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3|回复: 16

【原创】中国史家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747
发表于 2009-10-17 09: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史家的变迁

在春秋之前,史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官职,被称作太史,其职能不仅仅在于司马迁所言“史以记事”,这是后世儒家的误导。太史还有一更重要的职能,就是参与国家大事、对未来进行预测,也就是卜筮,卜用灵龟,筮用蓍草。太史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晓阴阳之变化,通宇宙之玄机,故能因万事万物之变异,大到明王朝之兴衰,小至知个人家族之成败,可以说,太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类似于古代犹太人的先知、古希腊罗马的祭司。

太史之所以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手中掌握什么样的神秘“武器”呢?是图籍。图即是河图、洛书;籍则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朝易经(《连山》、《归藏》《周易》)即为图籍之一。见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告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 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可惜的是由于太史是一脉单传,也就是仅仅天子的太史才掌握了全部图籍的秘密,太史后继无人导致图籍的秘密对后人封闭,从此我们再难窥古代图籍的全部要义。而私人著史的兴起也导致了太史逐渐淡出政治的舞台,这一切均发生在历史的大转折点――春秋战国时代。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籍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加之战国之乱世和秦朝的大火,自此上古图籍逐渐散失,孔丘难脱其罪也。

三王五霸时代,图籍是一个王朝国祚的象征,图籍的去留预示着国祚的变迁,因此掌握图籍的太史的去留往往预示着王朝与诸侯的兴衰和更替。《吕氏春秋 先识览》记载:“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由于掌握并精通图籍,古之太史均具有惊人的预测能力。三国时期的管辂,因精通周易且预言精准而为曹操所器中,即可管窥一斑。因此,太史往往为君主所重用,参与政事、决计国家大事,太史占据重要的地位。不过,很多时候,面对命运的安排,太史只能预言兴亡而无法改变现实。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果如其言。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果然应验。如此例子,不胜繁举。


春秋之前的史家,是信仰上帝(华夏的上帝即上天)的,如实记载发生的事实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对上天说应尽的义务。由于当时的君主对上天无比的崇敬(如史载秦文公郊祀上帝),因此不敢干预史家的职责。但到了春秋乱世,礼崩乐坏,乱臣贼子迭出,对上帝的信仰也遭到了破坏。为乱之臣为给自己正名,以免遭天谴,意图迫使太史篡改事实、粉饰自己的时间频频发生,晋董狐直笔、齐太史死节之故事闻名千古。

春秋乱,图籍散,诸子出,太史完。孔子不信上帝(“子不语:怪、力、乱、神”。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而信自己所信奉的王道。因此,以自己之所谓王道观点著史,开私人著史之先河。孔子之春秋笔法,为后世粉饰篡改历史、隐瞒真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榜样。以致,后世之史家,大都师承孔丘,中国史家严谨求实之风荡然无存矣。


自司马迁著《史记》,开中国百科全书式史书之先河,中国的二十四史,与其说是史,毋宁说是传记与典籍的复合体。相较之下,西方的历史著作,基本上均是专著――即把历史事件生动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中国的史家,以记言、记人、记事为主,其历史观虽力求真实再现历史,亦难免有为前人辩护颂扬之嫌疑;西方的历史学者,也是力求真实再现历史,但是由于其历史观受其本人所具有的哲学观念的影响,更注重从各个方面探讨国家和民族兴起与覆亡的原因,从而总结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以供后人借鉴。简言之,中国人是为记事而记事,西方人是为探索而记事。

中国古人认为,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预知未来;后世之西方历史哲学家亦认为,历史不光为现在提供参考与借鉴,更为未来指明方向。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即是典型的代表,二者在回顾过去的同时,均展望预言了未来,可以说,他们是近代的先知。中国的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与刘基的《烧饼歌》是中国的典型代表,只不过二者纯粹是预言而没有细节和推理,一如诺查丹玛斯的《诸世纪》,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二者不能称作历史著作。

现在西方的先知是精通历史的未来学家,所谓未来学家,首先是个历史学家,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只有从过去中才能寻找到灵感和智慧。约翰.奈比斯特、阿尔温•托夫勒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是他们缺乏深刻的哲学功底。

然而,现在的中国,这种能预测未来的历史学家还没有出现,我们迫切期待他们的诞生。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7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10: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在下曾经发布过不成熟的底稿,应该还在本版面上。对照一下,可以看出在下的创作过程,这也是在下曾经对诸位允诺过的。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7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08: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信神的孔子按自己的世界观任意删改、伪造历史、不仅导致华夏古文化的丧失,更给后人开创了一个篡改历史恶劣的先例。

