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0|回复: 0

沉默不等于冷酷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350

积分

游客

积分
350
发表于 2010-1-4 10: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句话简析霍去病性格

           本文为转载   作者:梅花糕                                 
                     
           我看过三个汉武帝电视剧了。

    一个是周里京主演的《汉武帝》,一个是黄晓明主演的《大汉天子》,一个是现在的《汉武大帝》。按我个人的喜好,我最喜欢周里京的那部,不说演员本人的口碑一直不太好,也不说他从少年一直演到老年的那种纯熟演技,只说俺最喜欢的霍去病在他那部戏里,还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史书中记载霍去病“少年显贵,少言不泄,有勇敢为”,在这部戏里的确是如此,相貌清华高贵,沉默少语,美中不足的是沉默到过于羞涩拘谨了,最后又在战斗中牺牲,气得我差点晕倒,不明白导演怎么给我这从未有过败绩的偶像如此荒谬的结局。不过导演让公主爱他到发疯,终生未嫁,我比较满意,除了公主,谁能配的上他?剧中主题歌、片尾曲都很美。

    《大汉天子》是戏说了,里面那个脑袋像土豆似的卫青和小乞丐一样的霍去病,提我都懒得提,大概为了陪衬黄晓明的英俊吧。

    历史正剧《汉武大帝》一开播我就兴奋得很,一集不拉的苦盼霍去病出场,演了不到三十集我就把剧本高价买到手,到四十八集才熬出来他。这个霍去病,英武俊秀,形象非常理想,却似乎极力在塑造他的有勇敢为的一面,性格上过于直爽放肆。事实上他自幼跟随汉武帝为侍中,应是熟知宫中礼仪与内幕,言行绝对是沉稳的,依照汉武帝武断霸气的作风,若如剧中那般放肆,再宠幸的人也要死几次。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很小便被哥哥接到身边来陪伴汉武帝,后来也是辅政名臣(汗~霍家真是擅生贵子),深受霍去病耳濡目染,性格也是非常沉静。

    霍去病被汉武帝比作卧虎,汉武帝对这个少年将军宠爱到空前绝后的地步,而霍去病也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在剧中因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遭到斥责的情节设计,也与历史不符,事实上霍去病没有那么莽撞。汉武帝也没有责备他那么重,更没有让他离开长安。

    对于李敢的死,历来人们颇有微词。受司马迁《史记》影响,飞将军李广悲剧一生使得人们同情弱者的一面发挥到极至,完全忽略了卫青、霍去病这两支千百年来真正靠自己的本事立威扬名的外戚,以及他们的军事天才和丰功伟绩。

    作为李敢,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皇朝,以一个小小的校尉之职(虽然封了候,职位没有变),竟敢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挥拳,是绝对的死罪。请注意,李敢这不是什么革命反叛、蔑视封建权贵,而是李广战败自杀,羞于汇报战绩,与卫青真的是干系不大,仅凭这一点,李敢就可以死上两次!但是卫青宽厚到不许计较,不让追究。霍去病敬卫青如父,李敢又是他的属下,这个礼数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搞不好就是他军纪不严,他自己也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既然卫青不愿计较,霍去病的军法还是要有的,便趁狩猎射杀了李敢(这点与电视剧有些不同),并且坦然的向皇帝承认。他没有凭自己的职权给李敢穿小鞋,没有不动声色的在权威上整死李敢,而是以骠骑将军、大司马的身份亲自动手杀,怎知道在狩猎场上这其中就没有公平的决斗,不失为光明正大之举。史书疑点就是:李广死后次年,李敢才击卫青,又次年春,霍去病射死李敢,当年秋,霍去病死。这段冤仇时间隔断总是很长,其中究竟有何隐情,史记和汉书都没有记载。所以我认为,李敢击卫青也好,霍去病杀李敢也好,都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从不认为李敢死的冤。作为将军,处死违纪军士军官司空见惯,而司马迁仅仅因为与李广家交好,在史记里渲染个人观点浓重,写霍去病象记流水帐,以至于千百年后人们读汉史,卫霍功赫震远夷而轻如鸿毛,李广败绩终生而重于泰山,以一家之言,有失史家公允,这一笔人命官司让霍去病背了数千年,成为历代史学家们对待他辉煌而短暂一生的唯一污点。说来可笑,试想驰骋塞外,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又坐到了天子之下,与大将军并列的大司马,区区一个县吏还会有的人命,他作为朝廷重臣,仅仅一个李敢就成了尾巴,可笑不可笑?由此看来,《史记》固然是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被汉武帝罚作太监却不算太冤。

          外表少言寡泄、冷峻威重而又孤傲的骠骑将军,内心中可能充满了对父爱的渴望。他内心也有对人伦之乐的需要。  

          常年的厮杀和战场上残酷的经历并没有将这位少年将军变为一个战争机器,相反,他内心有很多炙暖的温情;虽然位高权重、身处名争暗斗的庙堂,却仍然有着包容宽广的胸襟和一种发乎于朴初人性的纯真。也许在富贵荣华的包裹下,他也曾暗自悲悯过自己的身世呢?  
个人觉得,霍去病的性格远远不是大多数人印象中那么简单。他很有主见,对事物的判断力敏锐而超群。富有智谋但很少显露在外表。虽然热血豪情、赤胆忠烈是他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但他从不莽撞冲动,自我控制力超强。面对混乱,异常镇静,并且能迅速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付诸实施。
??
           司马迁带着一家之言的成见,对霍去病的生平记流水帐一样,大部分都是干巴巴的数字。好歹他老人家笔下还留点情,用蹴鞠和“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刻画了一下将军,胡乱几笔交代了些许。班固在汉书里照抄不误。仍然感谢史官们录下了霍去病亲口讲述的三句话,仅仅这三句,足够后人窥视他的形象了。
  
