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无为

【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最终章于37楼)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19: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六章于28楼)

引用第29楼宪兵司令于2009-03-20 17:41发表的 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六章于28楼) :
请看日本人写的《征韩伟略》。 [s:2]  [s:2]
读前预备马桶一个、毛巾若干以备不时之需。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12: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中场的滑稽剧

中国的使者叫沈惟敬,此人精通日语,干过走私。从其后来的所作所为看,史书评价他为“市中无赖”,是有一些道理的。

早在李如松来到朝鲜前,他就主持与日本的谈判。当然,那次谈判是假的,帝国只是为了拖时间才从民间选拔出个混混去忽悠日本人。但不知是上边的官员没交代清楚,还是这位仁兄打算拿诺贝尔和平奖,他竟然假戏真唱,谈得有声有色,后来听说李如松带兵来到朝鲜,赶忙一溜烟跑去阻止,生怕坏了他的和平大业。结果差点就被李如松砍了脑袋。

上次是假谈,这次帝国却是真想谈谈了,但派的使者还是沈惟敬。不管真假都用他,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一个混混,实在有些莫名其妙。

日本负责接待的是小西行长,打仗他是总指挥,谈判他是总代表,如此文武不分,可见当时日本也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

以莫名其妙开始,注定以稀里糊涂结束。

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也算老朋友,当初小西君被他忽悠得不轻,李如松都打到平壤门口了还曾一度认为中国人是可以商量的。这次沈惟敬继续忽悠,小西行长则继续不长记性的被忽悠。两人迅速达成一致意见,大明派使臣出访日本,去见丰臣秀吉。

这本应是中日历史上一次高级别接触。出访日本并与日本实际统治者直接会谈,那中国的使臣也应是位高官,是万历皇帝的代表。可这次亲密接触却毁在李如松手里。这位打心眼里就看不起日本人的名将,听完消息后一不请示二不汇报,大笔一挥随便从自己军营里选了两武官。

于是,两个高不成低不就的武将(一个参将一个游击),带着一个没受过正规教育的混混。在既没有谈判计划,也不知外交礼仪,更没正式授权的情况下,代表中国来到日本。

而这一切,日本方面都不知情,真拿这三宝贝当成帝国中央政府的外交官,以高规格予以招待。丰臣秀吉本人不但亲自出席参与会谈,还要求各路诸侯高官也要参加,仪式十分隆重。

那两位武将按说算是正式代表(虽然派他们的是李如松而不是万历),但可能实在不清楚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在史料上我们几乎找不到他们发言的记录。而沈惟敬又是个非驴非马也不算骡子的身份,除了说些着三不着两的废话外基本没有立场。就这,日本方面还没看出破绽,也算糊涂到家了。

繁琐的会谈程序充满着东方式的效率,从1593年5月一直谈到6月底,胡言乱语一个多月,丰臣秀吉终于说累了,他亮出底牌。

和平的条件分成两个部分,对中国和对朝鲜。

朝鲜方面:割让四道土地给日本(朝鲜一共就八道);向日本宣誓效忠,并派出王子作为人质。

中国方面:中日签署自由通商条约,世代友好永不互犯(但愿今后可以实现);中国把公主嫁给日本皇室为妃(日本拿大明当大汉,拿自己当匈奴了)。

日本作为回报,释放朝鲜被俘的王子。

对于这个条件我无话可说,似乎丰臣秀吉一点都没有意识到他在军事行动上的失败和如今的处境。

日本的实际控制者开出的条件,有资格做出回答的只有万历皇帝,可以肯定万历根本不会同意。但是沈惟敬同意了……

沈惟敬连个磕巴都没打,也没和两位“正式”代表商量(估计也商量不出所以然来),就一口答应了丰臣秀吉的条件。沈大混混不但给自己埋下祸根,也为史家给他扣“汉奸”帽子留下借口。

人要是找死,那真是拦都拦不住。

我个人不同意沈惟敬是“汉奸”的说法。说他是卖国贼,还真是抬举这位权力没有、名分不定的业余外交官了。他就算真想卖国,也没有这个资格。国家是万历的,是大明皇室的,用马克思的话说是统治阶级的,跟他一个混混没多少关系。纵观他短暂的外交生涯,这位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一直处于一种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尴尬境地,而他本人却拿着鸡毛当令箭,坚持不懈的胡说八道,也实在难能可贵。

只有市井无赖,才有这种精神。他不是不怕死,他是不知死。

丰臣秀吉就这样被无情的忽悠,打死他也想不到,沈惟敬只是在“逗你玩”,他的承诺一文不值。一代枭雄啊……

沈惟敬带着膨胀的虚荣心回到北京。全中国只有他一人知道丰臣秀吉的底牌,而他跟谁也没说。不管谁问,他都一口咬定,他已经搞定小日本,和平来了。

沈惟敬,你有种!

万历皇帝开始不相信,怎么日本人一点条件不提就愿意撤兵呢。可后来的事情却不由得他不信,日本真开始撤军了,除在釜山留下少量部队外,大批日军开始陆续撤回国内(其实日军从4月下旬就开始回撤,后来的撤军也是计划好的)。既如此,向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万历当然求之不得。

和平真的来了,来的如此荒唐。

事情到此并未告一段落,日本人虽然糊涂,但并不傻。沈惟敬前脚刚走,丰臣秀吉就命令小西行长负责落实谈判结果。小西君也真有耐心,一口气等了一年多,中国这边除撤兵外却毫无动静(有动静才叫见鬼)。不知是他自己实在坐不住了,还是丰臣秀吉发了脾气,日本终于向大明派出使臣。

公元1594年(明万历22年)12月7日,日本使者小西飞(小西行长的亲戚)来到北京。目的只有一个,督促中国落实谈判结果,顺便接走中国公主到日本完婚,毕竟人家那还等着呢。

此次出使在小西飞看来水到渠成、毫无难度,毕竟“大明使臣”沈惟敬早就答应了。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理论和现实是有差距的,而且有时非常巨大。

在驿馆被扔了12天的小西飞终于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明高官,兵部尚书石星。石星是直肠子,开门见山把万历的底牌扔给日本:

日本必须限期撤完部队,并发誓永远不得侵犯朝鲜。作为回报,中国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人家有天皇,用你来册封),但考虑到你们比较穷,出于照顾就免除进贡义务了。

完了?

