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29|回复: 39

【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最终章于37楼)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发表于 2009-2-26 18: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几被遗忘的记忆


公元1599年(大明万历二十七年)4月,春天的北京一派喜气洋洋,从朝鲜战场归来的中国军队在帝都举行凯旋式,连从12年前就开始消极怠工闹情绪的万历皇帝也来到午门接见胜利归来的高级将领,并正式宣布战争的结束。

我相信,时任备倭总兵官麻贵的心情在那一刻是非常复杂的,作为这场战争第二阶段的前线最高指挥官,留给他怀念的人和事太多太多了,而这些人和事在四百一十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还知道,多少人还想知道。

四个多世纪前,从公元1592年七月到1598年十一月,经过两次较量一次谈判,中国在朝鲜进行了前后七年的战争,对手是日本。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一般称之为“明万历援朝战争”、在朝鲜被称为“壬辰卫国战争”、在日本则分两次记述(因为中间经历过一次充满喜剧色彩的谈判停战,中国和日本都被稀里糊涂的忽悠了一把),称为“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

其实不管叫什么名字,指的都是那场战争,由于战场发生在朝鲜,出于尊重主场的考虑本文采用了“壬辰战争”的称呼;由此大明官方于1599年宣称战争结束(其实1598年底日本人就能跑的都跑了,跑不了的也被办了),所以本文以1599年作为壬辰战争的结束年份。

壬辰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场几被忽略的战争,留下的记载非常少,而韩国和日本的史料上又各说各的事。以至于连某些国内学者都对壬辰战争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稀里糊涂的开打,稀里糊涂的结束,交战各方都宣布自己获得了胜利……”。

这真的是一场“糊涂”的战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有我们自己的责任。壬辰战争可谓生不逢时,同为“万历三大征”之一(即指明万历1573~1619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战役、播州战役和援朝抗日的壬辰战争),在明朝政府眼中其地位就不如另两者,并没有当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来大书特书。比如整个作战过程中,中国军队在数量上一直处于劣势,直到战争最后阶段才超过日军,这也能反映出当时政府对这场战争的心态(对刚成气候的努尔哈赤,帝国政府尚且知道以近三倍的兵力围剿)。

战后,明朝官方对其记载不仅有限,还有大量言官出于各种目的对其泼脏水(参加壬辰战争的部分将领在后来与努尔哈赤的作战中表现糟糕也是原因之一)。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是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败家子乾隆皇帝当政时最终完成的,那正是文字狱最残酷、文化最黑暗的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随时可能因一字之差而丢掉全族人的性命。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即使用最乐观的态度去揣摩帝国文人的良心和满清皇帝的德性,我们也有足够悲观的理由相信,很多史料被阉割和篡改了,而那些未经证实或者压根就不用证实的脏水则几乎被照单全收。再加上日本和韩国史料中的自吹自擂,中国人不糊涂才怪。

国内史学界的主流对壬辰战争似乎也并不重视,客观记述研究这场战争的专著寥寥无几。但幸亏不是没有,否则想在今天重现它的真相和全貌就更难了,这样局面真让人痛心和羞愧。

作为中国人,壬辰战争不该忘、不能忘、更不敢忘!

中国人应该知道,在四个多世纪以前,我们的祖先为扼制野心和侵略,为捍卫主权与和平,为国家的安全与荣誉,为军人的光荣与梦想远征朝鲜半岛,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告诉所有企图窥视自己祖国的侵略者,“跳梁者,虽强必戮!”

这本就是一场针对中国的战争。让我们抛开偏见与误解,重现四百多年前中华帝国大明王朝的那段峥嵘岁月。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20: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惆怅的大明


自孝宗皇帝以后,帝国的中央政坛就进入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先是“大明第一活宝”正德皇帝登场,此位老兄极其能闹,把文官集团折腾的乌烟瘴气,而且还不满足当皇帝,不但先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朱寿”,后来又干脆加封自己为“太师”,一下子成了最高的文官。正德皇帝闹腾了十六年,终于把自己闹腾没了。因为他没有子嗣,这才轮到万历皇帝的爷爷,嘉靖皇帝上台。

