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07|回复: 21

再论“纸上谈兵谁之过”(支持己所不欲)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4753
发表于 2007-10-30 0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平城下四十万赵军降兵被秦将白起一声令下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秦所灭。究竟谁该为这场悲剧承担主要责任?几乎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长平守将赵括:赵括没有自知之明、自高自傲;赵括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赵括狂妄自大,自比其父赵奢……似乎把所有贬义词用到他身上也不足为奇。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历史是残酷无情的,历史只尊重强者却不会同情弱者,弱者只有被蚕食和欺凌。但硬要把赵括批判得罪该万死却着实有失公允。
   其一,原长平守将廉颇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员战将,拿初出茅庐的赵括和他比较,根本就是毫无意义。可赵孝成王听信谗言,误以为廉颇年龄太老了,畏惧秦军,不敢出战,遂罢免了廉颇而起用赵括。此事自始至终与赵括没有多大关系,他不过是赵孝成王手中的一颗棋子罢了。因此,他纵然有什么反对意见也不敢贸然提出来,毕竟“胳膊扛不过大腿”,他敢违抗赵孝成王的圣旨?或许他自己也确实愿意出任长平守将。毕竟他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父亲赵奢的余荫之下,无论他怎样熟读兵书,大家始终只是把他当作名将之子。为了展示自己不亚于父亲的军事才能,重现当年父亲大败秦军的威势,赵括欣然接下这个重担。
   其二,八十万秦军在秦将王齿乞(“齿乞”是合在一起的,念“河”音,似乎找不到这个字)率领下已经包围长平几个月之久,现在其主将更换成了人人惧怕的“武安君”白起!在此情况下,驻守长平着实危机重重,这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之位不再是个“肥缺”,而是个“烫山芋”,有几个人敢贸然接手?只有忠君爱国的赵括毅然接受了这个重任。这倒让我想起了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国共两党都迅速将各自的军队派遣到东北,希望能够接收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以便在之后的内战中占据先机。当时,国民党内部陈诚、陈立夫、熊式辉、吴铁城、朱家骅等军政大员纷纷插手东北事务,希望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到了1948年共产党的势力在东北发展壮大,国民党则是危机重重,其军队被局限在沈阳、长春、锦州等几个孤立的大城市中。此时那些国民党军政大员对这个是非之地退避三尺。国军中将范汉杰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司令,除了助手锦州的卢睿泉麾下第6兵团之外,连侯镜如麾下17兵团和廖耀湘麾下的第9兵团也归他指挥。即使拥有如此大的权力范汉杰仍然百般不愿意。为何?因为他知道一旦去了锦州,多半没有好结果。同样作为败军之将,志大才疏却敢于为国赴难的赵括和有着高明的军事才华却只想明哲保身的范汉杰相比,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无能之辈呢?
   其三,八十万如狼似虎的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直指赵国腹地,赵国上下对此莫不心惊胆战。在如此逆境之下,赵括算是临危授命,虽然惨败却也暂时缓解了亡国之祸。可以说赵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可以说他是“狂妄自大”。不过,在那种人人自危,全国上下都笼罩在“亡国”的阴云之中,有这样一个“莽夫”难道不是赵国之幸?若换一个贪生怕死之辈,难保不会在秦军威逼之下开关投降,去秦国混个一官半职,而置赵国于不顾!
   其四,赵军惨败,赵括战死。不少人说这是赵括自食其果,或许是如此吧,可赵括作为统帅四十多万大军的将领,虽然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但不可能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吧!可是他没有那样做。尽管长平后路被断,粮草几乎断绝,但赵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长平,而是亲自率领精兵出击秦军,希望打开一个缺口,以缓解长平危局。这样孤注一掷固然是很冒险,却也不失英勇行为。正如1944年的“豫湘桂大会战”中,驻守黄河两岸的国民党军队由于没有发现日军的企图,没有进行纵深防御,导致一交战就被日军突破防线,引起一片混乱,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上将、104师师长陈绍堂少将等几位将军皆不幸牺牲于此战。后来均追授他们为抗战英雄,而没有谁会因为他们的战术失误导致的重大失败而怪罪于他们。因为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大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样为了为国赴难的赵括,同样也应该被追认为赵国的英雄,至少不该被当作罪人!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去定位,某些时候甚至设身处地去想想,不应该采取想当然或者人云亦云的态度。

1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475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0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被我上一贴所害,发起争论成为众矢之的
我再发一贴,算是对老兄的声援吧
呵呵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7-10-30 13: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于此谈赵括

谢谢乱剑狂刀的主题贴,来参与长平之战及赵括其人的讨论。这个话题确实有太多的讨论必要。关于赵括,我在那篇《纸上谈兵乃冤案》一文中,在细节方面有些还没有完全说明,借此机会再唠叨几句:
其一:赵括不是初出茅庐。谁也不会把这个决定赵国命运的战争主帅权交给一个新手。因此逻辑上,只有是赵括已经屡经战争考验,而且其能力已经被相当认可。有辩友说,赵括之名此前不见于史书记载,因此没有任何战争指挥经验。关于此点,我于回贴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因为那时记录战争一般只记主帅,而且是重大战争的主帅。一般战争,或史料不详,常常是只有“征”、“伐”、“击”等词,多是没有记录主帅名的。古籍比比皆是,兹不例举。因此不能说赵括以前没有带过兵,最多只能证明他没有成为重大战争的主帅,但根本不能证明他没有当过高级军官。如果我们把赵国君臣都想象成为正常人的话,那么一般只有认为赵括,已经在战争实践中证明了他的相当杰出能力;只是没有成为重大战争胜利的创造者而已。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7-10-30 13: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其实赵括本身是个主战派,否则赵王及众权臣怎么会选择他呢?如果你是赵国的主战派,你会选择一个固守派或和谈派或投降派的将军,去指挥四十万军队作如此生死一战吗?
