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18|回复: 10

秦国

[复制链接]

主题

0

回帖

151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151
发表于 2008-5-24 16: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国
开放分类: 战国、春秋、历史文化、古国、诸侯国

目录
• 简介
• 资料速览
• 国都
• 国家属性
• 秦国君主





简介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少昊氏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前230年   秦灭韩
       前228年   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   秦灭魏
       前223年   秦灭楚
       前222年   秦灭燕、赵
  前221年   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资料速览

  属性 周代诸侯国 秦
  国姓 嬴
  爵位 伯爵



国都

  1.西垂
  2.秦邑(甘肃天水市故秦城)
  3.汧邑(陕西陇县南)
  4.汧渭之会(陕西眉县东北)
  5.平阳(陕西眉县西)
  6.雍城(陕西凤翔县治)
  7.泾阳
  8.栎阳(陕西临潼县北)
  9.咸阳(陕西咸阳市东)



国家属性


始封此国者
  1. 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
  2. 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

兴亡年代
  前9世纪 至 前206年

灭亡原因
  嬴子婴向刘邦投降

史书记载
  史记 卷5、卷6
  春秋左氏传 始见于桓公四年

社会经济
  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发明了铬盐氧化处理兵器的新工艺;建筑材料颇具特色,瓦当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葬仪
  秦国国君陵园在雍城陵区发现13座,芷阳陵区发现4座,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已发掘到近千座,国君称王前使用“中”字形诸侯级墓制,称王后使用“亚”字形王级墓制,广泛使用人殉,殉葬物品丰富,规模宏大。其中秦公一号大墓(及秦景公墓地)殉葬186人,为中国有史以来发觉坟墓中殉葬人数最多的一座。

军事
  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秦国君主

  约前900年西周孝王封嬴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非子 前900年~前846年 在位54年
  秦公伯 前846年~前844年 在位2年
  秦   仲 前845年~前822年 在位23年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静公 (又作竫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为秦文公之长子,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他在文公四十八年时去逝,赐谥号为竫公,并改立竫公之长子赢立(秦宪公)为秦公爵位继承人)
  秦宪公 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 (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亦即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厉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10年    在位37年

  前221年嬴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称秦二世皇帝。  
       嬴子婴 ?年~前206年,在位47天。

主题

0

回帖

95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95
发表于 2008-7-11 13: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结束.

主题

0

回帖

67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67
发表于 2008-10-23 17: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水