完了,还想要什么!

从天堂到地狱,大概就是此刻小西飞的心情。他才发现,沈惟敬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此时他有两个选择:

一是和石星当场翻脸对质,把沈惟敬拆穿,毕竟派个只会胡诌的骗子到日本的是大明,日本属于受害者。

二是打官腔,用外交辞令把事情先挡下来,比如需要请示汇报之类。然后报告国内定夺。

可他作出第三个选择,让人死活想不通的选择:

他说,我完全同意贵国的条件!

石星高兴极了,没想到这么顺利,屁颠屁颠的回去请功。偏偏万历不信,不信是正常,这么苛刻他们也不讨价还价,傻啊!再问!再问也是同意,小西飞吃了秤砣铁了心,谁问都是我同意,丰臣秀吉也同意!万历信了。

经过沈惟敬和小西飞的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先是丰臣秀吉,跟着是万历,中日两国的最高决策者都被绕了进去。至此大功告成、功德圆满,人类外交史上一大笑柄将无可更改。

如果问小西飞为什么同意,我不知道,怎么分析也无法自圆其说,只能估计这小子八成疯了。他不但自己上贼船,还捎带上小西行长,回日本后让他和自己一起蒙丰臣秀吉。

小西飞,你也有种!

纸是包不住火的,总有露馅的一天。1595年(明万历23年)9月,中国的使团(这次是万历下旨派的)来到日本见丰臣秀吉。依然带着名不正言不顺,但知道所有实情的沈惟敬。这位老兄还真壮着胆子跟来了,即没有开溜也没有跳海,可见确实不知死。

中国代表带来大明帝国皇帝的诏书,在不知日本已有天皇的情况下,加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并且还给这位新任王爷准备了一身工作服和印玺。

丰臣秀吉则以为中国人是来落实承诺的,估计还认为使团(如果有女人的话)中有中国的公主。他梦想着得到半个朝鲜,看到中国的屈服,正沉浸在幸福中不能自拔呢。

双方选好日子宣读诏书。沈惟敬和小西飞当然束手无策,等着戏法被拆穿。小西行长则死马当活马医,提前找宣读诏书的人想作弊,能想出这个蠢主意来,估计也实在没法了。毕竟和谈是他一手操持,后期忽悠他也有份。

可惜闹剧终于到此为止,小西行长没有吓唬住宣读诏书的日本僧人,他老老实实的读了全文。本来非常兴奋的丰臣秀吉(不但自己穿着中国赏的工作服,还让下属也穿中式服装)一下子冰火两重天,当即不顾风度,暴跳如雷。

猴子终于明白:割地是没有的、和亲是没门的、自由贸易是没打算的,你除滚蛋别无选择。给你台阶下,封你日本王,你要是给脸不要脸,我就继续揍你!这就是万历的态度。

啥也别说了,接着打吧。

小西行长以下参与此事的都受到责罚,但毕竟是重臣,丰臣秀吉居然让他待罪立功。沈惟敬就没那么幸运了,万历本就不厚道,往大狱里一扔好几年,吃够苦头,末了当头一刀,死刑。

再起战端之前,丰臣秀吉必须先除掉一个人,一个最让日本头疼的人。

公元1597年(明万历25年)1月,小西行长按照丰臣秀吉的计策,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得知反间计成功,猴子立刻于2月21日再度调动14万陆军(包括之前留在釜山的预备队)和数万水军二次入侵朝鲜。

当时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只有6000多人。14万日军会合釜山兵力后向全罗道推进,2月日军在闲山获胜后进攻南原,驻守南原的是明将杨元,他手头只有3000中国军队。而负责进攻的是小西行长,兵力达5万人。在这场必输的战役中,杨元打得十分英勇,本人身负重伤,仅率十几人突围,其余明军全部战死。而游击陈愚衷驻全州,害怕日军势大不敢发兵(他也就2000人),闻南原失守,立即弃城北逃,汉城告急。明神宗万历闻战报后少见的发了脾气,中国军队再次集结入朝。

同年7月7日,九鬼嘉隆一举重创朝鲜主力舰队,又配合陆军水陆夹击漆川岛的朝鲜海军,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完全控制制海权。李舜臣在此后被再次起用。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13: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再见 将军

中国已无李如松。

就在日军二次集结入朝之际,“土蛮”入犯辽东,时任辽东总兵李如松亲率轻骑出阵,中伏力战而死。

那一次,他一如既往的冲锋在前。

李如松既不正直善良也不遵纪守法,他为人刻薄暴躁,和其接触后很难给你留下可爱的印象。他在生前遭人诟病,死后屡遭弹劾。他的父亲和家族对努尔哈赤的崛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依然要说,他是我们这个民族当之无愧的英雄。

在将星璀璨的大明帝国,李如松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他有资格和伟大的先辈们,如徐达、常遇春、沐英、蓝玉、于谦、王守仁、杨博、王崇古、谭纶、俞大猷、戚继光一起,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国的拳头。

