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7|回复: 0

大唐天威——贞观年间的拓边战争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发表于 2007-10-24 16: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十五年之后,西部和北部边疆的战事沉寂下来。贞观十六年,薛延陀向唐朝求婚,唐朝开始答应,但是要求先把聘礼送到。薛延陀距离唐朝很远,贡品在半路损失很大,送到的时候所剩无几,唐太宗认为是薛延陀对唐朝无礼,拒绝了婚礼的要求。看到遭到重创的薛延陀和唐朝关系不好,早就惦记着薛延陀的阿史那思摩抖起来了,哈哈原来你也有今天?看我不揍死你!薛延陀和阿史那思摩战争不断,唐太宗劝告无效,非常恼火。但是唐太宗的目光已经转向了东部的高丽,这个让隋朝皇帝数次折戟饮恨不已的国度。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决定亲征高丽(确切说是高句丽),放话给薛延陀: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丽,长安空虚,你要是想犯贱只管放马过来!(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皇帝中,敢这样对草原民族叫嚣的,唐太宗不知道是不是绝无仅有的一个。)这么生猛的话,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旧唐书》载后来高丽用厚利诱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气慑不敢动”)。

贞观十九年,唐军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这话说得那是相当有道理。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一个朝代的开国将领和领导人往往是这个朝代中最厉害的一批。而且一个朝代中领导层中精良文武人才最密集的时期也往往是开国初期。在这阵锐气消逝之前,真的必须抓紧时间打开局面,不然今后很可能就不再有机会了。典型的教训就是宋朝。宋朝没能乘着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收复燕云十六州,注定了今后数百年要在窝囊中度过。

夏季,李勣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丽兵大骇。(这是唐朝用兵的重要特点,兵贵神速。常常采用长途奔袭或隐蔽进军路线的方式,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把敌军吓得魂飞魄散,达成攻击的突然性。)营州都督张俭和另一个前面出现的优秀将领(也是个王爷)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丽兵,斩首数千。四月,唐军攻破高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高丽卑沙城,俘虏八千人。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鸭绿江边阅兵。

不久,李勣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高丽人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李勣说9494,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马路的。现在马路不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兵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据说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寒之……)。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高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丽兵十五万来救援。唐太宗评价:高丽军如果坚守不出,派小股部队袭扰唐军补给,为上策,唐军将困于坚城下,日久不得不退;高丽军带着城中百姓物资迅速逃遁,为中策,唐军追之不及;不自量力,迎战唐军,为下策,破之必矣。唐太宗怕高丽军不上当,特地命一千骑兵去迎战,诈败而回。高延寿中计,以为唐军不堪一击,遂放心前进。唐太宗再进一步派使者去联系高延寿,表示这次来高丽并非为了征服,只是听说你们国内臣子杀了国王,所以前来问罪。本来并不想攻打城池,只是唐军补给不够,不得已破城收集粮秣,只要你们重修臣礼,便可归还罢兵。高延寿信以为真,防备松懈。于是唐太宗做了布置,由李勣、长孙无忌和唐太宗自己带兵分别攻入高丽军营。高丽军遭到突袭,全军大乱。此战中,一个日后名扬四海而实际上并不怎么会带兵打仗的人开始崭露头角,这个人姓薛名礼,字仁贵。那次袭击中,薛礼着异服突入高丽阵中,左冲右突,所向无敌,深得唐太宗赏识。

高延寿失败后率残部逃上山,长孙无忌毁掉了他退路上的所有桥梁。唐军将高丽军团团围住。高延寿见大势已去,十五万之众溃散,身边只剩三万余人。于是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自唐以后,还有几个中国的皇帝能对任何一个外国说这么狠、这么长志气的话呢?)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丽人悉数释放。但有点令人费解的是,对于高丽军中的三千多靺鞨兵,唐太宗却下令全部坑杀,一个不留,为何唐太宗对高丽俘虏如此仁慈,却对靺鞨人那么残酷呢?



