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5|回复: 3

宋朝千年的美丽与忧伤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6972

积分

游客

积分
6972
发表于 2007-10-15 1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朝千年的美丽与忧伤



人的一生想干、要干的事情难以计数。我们对此均感同身受!
人的一生能干、干成的事情却屈指可数。我们对此均无可奈何!
我们一起干点什么呢?如果我们有共同的意愿。
比如现在,我们青灯一盏,史书三卷,香茗半壶,室内心灵空明,窗外繁星满天,就可以沿着历史的隧道回溯,去巡游曾经闪烁过光芒的时空。
不必说宇宙洪荒,盘古开天;不必说夏商西周,三国两晋;不必说四书五经,七侠五义;不必说秦皇汉武,隋帝唐宗;不必说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不必说绿肥红瘦,姹紫嫣红。
我们一起说说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我们共同谈谈三百多年寿命的两宋吧!我们再去回望那千年的美丽,我们再去咀嚼那千年的忧伤!
如果你愿意,我们就一起成为宋朝的旅行者了。
我准备了简略而又精致的旅行线路图,别的就囊中空空了。我需要的是你的慧眼和睿智,还有就是足够的耐心和低开高走的激情。
衷心地期望应者云集,从者如流!衷心地祝愿不虚此行,不枉此旅!
队伍庞大!多么壮观!来的都是亲人,多数未曾谋面。来的不要走啊,没来的抓紧来!
好嘞!欢迎大家参加宋朝之旅!开场白和欢迎辞就这么简短!
在踏上旅途之前,我来告诉大家一千年前的世界与中国的大势与要况。因为那时候没有网络、手机,那时候没有黑色幽默、魔鬼辞典,那时候没有我、你和我们大家。那时候我们中国有的多数就是世界第一,我们是理所当然的排名老大!
我并不十分了解一千年前的中国与世界,但我有一双精于探寻的手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搜索到了独孤求醉先生的《一千年前》,索性拿来与各位共享。
当然不是全文,我们只需要我们需要的:
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人流拥动、欢歌笑语。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1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中国的首都有一百五十万人。一千年前中国的人口超过二十万的有六个城市,十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四十六个。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设施,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征。
13世纪,世界除中国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巴格达,城市规模在三十至五十万人之间。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欧洲14世纪的伦敦也只有四万人,巴黎有六万人。而中国13世纪杭州、苏州、成都都是超过百万以上的大城市。13世纪欧洲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人有幸来到泉州,不禁感慨中国城市是光明之城。13世纪西方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人有幸见到杭州,不禁感慨中国城市是天上的城市,认为杭州是最优美最高贵的城市。
一千多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业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
中国11世纪开始使用纸币,而欧洲17世纪后才开始使用纸币。公元1661年,瑞典才发行纸币,成为欧洲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一千多年前中国的货币比今天的美元、欧元要坚挺吃香,中国的钱币物超所值。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是最会做买卖的,宋朝人用泥土烧成瓷器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珠宝。一千多年前的中国人都很值钱,中国的工匠是世界各国急需的人才,是世界的宝贝。
一千多年前西方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威尼斯人见着中国的商船不仅感慨“中国的商船也是人们能够想象出的最大的船只,有的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这些船不仅拥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而且,它们还拥有几何学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还有那些熟练运用天然磁石的人,通过它,他们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对于他们的天赋,连上帝都会赞美。”一千多年前意大利人见着中国的面条后,于是他们发明了今天的意大利面条。一千多年前意大利人见着中国的冰激凌后,于是今天他们承袭了这种吃法,并认为自己发明了冰激凌。
一千年前中国人会自豪地说:“我幸福,因为我是人,而不是动物;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中国人,而不是蛮族人;我幸福,因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洛阳。”
一千年前的中国农业、制造业、手工业、娱乐业都是世界最发达的,一千年前的中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是世界第一。一千年前的中国经济、政治、科技、工艺、文化、娱乐、学术、数学等等都是世界第一,即使是军事也是数一数二。
一千年后的西方人说:“一千年的中国经济总量最高时候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
独孤求醉先生还说了一些听起来刺耳、琢磨起来有道理的话,我还是忍痛将那些文字删了。这没有什么理由!先生还在文末注明说:文中一千年前的中国仅列举当时的宋王朝,其实当时中国其他王朝的文明程度也相当高,但因为史料散失严重所以无法全面介绍。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个世界可不就是想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来什么!
我们的结论是: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不是一倍而是十几倍。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我们问题是: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如此之大,一千年后的中国人怎么能知道?
这正是我们的宋朝之旅的目的所在!
诸位,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么?
肯定有!不然你就会转身而去。
转身而去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

