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己所不欲

“纸上谈兵”乃冤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3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积分
30
发表于 2007-10-21 23: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76楼己所不欲兄

看来你我对同一史料的理解有异,再争论也只各抒己见。我的观点一早已说的明了,也不是什么新观点出来了。细看我各个回贴应该非常清楚。“就是应该持续每天突围的意思”诸如此类的意思也是兄在自说自语,强加于我,这不是辩论应具有的态度,我的每篇贴中均无此观点。

既你已说“我自己的就言尽于此,不再回复大刀会的关于此点的贴子,除非这方面他有新的论据及观点出来。我以后准备主要谈一谈个人对固守论及速战论利弊的看法,请斧正。”那就到此结束。随附关于长平之战的转文一篇,就因此文观点与我同类。

·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後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後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後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後,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後,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廉颇驻军长平,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出裨将茄继续前出搜索迎敌。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于廉颇军中。王龁军与廉颇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後,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秦军攻战年馀毫无进展。由于後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秦昭襄王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不敢支援赵国;同时应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率权,启用了擅长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率。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後,立即改变了廉颇原有的军事部属和防守战略。赵括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後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後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 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後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後,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後,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羸,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
·   
史料
司马迁所着的《史记》是研究此次战役的重要史料之一,但其对此战役兵力调动,后勤等的描述甚简略。但司马迁却纪录了秦军坑杀赵国俘虏的黑暗面。杨宽先生所着《战国史》对长平之战中王龁军进击上党的时间有独到的见解。关于秦军的参战人数,史无明确记载。一般认为应与赵军相当。也有学者认为秦军应有100 万人以上。靳生禾、谢鸿喜先生合着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是20世纪末研究长平之战的专着。长平古战场的存在历代有考,民间亦有传说,当代则叠有考古发现。1995年5月,山西高平永禄乡永禄村农民李珠孩和他的儿子李有金,在地里工作时发现了战国时代的尸骨。此处後来经考古人员发掘,被编为一号尸骨坑。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9: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军速战战略之选择理由和利弊

选择理由和利处:
其一:由于诸侯犹豫未决,赵国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合纵抗秦。赵国显然认为一国抗秦,长期坚持不利于赵。故赵王及众臣认为应该以主张速战的赵括取代坚持固守的廉颇。
其二:固守未必能够守住孤垒及上党,秦军之前已有太多攻城成功战例。故赵国认为应该速战。
其三:赵国粮食准备不足,不足以长期固守。这是事实,因为后来赵确实向齐国借粮。也就是说,即使秦军没有切断赵粮道,赵坚守壁垒,赵国军队的粮食无法太久。故赵国认为速战。
其四:赵国历史上已经多次在野战中击败过秦军,包括廉颇和赵奢等名将。当然赵国没有人战胜过白起;而根据情报,白起未被起用(秦保密工作做得好)。因此速战,从军事角度看,存在战胜秦军的可能性。

弊处:
主要就是:可能在野战中战败退守或一战而成永远。因为廉颇率领的赵军已经在前面屡战屡败,众多高级将军战死沙场。王龁素称名将,既然能够战胜廉颇,逻辑上也可能战胜赵括。至于赵军是败而退守,还是出击中主力被吃掉或被包围,这只有看实战发展。谁也无法观测,同时赵军也有大胜可能。

