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4|回复: 0

血色欧洲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833

积分

游客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9-3-30 13: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大国的政治博弈


                                                                  
                                                “战争不过是政治的一种延续。”
                                                                          ——克劳塞维茨



          1861年1月2日,威廉一世即位,成为普鲁士王国新的主人,这位出身于陆军的国王在即位之初,就开始改革陆军,任命毛奇为参谋总长;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帝国首相。从此,普鲁士在这三人的领导下,开始大规模的扩张,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日耳曼帝国。

          1870年7月16日,普法战争爆发,经历了半年多的鏖战,1871年1月,色当战役的惨败,法兰西第二帝国濒临灭亡。1月29日,巴黎投降,战争结束。

          与此同时,1871年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王。5月10日,法德之间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签订,法德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
          普法战争的结局,以法兰西的失败而告终,同时分散的德意志各邦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虽然《法兰克福条约》从表面上看比较温和,但是割地的耻辱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普法战争的结局,使得欧洲格局又面临重新洗牌,欧陆的中心不再是巴黎,而是移到了柏林。格局的转移影响到此后四十余年各国战略的改变。法兰西的惨败是每个高傲的高卢人心中的痛,这一耻辱使得法兰西人时刻为复仇而准备着,任何德国的敌人都可以视其为可靠的假想盟友。同时,德意志帝国的强势崛起,欧陆原本的均势被打破,大不列颠的“大陆均衡”政策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英德的矛盾凸现。并且,德奥的同盟更使得巴尔干半岛局势恶化,泛德意志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的冲突,使得德奥和沙俄关系加速恶 化。随着二十世纪初期的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关系的确立,战争的爆发已经是势在必行,萨拉热窝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



                        “人类从历史中得到教训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得到什么教训!”
                                                                                                                    ——黑格尔



                                                                                  德国

          1861年,威廉一世即位,毛奇、俾斯麦分掌军政大权,普鲁士的实力在这样的格局中壮大,1871年德意志完成了统一,在欧陆的中心产生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帝国。

          在普法战争中,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就围绕着德国的和平而展开,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孤立法国,防止其复仇;另外就是继续维持德俄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孤立法国上,1879年10月2日,德奥之间缔结一个防御性条约,即“两国同盟”,1881年,法国人占领了突尼斯,俾斯麦利用意大利人的不满,使得意大利也加入这个条约,使其变成“三国同盟”。在俾斯麦推动法国与英、意在殖民地问题上进行争斗时,这样就一方面维持了德国的国家安全和和平;另一方面,使得法国不能再复仇中得到英意的援手。

          在维持德俄关系上,俾斯麦先后通过1873年“德俄奥三皇同盟”‘1879年“德奥秘密军事条约”’、“俄德再保险条约”加以约束,避免俄奥在巴尔干地区发生规模型冲突。但是在1890年“俄德再保险条约”被德国拒绝延长而告终。

          应该说俾斯麦的这些做法从效果上都是不错的,但是到了1888年,一切发生了改变,和平已经不会延续了。1888年6月15日,威廉二世即位,改变了德国的命运,“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在这样的言论掩盖下是一颗冲动的心。1890年威廉二世罢免了俾斯麦,德国已经走上战争的轨道,形势不可逆转。

        1896年,在德意志帝国建国25周年纪念会上,威廉二世说德意志帝国不仅是欧陆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因此为了支持其遍及世界各地的商人,德国必须以世界强国自居。这样是在挑战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从而使英德之间产生矛盾。1898年,德国国会通过一项议案,决定扩充德国海军,从而使得英德矛盾激化。在这两项举措之下,英德矛盾也变得相当激烈,英法也就走到了一起,共同对付德国。


                                                                                    法国

          在普法战争失败之后,法德之间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个事情不仅使得一个骄傲的民族感到深深的耻辱,同时也改变了将来的局势。从此以后,凡是德国的敌人都可以把法国作为自己的盟友,所以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兼并变成了欧洲和平最大的隐患。

        普法战争失败之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以部分野心勃勃的冒险家、军人和传教士开展殖民活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在19世纪末,法国占据了358358平方英亩的殖民地。通过占有殖民地、原料输入、市场开发等手段,增强了综合国力,重整了大国雄风,同时也使得法国在法德的外交较量中,获得了某种均势。

        作为一个地缘政治相当恶劣的国家,法国在历史上不是被周围的国家所侵犯,就是对周围国家进行侵犯。因而当时法国决策者从来没有奉行稳健、平衡的外交政策,所以法国总是在胜利和失败之间摇摆,胜利经常转瞬即逝,失败则无法挽回。

        在复仇的指导下,同时由于德国实力的上升,法俄于1891年签订外交条约,1893年签订了一个防御性的同盟条约。1904年英法两国建立了一个英法协议,英法军事同盟也渐渐形成。同时,法国又花大价钱争取到意大利的中立,而不惜和传统盟国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反目成仇。

