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7|回复: 7

高句丽战争分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发表于 2007-10-25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tanghistory.com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先简单介绍一下踩平高句丽、统一辽东的地理形势吧。
  

上图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城堡线,就是地图西面——北起银城南到建安——的一条战线。

这条战线以西是一片平原,辽水从这片平原中南北流过,成为高句丽和唐的势力分割线。其中平原东面是唐的营州,平原西面辽水流域则在高句丽控制下。

这条战线以东则是今辽宁省内的千山山脉,此山脉一直延伸到朝鲜北部。事实上从辽水平原到朝鲜北部之多山,我们应该是有一定概念的。今日之北朝鲜作为一个山地国家,在美国面前跳来蹦去,就很有一分依仗地理的意思。近世朝鲜战争期间,中美在三八线附近形成拉锯战,也在于朝鲜北部多山,美国的机械化部队很难机动。

总之,没有疑问的一点是,辽宁西部到朝鲜北部的多山地形,给中原王朝进攻高句丽造成了不小的地理障碍。大军很难在山地全面展开,迂回也容易出现问题,各山城堡垒易守难攻,而且作为外来人中原王朝的征服军队也难以利用当地人实现机动意图。(当然,抗美援朝那时恰恰是当地人求着俺们去的,另说)。

因此,一般而言,除了当地人找俺们去帮忙救命的情况以外,中原王朝成功的征服战略,就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兵种协同:

海军。

如果纯粹从陆地上攻击,那么如上所言,翻越千山山脉是很困难的。只要遇到敌人比较顽强的抵抗,那么就很容易陷在里面左右不是。

可是,也正因为整个朝鲜北部多山,所以高句丽的经济政治中心平壤是靠海的,在靠近海滨而且还是靠近中国这一面的海滨平原上。就俺个人推断呢,高句丽棒子非要靠近中国这面的海滨也很正常,老实说他们真要搞经济还得靠和大陆的联系——总不能让他们真的去靠小日本那群矮子对吧。

好,我们现在来看看辽水平原和平壤之间三条连接通道:

1、北路:银城--玄菟--丸都--再继续爬山折向南下……好吧,大家都看得出来,走这条路纯粹是自己给自己找减肥。所以一般北路都被当作牵制线,也会摆兵过去,起预防(高句丽从北部钻出来袭击后方)和牵制作用。

2、中路:辽东--白岩--乌骨--庆州--然后继续爬山过鸭绿江南下……这条路比北路爬的山少,单看直线距离是最近的,估计那些打仗不看地形图只看行政图的人,就会毫不犹豫说“俺们走这线”。可中路嵌在大山里,其实不好走。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高句丽人前来中原却常常走这条“贡道”,因为山里面的据点都被他们控制着,这条路也确实比较短。这条路上高句丽修筑了不少重要的城池,所以不管怎么样都是需要预防和压制的重要关口。

3、南路:安市、卑沙、建安等地配合--扶余--鸭绿江上的泊X口(中间那个字暂时没找到)……总之就是在海军配合下,沿海岸线绕去平壤。

综合来说,攻取辽东的战略实际上就是:

1、渡过辽水以后全面压制千山山脉西麓三个通道出口,拿下通道出口处的重镇。

2、北、中两路守备防御和攻击牵制,即要防止敌军从山里出来抄己方后路,也可以起到分散敌人兵力的作用。

3、南路在海军配合下作为主攻方向——海军起的作用主要是:1)补给,有强大的海军就不怕敌人切断补给线;2)迂回,陆地上山地很难迂回机动,就要靠强大的海军在海上迂回机动,去抄敌人的后路。

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小李亲征高句丽真正的严重“失算”根本不是什么要不要绕过安市的问题,而是没有一支力量足够强大的海军的问题。论者纠缠在安市绕道什么的,实在是捡起芝麻丢西瓜。

当然,我们还是从最初的杨广杨表叔之征高句丽看起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2: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表叔东征高句丽比小李高明的地方,是他弄了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

这里我们先看一看唐初和隋代的水军力量的差异。

隋的统一战争里面,江南陈朝是最主要的对手,尽管陈朝的实力不算强,可依旧比较可观。至少隋朝为了灭陈出动了一支十分庞大的水师。同时炀帝年轻时坐镇扬州,对水军也相当重视。

反之,唐初的统一战争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江南是有两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可要说萧铣和铺公祏比起陈朝来又弱了不知道多少。如果我们再细致地看一看唐初萧、铺二仗,里面实际上运用到水师的机会就更少。

唐统一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反击和进攻也集中在北部草原上,拓展则是向西对付大陆中心地区的西域、中亚等国。在这些战争里,“水师”都是不用考虑的存在。

因此,杨表叔的第一次高丽征伐中,就有着足够强大的海军,并且本已发挥出不小的作用。

反观李世民亲征高句丽那次,也就是李唐第一次对高句丽的作战,海军不是没有,也不是比例很小,而是——就是没起啥作用,没有什么发挥——

这就叫人不能不说一句:大家都是人不是神,不管唐初“三李”是这个世界上多么华丽的军事指挥阵容,他们三个人在李唐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一起地在战略布置上出现了缺失。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里缺乏对水军的足够认识,所以他们就疏忽了。

我们来具体看一看杨表叔的征讨过程吧:

第一次东征高句丽,杨表叔以华丽丽的百万大军抢足了眼球。这百万的大军分成二十四路进攻,其中有十一路是海军。陆军的主帅算是杨表叔自己,海军中最主要的一支来护儿和周法尚率领的。

陆军的作战,第一步是要渡过辽水。这里不能不说出了海军准备得比较充分之外,杨表叔在其他方面就一……BC……

渡辽水之战便已不顺,

三月,杨表叔在辽水西岸用N十万人摆出一个华丽丽的长线大阵……也不知道有啥意思……然后开始造浮桥,造了三道都太短离岸还有丈余,隋军倒也勇敢地前仆后继从这三道浮桥冲——进水里,对岸岸沿高爬不上去,被高句丽一通乱砍损失惨重,失败。

四月,第二次造桥后终于渡过辽水。高句丽守不住岸边,于是大败而去。

之后隋军开始进攻辽水东面的辽东城。

辽东城扼守中部通道,兼及南北遥控,卡在高句丽“贡道”之千山山脉西麓出口上,高句丽又在此经营日久——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陆上重镇。

但隋军就是攻不小辽东城。

从四月下旬到六月上旬,一个多月时间中,辽东城始终顽固不下,杨表叔终于跑到前线来发了一大通脾气以后开始亲自督战,当然最后还是没拿下来,这个具体内容我们就不详细说了。

值得注意的是辽东城拿不下来,其实未必是个严重的战略问题。就像大概所有人都会想到的那样——

绕道。

隋军兵力这么雄厚,完全可以分兵包围辽东,然后绕过去直趋鸭绿江,在海军配合下进击平壤。

事实也是当时海军已经迂回到后方展开攻击,抢占了沿海的大量据点。

也就是在六月,来护儿的水军在平壤之大同江登陆,开始往平壤进击。

于是杨表叔自己在辽东城围城,调九路军队共三十万五千人,海陆配合或越或绕过千山山脉往鸭绿江进发。他们主要的进军路线就是中路和南路。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仲文率领的,从中路山区突进的一支部队,他们就是直接绕过了攻打不下的辽东、白岩、乌骨等城而去,城中高句丽军队前来攻击还被于仲文给打了回去。

总之这时候看起来一切还算顺利,这些部队没有遭遇太多抵抗,很快突进到了鸭绿江西岸。

但这时候后勤的问题就出来了。尤其是中路的部队,杨表叔给他们下的解决后勤问题的命令超级BT,就是要求每个人都带足百日的粮草。因为他们绕过所有高句丽山城的话,根本无法维持稳定的后勤线。就只有叫他们自己带足——然而这是非常荒谬的。

这样一来加上军械物质,平均每个人的负重有两百多斤近三百斤。于是士兵们即使面临着未来可能被饿死的命运,也纷纷变着法儿抛弃根本带不动的粮草。

同时一个更糟糕的消息是:海军在平壤惨败。

这就是来护儿同志的严重失误了。海军在六月登陆平壤,并不去配合陆军夹击,却去直接攻打平壤坚城。结果冲进外郭城就开始烧杀抢掠去了,军纪一散队伍大乱,被别人在巷战里轻易反击成功,最后逃出城的不过数千人。

于是来护儿同志只好退走——杨表叔其实本来还是蛮正确的水陆并进规划到此宣告破产。

七月,来到鸭绿江边的陆军事实上已经失去了海军的配合,后勤根本没有保障,无疑本身已经走到崩溃边缘.

于是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故意后撤引诱隋之陆军进一步深入,这样一直退到距离平壤三十里的地方。这时高句丽开始全面反攻,其实也不用他们怎么能打,隋军只能开始逃跑。

七月二十四日,隋军退至萨水时全面崩溃。之后就是完全没有希望地乱奔,从平壤越过千山山脉逃回辽东城的详细经过自然无法记录,考虑到这些地区的复杂地形及根本仍在高句丽手中的事实,我们不用看史书也能预期到这一点:隋朝没有老美的直升飞机,绝大部分人是永远也没有办法再回到故乡了。

史实:返回辽东城的隋军只有二千七百多人。

这时候辽东城还没有攻下,辽水西岸的所有城池,也只攻克了一座武迈罗小城。

八月二十五日,杨表叔班师。

总结杨表叔的第一次失败,那就是:

貌似有一个正确的水、陆配合规划和本来力量足够强大的海军,可到了具体的每一步执行,就成了一系列的搞笑拙劣表演,根本没有实现其水陆配合的目标,演变成各自为阵的瞎胡闹和后勤灾难。看得出来,隋军缺乏的,是一个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敌前总指挥部,当然最首要的是杨表叔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有头脑的敌前总指挥,一个既能充分发挥各军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克服距离和通讯的障碍彼此协调的人。

(待续)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2: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表叔第二次征高句丽,也是在四月二十七日渡过辽水,然后攻打辽东城攻到六月,死活攻不下(……表问俺为啥……),同时仍旧派出诸军不管中间的高句丽诸城,水陆配合直接趋向鸭绿江(表问我具体走法,因为没有记载)。可就在这个时候杨玄感闹起叛乱来了,所以在六月二十八日秘密撤军,草草结束了第二次东征。