个人预测最终结果:秦军或野战一战功成;或仍然围城。
赵军野战未必能够取胜,可能性较小。王龁很可能继续取得胜利;当然赵括也可能一战成名,因为赵军的战力亦是闻名天下;如果临战实施正确的战术,加上良好的运气;赵括可能与其父一样,一战功成天下知。
个人认为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主动权决定于秦军手里。赵军如野战不利,多次战败下必然回到以前的缩头战略。这就是慢刀子割肉,赵国整体国力明显不如秦,没有诸侯相助其命运可想而知。
秦军如果不想与赵国长期坚持对垒(它也担心诸侯救至),则可能示敌以弱,败退而归;赵军这时有二个选择,追击与不追击。
不追击,则无法消灭秦军主力,最终变成持久战。追击,则面临二种情况,秦军是真败与假败。假败秦军会选择什么战术?赵军能否冲出秦军可能埋下的包围圈?大本营能够打通前后通道吗?这情况太多太复杂了。兹不多分析。
只看实战赵括的选择。他选择了追击,当然他不知道秦军是假败,但做好了敌人设伏的准备——因为埋伏的主动权在敌人手里,自己所能够做的就是,做好一切最坏打算,做好准备。
显然他不希望与秦军长期对抗下去,希望乘胜而进,一战而功成。当然他所率领的兵力足够多,这从后面他能够原地筑垒防守就可以证明(具体数目不详)。如果兵力不多,几乎难以阻挡秦军攻势,根本守不住那么多天。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9: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呢?

赵国固守,可能是将失败的时间住后推,除非诸侯救至且战胜秦国。
赵军速战,可能惨败,亦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那么请问,如果你是赵王,你会如何选择呢?
如果你是赵重臣,会如何选择呢?
如果你是赵括,你会如何选择呢?

如何你选择了速战战略,你认为你的战略是“纸上谈兵”吗?你可以说此战略是太过冒险的战略,成功可能性不大——但你能够说此战略是“不知合变”吗?
同时如果你是赵括,那么你在面对秦军野战败退情况下,你会选择追击或不追击吗?如果选择追击,你会认为你的选择是“纸上谈兵”吗?
如果你是赵括,当陷入包围,最初突围未果时,你是选择持续进攻以求突围还是固守待援呢?如果选择后者,你认为这是“纸上谈兵”吗?
还有许多如果,就不一一说了。我不明白赵括的“纸上谈兵”在哪里?从军事角度看,他做的每一个重大战争决策,都是常理之下的正常选择,本身都有可指责之处吗?
唯一可以商榷的是他的主动进攻战略——但我们说它是失败战略,完全是马后炮之言。因为战争风云瞬息万变,偶然性同时亦是极大。在最终结果出来前,谁能够说,廉颇、赵奢可大胜秦军,赵括就不可以呢?他在战争中指挥表现,正如我在主题贴所详细分析的那样,有什么重大失误之处吗?(这里我再说一遍,不同意大刀会关于突围说的观点与论据)。

我对长平之战的基本观点就是:赵国选择了一个可能是天堂,亦可能是地狱的战略;成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但固守也是安乐死而已,就是将彻底失败时间推后而已。
我如果是赵王,选择固守可能性较大,但同时认为速战论完全可以考虑。
赵括主要就是遇到了一个战神,他的运气不好,不如廉颇和赵括,因为二位前辈没有遇到白起。
他在战争中的表现,至少表现了一位完全合格的主帅所应该具备的主要素质。同时他在突围是身先士卒,战死沙场,显示了强烈的责任心。
其人已为国捐躯,身首异处。至今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之徒。冤哉!
我看到许多篇卖方的文章,许多人都说赵括不学无术,夸夸其谈,也纸上谈兵之流。而他们的证据主要就是其父、其母及蔺相如的战前评论;及长平之战惨败的结果——他们几乎都没有具体分析过赵国及赵括为什么选择速战?这个战略就是错误,那么能不能够说此战略就是“纸上谈兵”,它最多只不过是个错误的战略而已,如此而已——它又怎么能够与纸上谈兵联系起来?
因为这个战略是赵国执政主流的观点,如果你要说那是什么什么,就请你将赵国主要君臣都算上,请不要再只说赵括一人!当然你认为赵国君臣主流都是纸上谈兵的观点,是否能够服众,就让诸位公论吧。
请这些专家们来分析、评论一下,赵括在战争中的作战指挥表现及能力吧。我非常想知道,可惜能够让人信服的太少太弱了。
这样的专家,只有结论,没有具体分析和论据,何以服人矣!

