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37|回复: 3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27

积分

信息监察员

积分
27
发表于 2008-7-24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编辑委员会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主任:李学勤

    副主任:仇士华、甘师俊、李伯谦、席泽宗

    编辑委员:马承源、刘次沅、安金槐、朱凤输、朱学文、纪  谊、辛德勇、李  峰、严文明、张长寿、张培瑜、张晶义、邹  衡、陈久金、陈铁梅、俞伟超、原思训、殷玮璋、郭之虞、彭  林、裘锡圭、雷玉清

    执行编委:刘次沅、朱凤翰、朱学文、纪  谊、张晶义、殷玮璋

---------------------------------------------------------------------------------------
                              出版说明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之一。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唯有中华文明。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而我国古文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或多阙失,难以考索。自西汉末年的刘歆起,两千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学术悬案。由于三代年代学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需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很多,使得任何个人的力量都难以取得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各历史阶段的研究条件的差异,提出以下具体目标:

    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二、商代后期,(商王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三、商代前期,提以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兼用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分设“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及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研究”、“夏代年代学的研究”、“商前期年代学的研究”、“商后期年代学的研究”、“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14C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和总结”等9个课题,下设44个专题。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共200余位,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技术等诸多学科。

    自1996年5月启动以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各项研究进展顺利,预定的各项目标已基本达到:建立了夏商周三代年代框架;对商王武丁至帝辛(纣)诸王、西周武王至厉王各世,给出了年代,出此而提出了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在本世纪组织的第—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研究的重大科研项目,自启动之日起,备受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的关注。为使各界人士能全面了解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情况,给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的三代年代学研究的资料,我们决定编辑出版一套《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它包括以下三个系列:

    —、研究报告  收录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报告(有简本、繁本两种),和各课题、专题的结题报告。总报告是在对全部课题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再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项目和整体成果的集中表述。课题和专题的结题报告,旨在反映它们在实施项目的目标时.各自承担的任务、研究过程及完成情况。

    二、考古报告  公布夏商周时期若干遗址的发掘情况,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为建立夏商周年代框架所依据的考古学原始素材及发现与研究的过程。

    三、研究文集  收录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对相关内容所作的专题研究、札记辑录;对天象资料所作的分析与计算,以及项目实施期间为进行科学探索组织学术活动的实录等等,旨在反映项目启动以来各学科围绕三代年代,从不同角度开展探索与研究的情况。

    这套《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是这四年间进行多学科合作、联合攻关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由于在多学科合作中,各学科用不同手段研究同一年代时能得到一致或十分接近的结论,从而确保了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三代年代框架的科学性与可信度。但它还不是三代年代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而是三代年代学研究步入新阶段的标志。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出土,随着更多的研究者投身到年代学研究中来,未来的三代年代学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加接近真理的结论。

    我们殷切希望得到国内外读者的批评指止。

    《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编委会

    2000年10月15日
--------------------------------------------------------------------------------------------------------
目录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研究途径和实施情况…………………………(1)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1)
    (二)文献资料与天文数据的准备………………………………………(5)
    (二)常规法与AMS法14C测年的技术淮备……………………………(6)
    (四)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会………………………………………………(8)
    (五)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报告的起草与定稿……………………(11)
二、西周年代学研究……………………………………………………………(12)
    (一)西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研究与测年………………………………(12)
    (二)构建金文历谱的基础………………………………………………(18)
    (三)推定西周王年的七个支点…………………………………………(21)
    (四)西周金文历谱的排定………………………………………………(29)
    (五)14C测年与金文历谱王年的参照…………………………………(36)
三、武王克商年的研究…………………………………………………………(38)
    (一)武王克商年研究的思路……………………………………………(38)
    (二)文献所见克商年的年代范围………………………………………(39)
    (三)克商年范围的缩小…………………………………………………(40)
    (四)克商年的天文史料…………………………………………………(44)
    (五)克商年的天文推算…………………………………………………(46)
    (六)武王克商年的选定…………………………………………………(48)
四、商代后期的年代学研究……………………………………………………(50)
    (一)殷墟文化分期与14C测年…………………………………………(50)
    (二)殷墟甲骨分期与测年………………………………………………(52)
    (三)殷墟甲骨文日月食与武丁年代……………………………………(55)
    (四)周祭祀谱与帝乙、帝辛年代………………………………………(57)
    (五)文献中的商后期王年………………………………………………(59)
    (六)商代后期年代的整合………………………………………………(60)
五、商代前期的年代学研究……………………………………………………(62)
    (一)商前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与14C测年………………………………(62)
    (二)文献所见商代积年…………………………………………………(72)
    (三)商代前期年代框架的估定…………………………………………(73)
六、夏代年代学研究……………………………………………………………(74)
    (一)文献所见夏代积年…………………………………………………(74)
    (二)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分期与14C测年………(75)
    (三)夏代天象的天文推算………………………………………………(80)
    (四)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81)
七、小结…………………………………………………………………………(83)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志性成果……………………………………(83)
    (二)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影响…………………………………(84)
    (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延续和发展……………………………………(85)
    (四)夏商周年表…………………………………………………………(86)
附录  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89)
    (—)项目研究的意义……………………………………………………(91)
    (二)国内外有关概况……………………………………………………(92)
    (三)工作基础和条件……………………………………………………(92)
    (四)组织领导……………………………………………………………(93)
    (五)研究途径……………………………………………………………(94)
    (六)目标和成果的整理公布……………………………………………(96)
    (七)课题设置及主要研究内容…………………………………………(97)
后记………………………………………………………………………………(117)
-------------------------------------------------------------------------------------------------------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研究途径和实施情况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

