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3|回复: 3

中华民国历史年表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312

积分

游客

积分
312
发表于 2007-10-20 22: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民国继清朝之后于1912年至1949年其间统治中国大陆,在1945年从日本接管并开始统治台湾,1949年之后退出中国大陆,实际管辖台湾、澎湖以及福建的部分岛屿。

1911年-1919年 1911:黄花岗起义、四川成都发生保路运动、辛亥革命  
1912: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元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首都设于南京  
1912:溥仪退位,袁世凯于北京就任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1913:宋教仁被杀,南方省分发动二次革命失败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起  
1915: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蔡锷等发动护国战争  
1915:陈独秀创《青年杂志》  
1916:袁世凯死,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  
1917:府院之争,张勋拥溥仪復辟失败,孙中山广州建大元帅府护法  
1917:吴稚晖编《国音字典》  
1917:毛泽东于长沙设新民学会  
1918:鲁迅发表小说《狂人日记》。诗人苏曼殊逝  
1918: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设在南京高师  
1919:五四运动,蔡元培辞北京大学校长职,上海发起中国首次大规模罢工  
1919: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19:北洋政府曹汝霖遭弹劾免职  

1920年-1929年
1920:爆发京国之争,教育界做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决议,在学校推广新国语  
1921:学衡社成立  
1921:郭沫若和郁达夫合办创成社  
1921:严复逝  
1921:孙中山到广州重建军政府,称“非常大总统”、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胡适推行白话文运动  
1922:伍廷芳逝  
1922:刘伯明逝  
1923:孙中山到广州三建军政府,准备联俄容共  
1924: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黄埔军校设立  
1925:孙中山逝,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被免除  
1926:国民政府北伐开始  
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分裂、中共发动南昌暴动  
1927:王国维自杀,著有《人间词话》  
1927:筹设中央研究院  
1928:东北易帜,北伐完成,全国统一  
1929:梁启超逝  1930年-1939年
1930:中原大战起  
1931:九一八事件,东北三省被占领  
1931: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建国大纲》的训政时期计划  
1931: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937)  
1932:一二八事变日本攻占上海  
1932:满洲国成立(1932-1945)  
1933:巴金在成都著《家》、《春》、《秋》三部曲  
1933:中央将北平故宫重要古物南迁  
1933:国联十九国委员会反对承认满洲国,日本抨击国联  
1933:福州发生闽变事件,成立“中华共和国”(1933-1934)  
1934:推行新生活运动  
1934:红军弃瑞金,长征(1934-1936)开始  
1934:沈从文著《边城》  
1934:考古学家黄文弼著《高昌陶集》  
1935:共产党遵义会议  
1935:夏鼐等发掘殷墟  
1936:西安事变,张学良自此遭软禁  
1936:鲁迅逝,章炳麟逝,胡汉民逝  
1937: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开始  
1937:国共第二次合作,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淞沪会战  
1937:南京大屠杀  
1938: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1938:武汉会战  
1938: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9:日军炸重庆、潼关、洛阳、襄阳、西安、宜昌、泉州、成都等地  1940年-1949年
1940:汪精卫于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美法拒绝承认  
1940:蔡元培逝  
1941:太平洋战争(1941-1945)起  
1942: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起,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1943:中、美、英三盟国在开罗发表对日作战宣言——开罗宣言  
1944:豫湘桂会战  
1944:汪精卫逝  
1944:盟军轰炸机首次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本土及日军占领区,共1614架次  
1945: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和谈后签订双十协定  
1945:中华民国政府在台北中山堂,接受日本投降  
1946:《中华民国宪法》通过  
1946:国共内战起  
1946:诗人闻一多被杀  
1946:陶行知逝  
1947:台湾二二八事件  
1948:蒋中正当选中国总统  
1948;金圆券风暴  
1948:冯玉祥逝  
1949:白崇禧要求蒋介石辞总统,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与共产党和谈,和谈破裂。  
1949:人民解放军包围成都,蒋介石父子搭机撤往台湾。