这次偷袭失败后,高丽人也许是真的吓破了胆,放弃了主动出击的所有企图,一心一意坚守。自此唐军士兵即使到距离安市城墙很近的地方筑营,高丽军也不敢出击。唐军士兵在城下来去自如,像在自己的国土上一样。但是高丽军还是进行了一次失败的尝试。一天,唐太宗听到城中似乎有很多鸡鸭的叫声,对李勣说:被围很久的城池,因为粮食越来越少,鸡鸭的叫声也该越来越少。今天突然鸡鸭叫声多起来,想必是想出城偷袭,杀鸡宰鸭给敢死队吃最后的晚餐呢。于是唐军晚上防备森严,高丽军果然出动,但被轻松打垮,又退回城中。

安市城小而坚,唐军围攻数月不克。不止一次有人提出绕过安城突袭平壤。可能是因为皇帝在军中,所以唐军始终没有采用这种多少有些冒险的计策。(《资治通鉴》记载“高延寿、高惠真请于上曰:‘奴既委身大国,不敢不献其诚,欲天子早成大功,奴得与妻子相见。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今奴以高丽十馀万众,望旗沮溃,国人胆破,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馀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群臣亦言:‘张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丽凶惧,并力拔乌骨城,渡鸭绿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上将从之,独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而这种方式过去一直是唐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唐太宗决定暂时停止这次出征。9月,唐军班师。这次征伐高丽,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在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

此战虽重创高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但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朝鲜打下了基础。

贞观二十年,西边战火又起。同时臣服突厥和唐朝的龟兹首鼠两端,唐朝由郭孝恪、阿史那社尔、杨弘礼率军出征,并发铁勒兵十余万骑征讨龟兹。龟兹守将望风而逃。龟兹王俟利发带兵五万迎战唐军。唐军先头部队人少,见状假装退让,龟兹军中计跟进,遇上唐军大部队,遭到痛击。阿史那社尔随即进军龟兹首都,龟兹王轻骑逃走。郭孝恪守城,薛万备(薛万彻的弟弟)率骑兵穷追猛打六百里,终于将其俘获。这一战中仅以身免的龟兹国相那利倒是个不甘服输的爱国者,他讨来突厥兵袭击唐军,竟然杀了郭孝恪。但立刻遭到唐军沉重打击。这次进击龟兹,先后破大城五所,虏男女数万口。从此,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分别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作为控制西域的据点。

同年,唐军再次打破薛延陀。薛延陀自贞观十五年大败后放弃了夺取的突厥领地,逃回北面的故乡。但是铁勒余部害怕薛延陀,向唐朝请救。李勣于是率领铁勒九姓骑兵两万出征。薛延陀“见官军奄至,惶骇不知所为”(大唐天威,已经打出来了。从高昌、龟兹到薛延陀,一次次证实了大唐帝国具有一种能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冲天霸气。可惜如此雄壮的天威,中国在唐以后再也没有恢复过。),向唐朝请降。但是铁勒诸部向唐朝告状,说薛延陀是口是心非。于是李勣纵兵追击,斩首五千余,虏男女三万人。从此薛延陀几乎“亡散殆尽”。一直到武则天时期,薛延陀终于为突厥所并。

贞观年间的大规模战争主要就是这些。贞观二十二年,倒是有个印度的小插曲。王玄策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连战三天,印度军大败。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蒋师仁追上并俘虏之。此外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贞观年间,唐朝实际上处于连续动乱尚未完全回复的时期。大分裂时期,北方先是经历十六国的动乱,然后由北魏统一,但是很快又分成东西两国相互攻伐。北方统一不久,很快又是隋末大动乱。而唐太宗即位时,唐朝开国还不到十年,客观地估计,与汉武帝时期完全不能比。汉朝是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休养生息才积聚起向匈奴进行反击的力量。而唐太宗之前,中原只有九年左右的休息时间。然而唐朝却能那么快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为什么呢?

