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己所不欲

中原两周列国源流述略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周公之子茅伯的封国,地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茅国当为成王所封,大概在春秋兼并中被邾国占据。
  胙——胙为周公之子胙侯的封国,在今河南延津县北部及相邻地区。胙国史迹不详,其地春秋时为南燕所居。
  祭--祭、蔡音同相通,商甲骨文有祭,为商代与国,位于河南郑州市东北部祭城村。武王灭商后封其弟蔡叔于此。平三监之乱后,成王改封此地给周公第五子祭伯。周昭王南征荆楚,祭公随行,回师途中,船沉汉水,祭公与昭王溺水而亡。祭公之子祭公谋父是穆王时的名臣,他曾谏阻穆王不要征伐犬戎,而以德安邦。作为王臣,他虽然反对但仍陪伴周穆王西征和巡游。祭国约在春秋初年,郑国东迁时被灭,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食邑。
郑--周宣王前806年封其弟友于郑(陕西凤翔),号为桓公。唐兰先生认为,初封之地在域林(今陕西凤翔县南),后迁拾(陕西华县),始名为郑。
  西周末期王室危机四伏,北方戎狄猖獗,郑桓公身为司徒,预感到周王朝的衰败,采纳了周太史伯的建议,提前东迁到虢郐之间(今河南荥阳,新郑一带),先后灭掉郐与东虢。西周亡国,桓公死难,其子郑武公掘突护驾东迁有功,继为王室聊士,在原虢郐故地重建郑国,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市区的郑韩故城即其都邑遗址。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莲鹤方壶等春秋重器,惊动国人,近年来仍不断有大量珍贵文物出土。郑庄公时,郑国势力不断发展强大,侵陈伐许,破息攻宋,打击北戎尤为擅长。在与周桓王率领的周、陈、蔡、卫诸国联军的征战中,大破王师并射伤桓王,成为春秋初年不可一世的小霸主。其后内乱不断,又因地处交通要塞,春秋之世一直是大国争夺的中心,国势发展受挫。虽然春秋末期子产执政,一度受到晋楚强国的尊重,但是弱国地位难改。战国时期,国内君臣争权,外受韩国蚕食,终于前375年被韩灭亡。
  虢--周代姬姓国。西周春秋时期,共有五个虢国,后人以西虢、东虢、南虢、北虢、小虢别之。五虢的沿革存有争议,此略述其要。
  《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国语·晋语四》说文王:"孝友二虢","谘于二虢",是周初只有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封于东西二虢,其他三虢当为后出。
  东虢:《汉书·地理志》:"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国语·郑语》史伯说:"虢叔恃势,郐仲恃险"。东虢当是文王同母亲弟弟虢叔的封国。 今河南省荥阳市广武乡有"平 城",即东虢都邑。东虢史事文献少见。东虢君自文王时即在王室为公卿,曾任周武王师。不知何故直到周幽王时,东虢还是一个"子男"小国。蔡运章先生据金文记载,认为虢叔旅钟诸器中的"虢叔旅"即是周夷王周孝王时的东虢君。他作为执政大臣,曾参与周王的册命典礼,还代表周王处理下级贵族间的纠纷。周平王四年(前767年),东虢为郑国所灭。
  西虢:西虢是周文王异母弟虢仲的封国。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县一带,西虢君历代在王朝任职,文献记载较多。如穆王时的虢城公;夷王时伐太原之戎的虢公;厉王时伐淮夷的虢仲;宣王时谏不籍千亩的虢文公;幽王时败坏朝政的虢石父。西虢约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时,因不堪犬戎的侵扰而东迁。
  南虢与北虢:北虢下阳位于山西平陆县东北,西虢上阳位于今河南三门峡,二虢隔河相望。此二虢起源的族系、时间存有异议。今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及三门峡市湖滨区李家窑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已证明西虢东迁在周平王东迁之前,依相关资料分析,南北二虢当系一国两地,均由西虢东迁所置。大概在宣王时西虢先迁至山西平陆,进而渡河占据同姓焦国的部分土地,建上阳城为都邑,并于幽王七年(前775年),灭掉焦国,河北岸之下阳城仍作为其下都保留着。前655年南下拓展疆域的晋国,假道于虞,一举消灭了虢国。
