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48|回复: 6

李奇微拯救了美军(转贴)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8029
发表于 2010-10-21 13: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奇微拯救了美军——重塑美军的正常战力
  第三次战役后,联合国军内部士气极度低迷,甚至一度准备退出朝鲜。但新任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挽救了危局,他一到朝鲜就立马整顿联合国军,使部队迅速回到正常作战状态。同时在作战中他采取了收缩防线、抢占山头保护侧翼等一系列简单而实用的战术。这些战术的效果在第4和第5次战役中很快得以体现,联合国军不仅成功破解了志愿军的穿插迂回战术,更是在第5次战役中依托重火力和装甲部队的快速穿插优势,重创志愿军各参战部队。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起第3次战役,联合国军稍加抵抗后便立马撤出汉城。图中撤出汉城的车辆上挤满了联合国军士兵,一辆坦克也翻倒在路边,足见撤退的慌乱程度。
    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退至37线以南,再次失掉汉城,军队士气降至最低点。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微接替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就已经成为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李奇微对这种状况特别深刻,其回忆录里几乎用了半个章节来描述——基层士兵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韩国军队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撤出汉城的时候,韩军士兵丢弃了所有重型火炮、甚至步枪,他们只有一个念头——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美国政府也一度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在1950年12月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如下看法通知麦克阿瑟,“中共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也开始正视现实,他在回复中表示,“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不改变其决定(不向我们提供大规模增援;不封锁中国海岸;不空袭中国大陆;不许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不放国民党军队‘出笼’),则在没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甚至开始着手撤出朝鲜半岛的准备——在半岛最南端的釜山港地区重新设置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区域(美军称为“戴维森防线”),美军甚至已经为这个堑壕体系设置了铁丝网。[详细]

实际上当初彭德怀并不同意发起第3次战役,各种不利因素太多,但国内决策层却决定乘胜追击——这一与麦克阿瑟类似的错误判断,让彭德怀最终做出了发动第3次战役的决定。
    尽管美军方面显得惊慌失措,但其实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所达到的已经是“进攻的顶点”,越过了这个最高峰的顶点,就自然地向低谷下落。在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的补给线延长至300多公里,再加上美军空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面临极端困难。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这样回忆第三次战役打到“三七线”时的感受: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敌军的飞机几乎完全摧毁了志愿军的后勤供应。美军随时可能用另一个立体反攻将几十万志愿军置于绝境。彭德怀说,自己从未在战争中害怕过,但当时却极度担心志愿军的命运。

    除了后勤补给濒临崩溃外,志愿军还面临朝鲜战争期间唯一一次兵力短缺的问题。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第9兵团主力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巨大,仍留在元山休整;第3、19兵团在入朝途中,尚未抵达前线。志愿军的一线部队仅38、39、40、42、50、66军,共6个军21万余人。而且连续2个半月的进攻,也让志愿军各部队异常疲劳。其实作为前线指挥官,彭德怀清楚了解美军实力受损并不严重,原先是连发起第三次战役都不同意的,三次战役打完后更是出现前面所述的对战局的极度忧虑。但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国内决策层却犯下了类似麦克阿瑟的错误,不但坚持要打第三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期间,美军发起全线进攻,战局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还提出了打到36线的要求。决策层对形势的误判,同样成为志愿军在第四、五次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详细]
  在朝鲜战争中,如果说谁是美军的第一功臣,自然非李奇微莫属。李奇微在二次战役后接替因车祸丧生的沃克担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其在上任后,即着手展开对第8集团军的整顿,逐渐让联合国军回到原有的正常作战状态和对敌态度,整顿的效果在后来第四、五次战役中就体现了出来。
  “磁性战术”的谬误
    但对于李奇微在朝鲜战争的作为,国内却有不少归纳谬误,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磁性战术”。国内很多文章都这样描述: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薄弱,每次穿插攻势只能维持7天时间,即所谓的“礼拜攻势”。

    李奇微就对美军战术进行了针对性改良,具体是首先根据志愿军进攻主要是夜间发动的特点,主力白天撤退,担任掩护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则在黄昏后开始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20公里的距离恰好是志愿军一夜徒步前进的路程。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在夜间穿插时根本捕捉不到美军,天明后又正好进至美军的预设阵地前,反而遭美军强大的空地一体优势火力打击,徒有伤亡难有进展。7天一过,当志愿军随身携带的补给消耗完,美军随即开始反击。

    但对于这种描述,在李奇微本人的回忆录里却找不到任何符合的字句。类似的情形只发生在第四次战役前,1951年1月15日到25日的10天时间里,美军在水原至利川间发动的试探性进攻。[详细]

