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8|回复: 0

正说李师师——红颜薄命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296

积分

游客

积分
296
发表于 2007-9-29 13: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龚令民
过去人们常说,李师师是汴京第一名妓。现在时代变了,都改叫第一二奶了。随便翻开一本讲述古代女性或者宫闺逸闻的书。李师师的大名都赫然在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名大辞典》更是列出专条,叙述了他传奇的一生。那么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在坊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可信度高吗?他的真名实姓又是什么呢?
一、李师师是真名吗?
记载李师师的书很多,除了比较有名的《宣和遗事》,《东京梦华录》《三朝北盟会编》外,还有其他如《贵耳集》、《墨庄漫录》,《浩然斋雅谈》,《青泥莲花落》,《翁天脞语》《续通鉴长编拾补》《耆旧续闻》《坚瓠集》《少室山房笔丛》《词品拾遗》《庄岳委谈》等,不过记载最详细的还是要数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书中说,李师师是汴京城里一个王姓染匠的女儿,其父名寅,其母是书未载其名。只说在生下这个日后名动京华的女儿后失血过多而死。那年代输血技术尚未由国外传入,一切只能听天由命。最后师师的生日成了母亲的祭日。因为这一层关系,父亲对师师钟爱至极。“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说来也怪,这个小女孩生下来就不曾啼哭。按宋人的习惯,大凡儿女降生,为消除前世的罪孽,都会寄名佛寺,以求福祉。师师三岁时,王寅把女儿带到宝光寺,可能是师师真的有佛缘,寺中长老看这小女孩长得聪明灵秀,“手摩其顶”,自打娘胎出来从没哭过的师师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放声大哭,老和尚双手合十,连说“善哉!善哉”。经过这次洗礼,师师算是寄名佛寺了。那时,大家都管佛门子弟叫“师”。于是乎我们的女主角有了后来那个香艳四射的名字——师师。只不过因为父亲姓王,满汴京的人都叫她王师师。也怪师师命苦,刚出生就没了娘,四岁当头,父亲又因一起官司锒铛入狱,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在狱中的父亲莫名奇妙地得了一场大病,撒手西去。丢下孤苦无依的师师,幸而一位李姓妓女慧眼识珠看中师师骨骼奇秀,是个很有潜力的苗子,干脆来个长线投资,养作义女。并亲自教其琴棋书画。也许师师永远记得十三岁那年,那一年他开始挂牌应客,并改从继母姓李,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从此,李师师这个名字红遍了整个大宋王朝。
二、宋徽宗嫖宿过李师师吗?
历史上的风流天子很多,但象宋徽宗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还真是少见。《宋史。曹辅传》记载:“政和后,帝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之”。《皇宋十朝纲要》也有类似的记载,文章称徽宗于公元1116年(政和六年)“微行始出”。去干什么,不言自明。当时的汴京是一个烟花宝地,“燕馆歌楼,举之万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宣德楼前有一条曲院街“向西去皆妓女馆舍”。上清宫后有一寺,名景德。“寺前有桃花洞,皆妓馆”。 “寺东门大街南即录事项妓馆”,另外有一条叫小甜水巷的小街,巷内同样“妓馆亦多”。据现代某位仁兄的统计,当时汴京城内从事妓女业的人口不下数万。在这种铺着天鹅绒的温暖里,习惯了画点花鸟虫鱼的宋徽宗早已经皮消肉软,更何况身边还有蔡京,高俅几位同志不停地聒噪。此情此景想不发生点故事都难,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那时候,师师正当红,《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一个是风流天子,一个是绝代佳人,干柴烈火的碰撞会是什么结果?没人知道!张端义的《贵耳集》记载过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次著名才子周邦彦私会李师师,正在屋内说话的当口,忽报圣驾到来,周大才子急中生智,藏身玉人床下,躲过一劫,但也是毛发倒竖,大气都不敢出 。其实徽宗此来也并没什么紧要的事,只因江南新进贡了一批上等的无核密桔,皇帝又一时想见佳人,就急急提着一袋水果来了。书上说“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 谑语就是现代人说的悄悄话,可偏偏这种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被躲在床下的周大才子听得一清二楚,等皇上一走,周大才子词兴大发,忙不迭地从床下爬出来并填词一首。正是下面这首《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到这里这事还没有完结,后来的某一天,徽宗又过来宴饮,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徽宗眉头一皱,问“这词谁填的?”。师师道“周邦彦”。就这么着,周大才子失去了给徽宗这个超级CEO打工的机会,俗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上头发话了,让他马上卷铺盖滚蛋。周大才子郁闷至极,十年寒窗,画图破壁,好不容易弄到个铁饭碗居然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被下岗分流了。临行时,师师前来送别,周大才子触景伤情,口拈一词相赠。摘录如下:《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语未毕,师师早就碎成一个泪人。回到妓馆。徽宗幸灾乐祸的问“小周不是会填词吗?这次怎么没填!”,师师红着眼答“填了”,于是在徽宗面前把这首词倾情演绎了一番。也许是徽宗皇帝看满足于周大才子的痛苦,居然出人意料的赦免了小周的大不敬之罪。书上说“曲终,道君大喜,复召为大(上日下成)乐正”。