  小虢:春秋初年西虢故地之内遗留的一个名"虢"的小国。此虢或为西虢一支滞留原地,或为虢郑二国东迁后,虢国旧地为羌戎占据仍号虢。比之上阳之虢后人称为"小虢"。前687年秦武公灭此虢。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虞——周代姬姓国。虞也同吴,史书记载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时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此谓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然而,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证,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前655 年,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焦——西周姬姓国,其故城在今河南陕县西十里铺一带。《史记·周本纪》曰:"武王追赶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是焦国始封为神农氏后裔,而姬姓焦国是后来改封的。何光岳先生认为姜姓焦国被迫东迁,西周时在今河南中牟,东周初时迫于郑国而迁豫东商水县,再迁今安徽亳县。此二地又被陈国兼并,最终迁至山东嘉祥县东北的焦城,春秋中叶之前并入鲁国。姬姓焦国约于西周末年,被东迁后的虢国所灭。
  曾——曾字也作为缯与曾 。春秋时期中原有三个曾国,一在河南东部的睢县,一在山东苍山县东北,皆姒姓国。另一姬姓曾国,西周初年封于今河南省南阳盆地的方城县一带。该曾国西周末年,西与姜姓申国为邻,国势强大。《国语·郑语》曰:"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大概曾国与姜戎有姻亲联盟关系,西周即是申、曾二国联合西戎灭亡的。在河南新野,桐柏等地曾发现一些春秋前期的曾国墓葬。可能是方城县曾国南迁的遗存。曾人的一支还迁到了湖北的随枣走廓。最迟在春秋后期,姬姓曾就被北上中原的楚国灭亡。何浩先生推测此曾国亡于楚文王三年至十一年间。上世纪70年代湖北随县的战国曾侯已墓发现后,引起众人的关注,战国之曾与春秋之曾的关系,曾随二国的关系等,至今争议尤存。方城姬姓之曾的一支南迁随枣,归顺楚国后,又延续至战国的可能性较大。
  沈——周公之后所封的姬姓国。唐兰先生据沈子也簋铭,认为可能是从姬姓凡国分封出去的。沈国位于今河南平舆、沈丘一带。《水经·汝水注》云:"汝水又东南,左会 意水。……又东经平舆县故城南,为 意水县,旧沈国也,有沈亭。"沈国位卑势弱,在春秋时代强国争霸中左右为难,苦不堪言,因地近强楚,故多依附之,因而屡遭中原诸国的讨伐。公元前624年,晋、鲁、宋、陈、卫、郑等联合伐沈,使之一厥不振。沈作为楚的同盟国,前558年和前537年,两次随楚伐吴,前519年沈子逞伐吴兵败,成为吴国的俘虏。《左传·定公四年》载,前506年,晋国召集诸假,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亲楚的沈国拒不参加,晋国指使蔡国,出兵伐灭了沈国,并将沈子嘉押回蔡国杀掉。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单——作檀,周成王之子所封的姬姓国。系东都王畿内封国,国域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单国之君世为王室卿士,鲁庄公元年(前693年),周王嫁女于齐,鲁侯主婚。单伯送周王之妇到鲁国,以备出嫁。杨树达注曰:"单音善,天子畿内地名。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称单伯,成公以下常称单子。"《国语·周语下》有单襄公等论述。
  阳樊——周代姬姓国。西周时都于陕西长安县东南。后东迁至太行之南,黄河之北的阳邑(河南济源县西南),故曰"阳樊"。樊国系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待·大雅·蒸民》曰:"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的记述。仲山甫(父)即周宣王的卿士气,食采于樊,《国语·周语上》有仲山父谏阻周宣王,不要立鲁武公幼子为鲁国太子之事。仲山父还劝阻宣王不要"料民于太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侯仲皮,是樊仲甫的后人。前664年,周王命虢公讨伐樊国,并把樊皮抓回京师。前635年,周王将阳樊之地赐给晋国,晋文公围樊,樊人不服,后有感于樊人德行,才放樊人出城,樊国遂为晋国所有。
共--西周姬姓封国,位于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这一带有共山、共水(百泉河),是远古时期共工氏旧地。西周晚期,周厉王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横征暴敛,阻断言论,激怒了国人,公元前841年,引发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彘地(今山西霍县),共伯和被推举为领袖,并摄行天子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宣王继位后,共伯派毛公和师询到彘迎回宣王,自己则移交政权,返回共国。《左传·隐公地年》载,前722年,郑国内乱,郑庄公讨伐弟弟公叔段,"大叔出奔共"。此时共国可能尚存。庄公十六年(前678年),"公父定叔出奔卫"。公父定叔是公叔段的孙子,此时出奔卫而不是共,共国这时当已被卫吞并。
  荣——荣伯是与武王同辈的姬姓贵族,其封邑约在今陕西户县西。据《国语·晋语》,文王时荣伯已在朝廷任职。成王时还有荣伯,《史记·周本记》载:"成王即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西周中期,《师永盂》也有荣伯参与周王赏赐田地之事的记载。"厉王的卿士荣夷公,是成康之际荣伯的后裔,他"好专利",与国虢长父一同辅作厉王,导致"国人暴动发生"。东周时荣邑不存。