古城沧桑巨变   溯源始于邽县
                    ——名城天水建置及建城二千六百九十三周年论证

  天水古城,即今秦州城区。泱泱中华八千年文明史起源腹地之一。它感受了人类从荒蛮走向现代文明的沧桑巨变。追根溯源,天水先民何时从部落聚居、逐水草游牧直到农耕定居建立城池,是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应该了解的一件重要的、极具意义的事。弄清这个问题,将会直接定位天水在中华民族漫长文明进程中所应有的重要地位,也是寻找它在中国城建史等相关历史文化史中所占的位置。激励天水在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立足现代、展望未来,让天水人民在感受辉煌昨天的自豪感中,迸发出建设天水的激情,面向世界,走向明天。为把天水建设成不辜负先民留下的宝贵财富,更传承优秀传统的现代化大城市而奋斗。
  天水建城究竟有多久,建城史的现实意义何在。为了扩大对外宣传天水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天水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就这两个问题作一探索和初步论证。
  一、天水建置
  有史载以来,天水境内曾多处建立过城池。作为秦人的故乡和发祥地,远在公元前1100年前,秦人祖先就在今日的天水地域建立了自己早期都城——西垂邑。从西垂、秦亭到西犬丘,秦在天水建都时间长约400余年。只是在公元前726年,随着秦的东向发展,都城迁徙陇山以东的关中地区。据考证,西垂邑和后来的西犬丘同属一地,也即汉代西县城址,在今秦州区西南一带;秦亭是周王室策封养马有功的秦人先祖非子的封地,在今张家川县城南。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秦人攻灭圭阝戎,冀戎两大戎族部落,因族名设圭阝县、冀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行政设置。秦始皇时,在今陕西渭南设下圭阝县,原圭阝县改称上圭阝,以示区别。
  汉承秦制,实行郡县二级制。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文鼎三年),分陇西郡新设天水郡。从此有“天水”之名,该名源于阴阳五行“天一生水”的说法。上圭阝仍属陇西郡。西汉末年,成纪人(今天水)隗嚣等起兵反抗王莽,割据天水、陇西等郡,在上圭阝、冀县两地建都,“名震西州”。城区北山至今称“皇城”。杜甫有诗曰“秦州城北寺,传是隗嚣宫”。
  74年(东汉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改称汉阳郡,原属陇西的上圭阝划归汉阳。汉阳郡辖13县,郡所辖县基本上都在西汉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取名汉阳。188年(西汉中平五年)郡县制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汉阳属凉州。
220年(三国魏黄初元年)始设秦州,汉阳郡属秦州。因州境曾有“秦邑”并是秦人的发祥地而名,从此有“秦州”称谓。魏明帝时汉阳郡恢复原名,改称天水郡。据《元和郡县图志》,唐代的秦州城依然有诸葛军垒、司马懿垒、姜维垒等三国遗迹。民国初年,曾在城区东郊出土《曹真残碑》。
  269年(西晋泰始五年),再置秦州,辖7郡24县。今天水市辖区大部分地域属天水郡。282年(太康三年),秦州并入雍州。286年三置秦州,秦州州治、天水郡治由此同时设于上圭阝。从此上圭阝由军事重镇一跃成为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意义非凡。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动荡,天下大乱。上圭阝因民多物阜,成为各路军阀争夺的首选目标,先后被前赵、前秦、前凉、后秦、西秦、夏等割据政权占据,并多次迁民毁城。北魏拥有秦州之后的100年间,社会基本稳定。据郦道元《水经注》载州城上圭阝“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气势宏大,巍峨壮观。接着,秦州先后属西魏、北周。由于西魏、北周定都长安,秦州的地位显得特别重要,坐镇者都是宗室名王。
  隋唐时撤消郡级建置,实行州、县两级制。时秦、凉并称,丝绸古道客商往来不绝,经济文化发达。759年(唐乾元二年)诗圣杜甫寓居秦州,在他的九十余首《秦州杂诗》等各类题材的诗作中,描述了富足安康、城廓完整,寺观四布,驿道通畅的秦州城。

主题

0

回帖

67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67
发表于 2008-10-23 17: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代十国时期,秦州先后为后梁、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蜀、后周轮流占有。961年(北宋建隆二年)秦州归宋,而吐蕃各部散落陇右山谷,宋廷实际控制的西部疆域只达秦州夕阳镇(今秦州区藉口乡)。秦州城为北宋最重要的边防城市。宋以此为据点向西、向东逐渐开拓,沿渭河流域河谷地扼要之区建立了诸多堡寨。庆历年间,秦凤路都部署兼知秦州韩琦主持增筑东西关城,史称“韩公城”。之后秦州城设榷场、茶马司等贸易机构,同周边少数民族广开交易,市场繁荣。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兵占据秦州,企图由此南下进攻四川、吴王介、吴磷兄弟英勇抗击,在秦州南境皂郊堡、赤峪、东柯、吴砦一线和金军对峙相拒。此时州城因战争时有损坏。1131年(金天会九年),金将张中彦曾将秦州治所移到半山腰,固险筑垒,以作守卫。
  元代,州城得以恢复。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城北建有大型道观玉泉观。就元史所见,州城北山大小滑坡有十余次,对城区影响很大。
  明洪武年间修筑秦州卫城。嘉靖年间又筑西关城。经多次重修、增修,至明末秦州城形成东西五城的形制,分别为大城、中城、东关城、西关城、小西关城(伏羲城)。整座州城东西摆布于南北两山之间,尤如巨型舟船,别具特色。小西关城建有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建筑群。
  1669年(清康熙八年)陕甘分省,秦州属甘肃巩昌府。1729年(雍正七年),秦州升为直隶州。“康乾盛世”之后经100余年的发展,“秦州地广赋繁,商贾辏集,号称阜区”。州城内外寺庙道观林立,民房商肆云布,街道规整。平面布局上以州署衙所在地大城为中心,主干道正对城门,形成明确的中轴线。主街为横贯五城的东西大道,用地布局上有明显的功能分区。每个巷道口有大门或牌坊,院内设专门水井。路植翠槐,庙有苍柏。秦州城山环水绕,繁华热闹,厚固森严,呈现出特有的州府建筑风貌。
  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推行省、县二级制,暂存道制,撒秦州设天水县。1918—1926年号称“陇南王”的军阀孔繁锦开通天水通往周围各县的大车道,拓宽县城街道。抗战爆发后,天水成为后防重要城市。工商业者及难民纷纷迁入,城区人口由3万急增至7万。天水解放前夕,社会进步缓慢,城郭犹存,基本上保持历史上的五城规模。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区改称天水专区。1950年2月析天水县置天水市,以城区为天水市的行政区域。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称天水地区。1985年7月8日撒销天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升级为地级市,设立秦城、北道两区,辖秦安、清水、张家川、甘谷、武山等5县。天水市人民政府驻秦城区。1994年,天水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二、确立建城二千六百九十三周年的论证
  三千多年前,天水(古称西垂)牧草茂盛、水源充盈、森林绵延、谷地肥沃。在今天秦州、麦积、清水、张家川地区,秦民族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发育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秦地为轴心,东蚕西食,逐渐强大,最终跨越陇山,深入关中,统一了整个中国。这一历程势必为天水建城留下了厚重的人文积淀和优越的客观条件。前节已述及了秦初期在天水地域曾有过三座都城,即西垂邑、西犬丘和秦亭。经专家学者论证,治所均不在今秦州城区。但不排除存在其他较小的城池。秦国迁都后,天水地区仍然作为秦的后方和前沿阵地,起着战略上的双重作用。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人西伐圭阝 戎、冀戎,基本统一了西方部族,遂在此首创性地设立了地方行政,建圭阝、冀县。这是我国最早设置的县份。这在中国城建史上也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自此,天水立县置郡封州,圭阝县县城发展为汉阳郡城、天水郡城、秦州城,成为历史上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军事、交通中心之一,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史记·秦本纪》所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设圭阝 县计,有史料记载的天水建城到2005年实为二千六百九十三年

