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84|回复: 14

二战将帅足球队(欧陆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5400

积分

游客

积分
5400
发表于 2007-10-24 15: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战将帅足球队(欧陆版)
足协主席:希特勒
主教练:马歇尔
助理教练:华西列夫斯基
领队:艾森豪威尔
前锋:蒙哥马利 科涅夫
中场:麦克阿瑟 巴顿 罗科索夫斯基 曼斯坦因
后卫:莫德尔 朱可夫 舍尔纳 梅列茨科夫
守门员:凯塞林
替补:隆美尔 古德里安 卢金

100个人眼里有100个哈姆莱特。对人对物的评价,离不开个人的主观观点,因此,对于这份名单,我不敢说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大家如果有兴趣,尽管来添上自己心仪的"队员"。
一、教练组
1、主教练:马歇尔(美国五星上将,陆军总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评选理由:
主教练是一支球队的导师甚至是灵魂,对于球队的作用至关重要,这里无需多说。但在我看来,主教练重最要的一项能力就是识人之能,能够把最优秀和最适合的球员挑选出来,给他们确定场上位置,充分发挥全队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这一点上,没人比马歇尔做得更好。

在世界各国军事与战争的历史上,骁勇善战于沙场而后逐步得到最高军衔和职位的指挥官不尽其数。但有一位从未亲自带兵打仗而仅仅凭藉着行政事务,就众望所归地获得了五星上将的最高军衔的参谋军官却格外与众不同。他就是最后曾官拜美国陆军参谋长的乔治.卡特里克.马歇尔。

马歇尔诞生于1880年12月31日,是二战高级将帅中最年长的之一。1897年9月,不满17岁的马歇尔跨入了维吉尼亚军事学院,这是一座民办军校,学员的前途远不如西点军校的学员那么坦途。1901年毕业后,马歇尔不得不在早期军事生涯的泥泞道路上艰难绶慢地前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34岁的马歇尔已是具有12年的任职资历的军官,在美国14个不同的部队服过役任职过,两次被派赴菲律宾,两次在国民警卫服役,还被选送到陆军参谋学院学习及任教的经历,为马歇尔日后成为美国陆军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参谋军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次大战期间,马歇尔在美军第一步兵师服役,先后担任上尉参谋和中校作战处处长。一战结束后,1924年7月,马歇尔中校被派往到中国天津,先后任美国第15步兵团副团长,代理团长。1927至1932年在本宁堡步兵学校任教官。

1938年2月,马歇尔出任陆军助理参谋长,主管作战计划处;同年10月,升任陆军参谋长;次年7月,又出任代理陆军参谋长。1939年9月1日上午,马歇尔准将未经宣誓就立即前往陆军部,他先受领了美国陆军的永久少将军衔;片刻之后,他再次举起右手,宣誓受领临时上将军衔并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就这们,在经历了漫长而又希望渺茫的曲折军旅生涯之中,从未亲自带兵打仗的59岁的老参谋军官马歇尔,从准将越过众多资历丰富具有实战经验的少将和中将,成为四星上将陆军参谋长,成为美国陆军的登顶之人。

1940年的美国陆军,估计可以排在世界前20之外--加上陆军航空队,也才18万人,而且没有一辆中型坦克,甚至不如匈牙利、罗马尼亚这些东欧小国。而5年以后,这支部队的规模至少扩充了30倍,成为仅次于苏联的世界第二大陆军,如何为这些部队挑选合适的军官?这个问题对于任何一名军事伟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看苏联同一时间内被斯大林火速提拔的那些将帅们在卫国战争初期的表现,就知道其难度之大。

在本宁堡步兵学校任教职期间,是马歇尔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对美国陆军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他在这里倾心培养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青年军官和教官。当时受到马歇尔赏识的共有160人,他们大多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因功成为将军。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后来成为五星上将的奥马尔.布莱德雷,派任为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上将,1949年出任陆军参谋长柯林斯上将等。除此之外,艾森豪威尔、巴顿、克拉克等高级将领,虽然不是出自马歇尔门下,但也是受到马歇尔的赏识的破格提拔起来的。

有人拿纳粹德国的复苏来作比较,在5年之内德国陆军从10万人扩充到500万人,扩充的速度和规模与美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觉得马歇尔的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但要看到,德国的10万陆军只是现役数量,在他们背后,还有数以百万的预备役人员。一战结束时800万德军并没有被消灭,而仅仅是被解除了武装,他们大多数都是20岁上下的年青人,从1919年到1935年,中间只间隔了16年,这些被解除了武装的军人们大多数并不太老,他们完全可以再次发挥作用--毕竟这一时间内武器装备的进步不是特别明显。另外,德国还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保存着德军和日耳曼军官团的实力,比如,向西班牙派遣"志愿人员"参加内战、和苏联合作在苏联领土上建立空军基地培养飞行员、向中国派遣"退役军官"充当军事顾问、组织纳粹党卫队等等。

以党卫军上将保罗.豪塞尔为例,他本是国防军军官,官至少将,豪塞尔于1933年2月参加了右翼组织"钢盔党"。之后他又于1934年3月加入了冲锋队预备队,1934年11月15日加入党卫队,被任命为党卫军布伦瑞克军校校长,并着手建立起了一套系统化的训练体制。期间他还兼任了党卫军布伦瑞克和巴特特尔茨军校的督察。1936年5月22日,这两个军校合并为一所党卫军总军校(SS Junkerschulen),豪塞尔继续担任督察。同年1月31日到10月1日,他还担任党卫军最高指挥总局(SS Hauptamt)第1处处长。1936年10月1日,他又开始担任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督察直到1940年6月1日。期间,他指挥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归属于"肯普夫"装甲师参加了波兰战役。该装甲师于1939年7月25日成立,包含了一个陆军装甲团,党卫队"德意志"团,党卫队炮兵团,党卫队直属通信分队,党卫队直属侦察分队以及陆军的第511反坦克分队和第505机械化营。参加完波兰战役后,该部队于1939年10月9日被撤消。豪塞尔又受命负责以"日耳曼尼亚"旗队,"德意志"旗队和"元首"旗队作为基础组建起了党卫队特别机动师。

www.SonicBBS.com

而美军则没有这样的条件,虽然美军在一战中曾经大规模扩充,并有上佳表现,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官兵们绝大多数已经离开了军队,甚至还因退伍金事件被政府镇压。马歇尔的工作,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如此大量的工作,既不能选错人,还不能放错位置,这简直不是人干的事--马歇尔居然做到了,估计连"伟大"这个词都不能完全形容其功绩。可以说,没有马歇尔,就没有美国陆军的新生。

现实中与马歇尔对应的便是曼联的"老佛爷"--弗格森。在弗格森的执教期间,他在足球理念上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但他为曼联挑选和培养出来的球星,真可谓车载斗量。从马克.休斯,到贝克汉姆,再到C.罗纳尔多,没有弗格森独到而准确的眼光,何来曼联这20年的辉煌?

0

主题

0

回帖

5400

积分

游客

积分
54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2、助理教练:华西列夫斯基

www.SonicBBS.com

助理教练的作用,当然就是协助主教练进行业务工作,准确的讲,就是弥补主教练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那么,马歇尔有什么不足呢?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战略策划能力--这里指的是军事方面。美国陆军没有总司令部,只有总参谋部,马歇尔作为总参谋长,事实上是一个行政职务,而不是业务领导。他可以在军事建设方面作出无与伦比的贡献,但在参谋业务方面就没什么表现了--特别是在参谋部的本职--战略战役策划方面,他基本上没有直接参与指挥、策划过一次战役,全靠他手下的各个司令部干事。因此,在总这个位置上,还需要一名真正的高级参谋官来辅佐马歇尔。

在这里我给出的最佳人选是华西列夫斯基。

其实说到参谋官,应该是建立现代参谋制度的德军会拥有最合适的人选,二战中德国的参谋体制也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军官。但希特勒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故意将德国的军事决策层割裂成几块,包括国防军统帅部、陆军统帅部、党卫军最高指挥部等,互相之间既无统属关系,又经常掣肘。因此,德国的同行们表现得远不如华西列夫斯基那么抢眼,其他军队的就更不用说了。

华西列夫斯基,1895.9.30生于伊万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一神甫家庭。1915年9月阿列克谢军事学校速成班毕业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任连长、上尉代理营长。1919年参加红军,历任副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参加过抵抗波兰军队的作战。20年代任师属学校校长,并连续八年担任团长,出色完成部队训练任务。1931年5月调工农红军军训部工作。1934年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军训部部长。1936年入总参军事学院深造,翌年毕业后调总参谋部任职。1938年加入联共(布)。

