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4|回复: 0

初唐异族名将阿史那社尔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发表于 2007-10-25 11: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tanghistory.com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唐风为《环球人物》杂志撰写的系列组稿《贞观能臣》,已经全部刊出,并且也由杂志社提供了网络文字版(再次感谢劲风和未央的陈陈 )。应大家要求,现在我们把原稿和刊发稿都放出来供欣赏讨论。

妩媚君子--千古铮臣魏徴 by 水支
大音希声——贞观名相房玄龄 by 非记/水支/鹿
上善若水——大唐第一夫人长孙皇后 by 玉搔头
战神传说——大唐名将李靖 by 可卿
我是唐人——初唐异族名将阿史那社尔 by 鹿
两朝重臣——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 by 萧让


原稿: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大唐皇帝“天可汗”李世民逝世。在他的棺柩运往礼泉县九嵕山昭陵安葬那一天,长安城内外天地同悲,人们挥泪送别这位缔造了大唐帝国的英明君主,许多外族使节按照本民族传统割下头发、划破脸面耳朵表示悲痛。满地斑斑血迹中,一位突厥人不但痛哭流涕毁容自残,甚至向新任皇帝李治提出,要自杀殉葬,去为先皇李世民守卫陵墓。



人群之中有人认识他,知道这位突厥人是刚刚为大唐打下了西域广阔国土的大将阿史那社尔。还有人了解得更多,悄悄告诉别人,这位突厥王子曾经是大唐的死敌。



生为王子 家国飘零

南北朝隋末,草原游牧民族突厥人控制了东起今朝鲜半岛、西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接壤的广大地区,中原大乱时,包括李渊在内的北方各个割据势力都向突厥大可汗称臣进贡。突厥的王族姓“阿史那”,那些年间,王族里的兄弟三人相继成为突厥大可汗,称号分别为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


阿史那社尔就是处罗可汗的儿子。他生于公元607年左右,年仅11岁时,就被封为独挡一面的部族首领,去草原北方统治铁勒、回纥等族牧民。


突厥可汗和贵族们对内残酷剥削各族牧民,对外则一再发动侵略战争,特别是趁着隋末大乱的时候,连年南下,蹂躏中原农田,先后掠走上百万平民百姓当奴隶,给各族人民都造成了深重苦难。个性清廉谨慎的阿史那社尔曾经多次劝告长辈首领“不要再打仗了”,但是没人肯听他的。武德九年,突厥大可汗颉利带领阿史那社尔等部族首领,甚至一度打到了大唐首都长安城下,逼得刚刚当上皇帝不到二十天的李世民亲自出马与之结盟。


贞观时代开启后,中原唐朝渐渐强大,突厥大汗国却在外敌和内乱中衰落。看清了这一切的阿史那社尔离开家乡,于唐贞观二年来到西域(今新疆),一度占领了西域的一半土地,手下收拢十几万精兵,部属为他上尊号“都(答)布可汗”。但是这种胜景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几年后突厥的阿史那王族又自相残杀起来,把阿史那社尔赶出西域。走投无路之下,心灰意冷的阿史那社尔带领剩下的万名部众,在贞观十年入唐归附。他的部落被安置在灵州(今甘肃),他本人进入长安,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已经消灭北突厥汗国、被各族尊为“天可汗”的大唐皇帝李世民。


四海归唐

本身是多民族混血儿又和突厥打了多年交道的李世民,对于“异族夷狄”有着清醒的了解和宽容的胸怀。在突厥侵略中原时,他坚决反击,但当突厥败亡前后,许多王族首领入唐归附,李世民又给了他们优厚待遇。他不但赏赐这些突厥贵族大量金银绸缎,而且还把李姓皇族的女子嫁给他们,又封他们为高级武官。一时间,大唐朝廷上竟然出现了“五品以上官员有一半是外族人”的奇特景象。


