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2|回复: 4

绝代双雄——-高欢和宇文泰的惨烈大战!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发表于 2007-10-12 17: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北朝的战争尤以东西魏的战争最为精彩,双方互相攻伐,许多战役堪称经典,当时高欢掌东魏大权,宇文泰掌西魏大权,两人都有一统天下的野望,因此二虎必有一争.

高欢与宇文泰的东、西魏战争自小关之战开始,揭开了序幕。
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正月,东魏高欢西征,占据了汾水入黄河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继续沿黄河河套南下,抵达蒲坂(今山西蒲州)。蒲坂是自古以来兵家西进、争夺潼关(今陕西老潼关)的运兵渡口,高欢令前军在黄河上架设浮桥三座,直逼长安。
高欢这次伐宇文泰,兵分三路,除自率中军之外,用先锋窦泰攻占潼关,派大将高敖曹驱兵南下,直取洛州(今陕西商县),然后西进,形成南北夹攻长安之势。


宇文泰当时带兵从广阳南归长安,得到高欢东侵的军事情报,忙召集军中将帅,商量对策。宇文泰分析战情道:“如今高欢分三路互为犄角之势向我们逼来,又大造浮桥,显示出不惜一切从蒲坂渡河的姿态,目的就在于引诱和牵制我军主力与他在黄河两岸相持。而他的先锋窦泰则可以趁我风陵兵力不足的机会,强渡黄河,攻占潼关要塞,将我军控制在关内,围而歼之。 高欢自从起兵以来,总是派窦泰担任先锋,窦泰手下兵精卒锐,屡屡获胜。正因为此,便生骄傲之心,以为无人敢敌。自古道‘骄兵必败’,我这次就要先打窦泰,等窦泰一败,高欢不战自败,何须费力!”众将帅提出质疑:“高欢离我们近,窦泰距我们远,舍近而击远,若有差错,让高欢主力过了黄河,我们悔都来不及了!”宇文泰满有把握地说:“不必担心!我准备用精兵突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掉窦泰,此举万无一失。退一步说,即便高欢真的过了黄河,我军也不过暂退霸上(今陕西临潼)而已,仍可拱卫长安不失。”宇文泰怕众将帅心中不踏实,又说:“高欢这次大军压境,以为我们兵力弱小,只能防守,根本没想到我反要袭击他的精锐前锋,再加上他一时得逞,有轻慢之心,乘此机会攻打,何往而不胜呢?他虽搭造浮桥,那么多军队也不可能一下子全渡过来,至少需要五天时间,这时我早已把窦泰消灭了。”宇文泰这一作战方案,得到了他的从子直事郎中宇文深的全力支持。


宇文泰定下方案,军队也回到长安,然后故意放出风来,谎称“东魏攻伐,军威正旺,一时难以抵挡,不如退守陇右(今甘肃东部)暂避锋芒,再作计较。”还故意做出引军西退的样子,麻痹高欢。第二天,宇文泰拜别文帝元宝炬,率领精兵悄悄折向东方,衔枚疾走,沿渭水直奔潼关左边的禁谷,地名小关。窦泰此时已经占了潼关,闻宇文泰军突至,自恃骁勇,赶忙从风陵渡过黄河前进。宇文泰选择了牧泽这一有利地形,四面埋伏,引诱窦泰进入泽中泥淖地重围。窦泰铁骑不得驰突,西魏军万弩齐发,窦泰军死伤大半,窦泰自己身上也中数箭,料知无法脱围,自刎而死。
高欢得到消息,如雷震耳,惊愕不已,大恸,几乎晕倒,只好赶快拆掉浮桥,撤回军队,并急令高敖曹从上洛一线退兵。宇文泰以弱胜强,出奇兵一击定大局,首战告捷,取得了东、西魏交锋的第一次胜利。


