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无为

【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最终章于37楼)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9: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彷徨的序曲

日本人进攻朝鲜仅2天,明帝国的辽东巡抚就向中央送上了急报。这位巡抚可谓敬业,在后续奏报中把日军的总兵力和主要指挥官都搞清楚了。紧随其后的就是朝鲜国王的求救信,那写得更是火急火燎火上房,连“宁死于父母之国”这样的二百五话都出来了,颇有以死相挟的架势。

最先坐不住的是兵部尚书石星,因为内阁很能坐得住,加上万历皇帝对于公务也是有一天没两天的,辽东的急报皇帝到底是怎么理解的谁心里也没谱。石星这个愣头青着急了,一封奏章送了上去,打还是不打您倒是给个话啊!

皇上没答复,别的大臣倒是说话了,打不打你是兵部尚书,你说呢?

我说?我说那当然打了!

这下捅了马蜂窝,从言官到阁臣,一片反对之声。石星这才发现,自己的主张在朝内原来是少数派。

没错,在当时的帝国中央,主流意见是反战的。反战派也有自己的道理,朝鲜军一触即溃,我们出兵那是顶雷去了,既然是顶雷,在自己家门口顶就行了,成本低效率高,跑那么老远出去顶不成神经病了吗。更何况帝国自己也打着仗呢,宁夏的叛乱越闹越大(即同为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战役),连辽东、山西、宣府、大同这些边关重镇的部队都调过去,正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时候。这会儿说句题外话,指挥宁夏战役的最高指挥官是李如松,他的副手之一就是麻贵。后来一个指挥了壬辰战争的第一阶段,一个指挥了壬辰战争的第二阶段。

但是反战派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这会儿闹得欢是因为一个人还没有发话,当这个人发话的时候,一切都将改变。

这个人就是万历,他说:“宜速救援!”

于是世界清静了。这就是专政体制的好处,最高决策者发话了,那别管是对是错,所有人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闭嘴、干活。

1592年7月,帝国的两支武装力量跨过了鸭绿江。这是两支辽东的骑兵部队,当年跟着李成梁和蒙古人三天两头掐架,战斗力不俗,但问题是人数。辽东游击史儒率2000人;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人。这是干什么去了?剿匪还是帮朝鲜王搬家。

辽东巡抚早在开战之初就在奏章中说得很清楚,“倭军此次进犯,共分九军,人数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日军的实力北京方面是非常清楚的,那为什么还做出这么个不着四六的部署?后世的学者有人分析,一说这是先头部队;一说这是侦查敌情。其实都不能自圆其说,先锋部队,那后续部队在哪?没有啊。李如松率大军再次跨过鸭绿江是12月23日的事了,前后小半年呢。至于侦查敌情,5千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何况再看后来大张旗鼓的行军,没有一点侦查的迹象。

我估计,可能性有三个:一是天朝大国的架子问题,自我感觉良好(祖承训一到朝鲜就胡诌自己能率三千人击败十万蒙古人,吓唬朝鲜君臣),以为自己一出兵就能唬住日本人(当时中国也确实没拿日本人当回事)。二是皇帝说了,要速救援,可帝国确实一时拿不出多少兵力,所以就手把这俩倒霉蛋派了出去。专政时代,应付差事、遵从皇命是第一位的,哪管你前线军人死活。第三个可能性比较阴暗了,帝国中央的文官集团们打心眼里当时还是不想打,所以只是想做做样子,先探个虚实,日本人要是个软柿子就捏一把邀功,要是个硬碴咱人少也好跑不是(正好派得都是骑兵部队),就不管那个朝鲜王死活了。

总之不管是哪个可能,这都是一个不知所云的军事行动。而结局也是注定的,史儒的二千人在平壤附近让小西行长打了埋伏全军覆没;祖承训的三千人干脆被小西行长放进了平壤城,在巷战中被七百多名日本火枪手的拿来练射击(当年于谦就用这招对付过蒙古骑兵),只有祖承训本人带着几个跑得快的逃了回来。惨败!虽然是五千人,但那是帝国精锐的辽东骑兵部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打了水漂,太可惜了。