主题

0

回帖

67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67
发表于 2008-10-23 17: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年代确定后,还必须说明圭阝 县的治所何在。有观点认为上圭阝 在今清水,这是不正确的。《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均将圭阝 县治所与上圭阝 认同,即后来的秦州,今秦州城区。谭其骧、郭沫若先生亦认定秦之圭阝 县、上圭阝 同出一源,本为一地。1986年3月,北道牧马滩秦墓出土的文物提供了圭阝 县存在的珍贵资料。牧马滩秦简记述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圭阝 县丞赤取谒御史,九人王里,樊野曰丹(于)圭阝 守”。圭阝 县县守丞齐备,与秦制相符。从同时出土的我国最早的木板地图——圭阝 县地图看,整图以“圭阝 丘”为中心,周环“杨里”、“真里”以及“亭”的图示。依图例,“圭阝 丘”为唯一带大方框 ,“里”为小方框 ,小于“里”为点。这或可表明圭阝 丘乃圭阝 县县城。出土的秦筒《曰书·禹须臾行》、《墓主记》、《曰书·(乙种)·月忌》等多处言筑宫室、建城、筑屋禁忌,从中可见圭阝 县城已相当完备,城垣、城门和市场等分布有序,具有西北城廓森严整齐的特点。圭阝 县治所的选址十分科学,二千六百多年城廓史证明了这一点。它的城址历经两千多年不变,在今天也是最为理想的城址。“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地势险要。藉河(时称洋水)谷地宽阔,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至下游渭河冲积盆地,长达60余公里,为城廓提供了未来良好的发展用地。顾祖禹在《方舆纪要》中评论:“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秦州,其关陇之喉舌”。以此为据,圭阝 县(上圭阝)城址就在今天水市秦州城区。
  通过上述论证,2005年为天水建城二千六百九十三周年,古城置所在今天水市秦州区

主题

0

回帖

67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67
发表于 2008-10-23 17: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子邑秦与襄公建国

(摘自《文化天水》)


  在秦早期发展史上,存在着由“赢秦”到“秦赢”的突变问题。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是在赢秦越陇山后的甘肃东部天水地区完成的。时间在公元前890年前后的周孝王时期,代表人物是非子。从非子到秦文公四年(前762年)为止,秦赢在西方奋斗了130年后才得以东进关中,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漫长历程。这期间秦赢在非子、秦侯、公伯、秦仲、庄公、襄公、文公的苦心经营下,建立了强大的后方基地,为向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赢秦由东方逐渐西迁,早期是随夏商势力进入中原及西部。但又随着殷商的灭亡,恶来被杀,蜚廉被赐死,显赫一时的赢秦不但被沦为周人的下层平民,并且被迁徙到甘肃东部的天水地区,替周人看守西部边陲和陇山通道,直到周孝王时才获得了一次发展机遇。《史记·秦本纪》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繁息。……于是孝王日:‘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赢氏祀,号日秦赢”。这是一次关键性的转折,衰落了数百年的赢秦在非子手里重新改变了身份,使其复续赢氏,并号曰“秦赢”。自此,秦国、秦朝、秦始皇一脉相承。(图1)