0

主题

0

回帖

6972

积分

游客

积分
697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18: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子篇·太祖

之一:黄袍加身得天下


太祖开国,北宋历九帝,南宋亦历九帝,时间上北、南两宋相继各历一百六十年左右,堪称“平分秋色”。
三百二十多年的宋朝可以浓缩为一艘船的历史。
开国之初时是一艘战船。战船之主是宋太祖赵匡胤。
两宋之交时是一艘游船。游船的主人唱罢退场、乐完归阴。
恭帝之时是一艘孤舟。七岁的皇帝独演“楼船载国”的悲剧。
太祖当年万万不会作如是想,我们只能对他多些宽容与原谅。
绿水因风皱面,青山为雪白头。天若有情,天将因宋而衰老;天若有恨,天将为宋而悲愤。天有情天不只爱赵氏天子,上天之子民是芸芸众生;天有恨天不只恨宋家寡人,青天让世间风雨交加、泥沙俱下。
天子最可能有在天之灵,否则皇帝老儿们就空有上天之子的虚名。
不管他们是否乐意,我们首先访问的是宋朝的皇帝们。如你所想,首当其冲的就是宋太祖。
北宋之初的船主赵匡胤孔武有力、威震四方。
这首先是因为他本人拥有足够的力量,并将这种上天所赋和后天锤炼的力量集中用在了战场上,这样才能有希望获得天大的收成。
赵匡胤在22岁时投后汉枢密史郭威帐下从军,在高平之战中奋勇杀敌,大败北汉军,其军事才能受到后周世宗的赏识,升为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后统辖作为皇帝亲卫军的禁军,成为世宗的亲信将领。接着随世宗征南唐,数战皆胜,屡立战功。时年30岁的赵匡胤只经过八年的时间,就由初入行伍时的无名小卒成长为高级将领,头戴武官最高的节度使衔,掌握了队伍精壮、战斗力强的禁军的实权。在再征淮南的战役中,战功卓著,逼和南唐,又随世宗伐辽。
出身可能决定不了经历和收获。赵匡胤得天独厚的平台使得他能够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他效劳的朝廷的关键人物。他可以决定和影响包括皇帝在内的很多人的生命和命运,而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和运作更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这比刘邦强了百倍。刘邦起事时人微言轻,实力薄弱,要不是几个老乡认定了他,民主选举多少次都轮不到他人五人六、堂而皇之地坐成庄家。要不是吕老爷子有先见之明,将女儿作赌注押在他身上,他打一辈子光棍也未可知。要不是项羽有勇无谋,大男人多有小妇人之仁,一万零一个刘邦也早已被他粉碎一万零一次了。
这比朱元璋好了千倍。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出身布衣,穷困潦倒,生活窘迫,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他的几位亲人是饿死的,他出家当和尚是为了混口饭吃,在僧多粥少的寺庙里他是干得最多、吃得最少的,是那饥肠漉漉熬日月的惨兮兮的小沙弥。还是为了填饱肚子,他加入了草头王的造反队伍,从大头兵干起,历尽艰难险阻。本意是当个土匪作为生计,没成想走上了争霸皇位的难归之路。这不就是歪打正着么!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赵匡胤虽然在军中飞黄腾达,他还没有资格和能力让他的亲兄弟成为左膀右臂,他的父亲也没有在军中给他留下可以坐享其成的根基。但赵匡胤没有错过在当时可以发展“义社兄弟”组织的大好机会,并且他的这个圈子在军中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这就是所谓的“十兄弟”,除他本人外,还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斌和王政忠。这是真正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等到这些人以自己的行为决定历史的走向时,历史就很自然地将他们尊称为“勋臣”了。
当其时也,主少国疑,命悬一线;后周君臣,提心吊胆。东北面是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强大的草原汗国契丹,时常兴兵南下骚扰,是混乱不堪的中原的巨大威胁。北汉是后汉的残余势力,从属于契丹,也屡屡出兵攻周。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位七年。期间继承并发展了后周太祖郭威推行的政策,致力于经济和政治改革,使北方的政治局面趋于稳定,为再一次的民族大统一创造了条件。实力雄厚的周世宗向南扩张控制了富饶的淮南地区,挥师伐辽收复了大片失地。在幽云十六州有望重回怀抱之时,他突然病重并死于大业未竟之际,年仅三十九岁。