杨表叔第三次征高句丽,当时已经天下混乱,他折腾到七月十七日还在辽水东岸的怀远镇打转,陆军连辽水都没过。来护儿一支海军到达卑沙打了一场小胜仗。当时来护儿又想海军独进直趋平壤,不过被诸将劝阻。同时高句丽也觉疲惫,派使者送来斛斯政的脑袋,又放了几句软话。杨表叔就此“得胜”班师回洛。

这两次进攻的失败当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隋自己的内政已乱,不过——

第二次征讨若无杨玄感叛乱,是否一定能成功呢?我们不太清楚,因为记载很粗略,水陆诸军是否能很好配合,越过千山山脉到达平壤并且成功攻克平壤,实在还是一个很不好说的未知数。

第三次征讨中,来护儿又要独立进击平壤,旧史家总爱说他多么多么的有勇气,又说诸将的阻止和不肯奉命是胆小延误战机,可他这种冒进是否真能成功呢?虽然说高句丽确实疲惫,可他一军深入敌后攻打坚固的平壤城,会不会又像他上次那样惨败?我们还是很难判断的。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2: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终于可以来看小李的亲征高句丽了。

首先,我们不能把目光单单放在辽东和朝鲜半岛上,事实上当时唐的国际形势非常复杂,正面临着两线作战的不利局势。

辽东朝鲜三国本来保持着一种均势,其中新罗一国尤其依附中原,高句丽则和百济则基本上联合起来试图吞并新罗,当然这里还要加上小日本的一些影响,这些我们都不多论了。唐朝的努力就是维持这种均势,不让高句丽独大和得逞,即不让自己的东北地区出现一个强敌。高句丽本起于辽东,如果放任他们坐大,就会直接威胁河北。而河北一带山川浅薄,很容易成为塞外民族进击的跳板,这一点我们也已经多次讨论过。

贞观十六年,高句丽发生内乱,大臣盖苏文杀其国王,立了一个傀儡后自任莫离支摄政。这场内乱并没有使高句丽削弱,相反盖苏文其人豪勇,自己作为挟天子令诸侯的权臣更渴望功业,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曹阿瞒一流的人物。于是盖苏文采取更加激进的进攻政策来攻击新罗,和百济、倭人勾结更深,并和靺鞨(也就是女真人的祖宗)等东北民族联合,又在辽水东岸大修城池囤积军队,俨然以东方盟主自任——说穿了就是要和唐叫板的了。

同时我们还得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必须注意到正是在这个时候,北部的草原上也不太平。

唐初北部大草原上强大的游牧行国是东突厥,当然这个时候已经被小李摆平了。可东突厥的衰落导致了另一个漠北民族的强大,那就是铁勒人的薛延陀部族。

薛延陀的本部靠西,大致在今天阿尔泰山以北,也就是差不多在甘肃的正北的样子。东突厥衰落以后薛延陀的势力向东延伸,控制了陕西、山西正北之大草原的北部。

小李在贞观四年打掉东突厥以后,我们知道他并没有简单地把东突厥消灭,而是利用东突厥来骥糜控制北方草原。东突厥的部落被派到草原南部,和草原北方的薛延陀相持。

贞观十三年,薛延陀和李思摩(阿史那思摩,赐姓李)统帅的东突厥部落开始互殴,并且在表面打着是为唐朝“帮忙”的旗号,呵呵,谁叫结社率那小子敢背叛小李来着。

贞观十五年,小李准备去山东东封泰山,薛延陀真珠可汗认为这是个大好时机竟然大举入侵,漠南的突厥人不争气,被打得跑进长城向小李哭诉“老大啊俺们不玩儿了俺们要回来5555”。结果小李泰山也不去了,立刻派出五路军队讨伐,自然是以唐军大捷告终,薛延陀痛哭流涕表示“悔改”,这也不必多说。

但胜利以后究竟是乘胜追击追过大漠到漠北决战,还是安抚和亲接受薛延陀的请和,这就形成了争论。当时在一班文臣的叨叨下,小李没有继续追击。当然,还有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大概就是薛延陀在大漠之北,要到漠北去决战,就不免让人想到汉武帝的漠北大战——路途遥远难行,后勤保障困难,汉军虽然给与了匈奴很大打击,自己也损失惨重到无力再出大军的地步。所以要到漠北去打薛延陀,估计小李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准备和布置。

贞观十六年,薛延陀请婚,但被认为是一种缓兵之计和花招。小李开始许了,也并不诚心(从他许的竟然是自己的嫡女新城公主俺们就知道他小子根本就迟早要悔婚……),看来他也是一种拖延和诡计。小李先要真珠可汗亲到灵州迎接,没想到真珠可汗都同意了,又要盘剥人家的大量牲口作聘礼,然后以聘礼没有及时送到为借口绝婚。按他的说法,真珠可汗反正也不是诚心要依附,只不过想讨了他的女儿去以后,以大国女婿的身份稳定漠北诸民族,巩固漠北势力以后再向漠南进攻。所以他就把人家玩弄一番,让漠北那些“杂姓”看见薛延陀出丑从而脱离薛延陀。