图1非子邑秦示意图址

  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封为“附庸”,并“邑之秦”。这个“秦”有两意:一是后人所称之秦赢、秦人、秦、秦国、秦朝乃至“China”者皆源于此;二是“秦”作为地名,不是由于非子都邑于此才称作“秦”的,而是早在非子到来之前就叫“秦”,这是缘于此“秦”本身就是农业文明的象征。

  秦本为黍,是产黍区的代名词,后演化为地名。最早源于距今8200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农业文化。大地湾遗址是1978年发现的,该遗址位于“秦”邑之西约30公里处,属于同一个文化社区。在距今82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遗址中令人惊奇地发现了已碳化的粮食作物黍和油菜籽的残骸,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旱作谷物黍之一。大地湾黍和油菜籽的发现,改变了过去人们对中国农业文明起源的看法。考古实物与研究表明,黍在甘肃地区已有八千年的种植史,与“秦”有着渊源关系。

  从释义看,黍为稼穑,从禾。禾在甲骨文里象一株长着一穗果实的谷子,黍则是一穗成熟后散开的黍(糜子)。而秦则是在糜子收割后正在用手 抱着工具 在舂禾(糜子)。特别令人注意的是最近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中出土的秦公鼎、秦公簋上的“秦公作宝用鼎”、“秦公作宝簋”等铭文,其中的“秦”字,中间还保留着“ ”臼字,其字形为 、 。这个字型非常重要,特别是中间的“ ”字,真实地再现了舂禾之意。舂,《说文》:  ,秦粟也,从持杵以临臼,杵省:”臼,《说文》:“ ,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象米也”。通过文字的演变,我们清楚地看到从黍到秦有一个完整的时序与操作过程。体现出先民们对黍由生长到成熟再到加工的认识过程。正因为秦是黍生产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所以才称作禾名。

  秦邑,即非子所受封之邑,是秦赢建立的第一处都邑,关于“秦”的具体所在,根据《水经注·渭水注》的记载:“(秦)水出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非子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水西径降县城南,……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的记载,笔者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多次沿清、证实秦邑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北的张川县城西南瓦泉村一带的台地上。(图2)



  这是一条长6公里、宽1.6公里的河谷平川,地势开阔,依山傍水,西边有后川河,可作为当时抵御西戎的天然屏障;东北部有大陇山,即六盘山支脉,其形势十分雄伟,是阻挡北方戎族入侵的自然要塞。在山水之间则是由秦水冲积而成的河谷川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十分宜于农牧经济,是设庸建邑的最佳选择,而且至今仍是张川县最富庶的产粮区。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该地大量秦早期文物的出土和笔者与当地专家的调查下,发现了一处长约300余米、宽约200余米的类似于陕西凤翔一号秦公大墓的墓基等,有力地支撑了我1983年的观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主题

0

回帖

67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67
发表于 2008-10-23 17: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陇上诞生的《诗经》华美篇章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蒹葭》,但人们想不到如此华美感人的篇章就诞生在甘肃。

  经过甘肃学术界近20年潜心研究,专家们终于揭开了《诗经·秦风》中一些篇章的创作地之谜。

  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 实习生王进颖

  “秦风”在这里唱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吟诵着这首诗走向秦人故乡。从兰州出发,过定西,经通渭,到了天水,也就走进了秦人的家园了。

  大约3000年前,秦人从这块土地上崛起,走向东方。经过无数人的努力,秦人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尽管这个统一的国家只存在了15年,但秦人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蒹葭》这首诗是《诗经》中传诵最广的篇章之一,属于《诗经·国风·秦风》。《秦风》就是从秦地采集的民歌。”著名学者、西北师大教授赵逵夫先生说。

  《秦风》是《诗经·国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分为“风”、“雅”、颂”3部分共305首诗歌。“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诗经》大约是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创作的,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500多年中。

  “诗三百篇产生的地域,大致在现在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甘肃东南部及安徽北部,主要在黄河流域、江汉流域。”赵逵夫先生说,“秦风共十篇有《车邻》、《驷》、《小戎》、《蒹葭》、《黄鸟》、《无衣》等,其中《蒹葭》、《无衣》是《诗经》的名篇。20世纪80年代,礼县秦公墓没有发现之前,人们认为《秦风》产生的地域在陕西。”