1940年5月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参与制订苏军在北方向、西方向和西北方向战略展开的作战计划。苏德战争期间,1941年8月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42年5月任总参谋长,10月兼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主持制订一系列重大战役计划,参与领导解决各方面军所需人员、物质和技术器材保障以及为前线准备预备队等重大问题。
但华西列夫斯基并不满足于成为一名办公室将军。
当时苏联的军事体制尚不完善,最大的战略集团是方面军,在此之上就是总参谋部了(原有的战略方向指挥部因作用不突出已被撤消)。而一个战区上往往会同时存在几个方面军,如库尔斯克战役中,便动用了布良斯克方向军、西方面军、中央方向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等共6个方面军,如何协调各方面军的作战,便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斯大林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设立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经常作为大本营代表亲临情况最复杂的前线,直接传达任务和指导工作,监督战役计划的实施。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直接指导和协调参战部队抗击敌军进攻,并主持制订反攻计划,为彻底击溃进攻之敌作出了贡献。
1943年2月,华西列夫斯基晋升为苏联元帅。同年夏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组织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协同作战。同年秋,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解放顿巴斯以及乌克兰第4方面军进攻北塔夫里亚地区的战役计划。1944年1~2月组织乌克兰第3、第4方面军在克里沃罗格-尼科波尔战役中协同作战;4月协调苏军解放克里木的作战行动,在攻占塞瓦斯托波尔的作战中负伤。同年夏参与领导白俄罗斯战役的组织与实施,负责协调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军的作战行动,与负责协调白俄罗斯第2、第1方面军作战行动的另一大本营代表G.K.朱可夫一起,为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解放白俄罗斯作出重大贡献,获苏联英雄称号。白俄罗斯战役结束后,奉命为苏军向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滨海地区和外贝加尔地区集结兵力进行初步准备,领导制订对日作战计划。
除了作为大本营代表协调各方面军的作战,华西列夫斯基还亲自率兵上阵。1945年2月在东普鲁士战役中,他被任命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率部歼灭德军东普鲁士集团。德国投降后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重新调整远东苏军的部署,成功地组织实施了消灭日本关东军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见苏日战争),第二次获苏联英雄称号
华西列夫斯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于让对方接受意见。作为红军总参谋长,他需要直接向斯大林负责。斯大林被称为"铁打的人",一方面可以说他意志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是顽固不化,在自己的认知以外,很难接受其他人的不同意见--即使这些意见是正确的。为此,苏军总参谋长可不是一直好当的角色,图哈切夫斯基在这个位置上被处死,朱可夫也在这个位置上被解职。而华西列夫斯基,却能利用一些巧妙的办法,让斯大林接受这些正确的意见,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前面的简历可以看出,华西列夫斯基的才能是非常全面的。他长期从事参谋工作,拟定了大量的作战计划;经常前往前线,作为大本营代表直接指导和协调各方面军部队的作战行动;在对对德战争后期以及对日作战期间,还作为方面军司令,直接指挥部队作战。这有些象当年在切尔西的古力特,不仅可以作为教练执掌战局,自己还能下场踢出精彩的比赛。

0

主题

0

回帖

5400

积分

游客

积分
54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3、领队:艾森豪威尔
领队这个职务,更多的担任的是行政工作,如球员的日常管理、纪律处罚、日程安排、后勤保障、通讯联络等等,可以说是一个管家,任何一个球队少了他还真的不行。这个职务级别高,管得宽,头绪多,担子重,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胜任的。我给的人选是艾森豪威尔。
1890年10月14日,艾森豪威尔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丹尼森。
1911年,艾森豪威尔考入美国西点军校。西点军校这一届毕业生将星闪耀,168名毕业生中有56人晋升为将军,因此被称为"将星云集之班"。艾森豪威尔1915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并获得少尉军衔,赴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任职。1916年晋升为少校。
1920年7日,艾森豪威尔的永久军衔为少校。1921年从陆军坦克学校毕业,1922年调任驻巴拿马的第20步兵旅参谋。1923年,入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学习。192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赴法国进行战场考察。1927-1928年,艾森豪威尔在陆军军事学院深造。1929年,艾森豪威尔赴陆军部助理部长办公室任职。1933年,改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的助理。1935-1940年。担任菲律宾军事顾问麦克阿瑟的高级助理。1936年,艾森蒙威尔晋升为中校。1940年2月调到驻加利福尼亚的第15步兵团任职,11月升任第3师参谋长。1941年3月,升任第9军参谋长。1941年6月出任第3集团军参谋长,晋升为准将。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艾森豪威尔调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部副部长。1942年2月,升任作战计划部部长。就在2月,马歇尔将作战计划部改组为美国陆军的最高指挥机构--作战部,并于3月任命艾森豪威尔为作战部部长。此后不久,艾森豪威尔即晋升为少将。
自1942年3月起,艾森豪威尔奉马歇尔之命拟制欧洲盟军联合作战计划。6月被任命为欧洲战区美军司令, 7月,艾森豪威尔晋升为中将。
1942年7月,鉴于北非英军及远东美军接连受挫和邱吉尔的极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8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最高司令。火炬计划顺利实施后,1943年 2月,艾森豪威尔获得了当时的最高军衔上将军衔。
1943年3月下旬,美英联军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对突尼斯南部发动总攻。5月13日25万德意军投降。至此,在非洲的法西斯军队全部被肃清。随后艾森豪威尔准备进攻西西里岛,并立即着手制定意大利战役的计划。7月9日夜,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8集团军和巴顿指挥的美国第7集团军开始登陆和空降。8月17日盟军攻克墨西拿.占领全岛,西西里岛战役至此结束。
在1943年11月开始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和英国再次明确表示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心、苏联则希望尽快确定此次作战的盟军最高司令人选。艾森豪威尔在会后被任命为指挥"霸王"行动的盟军最高司令。
l944年1月中旬.艾森豪威尔抵达伦敦,组建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经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同意,艾森豪威尔任命特德为副司令,史密斯为参谋长,布莱德雷为美国地面部队司令,蒙哥马利为英国地面部队司令,拉姆齐为海军司令,利马洛里为空军司令。
6月4日,在盟军作战会议上,艾森豪威尔根据气候形势的变化,果断地决定将攻击发起日改为6月6日。1944年6月6日凌晨."霸王"作战开始实施。空降部队在诺曼底地区的要害地域降落。空军和海军对沿海目标实施火力突击和扫雷。盟军5个师在海空军的火力掩护和特种坦克的引导下向诺曼底海滩发起冲击,登陆成功。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9月英军攻克安特卫普后,盟军在齐格菲防线前受阻。12日,艾森豪威尔晋升为五星上将。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反攻(通称突出部战役), 17日,艾森豪威尔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19日,艾森豪威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北侧盟军先取守势,待机转入进攻;南侧盟军则应尽早向北进攻。南侧盟军于22日发动进攻,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北侧盟军直到次年1月才发起进攻。1945年1月,盟军在会师,将德军击退至初始防线。在突破齐格菲防线之后.盟军攻占萨尔.将德军赶过莱茵河,并抢占雷马根地区的鲁登道夫大桥,继而控制莱茵河东岸,对鲁尔实施两翼包围。4月18日,德国B集团军群(32万余人)投降。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代表到驻法国兰斯的盟军司令部洽降。5月7日和8日,德国代表在兰斯和柏林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从艾森豪威尔的履历来看,这也是一个办公室将军,不是当参谋就是当战区司令,基本没有前线指挥的经验,在战役策划方面,也没有什么表现。他真正的价值,则是在行政管理上。

盟国远征军是一个成份驳杂的机构,所属部队主要来自于美国、英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还有法国、波兰、捷克等国的流亡部队,这些部队的官兵们,民族不同,文化有别,宗教各异,实力也相差悬殊,要想把他们捏合成一支拥有完善的组织和坚强的纪律的军队,需要极强的能力。在历史上,强大的盟军因为内部纷争而土崩瓦解的例子并非没有。拿我们熟悉的三国时代来说,公元189年董卓乱朝,曹操、袁绍汇同天下诸候共讨之,初战得利,但在攻陷洛阳之后各诸候便因目的不一而解散,甚至还发生了乱讧。虽然盟军之间还不存在内讧的可能,但因内部不谐而影响前方作战,也是完全可能的。
但艾森豪威尔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艾森豪威尔在指挥盟军进行北非、西西里岛和意大利作战中,在实现与盟国的合作中,都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被誉为"军人政治家外交家"。他坚定、果断、宽宏大量、对部属充分信任。艾森豪威尔曾不顾可能产生的政治批评,决定承认正在北非的法国维希政府海军上将达尔朗为该地区的法国最高统帅,从而避免了阻力,加速了盟军在北非的进展。布鲁克、蒙哥马利等英国将领曾看不起艾森豪威尔,甚至时而发出一些尖刻的批评,他仍然宽宏大量,泰然处之。

在英国,他曾经因酒后失言,把自己的同班同学、老朋友米勒少将降为上校,并遣送回国,有效的镇慑了那些轻视保密制度的官兵。

在英国,他还为了缓和英美两国的矛盾,严厉的处罚那些挑起双方对立的军官。他曾把一名辱骂英国军官的美国上校遣送回国,"你可以骂他是婊子养的,但不能骂他是英国婊子养的!现在你给我滚回美国去"。

在他的努力下,英美两国以及盟军内部的团结合作成为现实。现代战争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从中协调。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
所以,在领队这个位置上,我选择了他。

0

主题

0

回帖

5400

积分

游客

积分
54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主力队员。
1、高中锋:9号蒙哥马利
高中锋可以说是一支球队进攻的支柱,踢这个位置的球员通常身高体壮,体力充沛,善于用身体优势来压垮对方的防守,或者在进攻受阻时通过积极的跑位来吸引对方的防守。除此而外,在对方发定位球时他还要常常回防到本方禁区内争顶高球,因为他通常也是球队的制高点之一。可以说这是一个颇为辛苦的活。鼎盛时期的维埃里、比尔霍夫就是这样的球员--希 勒算是非典型高中锋,虽然身体矮了些,但却用的是正宗高中锋的打法。

在这个位置上,我选择的是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1887.11.17-1976.3.25)英国陆 军 元 帅。出生在伦 敦 肯宁 敦区 圣 马 克教区的一个 牧师家庭。1901年 14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成绩低 劣,但体育成 绩 极 棒。1907年奇 迹 般地考入 了桑 德 赫 斯特皇 家军 事学 院。1908年 12月毕业后,加入了驻 印 度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当一名少尉排长。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 负重伤,差点送 命。其间 担 任过连长、旅 参谋、旅 参 谋 长等职务。1918年大战结束时, 任师 司 令部中 校一级参谋。

1920年 1月,蒙哥马利跨进坎伯利参谋学院的大门,同年12月毕 业后,参加过爱尔兰战争。1926年 1月,被调回参谋学院任教官。1930年,陆军部选派他担任步兵教令的重编工作。1934年被任命为奎达参谋学院的首席教官。1937年,调任第 9步兵旅旅长,因带兵有方,得到当时南部军区司令韦维尔的赏识。1938年 10月任驻巴勒斯坦第8师师长,参与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暴动,被晋升为少将。

1939年8 月,调回国内接任以"钢铁师"著称的远征军第3师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第 3师随同英远征军横跨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1940年 5月,德军闪击西欧时,他与法、比军 队并肩作战,多次击退德军的进攻,并组织了一次完美的敌前侧翼机动行动。在"发电机"行动中率部担任后卫,有效的掩护了英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他本人最后一批撤退,当他登上海军的驱逐舰时,该舰遭到了德军机枪的扫射。