这次失败,朝野震动,紫禁城彻底炸了锅。别管主战的还是主和的,这会儿变成了同一个的声音:打!往死了打!请战的折子差点把万历皇帝淹了。正好这时候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也传到了北京,进一步刺激了万历本就非常脆弱的神经。日本开始挑战自永乐大帝延续至今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秩序了。
奉行“卧榻之测,岂容他人安睡”的大汉民族哪受得了这个,是可忍孰不可忍。帝国的武装机器迅速开始运转,对中国而言,战争真的开始了。

客观的讲,虽然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人渣皇帝中的极品,其一生的混帐事迹也总给人以想把其挫骨扬灰的冲动。但在壬辰战争中,这个皇帝确实做到了大事不糊涂。

帝国的精锐武装力量在皇帝的命令下开始在辽东集结,具体包括:

骑兵部队:辽东铁骑10000;宣府精骑8000;大同重骑8000,计二万六千人。辽东铁骑是李成梁一手打造的王牌,装备铸铁造三连发火枪(弹尽后可直接当做肉搏兵器),在与蒙古人和女真人的作战中所向披靡,具备正面击垮蒙古骑兵部队的实力。宣府精骑是轻骑兵部队,装备轻甲、火枪和马刀、长矛,突袭能力强大,擅长在侧翼击溃敌阵。大同重骑则是传统的重骑兵部队(也有资料认为抽调自大同的骑兵部队并非重骑,而也是精骑,即轻骑兵部队),人马皆以精铁重甲护身,连面部亦有保护,仅留双眼,开战时如装甲阵线般碾过敌阵,颇似后来努尔哈赤的死兵部队。上述骑兵部队还装备有明军改进的“马上佛朗机”,应该是一种便携式的小口径骑兵炮,外貌大概类似于火箭筒。《武备志》上虽有记载,但实物和照片我均没见过,不好描述。这支骑兵部队均由作战经验丰富的边防部队组成,是参战中国军队的主要突击力量。

火器和炮兵部队:蓟镇神机营5000;保定神机营5000,计一万人。所谓神机营,即明军三大营之一:三千营(骑兵部队)、五军营(步兵为主的步骑混合兵团)、神机营(火器和火炮部队)。三大营当年跟随永乐大帝横扫漠北时,神机营曾以密集火力打垮了蒙古骑兵的正面冲锋。土木堡之变时,在包括主力三大营在内的20万大军被蒙古瓦剌部歼灭的情况下,二线的三大营部队在于谦的指挥下打出了史诗般的北京保卫战,其中又是神机营部队在京郊巷战中歼灭了蒙古的1万先锋骑兵部队。神机营作为三大营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一直是防御作战的核心和野战中的主要火力输出单位,负责对敌方有生力量的大面积杀伤。此次入朝作战的神机营也是如此,据有资料统计,仅携带的各型火炮数量就不少于六百门。

步兵部队:江浙步兵3000;川军步兵5000,计八千人。这支江浙步兵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军,虽然戚继光不在了,但军神的遗产还在,戚家军的鸳鸯阵对于日军步兵而言就是噩梦,就像对付朝鲜的龟甲战舰一样,吃了无数次的亏也想不出破解的办法。川军步兵多年来一直在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对于多山的朝鲜战场非常适合。

上述部队账面合计四万四千人,但考虑到我们的祖先一向有以整数替代实数的传统,再加上集结部队也难以做到这么整齐的数字,所以实际部队至多四万三千多人。
这就是中国拿出的硬家伙,虽然数量上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但确实是帝国的一支完全由王牌部队组成的军团。而他们的前线最高指挥官,就是李成梁的大公子,一代名将李如松。