承接周世宗的是他的七岁的四子柴宗训,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被尊为周恭帝。在如此震荡的潮流中,周恭帝被抛在了一叶扁舟之中,如何经风过雨、过礁击流,没有几个人心中有底。
当利益无限大而风险无限小时,没有人会省却吹灰之力。皇帝的宝座四围皆空,信手得之如探囊取物。有能力得者心向往之却虚与推脱,无能力者心生异念而推波助澜。
野心成长为阴谋,历史就会因之而变;器重积累成专权,座次就会随之而改。先后受到后周太祖和世宗赏识并委以重权的赵匡胤在令人艳羡的位置上仅仅向前迈了一小步。
实施这个惊天动地的阴谋,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圈套就改天换地、顺理成章了。
箭在弦上,引而不发,就是懦夫;铤而走险,盲人瞎马,就是蛮人。
有时候干大事也只需要小把戏,这就需要看是否具备人们常常不能忘记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当皇帝就是天大的事,放在谁面前都将会是杀人如麻,血流成河。
赵匡胤就是以小把戏干成大事业的千古一人。
我们一起试着去条分缕析:
时间上的巧妙选择:公元960年春节。在这样一个中国人十分重视的节日,后周君臣同样有充足的理由快乐一番。周恭帝还是盼过年的小孩子,心急如焚的皇后也可以将烦恼暂时忘却,难耐煎熬的文臣武将自然可以放松几天,赵匡胤自己也是神清气定地融入到节日的气氛中。无论边关如何紧张,权且以为天下太平,等到节日之后去面对也是常理。
事件上的瞒天过海:祥和的节日里,突然从镇州和定州传来惊人的消息,奏报说契丹兴兵南下并与北汉之兵联合入侵。幼小的皇帝自是惊惧无比,年轻的皇后更是束手无策,在不辨军情警报是真是假的情况下,惊惶失措的柴宗训派赵匡胤率领禁军出征抵抗。率军出征者非赵匡胤莫属,因为这时他已执掌军政六年时间,手中握有重权,屡建奇功异绩,有众人所望,得士卒之心,有着时下五星级的人气指数。
宋史是赵家天子的家史,历代赵氏皇帝都煞费苦心地为家天下涂脂抹粉。这次警报和所谓的契丹用兵在史书均无记载,从当时及过后的情况分析,契丹刚刚战败,断无可能在战败后的一个多月再次兴兵,也绝无可能在天寒地冻、草枯马瘦之时用兵南侵。率军离京北上的赵匡胤并没有遇到交战对手,他心目中只是有一个假想敌而已。
地点上的游刃有余:赵匡胤率精锐之军离开京师,既可以摆脱朝廷的控制,又可以集结兵力号令诸军。这样,进可以挥师入京,以武力夺取皇位;退能够以逸待劳,用软功逼其禅位。就在这里号令天下,等待皇帝的玉玺撞进怀里来。
条件上的万事俱备:最让人感到此中游戏与滑稽的是,这些好似忽然计上心来的人竟然准备了一件必不可少的黄袍。为新天子的金玉之身遮挡子虚乌有的风霜雪寒的御衣已经准备好了,别的事情更是不在话下。大年初二,赵匡胤的副手殿前副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前军出发,当时京师传言说“策点检为天子”。等到初三赵匡胤率大军出发时,军中擅长占星术的苗训诡称看到太阳下面另有一个太阳,改朝换代已成天命。各色人等提前给相关人员打了适当的预防针,期望到头来不要因为改天换地而大惊失色。这正是无以复加的万事俱备,只欠心平气和、志满意得地轻轻地说一句:“从现在开始天下归于赵家门下!”这才是干大事的人,想得多么周到与细致啊!
操作上的水到渠成:部队开到京师东北的陈桥驿,在赵匡胤的指使下,他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在军中鼓动说:“现在皇帝幼弱,不能亲理政事。我辈出生入死,有谁知道?不如先立检点为天子,然后再北征。”又派人回京告诉他的心腹兄弟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人,作为回师夺权的内应。是夜军中将士无人入睡,赵匡胤假装大醉不醒。初四凌晨,赵匡义、赵普与诸将一起携带兵器闯进赵匡胤的军帐内,齐声高呼:“诸将无主,我们愿立太尉为天子!”在半推半就之间就将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等到众人参拜、山呼万岁之后,赵匡胤开始提条件:“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众人皆说惟命是从。你看这事办得!我是为了你们才当皇帝的,让我当了皇帝你们就得听我的话!言外之意是你们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不按你们的意愿和想法去当这个皇帝!