        当法国的外交战略以复仇外交为切入点,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是由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的一个庞大的二元制帝国,各种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其政治结构十分陈旧且脆弱。

        在普法战争之前,普奥之间也发生过一次战争,是为了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而展开的,结果奥地利被赶出德意志的实力范围之内。本来奥匈帝国可以和法国联合来报复德国,但是没有了外交均势大师梅特涅之后,奥匈帝国的外交总是在关键时候出现错误,最终奥德走在了一起。奥匈帝国需要依靠德国的支持来维持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1879年,德奥同盟成立。

        奥地利在失去德意志的优势地位和意大利领地之后,一意孤行的向巴尔干扩张,企图从土耳其获得土地和人口。奥匈帝国趁俄国在1905年日俄战争失利之际,接管了波黑地区,使得引火上身,激化了泛斯拉夫主义的浪潮,俄奥矛盾更加激烈。19世纪是欧洲民族主义浪潮激荡的世纪,奥匈帝国的前民族主义时代的政治架构,已经禁不住任何的冲击。在没有梅特涅的长袖善舞和足智多谋,奥匈帝国只追求耀武扬威,势必会导致大战的爆发和帝国的解体!


                                                                                      俄国

        俄法作为欧陆两端的强国,很少发生直接冲突。1879年俄德之间爆发经济战,导致俄国的农产品出口受阻,财政出现危机,这时来自法国的巨额资本,给俄国以经济复苏的机会。1890年,德国拒绝延长“俄德再保险条约”,1891年法俄缔结外交协定,1893年法俄军事协定正式生效。这就意味着大国之间结盟与敌对的对象已经固定,欧洲大国协调外交已经陷入死胡同。

        俄国和三国同盟中的德意之间基本没有什么矛盾,但是俄奥矛盾相当激烈。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挑战了俄国自诩斯拉夫人保护者的虚荣;同时,俄国鼓吹的泛斯拉夫主义使得奥匈帝国国内的民心思变。而在俾斯麦后的帝国决策者,轻率的采取了对奥一边倒的政策,使得俄法接近,从而俄德这两个并无重大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殖民冲突的国家因为各自的盟国而对立。

      俄奥这样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都有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态度。因此在巴尔干受到德国的牵制,所以俄国打算进行全面战争,而非可控的战争。从而,巴尔干局势左右了欧洲大国的外交战略。


                                                                                    英国

      英法是世仇国家,其仇恨可以上溯到公元11世纪,在此之后有百年战争这样大规模的冲突。英国在外交上恪守“不列颠均势”,希望在欧陆出现均势之时,对欧陆进行干涉。

      在俾斯麦的外交决策之中,英国和法国的敌视态度成为德国和平的一个策略。因而,德国总是在极力推动英法之间的竞争。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后,英法矛盾逐渐升级,Fashoda事件差点使得两国兵戎相见。1899年南非战争以后,英国发现自身处于一种孤立的地位。因而,英国需要改变这种状态。
1903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更改了英法长达近千年的世仇状态。1904年4月,英法建立了一个“英法协约”。一个友好条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秘密的军事同盟,根据这个协约,英法两国开始协调各自的殖民地政策。

      1906年,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后,英俄之间获得一个谅解,于是两大军事同盟相互对立。也就是说,一旦开战,德国必然会受到东西两线的同时进攻。



                          “欧洲大国总有一天会为巴尔干的几个蠢货而发动一场欧洲大战。”
                                                                                                                          ——俾斯麦


        在欧洲的几个强国之中,法国时刻准备着复仇,德国则是抑制法国的崛起和挑战英国的霸权。奥匈帝国需要维护自身统治巴尔干局势,俄国继续推进泛斯拉夫主义。英国需要维持“不列颠均势”和“日不落帝国”的权威。在种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候,一场大战势在必行。当然,战争很难在西欧地带爆发,可能性最大的是民族复杂的巴尔干地区——“欧洲的火药桶”。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一战也就掀开了神秘的面纱。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同时,俄国也向奥匈帝国宣战。8月1日,德法加入战争,4日,英国加入战争。正如1915年3月8日《泰晤士报》所言:即令德国不破坏比利时的中立,英国的“荣誉和利益”也还会逼迫他与法俄两国联合一致,以对德作战。

      经过大约四年的鏖战,一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利而告终。从结局来看,对双方来说都不能说是胜利:战争使得1000多年来的旧欧洲被击碎,欧洲均势被完全打破。三个帝国已成为过眼云烟;德国在经济上已经崩溃,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西里西亚和波森的一部分划归波兰。在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统治代替了沙俄的统治;奥匈帝国这个二元帝国分裂成为很多小片,在其国土上出现了很多小国家。法国损失惨重,从战前的一流国家沦落到二流强国;英国从世界银行成为了一个负债国家,伦敦不再是唯一的金融重心,国际联盟代替了“不列颠均衡”。

      由于各国的利益的不均,矛盾依然存在,只要有外力的推动,新的战争就会爆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19 13:44 , Processed in 0.0276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