回国后,英军重新武装了他的部队(重装备都丢在了敦克尔刻的海滩上),准备让其率领第3师和第1装甲师重返法国作战,这是当时仅剩的两支准备重新担任战斗任务的部队。但因法国投降未能成行。

1940年8月开始,先后任 第 5军、第12军军长。12月又升任东南军区司令,负责选拔、调整、 培养各级指挥官,严格训练部队,提高军事素质,时刻准备迎击德国的进犯。
    1942年 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 8集团军,被"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团击 败,退守埃及境内的阿莱曼地区。在英军濒临崩溃之际,丘吉尔于 8 月命他接任第 8集团军司令,与隆美尔对阵。他临危受命后,先在哈勒法山用一群新败之师击退了隆美尔的进攻,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于10~11月间向德军发动了阿莱曼战役,以20万英联邦的优势兵力,一举击溃隆美尔10万德意非洲军团,击毙、俘虏5万余人扭转了北非战局。随后,又挥师乘胜追击,协同美军将 德、意军队围歼于突尼斯。
有些人可能对蒙哥马利没有全歼隆美尔颇有微辞,但要看到,英军在此战中仅仅付出了阵亡和失踪4800人的代价,双方永久损失比例超过10:1。要知道,虽然隆美尔在兵力和后勤上处于不利态势,但他却有一条较为坚固的防线、高性能的装备以及高素质的部队可依赖。被对方以优势兵力击败并不稀奇,但双方的交换比例如此悬殊,放眼当时天下,有谁能够在隆美尔身上捞到这样的战果?
     1943年 7月,他率英军在西西里登陆。9~12月,协同美军实施意大利战役,进军意大利半岛。1944年1月,调任盟军第 21集团军群司令兼地面部队司令,参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计划制定工作。1944年6月,参与指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当登陆部队受阻于卡昂时,蒙哥马利果断变阵,让原本担任主攻的军英军承担消耗性攻势,造成磁石效应,将德军主力和大部分装甲力量吸引在英军周围,然后新上岸的巴顿的美国第三集团军从右侧空虚处形成突破,彻底击碎了希特勒的大西洋防线。尔后,率英、加军队转战法、比、荷、德。同年 9月,晋升为陆军元帅。

但随后在1944年9月的"市场--花园"战役中遭受到了挫折。这是他军事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冒险行动,若获胜,盟军则有在当月突破莱茵河,并于1944年内结束战争。若失败,也只是盟军的先头部队受损而已,无关大局。从当时的形势看来,这是一个胜算极高且战果极为巨大的赌局,是一次必要的冒险。可惜的是,由于盟军司令部情报工作的失误,在关键性的奈美根桥附近布置的两个党卫军装甲师没有被发现,而且美军的后勤支援也没有到位,导致战役失败。

1944年12月率部以轻微代价击退了德军的阿登反击战,1945年1月开始突破了莱茵河(美国第1集团军虽然在雷马根凭借运气占领了一座没有被及时暴破的桥梁,抢先渡过了莱茵河,但受阻于东岸桥头堡,无力东进),向德国北部腹地挺进,于 5月进入丹麦,并在那里接受了驻德国西北部的全部德军的投降。

蒙哥马利的问题在于他缺乏把突破变为突进的魄力,在这个问题上总是过于谨慎。有时即使有了巨大的优势,他能突破敌人防线,但不能决定性地消灭敌人,而是把敌人向后推。象阿拉曼战役以后,和"市场-花园"作战(即电影"遥远的桥")就是如此。在这一点上,他与朱可夫无法相比。所以我把他列为第二位。巴顿很看不起蒙哥马利,不过蒙哥马利对巴顿本人倒没什么恶意,只是把他们之间的竞争看作是事业上的竞争。

纵观蒙哥马利的指挥艺术,他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从来不主张进行不必要的冒险,有时候甚至小心得过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没有进取心的将领,"市场--花园"战役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的谨慎是建立在日不落帝国已经夕阳西下的前提下,国家的人力资源已经非常宝贵,不能象苏德美那样肆意的挥霍官兵的生命。所以他必须谨慎,必须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利益。即使做不到"零伤亡",也会让每一个牺牲都会换回尽量丰厚的回报。与动辄损失几万几十万部队的苏德美相比,蒙哥马利部下的损失实在是微不足道。以巴顿的第三集团军为例,1944年8月,在夺取梅斯和萨尔的战役中,一共损失了4.1万人,而蒙哥巴利的英国第21集团军群(下属英国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从1944年6月至8月,总损失也才这么多。英国有好几条战线,而又没有美国苏联那样无止境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经不起大的损失,所以蒙哥马利必须把每一步行动都经过精心策划,务求把损失降到最低。就好象一个穷家庭,给了儿子很多钱让他出去闯荡,这个儿子自然就会格外珍惜这些钱的。

同时,蒙哥马利还拥有难得的自我牺牲精神,在变化超过计划时,他可以用自己的牺牲,换取盟友得到更大的战果。诺曼底登陆后没有及时占领卡昂城,而是改为"在卡昂附近回旋",吸引德军主力,以便美军在南翼达成突破。包括巴顿,布莱德雷在内的盟军将领都说,这是蒙哥马利为他无能攻占卡昂所找的借口。我确实相信,即使蒙哥马利真想占领卡昂,他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借口也好,应变计划也好,确实不失为上乘的变招:德军主力和全部的装甲部队都集中在英军周围,美军在7月份发动"眼镜蛇"作战,突破德军防线,达成了突进。应该公允地讲,蒙哥马利是战略上和阵地战的高手,连隆美尔也承认这一点。

总而言之,蒙哥马利是一个积极的人,他精力充沛,思维敏捷,非常善于进攻,特别能打攻坚战,在防守上也有一定的建树,他最擅长的就是利用整体实力优势压垮对方,而自己仅付出轻微的代价。所以,在高中锋这个位置上,他应该是最佳人选。

但蒙哥马利的问题在于他缺乏把突破变为突进的魄力,在这个问题上总是过于谨慎。有时即使有了巨大的优势,他能突破敌人防线,但不能决定性地消灭敌人,而是把敌人向后推。表现在足球场上,就象是一名强壮的高中锋,总是能够出现在对方的致命区域活动,通过自己的拼抢和冲击将对方的防线搅得七零八落,但就是进球数不多,很多情况下得势不得分,不能锁定胜局,只能发挥牵制性作用。因此,他需要一名得分能力超强的搭档弥补其不足,这人就是:

0

主题

0

回帖

5400

积分

游客

积分
54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2、超级射手:11号科涅夫
这里的超级射手就是那些综合素质最为全面的前锋,他们有身体有速度有技术有意识,还拥有超强的得分能力,他们往往是球队的进球机器,也是对方防守队员的恶梦。巴蒂斯图塔、罗纳尔多、舍甫琴科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这里我给出的人选是科涅夫,从莫斯科城下一直打到柏林的主。

科涅夫(1897.12.28~1973.5.21)苏联元帅(1944),军事家。生于洛杰伊诺村(今属基洛夫州波多西诺韦茨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1916年应征入伍,从训练队结业后被派往西南方面军炮兵营,为下士。复员后,1918年在尼科利斯克市(沃洛格达省)参加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工作。国内战争开始后参加红军,历任装甲列车政委、步兵旅政委、师政委、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政委,积极参加平叛和对日本干涉军作战。内战后任步兵军政委和师政委。1926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1934年,科涅夫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出任师长。1937年9月升任军长,率部在蒙古边界与日军作战。在此期间,科涅夫锋芒初露,训练方法得当,作战指挥得力,要求部队严格,显示出优秀的军事指挥素质。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北高加索军区奉命组建第19集团军,科涅夫任司令,编入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1941年7月初,第19集团军转隶于铁木辛哥西方方面军。科涅夫率部在维捷布斯克方向对优势德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作战和反突击。7月至9月初,科涅夫率部参加斯摩棱斯克交战。与卢金、罗科索夫斯基一道,有效的阻击了德军的进攻。

1941年9月11日,科涅夫晋升为上将。翌日,出任西方方面军司令。但在随后的维亚兹马战役中,缺乏大局观,没有意识到德军钳型攻势的严重性,导致60万红军被围歼,他自己也险些被斯大林治罪。

1941年10月,科涅夫转任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在莫斯科西北方,新组建的加里宁方面军在兵力兵器方面都劣于与之对阵的德军,但科涅夫仍率部以顽强积极的防御,成功地阻止住德军在谢利扎罗沃和托尔若克方向的进攻。
在莫斯科城下反攻中,科涅夫率部由防御迅速转进攻,实施加里宁战役,解放加里宁,向前推进60-120公里,重创德国第9集团军主力,使西方和西北两个战略方向的直接联系得以恢复,加里宁方面军、西方方面军、西北方面军的协同有了保障。随后,1942年1-4月在维捷布斯克方向向前推进了250公里,是所有反击部队中突击得最远的。

1943年1月,科涅夫被任命为西北方面军司令,率部参加了列宁格勒解围战,虽然没有完全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但却在列宁格勒外围打开了一个通道,为困守孤城的英雄们送去了宝贵的支援。

1943年6月23日,科涅夫被任命为草原方面军司令,统帅5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1个步兵军、6个独立坦克军和3个骑兵军。在1943年7月4日开始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南部的形势一度告急,草原方面军所属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及另2个军开赴普罗霍罗卡夫投入战斗,第5坦克集团军给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以粉碎性打击。苏军的大规模反攻于7月23日开始。8月3日,科涅夫指挥草原方面军与沃罗涅日方面军协同作战,仅用2天时间就攻占别尔哥罗德, 8月23日,解放哈尔科夫。草原方面军战功卓著的兵团被授予"哈尔科夫"荣誉称号。8月26日,科涅夫晋升为大将。

1943年10月20日,草原方面军改称第2乌克兰方面军,进抵基洛夫格勒和克里沃罗格接近地。接着参加苏军在右岸乌克兰举行的战略进攻,并单独实施了基洛夫格勒战役。1944年1月5日,科涅夫集中优势坦克兵和步兵突然向基洛夫格勒发起猛攻,于1月7日消灭了德军5个师(内含2个装甲师),从而由南面对卡涅夫突出部的德军集团进行了深远的包围。