    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绵延流传,从未中断,世所罕见。但是,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午(公元前841年),再往上就存在分歧,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古史研究中的重大缺憾。夏商周三代在我国古代文明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但其年代学始终是一个学术难题。两千年来,历代学者不断努力,试图解决,但由于涉及的领域很广,而研究大多是分别进行,研究的材料和手段有限,所以在一些关键点上始终没有突破,学术界迄今不能达成共识。

    为了改变年代学研究的滞后局面,使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进一步科学化、量化,为深入探索我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国家的支持下,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集中相关学科的优势,联合攻关,力求做出能反映20世纪年代学研究最好水平的成果。

    2.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时期年代学年表。根据各历史阶段材料的不同情况,确定以下具体目标:

    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洋细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3.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和课题设置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历文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

    1)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2)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作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14C年代测定。

    最后对各课题通过以上两条以及其他途径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使研究进一步深化,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5月正式启动,经论证当时共设9个课题,下分36个专题,设置情况如下(表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和新的考古发现,又增设了以下8个专题:

    1)金文纪时词语(“月相”)研究;

    2)甲骨文宾组、历组日月食卜辞分期断代研究;

    3)商州东龙山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

    4)邢台东先贤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

    5)禹伐三苗综合研究;

    6)新砦遗址的分期与研究;

    7)周原西周文化分期的研究

    8)江北洹城的遥感与物探。

    4.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组织

    为了加强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统一领导和有关学科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国务院成立了由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的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为了便于组织科研攻关、聘任了首席科学家,随后由领导小组聘任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关学者组成专家组,负责组织科研工作。日常事务及有关工作由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负责。

    直接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200余人,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烟台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


                   (二)文献资料与天文数据的准备

    为了提高研究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夏商周断代工程建立了文献资料库与天文数据中心,在资料与数据方面作了充分准备。

    1.“夏商周年代与天象文献资料库”的建立

    古代文献有关三代纪年的记载相当分散,难以查检,为了向各课题组提供便于检索的详尽文献资料,专题组对近400种古籍进行普查,选录有关三代年代和天象记载的史料,总计30余万字。录入计算机,建立了“夏商周年代与天象文献资料库”。同时搜集年表9种(宋代4种、清代5种)。制成总表,并根据其源流及纪年情况,区分为以今本《竹书纪午》和以《通鉴外纪》为代表的两系,供研究者参考使用。

    2.“夏商周天文数据计算中心”的建立

    为了向天文年代学行专题提供必需的研究设备和资料,夏商周断代工程建立了“夏商周天文数据计算中心”,可进行恒星位置的反推汁算、星象年代分析、古代行星位置换算。SUN工作站可作大数据量天文计算,采用的计算软件和数据分析图形软件,可作古天文数据分析,以及某些古星表、星图、星象研究。


               (三)常规法与AMS法14C测年的技术准备

    我国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定考古遗址、遗物年代的工作,过去误差通常较大,主要用于史前考古。为了适应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高精度要求,需要改造原有设备,改进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1.常规法14C测年技术改造与测试研究

    为了提高常规法14C测年精度,专题组研究和确定了木质、骨质样品前处理的实验室操作程序,提高了制作效率。经过空白试验和“钙法”、“镁法”的比较,解决了合成苯本底测量图谱中出现的14C谱峰的问题。对从美国进口的液闪仪进行验收并编制循环测量操作程序。应用国产液闪仪测试,研制了样品瓶,规范测试条件、作淬火校正,保证了数据的精确可比性,做到了仪器长期稳定,测量精度达到0.3%(相当于士24年),通过研究OxCal程序的应用问题,将系列样品的14C数据作曲线匹配拟合,认明其方法与精度都可靠。

