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6|回复: 2

乱弹李林甫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发表于 2007-10-25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tanghistory.com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今天早晨翻了一会?便想到坛子里曾有讨论李林甫的帖子.好像唐书和外国人(主要是剑桥隋唐史)对李林甫的评价好想还不大一样的.不管怎么说,心里一激动,就想乱抹些东西出来.我的水平真的很有限的,历史水平很低,措辞也很差,但还是斗胆发一下,希望大家多多指正的(不要笑话我,翻译都不会).晚上写的不多,先上这么一点,以后在慢慢的补上.
对于李林甫先生的评价,套用央视<<汉武大帝>>别扭的主题歌词,便是”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林甫先生在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中,绝对是一座奇峰,高耸入云,使绝大多数的后来奸佞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林甫先生的口蜜腹剑,已成为大多数政客的必修课,永远被后世列为经典,树做榜样.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林甫先生光辉的一生和主要的战斗事迹,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林甫先生,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远亲.按正史上说的,是长平王李叔良的后人,青绿山水北派的开山鼻祖---李思训的侄子.既然林甫先生属于宗室,当然是根正苗红了.于是在他年青的时候,就做了千牛直长--一个从七品的宫廷侍卫,从此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宦海生涯.
在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刚刚执政开始,林甫先生就被提拔为正五品下的太子中允. 这大概是凭着林甫先生的舅舅—楚国公姜皎的关系,或是林甫先生未卜先知,精通音律,投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好的缘故.虽然太子中允是个闲官,但不管怎么说,林甫先生还是服绯,正式的跨入朝堂,而且到死再没有出去过.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久,林甫先生想凭着自己舅父和源乾曜的复杂的亲属关系,想求司门郎中的职务,司门郎中” 掌天下诸门及关出入往来之籍赋,而审其政”,林甫先生是自小就有权利欲望的.但结果被源所斥,司门郎中自是无望了.
后来,林甫先生累迁为国子司业――一个从四品的闲职.但林甫先生并未泄气,他一直韬光养晦,慢慢的等待着时机.我想林甫先生这几年一定是很谨慎的高筑墙,广积粮.拉了不少的关系,改善自己的形象.为以后的步步高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开元十四年,机会终于来了,在宇文融的引荐下,林甫先生爬上了御史中丞的位子.估计林甫先生肯定是走了宇文先生的门子的。宇文先生虽然玩户籍玩的比较转一些,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聚敛了不小的军费.但他还是受到清流的一致鄙视,燕公张说曾破口大骂:” 此狗鼠辈,焉能为事!”宇文先生人品还是很有的问题的.” 为人疏躁多言,好自矜伐”估计就是一点吧.
既然是受了宇文先生的好处,林甫先生自然是要为自己的贵族利益摇旗呐喊了.开元十四年四月,也就是林甫先生当御史中丞不久,便在宇文先生的带领下,参奏张说,说张”引术士占星,徇私僭侈,受纳贿赂”,这些都是不小的罪名了,光是引术士占星一事,就够张说受的了.幸好多亏了高公公,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对张说的处理仅仅是罢免了他的中书令一职.
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加,使林甫先生本来就像狐狸的鼻子更加灵敏了.正当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跟武惠妃如胶似漆的时候,林甫先生敏锐的捕捉到,寿王是自己最可以利用的一件法宝,既可以讨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喜欢,又可以向惠妃吹风,讨个重要的职位,甚至一旦寿王立储,甚至登基,自己便是大大的功臣,更何况寿王禀性软弱,到那时操纵全局那就真的如烹小鲜了.
以前的门子没有白跑,宫里早就是打通了的,林甫先生抓住时机,与时俱进.马上向武惠妃吹风,说”愿保护寿王”.武惠妃当然心领神会,便对林甫先生另眼相看.既然惠妃都另眼相看,那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也就对林甫先生有十分的好感.
林甫先生在生活细节上也是时时处处布眼线的,武三思的一个女儿,也就是裴光庭侍中的夫人,不知道在何时何地,成了林甫先生的”绯闻女友”(这个问题就只能需要那些裴夫人或是李先生的粉丝们去考证一下了,最好有小报记者,他们给的方案可能是最离奇而又有人性化了.我估计这是林甫先生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细细推究一下,说不定又是一段曲折的折子戏呢).总之,林甫先生和裴夫人是说不清楚了。但事实是,当裴侍中去世后,裴夫人跑高公公的门子,希望高能够想办法把裴侍中的职务转到林甫先生身上.不过高公公是十分谨慎的,在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眼皮底下作案,是一件冒巨大风险的事情.所以高公公便机警的把萧嵩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择相的事情告诉了武娘娘,当然,林甫先生是一定把这件事情告诉给另一个当事人—韩休,也就是把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整的说”我貌虽瘦,天下必肥”的那位先生.韩先生误以为自己能入相,是林甫先生的功劳.于是,在武娘娘和韩先生的里应外合下,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终于提升林甫先生为黄门侍郎,并礼遇甚厚.从此,林甫先生,这位八世纪前期最闪亮的金子,开始散发出他耀眼的光辉,而中国的历史,也将在这个时代产生深远的转折.
顺便扯扯,昨天我看《两京城坊考》的时候,发现林甫先生和裴侍中的宅第居然是如此的近,简直就是毗邻了,中间大概只隔了菩提寺。而菩提寺是安史之乱时王维的羁所,说不定在这青灯古佛旁,真有什么风流韵事呢。何况平康本来就是烟柳杨花的地方。
开元二十三年(通鉴上说是开元二十二年),至道大明大圣孝皇帝授林甫先生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由于林甫先生打通了门子,所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风吹草动,俱在林甫先生的股掌之中。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意思,林甫先生早就揣测到了,所以言必称旨。其实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是目光如炬的,一切的牛鬼蛇神,在他的眼皮地下都能现出原型,这些小花样,他大概是清楚的。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要追求享乐,林甫先生自然是他摆脱群臣骚扰(诸如张九龄老先生之类)的重要棋子。没过多长时间,林甫先生有转任户部和兵部的尚书。
当然,虽然中官妃家的门子都打通了,但一个人在官场跌摸滚爬,手下没有一些得力的干将,总是不好的。林甫先生是个极聪明的人,当然认识到培养自己势力的重要性,但把自己的干将扶植上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官职的缺儿不但被动,而且说不定得到猴年马月的。因此,林甫先生看准时机,发起了一次次的整风运动。