1944年1月进行的科尔逊--甫琴柯夫斯基科涅夫战役中,科涅夫在道路泥泞的困难条件下作出重大的部署变更,隐蔽而迅速地将主力向北调动,造成了主攻方向的兵力优势和突然性。1月24日,科涅夫部从东面发起进攻,迅速突破德军防线,与瓦图京的乌克兰第l方面军急速对进,并于28日在兹韦尼戈尔罗德卡地域与瓦杜丁部汇合,完成了对德军科尔松一舍甫琴柯夫斯基集团的合围,歼灭德军10个师。这是继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军进行的又一次歼灭战。

乌克兰战役结束后,由于瓦杜丁大将于1944年4月15日因伤逝世,根据朱可夫的建议,科涅夫元帅在5月份接过了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指挥权。7月14日,科涅夫发动了史称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的攻势。科涅夫在这次战役中再次显示了他的能攻善战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干。他大胆地将方面军编成内9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集中在主要突击方向,对敌形成强大优势。苏军强大的坦克兵团在强大的步炮协同下,以雷霆万钧横扫德军,仅在7月份的作战中,就毙、伤、俘敌20余万,彻底打垮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并且跨过维斯瓦河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

1945年1月,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科涅夫第1乌克兰方面军和朱可夫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并肩向德军发起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科涅夫率部奉命向纵深近500公里的奥得河进军,首先歼灭凯尔采一拉多姆斯科一带的德军,然后挺进奥得河,攻占西里西亚工业区,为进攻柏林创造条件。

    科涅夫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给德军造成的假象是主要突击将从维斯瓦河东岸的克拉科夫开始,从而成功地保证了桑多梅日登陆场这一真实主攻方向的战术突然性。1945年1月12日,科涅夫命令用大炮进行猛轰,并命令1个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从桑多梅日登陆场出发,直捣凯尔采,3天后即予攻克。同时,左翼集团军也抓住战机开始向西里西亚发起进攻,第60集团军占领了克拉科夫,消灭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1月23日,科涅夫部抵达奥得河和西里西亚工业区。这时,科涅夫命令第3坦克集团军从奥珀伦抄西里西亚德军的后路,形成包围德军的态势,迫使德军撤退。这样,西里西亚工业区才免遭破坏。1月25日,第l乌克兰方面军全部集结在戈贝尔至奥珀伦的奥得河一线,和朱可夫的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一样,摆好了向柏林进攻的阵势。

     1945年4月16日,柏林战役开始,科涅夫和朱可夫同时开始行动。第二天,在实施大规模空中轰炸和地面炮击之后,科涅夫就跨过尼斯河,长驱直入德军的防御纵深推进。朱可夫在泽洛高地被德军挡住了去路。科涅夫行动神速,重新部署2个坦克集团军并征得斯大林同意,向北挺进,直捣柏林。此时,科涅夫充分发挥了机动装甲部队的威力。4月20日,他的2个坦克集团军打到吕肯瓦尔德,切断了德国两个集团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又与朱可夫的部队在柏林东南会师,并包围了德国第9集团军的13个师。4月25日,科涅夫的第4近卫坦克集团军与朱可夫的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会师,把柏林的德军卫戍部队团团围住。同时,科涅夫命令第5近卫集团军向西面的易北河进军,并于4月25日与美军在托尔高会师。科涅夫随后奉命消灭柏林东南被围的德军,其余部队则夺取德累斯顿,并与美军在克姆尼茨会师。

这时,科涅夫又奉命火速向南进军,攻占布拉格。科涅夫统率坦克兵团和步兵兵团3昼夜就完成100-200公里的行军,进到德累斯顿西北的出发地域,从北面与第2乌克兰方面军和第4乌克兰方面军会合,包围布拉格之敌,德军被迫投降。5月9日,科涅夫部攻占布拉格。

  科涅夫元帅战争开始时是集团军司令员,但很快就在众多的集团军司令员中脱颍而出。1941年底,他就成为红军最重要的方面军--西方面军司令员。从这时开始直到战争结束,科涅夫始终担任主要方向上的方面军司令员。这在红军中是十分罕见的。
科涅夫用兵的精髓所在,一是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在最重要的地段果断地集中兵力,组织快速、猛烈和突然的毁灭性打击。举世公认他是位善于进攻的"突袭天才"。在每次战役中,为达到重要地段上兵力兵器数量上的优势,科涅夫宁可其他地段承担些风险也在所不惜。二是重视诸军兵种的合成突击。科涅夫集中兵力不仅注重数量上的优势,更重视诸军兵种整体力量的发挥。他认为把步、炮、坦、空多种力量融合为一体产生的新力量,已不是他们自身力量相加的总和,而是化学性的裂变、聚变反应,是夺取现代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三是强调在短时间内,给敌以毁灭性打击。他认为,只有在短时间内猛烈突击,优势兵力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并保证迅速地向其他地域机动兵力兵器,创造新的胜利。

除此之外,他还善于独立自主地运用指挥权,不唯上,不为"条条框框"所限,善于把握关键环节,总能驾驭战役向着预定的胜利方向发展。他指挥的部队,从莫斯科城下一直打到攻占柏林,然后还能继续南下作战,解放了上百座城市,特别擅长打歼灭战,歼灭的德军及仆从国部队约有200万,其战果在所有盟军之中也是最显赫的。

科涅夫就如同足球场上的超级射手,他在防守上也许表现得不够出色,但在进攻上绝对是对方的终结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屡屡使出能够决定战役胜负的必杀技,有他这样的前锋与蒙哥马利搭档,何愁强虏不克?

0

主题

0

回帖

5400

积分

游客

积分
54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3、 中场组织者:10号 麦克阿瑟

再牛的前锋也得有中后场支援,能够从本方禁区带球突破对方N名队员的防守到对方禁区并打门成功那是奇迹,但这世界上大家不会总是指望奇迹吧?所以,在两名主力前锋身后,还有得一名中场组织者为他们做球,必要时也可以自己进球得分。踢这个位置的球员,优秀的控球技术只是基本功,最关键是要拥有宽阔的视野、良好的大局观和准确的分球能力,能够把球在正确的时间送到正确的位置。马拉多纳、齐达内便是其中的翘楚。
在这个位置上,我的人选是老将麦克阿瑟--一个比马歇尔更老的家伙。队员比主教练还老,真的很新鲜,但并非不可能。当年1959年6月出生的安切洛蒂到AC米兰担任教练时,发现有名队员真的比他还老--1959年4月出生的维尔乔沃德(这里小小的演义了一下,大家千万别当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 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

他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的军人家庭。1889年,麦克阿瑟考入西点军校。在校期间刻苦攻读,4年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赴菲律宾任美军第3工兵营少尉。1917年,美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各州国民警卫队抽调人员组成第42步兵师。麦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师参谋长,晋升为上校,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他升任旅长、代理师长等职务,获得准将军衔。两次大战中都以将军军衔参战的人我只记得两个,老麦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新西兰师的弗来堡。1919年6月,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任内整顿纪律,增设课程,主张训练要着眼于未来战争,推行现代化军事教育。1925年,麦克阿瑟晋升为少将,先后在亚特兰大和巴尔的摩任军长。

l927年秋,麦克阿瑟出任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率美国代表队参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并获得冠军。陆军参谋长为此致电祝贺:"你不仅获得了美国人决不撤退的美誉,而且获得了美国人深知如何获胜的光荣。"此后,麦克阿瑟调任驻菲律宾美军司令。1930年11月,麦克阿瑟接受上将临时军衔,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35年,麦克阿瑟的陆军参谋长任期届满,以少将军衔调任菲律宾总统奎松的军事顾问。1936年8月,获得菲律宾元帅军衔。

1941年7月,华盛顿下令将菲律宾陆军与驻菲美军合并,将麦克阿瑟转服现役,晋升为中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部司令,下辖温赖特指挥的第1军和帕克指挥的第2军。12月8日,日军继偷袭珍珠港之后,对菲律宾发动进攻。由于麦克阿瑟判断错误和处置失当,驻菲律宾的美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部被毁,空中防御能力丧失殆尽,再加上美菲军兵力有限.装备低劣而缺乏训练,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麦克阿瑟于12月24日和26日将美菲军司令部迁往科雷吉多尔,所有部队则从马尼拉撤往巴丹半岛固守,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麦克阿瑟晋升为上将。1942年1月,日军进占马尼拉。日军随后多次进攻巴丹半岛,但未能成功。3月.得到增援的日军向孤立无援的巴丹半岛等地的美菲军发起攻势。美国政府为避免麦克阿瑟成为俘虏,命令他将指挥权转交温赖特并赴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指挥该区盟军作战。3月11日夜,麦克阿瑟在从科雷吉多尔登上鱼雷艇离开菲律宾之前,发誓"我还要回来"。4月9日,巴丹美军及菲律宾军约75000人被迫向日军投降。5月6日,巴丹陷落后转移到哥黎希律岛指挥作战的温赖特被迫请求投降,并于次日通过马尼拉广播电台命令所有美菲军队投降。

抵达澳大利亚之后,麦克阿瑟率参谋长萨瑟兰先将司令部设在布里斯班,后又前移至莫尔斯比港。旨在稳住莫尔斯比,与日军在欧文•斯坦尼山那边决战。中途岛战役之后,日军陈兵新几内亚,企图通过直接攻击而夺占米恩湾,通过侧翼运动而攻克莫尔斯比港。麦克阿瑟对此作出正确判断,并制定出相应的作战计划。7月23日,在新几内亚展开首次地面作战。澳军经过激战而被迫退却。8月底.日军越过欧文•斯坦尼山峰,逼近莫尔斯比港。与此同时,进攻已被盟军据守的米恩湾的日军全军覆没。麦克阿瑟指挥盟军沿3条轴线向布纳-萨拉莫阿-戈纳地区实施反攻。1943年1月,经过6个月的激战,盟军胜利结束巴布亚战役。