阿史那社尔的入唐归附时间较晚,但他却受到了唐皇的特别器重。李世民委任他为军衔很高的“左骁卫大将军”,命令他统领军队,负责守卫战略位置重要的皇宫北门玄武门,可以说是把自己的生命安危交在了这些外族人手里。一年之后,阿史那社尔娶了皇帝的亲妹妹衡阳长公主,成为大唐驸马。


贞观十四年,阿史那社尔作为统兵将领之一,跟随唐军大将侯君集攻下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战后,阿史那社尔拒绝分享战利品,就连李世民特意写诏书赏他,他也只收了一些别人挑剩下的老弱奴婢仆和旧器物。李世民高度赞美阿史那社尔的清廉,赏赐他一柄从高昌得到的宝刀和杂彩千段,还封他为 “毕国公”——对于唐臣来说,“国公”是他们一生能得到的最高爵位了。

大唐对于异族的宽厚包容、平等相待,并不只体现在对于阿史那社尔本人、或者对于突厥上层贵族的优待上。突厥汗国灭亡初期,有一部分汉人要求把战败的突厥人迁往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岭南,强迫他们开荒耕种,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或者把突厥人赶到沙漠以北的苦寒之地,让他们在与外族争斗中自生自灭。贞观君臣顶住了这种压力,没有迫害歧视外族战俘,而是划给他们丰美的草场,让他们在本族首领的统率下,继续过着自己熟悉喜爱的游牧生活;


当大唐的朝廷动用国库资金,为在战争中被掠为奴隶的汉人赎身、让他们回家耕种时,贞观君臣同样也给了突厥、铁勒、室韦、乌罗护、靺鞨等异族百姓一样的“国民待遇”,同样为他们赎身资助返家。


在守卫长安皇宫的十年里,作为高级禁卫武官,阿史那社尔多次亲耳聆听大唐皇帝说出“外族夷狄也是人,他们和中原汉人有着一样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我是各族百姓共尊的领袖,理应同等看待他们”这样的话语,也亲眼见证了大唐一视同仁地爱护辖下各民族百姓的实际作为。昔日的家仇国恨渐渐淡薄,阿史那社尔积极地融入长安的社会生活当中,还曾经去向统兵消灭北突厥的唐大将李靖学习兵法。在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唐帝国里,阿史那社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我是唐人

贞观后期,随着一批开国骁将纷纷寿终辞世,年轻的突厥将军阿史那社尔在大唐皇帝李世民身边地位稳步上升,而他也以忠诚勇猛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驻跸之战”中,阿史那社尔冲锋在前,身上屡次中箭,他拔出箭枝随手一扔接着打。在这种不怕死的精神激励下,他的下属都勇气百倍,战后人人立功受了重赏。


贞观二十年,在大唐击破漠北薛延陀汗国的战役中,作为主要领军大将之一的阿史那社尔也有不俗表现。凯旋之后,这位仪表出众的突厥王子被任命为大唐的外交部长兼国宾馆长(鸿胪卿),一跃进入政府高级官员行列。


到了贞观二十一年底,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李世民宣布出征西域的“天可汗联军总司令”——昆丘道行军大总管,这一被众多武将羡慕追逐的职位,落到了突厥族将军阿史那社尔头上。


唐朝的“西域”,即今新疆吐鲁番以西部分地区,早在汉代时,中原王朝就在这里建都护府、屯田行使主权。但汉灭至唐兴的四百多年间,中原大乱,这块地方基本上游离于中原势力范围外,当时是被西突厥占据着。对于唐来说,收复西域不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丝绸之路”畅通、促进经济发展和中西交流的重要措施。


阿史那社尔出身突厥王族,又曾经统治西域一段时间,而且这一次出征,他带领的主力军队还是铁勒族的十三部兵马和突厥族的十万骑兵,这些兵马都曾经是他的下属。一些人在背后嘀咕说,阿史那社尔这一去,天高皇帝远,叛唐自立的可能性太大了。