新任备倭总兵官兼朝鲜提督是麻贵,在平定宁夏战乱时曾做过李如松的副手,是一个颇有功勋的优秀军人。但他不如李如松,他是优秀,而李如松是神奇。

1597年5月,麻贵带万余人的先头部队紧急驰援汉城。新任兵部尚书邢玠则正在后方忙着征调四川、浙江、蓟州、辽东、宣化、大同、山西、陕西的陆军及福建、吴淞的水师。

麻贵终于抢在日本人前赶到汉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杨元。

杨元在史书中是一个几乎忽略的名字,他和帝国史上许多平凡而称职的军人一样,仅仅留下并不引人注意的事迹。在平壤会战中,是他攻破西城的小西门;在碧蹄馆野战中,是他在最后仅带1000轻骑救下李如松和查大受;在南原保卫战中,是他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军死战不屈,身负重伤,保全了帝国军人的荣誉。最终,他没有像英雄一样战死,却如囚徒般死在自己战友的手上。

虽然麻贵在杀杨元时同样沉痛;虽然麻贵承认南原兵败“非战之罪”;虽然麻贵强调杀他只是为贯彻军法,但是这个理由依然让人难以接受。

我们的帝国从未养成严行国法的好习惯,而且往往恰恰相反,在很多时候执法环境非常宽松。否则,曾谎报战果、杀良冒功的李成梁和敛财行贿、拉帮结私的戚继光早就被法办不只一次了,他们也不会在生前身后享有无上的荣耀。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必败之战的南原,这不公平!

杨元死了,死得很冤。更让人痛心的是,将军在死后还被污蔑,有人称南原之战时杨元“赤脚弃城而逃”,这种说法竟被某些史料采信。

二千多年的帝国史告诉我们,忠于国家的人所受到的伤害往往比背叛国家的人更大。也正因为此,这份赤子忠诚才显得尤为可贵。而已经烂透的帝国制度注定要辜负所有对它的忠诚,并在自己覆亡时把依然忠于这个制度的人推向人民的对立面。

这就是历史。

在送别伟大的李如松之后,请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杨元。

麻贵除杀人外,还有一件更大的事要办,他准备放弃汉城。在他看来,面对十几万汹涌而来的日军,让自己用手头这一万多人(其中还有数千是朝军)守住这座城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可以杀杨元,却不愿意当第二个杨元。

可惜麻贵没走成,不让他走的不是日本人,占领南原和全州后日军的效率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在排演龟兔赛跑。阻止麻贵的是兵部尚书邢玠,麻贵不是李如松,他不敢抗上。

想走不能走,想守兵不够,硬的不行就只能玩阴的。

麻贵的阴招分三部曲,就像星球大战一样。

第一招:城外设伏

9月上旬,麻贵亲率二千明军潜入汉城外的谡山,这里的地形简直就是给打黑枪预备的。更幸运的是,日军先锋部队的指挥官是那位国内名头响亮,打起仗来却不知所谓的“兵法大家”黑田长政。

当一万二千人的日军走入明军的伏击圈后,总指挥黑田长政正带着三千人在后边压阵。当听说前面枪炮大作,日军已乱作一团时,这位老兄才火急火燎的赶来支援,可是已经太迟。明军没有露头,只是依仗有力地形和茂密的树林开火,黑田长政眼前只有四处乱窜的自己人,他的三千人也被乱军冲散。情急之下“兵法大家”再次拿出看家本领,带头逃跑。

二千明军随即杀出,日军全线崩溃。这是一个非常滑稽的场面,两千人追着一万五千人跑,而且追得不辞劳苦,追得不依不饶。此战日军大败,阵亡八百多人,伤二千多人,史称“谡山大捷”。

对于黑田长政,我真是无话可说了。

第二招:散布谣言

借着谡山大捷的东风,麻贵开始利用所有能想到的渠道向日军透露一个信息:汉城的明军,那是大大的有。

那个时代的日本人还是比较单纯的,就是玩下克上搞政变,往往也是直来直去。所以虽被中国人忽悠过无数次,却仍然信了。日军大部队裹足不前,高级将领们也左右为难,他们决定等等看。

这一等不要紧,汉城从此与他们无缘了。

第三招:紧急求援

兵部尚书邢玠是个厚道人,虽然他给麻贵下了死命令,但他并没有不顾麻贵的死活。所以没等麻贵一哭二闹三上吊,援军就陆续到达,到11月,入朝明军总数已超过5万,并且大部向汉城集结。就是李如松当年也没有这么宽裕过。

而此时的日军依然在等等看,等他们看明白了,黄花菜已经凉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一干高级将领一下子郁闷到极点,曾经有一座城市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却没有珍惜,如果上天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那是三百年后的甲午战争。这辈子算没戏了。

至此三招使完,汉城保住,大功告成的麻贵松一口气,他开始谋划对日军的出击。也就在9月份中日两军在汉城南部玩拉大锯扯大锯的时候,官复原职的李舜臣率领少得可怜的12艘战舰,利用地形和潮汐在鸣梁海峡给日本饭桶们又上了一课,击溃400艘战舰的日本舰队,重新夺回全罗道的制海权。

碰上李舜臣,日本就抓瞎。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7: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踌躇的困局

1597年11月,总督蓟辽军事的兵部尚书邢玠亲自主持会议商讨下一步计划,会上麻贵等高级将领一致认为:如果能够歼灭盘据于南海岸蔚山的加藤清正,则泗川方面的岛津义弘和顺天方面的小西行长当不战而退,日军蔚山、泗川、顺天的品字形防御被彻底摧垮后,釜山势在必得。此战如能达到预期效果,将再次引发雪崩效应,退无可退的日军只能跳海。