这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大团圆式的结局,多少有点悬乎,不象真事。王国维老先生在《清真先生遗事》里也考证出此事完全是后人的小说家言,他说“政和元年(1111年)先生(周邦彦)已五十六岁,官至列卿,应无治游之事,所云开封府监税亦非卿监侍从所为。致大(上日下成)乐正,大(上日下成)府侍制,宋时亦无此官”。但也有人说,不排除做惯了宣统皇帝老师的王老先生“为长者讳,为尊者讳”,搞春秋笔法的可能。
不管怎样,这事尚无定论,但徽宗嫖宿李师师一事应该无庸置疑。道学家朱熹的老师刘子翚有《汴京杂诗》云。,“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诗中提到的“樊楼”,正是当年徽宗与李师师私会之所。据《宣和遗事。后集》“:樊楼乃丰乐楼之异名,上有御座,徽宗时与师师宴饮于此,士民皆不取登楼”,刘先生的诗写得很委婉,但弦外之音只要IQ还在正常范围之内就不难明白。说来徽宗皇帝还真有点魄力,竟然不顾朝臣反对,拼着命尝试了一套高难度的托马斯回旋,把师师召入宫掖,册封为李明妃。并改师师以前居住过的妓女一条街为小御街,确实让人瞠目。靖康之难后随宋室南渡的朱敦儒有首《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 前朝惟数李夫人。 自从惊破霓裳后, 楚秦吴歌扇里新。 秦嶂雁,越溪砧。 西风北客两飘零。 尊前忽听当时曲, 侧帽停杯泪满巾词中的李夫人指的正是李师师。因为李师师曾与宋徽宗有过那么一腿,于是洛阳纸贵,增加了几份金银气,民间羡称作李夫人。这多少也可算作宋徽宗嫖宿过李师师的一个旁证吧!
三、李师师的结局
都说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师师生活的时代正好是两宋交际,三足鼎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处处有黍离之悲。李师师的最终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归宿呢?关于李师师的结局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殉国说,此种说法以传奇《李师师外传》为代表。文章称金军破汴京后,主帅挞懒点名索取李师师,声称金国主也闻知李师师的名声,一定要活着得到她。张邦昌探得李师师的踪迹,将她献于金营。李师师红颜变金刚,怒斥张邦昌,大义凛然,然后脱下金簪就往喉咙刺,天佑佳人,未死。师师又折断金簪吞下,这才气绝身亡。后世的通俗小说大多沿袭这一说法。此种说法有一个问题,金人是按降臣提供的名单索取妃嫔的,而师师由于一直未被正统的儒家认可,不大可能在名单之内!况且据其他文章记载,在汴京沦陷前,徽宗已把师师从宫里除名,因此被点名索取一说很难成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原因很可能是后世读书人受程朱理学的熏陶,过分宣扬气节,讲究文以载道的结果,更何况这一说法至今还找不到多少可以相佐的材料。
二、被俘说:该说称汴京失陷后一片混乱,李师师被俘北上,后来嫁给一个病残的军士为妻,最后凄凉的死在北国无边的荒漠里。后人小说如清人丁跃亢《续金瓶梅》等皆从其说。这一说法漏洞百出!经不起半点推敲。首先,师师并非寂寂无名之辈,想他名动京华,在汴京姹紫嫣红之时,有多少富家子弟,皇市贵胄一掷千金,只为一睹其芳容。虽说后来世道变了,供求关系不稳定,但人终归还是要生活啊。凭师师的长相,名气,才艺,怎么也不可能沦落到嫁给一个病残军士为妻。如果真的被俘虏了。军士总会有领导吧。那年头,兵荒马乱,兵士个个如狼似虎,领导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清楚。不是我小看这个病残军士,除非大家抓阄,否则就算排队轮,也绝不可能轮到这么一个主。
三、出家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在李纲主持东京保卫战时,师师将全部财物捐赠出来,助宋军抗金。靖康之难中她逃出汴京,到慈云观中做了女道士。这一说法也缺少可以佐证的材料,况且还跟一条来自《三朝北盟会编》材料相互出入,《三朝北盟会编》的材料称“靖康之年,尚书省直取金银,奉圣旨;‘赵元奴、李师师,曾经抵应倡优之家,逐人藉没,如违并行军法’”这里说的同样是家产的问题,但性质却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可以上报纸头版头条的捐,后者却是被批着人皮的官匪强行索取。梁启超先生曾说,发现相左的材料如果无法考证其真伪,不如姑且存疑。至于说师师出家做了道士,更是难以让人信服,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环境和师师的地位就会发现,除了他自己,估计没人愿意看到她从这趟浑水中悄然抽身。
三、南渡说:这一说法材料相对丰富,臆测成分少,也合情理,颇为可信,极有可能是师师真正之结局。《墨庄漫录》说,汴京沦陷时,师师南渡,流落于江浙一带,但盛名不衰,当地的土大夫举行宴会还邀请她唱歌,只可惜经过靖康这么一惊一乍,师师已“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前文提到的刘子翬还有一首《汴京纪事》的诗,“辇毂繁华事可纷,师师垂老过湖湘,镂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诗中颇多伤神之处,刘老先生跟师师一样,都是北宋遗民,有家回不了,这首作品一来伤人,二来伤己,应该比较可信。还有一首可以相互佐证的诗,“芳迹依稀记汴梁,当年韵事久传扬;紫宫有道通香窟,红粉多情恋上皇。 孰料胡儿驱铁马,竟教佳丽死红羊;靖康奇耻谁为雪,黄河滔滔万古殇。”很明显此诗写在靖康之后,其中“红粉多情恋上皇”一句更是只指当年那段逸事。据《宣和遗事》记载,后来师师又辗转来到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也有说她一直留在江浙,最后在一次宴饮中酒后失足,淹死在钱塘江的。也有说南方的士大夫鄙夷他红颜祸水,最后贫病交加而死的。实际情况如何已经很难考证。但这些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承认师师南渡,而且晚景相当凄凉。不由得让人生出“红颜命薄”之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9 03:42 , Processed in 0.02834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