嘉靖一向聪明自负、刚愎自用。当上皇帝就和大臣们较起劲来,理由是要为他爹争个名份。嘉靖他爹是王爷,他这个皇位是从堂兄手上继承来的,按帝国的礼法嘉靖要认正德的父亲为父皇。可以霸道著称的嘉靖不管那个,不惜动用皇权和整个朝廷为敌,最终成功把自己的王爷父亲给弄成了“先皇”。

嘉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讨厌太监。虽然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了“宦官不得参政”的规矩,可是他死以后没多久,这规矩就被重用太监的永乐大帝给废了,下西洋的郑和就是个太监。自此以后,大明帝国的皇帝们就开始与宦官朋党共天下,大搞特务政治。几乎历代皇帝在位期间,都有“名监”相伴,当然其中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偏偏到了嘉靖朝,由于皇帝不再待见这些生理不健全且大都心理不正常的物种,帝国的政坛少了宦官的制约,文官们开始粉墨登场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嘉靖即位后,帝国的国防可谓一塌糊涂。北边的蒙古屡犯边境不说,后来干脆一口气打到了北京城,在帝国的首都玩了把自驾游,烧杀淫掠,把国民折腾的苦不勘言。也赶上大伙活该倒霉,当朝首辅恰恰是有“明代头号奸臣”之称的严嵩。严首辅大私无公,只要自己不沾好处的事一律不管,由于此公的财产都在北京城内,所以对城外的蒙古人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任由其来去自如。一个人当一天混蛋容易,可如果一辈子都当混蛋,保证一件正事不干那就太难了,但难能可贵的是严嵩先生做到了。北边不安生,南边也不消停,倭寇的进犯在嘉靖朝达到了高峰,甚至一度闹到了南京城下。这可好,帝国俩首都,北京南京全出事,嘉靖愤怒了。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嘉靖开始下令整顿军备,分别拣选重臣应对南北的侵扰,对地方大员既付以大权又责以重任。官员把事情办好了便升官加赏,毫不吝惜,若是稍有差池,更是毫不手软,直接逮回北京乃至下狱处死。在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的努力下,南方的倭患终于被平息;至于北方的边防,也在后来李成梁、戚继光等名将的镇守下逐渐稳定下来。而最重要的是,帝国荒废多年的武装力量终于在嘉靖朝开始重整,并最终成功锻造出几支善战的军队,为后来壬辰战争的胜利打下硬件基础。

在中央,嘉靖晚年时严嵩终于倒台了,继任者则是实干家徐阶,“名臣”时代开始了。自此,从徐阶到高拱,再到明清两代最优秀的政治家张居正,帝国逐步回到正轨。张居正是万历初开始掌权的,万历的父亲隆庆皇帝死时,万历才10岁(这还是虚岁,实际按天数应该是9岁都不到),整个政权都在张居正的掌控之下,小皇帝基本上是摆设。

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帝国在张居正的治理下进入了黄金时代,北方的蒙古人每次入侵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继续和大明搞边境贸易(隆庆五年,在高拱的努力下大明和蒙古开始了边境贸易);南方的少数民族暴动也被一一平定,帝国的武装力量终于有了永乐时期的气象。经济上,国家储备的粮食可以用十年,国库的盈余超过全国一年的岁出。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全国的田亩面积得到清丈,税收在改革后更加公平,淮河和黄河得到重新治理不再泛滥,荒地被分给农民重新开垦并免税三年。行政体制上,张居正实行严格的官僚升降制度,渎职和贪污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那时的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帝国,北京、南京、杭州、扬州这些大都市就如明代官窑一般华美。在十六世纪后期来到中国游览的欧洲学者的记述中,大明就是天堂,他们在著述中拿中国的交通、城市建设、医疗卫生、考试制度和平民生活水平和欧洲进行了全面比较,认为中国要优于欧洲。