整风是要有斗争技巧的,不然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林甫先生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沿,并在先辈李公义府的肩头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口蜜腹剑”的斗争策略,比其前辈李公义府的“笑里藏刀”更深刻,更透彻,更委婉,完全理解并融合了东方含蓄的审美和思维,更加符合传统的观念和人生哲学,与时俱近,开拓创新。从此,林甫先生奇峰突起,像珠穆朗玛一般,愈升愈高。为后世顶礼膜拜,并纷纷效法。
立威才能使自己在朝廷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这是需要做一些大事才能完成的。而林甫先生就是以这个思路,重拳出击。在内,林甫先生抓住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对惠妃的宠爱和对太子的不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废太子运动。对外,林甫先生与代表士大夫阶层的张九龄老先生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当然原则还是要表面上维持相对的风平浪静的。张九龄老先生是保东宫的,也是林甫先生朝堂上最大的绊脚石,张老先生的喋喋不休同时也引起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不满。而林甫先生自己也羽翼益丰。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林甫先生与张九龄老先生的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了。
张九龄老先生大概凭着自己的文笔出众,极度鄙视林甫先生。在林甫先生为相以前,张九龄就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那里去打小报告,说什么宰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任用李林甫,社稷和宗庙就会有危险。这难道不是中伤么?因此,林甫先生是师出有名的。
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三位与武惠妃的矛盾完全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家事,武惠妃像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哭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也是人之常情,偏偏张九龄老先生不识时务,硬是挺身而出,说什么太子是国家的根基,甚至危言耸听,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如果废太子,就像晋惠,隋文一样,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张九龄把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当作了白痴,用专家的口吻,把自己说成是忠贞不二的楷模,能言善谏的榜样,这完全是打肿脸充胖子的露骨的无耻行径。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恰恰不是白痴,他何尝不知寿王瑁不是当家的料,宠他是更好的取得武惠妃的芳心罢了,即使后来废掉了太子,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也没有把太子的位子给寿王。他嘴里说的废太子,只不过是一次气话了,而张九龄先生自作聪明,反被聪明误了。相反,林甫先生以他一贯的机敏与谨慎,审时度势,提出了“家事安听外人”的响亮口号,这一口号对于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来说,便像一杯甘甜的酒,越品越有味道的。这件事情大概发生在开元二十四年。到开元二十五年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在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绝时,林甫先生第二次说出了外臣不干预内事这样相似的话来。这是后话,等到下面再细细说来。
开元二十四年对于林甫先生和张九龄的斗争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林甫先生以退为进,处处对张九龄忍让和尊重,而张九龄却不断的攻击林甫先生,即使张九龄做的再对再好,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其实已经不自觉的倒向林甫先生这一边了。到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先生发动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斗争,通过这两次斗争,林甫先生奠定了对张九龄老先生作战胜利的基础。
开元二十四年冬十月,可能是因为洛阳宫中“闹鬼”的缘故,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决定返回西京。但张九龄老先生又一次的挺身而出了,他的理由倒是十分的充分――粮食还没有收完,如果此时动身会影响到百姓的生计。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真的不愿意再呆下去了,由于事关百姓,他只能忍耐。就在走也不好,留也不舒服的尴尬局面下,林甫先生灵机一动,充分发挥出他IQ的优势来,他建议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免去所经地方百姓一年的租税,这样即满足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心理要求,还使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在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更加崇高起来,同时林甫先生也拉近了他和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关系,可谓一石三鸟的。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认同,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并于十月廿一抵达西京。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引起令人震动的结果,但是张九龄老先生在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心目中琼斯指数一定下跌了不少,因为此时的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已经不是彼时的他了。而相反的是,林甫先生被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看做是自己的人,虽然文章差很多,但最少不会给他找麻烦了。