推进中的联合国军装甲部队。许多文章都认为美军在战争中使用了“磁性战术”来对尾追攻击志愿军,但李奇微回忆录里却并没有符合该战术的字句。

联合国军士兵在山头上引导己方炮兵对敌军进行炮击。这是李奇微针对志愿军穿插战术使用的简单办法之一——建立山头阵地并引导炮兵进行攻击。
如何应对志愿军的穿插战术
    李奇微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而常规。面对志愿军轻装步兵沿着山间小路的穿插迂回,李奇微要求美军部队重视夺占公路沿线的高地;并且要敢于离开舒适的公路,进入山地建立阵地,使两支部队的侧翼连成一气;在无线电通信不便的地区,要派出传令兵,保证通信通畅;各军师之间要利用炮兵的射程优势,在作战时互相支援。

    另外,各部队在白天需要适当收缩防线,让部队与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白天,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这些措施使得原本炮兵火力就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在四、五次战役期间成功抵御了志愿军的进攻。

    除了战术细节方面的改进,李奇微还非常注意对士气的鼓励。他以身作则,或者是乘轻型飞机,或者是乘吉普车,深入到一线,了解战况。当第一线的士兵看到最高统帅来到自己中间,自然是倍受鼓舞。李奇微最典型的标记就是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他曾对问到这个问题的部下说,这是在经常遭遇伏击的朝鲜战场上,作为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武器。[详细]

美国画家所作的反映砥平里血战的油画。图中美军结成了环形防御圈,并在防线之间的结合部布置坦克,而志愿军方面由于缺乏重火力支持和攻坚武器最后功亏一篑遭受了惨重损失。
    1950年1月25日,三次战役结束仅17天,美军即重新向北发起进攻,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爆发。志愿军采取类似第二次战役时的打法,在战役前期,先在西线坚守,东线则诱敌深入;待东线敌军态势突出后,再进行中间突破,然后穿插迂回消灭敌军,属于一种攻势防御。但志愿军这次在击溃韩军一部后,却碰上了前所未有的硬钉子,这个钉子就是砥平里。

    在砥平里,美军第2步兵师1个团和法国营被志愿军迂回穿插,切断退路,但这次美军没有再次溃退,而是迅速就地转入防御,迎击志愿军的攻势。志愿军方面先后投入攻击的部队多达1万人,另外还有阻援部队,但炮兵力量薄弱,总共只有十几门75毫米火炮,而且每门炮只有二十多发炮弹。美军却有6门15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05毫米榴弹炮。另外还有20辆坦克,火力相当雄厚。结果志愿军强攻两天两夜,无法突破美军的防御,而美方援军则在坦克掩护下已冲到砥平里,志愿军只得撤围。志愿军也因此无法达成战役企图,被迫撤至38线以北。此战,志愿军不算阻援损失,攻击部队伤亡5000人左右,而美法军伤亡不过几百人。

    砥平里战斗,在美军中地位极高,被看作是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甚至将此战喻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和第二个仁川。此后,美军在遭到志愿军迂回包围后,不再轻易后退,而是利用地形,迅速构筑环形防御阵地,凭借强大火力组织起防御,一般情况下,只要挺过一个夜晚,天一亮就可在强大的空中掩护下解围。志愿军的纵深穿插迂回,便很难再取得成效。[详细]
  1951年4月22日,在得到休整和补充后,志愿军发动了全线猛攻,希望凭借数量上的更大优势,打开战役局面。但这时的联合国军已回到正常的作战状态,同时也得到了数量补充,尤其是在更多炮兵投入了朝鲜。在这场半岛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中,美军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仅破解了志愿军穿插战术,而且依托重火力优势大量杀伤志愿军,使志愿军遭到了空前失利。
  双方的战前准备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新锐兵团陆续抵达前线集结地域,第9兵团也完成休整。志愿军在前线集结起第19兵团的63军、64军、65军,第3兵团的12军、15军、60军,第9兵团的20军、26军、27军、39军、40军,加上人民军第1、3、5军团,共14个军(军团),总兵力高达50多万人。志愿军希望用更大的人数优势,在狭窄的半岛中部再次打开局面。

    但美军方面此时也加强了实力,补充了相当数量的老兵,陆战1师、第2、3、7步兵师均已重返前线,在数量上平衡了部分中朝联军拥有的数量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美军更多野战炮兵营已经完成训练,从国内调到了朝鲜,而且随着美国国内军事工业快速开动了起来,能为前方战线提供更多的物资弹药,接替李奇微的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得以施展他的炮兵饱和轰击战术。(在后来的上甘岭作战中,范弗里特在作战中使用的弹药量甚至超过美军规定限额的5倍以上,美国记者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详细]