    2.骨质样品制备的研究

    14C样品前处理是高精度测年的重要环节,对于有字卜骨测年的影响更大。专题组对国际上处理骨样品方法作了筛选。通过分析对比出土的和现代的骨头中明胶分子量分布,分析明胶的C/N比、b13C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测量用透析法纯化明胶前后年代值的变化等方法,判别骨样品的保存及明胶中腐植酸的清除状况。并通过用明胶测年与经XAD-2树脂纯化的总氨基酸测年的可靠性比较等研究,最后选用骨质中的明胶组分测年。实验表明,对于保存较好的样品,能够得到可靠的年代,建立了用元素分析仪作燃烧与分析装置的制备C02系统,新建了多套合成石墨装置及回收样品气体系统。
3.AMS法技术改造与测试研究

    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所使用的样品量,仅为常规法的千分之一。因而可以扩大测样范围。某些珍贵样品(如有字卜骨)只能用加速器质谱计测量。为了提高测年精度,专题组对原有的加速器质谱计设备进行了大规模收造,并深入进行14C测年的方法学研究,使加速器质谱计的运行水平大幅度提高,束流总传输效率较改造前提高一倍,测量精度达到或优于0.5%(相当于士40年)的水平。

    4.不同方法、不同实验室14C测年结果的比对

    在设备改造过程中,14C测年课题组织了常规法与AMS法两种方法三个实验室之间14C测年结果的比队。首先以沣西系列为样本,选择若干样品分送三个实验室分别测量。比对表明,二个常规法实验室和一个AMS实验室所得到的14C年代值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课题还组织过郑州商城、偃师商城、花园庄等系列的比对。

    初期还选了7个样品送加拿人多伦多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作比对测量,后期AMS专题对国际原子能机构(IAFA)提供的标准样品进行了比对测量,均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

    5.系列样品日历年代校正的扭摆匹配方法研究

    将常规法和AMS法测得的样品14C年代转换为实际的日历年代,要用树轮曲线校正。由于树轮校正曲线呈扭摆波动状,单个样品校正后的日历年代范围通常有越过100年的跨度。为满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要求,必须采用系列样品,并充分利用样品的文化分期和样品之间的先后顺序等考古信息,在进行日历年代校正时与树轮曲线的扭摆进行匹配拟合,从而减小样品日历年代的误差。夏商周断代工程对此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相应计算机程序OxCal进行丁评价,证明其方法与精度都可靠,并对该程序应用中的各种模型与条件设置问题进行了探索,使一般情况下样品的日历年代范围可以大为缩小。

    本简本中所给出的样品拟合后日历年代,均是用OxCal程序和1998年树轮校正曲线计算的68%置信区间的日历年代范围。由于树轮曲线的扭摆,在有些情况下,该区间会分裂为2—3个子区间,子区间后括号中的数字为该子区间所占的百分比。


                      (四)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会

    为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和办公室在各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织织了52次多学科的学术讨论会。涉及重要考古发现的研讨会一般在考古遗址的现场召开。这些会议对于攻克难点、形成共识起了重要作用(表二)。

主题

0

回帖

865

积分

游客

积分
865
发表于 2008-7-25 08: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凭这断代啊?误差很大吧?

主题

0

回帖

27

积分

信息监察员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0: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报告的起草与定稿

    1999年5月,各课题组预定研究目标已基本达到,首席科学家开始主持阶段成果报告的起草工作。8月,将讨论稿提交专家组讨论。在充分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修改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1999阶段成果报告·简稿》(征求意见稿),于1999年9月24日,提交由中国史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科技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广泛听取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余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年家学者的意见,经反复修改,由专家组讨论定稿。

    本报告为向社会公布阶段成果所用,力求简明,未能一一注明引用他人之说的出处,有关内容将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繁本》中全面反映。


                         二、西周年代学研究

    西周自武王克商到幽王,共11世12王。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给出了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下的纪年,是建立西周年代学的可靠的基准点,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涉及的西周年代学研究范围为:

1武王—2成王—3康王—4昭王—5穆王—6共王—7懿王—9夷王—10厉王—共和元年
    │
     8孝王

    西周年代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测年,建立年代学柜架,同时构建金文(青铜器铭文)历谱并对有关天文材料进行计算,排出列王年代。

