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9|回复: 1

荆轲刺秦王:讀史的乐趣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7-11-8 11: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刑国小子
【史 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荊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齊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荊卿。
荊卿好讀书、击剑,以術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荊轲出身于卫国,所以他最后并不是「回」到燕国。他更加并非如你所说般清高,他也有去叩过公卿的大门;只是卫国的人不甩他罷了……
注:此处也看得出荊轲不知是大智还是大勇。卫国当时连「王国」「公国」都算不上了,只保留个「君」的封号。然而它也是战国诸国中,最后才灭亡的(秦二世时)。荊轲是猪油蒙了心,连这种锅巴都肯啃,还是大智若愚,学庄子那样「无用之用」,甘心做个支离疏?

荊轲尝游过榆次,与蓋聂论剑,蓋聂怒而目之。荊轲出,人或言复召荊卿,蓋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稱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则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蓋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是荊轲大勇若怯,还是真的被蓋聂「眼神制敌」了呢?一笑。

荊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荊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荊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注:先前在榆次得罪了人,来到邯郸又惹上鲁句践。「嘿而逃去」……是李太白的「千里不留行」,还是莫大先生的「不战而走」?

荊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荊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荊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注: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荊轲、高渐离等人百分之百是不务正业的嬉皮士;试想想,堂堂一个大人,不去工作,整天在泡酒馆,玩音乐,不是臭飞是什么?唱完玩完,又搂在一起大哭大叫,十成中有九成九是嗑药嗑多了……酒精上脑?……

荊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渖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賢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注:简单而言,荊轲是个流浪汉,但多少讀过点书。在战国时代可说是知识份子了。看来中国在战国时代就有美国般的自由奔放的精神:讀了大学的人立志抱着琵琶天下走?好像「阿甘正传」中阿甘不知为什么要长跑一样…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趙,而秦王政生于趙,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注:典型的历史事件。在秦王政还在趙国落难时,太子丹能够和秦王政做好朋友。一旦秦王政登上大位,马上给太子丹穿小鞋。箇中原因,太史公没有提到。但我们可以想像:以秦王政这种性格的人,会不会容认一个人,一个政治上对立的人,知道自己于微时的种种丑事糗事?要知道当年的秦王政是个质子,别说是趙国的贵族,连有一点钱的平民都能给他脸色看……也许是太子丹把持着自己和他的这么一点交情,老是提这提那吧?就像许攸于曹操……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齊楚三晋,稍蠶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隴蜀之山,左关崤之險,民众而士厉,兵革有馀。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注:现在看鞠武的分析,当然觉得他老人家洞悉先机,已知「六国一」实为定数。但不敢,也不忍在太子丹面前吐露,才用「请入图之」(慢慢想办法)来稳住他。
千载之下,有一个大明帝国。大明帝国将亡于内忧外患。明朝末代皇帝崇贞也问过袁崇焕同样的问题……唉……亡国之前的国君,都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居有间,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忠病T柑蛹?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齊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注:鞠武并不是心狠手辣之辈。他只提议太子丹将樊于期送去匈奴。那是个秦王势力不及之处,而将来秦国问罪,多少也有点推搪的馀地。(我将你的仇人一脚踢到吃人生蕃的地方,你还想什样?
太子单连这点见识也没有,汲汲于「哀怜之交」;这和项羽的「妇人之仁」,有什么分别?最后樊于期也免不了一死,唉。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鷙之秦,行怨暴之怒,能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渖,可与帧!固?釉唬骸冈敢蛱?刀?媒挥谔锵壬?珊酰俊咕衔湓唬骸妇粗Z。」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注:秋瑟认为荊轲见识高远,愚某反而觉得鞠武才是真正的智者。他劝说也劝过了,分析也分析过了,已完成了太子太傅的本份,但太子丹还是一意孤行,就乾脆找个田光来做顶替。为什么我说是「顶替」呢?因为「刺客列传」之后就没再见过鞠武。愚某觉得十成有九成是出亡去了。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騏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駑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荊卿可使也。」
注:田光也是个老狐狸,鞠武一只黑锅卸下来,马上将他「弹」到八丈远外的荊轲。秋瑟说得对,田光的确是个损友。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荊卿可乎?」田光曰:「敬諾。」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洩也。」田光俯而笑曰:「諾。」偻行见荊卿曰:「光与子相善,燕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荊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洩』,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荊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注:这里有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太子丹急忙跑出来,叫田光保守秘密。二是田光为了表示自己是个能保守秘密的节侠而自杀。
整段和「伍子胥与渔父」十分相似。也看出太子丹这个人实在不知轻重。你既然让这个人来办事,自然要相信他的能力。也应该知道他懂不懂得保密。就算太子丹实在太担心这件事,也应该在密室中说明清楚,又何必好像老太婆般在城门口这公众地方再囉囉嗦嗦?可见太子丹实庸才一个。
田光为保「节侠」之名而自杀,在战国时代是很常见之事。到汉朝之后,儒家兴起,人文主义大盛,才日渐少了。但愚某人觉得田光是了解太子丹这个人志大才疏,心眼又小,担心日后难免有杀人灭口的事,屇时恐怕一家大小终不免难,乾脆「先下手为强」。一笑。