0

主题

0

回帖

312

积分

游客

积分
3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22: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1912    民国                孙中山2(1866- 1925)建国
1912                    袁世凯(1859- 1916)
1913                    宋教仁(1882- 1913)被杀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起
1915                    陈独秀(1879- 1942)创《青年杂志》
1915                    宋庆龄(1893- 1981)和孙中山(1866- 1925)结婚
1916                        黎元洪(1864- 1928)
1916                    段祺瑞(1865- 1936)任国务总理,握实权
1917                    张勳(1854- 1923)复辟失败
1917                    吴稚晖(1865- 1953)编《国音字典》
1917                    毛泽东(1893- 1976)于长沙设新民学会
1917                    俄国二月革命,沙皇退位(Nicholas II, 1868- 1918)
1917                    俄国十月革命,列宁(1870- 1924)掌权
1918                    诗人苏曼殊(苏玄瑛、苏子穀,1884- 1918)逝
1919                    五四运动
1919                    北洋政府曹汝霖(1877- 1966)遭弹劾免职
1921                    郭沫若(1892- 1978)和郁达夫(1896- 1945)合办创成社
1921                    推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921                    严复(1853- 1921)逝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                    胡适(1891- 1962)推行白话文运动
1922                    伍廷芳(1842- 1922)逝
1923                    曹锟(1862- 1938)
1924 甲子年
1924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                    黃埔军校设立
1924                    林紓(1852- 1924)逝
1925                    孙中山(1866- 1925)逝
1925                    廖仲愷(1877- 1925)被杀
1927                    李大钊(1889- 1927)被杀
1927                    王国维(1877- 1927)自杀,著有《人间词话》
1928                    蔣介石(1887- 1975)
192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8                    张作霖(1875- 1928)被杀
1929                    梁启超(1873- 1929)逝
1930                    台湾雾社抗日事件
1931                    九一八事件,东北三省被占领
1931                    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
1932                    满洲国成立( 1932- 1945)
1932                    日攻占上海,上海事变
1932                    张宗昌(1882- 1932)逝
1933                    巴金(李堯堂、李芾甘, 1904-)著《家》
1934                    推行新生活运动
1934                    红军弃瑞金,长征( 1934-1936)开始
1934                    沈从文( 1902- 1988)著《边城》
1934                    考古学家黃文弼(1893- 1966)著《高昌陶集》
1935                    共产党遵义会议
1935                    夏鼐( 1910- 1985)等發掘殷墟
1935                    瞿秋白(1899- 1935)被杀
1936                    西安事变,张学良(1901-)自此遭软禁
1936                    鲁迅(周作人,1881- 1936)逝
1936                    章炳麟(1869- 1936)逝
1936                    胡汉民(1879- 1936)逝
1937                    抗日战争(1937- 1945)开始
1937                    国共第二次合作,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                    南京大屠杀
1938                    迁都重庆
1938                    唐绍仪(1860- 1938)逝
1939                    吴佩孚(1874- 1939)逝
1940                    汪精卫(1883- 1944)南京政府成立
1940                    蔡元培(1868- 1940)逝
1940                    罗振玉(1866- 1940)逝
1941                    太平洋战争( 1941- 1945)起
1942                    弘一大師(李息霜, 1880- 1942)逝
1943                    开罗会议
1944                    汪兆铭(1883- 1944)逝
1946                    中华民国宪法通过
1946                    国共內战起
1946                    诗人闻一多(1899- 1946)被杀
1947                    太虛大师(1890- 1947)逝
1947                    台湾二二八事件
1948                    冯玉祥(1880- 1948)逝

0

主题

0

回帖

312

积分

游客

积分
3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22: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国(在台湾)