  滑——西周姬姓国,有谓周公第八子所封。滑国之地一般认为先在河南睢县西北,后迁都于费(今河南偃师西南),又称费滑。前678年,滑国君滑伯,还参加齐桓公组织的会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前627年秦军偷袭郑国未成,顺便灭滑国而返。秦撤兵后,晋败秦师,滑邑为晋所有,称侯氏或缑氏,后又归属周、郑。
  刘——春秋时期姬姓国。刘国故城位于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刘国自康公、定公、献化、文公、桓公五世,相继为王室卿士。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刘,约于前599年前后建立刘国。刘国诸公,在朝总揽百官,出外号令诸候,地位显赫。《左传·哀公三年》载,刘氏与晋国的范氏世为婚姻。春秋末年,晋国赵、魏、韩三家灭范氏和知氏,支持范氏的周王室受到三晋的责难,当朝卿士刘文公也难免受到牵连。刘国事迹自鲁定公八年(前502年)以后已无记载。刘晓景推测,刘国灭亡的时间当在战国初年的周贞定王时期。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巩——春秋时期姬姓小国。巩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约3公里处的康店村一带,欲称"巩王城"。《世本·氏姓篇》曰:"巩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有巩简公。"巩国为周王室卿士的采邑立为国,其国君称巩伯。巩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前516年"晋师克巩"。因巩地属周王畿之地,晋灭巩国后其地被转送给周王室。战国时周王室分裂,在楚、赵二国的操纵下,"东周国"利用"巩王城"旧址建都立国。东周国实为韩的附庸,东周国被秦人灭掉。巩地划入三川郡。
  密——周朝姬姓小国。密国原在今甘肃灵台县一带,是商末周文王灭佶姓密须国之后,在其旧地重新分封的姬姓国。《国语·周语》曰:"恭王游于泾上……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是西周时密康公得罪了周共工而遭亡国之祸。以后,西部姬姓密国重又迁都到今河南新密市境内。春秋时,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的附庸。
  胡--周朝姬姓国。在今河南郾城县、舞阳县一带。《韩非子·说难》、《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记载,春秋初期,计谋多端的郑武公,先以其女嫁与胡君为妻,乘胡国不备,一举灭之。
  项——姬姓小国。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一带。《左传·传公十七年》载,前643年鲁国在淮与齐、宋,陈、卫等国会盟后,派军队灭掉项国。项远鲁国近楚国,鲁虽灭之却鞭长莫及,项地遂并入楚国。
  魏——姬姓国,战国七雄之一。据《史记·魏世家》载,魏国的远祖是周初重臣,文王之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事晋,前661年,晋献公把魏(山西芮城县北)封毕万,其后代就以魏为氏,世代辅佐于晋。魏悼子时,迁邑于霍(山西霍县西南)。前562年,魏昭子徒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前514年魏献子代韩宣子执政。前453年,魏桓子联合韩康子、赵襄子三家分晋。到前403年,周威列王正式策命三家为诸候。此后,魏国向中原腹地,今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扩张。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市)。战国初年,魏国曾是最强大的诸侯国。魏文侯用李 悝变法,使经济实力增强。迁大梁后,开凿鸿沟,进一步促进农业灌溉和水运交通,文化事业一度繁荣昌盛。魏曾连年攻秦、伐齐、打败楚军。但是,随着齐秦等国的崛起,魏国的势力受到扼制。战国晚期,已降为弱国,大片土地被强秦占有。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俘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戴——周代姬姓小国,其故城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北。戴国位于郑国与梁国之间,郑、宋两国不知,戴国多受欺凌,春秋初期郑国势力较弱,戴国实为郑国附庸。《左传·隐公十年》载,前713年,蔡国、卫国随从宋国伐郑,并乘机侵入戴国,一贯善谋的郑庄公,抓住这一时机,在戴国围歼了三国之师,又顺便将戴国占为己有。