小关之战是宇文泰打的最精彩的战役,当时西魏的压力非常大,立足未稳,兵力薄弱,宇文泰的威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众人都看着他有什么良法,从会议决策时我们看到,众人并不支持他的做法,这时的西魏,确实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稍有不慎则满盘皆输,宇文泰此时显示出了英雄气质,他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做法,承担了很大的责任。集中使用优势机动部队专攻一路的做法,管它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挫敌锋芒,一战而胜。小关之战堪称古代运动战的典范。

第二年,东、西魏又爆发了沙苑之战。这年八月吉日,宇文泰率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侯莫陈崇、李远和达奚武等12员战将伐东魏,兵至潼关,宇文泰誓师道:“这次出兵,奉天威,诛暴乱,全靠众位将士,你们要整顿好武器、战马,作好血战的准备,不准贪财轻敌、凶暴逞威,遵守的有赏,违令的杀头!”旋即派于谨为东征先锋,当天就攻下盘豆(今河南阳平西北),活捉东魏守将高叔礼。第二天,又攻破恒农(今河南三门峡市)城,俘获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恒农守将高千及守军8 000多人,一时威震敌胆,周围的宜阳(今河南韩城)、邵郡(今山西古城),望风而靡,纷纷归降。
高欢见来势凶猛,心中大惊,于是调集鲜卑主力10万朝蒲坂进发,另派大将高敖曹率3万人在黄河以南阻截宇文泰,其实,宇文泰东征只是虚晃一枪,他是因为关中粮荒严重,而东魏在恒农城储有大量积粟,这才前去武装“就食”,等高欢兵马赶到,他已住了50多天,满载而归。
高欢吃了个亏,气恨交加,干脆挥军从蒲坂津渡过黄河,再过洛水,将10万大军屯扎在许原,要找宇文泰报复。宇文泰由于当时手中只有1万兵马,敌我兵力悬殊,于是向众将问计,部将宇文深说:“高欢在黄河以北甚得众心,他虽乏智谋,而人皆听命,若是安分守土,要打他还很不容易。如今驱兵西征,让鲜卑人相互攻杀,实非众愿,难以齐心。只因窦泰被斩,又失积粟,丢了面子,含愤而来。这是‘忿兵’,一战可擒。”宇文泰深以为然,当即率精锐轻骑从渭水南岸渡到北岸的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距高欢大军60里安营。大将李弼又向宇文泰建议:“敌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此处东面10里有渭曲,可据以待敌。”宇文泰觉得有理,将军队推进10里,背水分东、西列阵,李弼指挥西边方阵,赵贵指挥东边方阵,都埋伏在芦苇丛中,以鼓声为令,操戈待敌。十月二日申时,东魏大军兵进渭曲,明知西魏兵少,毫不在意,乱嚷嚷往西边方阵闯去,宇文泰见敌军已至,击鼓催战,于谨率兵迎敌,李弼、赵贵伏兵顿起,李弼的铁骑横击东魏主力,将高欢大军截为两段,不能照应,高欢大将彭乐肠子都被挑了出来,还在力战,结果东魏大败,高欢连夜跨骆驼逃往黄河西岸,抢得船只渡河,其余几乎全军覆没。
沙苑一战,宇文泰虏敌7万,获粮草辎重无数,全胜而归,从俘虏中选留2万人补充军队,其余则全部放回,用以分化高欢。李穆见高欢已吓得魂飞魄散,建议乘胜追击,宇文泰怕高欢反扑,主张“穷寇勿迫”,带兵返回渭南。为纪念这次战役,宇文泰命令士兵每人种树一棵,以旌战功。
沙苑战役的意义在于彻底断绝了高欢吞并西魏的可能,奠定了宇文泰的权威地位,战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政治威望与日俱增,此后双方以拉锯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7: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便是河桥之战。西魏沙苑之捷后,士气高昂,主动出击,进入外线作战,一举攻下了河东的蒲坂和洛阳的金墉城。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东魏大将侯景夺回金墉,烧毁了洛阳内外大量官寺民居,西魏文帝元宝炬和丞相宇文泰本来要到占领的洛阳去祭扫先帝陵园,见侯景攻打金墉,宇文泰亲率大军前往救援,前军到谷城(今河南新安县东),击杀了东魏前锋莫多娄贷文,侯景见西魏大军来援,撤围引退。宇文泰率轻骑追至河上。侯景北据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南依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布好阵势,与宇文泰对仗。两军交锋不久,宇文泰坐骑被侯景射中,狂奔不已。都督李穆紧紧跟护在宇文泰身旁。宇文泰被掀下马,左右皆散,东魏兵马追来。李穆用马鞭抽打宇文泰,骂道:“你这个不中用的东西,你的主子跑到哪里去了,你还在此逗留!”东魏兵听得此言,不怀疑是贵人,遂舍之而过。李穆以马授与宇文泰,与宇文泰逃回营中。侯景初胜,以为西魏军远去,不会再来。不料西魏大军如潮水般涌至,侯景来不及布阵,就被西魏军打败,士卒溃散,侯景自己也拨马遁逃。只有高敖曹自恃勇敢,与宇文泰鏖战,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单骑投河阳南城。河阳南城守将高永乐与高敖曹有隙,闭城不纳。高敖曹躲在桥下,被西魏追兵杀死。高敖曹是东魏军司、大都督,统七十六都督,在东魏武装力量集团中的地位仅次于高欢,是著名的猛将。他是汉人,当时鲜卑人对汉人的态度非常傲慢,但在高敖曹面前却不敢放肆。高欢对部队讲话,总是用鲜卑语;如高敖曹在列,就改用汉语。此次东魏军被杀得大败,落水而死者多达万人,15 000兵士被俘。