接着,在朔方节度使牛仙客能否担任某部尚书的问题上,张九龄老先生又和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开了仗,他说牛仙客德行不够,担任尚书是丢国家的脸。这明显是文人的理由,而且很显然,这个理由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而且存在很大的漏洞,而这个漏洞是很容易进水的。林甫先生当然是老手,抓住了这个软肋,吹响了反攻的号角。趁着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还在气头上的时候,林甫先生在旁边煽风点火,说只要具备宰相才能的人都是可以当尚书的,张九龄老先生是个书生,大道理是不明白的。这些话正中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心坎,当然九龄先生就被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冷在一边了。第二天的时候,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又想给牛仙客实封,张老先生又出来反对,结果自然是龙颜大怒,但九龄先生是不识趣的,继续与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争论,林甫先生是不发一言的,因为口蜜腹剑毕竟是他的独门绝学,即使真正与对手作斗争,也不是两军相逢勇者胜的。林甫先生的小报告打的比九龄先生的精准,因为他有中官和后宫的照应,同时他本身也是擅长审时度势的。九龄先生则不然,固执己见,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他是对的,但一味的刚直只会使自己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毕竟进谏的对象是有着生杀大权的皇帝,奋不顾身虽然成全了自己的声明,但正确的政治主张却不一定能够实现的。张九龄老先生阳刚有余,婉转不足,天生过于耿直的性格使他因小失大,终于为林甫先生击败。“牛仙客事件”(暂且这么叫着)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真正是张九龄老先生下台的事件也发生在同时,在说此事件之前,先来介绍一下严挺之先生。严先生更是一个儒生的代表,傲气十足,对林甫先生自然也是深恶痛绝了,因为林甫先生实在是文笔不佳的。从前严挺之先生挖苦过林甫先生提拔的干将萧炅,因为萧先生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白丁,他曾在严先生面前把“伏腊”念成了“伏猎”,确实也够丢人的。不过萧先生作为林甫先生的门下,读错字也很正常。因为林甫先生说过“苟有才识,何必辞学”的名言,并且他本人也有“杖杜”和“弄獐之庆”的笑柄,所以萧先生的错就真的不能算什么错了。但严先生的直言不讳终于使萧先生外放歧州刺史,俗话说的好“打狗还须看主人”,萧先生就这样不明不白被外放,作为后台的林甫先生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了。张九龄老先生同严先生的关系很好,因为他们都是文士,都是那么的刚直不阿,于是张老先生就推荐严先生为宰相,并告诉严先生要去拜望一下林甫先生,毕竟林甫先生也是宰相,要给人家面子么,同时这样可以缓和一下对立的形势,对彼此之间都是有好处的。严先生是那种走路望天上看的人,对于林甫先生自然是不放在眼里,不用说拜访了,不在平康坊的大街上骂人就不错了,结果只能遭到林甫先生十二分的憎恨。大概开元二十四年的年底,蔚州刺史王元琰贪污事发了,严挺之先生积极的营救他。营救的原因真的可能像林甫先生的手下们说的那样――严挺之的前妻是王元琰的现任妻子,因此严挺之为他说情。这些话当然是要传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耳朵里的,宰相因为私情而企图枉法,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不能容忍的,因此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一定要处理严先生。此时张九龄老先生又挺身而出了,本来这件事情他不应该插手的,他的插手对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来说可能会有朋党之嫌。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对张老先生的慷慨陈词早就厌烦了,于是便将张老先生高高挂起,让他做尚书右丞相的闲职,张老先生就不能再参预政事了。而严挺之先生自然是被外放为洺州刺史,在天宝元年的时候,又被林甫先生整了一次,郁郁而终。
张九龄老先生依然还在朝堂,这是林甫先生放心不下的。开元二十五年的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说牛非相才,这件事情引起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高度重视,估计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怀疑幕后的主使是张九龄老先生了,因为周是张老先生推荐的。此时,林甫先生借机发难,张九龄老先生终于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并在开元二十八年病逝。从此,林甫先生扫清了最大的政敌,开始了他独揽朝政的新篇章。
张九龄老先生的下台,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用的宰相,直接引用司马光的话说是“姚崇尚通,宋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因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大唐的自信进取,意气风发,在开元时代体现的淋漓尽致。但随着张九龄老先生的下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暮气也愈来愈重,而“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但林甫先生治国还是具有一定的思路的,下面就着重说一下林甫先生执政时的政治情况,其实林甫先生的执政还是一直沿袭了他“口蜜腹剑”的绝招的。
总而言之,林甫先生独揽朝政的第一步是很成功的,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但还是有另一半的,所以林甫先生便马上调整政策,集中自己的权力了。要巩固自己的权力,首先就是要讨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欢心,而讨好武惠妃,是讨好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有效手段。林甫先生未雨绸缪,在未当政的时候就向惠妃暗示过“愿保护寿王”的话,现在是他兑现的时候了。
杨洄是惠妃咸直公主的驸马,当然是要死心塌地的为丈母娘效命了。早一些的时候,也就是张九龄老先生为太子辩护的那次,就是杨洄驸马爷的杰作。大概是天天闲着没事做,或是经过中央情报局的特殊训练,杨驸马整天偷窥监视着三王的一言一行,并把记录献给武惠妃。杨驸马真的是开了东厂或是锦衣卫的先河呢,这些捕风捉影的东西竟然成了重要的证据,把三王逼到了灭亡的边缘。开元二十五年四月廿一日,也就是在张九龄老先生外放的第二天,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3: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驸马在林甫先生的指导下,向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揭发三王与太子妃的兄长同时也是驸马的薛秀(薛秀是唐昌公主的驸马)企图谋反,这是很合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心意的。林甫先生作为宰相,当然是能够代表朝臣们的意思的,他向犹豫中的怕朝臣反对的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进言,说出了“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这样审时度势,推波助澜的话来,这番话,就像一粒定心丸,大大增强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废除太子的信心和决心。当日,三王并废而且被勒令在城东的驿站里自裁,而驸马薛秀被赐死于蓝田。第二日,林甫先生继续发动攻势,对太子的舅家妃家,鄂王的舅家进行了大清洗,彻底消灭了三王在朝堂的残余势力,为自己的牢固掌权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就在当年的七月初八,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晋升林甫先生为晋国公。而当年的九月,林甫先生主修的《律令格式》,也颁布施行。
  