毕竟赵匡胤非同常人,他以众人捧起的皇帝身份下的第一道所谓的圣旨是不许手下诸将惊犯宫阙、侵凌朝贵。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率军回京,闻此兵变的后周大臣在仓促之间图谋抵抗。石守信打开了宫门,宰相范质、王溥被挟。泪流满面的赵匡胤对他们说:“我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到了这种地步,真是有负于天地。事已至此,可又怎么办呢?”在范质等人无言以对之时,手执佩剑的军校罗彦槐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须有个天子!”范质、王溥等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赶紧躬身下拜。朝中大臣见大事已定,急忙拱手祝贺。
中国自有始皇帝嬴政以来,皇帝成了至上无上的职位,这就诱惑得无以计数的人铤而走险地做着皇帝梦。直到民国时期窃国大盗袁世凯意欲复辟称帝之时,孙中山先生曾无可奈何地说:“四万万人都想当皇帝。中国向来没有为平等自由起过战争,几千年来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大家要争皇位。”
没有多少人不了解皇帝的职位及其职权,有两点应该是共识:一是皇帝权法无边。只要有此想法并为之付出,就可以一步登天,惟我独尊,尽享人生极欲,尽如人世梦想。二是换手率和成功率高。从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两千年间,大约经历了二十六次改朝换代,每个朝代平均统治不足百年,期间鱼龙混杂,各色人等把得天命当皇帝看作走台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若耍赖我动武,每位皇帝平均在位不足十年。“皇帝轮流做,今朝到我家。”即使是手无寸权、脑无尺慧、眼无丈望的人也可以说说这句话过一下瘾,等到有些人说了就当事做或者不说暗地里去做的时候,那就是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另外一点就不是多数人所能了解和认可的,那就是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具危险性的职业和岗位。谁也无法准确统计因想当皇帝而梦想成空屈死了多少人,因谋皇帝位而驱使毫不相干的人送了多少命,因在皇帝位上被人妒嫉愤恨而丢了多少命,也没有人能说得清到底有多少姓氏人家将自己家族的血用来浸润那让人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传国玉玺。
当皇帝的快乐是虚华的怪胎,当皇帝押上的是身家性命。一个王朝的前奏是腥风血雨的紫红,也是前一个王朝血雨腥风的黑红,开始的辉煌与结束的凄惨都是腥风血雨与血雨腥风的凝结。鱼死网不破,网破鱼不死;成功不成仁,成仁不成功。这些前仆后继的人一再悲叹:“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这就像打擂,颇有些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意味。心狠手辣的秦二世胡亥为夺帝位杀死了哥哥扶苏,让皇位之争初次沾染了血腥之味;李世民亲自炮制了玄武门之变,清除了妨碍他君临天下的亲兄弟;五代十一国时期国兴国亡如走马换灯,旧皇多数不能善终,新皇大多丧权丢命。
这些都应了这么一个怪圈:自己一门心思、孤注一掷地想当皇帝,就是自己把自己架到火鏊子上烤;一帮人赤胆忠心、出生入死地扶助这个人当皇帝,就是这帮人将这个人架在火鏊子上烤。有烤糊的,有烤病的,更有烤死的,鲜有因烤得舒服而志满意得的。
如此看来,赵匡胤是最聪明的。他得天下如探囊取物,兵不血刃,箭无一发,行禅代礼,既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又实现了自己的最高梦想。
军人治国,岂能不悬?!
赵匡胤眼中看的、脑中有的、心里想的,肯定纷繁杂乱,忧心忡忡。假装酒醉可以轻松蒙混过关,装作熟睡难免彻夜辗转反侧。
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是皇帝,你不烧火没有人替你烧。
你猜赵匡胤烧了几把火,烧出来什么样的局面?
你应该有兴趣继续了解。
稍事休息,我们还将继续踏上宋朝之旅,去看看赵匡胤如何烧火吧!