  道——周代姬姓小国。《汉书·地理志》汝南郡阳安县,应邵曰:"道国也,今道亭是也。"道国位于今河南汝南县南部一带。《左传·僖公五年》:"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烟也。"春秋时期,道黄等淮汝间小国,因惧怕楚国而联合依附于强齐,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势弱,楚国乘机北扩,控制了这一地区。楚国一度将道国迁到荆地,楚平王时又迁回原地复国。道国最终当为楚国所兼并。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息——姬姓国。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的淮河北岸。息国商代已有,在今河南罗山县一带。罗山蟒张乡天湖村出土晚商息国墓葬及铭文铜器可证。周灭商后,改封姬姓息国。西周息国的历史不详,春秋初年息国还是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它与陈国联姻。《左传·隐公十一年》载,前712息国因与春秋小霸郑国发生矛盾,竟出师讨伐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前684年,息侯因蔡侯的不敬,一怒之下,邀请强楚之师伐蔡,蔡国虽败,却与息结怨。前682年前后,蔡哀侯挑唆楚文王灭息,并将花容月貌的息国夫人掠回楚国,占为己有。楚灭息而置县,作为争霸中原的北大门。
  赖——赖文献中也作"厉",古代同音。周代赖国有二,一在随枣走廊,今湖北随州东北部。此赖可能源于商末赖国,是商末周初河南鹿邑县之厉所迁。另一赖国位于河南省息县包信镇一带。是周灭商后,改封周武王弟叔颖的姬姓小国。包信之赖国可能也是由今河南鹿邑县迁来。《春秋》僖公十五年记载,前645年中原诸侯联合救徐抗楚,齐曹的军队共同讨伐赖国。次年,齐国又一次出兵伐赖,均未攻克。可见赖国在春秋中期是依附楚国的,且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年)楚灵王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到楚军请罪,楚灵王迁赖人于今河南鄢陵县。此后,赖国从历史上消失了。
  唐——周代姬姓国,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境内。属周代"汉阳诸姬"之一。李学勤先生释《中尊》铭之"唐"为江汉之唐国,是西周前期此唐已存在,它与周初山西晋国之唐当有关系,或为唐叔虞后裔之一支所封迁。《左传·哀公十七年》载,楚太师子谷说楚武王以若俘观丁父为军率,"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可知,春秋早期楚国已经征服了唐国。前597年晋楚必之战时,唐侯曾率领楚师左路军参战。《左传·定公三年》载,春秋晚期唐成公朝楚,因没有打点好令尹子常,被扣楚三年。归国后,唐侯判楚从吴,并于鲁定公四年(前505年)参加吴蔡伐楚之战,攻入楚国郢都,楚昭王逃奔随国,躲过一次亡国之灾。次年,楚国在秦国援助下,卷土重来,收复失地,打败吴师,又消灭了唐国。
  蓼——周代有三蓼,虽渊源有自,皆亡于楚。徐少华先生分辩为东蓼、西蓼、舒蓼。
  东蓼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一带,故城尤存于固始县城关及城北,人称"北山口古城"。据《世本·氏姓篇》,东蓼为姬姓。《左传·文公五年》载,前622年冬,"楚公子燮灭蓼"。鲁大夫臧文仲以为,蓼国之亡是其内不修德,外无援助所至,实乃是楚国北扩,借题发挥而已。
  西蓼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南部的湖阳镇一带。西蓼为己姓,祝融之后。《左传·桓公十一年》载,前701年蓼国曾准备参加郧、随等国讨伐楚的战争,尚末行动,楚军先打败了郧。《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述,楚武王任用若俘观丁父,战胜了蓼、州二国。蓼的灭亡也在此后不久。
  舒蓼为淮河中游今安徽境内的群舒之一。《左传》文公十四年(前613年)楚国曾伐舒蓼,鲁室公八年(前601年)楚国以众舒叛楚为由,伐灭了舒蓼。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周代姬姓国,战国七雄之一。燕又称北燕,以别于黄帝之后的南燕。燕本写作郾,商代为殷人北土,也是狄人生活的一个区域,地处中原北疆,包括今北京地区及辽西大凌河流域。武王灭商后即改封召公。周公东征后重命召公爽于燕,并令其元子克代其就封等一任燕侯,此有《克盉 》、《克罍》为证。燕国初都于燕亳(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西周时期,燕国史迹文献记载不详,《史记o燕世家》仅记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周初金文有燕侯派人赴周问候召公的记述。中期以后便无音信,这与燕国地处偏远,中途有戎狄阻隔不无关系。
  春秋时期的燕国,史书也少有记载。早期经常受戎狄侵扰,燕桓侯时徙迁都到临易(今河北容城县)。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出师相救,燕与中原的联系得到加强。