就在志愿军准备第5次战役的时候,美国的大量物资弹药也同时运到。

1951年5月,美军用155毫米重炮向汉城以北地区炮击,当时联合国军正在追击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在美军的优势火力下伤亡惨重。
志愿军遭遇空前失利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全线猛攻,第五次战役打响。尽管韩国军队仍然不堪一击,但当志愿军往纵深穿插时,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砥平里”。

    美军在防线被突破时不再后撤,或是调整部署填补防线,或是形成环形防御,等待预备队增援。美军此前着重准备炮兵火力发挥了作用,美第9军在开战前3天就发射了1万5千发炮弹,而第38野战炮兵营则在24小时内打掉超过1万发105毫米炮弹,创下朝鲜战争记录。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炮火下,志愿军伤亡异常惨重。

    志愿军前后共发动两波7天攻势,但始终进展不大,在战前准备的物资基本消耗完毕的情况下,志愿军开始北撤。美军马上发挥其摩托化优势,以4个军共13师的兵力,用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特遣队”沿公路向志愿军追击,志愿军5个师反被美军穿插包围。其中60军180师遭到严重损失,全师损失近8000人,其中被俘5000余人。[详细]
       表1:中美两国陆军师属炮兵火力对比表
志愿军美军
榴弹炮(门)072-84
无后坐力炮(门)0120
高射炮(门)064
70毫米以上迫击炮(门)4276
步兵炮,山炮(门)24-
坦克(辆)0149
    按:由于朝鲜战场特殊的条件和地形限制,联合国军的坦克在作战时既可用作进攻装备,也可在防御时用作直瞄火力直接提供火力支援。
  在第四、五次战役,美军经过李奇微整顿后,注意侧翼阵地的保护和联系,加强对炮兵优势的运用,志愿军就再也难以通过穿插迂回瓦解对手的防线。在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作战能力和战术特点后,决定战争形势的主要因素就变为两军装备水平和两国工业实力的对比。可以说,第四、五次战役的结局就是中美两军、两国实力差距的体现。  
    从整个战争层面来说,朝鲜战争充满戏剧性的转折;麦克阿瑟的骄傲忘形为志愿军拱手奉献了巨大的初战胜利;而中国决策层在二次战役后对形势的误判,也让美军重拾自信;双方都付出了骄傲的代价。此后,美国政府坚持在朝鲜进行一场有限战争的目标,不再向北进行大规模进攻;而中国方面也认清了双方实力差距,取消了第六次战役计划;在双方都明确放弃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后,朝鲜战争进入谈判相持阶段。
       表2:1950年中美国力和工业能力对比表(括号内为世界排名)
中国美国
人口5.7亿(1)1.5亿(4)
军队数550万(1)150万(3)
钢产量60万吨(26)8785万吨(1)
原油产量20万吨(27)2.6亿吨(1)
发电量45亿度(25)3880亿度(1)
汽车产量0600万辆(1)
国民收入100亿美元(13)2400亿美元(1)
国防开支7亿美元(5)150亿美元(1)
人均收入24美元1600美元(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80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亨亨认为用志愿军的师和美军师相比, 欠妥, 应该以志愿军的军级单位与美军师相比。。 [s:2]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693
发表于 2010-10-21 14: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亨亨所言极是,本来中国的军就是和美军的师比较的。
美军的师和共军的军都是常设最高战术单位。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80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5: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950年首批入朝的志愿军装备横向比较2007-10-29 19:31与二战德军比较

资料来源:志愿军方面的来自《抗美援朝战争史》,德军的资料来自战争史研究的德国山地步兵师文章。


之所以想和二战德国的山地步兵师比较,主要是其作战环境和朝鲜的环境相似,装备主要是步兵武器和轻便的火炮,车辆较少,但却是德国最精锐的步兵部队,便于和1950年首批入朝的志愿军比较。


士兵:手榴弹3枚, 步枪和冲锋枪1枝(步枪估计就是两种,一种是三八大盖,一种是其七九式步枪, 冲锋枪估计是美式汤姆森、黄油枪)。 而德军的单兵装备是毛瑟98 K步枪和MP40冲锋枪(还有一些捷克造的仿毛瑟98K的VZ33步枪)。两者基本上没有区别,甚至中正式步枪就是毛瑟98K的仿制版。