  
  
  
  
  
  
  不过就在林甫先生并没有享受多长时间的胜利果实,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他的老搭档武惠妃乘鹤西游去了,虽然她得到了贞顺皇后的美谥,但无论对于她自己还是对于林甫先生,显美的谥号就是一个无用的符号,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贞顺皇后的死,宣告了寿王李瑁竞选太子的终结,从此朝堂为选立新太子的事情,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
  
  
  
  
  
  
  
  就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林甫先生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新丧贞顺皇后,肯定会趁着余哀立寿王的,于是他频频向至道大时代孝皇帝陈词,说寿王是合适的人选,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却看上了年长的忠王李浚,即后来的肃宗,这是林甫先生始料不及的。在高力士的劝说下,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定决心,立忠王为太子。林甫先生失了算,自然是很害怕,因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也五十好几了,万一有个什么闪失,还不叫太子整死不成?因此林甫先生是一定要和太子过不去了,他想自己一定会有办法的。
  
  
  
  
  
  
  
  开元二十六年秋七月十二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正式册立忠王浚为太子,从此太子之争,终于告一段落。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贞顺皇后是真的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他人作为酒余饭后的笑料了。但不管怎么说,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对林甫先生是越来越宠信了,开元二十六年的春和夏,林甫先生分别兼任了陇右节度副使和河西节度使的职务,到开元二十七年的时候,林甫先生又兼任吏部尚书,而顺从林甫先生的搭档牛仙客也兼任了河东节度副使和兵部尚书,两人总领了文武大政,与其说是两人,还不如说是林甫先生一人总领了文武大政呢。
  
  
  
  
  
  
  
  既然总领了大政,林甫先生当然要蒙蔽圣听,于是历史上经典的一幕出现了。林甫先生向谏官们进行了重要讲话,他说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是万古名君,德过唐虞的,群臣就是顺着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都还忙不过来,所以要是多言,就是不忠不孝之举了。他用形象的语言打了一个及其恰当的比方,就是仪仗用的马匹吃的是三品等级的马料,但是无端叫了一声,就被拉了下去,这是后悔也来不及的。这番话充分体现了林甫先生文思泉涌的,那些对林甫先生文采表示疑问甚至蔑视的夸大的不实之词,也就不攻自破了,其实就连当时“天下文宗”的王维,对林甫先生的文采也是颇为钦佩的,他高度赞扬林甫先生“谋猷归哲匠,词赋属文宗”,林甫先生的文章,真的得到文士的认可呢。(看了这一段,希望大家不要打我。)不过还是有人不识时务,某补阙居然敢顶风作案,向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书言事,当然林甫先生对这种人的打击力度是很大的,第二天的时候,这位补阙就真的像仪仗马一样,被外放做他的县令去了。林甫先生的杀鸡敬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实,那帮文人,真的需要敲敲打打呢。
  
  
  
  
  
  
  
  林甫先生的政绩还是很显眼卓著的,到开元二十八年的时候,大唐的繁荣稳定是有目共睹的,正如司马光记载的那样“西京、东都米斛直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真的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而取得的这些成就都与林甫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为独揽朝政毕竟是需要有很多政绩。
  
  
  
  
  
  
  
  此时大唐的对外用兵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西部,大唐击退了吐蕃的入侵,并迫使突骑施酋长莫贺达干来降,而汉家烟尘的东北,也喜讯频传,奚和契丹也被大唐打败。林甫先生此时真的是文治武功了。因此,费正清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一书中这样评价:“李林甫的行政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他的行政改革使帝国政府的运转比以往更加顺利和有效率。他的政权是繁荣的,对外敌取得连续的辉煌胜利。”
  