  约在战国初期,燕都城又北迁到蓟(今北京宣下门至和平门一带)。燕国的实力在战国各诸侯国中较弱,但与相邻的齐、赵、中山等国仍经常发生战争。前314年燕国内乱,齐、中山乘机侵占燕国领土。前312年秦、魏、韩等出兵救燕。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势壮大。燕国此时除有蓟都外,又另设了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下都与上都城互为犄角,多次抵御南来之师,保卫了上都之安全。燕昭王利用苏秦之计谋,又任用乐毅为上将军。前284年燕联合秦、楚、赵、韩、魏五国伐齐。攻入齐都临淄,半年内连下齐七十余城。燕昭王之后,燕国开始走下坡路。战国末年,合纵抗秦策略逐步失败,前227年燕太子丹策划了荆轲刺秦王的悲剧,更加速了秦攻燕的步伐。当年,秦将王剪即占领燕都蓟。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俘获逃到那里的燕王喜,燕国灭亡。
  南燕——周代(女+吉)姓国。《汉书·地理志》东郡南燕条,班固自注:"南燕国吉姓,黄帝后。"南燕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东约17公里处。南燕首封地当与古燕地有关,不在河南延津。《礼记·乐记》曰:"武王克殷反商,末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是吉姓之燕初封在今北京地区。大概西周时,因成王又令有燕侯克赴燕就职,且燕地多受戎狄侵挠,致使吉燕小国迁往内地,迁徙时间在周宣王以后。南燕史迹只见于春秋前期,《左传·隐公五年》载:前718年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可见,此时南燕已论为卫国的附庸,受其驱使,充当炮灰。前649年郑文公有妾曰燕吉,生子曰兰。《史记·郑世家》、《左传·宣公三年》也有相同内容。这时南燕国尚存,以后不见有南燕国的记载,其约在春秋中期被卫国吞并的可能性最大。
  赵——嬴姓国,战国七雄之一。《史记·赵世家》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赵氏族属,长期聚讼不已,有谓东夷,有谓西戎。赵氏先祖从商末的季胜开始,曾居皋狼(今山西 离石县西北)。到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邑在今山西洪洞县北。幽王无道,造父七世孙叔带"去周如晋"。又传五代至赵夙,因军功被晋献公赐封于耿(山西河津县南)。赵夙子赵衰(赵成子)事晋文公,徙居原(河南济源西北)。赵襄之后四世皆为晋卿。公元前元六世纪初,赵鞅(简子)命家臣造新城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前453年,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分晋。前403年,赵烈侯被正式封为诸侯,赵的领土已从晋中扩大到今晋东及河北。前423年赵献侯即位之初就迁都中牟(河南鹤壁市西),谋求向东发展。赵敬侯元年(前386年),又迁都邯郸,活动中心北移。赵国在战国初期,曾灭代,攻中山。战国中期与齐、魏争卫。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实行改革,教民"胡服骑射",国力增强。前296年最终灭亡中山国。此后赵国多次与秦、齐、魏交战。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大败,被坑杀降卒40万,邯郸被围。在与秦、燕等国的伐争中赵国实力大损,前228年秦收王剪破赵,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代,俘获代王嘉,赵亡。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齐——姜姓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姜太公吕望的封国。吕望为文王所用重臣,随武王灭商有功,初封在今河南南阳市的吕地。周公东征之后移封营丘(山东淄博东北),占有东夷族旧地,建立齐国。西周后期周夷王烹杀齐哀公,立其弟静为胡公,迁都薄姑(山东博兴)。齐献公时又迁回营丘,改称临淄。春秋初,齐国向东西两端发展,与鲁国战争不断。前686年齐襄公被杀,次年齐桓公就位,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国势渐强,称霸一时。春秋中期,齐桓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联合华夏诸国,讨代戎狄,前664年,救燕,保邢护卫。前656年又会诸侯之师攻蔡伐燕,迫使楚国召陵会盟(河南郾城东)。前651年,齐国主盟葵丘(河南兰考县东)。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主地位渐为晋国取代。春秋晚期,齐国公室衰败。卿士兼并。至前379年齐康公卒,妫姓的田(陈)氏代齐。齐威王、宣王时,齐国一度兴盛,直到战国晚期。前301年齐与韩、魏大败楚军于垂沙(河南唐河县西南)。后又连年攻秦,迫秦求和。前284年,燕、秦、韩、赵、魏攻齐,连下七十余城,入临淄。多年争战齐国元气大伤。前221年秦将王贲俘虏齐王建,齐亡。