麻贵迅速落实会议精神,为把日本人搞蒙,他把四万明军分为三路,并且又派一路朝军去迷惑小西行长。而三路明军中,一路去忽悠岛津义弘,剩下两路明军总计三万人,在经过一连串歪七扭八的行军,于12月20日在蔚山百里外会和。

此时加藤清正恰好不在蔚山。明军先锋骑兵连夜急行军,于21日赶到蔚山后即刻投入进攻,李如梅率三千骑兵突入日军城外防御阵地,日军大乱,后续部队随后跟上扫荡城外日军各处驻地。城外日军没有统一指挥,纷纷溃败,跑得快的逃回蔚山城内,跑得慢的只能认倒霉。

城外扫荡战于23日结束,日军统统龟缩于蔚山城内,加藤清正也已赶回。

24日黎明,明军开始攻城,麻贵也是先火力打击再步兵跟进。明军大炮齐放,城中的房屋中弹起火,加之北风大作,大火借着风势蔓延开来。步兵随后突击,连续突破两重木栅,但蔚山城居高临下且地势险峻,加上城防坚固,明军火炮射角又受到限制,无法有效支援步兵。日军凭借地势以火枪连续射击,形成持续有效的火力封锁线。明军终于没能突破第三道木栅,不得不在日落时收兵回营。此日,明军阵亡超过700人,伤者千人,损失不可谓不大。

25日,继续打,没戏。

26日,接着打,依然没戏。

27日,麻贵意识到突破木栅不一定非得用人,还可用火。明军发动火攻,加藤清正毫无办法,眼看大功告成,下雨了。

28日,雨越下越大,双方的火器都用不上,道路泥泞不堪,爬山攻城无疑于自讨苦吃。

连续挫败后麻贵发现,蔚山城的地形配合成体系的城防工事,加之多角度火力,如果再贸然强攻,只能徒增伤亡。

但上帝是公平的,束手无策的麻贵得到一个重要情报:蔚山城中没有水源(城中无井),粮草也很缺乏,日军现在就靠雨水过日子呢。

麻贵当即决定围城,但同时他还得到一个消息, 四十多艘日军战船出现在太和江下游蓝江的江面上。那是小西行长的部队,他已经摆脱朝军的无谓纠缠,亲率部队从水路赶来支援,麻贵急令浙江兵2000,骑兵1000防守太和江岸,并组织炮兵加强沿岸火力。麻贵心里清楚,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一旦小西行长大部队赶到,这点人是无法阻止其登陆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残酷的围城战消耗着攻守双方的意志,由于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吃饭喝水),日军最先到了极限。据大河内秀元的记载:围城到1598年1月1日时,蔚山日军已无一人能把话讲清楚,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了原始人般的嘶鸣。

麻贵似乎胜利在望了。

1月3日,顺天方面的小西行长主力终于赶来,麻贵一面调遣李如梅所部去抵挡小西行长。一面指挥全军发起最后的总攻,从3日午后一直战至4日凌晨,明军伤亡超过4000人。但蔚山城在加藤清正的坚守下依旧巍然不动,“虎加藤”名不虚传。城内原有2万日军,经过连日攻城围城,缺水少粮,此时能够作战的仅剩4000多人,居然挡住明军的总攻,实在是奇迹。

1月4日,连续的打击彻底浇灭麻贵把这场战役坚持下去的欲望:自己这边拿不下加藤清正;李如梅那里也在和小西行长的作战中损失惨重;岛津义弘还赶来凑热闹,即将率军到达。

麻贵绝望了,他下达撤军的命令。这个命令本身是没有错的,再耗下去非全军覆没不可,但正确的命令交给错误的人去执行,和错误的命令一样可怕。

负责撤退的是杨镐,21年后他将搞砸萨尔浒大战,成就努尔哈赤的一世英名。而现在他会预演一下自己无敌的搞事精神,先搞砸这次没什么难度却至关重要的撤退。

这个撤退的负责人把自己排在最前边,却扔下一堆伤病员在后。这难免让人产生会被丢下的错觉,于是部队发生了喧哗。而杨镐先生显然没有处理这种局面的能力,面对越来越混乱的场面,他选择溜之大吉。

喧哗变成哗变,局势彻底失控。

日军,所有的日军,不论是城内的还是海上的都一股脑杀了上来,明军已无抵抗能力。本应有组织的撤退被杨镐搞成大溃败。蔚山战役以明军大败结束,伤亡总计超过2万人,达到参战明军的一半。

新任提督麻贵的第一次出击以惨败告终,明军全线退守汉城,但日军却没有跟进。

不是不能,是压根不想。

自从错过占领汉城的最佳时机,日军的指挥官们就清醒的意识到这场战争已经难有作为。所谓“海外征讨”就是扯淡,别说借道朝鲜、定都北京,眼下这巴掌大的地方能呆多久心里都没底。小西行长们抱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严防死守。他们在等,等丰臣秀吉清醒。

丰臣秀吉到死都不愿清醒,猴子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年份里殚精竭虑的谋划着想象中的朝鲜战事。

主君这样子,将领们也没办法。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将军混一天差。对日本而言,“海外征讨”已变成一个人的奋斗了。

中国方面在准备下一次出击。

麻贵一面重新集结败军,一面继续向国内要钱要粮要人马,要得内阁和万历头疼不已。但该给的还得给,日本人眼看着退一步就下海了,不给他从自己这就说不过去。明军后续部队陆续入朝,陈璘、邓子龙率领的水军也在6月份到达朝鲜海域与李舜臣会和,中国在朝鲜的兵力达到史无前例的8万人,加上朝鲜自己的部队,中朝联军水陆总兵力达12万。