李世民对这些说法只是置之一笑,将统兵鱼符颁给已经在自己身边呆了十年的突厥王子,登坛拜将目送他离去。



从贞观二十二年春天到贞观二十三年初,十几万由各部族组成的“大唐天可汗联军”开到天山山脉以西,在阿史那社尔的统领下奋勇征战。阿史那社尔显示出高超的指挥能力,将诱敌深入、分兵合击、闪电追袭、野战攻城等种种战术都使用得得心应手,,连破处月、处密、占领了龟兹都城、大拨换城等五座大型城邦,击退西突厥军队,虏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及大臣那利等百余贵族,押于阗国王入长安觐见。
生死与共浴血奋战中,唐军里的各民族战士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留守的龟兹王城的唐军副统帅、汉族大将郭孝恪受到西突厥军队偷袭,以少敌众壮烈战死后,正在千里之外攻打另一座城市的阿史那社尔闻讯立刻率大军回援。面对曾经与自己同族的西突厥军队,阿史那社尔指斥其国主连年相互厮杀、残暴压迫西域民众、阻碍大唐与西方交通,挥军直击,大破西突厥主力。西突厥可汗只能收兵退守碎叶川西,不敢再轻举妄动。



这一役过后,大唐军威震动整个西域中亚,前后有七百多座城市归附示好,疏勒、于阗、安国等争着送物资来劳军,于是阿史那社尔在西域设龟兹、焉耆、疏勒、于阗“四军镇”,驻军以代表“主权在我”(参考香港驻军的意义),国家疆界也由此推进到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碎叶川(今中亚之楚河)附近。分离四百年后,西域的大漠绿洲、天山雪岭终于又一次回归祖国怀抱。


无论是漠北草原还是中原农田,几百年的流血杀戮使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深深地企盼和平、安定、各民族的平等交融。崛起于中原大唐用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逐一消除四周的军事威胁势力,为国内发展赢得了和平的环境;对于被唐军击败的各种族势力,作为战胜方的唐人并没有进行报复灭绝,而是自然地将他们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共存发展,正是这样的泱泱气度感召了以阿史那社尔为代表的异族人民,让他们抛弃狭隘的民族成见,一心融入了兼收并蓄、丰博华美的大唐风华。


贞观二十三年,阿史那社尔从西域完胜而归。当年五月,“天可汗”李世民不幸与世长辞,阿史那社尔自杀殉葬的请求没有得到准许,但他和其他十三位贞观年间归附的外族君主的形象,被雕刻成十四尊“深目大鼻,弓刀杂佩”的仿真石像,树立在了李世民的昭陵墓道上。六年之后,阿史那社尔病逝,也葬入了昭陵陵园里,并且他的坟墓在众多陪葬武将中离昭陵主墓峰最为接近。他的坟丘被筑成了葱岭的形状,谥号“元”也有“始建国都”的含义,唐朝廷以此来表彰这位曾经是大唐仇敌的突厥王子,为大唐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而立下的丰功伟绩。


--------------------------------------------------


刊发稿:

                 突厥王子是唐人

                                             《环球人物》 ( 2007-06-16 第十二期 )  

   公元640年,农历五月。

   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从长安驰往西郊昭陵。大唐皇帝、被周边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李世民去世了。

   中原汉人的眼泪流下来,外族使节的血淌下来——按照本民族传统,他们割发、划脸、伤耳,为“天可汗”送行。突然,一位高鼻深目的突厥人,从满地鲜血中走出,自残毁容的脸上一片哀恸。他恳求新皇李治,允许他自杀,殉葬于李世民陵前。

   李治认识他——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却在李世民的麾下征战13年,踏平了辽阔的西域。

   他是唐人。

                            11岁当首领

   柔和的中原,强悍的邻居。

   隋末,游牧民族突厥,纵横草原,从朝鲜半岛,一直打到东罗马帝国的边界。此时的李世民,还腾不出手来,他正在替父亲李渊打江山。和大大小小的“军阀”一样,他只好向突厥称臣进贡。