0

主题

0

回帖

6972

积分

游客

积分
697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18: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二:盈手杯酒释兵权


所有国家任何时候的政治都值得把玩。政治是需要精心打理的第一事务,这就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政治人。所有的政治人都会对自己的团体有着明确的高下、尊卑、优劣的划分,大体可以归于政治家、政客、政治流氓与政治败类。成功的被尊称为政治家,这自然无可厚非;吃政治饭并混得人五人六、左右逢源的被公认为政客,他们可以肠肥脑满,怡然自乐;有奶便是娘、翻脸不认人、为主子当奴才的被誉为政治流氓,这些人招惹不得;曾经成功地登顶却又被人一脚踹下跌入深渊永世不得翻身的被授予政治败类的名号,没有人企图为这些人翻案。
所以玩政治就是玩火,玩火容易自焚。但玩火者不一定必然自焚,这主要看对风向的把握。
成功的玩火者只烧他人,不烧自己。
赵匡胤已经把自己推向玩火的地步,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玩火者。
我们看他如何玩火。
我们先看这位新皇烧的第一把火。
即便没有无可比拟的超人之处,聪明如赵匡胤者也会将第一把火烧向他所起家的军队。因为枪杆子决定印把子,枪杆子决定脑门子,枪杆子决定嘴巴子,枪杆子决定心窝子。一句话,枪杆子决定命根子。
赵匡胤煞费苦心导演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使他在五天之内就由手握重权的军政大臣升格为面南而坐、君临天下的皇帝。皇帝更是苦差事,所有的一切都要从苦中来,并不是建了国号为宋,让历史称其为宋朝,让后人称其为赵氏王朝就万事大吉了。
他轻松地趟过了挡在登上皇帝宝座路途上的河,尽管这条河没有前朝与后代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汹涌波涛。他收获了梦想中的猎物,自然可以大快朵颐,独享美妙。他给赵氏家族备足了能够使千秋万代的子子孙孙填饱肚皮的各种精美的食粮,当然有理由喜不自禁。
过河了桥还有何用,鸟已尽弓当闲置,兔死了狗就多余,磨已卸留驴干啥?同样的问题无数次地摆在过无数人的面前,皇帝也不例外。无数的人走了相同的路,他们用相同的经验创造了过河拆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等经典传说。汉高祖刘邦就赤裸裸地对立国功臣大开杀戒,自以为刘家天下可以千秋万代。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将恶事做绝,一把火烧了庆功楼。
赵匡胤也有心理压力和障碍,他深知得江山社稷易如翻掌,失江山社稷也会在悠忽之间,他不能不对此做出必要的应对和有效的措施。军人出身的他更有理由挥舞手中的刀乱砍一通,将明患和隐患一起消除。圆活灵通、精于计谋的他在分析形势并寻找对策和借口。
有人看明了这一点,并且比他想得更深更远。这就是赵普。
赵普在后周时期就是赵匡胤的幕僚,他深谋远虑,达权智变,周密持重,忠智两全,深得主子信任。赵匡胤视赵普为手足,但凡大事一应托付给他就放心无虞。陈桥兵变的主谋是赵匡胤,但积极策划并付诸实施的却是赵普。擅长审时度势的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元勋,更是封建社会的守成良辅,也是地地道道、高瞻远瞩的谋略家。
我们在拜访宋朝文臣时会首先与他见面并领略他的风采。
赵匡胤单独对赵普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的帝王换了八个姓氏,有十二个皇帝争得皇位,以致连年征战,兵戈不息,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今,我想使天下长治久安,永消兵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精于治道的赵普对此早有思考和结论,略作沉吟便回答:“陛下能考虑到这些问题,实在是黎民苍生的福气。天下之所以皇位频移、战乱不断,主要是因为藩镇权力太重,国君弱而臣子强。治理的办法也无须奇技巧术,只要稍夺其权,限制他们的钱粮,天下自然就会安定。在此之前,臣已有过上奏。”
响鼓何须重锤敲!天赋异秉的赵匡胤心领神会,更加坚定了自己反复思考、成熟在胸的削夺藩镇节度使兵权的决心。
南宋初年,范浚在《五代论》中说:“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是为太祖找到的理论依据。军队是至要,军强则国兴,军弱则国衰。兵权是首要,有权则可一呼百应,失权就会一命乌呼。要隘是兵家必争之地,兵权是皇家延续之柄。当其时也,如果一个节度使心生异念,酿起兵患,就会搅得天下不安,就能扰得朝廷不宁。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随着兵权的变更而更迭,无论是否是合格的军事家,只要有着充裕的兵力,就可以问鼎中原,荣登宝座。赵匡胤正是从下级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再到皇帝宝座的,没有人像他心知肚明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他深知自己所以能够黄袍加身,掌握禁军兵权不可或缺,否则,他将永远是听命皇权的走卒。
聪明人善于从自己的成功中总结经验,更擅长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赵匡胤的成功经验就是后周的惨痛教训,而深知后周软肋的他自然不会对禁军及其兵权听之任之。