我之此文,虽然不敢说基本正确;但自信论据已经足够了,至少可成一家之言。希望那些专家,能够多分析战争实际进程及双方主帅的实际表现,不要说什么事先评论,及以成败论英雄。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秦国为什么也希望速战的原因。待后贴出来。

主题

0

回帖

6

积分

信息监察员

积分
6
发表于 2007-10-24 00: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己所不欲兄的观点,恕我不敢苟同。下面我就分析一下赵括是纸上谈兵的理由: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而秦军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意思很明显,赵军后路被绝,军营被占,此时赵括只有二条路:一是突围,再夺回壁垒,重整旗鼓;二是就地击败秦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记有九个字:“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也就是说:赵军就地击败秦军没有做到,因筑壁也就是说于是再造营垒防秦军。夺回自己的大本营也没有做到,因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分断其军为二。”如果已突围,会有哪个将领笨得在自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既已突围还不会合自己的军队,而是让人一分为二,各个击破的呢?
从这些文字来看,赵括当时是被动应战,而不是主动突围,一战不胜,即被动筑壁而守,而不是再寻战机,致使几十万大军首尾不得相顾,坐而待亡,这不是不知应变么?
白起用兵大家,自然不会傻得攻赵军太急,因为困兽之斗的道理他一定懂的。此时他要做的事就是断赵粮道,切断赵军与赵国一切联系,一旦赵军粮绝,军心必乱,不战自败。正所谓上兵伐谋,其下者才是什么时候都想着兵戎相见。赵括作为一军主帅,应当想到这些,此时就应当全力突围,可多方佯动,实取一隅,而不是“以待救至”,他对白起根本估计不足,用兵乏谋。
从白起来说,要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首先在于一个“奇”字。
赵不知白起将兵,是一奇。
秦佯败,诱赵军大军出,是二奇。
夺赵壁垒,将赵军一分为二,是三奇。
围而不攻,以待赵自乱,是四奇。
以白起雄才,一旦将奇做到了,接下来一定会做到“正”。 将赵军困住,不让他们有机会突围,就是正。我们依兵法分析,白起一旦奇谋得施,必然会命军士死守营垒,困死赵军,消磨赵军斗志,这时他只要按常规用兵就可以了,要灭赵括之军也不急在一时。这可以说正合孙子所谓奇正相生之理。
再说句不好听的话,既然白起将赵括都围住了,以秦军之强,白起之智,还让赵军大部突围而出,那和煮熟的鸭子飞了没什么区别,白起也就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白起了。
相反,从赵括来说,要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首先要做到一个“正”字,然后才是“奇”。以堂堂之阵示秦,扼险自守,纵白起有天纵之才,也只能无功而返。因为秦强而赵弱,其势自明,秦欲并六国其心自明,长平险塞,其形自明,用兵怎可用己之短而就敌之长,这不是自取灭亡又是什么?所以赵括自视过高,轻视秦兵,不知己,不知彼,不明地理山川,不明战争一国之大事的道理,才会导致长平之败。
综上,赵括之错,错在只懂纸上谈兵,不懂实际应变。

主题

0

回帖

6

积分

信息监察员

积分
6
发表于 2007-10-24 00: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55楼己所不欲兄

己所不欲兄说:历史事实是赵军当即进行了反击和突围,是没有成功后,才原地筑垒防守的;根本不是如大刀会说的那样,没有反击!!
《史记•白起传》:“赵战不利,因筑垒坚守,以待救至”。说得足够明白了吧?

我发现己所不欲兄在此故意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兄所引《史记•白起传》:“赵战不利,因筑垒坚守,以待救至”。有断章取义之嫌,因为前面有“而秦出轻兵击之”,也就是说,赵军是被攻的对象,是被动应战,而不是主动突围。“战不利,因筑垒坚守”,当然更谈不上主动突围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当军粮几尽、军心涣散之时,赵括才想到突围,哪有不败之理?
赵括率数十万人被围,不是趁人心思夺回阵地壁垒时突围而是人心涣散命将不保时突围,典型的不知用兵之人。想其熟读兵书而至于此,不是纸上谈兵是什么?
可兄却一再揪住“反击”、“突围”二词不放,不是避重就轻又是什么?
当赵军被秦军攻打之时,他们拿起武器来反抗,你如果说是反击我也无话可说,但我看倒不如说成是“被动防守”,至于突围,那是后来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突围,而不是主动寻求战机的突围。