   但突厥在李世民的心里挂上了号:王姓“阿史那”,兄弟三人,轮流坐庄,是为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只不过,李世民没有想到,处罗可汗的幼子阿史那社尔,竟会与他的贞观盛世命运相连。

   那是公元617年左右,11岁的阿史那社尔,成了部族首领,统治铁勒、回纥这些小民族。照说,天高可汗远,大可以走吃喝玩乐、骄奢淫逸的王子路线。可他“在位十年,无所课敛”,甚至说出了“部落既丰,于我便足”的深刻道理。突厥王族的小男孩,聪明得很啊。

   社尔的老爸和叔伯,可顾不上他,趁着隋末大乱,都在忙着一件事:南下侵略。

   他们蹂躏中原农田,掠走上百万平民当奴隶,突厥大帐里传来了得意的狂笑。小社尔皱皱眉头,跑上前去说,“不要再打仗了”,长辈们没人理睬他。过了10年,叔叔颉利可汗要去打唐朝,顺手就把社尔带上了。

   这一次,可真够颉利自鸣得意——他打到了长安城下。

   刚刚当上皇帝还不到20天的李世民,竟然被逼得无奈,亲自出马,来到渭河旁边,与颉利可汗签下了“渭水之盟”,大意就是你退兵、我进贡、互不相犯云云。

   谁也不会相信这种陈词滥调。颉利不会,李世民更不会。贞观时代开启,他励精图治,也在心里记仇。

   但是清澈的渭水边,却有一个人,被李世民仅率六骑、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气势深深震撼——这是阿史那社尔第一次遇见李世民,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是站在胜利者的队伍中,相反,他的眼睛和渭水一样清澈。

   回到草原后,突厥就出了内乱。看透了这一切的阿史那社尔,离开家乡,单枪匹马来到了西域,把大半个新疆都纳入了他的统治之下。他收拢了十几万精兵,尊号“都(答)布可汗”。

   可这般胜景,不过昙花一现。社尔走得再远,王族的自相残杀还是不放过他,征战失败后,他被赶出西域。

   走投无路了。社尔一声叹息,看着身后残留的万名部众。突然,渭水边的一幕闯入脑海,他的眼睛亮了——到中原去。

   贞观十年,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率部归唐。

   他的部落被安置在甘肃灵州,他只身一人入长安,把自己的命运拱手交给已经大胜突厥的李世民。

                         娶李世民的妹妹

   李世民是个混血儿,他的民族情怀一向开阔。

   突厥,是要打的,不打不足以安民;打完了,降将也是要厚待的,不厚待不足以安国。金银绸缎不用说了,就是出将入相,也不算稀罕事。一时间,大唐朝廷上,出现了“五品以上,半是外族”的奇特景观。

   阿史那社尔归唐较晚,若按先后论忠心,他连边也沾不上。但李世民格外器重他,委任了一个很高的军衔:左骁卫大将军,负责守卫皇宫北门、决定过大唐生死的玄武门。

   一年后,阿史那社尔迎娶皇帝的亲妹妹衡阳长公主,成为大唐驸马。

   婚后第三年,阿史那社尔就作为副手,跟随唐军大将侯君集攻下了西域高昌,这是社尔当年的“势力范围”,也是至今都富饶美丽的吐鲁番。但社尔拒绝瓜分战利品。直至李世民亲笔写了诏书,他也只收了一些别人不要的老弱奴仆和旧器物。

   李世民给了他两个字——“清廉”;将一柄高昌宝刀送给了他,“毕国公”的头衔也给了他。对于唐臣来说,“国公”是一生中能得到的最高荣耀了。

   归降十年,社尔更多的,只是安分守己地驻军玄武门。放眼宫门之外,他也亲眼看到了——

   当大唐动用国库资金,为战争中掠为奴隶的汉人赎身、让他们回家耕种时,也给了突厥、铁勒、室韦、乌罗护等异族百姓一样的“国民待遇”——为他们赎身,资助他们返家;