李如松时任陕西总兵,刚刚平息了宁夏叛乱,血还没擦干净就又被任命为东征提督,带着弟弟李如柏和李如梅走马上任。李如松这个人完全具备一个招人厌恶的高干子弟所能具备的一切特征,桀骜不驯、目中无人、刚愎自用、急躁刻薄、喜欢拉风耍大牌……总之你想多不喜欢他,就能多不喜欢他。但万历皇帝喜欢他,而且万历几乎无条件的喜欢李成梁家所有的人,大概是因为他年幼时李成梁的接连不断的胜利战报给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清算张居正时,和张居正关系密切的戚继光都被迅速排挤边缘化,而同样关系密切的李成梁却毫发无损。

这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但却是一个不得不让人尊重的人。李如松的军事才能丝毫不逊色于他父亲的巅峰时期,而且此人作战喜欢一马当先,在军中威望不低。这种风格和明军作战的主要潮流并不符合,明军中的高级指挥官们大都坐镇中军,不论是之前的王崇古、戚继光,还是之后的孙承宗、袁崇焕,即使在前线指挥作战也很少去冒险。这也符合高级指挥官的作用,靠后一些才能更好的把握大局,冲锋拼命又不缺您一个,再说您一冲没准还添乱呢。但李如松喜欢冒险,喜欢遇事身先士卒,这可能是他爱出风头的性格作祟。这个作风为他带来了荣誉,也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万历皇帝虽然喜欢李如松,但根据帝国以文治武的传统,统帅还是要派个文官的。这就是时任国防部(兵部)副部长宋应昌,此人扎实能干,重视后勤补给,对军事也颇有见解,是个总领抗倭事宜的合适人选。和总领军事的“下属”李如松关系处得也算融洽。万历的这次人事任命看出了他老师张居正的影子,可惜这种时候在漫长的万历时代并不多。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12月23日,李如松一马当先率领四万大军跨过鸭绿江。朝鲜君臣在感激涕零之余还是表示天朝这次来的人依然是少了些,似乎不够日本人打得。李如松也没跟他们多废话,让他们今后要为大军做好补给,毕竟是帮你们打仗来了。不客气的讲,朝鲜人这个工作做的越来越不到位,随着战线拉长,第一阶段中后期的补给问题一直困扰着李如松。而在当地直接向朝鲜民众征粮则花费不菲,朝鲜人民连盟友的钱也要赚,不知日本人征粮时他们是否敢收钱。

第二年(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月6日,中国军队来到了平壤城下。1月7日,李如松和小西行长分别进行了最后的战前部署。1月8日,中日两国以一场惨烈悲壮的平壤会战拉开较量的大幕。

主题

0

回帖

50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09
发表于 2009-3-7 19: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四章于10楼)

太阁没疯,侵朝必须地,稳定\\酬功\\发展,理由大大的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9: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第五章 龙的拳头

平壤城是一座临水靠山的城塞,即将开战的攻防双方也各有利弊,决定战役胜负的将是谁把己方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明军四万三千人全军出动,李如松可谓势在必得。日军驻防城内的是小西行长和他的第一军,一万八千余人;另有组建的朝鲜新军(投降日本的朝鲜军)五千人,城内连皇军带伪军合计二万三千多人。除此外日军还有后援,在距离平壤两日路程的凤山有大友义统率领的第三军所部六千余人,同等距离的还有开城的黑田长政。可见明军虽然兵力占优却是倾巢出动一锤子买卖,日军则有相当回旋余地,固守待援显然是小西行长最佳选择。

武器装备上,日军在轻火器上占有优势,配备当时非常先进的欧洲造火绳枪。而明军的轻火器依然以火箭和属于火门枪系的火铳为主,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吃亏不少。但明军在重火器上占据优势,装备大量各种口径的攻城炮、野战炮,而日军的火炮数量则少得可怜。因为日军的火器以进口为主,火炮过于昂贵,故以火枪为主。而中国的火器以国产为主,火炮从仿造缴获的葡萄牙炮到自主研发,在十六世纪并不逊色欧洲最先进的火炮;火绳枪也在之后大量装备,在壬辰战争第二阶段,明军已经普遍装备火绳枪。虽然明帝国与唐宋相比已经过于狭隘和自闭,但其对于科技的态度却依然优于后来的满清,在这个问题上,中华帝国的王朝们确实如黄鼠狼下耗子。