自1943年起,麦克阿瑟就力主太平洋战场实施统一指挥,但这种主张因军种之间的矛盾而未能实现。1943年4月,麦克阿瑟根据破译的日军密码电讯,决定派出战斗机队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击落。麦克阿瑟的1943年最后进攻计划,设想从瓜达卡纳尔和巴布亚同时发动进攻,保卫新几内亚东北部和所罗门群岛,集中力量收复拉包尔,盟军采用麦克阿瑟的越岛战术,基本实现上述作战计划。

1944年9,麦克阿瑟所部盟军在摩罗泰岛和帛硫群岛登陆作战,发动了菲律宾群岛战役。10月,盟军以登陆莱特岛开始从棉兰老岛到吕宋岛的跃进,并始终得到美国陆军航空队和美国海军第3舰队的支援。10月20日,麦克阿瑟率部在莱特岛登陆之后,在菲律宾总统的陪同下,从广播车上激动地宣称:"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1944年12月,麦克阿瑟晋升为五星上将。l945年1月,盟军于10 日开始在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湾登陆,29日在巴丹半岛登陆,夹击日军山下奉文部。直到3月,盟军才经激战而攻克马尼拉,占领巴丹半岛,收复科雷台多尔。3月2日,麦克阿瑟乘坐鱼雷艇象征性地回到科雷吉多尔。日军山下奉文顽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1945年4月,麦克阿瑟受命指挥太平洋地区所有美国陆军部队的作战行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麦克阿瑟则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9月2日,盟国在"密苏里号"军舰举行受降仪式,麦克阿瑟出场代表盟国签字受降。

麦克阿瑟出身将门,父亲老麦克阿瑟是1898年美西战争中的名将,曾任驻菲律宾军事总督。一战前后好几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他的门生,这让小麦克阿瑟在仕途上得益不少。麦克阿瑟本人少年早慧,在西点军校的4年里有3年名列第一,毕业的时候还是学员队长(大概相当于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吧)。据说西点军校校史上毕业时既是第一名,又是学员队长的,只有3人而已。一个是麦克阿瑟,还有一位没有在军界闯出名堂,再一位就是南北战争时的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李也是被美国人视为军事天才的人。大多数名将早年在军校的成绩都不怎么样,少年早慧倒是不多。

麦克阿瑟的军事才华集中体现在一个"奇"字,出奇制胜是他成功战例的特点,也是我挑选他的原因。换句话说,美军陆军高级将领大多比较中庸,最拿手的便是利用兵力与火力优势击垮对方,象这样善于出奇兵的,只有他和巴顿比较突出。太平洋战争中,"跳岛作战"是他的拿手好戏,这反映了他在战略概念上的冒险和创新。这种战略充分发挥己方的海空机动优势,既减少伤亡,又让大批日军无用武之地,加速战争胜利的进程,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这些成果也是建立在美国海空力量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又拥有天量的运输力量可以供部队任意机动的基础上的。

除了二战中的表现,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则是麦克阿瑟在战役层次上指挥艺术的颠峰之作。上从朝鲜半岛的地理,仁川的位置,战场形势,和美军驻日本的后备兵员看,预言仁川登陆是很简单的事。相信许多网友都能做到。但是如果对登陆战这一作战样式的脆弱性,对仁川的潮汐水文资料有更深了解,就马上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也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强烈反对该作战计划,以前朝鲜人民军守备松懈的原因,这才是关键所在。麦克阿瑟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明明了解这些不利条件,了解必须承担的风险,和所有人的反对,但他利用了对手心理上的弱点,不顾一切反对意见而去冒这个险,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其中体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自信都是超人的。以美国的军事优势,换别人指挥要击败朝鲜人民军都不难,但麦克阿瑟如此胜法,却是太漂亮了。

除了军事指挥艺术,麦克阿瑟还是出色的教育家和军人政治家。他在二十年代是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担任校长时正是西点军校经历大变革的时代,他给军校带来的活力和进行的教育改革到现在还有深远影响。日本投降以后,麦克阿瑟作为盟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实际是日本的太上皇。他对日本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制度,从选举权到新宪法。虽然此人反共而且改造的是中国的世仇日本,单就他的工作而言,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但麦克阿瑟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和他的天才一样明显。主要来说就是防守不过关。他打过不少本可以避免的败仗,象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的空军被日军奇袭毁在地面上,象朝鲜战争第一第二次战役。这些战役的失败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基本上都是因为老麦自己的疏忽,对防守和部队间互相保护的轻视所造成的。因此,他可以为作一名优秀的助攻型球员,可以成为一名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进攻组织者,但还无法成为球队的核心。
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糟糕,麦克阿瑟是一个骄傲的人,但骄傲过了头,就是骄横。他自视甚高,处事又不懂得圆滑,所以一生中树敌无数,甚至连杜鲁门他都不放在眼中,到后来被忽然解职,一点都不令人奇怪。

0

主题

0

回帖

5400

积分

游客

积分
54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4、 左前卫:7号 巴顿

这是一个中场位置,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一个攻守平衡的位置,踢这个位置的人,首先要体力充沛,在进攻时能够压上去,防守时能够撤得回来,另外就是能力全面,能攻擅守。不过,偏偏有一些球员,他们打破了这个框框,成为一各另类--极端的另类。比如说曼联队的左前卫吉格斯,虽然在防守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他在进攻上的表现,却并不比正印前锋逊色多少。

与他相似的也是一个老家伙--巴顿。

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1885. 11.11~1945.12.21)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加夫列尔一军人世家。1903年进入弗吉尼亚军校。1904年进入西点军校。在第一学年,巴顿因外语、数学成绩较差,留级一年。1909年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毕业后在骑兵部队服役.1916年作为J.J. 潘兴的副官参加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 1917年随美国远征军赴法参战。 同年11月负责组建美军第一个装甲旅,担任上校旅长。1918年 9月指挥该旅参加圣米耶勒战役。战斗中身负重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半个屁股被炸飞了。巴顿的这段经历,使他成为了二战美军将领中资历最老的战场指挥官之一,在二战同僚中,只有麦克阿瑟的资历比他更老,艾森豪威尔不过是个少校参谋,连马歇尔也不过是个中校师作战处处长。

1919年回国后在坦克训练中心工作。1932年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1935年任夏威夷军区情报处长。1940年7月任装甲旅旅长。12月晋少将,任第2装甲师师长。1942年任第1装甲军军长。同年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西部特遣部队司令,率部参加北非登陆战役,占领法属摩洛哥。

1943年 3~4月,他参加整装被隆美尔击败的第2军,并接替弗雷登道尔任该军军长;4月晋升为中将。5月,与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一道,迫降了北非的德意联军,俘虏25万人。同年 7~8月,指挥美军第 7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该岛首府墨西拿。

但在意大利战役期间,由于殴打伤兵,被舆论抨击,所以只能转任次要职务。1944年 1月,到英国就任美国第 3集团军司令。这是一支为了执行战略欺骗任务(刚毅行动)而组建的影子部队,对外宣称将成为登陆主力,但事实上只是一支只有司令部却没有部队的空壳,它的任务就是吸引德军的注意力,以便真正的主力--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能够顺利主力。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第 3集团军迅速完成了部队的组建,随巴顿进入西欧。在8月进行的"手榴弹"行动中,第3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所部配合下,进入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部,麾下自由法国第2装甲师解放了巴黎。随即协同盟军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9月1日,第3集团军渡过马兹河,距德国边境仅有60英里的距离,是所有参战盟军中突击得最远的一支。

在当年 12月开始的阿登战役中,巴顿应变神速,在24小时内即派出3个师向北进发,在3天之内让第3集团军调转90度,从南翼狠狠的打击了突进的德军,并突进巴斯托尼包围圈,拯救出了被围的101空降师。此次战役中,巴顿率领的第3集团军动作之迅速,运动距离之遥远,并且在短时间内出动兵力之多在美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的。

1945年 3~5月,巴顿率部突破德国"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突入德国腹地,进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德国投降后,由于巴顿错误的政治言论,调任第 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

巴顿是打机动战的高手,也是"美军斗士"(他的老上级潘兴的评价),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从他善于即兴指挥作战来看,他的确才华横溢。他战术理论素养不错,象林彪那样善于总结战术,这可以从他"我所知道的战争"一书看出来,那本书末尾专门有章节总结战术问题。在欧洲作战期间,巴顿向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提出过一个"必胜的计划",可惜未被采纳。从计划本身看来,巴顿在战略层次也有非常清晰的概念。

巴顿的问题在于他是专才,不是全才。巴顿进攻时善于冒有算计的风险,但不太善于打逆风仗,尤其是攻坚。西西里战役占领巴勒莫之后向墨西拿挺进中,巴顿也没有达成决定性的突破,虽然比蒙哥马利早到墨西拿,也没有太大意义。诺曼底登陆后,虽然巴顿的第3集团军形成了突破,但却对困守绝境的布列塔尼半岛的德军没有及时肃清。1944年秋梅斯战役屡次攻坚不下,伤亡太大。这其中有后勤跟不上的原因,这不能怪巴顿。但巴顿命令20军军长沃克(就是后来朝鲜战争前期的第八集团军司令)不惜代价强攻,则是一个战术错误,反映了他过强的优势意识。

综上所述,巴顿就是吉格斯那样的球员,虽然在防守和攻坚上没有太多表现,但却能够在边路开阔地带把对方搅得人仰马翻的牛人。

0

主题

0

回帖

5400

积分

游客

积分
54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5、右前卫:8号 罗科索夫斯基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中前场的攻击型球员太多了?两个前锋一个前腰再加一个攻击型前卫,都是重攻轻守型的人物,所以,为了攻守平衡,另一个边前卫就需要注意一下防守能力值了。

我给的人选是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1896年12月出生于波兰大卢基市,1968年8月(苏军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那天)在莫斯科去世。父亲是波兰火车司机,母亲是俄罗斯人,于是注定了后来的悲剧命运,如果他父亲是俄罗斯人或许柏林战役的指挥官就是他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参加了俄军骑兵部队,当了一名龙骑兵,当时在戈尔沃波尔(名字可能有错误)第五骑兵团当列兵,后来的苏联40年的大将秋列涅夫也在该部队。因为作战英勇获得三枚乔治十字勋章(第三枚没有得到,原因是当时命令下得太晚了,沙皇俄国已经不存在,而他也成为了赤卫军战士),并且成为军士。