  
  
  
  
  
  
  不过,繁华真的就如烟尘一般,天宝二年的一个秋日,林甫先生忠实的搭档牛仙客去世,而代替牛仙客的是李适之,他是被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亲点的。李适之是太宗文皇帝的曾孙,比林甫先生的血统更为高贵,这是和牛仙客大大不同的,牛仙客原来是一县的小吏,出身贫寒。更重要的是在开元二十五年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任牛仙客为相时,李适之是持完全反对的态度,因此,牛仙客的死,使林甫先生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而李适之的上台,无疑给林甫先生很大的压力,林甫先生不得不与分心与李适之斗法,暂时和谐的朝堂从此又混乱开来,加上边将的狮子海口,开元一时的盛世开始衰败,大踏步的开始走下坡路了。
  
  
  
  
  
  
  
  李适之凭着自己是皇室贵胄,马上组织了一个反林甫先生的团伙,其主要成员有户部尚书韦坚,他的妹妹是皇太子妃,而林甫先生是想方设法要废除太子的,因此韦坚抛弃了与他有亲属关系的林甫先生(韦坚的妻子是林甫先生舅父楚国公姜皎的女儿),投向了李适之的怀抱。刑部尚书裴敦复,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裴宽,还有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他们在财政和防务上强大的势力,因此阵容也空前庞大。
  
  
  
  
  
  
  
  对于政敌,林甫先生一直是隐藏精干,以待时机,即使是对付张九龄老先生,林甫先生也没有主动诬陷。但是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促使林甫先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
  
  
  
  
  
  
  
  林甫先生作为右相兼任吏部尚书,当然是日理万机了,因此,他把科举的事情教给了侍郎宋遥和苗晋卿来办理,这是完全的符合程序的,但宋遥和苗晋卿却是别有用心,他们为了巴结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红人――御史中丞张倚,居然打起了科举的主意,当时参加考试的士子有万余人,而录取只有六十四人,这种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因为当时并没有实行扩招政策的说。宋苗二人昧着良心居然叫张倚的儿子占了头名,而张子真的是白丁一个的。这件事情招来了朝野的纷纷议论,作为尚书,林甫先生当然是挂不住了,因为朝野上下肯定怀疑林甫先生是宋苗二人的后台。但是有了仪仗马和某补阙的先例,朝臣们是不敢说什么的。毕竟纸永远包不住火,不久,前蓟县令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安禄山,安禄山又向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作了详细的汇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十分恼怒,便亲自主持复试。结果张倚的儿子一天竟写不出一个字来。虽然这次林甫先生没有受到处分,但却是丢了很大的人的,他决心报复,更加严厉的打击所有的政敌们。
  
  
  
  
  
  
  
  林甫先生鉴于安禄山在外,便欲擒故纵,天宝三载三月,林甫先生称颂安禄山,使安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使杨慎矜依附自己,其主要思路是先打杨慎矜一棒,然后再给他些许好处,再具体些就是天宝二年,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想叫杨慎矜知御史中丞事,但这件事情是没有通过林甫先生的,因此杨慎矜知御史中丞就是水中花,镜中月了。这么冷了杨先生一年后,林甫先生大概是打着杨慎矜父亲杨崇礼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幌子,又提拔他为御史中丞,这样,杨慎矜暂时就跟着林甫先生,鞍前马后了。
  
  
  
  
  
  
  
  在稳定了边将,扩大了自己势力的同时,林甫先生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他先挑起了二裴之间的争斗,然后让他们自己销损自家的实力的。天宝三载,刑部尚书裴敦复讨伐海盗吴令光回朝,他接受请托,为人夸大军功,而裴宽暗中向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奏报此事,这裴宽大概是喜欢挖自己人的墙角的,这一挖不要紧,正好中了林甫先生的套子。林甫先生马上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裴敦复本人,并给裴敦复支招来诋毁裴宽。狗咬狗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的,他们得到的是不光彩的外放,而得益的却只有林甫先生了。
  
  
  
  
  
  
  
  武周一朝给后人留下不少东西,特别是罗织经,那是罗织罪名的经典之作了,林甫先生肯定是自幼研习的,应该勤奋到几十年如一日吧。这时,林甫先生想到了罗织经,而光有罗织经,没有专门从事罗织工作的人,总是不行的。这时,上文曾经提到过的萧炅先生,雪中送炭,为林甫先生推荐了吉温,吉温加上罗希奭,便是当时传说的“罗钳吉网”了。他们二人在林甫先生的授意下,作了很多的大案,真正达到了随林甫先生所欲而罗织深浅的。
  
  
  
  
  
  
  
  对于有亲属关系的韦坚,林甫先生还是要给人家面子的,于是在天宝四载的九月,林甫先生采用明升暗降的传统手法,把韦坚升为刑部尚书,免去其诸使的职务。这样,韦坚在长安就被林甫先生给看上了。而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又在石堡被吐蕃打败,林甫先生就可以从容与李适之直接对话了。
  