地理上,明军攻日军守,平壤又易守难攻,虽然十六世纪是冷热兵器交接班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先进的大炮,要塞城堡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那都是后话,至少在壬辰战争时,平壤这样的坚城还是会给装备火炮的进攻者带来足够多的麻烦。

战役部署上,李如松的主攻方向是平壤西城,佯攻方向是北城,东城临水不攻;小西行长的主守方向是平壤西城,辅守方向是北城,东城临水不守。这就叫英雄所见略同。区别在南城,南城地势平坦,攻城部队的动向很快就会被发现,显然不利于进攻,但李如松依然安排了一万人,这支部队会在西城和北城完全吸引小西行长注意力后才会进攻。而小西行长不是不想守南城,实在是兵力有限,又要留出一支有战斗力的机动部队用来关键时刻堵窟窿,只能把南城交给五千朝鲜伪军。这是小西行长城防部署的最大软肋,也是无奈之举,一支连自己祖国都不愿保卫的武装,怎么可能保卫侵略者。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日两国半斤八两,中国本就不多的优势会随着战役时间的拉长而逐渐消失殆尽,小西行长只要挺住最艰难的前期,当后续援军逐渐到达形成规模时,李如松就会变成第二个祖承训。而李如松在面对这块最难啃的骨头时,显然不打算有任何失误,他知道,必须要快。

小西行长在开战前一直企图获取明军的情报,他发现明军的轻火器落后于日军,但他却没有发现明军在重火器上的优势。于是,战斗开始时,平壤西城的城墙上密密麻麻排满日军的火枪手,当他们准备用密集火力痛击攻城部队时,等来的却是如雷神下凡般的炮火。

中国军队的第一轮炮击开始了!

李如松可不是个含蓄的人,他一点没打算隐瞒自己在火炮上的优势。明军调集超过一百二十门的攻城炮和数量更多的野战炮,基本上能响的都拉了出来。这下日本人倒了血霉,本以为自己能居高临下像打兔子一样给中国人上一课,不成想反而当了靶子。平壤城头顿时哀嚎遍地、血肉横飞,连小西行长本人都被炸伤。  
可见不完整的情报有时比没有情报还糟糕。

在当时日本国内,是碰不到这样规模的炮击的,我们可以想象它给日军带来多大的肉体伤害和精神震撼。史料记载明军发炮攻城的景象是:“响振天地、山岳皆动,大野晦冥,烟焰涨天,旁弥数十里,火箭布空如织,火烈风猛,直冲城里,林木皆焚。”

李如松送给小西行长的下马威还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居然吓跑了赶来增援的大友义统。当时这位仁兄已率所部赶到平壤附近,他手下有六千人,如果进城,对小西行长可谓及时雨,很可能会用来替换驻守南城的朝鲜伪军。但不知是明军炮火实在太猛还是这哥们确实没见过多大世面,又或者他有先天性心脏病,总之竟然不管小西行长的死活,扭头跑了。

经过明军持续的炮击,平壤城头残缺不全,城内青烟四起,周围林木也火焰冲天。日军伤亡惨重,按理说是不敢再露头了。李如松下达攻城令,三万三千多大军铺天盖地而来,其中三万人直取西城,而三千人则佯攻北城。可惜日军虽然被打蒙,却并没有被打垮,小西行长展现出一位优秀将领应有的素质,日军也体现出久经战阵的本色。守城部队立即重新站上城头,原始血腥的肉搏战开始了。

在近身攻城战中,日军轻火器的优势终于发挥出来,兼具威力和射程优势的火绳枪居高临下,在小西行长的指挥下形成持续的排枪。明军的轻火器部队必须冒死冲入日军的枪林弹雨之下才能射击,难以压制对方火力。进攻西城七星门的明军最先开始溃退,关键时刻李如松带督战队赶到,亲手宰了几个逃兵,才算压住阵脚。