高欢闻知侯景战败,高敖曹被杀的消息,如丧肝胆,亲督大军,前往争洛,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那天大雾弥漫,阵线很长,首尾远隔,从早上打到下午,战至数十合,双方犬牙交错,已经分辨不清对方了。西魏左右翼独孤信、赵贵战斗不利,又不知主帅所在,茫无头绪,以为打了败仗,弃军逃跑,后军李虎、念贤等也跟着逃跑。西魏阵线已乱,宇文泰只好放火烧了营寨,留下长孙子彦守金墉,自奉宝炬西归长安。在回撤的途中,宇文泰又攻下了恒农城。这一次双方打了个平手。

双方经过五年的相持,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再燃战火,这就是著名的邙山之战。战争的起因是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之妻为高欢之子高澄调戏,高仲密怀恨在心,投降西魏。宇文泰率诸将接应,向河桥南城进围。高欢闻高仲密叛变及宇文泰来犯,亲率十万大军至河北抵御。宇文泰军退居瀍上,令军士驾舟,在上流纵火,想烧毁河桥,阻止高欢军渡河。东魏将领斛律金,派行台郎中张亮,用小船百余艘,拦截敌船,用铁链横河,系以长锁,钉在两岸,使敌船不能靠近,保住了河桥的安全。高欢军过河,占据了邙山有利地形,数日不进,以逸待劳。宇文泰将辎重留在瀍曲,乘夜色,率精锐奔四十里偷袭高欢军,被高欢军侦骑探到,高欢整阵迎战。候至黎明,泰军果到。高欢将领彭乐,不等泰军列阵,便率数千精骑,猛冲过去。泰军大败而逃。高欢军穷迫不舍,追于瀍上,宇文泰弃营再逃。西魏侍中大都督临洮王元束、蜀郡王元荣宗、江夏王元升、巨鹿王元阐、谯郡王元亮、詹事赵善等俱被俘,士卒死伤近六万余人。