桐叶封弟的故事本来是太史的进言——天子无戏言,否则将遭天谴,儒家却杜撰为周公的功劳,实在是无耻之极啊。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7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08: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中国史家,我常用拿他们同今日之媒体做比较。早期的媒体和早期的史家确实都拥有相同的职能:原始真实的记录事件,用传播学的话说是信息的记录者。但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大,这些人就逐渐掌握了信息的取舍全,就是记载什么,不记载什么。而这种抉择间就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媒体和史家的唯一差异就在于是否传播这些信息。

回过头来说兄台的命题。中国的史家更偏爱所谓的“春秋笔法”恰是源于中国史学体系的完备、中国幅员辽阔和史实的庞杂,也就是所谓的信息量大。而正是西方的弱项。所以如希罗多德这样西方靠记载原始信息的史家湮没在庞大的中国史学体系中。家谱、县志的记载都属于西方记事体史学的范畴。

至于预测未来的史学家。中国或者说世界并不是没有出现。每一个信息的记载者,无论是不用于传播的历史学家,还是用于传播的媒体人,他们都有自己对未来的解读的观点。这些观点我们并不能因为它们没进入传播渠道就忽略他们的存在。
                                                                  
                                                                                                                                                                                                            神机军师dmj 点评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7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08: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的媒体和早期的史家确实都拥有相同的职能:原始真实的记录事件,用传播学的话说是信息的记录者。"

言之有理,不过,由于早期文明社会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仅限于极少数人,而且,这极少数人的职责不仅仅在于记录信息,而更重要的在于发明信息——当然是极有价值的智慧信息也就是知识。

而且因为信息载体的稀缺,为了最有效率的利用信息记录工具,先人必须选择记录最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智慧的结晶——知识。

而随着后世信信息载体的普及和多样化,文字掌握的大众化,信息量呈现疯长之趋势——但是有价值的信息仍旧远远占很小的比例。

而且,面对巨量而纷繁复杂的多样化信息,又使人们陷入了信息选择的误区:我该选择何种有用信息呢?这实在是一个困惑大众的问题。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09-10-18 0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史学家,之所以能,正直做史,那么久,无外乎帝王的道德政治而已

丝毫不是体制的保障问题。

所以一旦到了不遵循道德政治的王朝,就要被阉割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7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3: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荣誉叫做忠诚于2009-10-18 09:31发表的  :
中国的史学家,之所以能,正直做史,那么久,无外乎帝王的道德政治而已

丝毫不是体制的保障问题。

所以一旦到了不遵循道德政治的王朝,就要被阉割

道德还是信仰问题,夏商周三代,天下共主自称天子——上天之子,意即共主的权威来自上天,代天行使地上的权威。因此,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是虔诚的信仰上天(上帝)的。祭天是专属于天子的权利,古之封禅即在于此。

由于太史掌握有图籍并负责记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代天行事——故天子亦不可干预太史之职责,虽然,太史受天子的领导。

太史这种相对独立的人格地位,和忠于上天的信仰,保证了太史客观公正的行事作风。

而且,中国古之太史,一如古之贵族,是世袭的,这就保证了太史一脉的稳定。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09-10-18 14: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疑问

中国古代天人感应,创立自夏朝开始,应该是皇室创造的,如夏朝开国国君,大禹

那为何皇室却要自己相信,太史是带天行事??

仅仅是做样子?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17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荣誉叫做忠诚于2009-10-18 14:55发表的  :
有点疑问

中国古代天人感应,创立自夏朝开始,应该是皇室创造的,如夏朝开国国君,大禹

那为何皇室却要自己相信,太史是带天行事??
.......

为回答荣誉的问题,百度搜索 天人感应 ,搜出上帝与中国古人--第四篇 天人合一 http://cclw.net/gospel/explore/sdyzggr/htm/17.htm

一般的观点是:天人感应是先秦儒家门徒子思、孟子提出,汉代董仲舒完善成说。这也是儒家窃古之信仰为己功——先秦古人信仰上天,自然信奉天人感应,荀子《天论》即是说明。

太史的前身是祭司,祭司的权力是不受君主干涉的,与之构成类比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祭司,而印度的祭司——婆罗门的地位,是高于贵族刹帝利的。

起源于祭祀的太史,秉承对皇天上帝的信仰,忠诚的记载历史,其地位为天子所尊重、其权威也是为天子所敬畏的。当天子无道,逆天而行,不可救药之时,太史已经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太史只能选择——抛弃亡国之君。请参考:

吕氏春秋 先识览第四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693
发表于 2009-10-18 21: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是易经中的观念,实际是天—地—人合一,简称天人合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4-27 06:53 , Processed in 0.0394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