万历十年,张居正死了,一切开始悄悄改变。

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感情是复杂的,起初他发自内心的崇拜和尊重张居正,而后来慢慢夹杂了惧怕,最终则演变成怨恨,尤其当他发现张居正的另一面时,皇帝彻底震惊和愤怒了。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没有人是完美的,张居正也不例外。他教导皇帝要勤俭节约,控制小皇帝的花销,以至于万历要奖赏宫女太监时居然拿不出现银要打白条;他要求官僚要清正廉明,克己奉公,以至于搞出一套严格的官僚升降制度,并且严惩贪官污吏,一副和腐败不共戴天的架势。而张居正本人却是个贪官,他生活极其奢靡,轿子要三十二个人抬,里面有书房有卧室还有厕所。张居正不仅贪财还很好色,据说他的死党戚继光就给他送过女人。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抄家,抄出黄金万两、白银十多万两。凭大明给官员那点可怜的俸禄,张先生这些家产当200年首辅也未必攒得下来。但和他为帝国作出的贡献相比,这点钱又算什么呢?张居正的老师,实干家徐阶比张居正更贪,这位老兄不但贪财而且圈地,在家乡上海大搞土地兼并,结果退休后被其一手提拔栽培但却油盐不进的“海阎王”(海瑞的绰号)给办了。徐阶、张居正都是明代的政治精英,他们为国为民所作的贡献理应得到所有中国人尊重,而偏偏他们却又在个人操守上有问题。谁说好官就一定是清官?这真是个奇妙的世界。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亲政,最初的几年新皇帝很勤奋,经常工作到深夜。可到了那个神秘的万历十五年,皇帝开始怠工了。万历怠工的原因,史家众说纷纭,但纠其原因一定是很复杂的,应该是多种缘由的结合最终造成的结果。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有详尽的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本文就不再记述了。

自万历十五年开始,帝国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慢,最终基本停顿。皇帝在郁闷,大臣在斗争,小官吏们则干脆混日子,整个大明混混沌沌,上上下下一起吃张居正留下的老本。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崛起了。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11: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秀吉之野望


谁是日本战国时代的终结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好回答。最靠谱的答案似乎是丰臣秀吉。但是,猴子(丰臣秀吉的绰号)能够统一日本也是在他老板织田信长的基础上完成的,而更可悲的是丰臣秀吉虽然在形式上统一了日本,最终建立政权的却是德川家康。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看来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中国,也适用日本。

丰臣家最终没能建立政权,反而家破人亡,把胜利果实拱手让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错误的时间打了场错误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壬辰战争。

公元16世纪80年代,在日本列岛,中部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因下属明智光秀发动政变被迫自杀,史称“本能寺之变”。当时,织田信长已经统一了大半日本,如果没有本能寺的政变,统一日本的大业恐怕轮不到丰臣秀吉(当时叫羽柴秀吉,为避免大家混乱,本文统一称丰臣秀吉,毕竟这位仁兄改姓名的次数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时势造英雄,丰臣秀吉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先后击败发动政变的明智光秀和竞争对手柴田胜家,全面接管了织田信长的霸业。随后经过四次大规模会战,结束了日本一个世纪的战国时代。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丰臣秀吉的霸业历程:初名木下藤吉郎,职业农民,后跟随织田信长从士兵干起,因战功卓著一步一个脚印爬了上来。1558年改姓羽柴氏;1573年被擢升为大名;1582年本能寺之变;1585年任关白,即相当于首席大臣;1586年拥立“后阳成天皇”,自己改姓“丰臣”,同年任太政大臣,相当于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

从1590年,丰臣秀吉开始用行动证明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的正确性: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其实秀吉的野望早已有之,在征讨毛利(日本战国大名)的时候,秀吉就写信给织田信长说“臣必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在征服高野寺以后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这里所说的唐,指的就是中国,因为强盛的唐朝给日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所以日本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习惯称中国为唐。

1590年,刚刚完成统一的丰臣秀吉就致信朝鲜国王,要求他给自己让路以便进攻中国。朝鲜时任国王李昖虽然无能,但是并不傻,当即严词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

1591年,丰臣秀吉将自己的职位让给了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开始一心一意的专攻“海外征讨之事”。

所谓海外征讨,那计划可大得吓人:借道朝鲜(所谓借道就是把朝鲜灭了),征服中国,定都北京,在日本和中国均设关白,天皇则接到北京来住。然后丰臣秀吉本人则坐镇宁波,指挥军队吞并东南亚和印度……像,太像了,像极了那个“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但丰臣秀吉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人的胃口有多大,是取决于他的肚子而不是他的食欲的。

