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63|回复: 3

一场没有领袖、政党和教条的革命——读明治维新史有感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4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41483
发表于 2011-5-11 12: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上穷碧落

 先在历史上给日本的明治维新一个坐标。1868年,距英国统治印度10年,美国解放奴隶3年,俄国解放农奴7年。在中国,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朝被迫签定《北京条约》;1864年,李鸿章和曾国藩的湘军、淮军消灭了太平天国,清朝进入“同治中兴”。
    
  1968年的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来了强大。从国际关系看,明治维新后3年,日本出兵台湾胜利,获清朝赔款白银50万两。1894年,明治维新后26年,日本在甲午海战中取胜;1904年,也就是明治维新后36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胜。
    
  同治中兴140年过去,辛亥革命95年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年过去,改革开放也已经28年过去,100年多前强大的英、美、日,现在依然强大,100年多前羸弱的中国依然羸弱。
    
  而进入论坛,傻傻的一群人还在唾沫横飞地讨论姓“社”姓“资”,还在杀气腾腾地叫喊着彼此之间的“专政”,还在争论着谁更伟大、谁是救星。依我看,讨论这些问题本身就说明,国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强大的国家,还不知道如何强国。
    
  依我看,所有为中国强国目标之奋斗的人都值得尊敬,但国家现在还是这个样子,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把“伟人”的光环套在自己头上,更别提什么“救星”、什么“救世主”了。谁再这么厚脸皮,问问他为国家拿回了多少失去的领土,问问他把中国和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差距缩小了多少。
    
  综观历史,博览各国,中国人需要“归零”,需要销毁功劳簿。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以为自己已经有一点什么了的人,那就等于什么都没有。一切从零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学习别人、检讨自己,才是进步的起点。
    
  用这个观点,再读日本的明治维新史,略有所感,与各位交流。第一个体会,明治维新是一场没有领袖的革命。
    
  明治维新中涌现出许多卓越的领导,但没有什么核心,没有一个真正的领袖。日本人自己浓 缩了半天,只得出一个“明治三杰”的说法,即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即使被尊为三杰,他们也始终没有独占权力核心。
    
  倒幕军总司令西乡在新政府中官居参议,行政上官职在太政大臣三条实美之下,1873即因“征韩问题”政见不和飘然下野,此后更在1877年的西南战争中被迫与明治政府对抗,战败自杀。
    
  大久保利通在新政府中与西乡一样是参议,而起草了著名的“五条誓文”的木户孝允不过是总裁局顾问。这两人在明治维新后的第4年即随“岩仓使团”遍访欧美,离开政府两年之久。后来木户在1877年病故,大久保则于次年被暗杀。虽然明治三杰在明治维新后10年内先后离世,但维新的进程并没有因此停止、或者改变方向。
    
  日本有日本的特点,明治维新也有其与众不同、别国学不来的地方,但没有领袖,没有核心的事实,让我有被教科书欺骗的感觉,还记得以前一个叫什么列宁的人说过,成功的革命必须有一个政党、一个政党必须有一个领袖。
    明治维新时,推翻统治了日本200多年幕府的主要力量是“长州藩”与“萨摩藩”。 长州藩位于日本本州最南端,即今日的山口县;萨摩藩则在今天的鹿儿岛。幕府末期,在德川家族的高压强权统治下,分封各地的诸藩民生凋弊,财政艰难,与德川幕府的矛盾日益加剧。英、美、法、荷等西方强国要求日本开国,派军舰进驻日本各主要港口,咄咄逼人。列强的压力,又激化了国内矛盾。
  
   当时日本政坛有两个主要政治派别。一是以德川幕府为中心的“公武合体派”,主张加强朝廷(公)与幕府(武)的联系,另一派就是以长州藩官员为主的“尊王攘夷派”,主张内拥天皇,外御列强。所谓派,并不是一个实在的组织,只是后人按政治态度不同在史书上做的一种划分。
  
   1863年5月,长州藩践行“攘夷”,在下关炮击英、美、荷商船,并企图利用天皇巡视挟天子令诸侯,逼迫幕府实行“攘夷“,不料机密泄露,反被幕府联合萨摩藩、会津藩搞一个“八.一八”政变,中央政府里的长州势力全部被赶回长州。
  