事实上也是,之后薛延陀继续和突厥在大漠一北一南地互欧。

总之,综合来说——

贞观十六年:1)东部高句丽跃跃欲试,大有先吞并新罗然后称霸东北亚的企图;2)北部和西部薛延陀虽然经过一次打击,但仍旧保有漠北且并不真心臣服于唐,薛延陀和唐在外交上互相耍花招,随时有重新积蓄力量南犯的可能。

贞观十七年,夏天,李唐内部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就是太子承乾谋反案。折腾完毕以后小九成为太子,承乾和泰都被流放到外地(泰名义上是“改封”,其实也就是流放了),这一折腾就折腾到十七年冬天,所以整个十七年李唐对外都没有什么大动作。

对高句丽,小李派使臣册封盖苏文扶植的傀儡为高丽王,以求暂时稳住高句丽(无忌哥哥提议的啊噢)。

对薛延陀,则让突厥人先顶着,虽然李思摩筒子实在……不太中用……不过人家到底也顶了个一年半载的。

贞观十八年,太子问题确定,小李开始谋划对外拍人。

这一年里,西突厥那边也闹了点儿事,郭孝恪还跑出去拍掉一个西突厥的属国……

总之,李唐事实上在三线谋划开战,8能8说,小李那小子也是……霸权主义者啊啊啊啊啊啊~WHO敢说他是“以德服人”的……

当然当然,西突厥那个属国不经敲,随便两把搞定西突厥也不敢吭声,所以我们可以不去考虑这一线的问题。

薛延陀呢,在三年前被拍飞过一次,真珠可汗底气不足,所以一开始没有成为计划重点。

小李把攻略重点放到了辽东,准备狠抽高句丽一巴掌,算来在当时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当时三线里面高句丽应该是最棘手的。

贞观十八年下半年,小李开始准备东征事宜,筹备粮草啊军队啊等等。

但这时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薛延陀把小李放在漠南做缓冲的突厥拍了。

贞观十八年年底,李思摩到底抗不住薛延陀的进攻被打得很惨,于是大漠以南黄河以北的突厥部落又全部抱头跑回长城以内,李思摩部众尽失,轻骑入朝又找老大来哭诉。这样一来,薛延陀可以算是重新坐大。

于是,现在出现的问题是:

放弃东征准备先打薛延陀,还是继续东征先放着薛延陀?

小李的选择是:

派人去恐吓真珠可汗——“俺父子都去东征了,你有本事就来打啊!你来啊你来啊~哼哼哼!”

然后,他就继续东征了。

这个选择是否正确呢?似乎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小李当时先放过高句丽,是否会让新罗灭亡?毕竟现在留下来的资料还是不多,我们无从判断高句丽和新罗的战争到底进行到怎样的程度——若放任高句丽灭掉了新罗当然是一个很有些严重的问题,如果当时新罗的形势确实十分之不妙,那么还是很有必要先打高句丽的。

至于薛延陀这边,虽然突厥人跑回长城以南,但要说薛延陀能很快对李唐造成很大威胁,还是不太可能吧。薛延陀显然还不具备到长城来攻城掠地的能力,他们辖下的各部“杂姓”李唐也很有搬弄控制的手段和余地。

所以综合地说,小李在两线中选择先对付高句丽,个人认为这个选择问题不大。

当然,正因为北部有不稳定的因素,小李对高句丽的战事就不宜拖延太久,这个麻烦还是存在的。

因此颇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是:

此次进攻高句丽,设置一个怎样的战略目标更合适?

一次性把高句丽灭亡?还是只狠扇一巴掌削弱其实力?

考虑到不太适宜久战的国际形势,还有这是李唐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很多情况也没摸熟,很多准备工作还是不足,所以比较合适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后者吧(俺们从事后诸葛亮的态度来说)。

只要做到狠扇一巴掌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唐军的战略优势也算达到了。之后再视情况选择先北或先东,都是很方便的。

当然,人们会说小李这时候是皇帝,似乎不能一次性灭亡高句丽就是失败。

可是呢,那也不是这样的,要说亲征的皇帝筒子也不只小李一个,很多人也照样只是去把敌人狠扇一巴掌就回来了,人家也很满意的说……

当然之当然,毕竟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如果不是非要一战灭掉高句丽,那么小李自己不出去,就派李世勣去猛打一阵,应该是最好的选择——除非李世勣会输?(摸下巴)那不大可能的样子吧……

(待续)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2: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我们还要来更细致地讨论一下高句丽的形势了。

高句丽和唐军习惯对付的北方游牧民族、西方行商城邦不一样。

游牧民族没有城市,居无定所,对付他们需要精良的骑兵和机动能力。这本来是汉地王朝的弱项,可在李唐却恰恰不是如此。秉承胡汉合流为基础的李唐,不仅善于运用骑兵,也很有利用游牧部落为自己作战的一套政策机制,所以他们在草原上游来游去反而显得轻松。对付其草原游牧民族来游刃有余。

行商城邦散布在商道上,多各自为政、国小力弱,对于他们来说打仗是一个很不好的选择因为战争意味着商道的封闭。西方的行商城邦似乎从来没有考虑到大肆扩张,也没有谁组织起强大的联合力量来和李唐作对。虽然多沙漠导致路途比较难行,可在平地上的各城邦本身的城防地理和工事都一般般,毕竟如果它们所在的地方如果地理太险要,就根本不适合做商路通道,他们又怎么发展呢。所以只要李唐大军走得到,把那些城池攻克似乎是非常简单的。