赵匡胤初当皇帝时,掌握禁军权力的是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这些都是他的心腹兄弟,是陈桥兵变的有功人员,是他走上皇帝宝座的铺路基石。赵匡胤不能难为他们,论功行赏在情理之中;赵匡胤无法难为他们,他们曾经亲如手足,当初的盟誓与后来的合作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善待兄弟的赵匡胤让拜把子兄弟石守信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宰相赵普多次劝谏不能让石守信等长期掌握禁军,赵匡胤置之不理并深感费解:“这些人绝对不会背叛我,你怎么如此放心不下?”赵普应对:“我并不担心他们自己会背叛陛下,但是我已经观察很久了,这些人并没有驾驭部下的才干。他们的部下如果有贪图富贵的人,再有作孽之人唆使他们去干蠢事,他们能自主做出决断么?”
这不就是以其人之道还劝其人之身么!赵匡胤就是挑起军士哗变而黄袍加身的,后唐明宗李嗣源被部下拥戴为帝,后唐末帝李从珂打着清君侧的幌子率兵进京,在一片劝进声里当了皇帝。这在五代时期多见不怪。
赵普寥寥数语的肺腑之言吹散了赵匡胤心中弥漫的沉雾,消除了他拘泥于世俗情理的迂腐认识。
思想上的死结解开了,操作上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晚朝宜于夜宴,赵匡胤特意留下石守信等人推杯问盏。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赵匡胤对天长叹,郁郁寡欢,惊得众人惶恐不安,他这样回答众人的疑问:“我要不是你们帮助,肯定做不成皇帝。你们对我的好处,我是毕生难忘的。可是你们哪里知道啊,做皇帝也有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说句实在话,当皇帝以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连忙惊讶地追问:“如今天下太平,虽有汉、唐等国还在负隅顽抗,拿下他们不过是早晚的事。究竟还有什么让陛下如此忧心呢?”
赵匡胤逐渐亮牌:“汉、唐是垂尽之国,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倒也不用多虑。我所担忧的其实也不难理解,你们想,皇帝这个位子有多少人日夜惦记啊!丢了皇位倒也罢了,只怕身家性命都保不住,叫我如何不忧,怎能不战战兢兢,想快乐还能快乐得起来吗?”
这一席甜中带苦、软中带硬、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话,怎不叫人慌难择路,他们纷纷急急地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赵匡胤话中夹带着匕首又掷了回来:“对你们几位我是信得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之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么?”
我就拿你们已经做过的事来挤兑你们,看你们向哪里闪转腾挪?
焦急万分的开国元勋们请求皇帝赵匡胤指引出路,这正中设局者的下怀:“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只是短暂的瞬间。忙忙碌碌为的是多积攒出金帛财物,终生享乐不尽,使子孙免遭贫困而已。这样说来,你们不如解除兵权,选一个繁华富庶的地方,多置办良田美宅,为子孙留下丰厚的产业。自己也可以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享天年。我跟前的几个儿女,如果你们不嫌弃,咱们可以结为儿女亲家,共保富贵。这样,君臣之间两无猜疑,相安无事,不是更好吗?”
手中的权说到底是为了换钱财和荣华富贵的,有人出钱,还搭配着皇家姻缘,又能免除功高震主的灾祸,这已经是最好的出路了。
他们都履行了必要的程序和手续,要求走者得到百般挽留,算得上情真真意切切;放人走者难耐乱箭穿心,几近于悲戚戚惨兮兮。辞去禁军职务的到地方任节度使,从此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等官职,殿前副都点检一职也永不授人。
我可以从这些职位上走上皇帝宝座,以后谁再想照些办理,没门啦!
兵权总须有所归属,到哪里去了呢?都到皇帝手里去了!
赵匡胤将禁军一分为二,设立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三个指挥使互不统率,都直接听命于皇帝。在朝廷设枢密院,专门负责掌管调兵,也直接听命于皇帝。统兵权与调兵权截然分开,全部集中于皇帝,斩断了唐末以来的“亲党胶固”的官兵关系,从体制上杜绝了兵变的发生。
这就不是“小儿科”式的小把戏了,这是真正的“心内科”的大手术!
这个大手术的效果一直影响至今。
操手术刀的赵匡胤及其后世的赵家天子没有能够成功地弥补手术后的负作用。这或许就是宋朝有权调兵者而手中无兵、手中有兵者却无权调兵的节制之法,也是右文抑武的必然结果,兵不壮而文鼎盛,国不强而艺繁荣,从太祖开始就已埋下了这种先天不足的基因,才有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兵分离、内外相约的局面,军官大多数在上任路上奔波。赵匡胤在军中起家,崇武抑文,戎马生涯,颇有公望与私信,以军事政变夺权称帝,自然会深知军权过重的利害,有此一举也不为怪。同时,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既是帝王之为,也是统治的需要。
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以其和风细雨式又兼皆大欢喜、各得其所的安内方略奠定了宋太祖由军事家向政治家转变的基础。
这一高招的硕果是封建社会国家军权的中央初步形成,端坐中央军权之中央的是皇帝。
那些年代,真正的中央是朝廷,代表中央的是皇帝。皇帝到哪里,中央随之移动。中央不只是军权的中央,还有别的。其它的也很重要,赵匡胤不会坐视不管的!