首先,必须归功于从南北朝时期就建立的府兵制。唐代的府兵是世兵,职业军人,和汉朝缺乏训练的农民军不同。众所周知,全民皆兵,生产工具就是战斗工具,生活就是战斗,这是游牧民族战斗力强的重要因素。唐代利用世袭职业军人的大训练量,早就出战力更强的农民兵,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游牧民族的优势。

第二,唐朝的马匹很多。这是唐朝战斗获胜的基础。与宋朝相比,唐朝疆域内产马之处更广,足以训练大量的马匹供作战使用。马匹多的时候甚至多达上百万匹。这使得唐军的机动性大大增强,决定了唐军有能力屡次使用长途奔袭的攻击方式,令敌人防不胜防,而且在战胜后,极少有敌人能逃脱唐军的追袭。

第三,唐太宗重视军队建设,军人地位高,部队士气高昂,求战心强。唐太宗经常和禁军士兵一起练习骑射,关心士兵生活。唐太宗亲征高丽时,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亲自祭奠在阵亡的将士,亲自为阿史那思摩的箭伤吮血,亲自为李道宗的脚伤针灸。在皇帝如此关照的情况吓,唐军士气高昂自不待说。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出征高丽时,百姓纷纷逃避军役。而在唐太宗出征高丽时,百姓却纷纷主动报名当志愿兵,以图建功立业。在高丽攻城略地时,唐军士卒也摩拳擦掌,没有怯阵。

第四,唐太宗的主要对手——突厥,内讧太厉害了。突厥很强大,但是却远远没有建立成熟的政治体制。任何一个部族首领都可以称可汗,实际上互不统属。这就导致突厥内部争斗很难避免。从隋朝开始,突厥帝国就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这样分裂以后还不消停,东西突厥各自内部仍然在没完没了地内讧。突厥倒霉就倒霉在唐太宗是个懂得利用甚至制造敌人内讧的统帅。利用突厥的内讧加上天灾,唐太宗果断抓住时机,在即位第三年就挥军出塞,以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的气概奔袭突厥,一举成功。正如上文所说,在当时的东亚,突厥和唐朝可以算是两个超级大国。一旦其中一个收到重创,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突厥的边患消除后,剩下的其余对手就能轻松一一摆平。当然这里也不能忽视唐太宗的敏锐眼光。并不是每个中国皇帝都能如此有效利用草原民族的窝里斗的。

第五,善于利用少数民族军队。吕思勉先生曾经说唐朝武功不如汉朝,因为唐朝很多战争中利用了胡人,而汉朝更多地是利用汉人自己的力量。这种说法无法成立,唐朝善于利用少数民族军队,正是唐朝的优点。除了唐朝之外,很少再有哪个朝代(元、清这两个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统治的除外)能如此有效利用少数民族的武装为中国服务的。利用少数民族,优点很多。其一,少数民族生产力落后,死亡率高,因此活下来的军人通常比汉族人要强壮。其二,少数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动员起来更容易。看过《狼图腾》的都知道,游牧生活简直可以用“枕戈待旦”来形容。如果征发同样数目的汉军,绝不如征发少数民族人来得迅速。其三,在边疆战争中,少数民族人可以作为向导,这在边疆战争中是很重要的优势。唐军的长途奔袭,除了马匹多以外,当地少数民族作向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四,利用少数民族的人,对中原来说损失较小,不大容易损伤唐朝国力。这也是为什么唐朝能经受那么频繁的战争而国计民生不受大损。要是放在明朝,这么频繁的战争恐怕早就把帝国拖垮了。

第六,一个比较无极的理由:唐军在贞观年间的作战方向呈顺时针。大家看,从东突厥,到吐蕃,再到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他们的方位大致是顺时针,不是吗?这个这个……咳咳……历史经验告诉大家,沿顺时针攻击,比沿逆时针攻击更容易成功一些。反面的例子比如希特勒,他的攻击目标依次: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挪威、荷比卢法、再到苏联,几乎是个标准的逆时针方向,结果麽……是吧?同样的,日本呢?从朝鲜,到中国东北、华北,偷袭珍珠港后直趋东南亚,磕磕碰碰也可以算个逆时针,结果就……唉……成功的例子典型如中国共产党。从江西、湖南一带建立根据地,然后经过一个长征,走了个大大的顺时针圈到达陕北。解放战争时,先取东北,再收拾华北,然后渡江,又是这么顺时针一来,至此乾坤定矣。所以将来如果某位朋友有志于重振大唐雄风者,要牢牢记住这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啊,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15:16 , Processed in 0.0299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