而此时的日军部队规模却在持续缩水,大量壮丁留在海外,国内田地却因缺乏劳动力而无人耕种,只能临时从占领区抓朝鲜人回去种田。军备花费入不敷出,国库几近干涸,日本已养不起这么多军队了,丰臣秀吉被迫同意部分撤军,曾经规模达14万的陆军仅剩不到8万。

日军兵力空虚的情报被锦衣卫获得,大明王朝有着发达的特务机构,足以给敌人和他自己带来足够多的麻烦。

麻贵的信心再次膨胀,他经过精心策划,集中7万多中国陆军再配合朝军,分三路直扑蔚山、泗川和顺天。不是品字形防御互相照应吗,同时开战看你怎么照应。

新提督的第二次出击从9月开始,三路大军分别攻向自己的目标:东路军由麻贵亲率攻击蔚山的加藤清正;中路军攻击泗川的岛津义弘;西路军攻击顺天的小西行长。

三路中国军队皆有兵力优势,志得意满的直取孤城中的孤军,自然认为不在话下。可三方日军却似乎早有准备,备足军需依仗地势死守。打他他才还手,要是不打他,就是在城外开派对他也不理你。

麻贵郁闷啊,从9月到10月,日本人就是这么默默的和你拖,加藤清正在拖,听说小西行长更会拖。突然一个消息传来,进攻岛津义弘的中路军还打了败仗。算了,别等岛津义弘来支援这俩难兄难弟了,咱自己撤吧。东西两路明军随后开始撤兵,还好这次撤退没出乱子。

麻提督的二次出击再次失败。

他这次失算是因为不了解日军此时的心态,虽有锦衣卫和东厂帮忙,麻贵依然没有掌握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早在他二次出击前的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已经咽气,临死前他向托孤的五大老下达了结束战争的遗命。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8: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最后的英雄

主公逝去的消息秘传到军前,日军将领们都松一口气,终于解脱了。五大老迅速制定撤军计划,他们秘不发丧、封锁消息,军前也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岛津义弘几人清楚最后撤离的日子:1598年11月5日。

偏偏这时麻贵跑来提前送行,且大有直接送日本人见阎王的意思,日军将领自然避之不见。莫急、莫急,到日子我们自己就走。

将领在静静的等待,士兵们一如既往看天吃饭混日子。撤走的三路明军则既没有散去也没有走远,就在不远处看门般盯着日本人。

看着吧,反正打死我也不出来,到时候你们还能游泳追来不成。

1个月的时光很快过去了,11月5日到来,三路日军收拾好行李,却没有走。因为在朝鲜南部的海域里,中国舰队和朝鲜水师如游行示威般来回游弋。

不是不想走,是走不成。

麻贵连续两次出击都打败仗,虽然他未必认为自己可以与李如松相提并论,但这差距未免大了些。李如松率4万部队5个月就把这帮鬼子从鸭绿江赶到现在这鬼地方。自己手握十几万联军却拿眼前这三个乌龟毫无办法,麻贵火大了,把心一横给鬼子使了狠招。

一方面他让陆军盯紧日军不让他们出门,摆出一副随时进攻的架势;一方面派陈璘带着邓子龙和李舜臣,集结所有舰队去海上切断日军补给。

你们不是喜欢耗吗?打不死你,就饿死你。

一记闷棍把日本的前线三人帮和后方五大老全打晕了,粮食多多少少还能偷渡运过去点,就算不够吃也能将就到11月5日。关键是日子到了走不了,撤退的舰队可不是运粮的快船,这海上几个门神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得见。到时候打起来,后边的陆军再趁机跟进,搞不好全得去见丰臣秀吉。

五大老思前想后,想出一个昏招,他们给中国方面发照会,表示如果朝鲜答应朝贡,我们可以主动撤军。五大老忘了中国有个典故:此地无银三百两。日本人不打自招让麻贵马上意识到,日军要开溜。

现在想走,早干嘛去了。

11月7日,麻贵通令全军备战,开始谋划他的第三击,最后一击:

一.放日军出门,困兽不好斗,放出来就不一样了。

二.打击目标锁定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和岛津义弘驻地都在海边,属于抬脚就能走的那种,小西行长恰恰相反,且水路狭窄便于堵截。

三.情报显示小西行长曾和岛津义弘相约支援,一旦围歼小西行长导致岛津义弘来援,则将其一并歼灭。

四.此次作战由中朝水师完成,战场指挥权下放给陈璘。

一切准备完毕,就等日军出海。

11月18日,加藤清正率先撤退,头也不回的一路狂奔,他是三路主力中唯一安全返回的一路。同日,岛津义弘也撤退到安全海域,正准备扬帆回家,突然传来消息:小西行长刚出门就被堵个严严实实。

岛津义弘确实讲义气,二话不说率军回援。他不知道,小西行长只是诱饵,陈璘想钓得是他。岛津义弘和小西行长这种海战二把刀不一样,他是个水陆两栖人才,岛津水军的战斗力在日本很有名气。陈璘也意识到这是根硬骨头,决定打伏击。

伏击地点是露梁海峡,陈璘的主力舰队在正面等着岛津义弘,当他进入海峡后,邓子龙会率三千人组成的轻型舰队在后边阻截,李舜臣随即从侧翼将其切断,然后陈璘来个正面强攻,问题似乎就解决了。