高句丽则是山地渔猎民族发展起来的农耕国家,国内多山,平原则集中在辽水流域、海滨和平壤所在的同样也靠海的一块冲击区。高句丽国内遍布大小城堡,因其多山而多为山城,人民则在山中的小块平地和海滨平原上耕种。所以如果要征服高句丽,就需要进行难度较高的攻坚战。同时,正如我们前面已经在地形图上看到的:要通过那一大片山区十分困难。

绕道,这个在小李亲征高句丽时被高度关注的问题,并在于是否一时绕得过绕不过,而是绕过了以后后勤怎么办、后续怎么动作。

单纯从陆路也就是山地上绕过去,留下许多高句丽的山城不攻,那么就很难保证陆路的交通线和后勤。这样就算到达鸭绿江边,就算渡过了鸭绿江打到平壤城下,只要敌人稍微顽强抵抗一下,就会被切断后路像隋军一样干脆地自我崩溃算了。

好在高句丽靠海,拥有足够强大的海军就可以从海上建立补给线,甚至干脆就用海军来迂回机动,这我们也已经讨论过。

第三,我们来看看小李的东征准备和总体规划。

小李亲征高句丽,一共准备了十万军队,应该说小李的总兵力还真是偏少。

虽然俺们不提倡杨表叔那华丽丽的百万大军,可总共只有十万……不能不说,这样的兵力真的太像一次重火力打击和试探,真的真的不像一次全力以赴的预期一次性成功的征服战。

当然,这么做本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这是李唐第一次对高句丽作战,很多情况还没有摸透,只怕对具体的战役规划还不太吃得透。虽然说旧隋时代杨表叔有三次东征,可一则隔得久了二则那三次杨表叔实战都打得很臭很乱三则当时许多人都死光光了,到底杨表叔能有什么经验留下来还是很难说的。

所以李唐在十多年后第一次东征高句丽,派个十万人搞一搞,确实本身是问题不大。

到底需要多大规模的兵力、如何配置、攻击哪些要点最合适、主攻方向如何选择等等,还是很需要摸索的,也不是简单地侦查一两下就能搞清楚的问题。

以及,如上所说,十万人在优秀的统帅指挥下,把高句丽狠抽一巴掌以缓解新罗的燃眉之急、稳定朝鲜半岛的均势形势、从而赢得更多的战略运作空间和优势,都是不错的算盘。

具体来看这十万人的兵力分布——陆军六万海军四万。

这么一看我们就发现,其实小李不是没有认识到海军的作用,海军的比例并不小。

但是,十万兵力本来就不多,真的不能不说,这六万陆军和四万海军,在兵力上那都是相当相当“紧巴巴”的。如果说陆军在小李亲自率领下能够超水平发挥的话,之前水军经验很少水师运用很少的李唐,能不能让这四万海军也像吃了兴奋剂一样超常发挥呢?看来还真是不乐观的说。

因此综合来说——

如果小李的战略意图是一举消灭高句丽,那么他准备不足对高句丽的认识还不够。

如果小李的战略意图是冲过来暴扁高句丽一顿获得经验赢得更多战略空间,那么他未必需要自己亲征。OK,说穿了他就是闷了想出来重火力郊游的死小孩……T T

第四,我们还要说一下高句丽的兵力。

高句丽吧,总人口差不多有个两百多万,能动员起大概三十万兵力。

以及,作为内线防守的一方,那是有更强的兵力优势的,因为完全可以用劣势兵力来防御优势兵力的进攻。

高句丽的一个劣势是它没有强大的海军,这三十万军队基本都是陆上部队。

为什么高句丽临海却没有强大的海军,俺考虑这可能是因为——

一则,高句丽本是出自辽东山区的渔猎民族,他们的传统里没有大型海上水师这个兵种。不像新罗这种真正的半岛民族,才有比较好的水师(SO,棒子认高句丽当祖先啊真是乱搞笑……)。

二则,攒海军需要钱,比攒步兵花钱多了去了,因为造大船、造码头、维护船只等等都是很花钱的。这个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搞一支庞大的陆军和搞一支庞大的海军相比,肯定是后者更困难更需要经济支持。在那个时代啊要比钱多钱少么,也很明显,总是唐朝的钱多得多啊。

(待续)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2: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李亲征高句丽的总时间:

从贞观十九年四月初一李世勣率先头部队渡过辽水时起,到贞观十九年九月十八决定班师时止,一共四个半月多一点。

撤军从九月十八日起,到十月初一越过蒲沟和浡错水,就还有小半个月。

总起来说,既是五个月整。

四月初一,李世勣用小小的声东击西之计,先头部队轻松渡过辽水。之后的部署如下:

1、李世勣自率先头部队的主力趋中部进围辽东城。

2、一只支师北上往玄菟方向,不太清楚是谁率领的。(通鉴说李世勣亲往玄菟,但结合后面的情形看来不像)