东魏大将彭乐急追宇文泰,宇文泰对他说:“你非大将军彭乐么?痴男子,试想今日无我,明日岂有你么?何不急速回营,收取金宝?”彭乐闻言,也觉有理,遂放宇文泰逃生。彭乐回营,有人告发他纵宇文泰。高欢大怒,拔出佩剑,按住彭乐的头,三下三举,终未杀他,说今日饶了你,你要自知从前的错误,效力赎罪。彭乐连声遵令。因为宇文泰还活着,高欢不敢轻易杀死军中骁将。第二天,两军再战,西魏中军、右军联合击败东魏,而左军失利,宇文泰战败,只得引兵退回关内。
邙山之战虽败,西魏耿令贵、王胡仁、王文达等三名关西将领仍因功受赏。宇文泰从此看中关中人的勇猛,广泛招募关中豪强充实军队,并创立府兵制,藏兵于民,一旦需要随时可以调集。同时改革官制,改鲜卑化为汉化,实行依靠汉士族的政策,使实力大大加强。

事隔三年,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又爆发了玉壁之战。这年十月,高欢再次率十万大军围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县西),要拔除西魏在汾水下游的重要据点,高欢昼夜不息地组织攻城,一面在城南筑起土山,又挖了十条地道。西魏守将韦孝宽坚守不出,并筑起了比土山还高的楼台,居高临下,以防爬城。又挖了长堑,连接东魏的地道,在堑外堆积柴火,在地道上放火,使东魏兵不敢从地道进攻。高欢用攻城丰撞城,韦孝宽就用布做成幔子。攻城车驶向何方,布幔就随之张开,风鼓布幔,使攻城车失去效用。高欢命士兵手执竹竿,上缚松麻,灌油加火,一面焚布,一面烧楼。韦孝宽用长钩钩竿,钩上有刃,割了松麻,竿仍无用。高欢再挖二十条地道,中施梁柱,纵火燃烧,柱折城崩,韦孝宽积木以待,见有崩陷,立即竖栅,高欢军仍不得入,苦攻了五十多天,士卒战死及病亡者约计七万人,尸首埋成一座小山。高欢“智力皆困,因而发疾”,只好解围而去。西魏获得了保卫战的胜利。回到晋阳不久,高欢就病故了,时年五十二岁。
玉璧一战,是南北朝历史上最艰苦的攻城战役。高欢用尽当时所拥有的一切攻城技术,却始终不能破城。这一方面是西魏守将韦孝宽在防守上很有谋略,玉璧城中兵民团结一致;另方面是由于高欢选择冬日攻城,气候寒冷,士兵又缺衣少食,给攻城战造成许多客观的困难。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7: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欢病亡后,侯景叛降,东魏由高欢之子高澄接掌大权,双方仍时有攻战,西魏趁侯景之乱取得东魏的颖州等地盘,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东魏高澄以10万兵攻打颖州(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一年,双方死伤无数,后以水淹此城,才得以攻下。但东魏名将慕容绍宗于此阵亡,守城的西魏名将王思政投降东魏.  这时,侯景乱梁,南朝衰颓,东西魏两虎这才罢战,转向梁朝扑食去了。




西魏的两个防守型名将,王罴和韦孝宽,一直是高欢的肉中刺,尤其是韦孝宽玉壁成仙,高欢攻城用尽了各种手段,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可还是招招受制,实在是无奈,基本上有此二人在,每次黑獭都能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来对付高欢进攻。

王罴守城接近无赖,:“老罴当道卧,貉子安得过!”“此城是王罴冢,生死在此,欲死者来。”等等妙语让高欢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这只大熊很霸道.

韦孝宽也很绝,玉壁之战中,高欢使人“射募格于城中云:‘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疋。’韦孝宽手题书背,反射城外云:‘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国!!!

中国在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史曰:今(唐)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7: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蜀地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功业若此,盛矣哉!