这种三明治式的关门打狗战术在开始时非常奏效,岛津水军阵型大乱,他们没有想到中朝水师的主力并没有去围小西行长(小西君直接就被堵在岸上,压根没下水),反而跑来找自己晦气。邓子龙成功击溃日军后部,像赶鸭子一样把日军往前推;李舜臣的龟甲舰队排山倒海般把日军舰队中部打得七零八落;陈璘则如铜墙铁壁一样堵在正前方,准确的发出一排排重炮。日军的崩溃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陈璘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岛津水军的规模:600艘战舰,人数超过1.5万。单纯列举数字似乎不能体现岛津舰队有多大,我们来个对比:壬辰战争第一阶段,入侵朝鲜的日本海军一共有战舰700多艘,人数2万多人。

这样的舰队,不是一口就能吃掉的。

岛津义弘开始反击,他把目标对准突进来的李舜臣,日军将李舜臣舰队分割包围,还成功围住了李舜臣。幸亏李舜臣的旗舰是龟甲舰,被数十艘日舰包围群殴,打得伤痕累累但还能挺住。

陈璘为救李舜臣,率领舰队强行突破,他的旗舰一马当先,与李舜臣成功会师后。陈璘一扭头才发现突进来的只剩下自己旗舰一艘,其余的中国战舰都被挡在外边。李舜臣没救出来,自己也进去了。

中朝水师的最高指挥官都被日军包围,而外围的日军又被中朝水师围困,一场大战变成混战。中国舰队拼命往里突,几艘战舰成功接近旗舰,此时陈璘已经险象环生,战舰一度被日军攻上,不是儿子拼死相救恐怕已搭上老命。相对而言李舜臣要幸运些,毕竟龟船顶着个全是刺的大壳子,日军想强行登船基本等于找死。

岛津义弘发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舰队被对方分成两大块,中朝舰队又完成主力会师,岛津水军前部已经凌乱不堪毫无阵型可言,更要命的是这个狭窄的海域根本没有重组阵型的空间。中国战舰火力猛,朝鲜龟船不拍打,装备上日本人一点不占便宜。

最关键的还是日军的心态,本来已经逃出生天,偏偏自己跑回来送死,把肠子都悔青了。此时日军考虑的不是怎么打,而是怎么跑。抱着这个心态也包括岛津义弘本人,所以他决定放弃救援小西行长,率部先突围再说。

岛津义弘选择的突围点是原路返回,虽然有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古训(待考证),但现在保命要紧自然顾不了许多。而挡在岛津水军来时路上的,恰恰是邓子龙的三千水军。这要能挡住除非发生奇迹。

奇迹发生了。

邓子龙将军从军四十余年,史书对他的记载并不详尽,我们只知道他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不论什么样的岗位都任劳任怨、尽职尽责,这样的人在帝国一向处于被忽略的边缘,所以他官升的很慢,熬到这把年纪才混到副总兵。但面对敌人时,他忠厚的性格如钢铁般坚硬。

这是个平凡的军人,平凡的不可战胜。

邓子龙的旗舰首当其冲被击毁,七十岁的老将军放弃了逃生的机会,他选择与战舰共存亡,当烈火把将军吞噬时,他用生命创造了奇迹。三千明军目睹主将的阵亡,复仇的怒火转化为强大的意志。虽然庞大的日军舰队发疯般反复冲击,但这支小舰队如定海神针般坚不可摧,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侵略者:今天,就是你们的死期!

岛津义弘放弃了,他丧失与这三千头愤怒公牛继续较量的勇气,被迫第二次掉头,想在陈璘和李舜臣那里碰碰运气。他不知道陈璘同样不好说话,而李舜臣在面对日本人时则更没有商量的余地。

除了死战,他别无选择。

可问题是他不想死,也不想战,他只想逃命。

不要说小西行长,就是自己部下岛津义弘现在也顾不上了,他带着几十条战船突出战场,落荒而逃。名震一时的岛津水军于此战覆灭,超过400艘战舰被击毁,万余人阵亡,史称“露梁海大捷”。

就在这场史诗大战即将完结时,一件诡秘的事情发生了:李舜臣阵亡。李舜臣的死很蹊跷,一颗鬼知道从哪来的子弹击中他的胸膛,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但问题是,此时的日军已全线溃败,中朝联军正在痛打落水狗,是谁有闲情逸致向李军神的战舰开一枪呢?何况李舜臣的旗舰是龟甲舰,是连重炮都无法击穿的铁乌龟,子弹又是从哪个犄角旮旯飞进来的呢?偏偏还打中李舜臣的要害。

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为战而生,因战而亡,忠武公永垂不朽。

岛津义弘逃走,中朝则失去邓子龙和李舜臣,但陈璘没有时间悲伤,他重新集结舰队回来收拾还堵在岸上的小西行长,同时陆路上的明军也顺势发起夹击。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

小西行长搞不懂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当年日军侵朝李如松赶来接风,就是拿他开刀;现在日军离朝麻贵跑来送行,还是拿他开刀。

小西君,你就认命吧。

这还不算完,回日本后,他的好战友兼老宿敌加藤清正将继续拿小西行长开刀。这位脑袋灵活、用兵深邃的日军将领,却总是在生命的关键时刻打败仗,这也注定其失败的人生。

当然,现在小西行长还没到总结人生的时候。他得先逃命要紧,而能否逃走的关键在于部下们是否肯充分发挥炮灰精神。事实证明他的部下比岛津义弘还够哥们,他们自愿不自愿的落了个大部被歼的下场,小西君则率残部突围。

1598年11月底,朝鲜已无战事,壬辰战争在事实上结束了。但等中国军队撤出朝鲜,大明皇帝宣布中国获胜和战争结束,则是5个多月以后的事情。

主题

0

回帖

4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41483
发表于 2009-4-5 11: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十章于32楼)