确实关于长平之战,虽然于汉初相距时间不远,但太史公也因为史料缺乏,因此于细节处亦多未的详载——否则以史迁如椽大笔,如此重大战争,他岂能不浓墨重彩书之?
因此个人认为,无论是赵括主动请缨,还是赵国君臣任命,他都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这是常理——本来是根本不必进行多讨论的。不过见到这方面的误区尚多,故叙之。
同时他更没有任何勉强之理。一个主战派,已经有相当战争经验和战功,得到赵国君臣的主流支持,有赵军四战之国的士卒强大战力,大丈夫取功名富贵正其时也!
虽然敌人太强大,然而秦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他的父亲赵奢,当年正是反对廉颇的不救意见,率赵军救韩,取得著名阏与之战的大胜。因此理论上兵者诡道,以弱胜强屡见不鲜;更何况赵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大胜秦军。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7-10-30 14: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我曾经说过,如果赵国君臣及赵括知道白起将秦军,很可能知能而退,毕竟当时武安君是个神一般的人物,作为主帅三十年征战,破城以百,杀人百万,从未有过败绩。关键是,至少在赵括主动出击前,赵国君臣及众臣都根本不知道白起已经亲临前线,接过了王龁的指挥权!
狂刀兄好象文中,已经默认赵括已经在野战前就知道白起将秦军一事。这与史料不符。因此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后续讨论,好象也不成立了。这点我们也不必对赵括“拔之使高”的。
个人认为,赵括野战攻至秦垒前,秦军出伏兵断赵军为二,赵括战不利时,这时他应该才知道和确认白起来到长平之事实。这亦可以从赵括坚守四十余日,在初战失利后一直未再进行突围战,可以得到旁证。他怎么甘心固待援呢?无它,对手是白起啊。所以希望赵国能够支援他,将前后通道打通,然后退回大本营,再作长策。这一战略本来没有错,错的是赵国没有诸侯之助,无法独力抗秦,始终冲不破秦军的分断与包围。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7-10-30 14: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四:只不过是因为失败而已。
我对纸上谈兵说向不以为然。对于长平之战的失败,我的看法就是赵国从取上党开始就选择了一个错误重大的战略而已,而赵括作为一个主战派将军,则不幸地成为了后世诸不深读史书者的的千夫所指而已。
至于那个其父、其母和蔺相如等人的观点,只能作为参考。这能够成为赵括纸上谈兵的证据吗?韩信有胯下之辱,时人皆“以为怯”,这难道是韩信的定论吗?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说这样话的,多如过江之鲫;只不过是他们是成功者,因此史书才留下了这二句话而已。并不是在说这些话时,这二人就已经是,或被证明是英雄了。因此赵括在被人这样说时,也是同理——能够证明他那时就是,或已被证明是“纸上谈兵”吗?
至于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更是可笑之极。如此推论如果成立,那么中国不是纸上谈兵者恐怕就不到十位了。那个死于马陵道中的庞涓,比赵括有更多理由成为纸上谈兵者了——他都相信那个减灶溃兵之说!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7-10-30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五:我论赵括:勇气可嘉;才能杰出;生不逢时;千古奇冤。
勇气可嘉:赵括自己当然有建功立业之心,但永远不能否认他为国挂帅的爱国精神。无论是固守论,还是速战论,廉颇和赵括都是坚定的爱国者!只不过是他们的方式不同而已。
这点我完全支持狂刀兄的看法,他是一个明知前途艰难,而愿勇挑重担(无论是主动请缨,还是被赵国君臣任命);而不计个人荣辱与生命的的大勇者。这点根本不能怀疑。
许多人拿他的买田置地来说事。根本就是皮毛之见。赵王赏赐于他的财物,他当然有完全支配权。给下属士兵固然是君子,但完全用于自己就是小人?那么中国历史上能够称为君子者有几个人呢?这种说法,置常理何地?求人亦何苛!
后世霍去病有“不灭匈奴,何以家为”的名言,但许多人忘记他也是跟赵括一样,基本上是不与普通士兵打交道,基本不亲慰士卒的主帅——但我们能够指责他吗?这只不过是另外一种不宜提倡,但也不必被太多指责的主帅率军风格而已。霍氏一代名将,我们能够说,主帅不近士卒,军队就不能取得胜利吗?
王龁虽然不是白起,但打得廉颇节节败退,损失多名高级将军,士兵数万,赵垒多处——已经显示其卓越能力。赵括不畏强敌,乃其父之风!