   然而长州这帮人就是强悍,可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1864年7月,州内强硬派举兵进京,在京城蛤御门与萨摩、会津、桑名藩兵交战败落;8月,又与英、美、法、荷四国军舰在下关交战,同样失利;同年11月,德川幕府下令征讨长州,内外交困的长州不得不暂时投降以示“恭顺”。但第二年的1865年,以高衫晋作为首的长州“奇兵队”、藩兵等又一次进行政变,清理州内保守派,公然成立倒幕政府,迫使德川政权不得不进行第二次“长州征讨”。
  
   这一次,在土佐藩藩士板本龙马的撮和下,长州与同样不满幕府的萨摩藩结成同盟,实现了军事力量对比的逆转,正式揭开了明治维新序幕。在1868年1月的鸟羽、伏见决战中大胜幕府,此后,长萨联军愈战愈勇,各地藩主纷纷倒戈。4月,长萨联军拿下幕府老巢江户(今天的东京),此后又一路北上作战,次年5月,在函管彻底消灭旧幕府的残余军事力量。
  
   仔细看罢日本推翻幕府、开启明治维新的历史,没有任何政党的影子。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政党,是在此后十几年1883年才有的。当年10月,自由民权派“宪法筹备大会”基础上组建了“大日本自由党”和“自由党”,1884年4月,以大隈重行为首的政府派系又成立了立宪改进党。
  
   按照我以前被教给的理论,政党是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夺取政权必不可少的。的确,苏联的十月革命与中国的革命都是按照这个理论实现的,但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说明,列宁有关政党、领袖的理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反过来,没有政党的明治维新是对他的学说的否定。
  
   如果说俄国的十月革命证明了一个领袖、一个政党的理论的正确,那么前苏联的垮台在更大的历史跨度上反过来证明,一个领袖、一个政党理论基础上的革命最终是不能成功的。
  
   政党的作用完全可以用别的方式取代。从思想、意识看,明治维新是在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影响下,率先觉醒的封建藩主势力与守旧、保守封建势力之间的较量。从组织、军事上看,日本有比较典型的封建社会结构,天皇位高而无权,幕府强势而没有独立的军队,而地方各藩势力自古可以拥兵自卫,与中央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仅否定了政党必要的学说,也证明了我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更激烈的观点。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和当时的清朝一样,受到了欧美列强的欺侮、压迫,旧中国所经历的那些战败、被迫签下丧权辱国条约的耻辱,日本几乎都同样承受过,因此“富国强兵”既是国民的普遍愿望,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推动明治维新的那些志士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想、精神原动力。但是对于如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当年长、萨两藩联手揭杆而起,喊出的口号是“尊王襄夷”。尊王,是谓拥护天皇,而襄夷,则让我们想起的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驱逐靼虏”,其主旨,尚停留在民族生存层面。
  
   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使得维新领导人在推翻幕府后马上面临一个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他们眼里,新兴的美国是强大的,成熟的英国、法国也是强大的,即使当时稍微落后一点的德国、俄国等也是强大的,然而这些国家的制度却不尽一致,各有特点。向西方学习不是空话,究竟该向西方的谁、哪一个国家学习?
  
   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反过来说也就没有框框条条,没有教条。日本人做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决定:派出庞大的政府代表团历访列强。于是,就有了决定日本国家命运、决定日本发展方向的“岩仓使节团”。翻阅有关使节团的资料,我不禁为日本人那种虚心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使节团的壮观惊叹。
  
   先从使节团规格看。正使岩仓具视,官位是“右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四位副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山口尚芳,也都是政府里的实力人物。其中木户、大久保至今与西乡齐名,被誉为“明治三杰”,而岩仓、伊藤都各自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政府的主导人物。
  
   再从人数看,使节团正式成员46人,随员18人,留学生43人,总数107人。在那个时代,实属庞大。
  
   三从时间、旅程看。使节团于1871年12月23日乘船从横浜出发,于1873年9月13日回国,历时长达一年九个月!使节团遍访欧美主要国家美、英、法、比、荷、德、俄、丹、瑞典、奥地利、意大利、瑞士,归途经苏伊士运河又顺访各亚洲国家,最后沿新加坡、越南、香港、上海一线回日本。
  
   使节团的正式任务有三,包括向各签约国递交国书、对幕府时代的各不平等条约进行修改以及考察欧美文明。其中最后一条其实是最主要的任务。使节团虽属“公费出国”,考察名目上至政治、军事、经济制度,下含风土人情,放在今天的中国,十有八九变成一场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但这个使节团不然。访问结束,使节团拿出了长达一百卷的《美欧回览实记》。
  