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八柱国之赵贵家族: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国之元欣家族: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几乎可与宇文泰平起平座,而这种封赏,大概是宇文泰认为他粗鲁率直没有野心才给予的。事实上,他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这样一个皇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后,大将军元胄在隋篡周的过程中为杨坚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与崔、裴、卢三家并称四大宰相门第,更见其盛。

八柱国之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在八柱国中鲜有能及。因为上述功劳,他在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国之于谨家族: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画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向宇文泰献称霸关中之策。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大将军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后来北周尊三老,于谨即为三老之一,可见其威望之高。总的来看,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在数次换主时不失。于谨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其地位在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最后在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更显其盛。

八柱国之侯莫陈崇家族: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讨平之。”“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最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

八柱国之独孤信家族:
独孤信,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随后东魏高敖曹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尽。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既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在安抚各方,深得民心,在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

八柱国之李虎家族: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后为北魏所灭。李虎本人为宇文泰手下大将,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尉,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大都督,陇西郡公。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故李渊一族在隋朝的显赫更盛于周,这也为后来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十二大将军中的阳平公李远同样也出身于陇西成纪李氏,不过这一支与李虎的一支关系较远。李远与其兄李贤并为周初大将军,李远在后来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不过较之早已成名的“八柱国家”晚了许多。另外还有一位名将李穆据言也出自陇西李家,其人最初为宇文泰手下小将,声望远不及前述诸人,但长寿确过之,凭着多年积功,在周末时已位居大将军镇守一方,杨坚攻灭尉迟迥篡周时李穆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到了隋更加显赫,隋末炀帝听信方士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一谶语而尽诛李穆子孙。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这些人能团结于宇文泰周围,也更显出宇文泰乃是英雄中的英雄。

另外,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王雄,皆世之名将,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罴等名将,其详细事迹不再一一列述,关陇集团中,其它后起将才如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宇文泰外甥)、韦孝宽、长孙晟(唐长孙皇后之父)、贺若弼、韩擒虎、李世民、李靖、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么多丰富的人才,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0

主题

0

回帖

86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7: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朝经典的城防战——玉壁大战!!!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魏实权分别落人丞相、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和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手里,君主不过是傀儡而已。两魏以黄河为界,东魏以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都,占有函谷关以东原北魏的大部分地区;西魏以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为都,占有原北魏的关中一带。两魏彼此对立,后又分别为齐、周所代,最后齐为周所灭,山西始终是首当其冲的争战之地。
  
高欢仗恃地广人众、粮足马肥的战略优势,欲一举荡平西魏;宇文泰则尽管僻处关西,人稀兵少,粮秣匮乏,却励精图治,特别是注意一个个战役胜利的积累,信心和实力与日俱增。公元534年,西魏骁将杨(木票刂)东渡黄河,巧计攻占了东魏的邵郡(今山西垣曲故城),进入河东(今山西南部地区)。从此,两魏互为依托的关河天险为西魏所独有。这种历史现象颇似前此战国时代秦据有魏的安邑(今夏县西北)而对秦、魏的盛衰存亡攸关一样,如今之于两魏同样是盛衰存亡所系。正因为如此,河东遂成为两魏之间殊死斗争的焦点。
  