后来加入赤卫军,当了赤卫队的小队长,骑兵连连长,1919年加入共产党。在国内战争中表现英勇无畏而且足智多谋,一直在乌拉尔以东地区作战,担任骑兵团团长,骑兵旅旅长(著名的乌博列维奇将军亲自提升)。国内战争后在外贝加尔地区服役,担任骑兵旅旅长。到蒙古担任过骑兵教官。25年进入列宁格勒骑兵高级首长进修班学习,同学中有后来赫赫有名的朱可夫、巴格拉米扬、叶廖缅科等。毕业后担任独立骑兵旅旅长,萨马拉无产阶级第七骑兵师师长,当时他的军长是铁木辛哥,朱可夫在他手下担任骑兵团团长、旅长。1929年作为独立骑兵旅旅长参加苏军同张学良部队在东北的作战,获得第三枚红旗勋章。后来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学习。1935年被授予师级,后担任第五骑兵军军长,由于工作出色被授予列宁勋章。

大清洗时候由于是波兰出生,而且长期在远东服役,于是被加上了波兰间谍,日本帝国主义内奸以及可笑的破坏骑兵训练等等罪名被投进监狱。曾经被假毙至少两次,要他交代同谋,他一概拒绝牵连任何人,而且在受到非人虐待时没有对生命失去信心。由于罗科索夫斯基为人很好,老上级铁木辛哥为他说了很多好话,而且他在监狱里一直不承认自己的"罪行",也没有乱咬人,更加没有自杀,加上运气比较好,在苏芬战争苏军不顺利时,斯大林决定放一些人出来,罗科索夫斯基就九死一生的活了下来,并且又穿上了军服。

1940年下半年,苏联开始组建机械化部队。基辅军区建立了几个机械化军。年底,罗科索夫斯基调离了骑兵部队,担任了基辅军区机械化第9军军长,并参加了苏联向比萨拉比亚的进军。

  1941年6月22日凌晨,卫国战争暴发。德军越过边界,分三路长驱直人。苏军作战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无法阻止德军的推进,全面败退。罗科索大斯基所部第9机械化军(属西方方面军)迅速投入战斗,并且不惜冒着受军法审判的危险,擅自打开军用仓库获得装备。在战斗中,罗科索夫斯基果断地作出决定,改变方面军司令部下达的计划,由进攻转为防御,以坚强的防御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他利用部分部队牵制德军的大部分力量,并伺机将主力调出包围圈。罗科索夫斯基在卢茨克以南的作战行动,为苏军组织基辅防御战赢得了时间,因而获得红旗勋章。

  1941年7月11日,罗科索夫斯基调任西方方面军第16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斯摩棱斯克交战(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再次显露出他的指挥才华。在这次交战中,罗科索夫斯基率部与卢金将军的第20集团军和科涅夫的第19集团军一道,一直扼守着斯摩棱斯克北部。同时,利用坦克和大地构成防御据点,直接向突破前沿防御后进入纵深地区的德军坦克开火。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防御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德军坦克在遭受惨重损失后被迫后退。罗科索夫斯基的这种反坦克防御战在莫斯科会战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战后制定的战斗条令中得到反映。

在之后的维亚兹马战役中,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防线仍然牢不可破。后来奉命科涅夫之命,将下属部队全部交给友邻第20集团军,然后再去维亚兹马接收另外几支新部队。科涅夫这个本来欠妥的决定却在无心之中救了罗科索夫斯基一次,就在他到达维亚兹马的时候,德军完成了对西方方面军的合围,超过60万苏军在包围圈中被围歼,科涅夫仅以身免,卢金将军重伤被俘。而罗科索夫斯基得益于先一步达到,趁合围圈还没有完全构筑时,率领司令部和其他一些临时收拢的部队--包括一个完整的步兵师突围成功。

1941年10月,罗科索夫斯基率领重建的第16集团军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在朱可夫的领导下,第16集团军顽强的阻了德军的进攻。在最困难的时候,罗科索夫斯基手下已没有任何预备队,形势危如累卵。朱可夫只能下令防守莫斯科西部和西北部的各个师每师抽调一个满员的步兵排转给罗科索夫斯基的第十六集团军,同时他命令罗科索夫斯基不得后退一步,那场著名的"我是西方方面军司令,总参谋部的命令无效,我的命令是不得后退一步,给我回到原来阵地上去!"争论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这点援军虽然在平时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关键时刻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九四二年三月,当苏军的莫斯科大反攻已经告一段落,在中部战场上,苏军开始全面进入修整时,罗科索夫斯基却意外地受了重伤,一发德国炮弹正好在他的司令部外面爆炸,弹片打破了窗户,击中了他的背部,这使他退出战场两个多月之久。伤愈归队后不久,罗科索夫斯基于七月初被召集到莫斯科,在那里他被任命为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

  1942年10月初,罗科索夫斯基任顿河方面军司令,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他带领方面军同保卢斯所部第6集团军展开激战,德军被拖得疲惫不堪。11月下旬,苏军由守转攻,包围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的一部。为顺利地歼灭被围德军,苏联最高统帅部对部队进行重新部署,取消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将其部队划归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罗科索夫斯基以德军防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集中大量的大炮,从两个方面分割德军,从1943年1月中旬开始,经过20天的激战,全歼被围德军30多万,俘虏保卢斯元帅。

一九四三年五月以后,对于苏联来说,德国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发动进攻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被赋予防守突出部北部的任务。面对德军的进攻,罗科索夫斯基精心地设计了防御,他共设立了六道防线,其纵深达一百五十~一百九十公里。在如此严密的防御下,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九集团军的攻击从7月4日开始后不到一周就宣告失败。七月十五日,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会同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发动了反攻,到八月五日,苏军完全占领了奥勒尔突出部,从而最终解除了德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威胁。

8月26日,中央集团军开始了"向第聂伯河的赛跑"。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在一个月时间里前进了三百公里,抵达了第聂伯河并在河对岸占据了立足点。10月至11月,罗科索夫斯基以戈麦尔市为目标,成功地夺取了这个重要的城市,突破了德军的第聂伯河防线,重创了德第二集团军,并且为下一步苏军的白俄罗斯的主攻占据了一个十分有利的进攻出发点,

1944年6月24日,白俄罗斯战役开始,拥有最大兵力的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开始进攻,激战5天,在200公里正面上突破德军防御,围歼德军博布鲁伊斯克集团,向纵深推进110公里。这一辉煌战绩受到最高统帅部的高度赞扬,罗科索夫斯基被授予苏联元帅的最高军衔。

到7月16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各集团军已前出至斯维洛奇河、普鲁扎内一线,12天前进150-170公里。白俄罗斯战役于8月底结束,苏军给德"中央"集团军群以毁灭性打击,向西推进了500-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领土,以及立陶宛部分领土和波兰东部。

  1945年1月13日,苏军大本营发动了西进德国的东普鲁士战役。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战役开始后的第二天发起进攻,6天后攻入东普鲁士境内,占领许多防御支撑点,1月底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合力消灭了乌祖里地区的德军。苏军将东普鲁士德军分割成三个孤立集团,德军防线崩溃。

离柏林咫尺之遥的罗科索夫斯基被调任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这一度引起他的不满,不过最终还是服从了斯大林的决定,然后他率部进驻东普鲁士和波兰北部交界的奥德河上游--斯德丁地区(现波兰什切青市)。4月4日,罗科索夫斯基彻底击溃德军余部,解放了东波美拉尼亚,消除了进攻柏林的苏军侧翼威胁,为攻占柏林创造了有利条件。4月16日,苏军发动攻占柏林的战役。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同时向柏林发起进攻。罗科素夫斯基受命向西方方面前进,包围德军坦克第3集团军主力,分割柏林地区德军集团。4月26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部队占领了德国大城市斯德丁。此后罗科索夫斯基各部以每天平均25-30公里的速度推进,5月2日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5月3日,潘菲洛夫的近卫坦克兵与蒙哥马利的英国第2集团军会师。

  柏林战役于5月2日结束。8日,德军向苏军和盟军远征军投降,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结束。 6月24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获得了他军人生涯的最高荣誉,斯大林命令他指挥了莫斯科红场上的反法西斯德国胜利的阅兵式。

罗科索夫斯基是一个才能全面的人,他是在战争中最早进入状态的苏军将领之一,在战争的第一天便率部投入战斗,在战争中一直表现稳定,在基辅、斯莫棱斯克、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他顽强的防守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了战局,始终是德军不可逾越的防线,而且从来没有被突破过。无论情况多么糟糕,他总是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陷入混乱或疯狂之中。他在防守上面的能力,已经经受了实践中最为严酷的考验。

在战略反攻阶段,他也表现优异,是第一个完整进行了歼灭战的苏军将领,并且在战略反攻中,他和科涅夫一样,能够抓住关键,控制好节奏,能够战胜一切对手。当代的俄国历史学家认为罗科索夫斯基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从不犯错误(这里指的是严重的、不可挽回的错误),他打赢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战役,同时作为一个军人,他恪守军人的道德,他十分关心和体贴他的下属,他身上没有另一个苏联著名将领朱可夫的所有的那种粗暴和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的毛病,比如如果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柏林战役,就绝不会发生在泽洛高地的那种惨重损失。所以在他更能得到苏军上下的普遍尊重。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被认为是"具有朱可夫的能力却没有朱可夫的缺点,如果能掌握朱可夫所具有的权力,他的作为当不在朱可夫之下。"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曾组织德国高级将领们纂写他们在二战中的经历,当向他们问及谁是苏联最杰出的战地指挥官时,绝大多数德军将领所提出的名字是罗科索夫斯基。当代最著名的二战东部战场专家David Glantz 上校在他的著作中对苏德双方将领的态度都相当严厉,即使对于著名的朱可夫和曼斯坦因都时有微词,但他对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则推崇备至。象这样同时得到各个方面很高评价的将领是不多的,