   这百卷实记用日本文言文记述,细致入微。举其中访问越南西贡的一小段,以飨读者。“市区平坦,道路幅宽,然皆未平整,路面杂草蓬蓬,虽平路而车行涩滞……。路边小屋前后庭院杂乱,直与鸭围、猪圈相连,家畜蹄迹宛然……。原住民骨架与日本人仿佛,鼻低面平,发黑而须少。下层人无论男女皆嚼槟榔,齿黑若铁……。略略殷实人家妇女,发髻皆仔细,衣为筒袖,前襟若日本“雨合羽”,于右前相合,肩肋处以二三纽结。上衣垂至小腿……。混居有马来人种,鼻高目锐,口不大,多瘦,体格精悍。皆以布缠头……勇敢而性急易怒,不能稍忍,谈吐激烈,颇难驯服……”。
  
   但是,使节团最大的收获却是找到了日本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下面引述日本《国际留学生》主页对使节团副使大久保利通的介绍。大久保现在被誉为“几乎凭一人之力”确立了近代日本国家制度,日本“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家”。而他正是在历访欧美过程中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方向。
  
   “使节团首访美国,他们在这里看到了建国、开拓的精神,以及自主独立的气概……然而美国与日本差别过于巨大,她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各州自治的基础上实行的是共和制度,而日本刚刚打破旧时代的幕藩体制,目标是构筑以天皇为中心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尊王)。
  
   继美国后使节团来到英国。……她与日本同样是一个岛国,也拥有君主,使节团曾打算探究其致富根源,以其为典范。然而在考察英国各大工业地区后,……现实主义的大久保得到的感觉却是,英国高度的文明尽管值得憧憬,但必须考虑与日本的现状的落差。以其为范,文明积蓄之差距不言自明。之后访问的法国也给了使节团同样的印象。
  
   美、英、法均无法成为日本的榜样,大久保于是把目光投向了德国。当时,正是卑斯麦首相成功地统一了德国后不久,新兴的德国透着一股霸气。与英、法相比,它工业化落后,于是政府就采用了强有力的产业振兴政策。……这政策非常有效率,可以不待自由竞争的淘汰结果,直接了当地采用成功经验。具体说来,就是确立官僚制度,依靠对英国的经验非常熟悉的精英官僚。大久保说,他从卑斯麦的这种政策中‘得到了暗示’,把德国看作了日本的榜样。
  
   卑斯麦号称‘铁血宰相’,他曾说过:‘德国问题不是由言论决定的,解决的办法唯有铁与血’。……他彻底信奉实力,毫无顾忌地主张‘国力即军力’。对于现实主义的大久保来说,与卑斯麦的邂逅是冲击性的,在他的思想里,一个近代日本的框架已然形成,一个具体、现实的‘富国强兵’的蓝图已经呼之欲出,这就是建立德国型的、由官僚主导的产业振兴政策以及德国型兵役制改革。大久保还曾一度考虑全盘引进德意志帝国的制度。”
  
   引文较长,是为了详细说明日本是如何在对先进的欧美各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最后选择的,并证明,在明治维新领导人那里,没有事先规定的“主义”、“指导思想”,这恰恰使他们可以避免种种教条的束缚,免去“姓什么不姓什么”的争论。他们才真是“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前进,把外国的先进经验与日本的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日本的明治维新创造了大正前的辉煌,其后逐渐滑衰微,进入昭和后,进一步加速走向了极端。天皇对军队的统治权一条,使日本从上个世纪20年代后快速滑向了军国主义,并最终导致了日本帝国的灭亡。但是,明治维新后短短几十年间,日本就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弱小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列强一员,二战后不久,日本又重新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究其深层因素,不能否认“官僚主导的产业振兴”之路的巨大作用。事实上,官僚主导现在依然是日本的“特色”之一。而这一道路,正是当年大久保等明治维新领导人历尽艰辛、独自探索出来的。
  
   没有教条,没有框框条条的限制,我们才可以放手去找,也才能找到真正属于中国的道路。

   这篇感想早就有了,只为了标题里“罪人”这个词而大伤脑筋,琢磨了好几星期。曾想过“公敌”、“国贼”“日奸”、“坏蛋”等等,都觉不妥,现在用了“历史罪人”,其实也并不满意,觉得没有完全表达我想说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一个革命的对象、万众仇恨的对象,革命中是目标,革命后也永不为人谅解,永远得不到解脱,遗臭万年的人物。放在中国,这类人物就很多,最有名气的是至今跪在岳飞像前的秦桧。稍近的,有李鸿章、蒋介石。
  