公元538年(西魏文帝大统四年,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西魏东道行台王思政以玉壁 (今山西稷山西南)地处险要,上书请筑城并由河南的恒农(今河南灵宝)移镇玉壁,西魏当局欣然照准,并对王思政“诏加都督汾(治今山西汾阳)、晋(治今山西临汾市)、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诸军事”。王思政何以请筑城玉壁与移镇玉壁?西魏当局又何以大加赞赏和支持呢?只消看看这个要塞所处的地理形势,就可知其原因:玉壁地当今稷山县西南六公里,坐落于汾河下游与涑水河分水岭峨嵋原北缘。峨嵋原即地理学上所谓“峨嵋台地”,地处北纬34°52′,至35°36′,东经110°20′,至111°20′,之间运城盆地中部,面积6000平方公里,周300公里,台地略呈棱形,海拔在400米以上,北界汾河谷地,西界黄河峡谷,东、南为涑水河所环绕。台地边缘受流水侵蚀和河流冲刷,形成陡峻的黄土断崖和冲沟,沿河断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个台地犹如一巨大黄土城堡。台地中央更有两座超过千米的孤峰山和稷王山,东西相对,宛若台地的两只眼睛。占据峨嵋原,东南可控制涑水河谷的南北孔道,西北则可控制汾河河谷东西孔道,进可长驱突击,退可守险无虞,古来构成西南拱卫长安、东北屏翰晋阳的地理形势。同时,台地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麻,向为民给军需的理想所在。所以谁占有峨嵋原,谁就取得了战略主动。如今西魏既进入河东,如欲站住脚进而巩固和发展,则必须守住峨嵋原——此正是西魏筑城玉壁移镇玉壁的原因;而河东是二魏角逐中东魏的要害,亦其“软腹部”,高欢前对西魏涉足河东早已如坐针毡,今对其筑城玉壁自然更如鲠骨在喉——此正是高欢为拔除玉壁不惜以赌国运的原因。
  
两魏玉壁之战,先后凡两次,都是东魏攻打西魏的要塞玉壁引发的。东魏军皆由大丞相高欢亲自统率;西魏军首次由东道行台王思政为主将,第二次由晋州刺史韦孝宽为主将。首次玉壁之战发生于公元542年(西魏大统八年,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初冬。高欢由晋阳麾军沿汾河谷道南下,至绛州(今山西新绛)折西,军势浩大,号称“连营四十里”。高欢兵临城下,软硬兼施,先以授并州刺史劝降,王思政不受;高欢遂围玉壁,连续攻打9日不下,天逢大雪,城外野战,士卒饥冻,死伤惨重,无奈撤军。
  
公元546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高欢倾山东之众西伐,志图关中,玉壁首当其冲。他连营数十里,直逼玉壁城下。当时城内士兵戴铁面防范;高欢使神箭手元盗(一作“元溢”)射之,每中其目。城外在城南起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土山对面,城上原有两座敌楼,韦孝宽边于楼上缚木相接,高逾土山,边广积战具以待。高欢使人向城中喊话“纵尔缚楼至天,我会穿城取尔”,遂于城南凿地道向城接近,同时于城北起土山昼夜攻城;孝宽则沿城挖堑截击地道,并严令战士守堑,城外一旦挖透堑壕,立即擒杀,又于堑外贮积柴火,备足风箱,如有敌蛰伏地道,即鼓风以烟火灼烧。城内无水而汲于汾,高欢使将士移汾改道;孝宽则于城内凿井以对。城外又造攻车,坚固锐利,车之所及,莫不摧毁;城内乃缝布为缦,随车所向而张设,布既悬空中,车竟不能坏。城外缚松香于高竿,灌油加火,欲烧布焚楼;城内则造长柄铁钩,以钩割竿,松麻俱落。城外又于城四面穿地21道,各施梁柱,以油浇灌,放火烧柱,柱折城崩;城内却随崩随竖木栅以阻止。城外攻城之术已尽,城内则无一不识破破除。高欢无奈,使人向韦孝宽喊话,晓以既无救兵,何不投降;韦孝宽答我城池严固,粮秣有余,攻者枉自徒劳,守者逸颐自安,何须驰援?我倒是为贵方广大将士有来无回担忧呢。高欢再使人“射募格于城中云:‘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疋。’韦孝宽手题书背,反射城外云:‘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高欢又将孝宽原在山东的从子押于城下,把刀架到脖颈上,扬言城内再不降,就杀人了;韦孝宽依然不为所动,将士为主将大义凛然所感,莫不有与城共存亡之心。
  
高欢苦战六旬,将士伤亡病灭十之四五,智力俱困,因而发病,乘夜逃遁,不久忿怨死于晋阳。西魏则嘉韦孝宽守城之功,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郡公。至北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以韦孝宽立勋玉壁,于玉壁置勋州,仍授韦孝宽勋州刺史。
  