1949            迁都台北,实施戒严令
1949            推行[三七五减租]
1950            朝鲜战争(1950-1953)起
1950            傅斯年(1896-1950)逝
1951            推行[公地放领]
1953            推行[耕者有其田]
1958            八二三金门炮战
1960            越南战争( 1960-1975)起
1960            中部横贯公路通车
1960            修改宪法临时条款,允许总统得以连选连任
1960            阎锡山(1883-1960)逝
1969            罗家伦(1895-1969)逝
1970            唐生智(1885-1970)逝
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
1964            石门水库峻工
1965            美援中止
1966            北部横贯公路通车
1968            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
1971            保护钓鱼台运动开始
1971            退出联合国
1972            南部横贯公路通车
1972            与日本断交
1973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            推动十项建设
1975            严家淦(1905-1993)
1975            蒋中正(1887-1975)逝
1976            林语堂(1895-1976)逝
1977            与美国断交
1977            中壢事件,党外许信良当选桃园县长
1978            蒋经国(1910-1988)
1978            美国[台湾关系法]通过
1978            中山高速公路通车
1979            桃园中正国际机场启用
1979            美丽岛事件,党外选举串联受挫
1981            顾頡刚(1893-1981)逝
1984 甲子年
1985            第十信用合作社倒闭事件
1985            顾维钧(1888-1985)逝
1986            民主进步党成立
1986            广钦上人(1892-1986)逝
1987            戒严令(报禁、党禁)解除,开放大陆探亲
1987            梁实秋(1902-1987)逝
1988            蒋经国(1910-1988)逝
1988            李登辉(1923-)
1990            钱穆(1895-1990)逝
1991            废止宪法临时条款
1992            辜振甫、汪道涵 会谈
1993            新党成立
1995            二二八纪年碑落成
1995            李登辉访美
1995            宣化上人(-1995)逝
1996            台湾海峡导弹危机
1997            北部第二高速公路通车
1997            台北捷运淡水―木柵线通车
1999            921大地震
2000            陈水扁(1950-)
2000            南部第二高速公路新化―九如路段通车
2000            亲民党成立
2001            小三通开始
2001            台湾团结联盟成立

0

主题

0

回帖

312

积分

游客

积分
3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23: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国历史综述

中华民国1912--?(大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成立停止使用,台湾地区依旧使用)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中华民国的创立民国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世纪末年,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会的活动一开始便和传统的王朝更替模式区别开来,而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但孙中山的创举当时还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追随他的志士,只有百余人。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

革命的挫折并没有使小团体的领导人沮丧,相反却给了他们反思、改组和大联合的机会。由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会员包括十余省的革命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的同盟会,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把小团体参差不齐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个纲领就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由此进一步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共和国的蓝图,对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盟会成立后,发行《民报》等多种书刊报纸,揭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动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经过与康、梁论战,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一些省区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是同盟会推进革命运动的基本战略。从1906年萍浏醴起义至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共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给清王朝一次次打击,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起义有脱离广大群众的单纯军事冒险倾向,没能从根本上威胁清政府的统治。而起义的连续失败,却使一些革命党人产生消极情绪,成为此后同盟会上层涣散的重要原因。

一场真正的下层革命,从来不单纯是少数英雄的业绩,而必然伴随着广大人民的普遍觉醒。20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动荡之中,城乡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如波涛相逐,一浪高过一浪。北方各省民变迭起。长江中下游各省连年发生灾荒,饥民成群流入城市,抢米骚动时有发生。为了抵制革命、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清政府举办多种新政:练新军、兴学堂、成立各省咨议局、实行预备立宪,等等。1908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三岁的小皇帝溥仪继位,其父载沣监国。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内部倾轧日益激烈。载沣放逐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组织皇族内阁,企图把军政大权收揽到满族亲贵集团手中,从而引起立宪派士绅官吏和北洋军将领的普遍不满。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实行“铁路国有”。所谓国有,就是夺取民办铁路权力,转卖给列强,而拒不归还商民已集的股金。这一掠夺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愤。在与铁路权益有密切关系的立宪派士绅和革命党人的鼓动下,很快形成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以川汉铁路经过的四川最为激烈(见四川保路运动)。当清政府由湖北抽调新军入川镇压民众时,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乘机于1911年10月10日起义,一举攻占总督衙门,并迅速光复汉口和汉阳。新军协统黎元洪和立宪派首领汤化龙等都归附革命。黎元洪被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

武昌起义震动全国。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会党或商会起义。本来反对革命的各地立宪派绅商多顺风驶舵,转向共和,把他们控制的省咨议局变为鼓动独立的机关。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有的弃职逃命,有的被迫表示拥护独立。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 上海、 江苏、 贵州、 安徽、 浙江、 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先后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12月2日革命军攻占南京,长江上下游革命势力联为一气,南方各省均告光复。湖北和上海军政府都倡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11月30日,各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决定在临时政府未能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代表会议还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在南京召开大总统选举会。经过反复协商,革命党领导人多主张推举刚刚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每省一票,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仍留在武昌。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30 14:40 , Processed in 0.0289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