李如松本人也险些被日军击中,他骑着战马被一阵排枪扫倒,战马阵亡,而他本人幸运没有中弹。戚继光当年的副将,已经60多岁的吴惟忠率军攻打北城时胸部中枪,犹自奋战不退。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在指挥作战时头部也结结实实的挨了一枪,幸亏头盔质量好,居然没伤到他。将领尚且中枪颇多,就别说普通士兵了,但事后我们知道明军阵亡的并不多,可见明军的装备在壬辰战争时还是不错的。在20多年后和努尔哈赤的萨尔浒大战中,一位明军高级将领就是戴着一个生锈的头盔,被八旗兵一支弓箭就贯脑而亡的,而那时的明军士兵也沦落到居然连一副生锈铠甲都不能保证的地步,很多士兵穿着纸片夹杂木板制成的盔甲,再涂上染料就上了战场。军队的防具以如此神速退步的背后,是一个政权在以更快的速度腐朽的写照。

就在西城和北城陷入苦战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南城已被攻克。

担任南城攻坚战的指挥官是祖承训,这位兄弟半年前就是在平壤吃了小西行长的大亏,不但全军覆没还险些搭上小命,这次雪耻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按照李如松的部署,以三千朝鲜军为先锋(一说这三千朝军是明军假扮),吸引守城朝鲜伪军的注意。攻守双方都是朝鲜人打扮,也算老乡遇老乡,而且还真有些两眼泪汪汪的意思,守城的居然没有阻止这支“自己人”打扮的军队接近城墙。可惜这种和谐的气氛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破坏,夹杂在朝军中的中国军队突然猛攻城头并迅速登城,后续的中国军队也掩杀过来。朝鲜伪军顿时傻眼,南城告破。

每当读史至此,我也不免诧异,这场惨烈的会战中,南城就这样被轻易拿下。实在和西城、北城的苦战不成正比,但仔细分析也能发现其中的道理。

攻城的中国军队不仅有数量优势,且由辽东铁骑和戚家军组成。辽东铁骑是敢和蒙古骑兵对冲的亡命徒,戚家军更是一听要砍日本人就肾上腺素分泌过剩。这帮活阎王一登城,不死也得脱层皮。而守城的朝鲜人本就想混口饭吃,现在一看饭没混上几口反而要丢脑袋,当即一哄而散,南城就这样被稀里糊涂的攻破了。溃散的朝军后面跟着向城内挺进的明军,幸亏日军的机动部队迅速赶到堵了窟窿,暂时还能抵挡。

西城也没再挺多久,了解李如松的人知道,他可不是死心眼。在平定宁夏叛乱时,他面对的就是攻城战,当一种战术不行时,他会迅速换一种。李如松改变策略,再次发挥明军火炮优势,将攻城炮重新集结,都对准了西城的七星门。小西行长却没有可以反制的火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国炮兵们装药、开炮。一阵猛烈的炮轰,七星门被炸开了。明军蜂拥而入,小西行长手头已拿不出多余部队,西城的小西门和大西门随后也相继被杨元和李如柏攻破,西城被拿下,三万杀红眼的明军入城。

此时已是中午,开战半天的平壤会战接近尾声。

小西行长却并不就此认输,他集结部队,分守城内险峻之处,准备和明军打巷战,期待援军到来后翻盘。可惜李如松没给他机会,中国军队当即对城内日军据点开始围剿,点火放炮,杀得一塌糊涂,从中午打到深夜直至第二天清晨,平壤今夜无人入睡。史料记载,平壤城火光冲天、尸体被烧焦的味道弥漫十几里遍布城内外。日本人彻底挺不住了,全线崩溃,很多日军被明军追得慌不择路从东城突围,面对城外汹涌的河水不顾一切的跳下去,那可是1月初的朝鲜北部啊,除个别练过冬泳的,大部分陈尸河内。

城内仅剩的日军在小西行长的指挥下艰难的硬挺一宿后,也实在不想再呆下去。中国军队连战一天一夜,眼看胜利已经到手,也不打算再硬拼。双方一拍即合,开始谈判。
李如松给小西行长开出的条件是:放下武器,带着你剩下的人滚蛋。