3、李道宗南攻新城,之后又继续南下攻击盖牟。

不久以后,张俭也渡过辽水,南去建安。

四月二十六日,道宗攻破盖牟。

同时海军也开始进发。

五月初二,海军一路在程名振率领下攻破卑沙城。

五月初三,小李的车驾和唐军主力才开始渡辽水,辽水两岸是绵延二百多里的沼泽,先头部队过去看来还轻松,大部队过去就比较麻烦,所以过得比较慢。

五月初八,高句丽四万步骑从山里爬出来攻盖牟,被道宗弟弟用四千骑兵击溃。

五月初十,唐军主力全部越过辽泽,进围辽东城。

五月十七,攻克辽东城。

五月二十八,攻辽东城之东的白岩城。乌骨城派出的一万援军被契苾何力八百骑拍飞。

六月初,攻克白岩城。

六月二十日,小李率唐军主力移师安市。高句丽十五万军队前来救援,小李则计划诱使其与己方野战以达到歼敌的目的。

六月二十二日,唐军先以千余突厥骑兵(色鹿她家小社尔率领的,嗯嗯)诱之,然后以三万兵力攻击,斩首两万,并在野外围住高句丽残余援军。

六月二十三日,高句丽援军投降,俘虏数字各书有出入,通鉴载是三万六千,唐书高丽传是十五万六千,似乎论者多从通鉴。

安市惨败后,高句丽恐慌之下又撤走了在北路的军队,因此唐军陆续占领北面的后黄、银城等地,甚至一直攻打到玄菟。还有新城、赤烽等地也都被拿下。

至此,唐军在两个多月里基本实现了陆路全面压制辽水平原的目的。但是,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

小李攻下辽东城以后主力趋向安市,那么他的战略目的应该是准备走南路,在海军配合下沿海岸线趋鸭绿江和平壤。因此他接下来有一次商议和一个命令:

1、小李和李世勣商议:

安市城险兵精,城主材勇,不如绕过安市直接过盖牟和卑沙(唐海军已经拿下)进击南边海滨的重要据点建安。李世勣觉得不可行,要求攻打安市。理由是虽然拿下了安市附近的盖牟,但安市这里还是卡住了陆路的交通线,安市城内既然兵精将勇,万一被他们出来攻击陆军的后勤线就麻烦了。

李世勣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唐军的一个严重的前期布置失误。

李世勣怕安市军队骚扰陆路补给线,因为当时唐军的粮草主要囤积在陆上,先是在怀远镇,运国辽水的就在辽东城。我们看得出来,这一带的陆上通道是安市之西沿海滨的一条窄窄道路,很难从安市东面更“广阔”的山地通过。如此,大军越过安市攻击建安的话,就容易被安市切断后勤。(要不看地形,广看看行政图,说不定就会有人大言不惭地说:安市东面很开阔么,干么不从东面绕过去就是了)

可是,事实上唐军本来可以有另外的一个选择,就是根本不通过陆路运粮,直接让海军从渤海湾运过来。那安市的存在就没啥关系了。

为什么唐军不这么做呢?只怕就是前期根本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山东半岛上的海军基地里的存粮和运输船只就根本准备地不够充分。小李计划中的海军配合也只是在陆军非常顺利的情况下的一种配合。总不能到了现在才跳起来要山东的海军基地立刻去大肆搜集粮草、立刻去赶造运输船只吧?

于是小李赞同了李世勣的意见。

2、小李还是命张亮率领海军攻建安。

七月初五,唐军陆军主力开始围攻安市,同时张亮开始围攻建安。

两路攻坚战都没有取得成效。

大致到了八月,就出现了被一众人等争论不休的所谓绕道计划。

最先提出绕道计划的是两个高句丽降臣,他们提供情报说中路乌骨的守将年老懦弱,不如干脆改从中路进击,下乌骨,然后走高句丽贡道直趋鸭绿江,然后渡过鸭绿江直接进攻平壤。“群臣”也纷纷建议把张亮的海军全部招回登陆,然后以十万陆军过乌骨而去。

这里我们注意到,按通鉴记载:前面安市会战的时候,李道宗曾发表过一番言论,认为高句丽全国的精兵都来救援安市了,平壤一定虚弱,他可以提五千精兵绕道去把平壤破了。对这一说法,小李当时没有做任何表态。而这一段言论,基本上就和现在的绕道建议是差不多的。

反对绕道计划的人大家都知道,就是无忌哥哥。

无忌哥哥说“天子不侥幸”,认为不攻安市直接走中部,那敌人还有近十万兵力,可就在我们后面了。

然后小李就独独接受了无忌哥哥的建议,继续围攻安市。

这一个绕道意见,会被当作“良策”,实在十分可疑。

从高句丽的总兵力来看,即使前线有十万人并且之前损失了六万多,后方还是有将近十万兵力的。平壤究竟空虚不空虚,道宗可以打包票么?安市惨败后高句丽没有继续派援军到前线来,相反在唐军很难直接通过的北路进行了收缩,这些收缩的兵力总不会人间蒸发吧,很显然是被用来巩固后方防御了。

从中路进攻,岂是一个乌骨城的问题?中间的城堡也太多了,至少中间还有个庆州大城吧。还有鸭绿江边的防线,然后最关键的问题不是绕不绕得到平壤城下,而是你绕到了你打得下么?这可不是钟会绕过剑门,进了成都平原就满地都是俺们温柔不好斗的蜀中懒人。棒子自认的这票祖先怎么说那股不要命的劲头还是很足的,平壤平原上不会是一马平川那么爽的事。中间那么一大片山地抛在后面,你的后勤不要了?还是学杨表叔那种神奇的解决后勤的方法,让每个士兵自带百日粮草?因粮于敌?问题是山区只怕捞不到啥粮草,平壤平原上如果高句丽已经坚壁清野了呢?