0

主题

0

回帖

6972

积分

游客

积分
697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18: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三:中原山水归一统


政治家的前身是阴谋家,否则就无法担当得起政治家的美名。当阴谋变成阳谋,当暗夺变成明抢,当一切可以大白于天下时,这肯定离掌控天下已为时不远。
赵匡胤也不例外。他烧的第一把火没有耗费多少柴薪,点火之后无非是浇上了几杯美酒,就炉火熊熊,大功告成了。等到灰飞烟灭之时,锻造出来的就是纯金度极高的军权集于皇帝一人的军权中央。
头三脚难踢,第一把火难旺。集权治军上已高枕无忧,其它的问题就更易于迎刃而解。
疆土很显局促,周边需要扩张。横扫乌合之众,致力扩疆拓土更是他的强项。先前是给人家打工,现在自己做了老板,更要精心并用力。
这就要烧第二把火,将军队投入熔炉,让国土无限膨胀。派将扫平荆、湘、后蜀、南汉、南唐,一路势如破竹,尽入囊中。亲率军队出征北汉,力争消除心头之患。
地盘大了,人口多了,条件好了,头绪多了,治国安邦需要人才,经世济民需要财富。因此,政务成了不可忽视的大事。赵匡胤又将手中最后的柴火集中起来,烘烤朝廷与地方的政务。
这是第三把火。这把火烧起来也很顺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主要得益于他的远见卓识与未雨绸缪。心计颇深的赵匡胤厚待前朝帝王,留用前朝旧臣,以安民心,以稳政局。万事不用推倒重来,新事可以缘例旧制。发一道诏书,或者口头表扬几句,再不行赏点田宅美女作小恩小惠,主动去握对手的手,去暖敌对者的心。跟着谁都是混饭吃,没有多少人特别较真,况且更能性命无忧,衣食丰足。地方节度使权大无边,时常失控,就来个斩草除根,判其死刑。从中央派人到地方任行政长官,财权上收。自八世纪中叶以来一直炙手可热的节度使官制从此退出政权的舞台,曾经的辉煌化作飘浮的尘埃。
将相难和,文武相争,历来是皇帝最头痛的事情。文皇帝难以驾驭手握重兵的武将,武皇帝不易安抚心比天高的文人。太祖与宰相赵普同过朱雀门,赵普应天子之问解释了“朱雀之门”中“之”字的用法。太祖笑答:“之乎者也,助得甚事!”之后不久就有了明显的改变,因为他知道在天下承平的岁月中,统治集团中的文人儒士的作用不可或缺。他经常深有感慨地说:“宰相要保读书人。”同时,要求手下的武将读书研经,掌握为政之道。
然而,太祖崇文尚文却不废武弃武,职业军人的英武之气在关键时候峥嵘尽露,气吞万里如虎。南唐主派闻名于世的江南名臣说客徐铉请求太祖缓兵。使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太祖只是静听,到最后才说:“你说我与煜形同父子,那么父子不同堂,各为一家,那可以吗?”徐铉张口结舌。再使时,徐铉声高言厉,太祖按剑而起,直说:“江南君臣与民并无罪过。但天下一家,作为天子,我的卧榻旁边难道能够容忍他人鼾睡吗?”一榻之处都是别家地盘一直是太祖的心腹之患,寝食不安,处心积虑。
内外相制,上下相维,最终集权于中央,集权于君主一人。赵匡胤迅速完成了从强硬的职业军人到铁腕政治家的转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政治家之一。
我们这样知晓宋太祖赵匡胤,肯定也会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我们不问的,他不说;我们不问时,他颔首微笑,默而不语。