班:轻机枪1挺,(估计要么是歪把子,要么是捷克式),编制4名射手, 步枪冲锋枪至少8只。德军每班有一挺毛瑟MG34通用机枪,既可以做轻机枪, 也可以做重机枪使用。火力很猛, 压倒歪把子和捷克式。但和捷克式差距并不大,德军的一些单位也使用捷克式。

连: 60毫米迫击炮3门,掷弹筒有弹者保留,无弹者取消。以三排9班制计算,一个连的重武器有60毫米迫击炮3门,掷弹筒若干, 9挺轻机枪。德军的连1940年春以前都是三排9班制,重武器有50毫米迫击炮3门,2挺重机枪, 9挺轻机枪, 所谓2挺重机枪应该就是使用三脚架用弹链射击的MG34。 应该说志愿军的装备仅少了2挺机枪,多若干掷弹筒,至少是扯平。

营: 编制1个机炮连, 包括2个重机枪排,共配备重机枪6挺,1个迫击炮排, 配备81或82毫米迫击炮3门。火箭筒在编者暂时保留, 缺编的营不与补充。德军编有一个重装山地步兵连由1个山炮排、一个工兵排、和1个通信排组成。装备有2门75毫米山炮。山地机枪连有3个重机枪排和一个迫击炮排,装备12挺重机枪和2挺轻机枪。和6门80毫米迫击炮。 在营的编制上德军比志愿军多2门山炮,和8挺机枪,而1939年火箭筒还没有发明也不可能配发。火力强于志愿军,但需注意的是山地机枪连是专门作为加强精锐山地部队的火力而编制的,普通的德国步兵师无此编制。

团:编制1个92步兵炮连, 配备4门炮,一个重迫击炮连,配备4门炮。或按照每连6门81或82毫米迫击炮代替。德军团部直属一个警卫连,装备4挺重机枪,3挺轻机枪。一个反坦克连,PAK-36反坦克炮12门。综合一个团的装备比较(92步兵炮和75毫米山炮相抵,4门重迫击炮和6门80毫米迫击炮相抵),德军比志愿军多12门反坦克炮,12门80毫米迫击炮,2门山炮,31挺机枪。可以说即使不计算山地机枪连的机枪,德军团一级的火力仍然要明显的强于志愿军。

师:编制1个山炮营,配备75毫米的41式92式或美式山炮12门。1个工兵营,一个警卫连。至于师侦察分队到底是什么编制没有给出,但从原师属警卫营缩编为警卫连看出,有可能是2个或者3个侦察连。对于侦察分队的建设,要求是:干部战士要好中选优,并配备最好的武器。每个侦察班除配备一个建制步兵班的武器以外,另配一具掷弹筒。每个侦察排增配2挺轻机枪、一具火箭筒。每个侦察连,增配2门60毫米炮,要求每个侦察连具有完全独立歼灭美军1个排的能力。由于没有给出志愿军军在师一级的后勤单位的数据,无法和德军完善的后勤单位做比较(例如野战医院,运输部队,面包连,屠宰连等)。只与德军的战斗部队做比较,德军山地步兵师有一个山地炮兵团, 装备75毫米山炮8门,105毫米山炮8门。一个山地反坦克营,编为两个反坦克连和一个防空连,装备24门反坦克炮,和10门20毫米高炮。一个山地工兵营,编为两个山地工兵连,和一个摩托化轻型工兵连,这个营有27挺机枪和20具火焰喷射器。紧急或必要时(如攻坚时),可直接投入作战。一个侦察营,编有1个装备2挺重机枪和9挺轻机枪的山地骑兵连,和3个装2挺重机枪和9挺轻机枪,50毫米迫击炮3门的自行车连,师部还有一个警卫连和一个宪兵连。另外,通常在师部下还有一个山地预备营,作为补充兵员使用。下属3个山地预备连,其配备与山地步兵连相同。

综合师一级的比较,(注意德军每个山地师只有2个山地步兵团)。德军每师比志愿军多48门PAK-36反坦克炮,4门105MM山炮,10门20MM高炮,9门80MM迫击炮,24挺机枪,比志愿军少42门60MM迫击炮。志愿军还有一些掷弹筒和火箭筒未计入。考虑到志愿军部队普遍超员(每个军额定编制是3.5万,但第一批入朝的没有一个军是在4万人以下的),上述机枪迫炮的差额很可能还要小。


综合以上的比较,经过整编过的东北边防军部队,即1950年首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的装备并非如宣传上的小米加步枪,而是即使在师一级上也和精锐的德国山地步兵师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其差距主要体现在压制火力(少4门105MM榴弹炮)和高射炮(少10门20MM高炮)上,从实际第一、二次战役的战况来看,即使再增加上述所缺的武器恐怕也对战局没有太大的帮助。真正的差距是在后勤方面。

与二战日军比较

资料来源:志愿军方面的来自《抗美援朝战争史》,日军的资料来自 Osprey: Japanese Army in world war II, conquest of the pacific 1941-42.