1592年,大明万历二十年,战争开始了。

丰臣秀吉编制了征服中国的远征军,陆军总兵力十五万八千七百人,分为九军;海军总兵力二万人,大小舰船七百余艘。猴子把家底都拿出来了。

我们简单列举一下日军陆军的编制,因为他们是征服计划的主力,也将是中国军队的主要对手。至于海军,基本让李舜臣给废了。

第一军 小西行长、松浦镇信 18700
第二军 加藤清正、锅岛直茂、 22800
第三军 黑田长政、大友义统 11000
第四军 岛津义弘 14000
第五军 福岛正则、长曾我部元亲、蜂须贺家政 25000
第六军 小早川隆景、毛利秀包、立花宗茂 15700
第七军 毛利辉元 30000
第八军 宇喜多秀家 10000
第九军 羽柴秀胜、细川忠兴 11500

其中,第一军、第二军是猴子的嫡系部队,各军指挥官中也大都有亲信。但其实在当时的日本,和丰臣秀吉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之辈不在少数。此时和中国开战实在不是个明智的决定,连丰臣秀吉的首席军师黑田官兵卫(当时已经出家,法号如水,又称黑田如水)都坚决反对。但是丰臣秀吉已经彻底疯狂了。

当一代枭雄演变成一只不折不扣的疯猴子时,结局已经注定。让我们再来列举一些猴子兄的疯狂表现:

疯狂表现一:1592年4月,进攻朝鲜准备完成。丰臣秀吉居然宣称此次战争目的只是中国,朝鲜仅仅是路过(都要打到人家家里面了,还有脸说和人家没关系)。

疯狂表现二:1592年5月18日,下达迁都北京准备令(您连中国门朝哪边开还不知道呢,就开始准备搬家了)。

疯狂表现三:在迁都北京命令中仅公布了未来中国和日本的官职,而把朝鲜直接分给了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了事(朝鲜在丰臣秀吉的心目中仅仅是个过了河就可以拆掉的跳板)。

疯狂表现四:提前瓜分中国。宣布日本后阳成天皇移驻北京,北京周围的十府作为皇室领地。任命养子秀次为中国关白,日本关白则由羽柴秀保或宇喜多秀家出任,丰臣秀吉本人则在宁波另设大本营专攻征服印度和东南亚。另外还封北京周围百府为中国关白领地(有自信,这东西还没抢呢就开始分赃了)。

丰臣秀吉确实是有理由自信的。

丰臣秀吉本人就是军事天才,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农民一步步成长为日本的霸主,靠的就是战争。在势均力敌的对抗中,丰臣秀吉几乎没有输过,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他输给过德川家康……冥冥中一切似乎已经注定。

此次参加作战的日军前线指挥官,也大都是战国名将。小西行长用兵深邃、意志坚定。加藤清正战功赫赫,绰号“虎加藤”。黑田长政是丰臣秀吉首席军师黑田官兵卫之子,家学深厚,人称“兵法大家”。福岛正则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勇冠三军。小早川隆景一代智将,颇有毛利元就之风。岛津义弘以愣头青著称,并非丰臣秀吉亲信,但打仗确实不要命,得了个“鬼石曼子”的名号。立花宗茂被称为“天生的勇士”,连勇猛如虎的加藤清正都称其为“日本第一勇将”。宇喜多秀家文武双全,是丰臣秀吉最喜爱的养子。毛利辉元则是丰臣秀吉托孤的五大老之一,以军事政略见长。

之所以在这里费笔墨介绍这些朝鲜战场上明军的主要对手,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客观看待敌方指挥官们。这些人在日本国内确实是大名鼎鼎,具备相当军事素养,这是事实,否则也不会被眼光独到的丰臣秀吉选中。但是在与中国军队的交手中,除小西行长外大都表现一般,这也是事实。当然,如果你查阅日本对于壬辰战争记述的史料,会发现另一种景象,其实大都是虚幻的吹捧,这依然是事实。所以,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必须对比史料,所谓“孤证不立”就是这个道理。