总之看前面高句丽和隋军作战的经验,不可能不提防唐军绕道直接进击平壤,而且他们作战确实顽强,否则当初杨表叔的第一次东征早就胜了。

如果真的要绕道的话,也不是从中路山地冲进去啊。

若是海军足够强大和准备充分,那么如小李开始的意思:放弃安市直接去建安还差不多。

海陆配合下沿海岸线趋建安、取扶余、过鸭绿江的泊X口,下平壤——酱紫。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个以前似乎被论者忽略的细节,那就是唐海军确实派过一支偏师在总管丘孝忠率领下直接开向鸭绿江的泊X口的。这支海军据说去“耀兵”了一番,可就没有下文了。丘孝忠此人也没有什么其他事迹存世,所以真是不太清楚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并且这个记载只见与通鉴,或者正是因为丘孝忠未入列传的缘故。

是的,高句丽自己没有什么海军,看来唐海军在海上行动还是很自由的。

那为什么不能配合陆军放弃一些陆地上的要点,直接走海岸线绕道呢?

因此总的来看,海军的准备还是太不充分。如前所见,比如说粮草主要囤积在陆军的进军线上,海军基地里存储可能根本就远远不够。运粮和运兵的船只只怕也不够,海军无法实行一些大型的迂回攻击任务。

还有,丘孝忠这支军队既然跑过一趟鸭绿江等地,就算没打出什么成果来,至少能完成不少侦查任务吧?也许他们带来了鸭绿江到平壤一线已经严密防守的情报?至少他们的无功,说明鸭绿江等地不是空虚虚弱的才是吧?

综合来看,群臣的建议,道宗的大话,实在让人太太太无法乐观了。

另外,后面还要提到一点,那就是道宗究竟有没有放过这样的大话,都是非常非常可疑的。

就在唐军鏖战安市的时候,高句丽派使者去和薛延陀联合,希望薛延陀出兵袭击李唐的国境线。也不知道真珠可汗是不是真的在三年前被小李吓够了,竟不敢出兵。不过这一形势没有维持太久。

九月初七,薛延陀真珠可汗病逝。他死后二子相争,其在东方统帅各杂姓部落的庶长子杀其嫡子,然后自立为多弥可汗。

九月十八日,安市不下,辽东天寒,薛延陀不稳,李世民决定班师。

十月初一,唐军过辽泽渡辽水的时候天降大雪,小李下令点上火把等待掉队的士卒,他的此次亲征也就是在漫天的大雪和遍野的火把中结束。

同时,薛延陀多弥可汗寇河南,这里的河南当然那不是指洛阳那一带,而是指陕西北部的河套地区南岸。于是尚在并州(太原)的小李开始组织军队征讨漠北——

SO,那又是另一场战役了。

在通鉴里,此次东征高丽的战役还有一个尾巴,就是拍了薛延陀以后在第二年二月返回长安的小李,心情很不好地问因老病而未至前线的李靖:

“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

李靖回答说:

“此道宗所解。”

于是小李又问道宗,道宗就把他放过的大话重复了一遍。

小李的回答也绝:

“当时匆匆,吾不忆也。”

这个尾巴,还有道宗之前放出的大话,还真不巧,只见载通鉴一家。

李靖也好道宗也好,都是重要人物,都是两唐书有列传的人物,他们真有如此关键的建议和议论,为什么两唐书完全一点儿影子都没有?

至于里面小李的回答之绝,我们也不多说了,就算他只是装傻,这傻也装得太不光棍,完全没有一点儿水准。

可惜的就是,个人认为那么没水准的绕道建议,真的是道宗提过的吗?真的是卫公会赞成的吗?还是它们只是在一班文人的案头欣欣然而出的笔记野史呢?叹气,个人承认,俺对砸缸的那位爷爷……有时候是有些偏见的……

(待续)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2: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二十一年、贞观二十二年的破坏骚扰作战。

破坏骚扰作战还是分海、陆两头进行,并且主要集中于海路。

陆路:

贞观二十一年三月,李世勣率领数千军队过辽水,在新城一带骚扰。烧了一些城的外郭啥的。

海军:

贞观二十一年三月,牛进达率领万余海军沿海岸线攻击,边打边走,一口气开到鸭绿江南,又开到平壤西,虽然没有什么大战果,却是一堆小胜利。同时应该说,基本上把这一带海岸都踩过了盘子了吧。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薛万彻率三万海军过渤海海峡,并在海峡上岛屿置戍守备,以为海军基地,然后攻打了鸭绿江的泊X口。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十四,渤海海峡上鸟湖岛守将古神感又过海袭击平壤北面,获得了一系列小胜利。

这一系列沿高句丽海岸线的骚扰作战,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破坏了高句丽的经济。高句丽中央多山,山地经济我们知道不会很好,所以富庶地方集中在海滨平地上,这些地方屡遭骚扰,高句丽也就非常困顿了。然后,唐军掌握了更多的情报,对进军路线更熟悉,水师得到训练,还在渤海海峡的海岛上建立起进击基地。