[爱国歌] (安益泰:作词)
  1节:即使东海水和白头山干燥和枯萎,有上帝的保佑我们国家万岁
  2节: 南山上松树好像披上了铁甲,即使有大风大浪也改变不了我们的气魄。.
  3节:秋天的天空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明亮的月亮是我们不变的心。
  4节:以我们的气魄和忠诚的心,不管有什么苦难和快乐爱过的心永不改变。
  反复: 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保全我们的江山。

0

主题

0

回帖

2043

积分

游客

积分
2043
发表于 2009-4-6 01: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十章于32楼)

楼主有兴趣可以去小说版重开一贴,这一帖被人歪了,很难看得舒服,在我的版区,水帖我删起来也比较方便。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19: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终章:尾声和后话

壬辰战争几乎流尽了丰臣家的血,丰臣秀吉终为自己七年来的猖狂与愚蠢付出代价。1600年,德川家康终于发难,到1615年大阪战役,丰臣家族覆灭,退出历史舞台。自闭保守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建立,这个国家再度崛起要等到明治维新了。

朝鲜在壬辰战争后奉大明为再生父母,朝鲜君臣一提到中国即以孝子自居。《宣祖实录》中记载朝鲜王李昖谈到壬辰战争时说,“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不但要自己当儿子,还要拉上日本。

在此后朝鲜一直是大明最坚定的盟友和属国,在明朝和满清(当时叫后金)的较量中,朝鲜竭尽所能的提供了它能提供的一切。朝鲜是个值得大明信任的朋友,大明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朋友。

被朝鲜搞得不厌其烦的皇太极终于无法忍受那种随时被人在后面拍一砖的境地,于1627年正月初八发兵侵朝。朝鲜举国上下奋勇抵抗,他们坚信大明一定会如壬辰战争般再度出兵救援,但是大明没有。尽管北京命令袁崇焕支援朝鲜,但袁崇焕仅做了象征性的举动,派九千多人在边境游弋一下,并未实际投入战斗。这种类似二战中法国支援波兰的行动其实际效果可想而知,朝鲜在八旗铁骑的蹂躏下亡国,朝鲜王以极其屈辱的方式和清廷签署所谓兄弟同盟,成为后金的属国。

我无意评判袁崇焕这样做的得失,毕竟他有苦衷,他也确实趁皇太极攻朝时加固了山海关外的防御体系,并在随后的防御战中让皇太极一筹莫展。但是,大明帝国从此必须孤独的面对内忧外患,而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了。

战后的日本和朝鲜就介绍到这,我要重点说说我们的祖国。

壬辰战争爆发时的明王朝,已是一个正在死去的政权;三百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时的清王朝,也是一个正在死去的政权。正在死去的大明阻止了日本的扩张,正在死去的大清却几乎毫无悬念的输掉战争,中国首次把亚洲秩序的主导权拱手让与将给自己带来无尽苦难的邻居。

痛苦的思考悲剧发生的根源,远比单纯纪念壬辰战争更有意义。

古代中国的辉煌,大多都是在进入帝国时代后。秦始皇创建的帝国经过历代王朝的革新,一度为中华乃至全人类做出举世无双的贡献,创造出璀璨的文明,取得了重大的思想、人文和科技成就。但帝国的政治体制,却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一步步走向绝对的独裁和集权。

朱元璋创建的明王朝,把皇帝对权力的占有发扬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当一个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一人时,这个国家的命运就不可避免的寄托在这个人的身上,每到此时悲剧就不可避免。中华民族没有学会如何避免让一头猪来掌握权力,何况大明帝国的皇帝及其代理人有些连猪都不如。

当大明帝国终将奄奄一息时,我们发现帝国所能散发的人文情怀、思想进步、商业成就和科技贡献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低点。莫说唐宋,连明朝前期都相距甚远。要想方便的独裁这个庞大的国家,就必须培养国民对皇室的高度忠诚,而付出的代价是让绝大多数国民变得愚昧麻木。

还好可能是战事一直困扰着帝国终生,大明在军事战术和武器装备上并没有被时代落下,但到帝国末期,先进武器的制造和使用已进入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不论是用料还是工艺,早就没了统一标准。炸膛事故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军人不愿再接触这些曾给他们带来无数胜利的兵器。

在与后金的作战中,明军的装备整整先进一个时代,那是冷兵器和热兵器的对抗,但由于很多人已不会正确使用这些武器,反被装备原始的八旗多次轻松击溃。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战中缴获大量枪炮,其中不乏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这位部落酋长诧异的看着堆积如山的战利品,他不明白汉人为什么扛着这些沉重而无用的劳什子跑来跑去。即使后来在宁远城下袁崇焕用一次正确的炮战给他上过一课并可能因此要了他的性命,这个到死政治水平都停留在部落酋长级别的军事家依然没有对热兵器产生任何兴趣和热情。

这是个错误的信号,大清王朝自建国就不重视火药兵器的传统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但当他们终于碰到会正确使用这些武器的人时,他们将为此付出远比努尔哈赤性命还要昂贵的学费。

其实明末的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孙传庭、郑成功,包括被袁崇焕杀死的毛文龙和后来投降皇太极的洪承畴,他们都知道这些笨重而危险的武器在战场上发挥得当意味着什么。而徐光启,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更是意识到火药兵器的革命性意义,他敏锐的察觉到它将改变世界。于是这个固执的老人和他的学生孙元化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消化西方科技上,他梦想着为中国建立一个热兵器的国防科研机构;梦想着为制造这些武器建立一整套细致入微的统一标准,从采购原材料到模具都标准化;梦想着为使用这些武器建立一个成体系的训练和教育体制;梦想着把中国军队打造成一支在思想上、战术上和武器上都真正现代化的武装力量。

但已经仅凭惯性活着的大明帝国终将辜负徐光启的一切努力,凡是涉及到帝国制度层面的革新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比登天还难。他的梦想没有实现,一点都没有实现。