  近20年的考古发掘已经证明,以礼县大堡子山为中心的大片土地是秦人早期的发祥地。

  “甘肃陇南市的礼县、西和县北部,天水市秦城、清水、甘谷、秦安等地就是秦人早期活动的地域,这里也是秦人崛起之地。”考古学家何双全说。何双全的老家在天水麦积区,他曾经主持发掘了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秦公墓地的发现,秦人早期活动地域逐渐清晰起来,《诗经·秦风》中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现在,至少可以这样说《诗经·秦风》中赞美秦人祖先的诗歌基本上是在甘肃产生的。诗经·秦风》中《车邻》、《驷》、《小戎》、《蒹葭》这四篇是在甘肃南部诞生的,它们是秦人崛起西垂的见证。”赵逵夫先生说。

  甘肃东南地跨长江、黄河两流域,充足的降水,良好的植被,丰富的物产,给秦人提供了充裕的物资支持。秦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步壮大。他们唱着“今者不乐,逝者其亡”、“驷孔阜,六辔在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走向东方。

  诗歌中的秦君生活

  天水市往南有个小镇名叫天水镇,过天水镇后不远有一条岔路,向西南可以通往礼县,向东南通往西和。这些年,由五家考古单位共同实施的“秦人探源工程”已经在礼县实施,成为国内外先秦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礼县大堡子山就是秦公墓的发现之地。

  “大堡子山在礼县永兴乡北岸的黄土平丘上,20世纪90年代,在礼县县城东10公里的大堡山上,挖掘出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专家初步认定是秦仲、秦庄公陵墓。”著名考古学家何双全说。

  这里的田野中薄雾弥漫,房舍田园若隐若现,一切都显得虚幻而遥不可及,如同秦人留下的背影,充满了虚幻和迷离。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

  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这是《诗经·秦风》的第一个篇章《车邻》。这首诗的意思是,主人乘坐着额头有白颜色马拉的车子去拜见国君,那个地方风景美丽,有漆树,有栗树,有桑树,有杨树,经过寺人的通传,终于同君主见面了,君臣之间,亲密无间,主人非常客气地劝酒,说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这首诗是赞美秦仲的。”赵逵夫说。秦仲是秦人基业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

  大约在3600年前秦人西迁西垂,也就是今天水一带。在3000年前,生活在以甘肃礼县为中心的秦人,依靠着高超的养马技艺,迈开了征战天下的步伐。

  “秦人的祖先非子,以犬丘为中心,大力发展畜牧业,尤其善于养马。这里所说的犬丘实为‘西犬丘’即今礼县盐官一带。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将他们封为附庸,封地就在秦邑,以便能够继续延续嬴氏的祭祀和血脉,于是秦人就号称为秦嬴。”何双全说。

  “宋代王应麟说:‘秦者,陇西谷名。’也就是清水,秦人崛起于秦地,天水故称‘秦州’。”

在甘肃境内活动了1000多年,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活动遗迹。

  公元前827年,周王为了利用秦人防御西边少数民族的侵扰,正式任命非子的重孙秦仲为西垂大夫。

  秦仲生活在周厉王时期,当时周厉王非常暴虐,诸侯和百姓无法忍受,起来造反,西戎也乘机作乱,将留守犬丘的大骆一族全部杀死。周宣王即位后,任命秦仲为大夫,命他讨伐西戎,结果西戎兵力强大,匆忙出征的大骆不能力敌,也被西戎所杀。周宣王召集秦仲的五个儿子,借给他们七千兵马,再次征讨西戎,大获全胜。这次领军的人就是秦仲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秦庄公。此时秦仲还生活在甘肃南部。

  “此外,《车邻》中描写的几种植物也是陇南(指解放前的陇南,包括今天的天水和武都两市)所有的。诗中提到的漆树、栗树,都是秦地的特产。由此可见,《车邻》诞生在甘肃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赵逵夫先生说。

  一个充满勇武的时代

  秦人沿着渭河一路向东发展,他们高唱着怀念祖先的诗歌,同戎人等游牧民族进行战斗,先后有好几位国君在同周围部族的争夺中阵亡。

  秦人励精图治,整军备伍时刻准备着同西戎等部族一决高低。身为国君的秦襄公也不例外。《诗经·秦风》中的第二篇《驷》就写了秦襄公打猎时的威猛:

  驷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车鸾镳,载猃歇骄。

  自古以来君王打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尚武的精神,《驷》中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秦风》中《驷》就是赞美秦襄公打猎的场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秦人的武力。