参战的日本军队也是一支虎狼之师,都是从战国时代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而且装备也不错,从西班牙、葡萄牙进口的火器已经普及到基层作战单位(大多数是单发火枪),性能也不俗(相对朝鲜军队而言)。防具上虽然不像某些日本史料号称的十五万铁甲(日本缺铁,如果真要凑十五万副铁铠,那恐怕连天皇煮饭的锅都要砸了,其实日本基层士兵的铠甲大都用的是竹子和兽皮),但也是日本国内最好的了。

总而言之,日本从统帅到将军再到士兵都已经习惯战争了。打仗对他们来说,压根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都已经准备好了。

既然如此,那就来吧。

主题

0

回帖

4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41483
发表于 2009-2-28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阁公是我最景仰的战国人物。 [s:2]
扬皇威于海外的英雄;
海外制霸的先觉者;
朝鲜进攻的先驱者;
南进制霸的先驱者!
[s:7]

主题

0

回帖

4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41483
发表于 2009-2-28 09: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壬辰战争(文禄庆长之役),就是以丰臣秀吉为首的日本封建领主联盟对抗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大明帝国与朝鲜王国的战争。日本的战败以及十字军东征的失败证明在前现代的农耕文明里,帝国制度整合动员资源的能力显著高于封建制度,因而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打败松散的封建武士团。一般地,非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在农耕时代文明较封建的欧洲日本先进。但是到欧洲日本自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力量对比就完全逆转了。

主题

0

回帖

4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41483
发表于 2009-2-28 09: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萨拉丁打败了十字军,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但是他们的后代连以色列都干不过,更别说米军了。 [s:2]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3685
发表于 2009-2-28 14: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宪兵司令于2009-02-28 09:51发表的  :
萨拉丁打败了十字军,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但是他们的后代连以色列都干不过,更别说米军了。 [s:2]
罗马人当年威震天下 近代的意大利人输给阿比西尼亚 连大清都硬不过

主题

0

回帖

317

积分

游客

积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4: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朝鲜崩溃


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4月,日本先锋部队分三路登陆朝鲜,小西行长仅用不到2个小时就攻破釜山,朝鲜的大门被砸开了。

面对日本锋利的屠刀,朝鲜的抵抗软弱无力。三路日军齐头并进,中路小西行长直逼首都王京,东路加藤清正攻占闻庆,西路黑田长政成功越过天险秋山岭,后续部队也陆续登陆,日军可谓一帆风顺取得开门红。

此时的朝鲜政府终于明白,这次麻烦大了。其实早在2年前,丰臣秀吉就已经“预警”朝鲜王李昖了。

我们来看封信:“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大明,使其四百州尽化吾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

看到没,这就是之前提到的丰臣秀吉向李昖“借道”的那封信,时间是1590年。2年过去了,日本在准备,朝鲜在荒废,今天狼终于来了,朝鲜才发现自己手上连根烧火棍都没有。朝鲜的麻木可谓不可思议,作为中国的属国,朝鲜人已经二百年没有打过仗了,军队战斗力之低下程度足以媲美朝鲜王室的麻木程度,无论战斗经验、武器装备还是将领素质与日本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即使是为保家卫国而被迫提起的那点可怜的勇气也在敌人的凶残面前很快灰飞烟灭了。

日本进军顺利,朝军一触即溃甚至未触先溃,小西行长兵临朝鲜首都王京。王京就是今天的韩国首都汉城,现在已经被韩国政府改名叫什么首尔了。近些年在驱除汉文化上,韩国可谓不遗余力,加班加点。为了彰显所谓大韩文化,不仅要把中国化的首都名称改掉,还要把不是自己的说成是自己的(没有本事学日本那样去抢别人的东西,就只能靠嘴说了),比如端午节、印刷术、造纸术等等在某些韩国人眼中就莫名其妙的成了他们自己的东西。殊不知没有中华文化,何来朝鲜文化?有本事您把国旗上的太极图也掏个窟窿挖掉算了。有那功夫干点正事,也省得别人老打你们主意。