0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3563
发表于 2007-10-24 09: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当时的外交情况如何,如果赵王是个聪明人,应该发檄文于天下,发天下兵马。

40万赵为饵,吸引秦军主力决战,如果战胜,则秦势力大衰,次之救出主力,也是有前途的 [s:7]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0: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星河逸人83楼

首先谢谢您参加本贴之讨论。您主要就是认为,主动进攻就是“错在只懂纸上谈兵,不懂实际应变”。我的理解没有错吧,与大刀会的观点基本相同。同时你也认为赵括的战争实际指挥表现也是“纸上谈兵”。个人观点如下:
其一:你说的赵军大本营被攻占,是完全错误的。请问哪一个史料说赵军大本营被秦军攻占?应该是阁下自摆乌龙了吧。“一分为二”等语,不是说得很明白了?
其二:你说:“赵括当时是被动应战,而不是主动突围”。关于这一点,好象搞文字游戏的不是我,而是你与大刀会诸兄。我在前面的回贴中已经说过多次,秦军败守,赵军野战本已无对手,你叫它如何“主动突围”?秦军出伏兵,赵军当然是“被动应战”——这个本身有什么可指责之处吗?同时我再郑重声明一遍:赵军被围,初期是“主动突围”的!!!!
难道大家都无视“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这句话吗?难道还用多解释吗?
其三: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一点:赵军为什么在被围四十余天过程中,没有主动突围?而是在粮食不继,垒内以人为食时,再全力突围呢?
这就要说到赵括选择此固守战略的正确性问题了。此战略真的如星河那样是“纸上谈兵”吗?关于此,请参见我诸楼之赵军固守战略、速战战略之各利弊论。赵括突围不利而守,基本性质与廉颇的固守论相同。只是情结更严重而已。
因此请星河首先证明,赵之速战论是“纸上谈兵”!如果你能够证明,我承认赵国的速战论、赵括的速战论都是错误的,是纸上谈兵。
同时也请你证明,赵括的固守论是错误的,在突围不利情况下。
至于我为什么说赵之前速战论、赵括后之固守论不是纸上谈兵,请您参读本人79楼及81的详细分析(赵括固守利弊与廉颇固守性质基本相同,故不另外说明)。不再重复。
个人最后要补充一句的是,个人虽然前面认为赵军主动野战取胜可能性不大,一则是个人观点,二则完全是正常逻辑推论。
然而兵者诡道。如果都能够按正常逻辑发展的话,那么古今中外就没有那么多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了。虽然它们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绝对数量也是不少的。
记得永恒的雅典说过,古今中外有许多综合国力不强,却战胜强敌的战争及改朝换代的例子。希望他来到此处,不和知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我完全承认秦军及白起奇之论,但这就能够证明赵括之纸上谈兵?有这样的逻辑吗?庞渭死于马陵之伏,其下场比赵括惨得多——至今不见有人说庞某人是纸上谈兵,只能说他遇到上了一个比他更厉害的对手罢了,其它的能够说明什么呢?
还得说一句,星河是支持固守论的。那么我请你做二件事。
其一:固守论与速战论相比,利弊各何?你支持固守论的必然根据在何处?如果二者都可取,那么你就无法指责赵国和战略选择。
其二:秦为什么想速战速决?赵为什么也想速战速决?你如何解释赵选择速战呢?难道赵国君臣确实个个者是纸上谈兵之流,不知道固守的好处?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0: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括为什么固守?回84楼星河