  秦襄公带着人去打猎,四匹黑马拉的车子,赶车人六辔在手,只听见君主一声令下,猎官驱赶野兽出来了,君主说往左射,一支箭直贯野兽的脖子。打猎结束了,人们在北园游玩,马儿轻松,铃声轻响,猎犬在车上歇息了。

  读这首诗能够感觉出秦军严整的队伍,狩猎者强大的信心,他们武艺精湛,令出必行,体现了秦人严整的作风。也正是有这样的军队,秦人才能在长达千余年的争斗中逐步取得胜利,最终拥有天下。

  秦庄公击败西戎后,经过苦心发展,势力逐渐壮大起来,秦庄公死后,继任者是秦襄公。秦襄公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犬戎进攻,无人来救,关中平原落入戎人之手。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并承诺如果你能夺得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以西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归你所有了。显然这是一个空头文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当时这些地方还在戎人之手。尽管如此秦人依然非常重视,一次次同戎人激战。此时,秦人才有了一个正式名分,和中原的诸侯加强了往来,秦人都城仍在西垂,史籍称“西垂宫”。

  常年的征战磨练的秦人,在一次次的对外征战中的秦人,开疆拓土,对外作战培养了秦人强大的自信。《秦风》中的《小戎》这样写道:“小戎收,五梁。游环胁驱,阴鋈续。……”

  《小戎》则是一首征讨戎人的诗。从记述的内容来看,诞生的时间基本上在秦襄公时期。描写了秦人同戎人作战时,后方妻子怀念丈夫的情形。秦人尚武之风强烈,诗中的妻子回忆起出征之时,为丈夫送行时看到的情形。丈夫驾着轻型战车,车上铺着虎皮褥子,四匹马拉的战车异常坚固,丈夫的三棱长矛,配着双弓,冷静而沉着。

  这首诗中没有“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哀叹,而是在描写怀念丈夫的同时,表达了对丈夫的信任,她们相信这一去,秦军一定能打胜仗。

  所谓伊人实为织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诗经》中最著名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士对此诗评价极高。这首诗的主题除了“美襄公”说外,还有访贤、得贤、荐贤、招隐之说。这首诗如同一阵清风吹入了秦人的军阵掀起了阵阵涟漪。也给粗犷的秦风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我以为《蒹葭》这首诗是描写牛郎织女传说的,是以牵牛(牛郎)的口吻唱的,这很像《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和《山鬼》,应该是受了民间祭歌舞的影响。诗的抒情主人公不断追求,但总是不能靠近水对岸,给人无尽的遗憾。这首诗描述了牛郎隔着河追寻织女的情形,所谓伊人其实指织女。”赵逵夫说。

  “在西周时期,甘肃东南地区的植被条件非常好,河流纵横。西汉水是这一带的主要河流,《蒹葭》这首诗中的水,应该是西汉水的上源。而牛郎织女故事中的河汉也是从西汉水演变而来的。”

  在牛郎织女故事中的“汉”、“云汉”、“天汉”、“银汉”、“河汉”,总是离不开“汉”,因为天河本就是地上的汉水。古人所说的“汉水”(主要是上游部分),就是源自甘肃其北部南部的西汉水。

  和礼县紧紧相连的西和县,也是秦人活动的重要地域,县内的既水又是汉水(今西汉水)的源头之一,所以也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源地之一,今天流传在西和的“乞巧节”就是古代纪念织女活动的遗存。这为《蒹葭》这首诗的诞生地提供了佐证。

  长期收集西和民歌的杨克栋说:“西和的乞巧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其间,年轻女子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向织女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揭开《蒹葭》的谜底谁能想到竟然是这样一个面目呢?

  “难怪《蒹葭》充满了浪漫色彩,在《秦风》中独树一帜,而诗中的男子沿着河岸执著追寻,锲而不舍。千年后,牛郎依旧在寻找在水一方的伊人。《蒹葭》之后的《诗经》的篇章是《终南》,从标题看就是写陕西境内的,此时秦人已经壮大了,告别了西垂,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但秦人的根永远在甘肃。”赵逵夫说。

主题

0

回帖

309

积分

QQ游客

积分
309
发表于 2008-10-25 17: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主题

0

回帖

41

积分

审核员

积分
41
发表于 2008-10-29 22: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5000年历史在西安,看8000年历史在天水
小陈妹妹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1-6 09: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5-20 02:14 , Processed in 0.0341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