除了这些,罗帅还是一个身材高大、容貌英俊的人,虽然他已经娶了彼得罗夫娜为妻,并育有两个女儿,但并不妨碍他成为花边新闻的中心,在这里不免要多写一段了。

第一篇是斯大林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对话:
斯大林: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您认为瓦连京娜.谢罗娃是谁的妻子?
罗科索夫斯基:是西蒙诺夫同志的,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唔,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段对话要是不看背景,还是有些莫名其妙,那我们再看第二篇的事。是斯大林和贝利亚的对话
贝利亚曾向斯大林告密说,谢罗娃去前线探望罗科索夫斯基,并一直在司令部内留宿。斯大林羡慕不已:"谢罗娃?是那个美丽的女演员吗?她真是美若天仙。"
贝利亚插话说:"但元帅的声誉会因此一落千丈,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斯大林喃喃自语:"我们该羡慕,贝利亚同志,我们该羡慕才是!"
他突然回过神来:"罗科索夫斯基的妻子哪去了?"
"我会查清的,她大概撤退到后方了。"
"赶紧找到她,用飞机送她去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让她跟谢罗娃去争吧,看谁去谁留。"
这上面说的是罗科索夫斯基的故事,在二战时期他爱上了谢罗娃,谢罗娃是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的妻子,但是两者依旧保持着情人关系,这件事就连斯大林都惊动了,不过没想到一直被认为是专横的暴君斯大林对于这种事也只有找夫人来帮忙,还开这种玩笑:"我们该羡慕,贝利亚同志,我们该羡慕才是!"实在有趣的很.
现实中有这样的球员吗??啊哈,当然有的。那位绯闻不断的前曼联帅哥贝克汉姆,是不是与其有几分神似?哈哈哈哈!

0

主题

0

回帖

5400

积分

游客

积分
54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7、 清道夫:5号 莫德尔
莫德尔(l891-1945)

沃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1891-1945),1891年1月24日生于德国马格德堡附近的根廷。父亲是音乐教师。1909年,莫德尔从瑙姆堡中学毕业,到帝国陆军第52步兵团服役。次年晋升为少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先在西线作战,参加过凡尔登战役,曾数次负伤而获一级铁十字勋章,后调入总参谋部工作,而这对没有进过军事学院的莫德尔来说,实在是一种殊荣。大战结束后,赴东普鲁士的第2步兵团任职。在此期间,莫德尔晋升很慢,到1932年11月才成为中校,却写了一本关于格奈瑟瑙元帅的著作。1934年10月,莫德尔晋升为上校。
希特勒上台后,莫德尔很快成为狂热的纳粹信徒,经戈培尔介绍而受希特勒接见,并得到赏识和重用。1935年,他从国防部陆军训练局局长之职调任陆军技术局局长,负责重整军备技术问题。他曾到苏联访问,交流研究军备问题。1938年,莫德尔晋升为少将。
1939年,莫德尔担任第4军参谋长,在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参加波兰战役。波兰沦陷后,调任第16集团军参谋长。1940年5月,随部参加进攻西欧的战役,在A集团军群编成内从特里尔附近突破法军防线,于6月15日占领凡尔登。11月,因战功晋升为中将,不久又调任第3装甲师师长,驻扎东线准备入侵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后,莫德尔率部在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群编成内迅速突破布格河、别烈津纳河和第聂伯河,占领博布鲁伊斯克,参加了比亚威斯托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大合围。1941年9月15日,莫德尔的装甲师作为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不顾跟进的步兵而大胆穿插,在洛赫维察与第1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第9装甲师会合,将50多万苏军封闭在基辅附近的合围圈内。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一次合围,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阵亡。莫德尔因而获得铁十字骑士勋章,并晋升为装甲兵上将。10月,莫德尔升任第41装甲军军长,在霍特第3装甲集群编成内参加"台风"战役,从伏尔加河上游进攻莫斯科,但在莫斯科城下接连受挫。这年冬季,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实施局部反攻,德军失利,中央集团军群北翼第9集团军被包围,集团军司令因病不能理事。1942年1月,莫德尔接任第9集团军司令职务。这是他第一次受命于危难之时。到任之后,莫德尔设法极大地鼓舞士气。2月5日,他在奥列尼诺和勒热夫附近同友军一起从东西两面向包围他们的苏联第29集团军发起进攻,反过来包围该部并予歼灭。此役使莫德尔在德军中被视为"转危为安"的将领,因而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1942年7月,莫德尔在瑟恰夫卡西部地区进攻苏军防线的突出部,重创苏联第39集团军。11月,在朱可夫亲自指挥的火星行动中,莫德尔指挥德军以顽强的防守和完美的机会,以损失4万人的代价给红军造成了50万人的损失,这是朱可夫唯一的一次战略性受挫。

1943年7月4日开始的库尔斯克战役,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向苏联中央方面军发起进攻。由于苏军已获悉进攻的发起时间,德军未达到战役突然性,进攻锐势大减,人员伤亡惨重。7月12日,苏军实施反攻,莫德尔被迫率部(包括受其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退守布良斯克附近。但在当年苏军的秋季攻势中,莫德尔拒绝执行希特勒让其固守每个阵地的命令,又从迭斯纳河后撤到索日河的"美洲豹"防线,免遭被歼厄运。并击退了罗科索夫斯基的进攻。

1944年1月,苏军对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发起强大攻势,卢加地段的德军一败涂地。希特勒以擅自撤退为由,将屈希勒尔撤职,任命莫德尔为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采取"盾与剑"方针,有目的地撤退,为将来反击争取时机,从而暂时稳定了列宁格勒方面的战局。莫德尔因而再度赢得希特勒的信任,被称为"防御勇士"并晋升为元帅。3月30日,希特勒解除曼斯坦因南方集团军群(后改成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职务,让莫德尔接任。莫德尔很快以坚定的决心、周密的措施、果断的行动在喀尔巴阡山和东加里西亚成功地建立起一条联贯的防线,阻止了苏军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的攻势。
6月,苏军实施代号"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突破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德军的37个师有28个师被消灭或投降。希特勒急忙撤掉布施之职,让莫德尔接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于是,莫德尔成为德军第一个同时指挥两个集团军群的元帅,足见希特勒对莫德尔的信任。
莫德尔果然不负所望,不等希特勒答应的援军到达,便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抽出几个装甲师调到中央集团军群的战区,在东普鲁士接近地、那累夫河和维斯杜拉河一带建立绵亘的防御正面,并歼灭孤军深入的苏联第3坦克军,再次暂时稳定了防线。莫德尔被希特勒誉为"东线的救星",在德军中以"元首的消防队员"而著称,获得栎树叶双剑钻石勋章。
然而,莫德尔无力改变整个战争的结局。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大踏步向法国腹地挺进。希特勒于8月17日调莫德尔接替克卢格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兼B集团军群司令。这时,盟军正向法莱斯进攻,准备合围德军。莫德尔立即采取措施,在盟军合围前将部分德军撤出,免遭灭顶之灾。9月3日,莫德尔被免去西线德军总司令职务,留任B集团军群司令。
12月,战争已逼近德国本土,希特勒为挽回颓势,决定孤注一掷,在阿登地区发动大规模反击。16日,莫德尔率部执行"守卫莱茵"计划,在芬纳高地和卢森堡北部之间地带发动阿登功势。莫德尔虽然反对这个"轻率"的行动,却一反常态,怀着对希特勒的忠诚而坚决执行作战命令。初时,德军取得一些进展,将美国第106步兵师两个团围歼在施内-艾菲尔山。12月22日,巴顿的美国第3集团军开始反攻。盟军夺取了制空权,对德军运输线进行地毯式轰炸,瘫痪了德军供给,使其机动性顿时消失。至1945年1月末,德军被全部赶到原进攻出发阵地,阿登作战遂告失败。
阿登战役结束后,盟军推进极其迅速。1945年4月,莫德尔所部被盟军合围在鲁尔工业区。莫德尔没有执行希特勒关于炸毁所有工厂的命令,下令属下32万德军向盟军他投降。自己走向司令部旁一处小树林中自杀。

总的来说,莫德尔没有麦克阿瑟那么华丽的创造力,也没有曼斯坦因那样的雄才大略,在进攻上也没有太出色的建树,他的才能就主要体现在防守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他的防守都极为顽强,那种既狠又韧的防守方式,甚至连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巴顿、蒙哥马利这样的牛人都曾在他面前吃过亏。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表现得最出色的时候,也正是德国进入下坡路的时期,从1942年开始,由于出战局的失望,不少德军将帅开始心生异志,有的开始消极怠工,有的更是想要谋反夺权,而莫德尔却能始终如一的坚持战斗在最前线,一次又一次的疲于奔命,一次又一次的挽救危局。"元首的消防队员"这个称号的确恰如其分。如果不是他的努力,很难说德国是否能够撑过1944年。
聪明人知道南墙在何处,他们根本不会遇上;普通人看得见南墙在何处,他们遇上南墙可以绕着走;愚人既不知道也不去看,但也知道撞了南墙后应该回头。而莫德尔,则有那种撞穿南墙的勇气和决心。这种在绝境中尚能创造奇迹的能力,除开政治路线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确能够获得很多人的敬佩。

0

主题

0

回帖

5400

积分

游客

积分
54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8、自由人:4号 朱可夫
自由人这个概念应该是创立于70年代的德国,说通俗一点就是拥有强大攻击力和广阔活动区域的中后卫。与普通后卫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完成防守任务,而且还要不失时机的前插参与进攻,甚至得分锁定胜局。与那些助攻能力较强的边后卫不同,自由人的位置在防守压力更大且对方防守更为严密的中路,要完成防守任务就已经够麻烦了,何况还要助攻?所以优秀的自由人比其他位置的球员都难找,继贝肯鲍尔之后我只发现了一个人:马特乌斯。

与之相对应的,当然就是红军的不败战神--苏联元帅朱可夫。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1896.12.1(俄历11.19)~1974.6.18,苏联元帅(1943.1.18),伟大的军事家、统帅,四次苏联英雄(1939.8.29,1944.7.29,1945.6.1,1956.12.1)。

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俄历11.19)出生在卡卢加省斯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1915年8月,朱可夫应征入伍,进入骑兵部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前线和德国人打了近两年的仗,被提升为下士,获得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