如果此时进行第二次东征,获得胜利的希望应该是很大的吧。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小李开始筹备第二次东征。

这一次他计划中的发兵规模是三十万,开始建造更多更大的船只以供海军作战。

同时,不仅陆路储备和运输粮草,也敕令山东半岛上的莱州刺史李道裕向渤海海峡之鸟湖岛海军基地运输粮食和器械,以求实现真正的海陆并进和配合,事实上陆上破坏部队也要求熟悉水战者参杂编配——

所以说小李毕竟是小李,一次不如意以后,李唐在水军建设上已经走得比当初杨表叔远多了。两个人的视野和心智,实在还是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啊。

贞观二十三年——当然,我们知道,小李重病过世,第二次征辽未尝果行。

(待续)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2: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九对高句丽非理性狂热么?个人倒不觉得。

太宗过世以后,高宗即位之初自然对外没有太多大规模用兵。高句丽、百济、靺鞨再次联兵进攻新罗,唐朝一般是派出小股部队出去牵制功绩,发兵不过数千而已。

PS:说到民族,高句丽总与百济、靺鞨联合,却都与新罗有世仇,其实就很能说明问题,前三者的民族成分应该更接近,亦即都是起源于大陆东北山区里的渔猎民族。和朝鲜半岛上的三韩半岛民族应该不同文同种。

显庆五年八月,唐军在苏定方率领下开始了对——百济——的灭国战争。

是的,是对百济而非高句丽。

事实上则就是第一次征辽以后小李的战略政策完全调整后的实战成果。放弃关山阻隔的陆路,以新建之强大海军完成对渤海、东海周边地区的控制。

八月初,苏定方率十万唐军陆续在八月登陆朝鲜中部之熊津江口,即今日之汉江江口,也差不多就是近世朝鲜战争中仁川登陆的位置。

古今的选择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毕竟许多东西也是古今同理。朝鲜半岛在三八线附近可一分为二,北部多山崎岖、气候条件较差,南部则主要是平原、气候条件也更好一些。

唐军登陆以后在南部平原的战事进展得十分顺利,因为朝鲜南部的滨海平原易于机动,百济面对唐军的强大攻势也没有多少抵抗力量。同时新罗派遣五万兵马助战。

八月十二日苏定方已进围百济王城,不久后城破,擒百济王与太子。

之后苏定方被召回,留刘仁轨率领部分留守军队继续对付百济残余势力。这些残余势力都跑到中部偏西的山区固守山城,所以一时尚难完全清除。

第二年也就是龙朔元年,开始正式的第二次征伐高句丽。

这次用兵规模不详,大致就是海军为主陆军为辅。

元年七月,苏定方在浿江江口登陆,开始扫荡平壤平原。

元年九月,陆军在契苾何力率领下来到鸭绿江,突破了高句丽的鸭绿江防线,斩首三万余。但时值铁勒九姓叛唐,所以陆军退回去了。

二年二月,苏定方围攻平壤不下,解围而回。

事实上从这次征伐可以看出,季节已经不是什么重要的因素了,因为事实上唐军主力和主要的后勤供应都不需要绕道早寒的辽东陆路,直接利用渤海湾和东海即可。

龙朔元年到二年之间,刘仁轨在百济遭遇了一定反复,唐朝增过一次军有七千人。之后就是著名的白江口海战,刘仁轨率领海军沿朝鲜半岛绕圈子迂回到百济周留城作战时和小日本打了一场,把小日本赶跑。然后刘仁轨攻陷周留城,百济平定。

四年后的乾封元年高句丽权臣盖苏文病逝,两子相争,小九才趁这个机会展开第三次征伐高句丽。

乾封元年并没有展开总攻,只在九月派一支偏师接应了一下争权失败的盖男生。

乾封二年九月,李世勣渡过辽水又骚扰了一大把,打了辽水西岸一系列城堡。但具体打下哪些城堡除了一个新城之外没有其他记载,看来当时这些城堡确实战略意义不大了。

新任权臣盖男建到金山城(就在新城一带)来和李世勣野战,被拍得飞走,斩首五万余。之后盖男建退守鸭绿江一线,唐军陆军在北路一通打,最远一直打到丸都。

同时李世勣派遣海军在海滨骚扰迂回。

之后大约因为入冬,所以没有展开大的战事。入冬以后李世勣到底待在什么地方不太清楚,亦有可能他拣到这个便宜以后陆军就先退回去了。

第二年二月,薛仁贵便率领三千先锋直接从陆路穿插到海滨,攻破扶余城,李世勣大军继至。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根本不用担心绕过陆路通道上的城堡会出什么麻烦,辽河流域的第一道战线只要控制住就好,千山山脉则已经失去了重要的战略作用。甚至高句丽自己也已经不再重兵守卫辽水战线。

盖男建又从鸭绿江防线率领军队前来救援,再被拍飞。

到这个时候才正式开始总攻,诸道并进,约于在夏秋间会师。李世勣率领的陆军在鸭绿江口附近再次击破高句丽守军,遂向平壤。

八月初,诸军在平壤汇合围攻。

九月十二日,城破,盖男建被擒,高句丽平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4:22 , Processed in 0.03127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