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87|回复: 53

理学的核心不是儒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0-4-16 09: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学的核心不是儒学

近现代在中国人的思想和宣传方面,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2000年的儒家治国传统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认为儒家重视政治,保守不思进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礼教杀人。

殊不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2000年的帝制统治,期间的学术思想已经和孔孟时代的儒家思想相去天壤了。汉代董仲舒复古更化,把儒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结合。奠定了天命变革,王权合法更替,变法让贤的基础。从西汉到宋初的以儒学为思想核心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还秉承着先秦儒家主张的“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的体察民情,施政满足民众需要而获取民心的务实作法。
无论是王莽改革,范仲淹庆历新政,乃至于王安石改革,都是这样的务实政治。

而到了程朱理学大行于世,存天理,灭人欲,建立起了种种吃人礼教。而思想家和政治家则崇尚守静修心,无视民间疾苦,一心反对人欲,维护虚无的天理,。最终到了民生疲敝,国力衰颓,最终被李闯和满清亡国。

后人把理学视为儒学在宋代时的必然体现,其实理学是宋代学者思想家把禅宗,道教,道家,和儒教的混合产物。理学虽然挂着儒学的招牌,但其核心既有谈先天太极的道教分子,又有谈心性的禅宗分子,还有灾异感应之类的汉代儒学分子,但理学最主要的观念确实自古以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又叫做“天理”观念,所以名为道学,又叫理学。

理学家们虽然鼓吹格物致知,但是缺乏科学有效地方法,而又由于崇尚道教和禅宗的主敬,也就是用静坐,察省来获得天理。而静坐远比格物容易的多,所以理学家们日益脱离对现实事物的科学观察,而主要依靠静坐来获得天理。这和希腊贤者通过观察,推理,辩论寻求客观规律的做法相去甚远。

而对于天理,朱熹说:“理在人心,是谓之性,····,性便是许多道理,得之天而存乎心。”理学家们认为有一个浑然整体的天理,散为万物,理附着于气质,就是人性,性里面有许多道理,性就是理在人心,所以人人自信有天理。无论某人是通过冥想静坐,还是读书博会出来的,都是天理。其实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把个人私见,偏见认作天理,因此也产生了理学时代的吃人礼教。

由于理学的核心是道家,兼具中古时代的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和做法,所以理学家崇尚虚无的道理和心性方面的思考和讨论,无为反欲,导致宋明思想界和政治界缺乏务实进取精神,并且用种种所谓天理来压制迫害人民,导致自先秦到汉唐一直坚韧进取的中国人,变得像印度人那样懦弱虚无。

直到明朝因衰落而被满清取代,中国的思想家和学者们才开始反思理学,以顾炎武为开始,中国的学术思想开始转向实学。清代的以语言考订训诂校勘为内容的汉学的兴起,并不像官订历史教科书宣扬的那样纯粹因为文字狱,而是当时的学者一心要反对尚虚误国的理学,从去古未远的汉代学术中寻求儒学的真谛,从而发展出了后来的经世学派,最终结合西学,实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彻底转型。

综上所述,宋明理学其实是挂着儒学的招牌,出于和佛教僧侣进行玄学心性的辩论的目的,综合了禅宗和道教道家思想的本土哲学思想,而传统的儒学由于更偏重于政治和经世致用,在理学中显得不够深邃高明,其实只占据了次要地位。孔夫子却为此背负了不应有的骂名,实在让人叹息。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693
发表于 2010-4-16 10: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孟之道强调经世致用,却又拿不出改造社会的良方,在现实政治面前头破血流,到了汉初实际已面临生存危机。自我改造以进行救亡已是在所难免。董仲舒之后儒家虽占据了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随着汉帝国的崩溃,现实愈加残酷,民不聊生,儒家学说更加变得缺乏说服力,佛、道逐渐在哀鸿疾苦的民间广泛流行,儒家学说要想保住自身地位不得不与之合流,吸纳禅道因素。儒家的发展就是理想向现实低头的历史。难得的是还有阳明先生这样知行合一的大家

主题

0

回帖

5797

积分

游客

积分
5797
发表于 2010-4-16 14: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觀馮友蘭先生的說法,認為宋明道學一派,實與荀子一脈相承。心學則源孟子一脈。將其稱為“新”儒學或新的儒學。
千年來的儒家,“儒”之含義,或許已爾早為積極入世的代詞而已。即便戰國末期荀子的儒,也是含雜著諸多的派系,這種,恐怕就是叫做“融合”吧。宋明理學學者並不是沒有政治主張,也并非沒有經世致用想法。祇不過他們首先在完善自己所謂的方法論,如何去實行,通過以釋道的方式來闡述,就好比魏晉南北時期,以儒家教義來格義佛經罷了。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5886
发表于 2010-4-16 14: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非汉,儒非儒

0

主题

0

回帖

689

积分

游客

积分
689
发表于 2010-4-17 13: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打扰,请允许我转贴他人的一篇旧文章给大家看看什么叫理学:

出处:http://group.hexun.com/dasongcha ... x?articleid=1430006

“理解”朱熹之---“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



二、“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指的是什么?“理” 指的是什么?“天理” 指的是什么? 朱熹认为: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3]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4]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5]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3]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6]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1] “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只是一个理。理举著,全无欠阙。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 [2]……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1]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6]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7]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

“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 [8]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 [6] “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灭人欲” 指的是什么?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9]既然“天理”包含“人欲”,那么灭人欲不就是灭天理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么朱熹要灭的人欲指的是什么呢?朱熹“存天理”是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那么他“灭人欲”要消灭的是什么呢?

