中国,中国人也从未独立发明这两项技术.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225
发表于 2007-11-8 10: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肯定是内河航船最舒服,无风无浪,又有好风景。歌伎舞姬,好不快活,皇帝出行都坐船。现代会享受的都坐豪华火车,一路慢慢走。坐飞机都是你我,为生计奔忙之人。呵呵~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05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奎里忒斯人于2007-11-08 09:46发表的  :
交通工具也是一个问题。古代最好了是马车,但是马车没有减震装置,长途旅行非常颠簸。如果是步行,一天不会超过80里。速度慢,代价高。
马车是有钱人坐的,老百姓最多是骑驴。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225
发表于 2007-11-8 11: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小剑仙于2007-11-08 11:09发表的  :

马车是有钱人坐的,老百姓最多是骑驴。
驴也要留在家里干活的,老百姓根本不出远门。

0

主题

0

回帖

2930

积分

游客

积分
2930
发表于 2007-11-8 11: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李白也真不容易的说。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5886
发表于 2007-11-8 11: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永恒的雅典于2007-11-08 10:30发表的  :

  言之有理.因为中国古代的马车存在两个“瓶颈”问题:
  一是如阁下所说的没有减震装置,人乘在里面会感到异常颠簸,这也是后来的达官贵人盛行乘轿子的(技术方面的)原因;
  二是从未出现四轮马车,因为无法解决四轮马车的转向问题.
  问题一在欧洲中世纪末已经解决;问题二则两千年前的西亚游牧民族已经解决.但这两项技术都没有传入中国,中国人也从未独立发明这两项技术.
.......
这么说我们的“车业”自古就落后于别人
减震问题我们现在都没解决好,纯国产车那个颠劲就甭提了

主题

0

回帖

1973

积分

游客

积分
1973
发表于 2012-12-18 03: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小剑仙) 的帖子

那轿车呢?!~~~古代不是有轿车的呢?!我一直好奇古代的轿车如何行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9 02:06 , Processed in 0.0365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