荊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忠病=裉锵壬?运烂鞑谎裕?艿ぶ?脑眨 骨G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趙,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齊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
注:好,让我们分析一下这比得上「隆中对」的「脓中对」。「脓中对」者,脓包脑袋中的对策也。
首先是太子丹为自己逼死田光的事而解画。这很明显是事后孔明,这和B女抢了A女的男友后,A女自杀,B女哭诉「我不想这样的……」同一个道理。这种假仁义的表白,可以不理。
太子丹总算不是白癡,看得到趙国是燕国的屏障。趙国一亡(入臣),下一个就到燕国。之后的话就十足书呆了。他只提到两种情况:「成功逼令秦王立约」「杀死秦王」,却没有想到最大的可能:「杀不死秦王,又立不到约」。
第一种情况,即使成功,最终还会失败。原因秋瑟兄分析得很明白。在唯力是视的战国,条约只是一张用来揩屁股也会嫌墨汁污了屁眼的纸而已。但愚某觉得有再详细说明的必要。
太子丹认为可以学鲁国的曹沫逼齊桓公立约吐回旧地。但他却没讀到宋襄公假仁失众的故事。齊桓公当时是表榜「仁义礼信」「尊王攘夷」的旗号。齊国只是「号召」天下众国,而不是「命令」天下众国。现在的秦国纯粹用武力来按你们叩头,还管不管得上一纸虚文?
这就等于法律一样。当犯罪者的力量比起法庭还要强的时候,法律还有用吗?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自稱是世界警察,实质是世界大贼一样。
第二个情况,就是杀了秦王。但由谁下手?这就是「猫铃的故事」
千载之下的明朝,有个姓王的人想了个聪明的方法。在色情小说上塗上毒药,用指点沾唾沫来毒死目标。严世藩就是死于此法。既然燕国有「沾衣即死」的强烈毒药,为何一定要用刀子?
假如太子丹身旁有金庸那样的聪明人,大可以在地图上写上「秦王政老母,以前跳艳舞」的纸样,激怒于他,然后一撕……只是当时不知道有没有七心海棠?一笑。
就算秦王政真的死了,情况会不会如太子丹所料,外忌内疑而退兵?历史没有「如果」,但有「假设」。我觉得以秦国立法之苛,制度之谨,既然下了出征令,新王除非和大将十怨九仇,否则不会有阵前易帅之举。而秦国自从商鞅之后,恐怕十个当官的有十一个不敢和太子公子作对吧……
从这一段也可看出,太子丹讀书,是「死学死用」最终他也真的死了。