   中国人即使没有去过日本,对东京的上野公园可能也不陌生,它曾在鲁迅先生的著作里出现过。查其资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野公园里有一尊西乡隆盛的立像,端的是高大雄伟、英姿勃勃。西乡是明治维新的第一功臣,为他立像是理所当然,但距离西乡像不远处,居然还有一座纪念“彰义队”的纪念碑,这就希奇了。这个“彰义队”就是在西乡率新政府军兵临东京(当时叫江户)时,不满旧幕府军事总裁胜海舟与西乡达成的“无血开城”做法,盘据在今上野宽永寺一带,与新政府进行殊死的武装抗争,最后在史称“上野战争”中大部被歼。
  
   这样一个反革命组织,按我们中国的话讲,叫做对抗人民、死不悔改,彻头彻尾的反动派。而且铁案如山,永不得翻案。可是日本人居然堂而皇之地为之立碑树传,且大大方方地把碑立在了革命英雄西乡的旁边。设想,如果在中国的某一个公园里,这边是毛泽东的立像,那边是蒋介石的,可能吗?
  
   若说“彰义队”不过乌合之众没有代表性,那么我们来看看旧幕府的代表人物、最后一任大将军德川庆喜的“下场”。
  
   德川庆喜虽说是在明治维新前两年的1866年才正式出任幕府的最高职务大将军,但他在此之前就作为实力人物干下过两件事,一是指挥旧幕府粉碎了后来的革命军主力长州藩的第一次军事政变(禁门之变);二是上下奔走,迫使天皇批准了搁置8年的《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按中国近代史惯用的语言,前者是“双手沾满革命烈士的鲜血”,后者是“丧权辱国的卖国行为”。
  
   德川庆喜就任大将军后也是对维新革命一直对抗的,他亲自发动了“讨萨”战争,引发了“鸟羽伏见大决战”,战争失败后才被迫投降。
  
   对这样一个反动政府的代表人物,一个战犯中的总战犯,明治维新政府是如何处置的呢?在上述西乡与胜海舟的会谈中,除了达成“无血开城”协议外,另一重要决定就是把德川庆喜送到离东京不远的水户实行“软禁”。软禁从1868年4月开始,次年9月整个解放战争(日本史称戊辰战争)结束后,软禁也就解除了,为期只有一年半,这就是战犯的待遇。其后,他完全成了自由人,不再过问政治,整日以摄影、狩猎、赋诗填词、下棋养鸟,悠哉悠哉。1897年返回东京,定居巢鸭。1998年,获准进皇居拜见明治天皇。1902年被授予公爵之位,1913年因肺炎去世,享年73岁。
  
   问日本人,谁是坏人,他可能告诉你一大堆。再问他,遗臭万年的坏人是谁,他可能一个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自做主张强行签下公认是不平等条约《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那个井伊直弼,放在中国相当于李鸿章,甚至比李更坏,因为李还有朝庭之命可以遮挡,老井则完全是擅自主张,罪责无可推卸。这种人在中国绝对是要死后鞭尸的,但他被刺杀后的100多年后,却被塑成一尊铜像站在日本的著名都市横浜的扫部山公园里,并有碑文颂曰“断行开国”。
  
   人死即佛,这个观念也许真的扎根在日本人观念中了。

主题

0

回帖

955

积分

游客

积分
955
发表于 2011-5-11 14: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過一本叫揭穿中国文化的弥世谎言的書。其中后記叫做中國人之間不可能有寬容。至今記憶猶新。內戰過去60年了某黨還把此認為是其豐功偉業。動不動就拿出來吹噓一番。抗戰結束,如若能避免內戰,今日之中華必強于今日之河蟹社會。

主题

0

回帖

4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4148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9: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來生趁早) 的帖子

抗战之前,蒋桂冯阎这些拜过把子的党内同志都会兵戎相见,何况恩怨难了的国共两党乎?以武力解决政治纷争乃是伟大革命先行者孙文开创的传统,过去和将来的徒子徒孙们都要将其发扬光大。 [s:2]

主题

0

回帖

955

积分

游客

积分
955
发表于 2011-5-13 12: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內戰而已。只有勝負,而無對錯。無論目地是什麽,其結果都有利于國家統一。內戰如國殤,60年了還拿來大肆宣傳就讓人噁心了。若論暴力性,恐無人能望共黨項背。國民黨內鬥還有其促進統一,整合力量之意。共黨內鬥就只剩下權力鬥爭而已。肃AB团,整風。比之國民黨恐怖血腥百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19 23:53 , Processed in 0.0303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