赵战不利,赵军为什么选择固守?星河说当时就应该突围(个人理解还是就是每天进行突围战;至于“被动防守”之文字游戏恕不奉陪)。可是你只分析的是战争结果,只分析的是军事层面。如果你仅仅分析此点,恐怕纸上谈兵的就不是赵括,就是后人喽。
我前面已经说过,只是大家都避而不回应——那就是为什么诸位不分析赵括选择固守待援的军事及政治等综合原因呢?
他这个原因不是很清楚?就是既然初期战不利,突围失败;因此在军事上他认为再试也是徙劳无功;与其损失惨重,不如坐而待援;然后里应外合,一举突围成功——不过他永远没有想到,四十余天后,赵国竟然依旧无法给他足够的支持,诸侯也是如此——救兵不至,连粮食也无法借到!因此个人认为,他的固守军事选择,根本无可指责之处。铸成大错的是赵国外交的彻底失败,就是诸侯救不至,甚至连粮食都不肯借!
赵括主动进攻,在军事上没有可指责之处,因为谁都知道战争中可能以弱胜强(更有许多人认为当时赵军战力其实与秦军相当,这个不说它了;就说赵军本弱);被围战不利而固守,也是正常战略,保存实力,以待后方战机。
大家都只看到赵括被围四十余日方才进行继续突围战,就说他坐以待毙。可是你们谁能够告诉我,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请诸位不要事后论,而是战争当时情况进行分析。
难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赵国的外交战略惨败造成的吗?没有外交惨败,诸侯兵至,粮食可得。胜败不是未可知吗?
而赵国的外交战略是赵括决定的吗?他只是一个战场主帅,他需要秦昭王对于秦军全力支持那样,得到后方,包括赵国及诸侯全力支持。然而他有吗?
应该受到指责的是赵国外交战略,不是赵括。个人认为,赵括已经做了一个合格主帅所能够做到的一切,他不过是没有好运而已,因为赵国及诸侯没有给他足够的支持。那么粮乏不继,救兵不至,惨败的命运就此注定。如此而已。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1: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赵括固守是纸上谈兵完全是以结果论英雄

我前面之贴已经说过,意犹未尽。
我说过,赵括初期突围不利后而选择固守,有其军事和政治综合考虑,就是将希望寄托在后援身上,就是廉颇曾经做的那样——赵括已经承认,野战无法战胜秦军,唯有坚守待援才是生机——廉颇也是这样想的。
廉颇固守,有二种命运;赵括固守,也有二种命运——决定最终结果是何种命运的,主要已经不是这二位主帅,而是赵国的内政外交,尤其是外交了。
关于赵国当时的外交做法。本来想请诸位读史料。因为本版有一篇原创《长平之战》,里面述之甚详。请诸位有兴趣一阅。直接用搜索功能即可,这时不去找连接了。
从当时列国风云变幻来看,赵国在没有做好足够外交准备的情况下,就取上党,从而引发长平之战之惨败。太史公说得好,他评价平原君赵胜等是“利令智昏”,难道不是事实吗?他没有经成败论英雄,而是建立对历史事件进程的具体分析之上的。我亦支持此论。
关于赵国战略,请参读本版另外一篇原创及其讨论《赵国应该取上党吗?》。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1: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侯不救,赵何以独力抗秦

因此我一直认为,赵之长平惨败不是败在战场,而是败在其外交准备根本不充分。赵国自己国力是无法对抗秦,更何况秦还有白起这个战神。
因此赵取上党,必然建立在诸侯合纵基础之上。事实证明,赵当时不一厢情愿,认为自己与秦开战,诸侯出于唇亡齿寒之考虑,一般会与自己联盟——然而事实完全证明这种预期完全错误。
而赵国自己与秦国在战争过程中的谈判,更是犯下致命错误。让诸侯产生其它判断,更是不救;齐国连粮食都不肯借!
因此赵主要是败在政治、外交战略,而不是战场之上。也就是说,赵国一旦知道自己很可能必须单独抗秦的时候,赵国上下都急了,所以要速战;野战而败,就只好坐以待毙了。如此而已,关赵括何大事,更何谈纸上谈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8 10:00 , Processed in 0.04268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