宋人袁采说的明白:“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得之,则为盗为贼。人惟纵欲,则争端起而狱讼兴……” [10]饮食是人的自然欲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合道理地去追求它,就是贪吃;男女之事是人的本能欲求,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满足需要,那就是奸淫;财物,谁都想获得,是不可缺少的,靠非法手段取得财物,就成了盗贼。人如果只求放纵自己的欲望,那就会引起事端触犯法律……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1]朱熹也中说:“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12]鱼,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欲,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这些都属于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9]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13]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14]

“天理人欲,几微之间。” [9] “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须事事与剖判极处,即克治扩充功夫随事著见。” [9] “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凡人不进便退也。” [9] “天理人欲常相对。” [9] “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朱熹并不是什么欲都要灭……


“灭人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克己省身,“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人有常言曰:心印若此印,刊刻得端正,看印在何处莫不端正;若刊刻得欹邪,看印在何处无不欹邪。故治心之学,不可不谨也。” [15] “凡徇人欲,自是危险。庄子所谓其热集火,其寒凝冰,是也。” [15] “学者须常收敛,不可恁地放荡。” [16] “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 [13] “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 [9] “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 [9]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 [13] “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 [13]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 “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灭性欲、食欲、爱欲……更没有一点要消灭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的意思。朱熹的学说思想就是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进取心与上进心怎么可能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朱熹希望学者士人有自律自制力,时常格物省身,克制自己过分的私欲,成为一个不是只顾自己而是为更多人着想杰出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7]这就是灭人欲的结果,人欲的天性是富贵容易淫,贫贱容易移,威武容易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这也是灭人欲的结果,人欲都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


四、“存天理,灭人欲”指的是什么?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11]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19]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6]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存天理,灭人欲”是对谁说的?出处一是对皇上说的,出处二、出处三都是对学者士人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对平民大众说的,不属于平民、世俗文化。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针对上层统治阶级及立志成为杰出的知经识理的男人提出的,这些人都有条件有可能沉迷于自己的欲,而忘了天理……

儒家理学就是一门教导人做人的哲学,“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16]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16]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儒家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0]孟子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21]及荀子说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22]还有法家的管子说的“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 [23]及墨家的墨子说的“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24]等等内涵是一致的……

道家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26]墨子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27]朱熹对皇帝说“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皇帝对百姓仁爱,不以百姓为刍狗。

“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





注[1]:《朱子语类》卷一
注[2]:《朱子语类》卷六
注[3]:《朱子语类》卷十五
注[4]:《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
注[5]:《朱子语类》卷一一七
注[6]:《近思录》卷一
注[7]:《印光大师文选》第二章
注[8]:《朱子语类》卷四
注[9]:《朱子语类》卷十三
注[10]:《世范》卷中
注[11]:《孟子》告子上
注[12]:《孟子集注》
注[13]:《近思录》卷五
注[14]:《吕氏春秋》
注[15]:《言行龟鉴 》卷二 德行门
注[16]:《朱子语类》卷十二
注[17]:《孟子》滕文公下
注[18]:《岳阳楼记》
注[19]:《荀子》性恶
注[20]:《论语》颜渊
注[21]:《孟子》尽心下
注[22]:《荀子》修身篇
注[23]:《管子》形势解
注[24]:《墨子》天志上篇
注[25]:《老子》第五章
注[26]:《老子》第四十四章
注[27]:《墨子》天志中篇

主题

0

回帖

4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41483
发表于 2010-4-17 14: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老共没有根本区别。

主题

0

回帖

253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253
发表于 2010-8-4 12: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身嘛   讲的是自身   修别人就不好了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发表于 2012-3-16 09: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翻过陈来的著作,他解读天理是指公共规则,灭人欲是反对和公共规则相违背的欲望,和康德的主张类似。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10: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沧海桑田) 的帖子

但理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探索发现天理的方法手段。
理学家想从格物中获得天理,但他们却因为没有研究方法而毫无所得。
心学祖师王阳明按照朱子的方法格竹子,隔了七天,没得到任何知理,而是冻病了。

这和20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从天地万物中通过理性逻辑得出科学和哲学理论,高下不可以道里计。

因为理学无法通过对外的格物而致知,所以只能用中古宗教的静坐内省来领悟天理。
这种天理和天地万物之理是割裂的,绝大多数都是理学家个人的执念。
用这种天理来指导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用这种天理来判断和灭杀人欲。

和孔孟先哲的主张可谓霄壤之别。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119
发表于 2012-3-16 12: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权力也是一种欲望,甚至是最主要的欲望。理学限制欲望也可以视作是一种限制权力的主张。

陈来的《宋明理学》新浪爱问可以下载,上面我引的观点是他在序言里的话。

陈来说理学,或者说儒学的问题是没有指出哪些公共规则,就是社会观念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的。还有,表彰一些忠孝节义的典型容易使人们把最高的道德标准认为是最低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人都能做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8 00:13 , Processed in 0.0378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