壬辰战争时的朝鲜李朝可谓不务正业的榜样,朝内党争一团乱麻、军队武备一塌糊涂、国内民生不闻不问、国际形势麻木不仁。当听说日本人已经打到汉城门口了的时候,朝鲜国王把儿子留了下来,自己撒丫子跑了。5月3日,小西行长攻破汉城,随后不久黑田长政也开了进来。

朝鲜与日本的对抗,基本上就是一场长跑比赛。朝鲜君臣和军队在前面玩命的跑,日本人在后面拼命的追,最后追的都累了,前面的还在跑。从汉城到开城再到平壤直到鸭绿江,朝鲜王室终于不跑了,因为再跑就剩下跳江了,总不能比完跑步又比游泳吧,这又不是奥运会铁人三项。

我也想挑出几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朝日大战来给大家描述一下,可惜实在没有。比如那个临津江会战,朝鲜史料号称集结了20万大军对阵日本15万(这几乎不可能,日本人一共才来了15万,九个军各有各的任务,不会集结到一个地方和你拼命),结果还是战况一边倒,朝军基本全军覆灭。

朝鲜王最终是没有跳江的,这倒不是因为中国派兵来了,以咱们天朝的效率,要等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李昖的脑袋早被丰臣秀吉当夜壶了。暂时挽救朝鲜王命运的,是朝鲜的普通平民们,还有李舜臣。

当清平盛世时,权贵们生色犬马,结成一个个既得利益集团瓜分全民的财富,国家的权力用来保障他们的利益,而真正创造这些财富的平民们却往往沦为被变本加厉盘剥的草根。而且人民还必须接受这一不平等的交易,统治者往往会告诉他们,只有这样才算“爱国”。但现在清平盛世没有了,反而国将不国了,掌握权力的人却抛弃了他的责任,继续企图利用他仅剩的特权来避祸(朝鲜王申请到中国政治避难,而能够提出这个申请就因为他是国王,供养他的人民反而没有这个权利,只能选择当人而死或做奴而活)。当朝鲜人民发现自己养活的军队不堪一击,自己供奉的王室软弱无能时,手无寸铁忍辱而活的他们却撑起了这个国家的灵魂。这是莫大的讽刺啊,这个讽刺在专政时代所有的国家都上演过,和平时与丰硕成果无缘的平民们,却在国难当头时要承担起救国救难的重任。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言: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另一个注释就是,当国家兴盛分红发利时,匹夫没份;当国难当头需人拼命时,匹夫有责。

日本人惊奇的发现,给他们带来麻烦的不是朝鲜军队,而是那些看起来堪比绵羊的朝鲜农民和知识分子。朝鲜宜宁地区的郭再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义务反顾的献出了全部家产,勇敢的成为了朝鲜第一个组成义军反抗侵略的人,每次战斗他都身披红装,日本人称其为“红衣将军”。一时间朝鲜各地义军并起,反而把日本的名将们打了个措手不及。福岛正则、加藤清正、毛利辉元、岛津义弘、黑田长政、大友义统等人接连在这些游击队身上吃了苦头,有的输的很惨,一些地方居然还被这些农民武装成功收复了。这下丰臣秀吉发火了,政府军都打跑了却输给了游击队,你们都是饭桶不成!猴子迅速调整了用兵策略,把战局的指挥权交给了第一军军长小西行长,小西行长也确实不负众望,稳扎稳打开始对各地义军进行清剿并取得了一系列战果。

其实这时日军真正的麻烦不在陆地上,或者说暂时不在陆地上(毕竟这会儿大明还在为出不出兵吵得昏天黑地)。真正的饭桶也不是这些陆军指挥官们,而是在海上,此时此刻,日本的饭桶和日本的劲敌都在海上。饭桶有一堆,就不一一介绍了,劲敌有一个,他叫李舜臣。

李舜臣,字汝楷,朝鲜开丰人,官吏家庭出身,时任全罗道左水使(朝鲜的道就是中国的省,李舜臣的官职相当于是一个省级军区的舰队指挥官)。因为姓李,某些史料称其为朝鲜王族。李舜臣似乎就是为了给日本海军添恶心而存在的,参战的日本舰队几乎都毁在了李舜臣和他的龟甲战舰手上。