  
  
  
  
  
  
  李适之的性格缺陷,被精明的林甫先生一眼看到,并且合理的被林甫先生所利用。林甫先生从前给李适之放风说到,华山有金矿,开了可以富国,但今上还不知道这件事情。李适之糊涂也糊涂在这里,林甫先生知道这件事情,他为什么不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直接说呢?估计李适之脑子没有转过来,他也没有往这方面想,就直接向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报告,而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却没有李适之这么糊涂,因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明白李适之都知道的事情,林甫先生肯定也会知道的。于是便问起林甫先生这件事情,毕竟这是林甫先生精心设计的圈套,当然早有准备,他站在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考虑的角度,充分阐述着他的理由。首先林甫先生表白这件事情他是很清楚的,但华山是王气所在,是万万不能开采的,所以就没有必要说这件事情了。结果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认为林甫先生考虑周全,便要求李适之做事以前要同林甫先生商量。李适之吃了哑巴亏,还失了宠,便不敢与林甫先生争斗,而韦坚也是失去了权力的,于是他们惺惺相细,同病相怜,勾结的也更紧密。但他们对林甫先生已不再构成太大的威胁。
  
  
  
  
  
  
  
  还有一个皇甫惟明在外面,林甫先生是不会,也不能放心的。天宝五年,皇甫惟明回京献俘,趁机在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跟前吹风,劝说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不要任用林甫先生。这真是一个天真幼稚的想法。当初,高力士劝说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不要交出大权的时候,说话那么委婉,都使是大多数地面孝皇帝脸色大变,就不用说皇甫惟明这么直白了。林甫先生不久便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叫杨慎矜探听皇甫惟明的动静,也该皇甫惟明倒霉,上元节的时候,太子出游,见到了韦坚,而韦坚又与皇甫惟明在景龙观的道士房里相会,这便是把柄。杨慎矜马上揭发了这件事情,说皇戚不能与边将太亲密,而林甫先生更是添油加醋,说韦坚和皇甫惟明勾结,欲立太子为帝。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是经历了很多风雨的,对这种事情尤为敏感,于是韦坚和皇甫惟明双双下狱,而林甫先生是负责这个案子的,但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把他们贬职,并下诏告诫百官。而李适之内心是如此的害怕,以至于他辞去了左相一职,从而很少参与政务,这样,以李适之为首的反林甫先生组织,在三年的时间里就基本宣告覆灭,但放虎归山终究是不妥的,“宜将胜勇追穷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李适之下了台,接替他的是门下侍郎、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陈是一个老庄的粉丝,尤其擅长讲解《老子》和《庄子》,而当时的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正痴迷着道教,陈希烈便专门用神仙符瑞等道法求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欢心,他对政治是一窍不通的,对林甫先生更是惟命是从,这对于林甫先生来说是求之不得的。至此以后,原来是午后六刻退朝的林甫先生,巳时就回到自己家中,纵情声色去了。而陈希烈学士,就是把办好的方案署署名了,他的工作如此的简单,真是小孩子也会做啊。
  
  
  
  
  
  
  
  天宝五载秋七月,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吃饱了闲的没事干,突然为他们的兄长韦坚鸣冤叫屈起来,还扯出了太子,这不是没事找事做么?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更加恼怒,太子也吓破了胆,请求与韦妃离婚,并声明不以亲废法。于是韦坚又被贬到江夏,韦兰和韦芝被贬到岭南。这时,林甫先生抓住机会,说韦坚与李适之勾结朋党。没过几天,韦坚又被流放到临封,而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裴宽被贬为安陆别驾,韦坚的亲戚党羽因此事被流放、贬官的达数十人。
  
  
  
  
  
  
  
  十一月,又发生了另一起与太子有关的大案,太子的良娣的父亲赞善大夫杜有邻和他的另一个女婿柳奭发生口角,于是柳奭就散布谣言说杜有邻妄称有谶书,并与太子交构,批评圣上,但他的指控是有漏洞的,这个漏洞马上被目光如炬的林甫先生发现并加以利用。结果杜有邻和两个指控人都被杖死,被株连的还有柳奭的庇护者――著名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柳奭的推荐者裴敦复,他们也在治所或贬所被杖杀。当然韦坚一族和皇甫惟明以及他们的头目李适之也跑不掉的,天宝六载,林甫先生派御史罗希奭赐死贬者,沿路州县闻罗来,大骇,可见罗钳的魅力十足了。韦坚兄弟无一幸免,皇甫惟明也自裁了。值得一提的是李适之和裴宽,李适之惊问罗希奭来,居然惊恐到服药自杀,裴宽比较滑些,他向罗希奭猛磕响头,居然免了一死。李适之的儿子比较倒霉了,他迎李适之丧到东都,被林甫先生杖死。至此,李适之集团彻底土崩瓦解,林甫先生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是继林甫先生挤掉张九龄老先生后的第二次巨大胜利,这次胜利更加巩固了林甫先生在朝廷中的首辅地位,同时以血的事实教育了跟企图与林甫先生作对的人们,只有依靠和巴结林甫先生,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
  