                (一)西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研究与测年

    与西周年代学相关的考古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和山西曲沃天马—曲村晋国遗址。通过对琉璃河和天马—曲村遗址的考古分期研究,可以建立起系统的西周燕文化和晋文化编年序列。对这两个文化序列的14C测年研究,能够建立自周切开始的比较完整的西周年代框架,并作为确定西周始年的重要佐证。在对晋侯墓地所见晋侯世系证认和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史记·晋世家》等文献,还可以将西周列王与晋侯年代作横向比较。

    1.琉璃河燕国墓地和居址的分期与测年

    北京房山琉璃阿遗址是西周燕国早期都邑遗址,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已发现西周早期城址及西周墓葬200余座,其中M1193等墓出土带有“匽(燕)侯”铭文的青铜器。

    琉璃河燕国墓地的分期及有关常规14C测NM1数据见表三。
2.琉璃河M1193的测年与研究

    琉璃河遗址Ml193是一座有四条墓道的大型墓葬,其中出土有两件铭文相同的青铜器克罍、克盉(图一),铭文记载了燕国的始封:

    王曰:“大保,……余大对乃享,命克侯于匽,……”



    图一  琉璃河M1193出土的克盉及铭文

    铭文中“大保”指召公。《史记·周本纪》:“成王既迁殷遗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燕国之封,见《史记·燕世家》:“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集解》:“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说明虽然召公被封于北燕,但召公本人未就国,而由其元子代之。可见,克罍、克盉铭文中的“王”指成王,M1193的墓主人“克”,即召公之“元子”,也就是第一代燕候。

    M1193椁木保存良好,经常规14C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015—前985年,这为西周始年的推断提供了参考。

    3.琉瑶河H108的发现与研究

    1996年秋,在琉璃河遗址灰坑H108第1层和第3层中发现三片刻字龟甲。其中,第1层出土的一片龟甲上刻有“成用”二字(图二),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

    据文献记载,成周营建于成王初。因此,“成周”卜甲的出现,表明H108的年代不会早于成周的建成,即其上限不得超过成王时期。H108地层关系明确,是琉璃河遗址中时代最早的西用遗存之一。通过对其出土器物特征的分析,H108的年代应在西周早期的偏早阶段,AMS测年结果为公元前1053—前954年(表四),可与M1193的测年对照。

    4.天马—曲村遗址的分期与测年

    位于山西曲沃的天马—曲村遗址,是晋国的早期都邑,总面积达8.75平方公里,是迄今所知山西境内规模最大的两周遗址。80年代以来,在此发掘了大面积的周代居址和500余座西周初至春秋初的中小型墓葬,90年代又在遗址的中心区发现了晋候墓地
5.晋侯墓地的测年

    据《史记·晋世家》,西周至春秋初晋侯世系为:

1唐叔虞—2晋侯燮—3武侯宁族—4成侯服人—5厉侯福—6靖侯宜臼
  ∣
┌—————————————————————┘

7釐侯司徒—8献侯籍(苏)—9穆侯费王—11文侯仇
              ∣
             10殇叔

    天马—曲村遗址的晋侯基地现发现有大型墓葬八组十七座。通过对墓葬排列、出土器物特征的研究以及青铜器铭文中所见晋侯名字的考释,这八组墓葬应分属于八代晋侯及其夫人(其中一位晋侯有两位夫人)。晋侯墓地是迄今所见保存状况最好、资料最为系统的一处周代诸侯基地。

    对晋侯某地的部分墓葬做了AMS测年。金文所见晋侯名和《史记·晋世家》所载晋侯的对应关系、AMS测年数据和《史记·晋世家》所记的晋侯年代对比见表六。

    由于在成候、靖侯和釐侯的相应墓葬中未能采集到测年样品,用OxCal拟合该系列时在相应分期中插入了空事件,这样OxCal可按同样的抽样原则计算出各侯的年代范围。对样品SA98094和SA98096均分别进行了三次制样与测量,所得测年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相符合,故在拟合时分别加以合并处理,每个样品得到一个年代范围。

    表六  晋侯墓地AMS测年数据


    ①英文缩写,下距1950年的年数。
(二)构建金文历谱的基础

    构建金文历谱的目的,是利用西周全文中的年、月、纪时词语和干支,以及有关西周文献,排出西周王年表。为了构建合理的金文历谱,夏商周断代工程做了两项基础性的工作:一是对西周历法的基本规则进行研究,二是对有关青铜器按考古类型学方法进行分期断代。

    1.西周历法的几个要点

    根据对《春秋》和《左传》中数百条天文历法资料的研究以及对西周有关文献的分析,推知西周历法的基本要点如下:

    1)西周历法采用“朔”或“朏”为月首。“朔”始见于《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其运用当更早于此。认识朔以前,当以“朏”为月首,朏指新月初见,一般在初二、初三。

    2)西周历法的岁首多为建子、建丑。建子指岁首在冬至所在之月,建丑在其次月。

    3)西周历法一般采用年终置闰。

    4)西周改元的方法有两种:逾年改元——即新王即位的次年改称新王元年,当年改元——即新王即位的当年改称新王元年。

    2.青铜器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在西周青铜器中,年、月、纪时词语与日名干支四要素俱全的共约60件,其中有器形图像的51件。经对诸器的出土情况、形制、纹饰等综合研究,并联系其他相关青铜器作分期断代,得出如下结论(表七):

    表七  西周时期四要素俱全的青铜器分期断代表


(三)推定西周王年的七个支点

    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西周王年,有如下七个支点:

    西周晚期  吴虎鼎与宣王十八年

    晋侯苏钟与厉王三十三年

    西周中期  “天再旦”与懿王元年

    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

    鲜簋与穆王三十四年

    西周早期  静方鼎与古本《竹书纪年》昭王之年

    《召诰》、《毕命》历日与成、康之年

    1.吴虎鼎与宣王十八年

    吴虎鼎1992年出土,1997年除锈发现铭文:

    唯十有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官夷宫,道入右吴虎,王命善夫丰生、司空雍毅,申刺王命。……


“夷宫”为夷王庙,“刺王”即厉王,可知此器作于宣王,“惟十有八午”即宣王十八年(公元前810年)。该年十三月丁丑朔,丙戌为初十,与既生霸相合。此器与其他青铜器联系,可作为西周晚期年代的一个重要支点,证明《史记》纪年的可信。

    2.晋侯苏钟与厉王三十三年

    晋侯苏编钟出土于晋侯墓地M8中,共16件,铭文凡355字,记有七个历日和五个纪时词语,为西周金文所仅见:

    唯王卅又三年,……正月既生霸戊午
    二月既望癸卯
    二月既死霸壬寅
    三月方生霸
    六月初吉戊寅
    丁亥
    庚寅

    铭文二月干支有误,今取“癸卯”改为“辛卯”说。

    铭文纪年为三十三年。西周晚期在位超过33年的,只有厉王和宣王。对M8墓中的木炭样品进行常规法14C年代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816—前800年(图四)。又用AMS法对M8墓中的木炭和祭牲样品测年,其年代分别为公元前814—前796年和公元前810—前794年(表六),两种方法所得数据一致。《史记·晋世家》载晋侯苏卒于周宣王十六年(公元前812年),与测年结果吻合,所以晋侯苏钟的“三十三年”当属厉王。

     晋侯墓地M8木炭14C测年的拟合

    厉王在位年,《周本纪》为37年,而《卫世家》、今本《竹书纪年》均不足30年。今据晋候苏钟,可知厉王在位应超过33年。
善天山鼎铭云“唯三十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是已知西周金文中纪年最高一例,鼎的历日不合于宣王,考虑到其形制、纹饰接近于厉末至宣初的颂鼎等器,其时代应属厉王。由此可证《周本纪》载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说可信。今取共和当年称元说,历王三十七年为公元前841年,三十三年为公元前845年,该年依建丑:

        正月乙巳朔,既生霸戊午十四日;
        二月甲戌朔,既望癸(辛)卯十八日;
        二月甲戌朔,既死霸壬寅二十九日;
        六月壬申朔,初吉戊寅初七日。

        至此,可定厉王元午为公元前877年。

        3.“天再旦”与懿王元年

        古本《竹书纪年》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天再旦”即天亮两次的奇异天象,有学者认为是日出之际发生的一次日食。“郑”的地望在西周都城(今西安)附近的华县或风翔。通过理论研究建立了描述日出时日食造成的天光视亮度变化的数学方法,据此可以计算出每次日食所造成天再旦现象的地面区域。对公元前1000—前840年间的日食进行全面计算,得出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日食可以在西周郑地造成天再旦现象,并且是唯一的一次。
        
  理论计算得到的公元前1000—前840年中国地区“天再旦”现象

    1997年3月9日,我国境内发生了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食发生时,新疆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际。经布网实地观测,日出的天色已明,此时日全食发生,天色转黑,几分钟后,全食结束,天色再次放明。各地情况与计算完全一致,证实了理论方法是正确的,实际观测印证了“天再旦”为日全食记录是可信的

0

主题

0

回帖

6972

积分

游客

积分
6972
发表于 2008-7-25 21: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畸形怪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14:01 , Processed in 0.0313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