到最后赵援不至,赵括被迫率军突围。可惜久无粮供应的赵军,战斗力更是大减;此时,赵括亲率锐卒打前阵,你既可以说他想先逃命——我却说他是亲冒矢石,愿意为全军作出榜样!
此时突围,几乎就是送死,谁不知道?!之前战力尚强时,都冲不出去!更何况此时四十余日被围断粮!然而他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战死沙场!后来赵军四十万能够投降,难道赵括此时就不能选择同样道路吗?然而他没有!这说明了什么?
春秋战国乃至中国历史上,那么多被围投降的将军们,你们九泉之下,见到赵括,尚有何面目矣!于禁羞愤而卒,赵括亦愧杀千古多少所称名将者!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7-10-30 15: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才能杰出:
我们可以说赵国及赵括的速战论,就结果证明是失败的战略;但于战争进行当中,赵括所体现的军事指挥能力,显示了其杰出才华。这个我于自己屋子篇主题贴中述之甚详,兹不多说。只说有些说法太过搞笑,比如说赵括是明知秦军“佯败”还去追,这不是诬蔑他吗?他又不是白起,怎么知道斯军在哪里设置了埋伏呢?其它还有说秦军出伏兵进攻赵军,而赵军不是主动突围说的。都“战不利,因筑垒固守”这样说了,还要怎么样?
主要就是一种赵括不应固守四十余日,而应坚决进行多次突围尝试的。这就取决于赵括当时的战略选择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正确且完全符合常理的选择。赵军屡战不利,对手又是白起,坚守待援本身又有什么错误呢?有罪的是赵国君臣。他们没有象秦王政那样,给予赵括最大的支持。当然赵国自己是全国动员了,但这远远不够。诸侯盟军呢?粮食在哪里?
秦“发年十五以上悉诣赵平”,王政亲至河内。倾举国之力于斯役。赵就倾其全力;但关键是按照正常逻辑,赵之国力军力无法与秦之国力军力单独抗衡!
因此除非赵军击败秦军,或诸侯救至——然而这二者都没有发生!白起延续了其不败威名!以弱胜强的战例没有出现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没有其父那么好的运气!他的运气不佳,首先不是因为遇到秦军。而是遇到白起!如此而已。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7-10-30 15: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不逢时:
赵括不得其时,原因太多,主要有三:
其一:他遇到了白起。中国论兵家,多称韩、白。韩就是韩信,白就是白起(当然其它卓越兵家亦很多,但以此二人作为中国古代兵家代表,亦是基本没有争议的)。我们看《史记·白起传》,所过必克,每战必胜,让人难以想象。然而这确实是事实。赵括遇到了这样一个对手,夫复何言!无语问苍天而已。
其二:赵国不是秦国。秦当时独强于天下,就国力而言,根本没有一个山东国家可以与之相比。当赵国没有诸侯相助时,就只有寄希望于赵军战场上的大胜。然而关于战争,谁能够保证每次都能够以弱胜强呢?赵国的速战本身就是一场豪赌!
其三:赵军毕竟不是秦军。赵四战之国,个人认为其是战国中后期山东诸国中战力最强的。但与秦军力而言,却还是处以明显下风。原因这里不讨论。秦赵间战争多是秦取胜。

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白起因素。事实上当白起至长平时,战争的结果已经注定。放眼天下,能够击败王龁,曾经击败王龁的有好几位;但面对白起呢?国力是战争的基本因素,但是间接因素,不是直接因素;秦军固然强悍,但在不同的主帅手里,其战力发挥程度往往有很大差别。淮阴井陉之战,就充分证明了主帅的重要性,他能够使一支“市人”之军取得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胜利。
赵括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在下深为惜之敬之!杀身成仁,亦正英雄之所为!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7-10-30 15: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奇冤
个人认为:太史公写其父、其母及蔺相如等人的评语,相当程度上误导了后世读者。然而大家只看到这记录一面,却没有注意到太史公自己却没有过一字对赵括其人进行反面评价。显然我们不能因为太史公记录这些话,就表明太史公本人也是支持此观点;或者说他是因为支持此观点,进而记录这些话的。
与其它许多处太史公的史笔一样,这只是存一说而已。太史公也是让它人来评论而已,记录本身难以证明太多东西。
还有就是赵国速战论、赵括被围未及时突围说、长平惨败之结果等都是形成此论的因素。但这些说法,或是战略层面,与纸上谈兵无关;或乃马后炮,以成败论英雄。
个人始终认为:评价一个主帅的能力,只有靠战场实际指挥表现来决定;而赵括在长平之战的临战指挥,已经证明了他确实是一个出色的主帅。他所选择战略,最终以失败告终,不是战略本身问题,而是赵国无法支持此战略——而秦国则能够支持围攻垒打援断粮战略。如此而已。
因此重大战略错误,是赵国一开始准备完全不足就取上党就产生了;后来长平之战的结果就是正常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括只不过是当时千百个战败而死的主帅而已,纸上谈兵于他何干!
此乃千古奇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8 06:48 , Processed in 0.03283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