  秦——嬴姓国,战国七雄之一。原为东方部族,商末已迁戎狄之地,与赵国同一远祖。西周时,秦的先人事周,仍居于西犬丘(甘肃天水西南礼县)。周孝王时,秦先世非子牧马有功,被孝王封于秦(甘肃清水县),遂以秦为氏。周宣王即位,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战死。秦仲子秦庄公破西戎,封为西垂大夫。秦襄公救护周平王东迁有功,平王赐之岐以西之地,封诸侯,都西犬丘。春秋早期,秦致力于收复西周故地。秦文公迁都于秦,扩地至周原。宪(宁)公迁都平阳(陕西宝鸡市东),德公时迁都于雍(陕西凤翔县南)。春秋中期,秦积极东扩。前627年秦晋崤之战后,秦东进势头受扼,秦穆公改变策略称,霸于西戎。战国早期秦国内乱,至战国中期,奉献公徙治栎阳(陕西临潼渭水北)。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秦国开始振兴。前350年迁都咸阳(陕西咸阳市)。前324年秦惠文君称王改元。秦国既破六国连横,又灭巴蜀南国。战国晚期,秦国不断东扩,攻取韩、魏、燕的领土。前260年长平之役大败赵国,又灭东、西周国。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破燕,前226年拔燕,前223年灭楚,前221年亡齐,秦始皇统一中国。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子姓国,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殷之先祀,都今河南商丘。微子启在武王灭商时已归顺周人,武庚之乱时表现不错,得封于宋。西周时期宋国世系有载,事迹不详。西周宋国都邑至今尚未发现。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太清宫遗址发掘"长子口"墓,王恩田先生认为"长子"乃"微子"之误识。该墓规格超过同期诸侯墓,且属西周早期殷人墓,墓主应为宋国君微子启或其弟微仲衍。太清宫北距商丘60公里,西周宋国都邑当在此附近。此说值得关注。春秋初年,宋国仍行"兄终弟乃继"制。前728年,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继位。宋殇公时,在位不满十年,即为华督父所杀。宋庄公继位,华氏专政,宋国常干涉卫、郑内政而发生战争。前690年宋国内乱,诸公子纷外逃。宋襄公(前650前-前637年)继位后,想成就霸业却连遭挫败。前638年,宋、楚泓之战,宋襄公抱残守旧,拘泥古礼,战败受伤而亡。此后,宋国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中,成为晋楚两大国争夺的中心,饱受战乱之苦。春秋后期,宋国权臣华元倡议弭兵,最终受到响应,中原得到四十年较为和平的环境。但是,宋国内部权力斗争不断,到战国中期,子姓的宋桓侯被戴氏司城子罕所取代。新宋国回光返照,撑强一时。前318年,宋君偃自立为王,即宋康王。他东败齐,南败楚,受到齐楚大国的忌恨。前286年齐国乘宋内乱,伐宋杀康王,三分其地。
  中山——春秋时期白狄四部之一鲜虞所建,姬姓。也可能属商人后裔子姓的一支。春秋中期,白狄从赤狄中分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始见"白狄"。《左传》定公9年(前506年)中山之名初现,是时狄人已建国。《左传·哀公三年》载,前492年"齐卫国戚,求援于中山"。有关中山国的史料很少的史料很少。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平山县城北,发现了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故址,发掘了两座中山王陵,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为了解中山国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都于顾(河北正定县)。前408年魏文侯以乐羊为将,率兵攻伐中山。前406年魏灭中山。亡国28年后,前378年中山桓公复国,徙都灵寿(河北平山)。同年,赵国即伐中山。前369年中山国筑长城,抵御赵国的攻击。前323年中山与韩、燕、宋国同时称王,已成为略逊于七雄的千乘之国。前314年,中山参加了齐国攻燕的战争,乘机掠夺燕的大片土地。此时中山与齐的关系较亲近,而与赵国不和,成为赵的心头之患。前307年,赵武灵王即位,开始大力发展军事,攻伐中山。前305年,灵王亲率军队伐中山,中山国被迫割地求和,此后则一厥不振。前300年,赵国又发动新一轮的进攻,并于前296年乘齐伐楚之机,攻入中山国都灵寿。继位不久的中山国王 逃往齐,中山再度亡国。王子尚(胜)被赵迁到肤施(陕西榆林东南)继祀,一年后废除。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周代妫姓国。《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成王克商后,求帝舜后裔,找到了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祖祀,称胡公。陈国故都位于今河南淮阳县城关一带。西周时期,陈国的情况不详,由"陈侯作王妫簋"可知,西周晚期陈国与周王室仍保持亲密关系,姬、妫两姓的世代姻亲始终未断。春秋早期,陈桓公有宠于王,郑庄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陈国还参加宋、蔡、卫等国的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陈桓公死后。陈国内乱,陈宣公时才趋于平稳。这时期齐国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主持的诸侯会盟。