  
  
  
  
  
  
  为了防止李适之事件的重演,林甫先生更加断绝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言路,一次考试竟无一个人及第,于是林甫先生进言,说朝廷之外已经没有遗留的贤人,而此时的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正迷恋着被称为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他听了林甫先生的上奏,更加沉溺于声色中了。
  
  
  
  
  
  
  
  这一年,安禄山来朝,他自恃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宠信,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但林甫先生是什么人都能对付了的。当安禄山看到王鉷拜见林甫先生那番谨慎的时候,他骄傲的头终于低了下来。每当安禄山与林甫先生谈话时,林甫先生总能准确的预料安禄山下面的话,因此安禄山把林甫先生奉若神灵,和林甫先生谈话,即使在冬天,安禄山都能流下汗来。安禄山为林甫先生的个人魅力所折服,更多的是恐惧,以至于每当林甫先生赞扬他时,他能高兴的跳起来,当林甫先生说安禄山应检点的时候,安禄山居然两手抱床说:“我的死期不远了”。这件事情甚至被李龟年与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饭后的笑料,林甫先生的本领可见一斑。总之,安禄山向林甫先生屈服了,在往后的日子,安禄山对林甫先生一直是支持的,当然林甫先生对他也好言抚慰,这样安禄山是他在幽州盘踞了十四年之久,而林甫先生多了一个这样的外援,势力更加强大。他们一起把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甚至整个大唐都推到了火山口上。
  
  
  
  剿灭了李适之集团,杨慎矜的势力也迅速的膨胀,以至于林甫先生对他产生严重的不满,而杨慎矜与林甫先生的亲信王鉷矛盾也日益增大,杨慎矜和术士鬼混的事情被杨钊透露给了王鉷,而林甫先生是王鉷有力的支持者和保护者,他叫王鉷散布流言说杨慎矜要复辟隋朝,毕竟杨慎矜是隋炀帝的玄孙。这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杨慎矜被逮捕并严加审问,“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结果是不言自明的,杨慎矜和他的两个哥哥全部被赐死,牵连的达数十人之多。
  
  
  
  林甫先生最不放心的是还是太子,因为一旦太子登基,一定会和自己清算,所以林甫先生不惜制造大量的冤假错案,来达到搞垮太子的目的。于是在天宝五载的十月,也就是整到杨慎矜不久,林甫先生又制造了一起震动朝野的“王嗣忠案”,原因有两个,一是王嗣忠和太子关系密切,另一个是王嗣忠居然掌管四镇节度,是林甫先生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以前者犹甚。案件并不复杂,也很老套,因为林甫先生实在想不出比谋反罪名更大的罪名了。王嗣忠被扣上与太子谋反的帽子,被御史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审问。王嗣忠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一手提拔上来的爱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也不怎么相信他会谋反,至于太子,深居简出,和边将交通,可能性更小了。在哥舒翰等人的营救下,王嗣忠仅以阻扰军记的罪名被贬为汉阳太守,随后,他不明不白的死在了那里,大概王嗣忠的死与林甫先生有很大联系的。虽然这次没有搞掉太子,但王嗣忠的死让林甫先生长出一口气,因为暂时没有跟他争夺相位的人了。
  
  
  
  但林甫先生始终是没有丝毫的安全感,他认为自己一直在刀口上走着,因此就连他晚上睡觉,地方都要挪好几个,出门的时候保镖成群,他总是怀疑别人要暗杀他的。为了防止相位的丢失,天宝六载,林甫先生向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建议,文臣为将帅,怯懦不敢作战,不如用出身低贱从事过农耕的胡人。胡人都勇敢好战,出身低贱而孤立没有党援,如果能够用恩惠笼络他们,他们一定能够为朝廷尽力死战。这其实是为堵死了边将入相的路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谋划的。不知道当时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是真昏了头,还是有其他的想法,居然答应了林甫先生这个危险的建议。于是除剑南节度使是汉人外,其余各镇除了林甫先生在京的遥领,都是胡人为节度使了,特别是安禄山,兼任三镇,盘踞幽州达十四年,从此内轻外重的局面最后形成,离祸乱就差最后一颗火星了。
  
  
  
  
  
  
  
  此时,林甫先生达到了他执政的顶峰,没有人能反对他,更没有人能取代他,他位极人臣,靠自己的能力而取得的这样的位极人臣,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林甫先生靠着他深厚的口蜜腹剑的功底,制造了开元天宝间执政十九年的历史神话。
  
  
  
  
  
  
  
  但强极则辱。往往顶峰之后,便是低谷的出现,天宝八载,咸宁太守赵奉璋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列出所谓的二十条罪状,来诬蔑敬爱的林甫先生。但群众的眼光毕竟是雪亮的,赵奉璋也为他的无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状子始终没有达到京师,而他自己却被乱棒杖杀。
  
  
  
  
  
  
  