玉壁之战中,从高欢攻城使用的战术到韦孝宽守城使用的战术看,可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都达到古来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这或许是古代战争史上一次战役所涉及战术内涵最丰富最齐全的了。
  
高欢病中由玉壁班师晋阳后,出于兵败后激励将士,使骁将斛律金作《敕勒歌》,这就是那首传诵千古的名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描绘北国草原辽阔无垠、气势恢宏的游牧族民歌,借玉壁之战始进入官书而流传下来。
  
就两魏双方整体国力军力言,东魏占有绝对优势,惟高欢集团:其一,自恃土地辽阔,人众物阜,士马雄盛,盲目轻敌,以至此役临战喊话把即将采取的战术恰恰泄露给敌方。其二,吏治腐败,所谓“文武在位,罕有廉洁”,臣下请先除掠夺万民之内贼,再讨外寇,高欢则坚持“诸勋人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当局既是贪婪成性、优游之徒,上下不平,出师无名,军事岂能制胜。其三,战勤工作薄弱,两次玉壁之战,尽管皆冬令野战,攻人之城,首次既“遇大雪,士卒饥冻,多死者”,二次又“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十四五”,视将士如草芥之师,又岂能制胜!西魏则与东魏相反:首先,尽管在国力军力上处于战略劣势,宇文泰集团却能注意每战必精心策划,集小胜为大胜,实力渐次增强,士气日益提高。其次,吏治比较廉明,军纪比较整肃,正如公元537年(西魏文帝大统三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潼关之役宇文泰临战誓师时所说“无贪财以轻敌,无暴民以作威。用命则有赏,不用命则有戮”;再以玉壁之战中几个关键人物为例,主将王思政是个密得30斤黄金而悉数封存上交的人,韦孝宽“沉敏和正,涉猎经史”,“善于抚御,能得人心”,长史裴侠则“躬履素俭,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所以西魏能以劣势反败为胜,打赢了玉壁之战。
  
玉壁古战场,古来文献曾有概括记载:“玉壁故城,在(稷山)县南十二里。……城周回八十里,四面并临深谷。”据今野外考察知见:玉壁故城遗址位于稷山西南6公里白家庄以北,地理坐标北纬35°34′15″,东经110°56′50″。地当战略要冲峨嵋原北缘,北濒汾河,形势突兀。北城垣经汾河冲刷崩塌,大部不存;南部为黄土冲沟切割,南垣破碎,犹有150米墙体保存尚好,底宽11米,高1至3米,夯层10厘米;东、西两面亦为巨大冲沟,流水侵蚀,沟崖崩塌,东城垣犹有30米残存。据遗存宏观复原,玉壁故城大体为当今白家庄以北,西北至荆平造纸厂以北,东北至荆平木螺丝厂以南的范围内,系依自然地形构筑之周约4公里东西稍长略呈“凹”字形的城池。东城墙外沟中犹有当年高欢所挖地道残存;西城墙外有故老习称之“万人坑”,断崖处犹见白骨森列,视之毛骨悚然,为当年高欢攻城将士“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遗骸处;北、西城角犹有烽火台残墩。
  
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至公元589年隋统一的约半个世纪中,公元 542年、546年两次东魏一西魏玉壁之战前,在东魏、西魏和南朝三方鼎峙中,东魏在国力军力上均占优势,在实战中互有胜负;玉壁之战后,原来最弱小最贫蹙的西魏,通过两次玉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在三方角逐中始终占据着战略主动,在历次重大战役中保持不败纪录,国力军力后来居上,直至以其为基础的北周又以北周为基础的隋,终于取得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由此,可以见出玉壁之战及玉壁要塞在中国古代史上之历史地位和战略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31 04:03 , Processed in 0.0346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