久之,荊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諾。于是尊荊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荊轲所欲,以顺適其意。
注:这样显而易见的事,为什么荊轲要「久之」?愚某人觉得荊轲是吓呆了。第一个可能性,是荊轲只是欺世盗名之辈,突然被人当成大英雄,自然想「缩沙」。就像南宫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第二个可能性,就是荊轲被这种白癡的想法吓傻了。
但荊轲毕竟见过世面,马上打退堂鼓:「恐不足任。」这也许是自知之明。但这时太子丹也精明了,既然认定你行,就算不行,也要赶鸭子上树。
愚某人觉得太子丹倒也清楚秦朝的法制:廷上是不得带兵器,而武装侍卫也不能不奉令而入。单单是「杀秦王」的话,只要杀手不是太笨,用一把精良点的武器,在秦王大叫「入内救駕」这四个字之前挂了他的话,成功率应该会很高……「应该」……

久之,荊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趙,虏趙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荊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能可得哉!」
注:愚某觉得荊轲打定主意,「能拖就拖,不能拖就“走”(路)」。否则燕国如到日暮途穷之地,秦国也就不在乎你献不献地了。
太子丹实在很笨。你明知道趙国一亡,燕国就灭。那你为何不出兵相助燕国?就算不出人,出点粮食也好啊。
上百年前,晋献公时,黄河流域的两个小国「虞」和「虢」都知道什么叫「唇亡齒寒」,百年后……浑人是越活越回去的……  

荊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注:荊轲不笨,也将太子丹一军:你叫我去?行!但无凭无信,你叫人家秦王睬我个鸟?你给我樊于期的脑袋,我就有借口去近秦王身了。
太子丹又回到思考的老路上:樊于期很惨,我不能负他。这样荊轲的「奸计」得逞了:「足下更虑之」你叫我再想想看嘛?好啊,我「再」想「一」想……

荊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于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于期仰天太息,流涕曰:「于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荊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于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荊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能有意乎?」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
注:这一点有点搞笑。太史公认为荊轲是有心刺秦的,但愚某人认为荊轲一拖再拖,让秦国打到易水才开始有所行动,到底有什么原因?
愚某人觉得,会不会是荊轲其实是个「反特工」?借这个籍口,拿着樊于期的人脑,到秦国当万户侯去了?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荊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荊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荊卿能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阳。」荊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共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遲之,请辞决矣。」遂发。
注:荊轲到底在等谁?是「残剑」?是「飞雪」?还是「无名」?是「借口」?一笑。
假如荊轲说的是「真话」,那么他心底里应该有一套全盘大计,但如此为何不事先向太子丹说明?
愚某人倒觉得荊轲是给太子丹逼出来的「大话」「豪言」,就像「谁踢我下水」的故事一样。萧何当年逼刘邦做头头,也是类似的情形吧?问题是,刘邦成功了,荊轲失败了。
以太史公治学之严,应该会为这个「神秘人」写点伏笔。现代对荊轲这种浪漫主义的举动仍抱有幻想的人,唯有寄望当时真的有这个神秘人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荊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荊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注:这一段写来慷慨激昂,但细想之下,就知极不合理。太史公要么是反諷太子丹,要么就是有心刻划荊轲的浪漫形象。
荊轲要去干什么?你知,我知,他是要去「送死」(为秦王送来“死亡”)。但在当时,他的身份是「燕国稱降的使者」。假如真的有心请降,会不会搞这样子的一场出丧剧?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白衣白冠相送」,可见太子丹当初「保密」的心思,早已丢到易水的下游乜水去了。搞得如此大的一件事,秦国要是有间谍,十个荊轲也完了。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荊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荊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注:秦舞阳出场时,「威风八面」,十三岁就杀人,「人不敢逆视」(无人敢正面望他)。但一上到大场面,千军万马,马上成了软脚虾大魚腩。
秦舞阳的匹夫之勇,和太子丹的妇人之仁,倒是一对儿。怪不得他们能凑对上眼。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荊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注:全篇一气嗬成,有点像武侠小说的味道。但看清楚,用白话文写来:
阿轲左手拉着秦王,右手就要用匕首捅他。秦王一手就将他推开,秦王要拔剑反抗,一拔,不出,二拔,又不出,三拔,还是不出。接着两人就绕着柱子团团转……全廷上下的官员就东奔西跑,大失方寸,哇哇大叫……
大家不知觉得如何,愚某人就觉得好像在看 差利.卓别靈了……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醫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荊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荊轲,断其左股。
注:这一段可以看出中国武術中「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險」的道理。据闻秦王政的剑叫「鹿呰」(鹿角),是一把长身,有分叉的剑(嗯?天丛云剑?一笑)。可能最早的「金蛇剑,蛇舌勾去对方兵器」的理论……