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他参加了红军,加入莫斯科骑兵第1师第4团。1919年3月1日,他被吸收参加联共(布)党。他在察里津战役中左脚和左胁受伤。在捷普娜娅火车站一战中受到严重震伤。国内战争结束时,他已经升为骑兵连连长。

1923年4月,年仅26岁的朱可夫被晋升为骑兵第39团团长。1924年到1930年间,朱可夫又进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进修班深造。1931年2月晋升为骑兵第2旅旅长,1932年2月被任命为骑兵总监部副总监,1933年3月任骑兵第4师师长,1937年秋到1938年春为骑兵第3军、第6军军长,1938年在中国任短时间军事顾问后升为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员。

1939年9月,日军在哈拉哈河地区进行武装挑衅,远东形势紧张。朱可夫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对日作战。歼灭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受到举国赞扬,荣膺"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5月,他提前晋升为大将,不久被任命为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1941年1月11日,朱可夫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德军分三路进攻,北进列宁格勒,中进莫斯科,南进基辅。斯大林下令死守基辅。总参谋长朱可夫力主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保存实力,再图反攻。斯大林拒不接受总参谋长朱可夫的建议,解除了他的总参谋长的职务,降任他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两个月后,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于基辅地区,斯大林方认识到朱可夫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是为时已晚,西南方面军70万众被围歼,基辅陷落

朱可夫是在1941年7月31日接手指挥预备队方面军的。苏最高统帅部将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投入斯摩棱斯克会战,命令朱可夫夺回叶利尼亚突出部。朱可夫用第24集团军的10个师于8月30日发起进攻,9月8日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并向西推进了25公里。这是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军唯一取胜的一次战役。此役之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全部转入防御。斯摩棱斯克会战告一段落。

9月10日,朱可夫奉斯大林之命飞往列宁格勒。朱可夫领导下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为此朱可夫迅速调整了部署,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采取了种种有效的防御措施。在几乎不可能的时间内,完善了列宁格勒的防御系统。使德军担心在巷战中巨大的损失,而一直未能直接攻击列宁格勒--虽然围困长达900天。

1941年10月7日黄昏,朱可夫离开列宁格勒,飞抵莫斯科。此时60万红军刚刚在维亚兹马被德军围歼,莫斯科已经门户大开,他需要回来拯救危局。朱可夫奉斯大林之命于10月7日深夜到达西方方面军司令部了解战况。他很快摸清情况。10月8日深夜2时半,他向斯大林报告,主要危险在防御薄弱的莫扎伊斯克一线,敌人的坦克可以突然冲往莫斯科,必须尽快往这一线调集部队。10月9日晚,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由朱可夫指挥。10月10日,朱可夫被任命为新整编的西方面军司令员。他将已被冲垮而各自为战的西方方面军各部集结起来,重新构筑了一道防线,顽强抵抗德军的突击。德军的进攻速度急剧下降,并在11月底被彻底制止。
12月6日,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开始对正面之敌实施攻击。进攻发展顺利。德军遭受严重打击。12月8日,希特勒下令在包括莫斯科方向在内的整个苏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但是德军已无力坚守防线,被迫向西退却。1942年1月8日,苏军实施总攻。至4月20日,苏军向西推进了100至350公里。此后苏军转入防御。莫斯科会战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

1942年7月开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朱可夫被任命为最高统帅部副统帅,被派到斯大林格勒,主持战局。他与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大将一道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了名为"天王星"的反攻计划。11月19日和20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一线,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新组编)从萨尔平斯耶湖一带先后发起进攻,于11月23日在卡拉奇以东的苏维埃村会师,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坦克第4集团军部分兵力共22个师,约33万人。希特勒为解救被围德军,临时组成了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和托尔莫辛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西南方向打开一条通路,末获成功。1943年1月10日,苏军对被围德军发起总攻。1月25日,苏军进攻部队冲进市区,与坚守城区的苏军会师。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被歼。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

但在同期战线中部进行的"火星行动"中,朱可夫受挫与莫德尔,付出了50万人伤亡为代价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战果。
斯大林格勒城下的炮声尚未完全停止之时,朱可夫又接到新的命令:前往列宁格勒,协调各方面力量,粉碎德军对这座英雄城市的封锁。1943年1月12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由西向东,沃尔霍夫方面军由东向西,对什利谢利堡-锡尼亚维诺突出部的德军发起相向突击。德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苏军连续不断地进攻了7昼夜,终于突破德军防线.两个方面军在第一和第五工人村胜利会师,打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恢复了列宁格勒与苏联内地的陆上联系。

1943年3月中旬,朱可夫来到库尔斯克城,迅速查明了德军的进攻企图。4月20日,他回莫斯科向最高统帅部建议,苏军暂不转入进攻,而以优势兵力进行防御,在阵地上疲惫和消耗敌人,然后再投入精锐预备队,转入反攻,最后歼灭德军主力。最高统帅部采纳了朱可夫的建议,下令按此迅速准备库尔斯克战役。

1943年8月25日,库尔斯克会战结束的第二天,朱可夫玻斯大林召回莫斯科,研究下一步如何在广阔的战线上展开全面进攻。最高统帅决心不给德军以喘气之机,迅速解决左岸乌克兰、顿巴斯之敌,夺取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9月6日,朱可夫奉命协调瓦图京大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科涅夫大将的草原方面军,迅速前出到第聂伯河中游并夺取了登陆场。至年底,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中重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收复了重要地区,并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上夺取了25个登陆场,为下一步全线进攻创造了条件

12月中旬,朱可夫被召回最高统帅部,分折1944年的形势并确定作战任务。斯大林要求在新的一年里把德军全部逐出苏联领土,将战争推列国外。为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连续实施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的计划,并确定了各方面军的任务。

1944年2月29日,瓦图京大将在去视察部队的途中,遭到德军狙击手的袭击,身负重伤,不久牺牲。3月1日,朱可夫向方面军各部下达简短命令:"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由我临时担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3月4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按既定部署展开进攻,包围德军曼施泰因的坦克集群。从3月7日起,"这里展开了一场库尔斯克会战后从未见过的最残酷的战斗"。经一周激战,朱可夫的坦克部队突破曼施泰因的防线,向纵深推进。3月中旬,朱可夫指挥乌克兰第1方面军攻占了杜勃诺、克列门涅茨、莫吉廖夫。

3月29日,朱可夫挺进到喀尔巴阡山,解放了切尔诺夫策城,从这里到捷尔诺波尔,打开了一个长达350公里的大缺口。为了堵住这个缺口,德军统帅部不得不从其他战线,乃至西欧战线,调来大批军队。

5月初,朱可夫将乌克兰第1方面军交给科涅夫,自己回最高统帅部着手准备白俄罗斯战役。歼灭白俄罗斯的德军是苏军1944年夏季最主要的任务。5月30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批准了代号"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1944年6月23日,苏军发起白俄罗斯战役。至8月29日,苏军到达叶尔加瓦、多贝莱、奥古斯托夫,那累夫河和维斯瓦河,胜利结束了白俄罗斯战役,歼敌54万人,向西推进500-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领土和立陶宛部分领土,并解放了波兰东部,逼近东普鲁士的华沙。

在这次战役中,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协调4个方面军在宽大正面上同时突破敌军防御,围歼敌军重兵集团,并在宽大纵深高速进击退却之敌,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为此两人再次获得胜利勋章。

1944年底和1945年初,战争开始向德国本土推进。斯大林决定让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主攻柏林。1945年1月12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进展顺利。朱可夫于1月23日进抵德军东线最后一道防线奥得河,并夺取了西岸的全部登陆场,胜利结束此役,歼敌22万人,解放波兰大部分领土,打开了通向柏林的道路。

1945年4月16日凌晨3时,柏林战役打响,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承担主攻任务。虽然在泽洛高地受到较大损失,但朱可夫的进展总体顺利,4月29日,朱可夫的部队开始攻打处于其作战范围内的德国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当晚9时50分,第150师战士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将师军旗插上国会大厦圆顶。5月2日,德军柏林卫戍司令魏德林率部投降。

5月8日,德军元帅凯特尔代表纳粹德国在柏林以东卡尔斯霍斯特镇的一所军事学校的会议厅里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代表苏军,英国空军上将泰勒、美国斯巴茨将军和法国塔西尼代表盟国远征军,接受了德军的投降。柏林战役结束,纳粹第三帝国就此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战结束。

纵观朱可夫的经历,更能凸现他军事才能的是他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组织防御和撤退的能力。在战争头一年 中,德军凭借其压倒优势的兵力,迅猛发展进攻,而苏 联武装力量尚未完成兵员动员和战役展开,而苏联在战 前的军事理论规定主要进行集团军和方面军规模的防御 ,根本没有战略防御之一说!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能 在各个战场表现出很强的组织和实施防御的能力,是非常难得的。无论是在列宁格勒、莫斯科还是在斯大林格勒,他的到来都能让局势转危为安。这一点,和战争后期的莫德尔颇为相似,因此,朱可夫也有"斯大林的消防队员"一说。俄罗斯民族向来就有重攻轻守的传统,因此,对于苏军将领们来说,防守与撤退,是远比进攻更为复杂的战术形态,在当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实在是屈指可数。但朱可夫却做到了。

熬过了最艰苦的头两年,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朱可夫又体现了他在进攻上的造诣,指挥大兵团机动作战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兵力、火力的优势累积、突破口的选择、预备队的投放时机、打击的轴线、进攻的节奏等等,拿捏得恰到好处,一点都不给对方翻身的机会。和这样的对手交锋,实在是一种折磨。估计也只有莫德尔这样的人能够多撑些时候。

综合来看,朱可夫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他综合了曼斯坦因、科涅夫、莫德尔三人的主要优点,在各方面都有优秀的表现。但他待人非常粗暴,有时候过于的以个人为中心,为了胜利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即使以罗科索夫斯基这样的厚道人,在战后回忆录中也对此颇有微辞。另就是在战役指挥上他不如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这样细腻,有时会给部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如泽洛高地之战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2:52 , Processed in 0.0387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