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心远言史:曹魏和司马晋之政权基础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851

积分

游客

积分
851
发表于 2012-9-10 08: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曹公唯才是举不问德

引用第1楼马拉多纳刀锋于2010-01-26 21:02发表的 曹公唯才是举不问德 :
用公开“令”的方式,确实如楼主所言,“是对当时的世族风尚和社会道德准则的蔑视。”乱世用其才,故饥不择食也可理解,但如此公然宣告,确实还是让人难以认同。
管仲非兼士,然孔子许其仁。可是齐桓一则仲父,二则仲父——并不是认同仲父的骄奢之行,而是被迫的默认而已,而曹公者,公开向道德标准挑战,确实与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东汉时期,虽然宦者实权显赫,但社会地位根本不能同袁氏这样的四世三公相比,那时有太多的世家大族。当然袁氏、孔融、杨修之亡,主要还是政治原因。


曹操的不重道德,唯才是举,是建立在东汉士族唯道德化的基础之上的。

东汉士族有如下几种风尚:

首先是久丧,

汉代重孝,自西汉中叶开始逐渐实行三年之丧,到了东汉,三年之丧已经普遍,有些人会加倍服丧(如光武帝子东海王刘臻和后来的袁绍,都是母死服丧三年后,感念父死时自己年纪幼小,遂再为父亲服丧三年)。最长的甚至有服丧二十多年的(青州民赵宣)。

第二是让爵,

父有高爵,应该长子继承袭爵,但是长子逃避不受,让爵位于幼弟。

这种行为在西汉开始出现,到了东汉就更加多见,如邓彪,刘恺,丁鸿,郭鹤,徐衡都是如此。

之所以让爵,是因为当时重孝廉,让爵,推财,则孝廉兼备。所以当时很多人争相效法。但是让爵者固然高尚,但受爵者却显得卑下,所以这种行为污人洁己,本非平道。

第三是推财

兄弟分家别居,推多取少,和让爵一样,很多都是为了取得孝名。

第四是避聘

避聘不就,把机会让给亲属,其目的动机和让爵推财类似。

第五是报仇

家庭有仇怨,奋身图报,这也是孝悌所引发的。

士大夫有仇怨不诉诸官府,而是自己亲手报仇,这是效法古代刑不上大夫,无法通过官府法律来解决仇怨的贵族行为,东汉士大夫的报仇,则有些过分拘泥法古了。

第六是借交报仇

朋友有仇怨,许身代报。

第七是报恩

报恩一般都是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是移孝作忠。

报恩的形式有两类,一是急难,举主业师有患难,报恩者挺身救护。二是服丧,举主,业师死了,故吏弟子为之服丧。

第八是清节

一介不取,推财与人。东汉重视廉吏,所以社会也崇尚廉洁。


东汉士大夫的这些风尚,有些都是因为当时的察举制度的偏好而产生的,所以看似清正高节,但其实还是有其一定的功利性的。
由于整个士族阶层都偏执于道德达到形式化的程度,曹孟德才会针锋相对的提出不计道德,唯才是举。

东汉士族的唯道德化,其实是非常狭隘的,这些道德风尚形式,只能作用于家族,亲戚,朋友。并不能推而广之及于整个社会。
这种唯私道德泛滥的结果,就是士大夫只对家族和共同利益集团忠诚,而对国家,政府,君主则毫无忠诚可言。
这也是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所以曹操的不问道德,唯才是举,其实是为了摧毁于国于民无益的唯私德士族风尚,建立新的政治价值观。

主题

0

回帖

851

积分

游客

积分
851
发表于 2012-9-10 09: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我叫郭靖于2012-09-05 22:06发表的 :
其实在太平盛世更注重道德。,有才无德之人祸害会更大,现今地沟油什么的都是博士学历的人发明了,这帮畜生才是最恶心的,所以汉代重德我很赞成。

东汉只重私德,局限于孝悌廉义等仅仅施诸自己家人亲朋身上的道德。而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举孝廉做官。

这种道德,和宋儒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价值观比起来,实在是轻如鸿毛。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12-11-18 18: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累世公卿

只能说是如现在大陆这般的利益集团而已——反而是后世的科举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正如现在的高考,虽然弊病不少,但在公平性上,确实与科举制有得一比。
而主题贴所说的举荐制,确实泥沙俱下,许多时候失去了本来意义。所以唐以降,吸收前代经验教训,推行科举制,实乃历史之大一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8 08:29 , Processed in 0.0240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