龟甲战舰是李舜臣的发明,体积巨大,船上复盖板,板上有十字小槽,不是小槽的地方遍插利刃。前有龙头,龙口是一门重炮;后为龟尾,尾下是两门重炮。战舰左右各有六门重炮,炮位的下层甲板是橹位,有橹8—10支。整个战舰活似传说中的玄武怪兽,颇为骇人,且密封良好,遍布重甲于船身,并装有撞角,作战时可以直接肉搏撞沉相对较小的敌舰(大多数的日舰都小于龟甲舰)。英国海军称龟甲舰是世界铁甲舰之祖,是十六世纪最强大的海上战舰。

这么个海战机器,又落在李舜臣这个海战天才的手上,日本人不倒霉才怪呢。整个壬辰战争,日本海军对龟甲舰都无可奈何,不但火枪和小口径的舰炮对其无用,就连日本最大型的战舰安宅舰(可以理解为那个时代日本海军的战列舰)上的重型舰炮居然也无法击穿它。日本海军将领给丰臣秀吉的信中说,“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

可见龟船不但个头大,还行动快,直接冒着炮火硬撞日本人都挡不住,要是舰炮对射那简直是单方面的屠杀了。龟船还顶着个全是刺的大壳子,想强行登船也行不通。日本人想破脑袋也拿不出办法来。

1592年5月4日,玉浦海战中李舜臣一举歼灭日本战舰44艘,己方却无一艘损失,当时李舜臣舰队的龟甲船才3艘!取得了朝鲜军队的第一次胜利。

1592年5月27日,李舜臣主动出击,连续作战到6月7日,击溃多支日本舰队,共击毁日军战舰72艘。

1592年6月下旬,日本集结剩余全部舰队伺机与李舜臣决战,陆军也配合进攻全罗道,企图切断朝鲜水师后路。李舜臣则在7月初把日本舰队引入位于闲山岛的伏击圈,包括35艘安宅舰在内的日本战舰被击沉,李舜臣继续出击与日本后续舰队作战,一直打到了7月13日,日本舰队共有近80艘战舰被击沉,阵亡九千多人。这就是世界海战史上非常著名的经典海战“闲山岛海战”。

至此,李舜臣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击沉日本主力战舰约200艘,歼灭日军超过一万五千人(有史料推测实际数字接近二万),几乎全歼了日本入侵海军舰队。那些在日本国内被吹嘘为海军名将的九鬼嘉隆、滕堂高虎之流,在李舜臣面前束手无策,唯有逃命了事。李舜臣的那支规模并不大的朝鲜舰队,是十六世纪当之无愧的东方第一舰队,战斗力媲美同时代那支规模同样不大的横扫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英国舰队。朝鲜海军掌握了制海权,给日本军队的海上补给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日军的陆上进攻被迫陷入停顿。李舜臣本人被朝鲜国王封为“三道水军统制使”,相当于海军总司令,据说这是一个专门为他设置的官职。

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计划彻底破产了(这个倒霉计划正好是德川家康提出的,看来一和他沾边猴子就倒霉)。但是,那毕竟是一个陆军主导战争胜负的时代,单纯依靠海军和民兵就想光复国家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由于朝鲜舰队规模有限,又要保全朝鲜仅剩的全罗道,并没有能力完全切断日军的补给,当15万日本的虎狼之师完成补给全力进攻时,朝鲜是没有力量阻挡的。此时的朝鲜依然处于风雨飘摇的倾覆之刻。

这就是中国出兵前朝鲜战局的局势,也就是在这个当口,大明终于决定出兵了。要说我们这个帝国,那就是会挑时候,亮相的时间选择的很有此时此刻舍我其谁的意思,只可惜刚露头就弄了个灰头土脸。

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21432
发表于 2009-3-2 15: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三章于7楼)

lZ写完就给精,望细嚼慢咽,缓缓道来 [s:2]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6626
发表于 2009-3-2 17: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连载】壬辰战争四百一十年祭 (更新第三章于7楼)

呜呼哀哉!!!

太阁殿下功亏一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8 01:19 , Processed in 0.03780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