   当一部分汉人要求把战败的突厥人迁往岭南、强迫他们改变生活习惯,开荒耕种,或者把突厥人赶到沙漠以北的苦寒之地,让他们自生自灭时,贞观君臣顶住压力,没有迫害和歧视外族战俘,而是划给他们丰美的草场,让他们在本族首领的统率下,继续过着游牧生活。

   这就是贞观的包容。

   阿史那社尔微笑着,融入到大唐的泱泱气度里,融入到长安的生活中。他向统兵消灭东突厥的唐大将李靖学习兵法,他把自己的军事才华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在大唐,阿史那社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要为皇帝殉葬

   李世民的开国名将,大多死得很早。贞观后期,环顾四周,李世民有点惆怅:现在,只有这个年轻的突厥将军阿史那社尔,是可以倚重的人才了。

   但阿史那社尔的表现,从未让李世民惆怅,只有惊喜。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驻跸之战”中,阿史那社尔冲锋在前,身上屡次中箭,他拔出箭头,不下火线。有了这样不怕死的人,他的下属勇气百倍,人人立功,受了重赏;

   贞观二十年,大唐击破了漠北的薛延陀汗国,阿史那社尔是主要领军大将。凯旋时,李世民看着这位仪表出众的突厥王子,高兴坏了,任命他为外交部长兼国宾馆长——鸿胪卿。阿史那社尔一跃进入政府高级官员之列;

   贞观二十一年,继李靖之后,“天可汗联军”要选新的总司令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这个被一干将军当作人生追求的职位,落到了阿史那社尔头上。李世民宣布,出征西域、对阵西突厥的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就是这个突厥人。

   当场就有人嘀咕:一个突厥王子,又统治过西域,带的兵还是铁勒族的十三部兵马和突厥族的十万骑兵,这一去,还不是天高皇帝远,叛唐自立?

   李世民的耳朵,对这些废话好像有自动过滤功能。他登坛拜将,将统兵的鱼符交给了在身边十余年的突厥王子,目送他离去。

   于是,十几万的“大唐天可汗联军”开到天山山脉。一群“大杂烩”的各族士兵,奋勇征战。冲在最前面的,还是个高鼻深目、异族脸孔的唐人,阿史那社尔。

   他们情同手足,只有一个共同的族名:大唐。破处月、处密、占龟兹都城、大拨换城五座城邦、击退西突厥军队于碎叶川西、虏龟兹国王和贵族,押于阗国王入长安……

   这一战,震动了整个西域中亚,700多座城市争先恐后地归附,疏勒、于阗、安国抢着要来劳军。于是,阿史那社尔很聪明地,在西域设“四军镇”,高调宣布“主权在唐”。大唐的疆界,推进到帕米尔高原和中亚。分离400年后,大漠绿洲、天山雪岭又一次回归中原的怀抱。

   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这场集大成的胜利,来得太晚了。

   贞观二十三年,阿史那社尔凯旋之时,李世民已在弥留之际。五月,“天可汗”与世长辞。阿史那社尔的胜利,竟然成了贞观舞台上的最后一座巅峰。

   他为皇帝而战,却眼睁睁看着皇帝闻捷报而死。阿史那社尔的心情不堪想象,他做了毕生之中,最像突厥人一件事——毁容自残,请求殉葬。如此刚烈和奔放。

   新皇李治动容了。他没有答应阿史那社尔,但把他和贞观年间归附的其他13位外族君主的模样,雕刻成“深目大鼻,弓刀杂佩”的石像,树立在李世民的昭陵墓道上。

   六年后,阿史那社尔病逝。这位一生飘零的突厥王子,至死也没有选择回家,他终于长伴昭陵了——在众多陪葬武将中,他的墓,离李世民最近……

  
     《环球人物》 ( 2007-06-16 第十二期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3:17 , Processed in 0.0281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