  此时,杨国忠也改变了以往恭维林甫先生的态度,转而与林甫先生为敌,两人的关系公开破裂,因为杨国忠靠着贵妃的势力,羽翼丰满,他再也不需要一个避风的港湾,于是他抛弃了林甫先生,并与之对立,来树立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势力。天宝九载三月,林甫先生的得力助手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炅被贬出京,但却没有林甫先生营救的记载,他老了,心力交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默默的忍受着,细看着杨国忠逐步完成对他的取代。
  
  
  
  
  
  
  
  天宝十一载,林甫先生遥领的朔方也发生了变故,朔方节度副使李献忠在安禄山的压力下叛变,他袭击了朔方的军械库和粮仓,逃进了茫茫的大草原中。问题就在于李献忠曾是林甫先生的义子,杨国忠及其同伙趁机发难,说林甫先生应该对这件事情付全部责任。虽然杨国忠没能得逞,但是林甫先生的声誉从此也大大降低,并且被迫辞掉了朔方节度使的职务,而取代他的,是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
  
  
  
  
  
  
  
  还是在这一年,林甫先生的另一个同党王鉷也被杨国忠扫出了政治舞台。原因是王鉷被指控参与了其弟的谋反。本来事情还是有转机的,但王鉷拒绝合作,而此时一惯温顺的陈希烈一反常态,也同林甫先生做起对来,他伙同杨国忠,判王鉷自裁,王鉷的弟弟杖死,王鉷的儿子们先被流放后被处死,他的家产也被没收。林甫先生失去了左右臂,此时还要接受杨国忠、陈希烈和哥舒翰的共同攻击。
  
  
  
  林甫先生决心反击,天宝十一载冬十月,由于南诏在边境的不断侵扰,所以蜀人请求杨国忠担当起他应有的节度使的重任,林甫先生看准了这个机会,他上书要求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派遣杨国忠赴剑南,杨国忠虽然在朝堂敢于与林甫先生作对,但这时的他却十分的害怕,因为他毕竟在林甫先生手下做过事情,很清楚林甫先生办事的风格,他这一去剑南,能不能回来还真的很难说。于是杨国忠向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哭诉,并叫杨贵妃为他求情,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还是以国是为重,坚持要杨国忠赴镇,但承诺杨国忠回来以后,任他位相。这时的林甫先生已经病重起不来了,他相信了巫师的话并请求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来看他,但这个最后的请求被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左右所阻拦,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终究是没有到林甫先生的家里了。他登上降圣阁,手里拿着红巾向林甫先生示意。而此时的林甫先生连跪的气力都没有,他老泪纵横着,遥望着他臣事了三十多年的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此时他肯定有许多要说的话,但他的笃病,让他一句话都没有说出来。
  
  
  
  
  
  
  
  林甫先生最后的反击终于失败,他的病笃让杨国忠找到了机会,并从蜀地返回。不知道杨国忠出于什么原因,他去看望了病重的林甫先生。不管怎么说林甫先生最后的话还是让杨国忠在寒冷的冬天汗流满面。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廿四日,一个黄云匝地的寒日,纵横朝廷三十余载,执掌大权一十九年的林甫先生慢慢的合上了双眼,到无极的西天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去了。他创造了开元天宝时期的神话,因为没有一个宰相能在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手下做这么长时间,他更创造了历史的神话,因为历史上没有哪个宰相能像他这样玩弄权术。他的口蜜腹剑,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他的笑里藏刀,青出于蓝,为万世的政客们所景仰。林甫先生的离去是此时大唐的重大损失,从此无人能够控制局面,因为林甫先生造成的大滑坡只有他自己能够暂时遏制。林甫先生走向了不归路,大唐也即将掉进无底的深渊。林甫先生亲手为他努力奋斗的大唐帝国埋下了炸弹,言路一朝被阻,边将数载不徙,虽然他能够将就下去。在他死后的第三年,这枚炸弹炸掉了已经是虚假的盛世,也炸毁了半个大唐江山。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3: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甫先生才去,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就叫杨国忠代林甫先生的职务了。杨国忠此时开始发泄他多年的郁郁,对林甫先生的身后,进行了种种力所能及的禽兽不如的报复。天宝十二载二月,林甫先生被追夺所封的一切官品和官职,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棺材被打开,他的殉葬品被取走,甚至他身上的衣服也被扒下。林甫先生葬礼仅仅得到的是庶民的待遇。而声称对次事负责的杨国忠和陈希烈分别被封为魏国公和许国公,作为分赃的肮脏奖赏。但历史是公正的,魏国公杨国忠在后来逃亡的道路上被愤怒的士兵杀死,身首异处。许国公陈希烈在无耻的巴结叛乱者安禄山后被肃宗赐死于家。他们的下场比林甫先生要惨得多。
繁华如梦,富贵如烟。大唐的种种传奇与兴盛早已倒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唯有林甫先生的口蜜腹剑的理论为政客们所运用和发挥,林甫先生已经不可代替的成为一面官僚的旗帜,影响和滋养着后世的来人。
左仆射兼右相吏部尚书上柱国晋国公赠太尉广陵大都督李林甫先生不朽。
(全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5:08 , Processed in 0.0310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