陈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齐桓公之后,楚国加快北上争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陈国,陈被迫依从强楚。后曾跟随楚国围宋,攻晋。城濮之战后,晋国兴盛,楚国受挫,陈国又依附于晋。陈国夹在晋、楚之间艰难的生存,时常遭受侵犯。从陈灵公开始,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和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陈国的后一百余年间,多数时间是依附于楚国的一个傀儡国。楚弱时又顺从于晋、吴。前598年楚庄王趁陈内乱灭陈,置为县,不久又复封。前534年,陈国又因争立而内乱,楚灵王使公子弃疾灭陈为县。前429年,楚平王夺得王位后,为笼络人心,再次使陈复国。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在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下,终于亡国。
    杞——姒姓国,夏禹后裔。《史记·陈杞世家》载:"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周代杞地,有二,一在今山东诸城安丘一带,一在今河南杞县,何是何非,何早何晚,意见有异。周之杞国是封于商杞旧地的。成汤灭夏后,即迁姒姓于杞。甲骨文中有关于杞的记载,其与商有一日之地,应在河南境内。卜辞中有"杞侯",是商末杞为商的侯国之一。周初的东楼公应是商代姒姓杞人迁居山东娄地的一支,首领称东楼公。武王得之,把其封到娄西的杞国故地,以续夏祀,可能娄地仍有一支祀人并存。所以,《史记》曰:"东楼公生西楼公,西楼公生题公,题公生谋娶公。谋娶公当周厉王时。"
  西周时期,王室尚强,诸侯不得擅自征伐,杞国虽小,与宋、陈、曹等相近,也相安无事。平王东迁之后,形势变化,兼并开始。郑、宋等邻国都跃跃欲试,角逐中原,夹在其间的弱小杞国自然苦不堪言,难免"杞人忧天"。为了生存只有东迁。迁徙情况,《春秋》隐公四年"莒人伐杞"杜注曰:"桓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亡,迁都淳于。僖十四年,又迁缘陵。襄二十九年,晋人城杞之淳于,杞又迁都淳于"。缘陵即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淳于,史书也作州,即今山东安丘县。春秋中期之后,因"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史籍失载。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杞被楚所灭。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嬴姓侯国,东夷少昊的后裔,是黄夷的后代。《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
  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 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宋、江、黄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消灭。
  江——据《世本》、《史记·秦本纪》等记述,江为嬴姓国。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江,又作 、鸿、邛、邛,音鸿。卜辞有'鸿'的国名,系以鸿鸟为图腾,以后发展成为国号"。周代江则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至汉代。徐少华先生认为,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
  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春秋》僖公二年(前658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左传》曰:"服江、黄也",杜预注:"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不久,江又参加了北方诸侯谋楚的阳谷和召陵之会。和黄国一样,江国因惧楚,未敢贸然参与直接伐楚的行动。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决意北上东进的楚国。前624年,"楚师围江"。后因晋国出兵救江,楚师暂时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举灭掉江国。《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江的亡国,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国,秦穆公为之服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0:17 , Processed in 0.0287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