小西行长的答复是:我走的时候你别下黑手阴我。

李如松的回答是:肯定不会。

于是,小西行长带着剩下的三瓜俩枣撤出据点,刚出平壤没多久就碰上三千伏兵,一顿穷追猛打,日本人玩命的跑,命大的终于躲过一劫。设伏的明军也带着三百多颗新鲜的脑袋回去领功了。
战场上,李如松从来不是讲信用的人。

《日本战史》记载,撤出平壤的第一军一口气跑到汉城,重新清点人数后仅剩6520人,战损达三分之二,丰臣秀吉最精锐的两军彻底报销一个(另一个是加藤清正的第二军)。而明军阵亡796人,伤1492人,如果这个数字真实的话,确是一场超级大胜利。

平壤会战是李如松并不漫长的军事生涯中最华彩的一章。此战之前,提到李如松,首先想到的还是李成梁。而现在,人们将视他为帝国最耀眼的将星,并顺便提一句,他有个叫李成梁的父亲。

主题

0

回帖

3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35884
发表于 2009-3-13 19: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五章于12楼)

希望贴“龙战三千里”的小说

元代头盔样式,看看有没有明清那种。




福冈市博多区东公园
元龙。明龙。清龙。。。。你分不清?????????????

这个是蒙古的头盔

这个是出土的明朝士兵铁盔,也是整体锻出来的,铁皮也够薄,而且人家的弧度很大,锻起来比胸甲要复杂一些。

头部和身体结构不同,整个是颅骨缺少缓冲空间,故会使用整体制作。
这个是唐代少数民族靺鞨族的铁盔,也是整体的

说明中国古代锻造铁皮很容易。

可以看一下火与剑这个片段: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U5NzE0OA==.html
车是用来挡马的。枪炮用来杀人的
长弓拒马火器版。。。。。。。。。。

堡垒版。。。外面挖一圈壕沟

专门负责下马开搬纠缠的
。。。。
车后面有时也是有骑兵保护的。。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0: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五章于12楼)

引用第13楼马赫迪于2009-03-13 19:53发表的 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五章于12楼) :
希望贴“龙战三千里”的小说
那书我看过,书是好书,据说销量也可以,但那是演义的文学作品,不是历史。消遣还可以,研究那段历史最好看《万历三大征考》。

不知道阁下发此贴何意?本人虽然不才,但写得至少是严谨的历史。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09-3-13 20: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宪兵司令于2009-02-28 09:51发表的  :
萨拉丁打败了十字军,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但是他们的后代连以色列都干不过,更别说米军了。 [s:2]

自从纳赛尔后,阿拉伯大一统的可能就消失了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685
发表于 2009-3-13 21: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五章于12楼)

引用第14楼无为于2009-03-13 20:43发表的 Re: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五章于12楼) :

那书我看过,书是好书,据说销量也可以,但那是演义的文学作品,不是历史。消遣还可以,研究那段历史最好看《万历三大征考》。

不知道阁下发此贴何意?本人虽然不才,但写得至少是严谨的历史。
有没有《日本战史》的电子版?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3: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Re: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五章于12楼)

引用第16楼上将潘凤于2009-03-13 21:02发表的 Re:Re: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五章于12楼) :

有没有《日本战史》的电子版?
指日本参谋本部编的那本吧,电子版没有,我不喜欢电子书。不过那书价值一般。不如看《剑桥史》中的《中国史》和《日本史》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3: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荣誉叫做忠诚于2009-03-13 20:57发表的  :


自从纳赛尔后,阿拉伯大一统的可能就消失了
这个可能从来都只是虚无的幻想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685
发表于 2009-3-14 13: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Re:Re: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五章于12楼)

引用第17楼无为于2009-03-14 13:28发表的 Re:Re:Re: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五章于12楼) :

指日本参谋本部编的那本吧,电子版没有,我不喜欢电子书。不过那书价值一般。不如看《剑桥史》中的《中国史》和《日本史》
那日本有关壬辰战争的史料那本比较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7 17:06 , Processed in 0.0363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