荊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注:这一点我认同秋瑟。荊轲在当时明知自己「死定了」,最好是人死留名,豹死留皮。但他留这一句,实在不光采。这就像流氓打架打输了,败走时丢一句:「老子今天状态不好,下一次给你颜色看看!」
但秦王斩了荊轲八剑才让他没有反击能力,可见秦王的剑法……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賜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荊轲也。」
注:夏无且是否爱秦王?这有待BL 大军的阿好姑奶奶来说。但愚某人却相信,假如秦王政真的让人刺杀,不论是谁来继任新王,第一道指令,自然是清算当时众人保护秦王不力之罪。恐怕在旁一侍药的夏无且也不能幸免。
以药囊投荊轲,那算不上是什么啦。一个醫者要时情急,当然是手上有什么就丢什么。假如旁边站着个阿好,恐怕该场面……
「世上最可怕的暗器!朱茜!」(【唐伯虎点秋香】)历史也许会改写成「该好妇人同时击中荊轲与王,是日秦王薨」……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趙,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遼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注:非常经典,非常合理的结局。代王嘉是趙国的王族,趙国被击溃后逃到燕齊之间,占小小一座代城,当个「流亡政府」。但根本已无任何力量了。【史记】对它只是轻轻带过,因为在燕国灭亡时,「顺便」也将它灭掉了。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荊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傭褓,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傭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稱善,賜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注:秦灭六国的次序是韩(秦王政十七年)、趙(十八年)、魏(二十二年)、燕(二十五年)、楚(二十三年开打,虏楚王负当,二十四杀楚相项燕、新楚王昌平君,二十五年全平荊江南地)、齊(二十六年,虏齊王建)。

秦王政在立国大典时,一一细数六国的「罪状」,燕国的「罪名」是「阴使荊卿为贼」。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踵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稱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鉛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注:这才真正留下了千古謎题:为什么高渐离要杀秦始皇?可能是报挖眼之恨。可能是想人死留名。
用「灌鉛乐器」来杀人,就像黑白子的棋秤那样,需要一段很大的距离挥动,才有击打的效果。这样的大动作,早就让人有所防范了。
大陆拍的那套「秦颂」,将秦始皇的「朋友圈」扩大到「高渐离」,而将「高渐离」的行动,改写成「自杀」。
高:后世史书,必再添一笔,写始皇逐杀其友高渐离。秦:你错了,后世史书会写始皇复赦其友而活之。高:别的事你管得了,但我已报下砒霜。你能赦我,不能活我。
秦始皇逐拔剑杀之。秦始皇于一天之中失去爱女和挚友,所以流下了千古一帝的一滴眼泪。

鲁句践已闻荊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注:嘿嘿嘿!这句话千古传下来,真成了一大可笑之话。这就像一九五○年代的胶花厂老板说:当初我就看出李嘉诚有本事,才批点胶花给他穿。否则他也不能发達呀!可惜我无招他入股呢!
所以说,讀史书,好比看笑话集;只是在乎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从字里行间挖到笑料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2 23:19 , Processed in 0.0325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