我们还应知道,太祖是厚道的。他没有杀前朝的皇帝,尽管后周世宗已经无可奈何地引颈向刀,尽管有皇之争以来一直奉行的斩草除根、斩尽杀绝,尽管他的皇子皇孙最终难逃国破身亡的境遇;他没有杀有功的拜把兄弟,这些异性兄弟在有宋一代都有着王位相袭、俸禄从厚、反罪从轻的待遇;他没有杀害自己的亲兄弟,这更容易理解,没有珍贵的手足情就不可能善待前朝皇帝、旧臣和相依为命的异姓兄弟。
我们还该知道,太祖是孝顺的。孝顺的太祖十分听母亲的话,没有做丝毫的违背。太宗是太祖的弟弟,这种传位法,肯定不是太祖的本意,而是出于杜太后的考虑和安排。杜太后是一个很有本事的女人,经常参决国家大事。太祖本性孝顺,非常敬重太后。太后临死之前,把太祖和宰相赵普召进宫中,安排后事。太后对哭哭啼啼的太祖说,你能够得天下,只是由于周世宗把皇位传给了一个小孩子闹得人心不归附。假设周氏立一个年长的皇帝,天下岂能到你手中?你和弟弟光义,都是我生的,你百岁之后,应当传位给弟弟。四海之内,百姓至众,能立年长的君主,才是社稷的福气。杜太后又对赵普说,你也要记住我的话,千万不能违背。又让赵普将自己的遗嘱写成文字。赵普将遗嘱收藏在国家存放机密文书的地方,由谨慎可靠的宫人掌管。谨遵母命的太祖没有在母亲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按照母亲的嘱咐传给了胞弟赵光义,并且没有对皇位的后续传继说过只言片语。他只管住了自己,他知道不可能管住别人和自己死后的事情。
我们还要知道,太祖是短寿的。在力将消灭北汉,踌躇满志地部署统一战略之时,太祖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身亡,时年仅50岁。这个“斧声烛影”的千古疑案成为历史的一大谜团,知情人都已经化为尘土。千年已过,时光荏苒,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一切的疑问和疑问的一切。即使神灵大发慈悲,揭露真相,揭开谜底,因早已物是人非,也失去了其实质意义。
无法想象太祖再多活十年或更长时间的话,历史将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们为太祖抱屈,也为历史忧愤。可我们无能为力,回天乏术。就如现在,太祖就端坐在我们面前,有着疆场上的威武和政事上的温和,依然英姿飒爽,依旧神清气定,虽然心中藏有无限的冤屈和积淀了千年的怅望,他却没有说出一句表白自己的话。
我们对他只能心存敬仰。
即便是太祖赵匡胤亲把船舵,这艘从中原地区初航的战船也无法在漠漠西北和茫茫草原靠岸,这隐患一直笼罩着两宋全朝。
由此可见,上天是公平的,从不垂青一个强大的民邦,也不薄待一个弱小的民族。斗争是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热闹、高潮和低回,最终都无一例外地归于沉寂。

随着存留时间最长的建国三十三年的后汉的消亡,持续了七十三年的五代十一国时代终于结束。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公元979年北宋完成统一大业,历时二百二十五年。这个噩梦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得十几代人没有等到宋朝的丽日蓝天。

宋朝应运而生,世界同此凉热。公元十世纪初年,高句丽王国建立。八十年代,法兰西公爵卡佩特继西法兰克国王位,改国号为法兰西王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31 00:08 , Processed in 0.0305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