          第一句:“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这句话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后道出河东,过平阳时与生父霍仲孺父子相认的时候跪着说的。身为上将,亲自下跪拜见素未谋面、未尽过丝毫抚养义务的生父,且是一位身份低微的小吏,这一声“大人”喊的这般尊敬,这般深情,没有丝毫的怨尤。更为生父广置田宅以养天年,还提携同父异母的幼弟霍光回了长安举荐入宫为郎。
  
          换了如今,对于这样的父亲,作儿子的恐怕早已破口大骂讨要抚养费,或者羞于与身份悬殊的父亲相认,何苦让满朝文武落个笑柄,使人人皆知自己是私生子,生父混的还那样不济。由此可见,霍去病是个内殓的、重感情的孩子,而且不把门第出身看的那么重。后来他为了舅父不惜拼个身败名裂亲自射杀李敢,更证明他是个有情义的好少年。
  
          平阳谢父、提携幼弟,为舅父抱不平,可为孝友;不以己尊而六亲不认,可为谦忠;不以官威权势交由酷吏侮辱法办而以个人恩怨出发射杀下属李敢,也是对昔日得力下属的尊重,可为义。
  
          许多文学作品要么把他刻画成为冷酷嗜杀的人,有着“冰冷如刀的眼神”,要么把他刻画成咳嗽不停的杀人狂,病态的刀头舔血并冷藏心中一个女子。简直是一种亵渎。在我心目中,他沉默,坚强,请注意史书中的“少言不泄”里的“不泄”二字,并不是他这个人多么不爱说话,而是说他“质重少言,胆气在中也”,就是开口极有分寸。他的目光一定是温暖的,偶然流露的笑意一定让看到的人如沐春风。
    
         第二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17岁到23岁(前140年~前117年)短暂而灿烂的一生,他的年龄注定了他脸上尚未完全褪去的一抹稚气。从懵懂初过的年华开始,霍去病就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到踏平匈奴的理想中去,抛掉他马上的征战岁月,安居家中的日子屈指可数。年少轻狂的他高高在上,对女子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心情。除了战斗、练兵,我相信他空闲时间更宁愿去跑马、狩猎、蹴鞠玩耍,都不会要死要活的去爱一个女子,所以看到现在有人写他的爱情故事象琼瑶似的,我都忍不住想笑,还有一种吃了苍蝇一样的异样。
  
        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他春风得意的人生,驰骋疆场的英姿,注定只会被人所爱慕着,思恋着,有所求着。那么少年显贵、勇敢有为、势倾朝野的少年人,说媒的肯定踏破了门槛,也有贵妇暗送秋波。心高气傲如他,一定也嫌烦了,匈奴还没有打跑,以后的日子还长,什么府邸什么妇人统统都可以先忽略,于是带几分任性,几分倨傲地来了一句:“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我不要大将军府,所以暂时也不会考虑成家,有什么比理想更重要?
  
        先立业后成家,他的好胜之心跃然纸上,与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十分相投,大概也是被汉武帝影响的了,让汉武帝怎么不喜欢他呢?但是他这样也使多少女子黯然神伤,这样的男人是优秀的,优秀的男人背后的女人却注定了是寂寞。
    
        第三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这是对谁说的话?是天子,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血气方刚的霍去病身为人臣,居然这样回答。许是侍宠而骄,许是孩子气的调皮,可是这话何等的自信,何等的高傲,他面对的是君王啊,不是家人,不是下属,是至尊无上、拥有生杀大权的喜怒无常的帝王。我听着这语气,仿佛看见他一边把玩着弓弦,一边满不在乎地回答汉武帝,偏头一笑。
  
        他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却对自己的领兵方式这样信心百倍,事实上也确实每战必胜,正说明他是个难得的军事天才。然而我认为这句话里的顽皮成分还是多些,不管怎样,平时他一定在军事方面格外留心,一定也读了不少兵书,请教了不少将军,暗地里观察多次汉武帝不知出战的情形。没有谁的成功是“亦有天幸”的,他的用心刻苦没有被人察觉罢了。
  
        用兵不能靠读死书,当然要根据眼前情形灵活行事,汉武帝自然也知道这一点,带着几许纵容,几许赞同,对这位心爱的少年臣子“益重爱之”。
  
        司马迁把被汉武帝宠爱的霍去病曲解为男宠,在其他大臣面前,霍去病的“少言不泄”使人不明白皇帝为什么可以这般宠爱他?不由自主想到男宠这方面,虽然荒唐,情有可原。汉武帝诗、乐、礼、军事等无不精通,是个多才多艺的性情中人,依照他的感性性格,不会宠爱木头一样冷酷的悍将,欣赏并不等同骄宠。而霍去病能入“佞幸传”,起码说明他的性格是喜人的,不是头脑简单没有情趣的大兵。
  
        电视剧《汉武大帝》播出这么久了,只有短短几集的霍去病戏却留给了我们如此深的印象,李乐在剧中的阳光少年形象塑造固然有些过火,可是,不得不承认他还是比较理想比较成功的把历史上的霍去病诠释了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9 03:31 , Processed in 0.0223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