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有很大一部分是日式装备,两支军队同为亚洲国家的军队,士兵的背景和吃苦耐劳水平相近, 使用的战术, 如近战,夜战,侧翼渗透包抄也很类似。这里讨论的1941-42年的日本南方军可以说是中国FQ心目中日本陆军的顶点,因为这是为进攻英美的殖民地作准备的,部队的战斗经验和士气经过中国战场的多年考验也达到顶点,和首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相比,很类似。


士兵:手榴弹3枚,
步枪或冲锋枪1枝(志愿军的步枪,一种是三八大盖,一种是国产的七九式步枪,一种是美制的M1903, 冲锋枪估计是美式汤姆森、黄油枪)。


日军的单兵武器全部为单发步枪,无冲锋枪,志愿军的火力应该说强与日军。
班:轻机枪1挺,(估计要么是歪把子,要么是捷克式),编制4名射手,步枪冲锋枪至少8只。日军每班13人,包括班长和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 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50毫米掷弹筒.可以看出志愿军步兵班的编制和日军完全一样。而志愿军装备的步枪,轻机枪的素质比日军的要好,火力应当占优。


排:
日军的一个排有前述编制的三个机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共54人。

连:
60毫米迫击炮3门,掷弹筒有弹者保留,无弹者取消。以三排9班制计算,一个连的重武器有60毫米迫击炮3门,掷弹筒若干,9挺轻机枪。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连包括:一个19人的连部:连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排。


志愿军的连编制和日军的一样,只是可能缺少一些掷弹筒,而志愿军的连还有一个装备60迫的武器排(日军只在有限的情况下从营一级的编制中抽调加强给连编成连武器排,在此不计),应该说火力强于日军。


营: 编制1个机炮连,
包括2个重机枪排,共配备重机枪6挺,1个迫击炮排,配备81或82毫米迫击炮3门。火箭筒在编者暂时保留,(在此有个疑问,资料中有提到90MM的火箭筒,各个可是美军都没有的啊,从哪里缴获过来的)缺编的营不与补充。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营包括一个30人的团部, 一个110人的运输连(大车和骡马),有的团将营属的运输连合并到团里。100-200人的民工。4个前述的步兵连(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营机枪连(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
(有的连只有8挺),一个55人的炮排(1个10人的排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步兵炮), 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连(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排,两个31人的炮排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要扩充为39人。


综合一个营比较,日军多2-6挺重机,炮兵方面志愿军是3门81或82毫米迫击炮3门对2或4门70毫米步兵炮,反坦克方面60或90MM火箭筒对20MM反坦克枪,再加上连里的60MM迫击炮,火力志愿军即使不占优的话,至少也是持平。

团:编制1个92步兵炮连,配备4门炮,一个重迫击炮连,配备4门炮。或按照每连6门81或82毫米迫击炮代替。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团包括一个54人的团部,一个121人的团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3个步兵营,一个122人的团属炮兵连,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 1个观察班, 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5MM步兵炮。极少数团有一个364人的炮营,编两个170人的炮连,各4门炮。团属反坦克连有122人, 20的连部, 21人的弹药排,3个33人的炮排, 每一个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团属的通信连有一个电话排(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排(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营和团属各连。团的卫生系统的配备也很薄弱, 团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营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连四个卫生员。


综合团一级的比较,志愿军的团属炮兵只相当于日军的营属炮兵,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日军(对美韩军也一样)的战略单位是师, 而志愿军是军,在炮兵上的配置上大致差一挡。没有反坦克炮,通讯电台也可以配属到营一级, 卫生系统没有资料但估计也很难比日军再薄弱了。


师:编制1个山炮营,配备75毫米的41式92式或美式山炮12门。1个工兵营,一个警卫连。日军一个3联队制野战师团人数大致18000人左右, 总共的火炮是54门,志愿军的一个军3.6万人, 72门炮, 火力强度比日军强上三分之一。要是和2.5万人的4联队制的常设师团比较, 两者大致相等。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6093
发表于 2010-10-21 19: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s:14]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8903
发表于 2010-10-22 00: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內容不錯,就是閱讀起來不是很方便。

掃描上來的嗎?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80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09: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狼巢之主) 的帖子

http://war.news.163.com/special/migalley/
复制 粘贴, 不知道为什么, 就成这样窄窄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19 14:58 , Processed in 0.0360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