当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的骑兵军团把一支支明军逼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时,他们并不知道一位早就逝去的名将在其生前就有了击败他们的办法。

戚继光,一个操守上有着诸多污点的真正的英雄,他在自己最重要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详细的记述到,以战车、木栏栅等野战工事为依托,根据地形部署成体系多层次的火枪和大炮,达到持续规模并形成火力网时就可以屠杀大规模的骑兵部队,这样的防御体系足以抵挡成倍骑兵军团的正面突击。

可惜,张居正被清算时戚继光就被彻底的边缘化。帝国有一个传统,推崇一个人时就要为其掩饰污点,错的也是对的;排斥一个人时就要为其编造污点,对的也是错的。戚继光的这本书自此无人问津,并没有进入帝国的军事体制,更何况不久之后帝国的军事教育就名存实亡了。

即使是袁崇焕,最终也没有能够达到戚继光的高度。当然,帝国也没给他太多时间,其实他已经做的很好了。

大明帝国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它没有在历史的拐角处给中华民族带来多少希望,这恰恰证明同样奄奄一息的帝国制度也应该和大明帝国一起去死。这个制度已经开始榨干中华民族的活力和生机,并把所剩不多的精英们的一切努力和成就彻底荒废掉。

但帝国制度还是生下他杀伤力最大的一个孩子――大清帝国。中国似乎已经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消灭这个制度的可能了。

在明亡清兴的过程中,战乱、饥荒、屠杀周而复始超过半个世纪,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消耗掉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精华的部分――青壮年。

1583年的明万历十一年,中国人口约6069万。

    1651年的清顺治七年,即多尔衮病死的那一年,中国人口仅剩1063万。

但这仅是肉体上的伤害。

在文化上,自顺治开始,经过康熙、雍正的不懈努力,在乾隆发扬到极致的文字狱则努力消灭着所有躲在犄角旮旯里的中华民族知识分子们仅剩的良心和骨气,并抱着一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精神赶尽杀绝。

单借修四库全书所销毁的书籍数量,就足以让秦始皇自愧不如,有学者估计是焚书坑儒的一百倍,我要说这个估计一点不夸张。对先辈和同胞的文化如此仇视的政权,还想不亡国简直天理不容。

一个要想做人才必须当奴才的时代开始了。

正如李亚平先生所言,“那是中国人做了奴才还要赞美美妙奴才生活的时代。譬如纪晓岚。”

纪晓岚确是那时代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代表和典范,其浑身上下难得一见的血性不但是当时中国文人的写照,也让我们对这样的中国知识界不再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希望。幸亏还有曹雪芹,只是在一个大家都跪着的猪狗时代,站着的人还能有什么作为。

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本已被大明发扬到极致的独裁集权在清廷的统治者手里玩出新花样,如雍正皇帝设立的那个军机处,这使我们不得不叹服统治者在巩固权力这个问题上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

皇帝掌握了全部的权力,这个帝国的衰亡就不可避免,即使皇帝个人的优秀也于事无补,因为帝国衰亡的原因就是皇帝掌握了全部的权力。此时,皇帝的个人素质至多只是延缓帝国的死亡时间。

从这个层面上讲,康熙、雍正、乾隆和后来的嘉庆、道光、咸丰,从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守墓人,守着一个已经入土的制度并都在给它填土。他们的怎么做都不可能再为这个帝国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但帝国死时付出代价的却是整个中华民族。

1840年,当由三瓜俩枣组成的英国舰队来到中国时,大不列颠有牛顿、瓦特、洛克、亚当•斯密……有《富国论》、自由贸易制度……有剑桥大学、有完整的社会教育体系……有工业革命、蒸汽机、战列舰、热气球……有责任内阁、国会、君主立宪、司法独立……最关键的是,有公民。

大清有什么?大清只有臣民。此时大清王朝统治这个曾无比辉煌、无比先进、无比文明、无比开放的国家已近二个世纪,在过去的二百年里,中国再没有诞生一个与时代匹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也没有为人类发展贡献一项带有实质性进步意义的科技发明。

乾隆末年,中国人口达到3个亿,同时代全世界人口才9个亿。

一度占全人类三分之一的中华民族,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人类文明发展没有任何思想和科技上的贡献,这简直是对我们祖宗和人类智慧的一种污辱。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是事实。

帝国制度让中华民族几乎丧失产生精英的机能,只能疯狂的诞下庞大而麻木的后代,除了继续恶化资源与人口的不平衡外似乎没有别的作用。幸亏后来连续的国难当头再一次激发起古老民族的血性,但代价似乎太过沉重。

所以,正在死去的大明尚能摧垮日本的野心,而正在死去的大清却再也无力阻止日本。日本已经超越我们,不论制度与思想。

大和是一个强势民族,被上帝扔到那四个多火山地震台风,资源极度匮乏的小岛上并没有让他们自暴自弃。也许知道得来不易,所以他们比我们更懂得珍惜。一个强势民族强大后不发挥影响力是不可能的事情,可偏偏日本人选择的是扩张,从丰臣秀吉开始就认准这条路,且一条道走到黑,差点灭种亡族似乎还是没有完全吸取教训。

崛起的日本要扩张,偏偏它的邻居是中国,中日的冲突就这样变得不可避免,壬辰战争只是一个开始。

历史是最优秀的法官,必将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主题

0

回帖

62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62
发表于 2010-4-26 15: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句 臣民与公民  楼主 理会可谓精辟

0

主题

0

回帖

312

积分

游客

积分
312
发表于 2010-7-9 21: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最终章于37楼)

專業挖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7 19:58 , Processed in 0.0407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