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3|回复: 2

试论张良研究的当代价值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6972

积分

游客

积分
6972
发表于 2007-11-1 19: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论张良研究的当代价值

黄留珠


         




    张良是汉初名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其祖父及父相韩五王,故史称“五世相韩”(注:《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均如是说。)。他一生的活动,约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正式归汉之前,即公元前206年韩王成被诛之前,为第一时期。此期他以反秦复韩为己任,但同时也积极襄赞刘邦。秦灭韩,张良虽年少未曾仕宦,但他的家世出身,却使之与新生的秦帝国誓不两立。“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注:《汉书·张良传》。)。后终于求得“力士”,并“为铁椎重百二十斤”(注:《汉书·张良传》。),乘秦始皇东巡之机,在博狼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行刺,可惜误中副车。在秦当局严密的搜查下,“良乃更名胜,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注:《汉书·张良传》。)。

    据说在下邳期间,张良巧遇老父黄石公,曾为其拾得掉到桥下的鞋子,而博得老人的赏识,于是授予《太公兵法》,并告诉他说:“读是则为王者师。”(注:《汉书·张良传》。)从此使张良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行刺的新道路。陈胜、吴广起义后,“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注:《汉书·张良传》。)归属沛公刘邦。“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为它人言,皆不省”(注:《汉书·张良传》。)。这样就使张良深深感到“沛公殆天授”(注:《汉书·张良传》。),遂暗暗下定了跟从刘邦的决心。不过,当时他却扮演着一个双重角色:一方面充当刘邦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如献计以重宝啖秦将破晓关,化解鸿门危机,建言烧绝栈道等等;另一方面则积极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横阳君成为韩王,而自任韩司徒,恢复故韩国。

    正式归汉至项羽败亡为第二时期。此期他一心一意为刘邦“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注:《汉书·张良传》。)。公元前206年,自封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以韩司徒张良跟从汉王刘邦替其谋划的缘故,不遣韩王成就国,而将他带到彭城诛杀之。这样,就使张良彻底断绝了为故国效力的念头,而一心一意追随刘邦同项羽相抗争。在长达数年的楚汉战争中,张良作为刘邦的头号谋士,每逢关键时刻,差不多总是他替刘邦做出正确决策,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如:

    汉三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忧恐中同郦食其谋弱楚之计。郦生建议立六国后代,被刘邦采纳。正欲实行之际,为张所知。他立即向刘邦陈述了这一做法的严重失误,使刘邦恍然大悟,大骂郦生曰:“竖儒,几败乃公事!”(注:《汉书·张良传》。)当韩信破齐之后,欲自立为假王,刘邦闻讯大怒。是张良及时提醒他,使有所悟,遂借题发挥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注:《汉书·韩信传》。)于是遣张立信为齐王,如此避免了一场内变,使韩信继续甘心为刘邦效力。汉五年冬,刘邦追项羽至阳夏南,“战不利,壁固陵,诸侯期不至”(注:《汉书·张良传》。)。张良献计,让立彭越为王,取故楚地予齐王韩信。“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注:《汉书·张良传》。),从而使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天下。

    从以上的实例不难看出,张良的谋略对于刘邦战胜项羽确实至关重要。难怪后来汉廷封功臣时,张良虽未尝有战功,但刘邦却替他请功道:“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注:《汉书·张良传》。)

    刘邦实现统一后为第三时期。此期张良虽继续为新建的西汉帝国献计献策,但却抱定功成身退的决心,逐渐远离政治,道引辟谷,从赤松子游。西汉立国后,张良继续以谋士身份替刘邦出谋划策。如建议先封与刘邦有故怨的雍齿,以平息大臣争功;以精辟的分析使刘邦采纳刘敬都关中的建议;从刘邦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劝刘邦立萧何为相等等。同时,他还曾为吕后献计,使刘邦未易太子。不过颇值得注意的是:

    1.此间张良明显表现出的知足思想。汉六年大封功臣时,刘邦以张良谋划之功,让他“自择齐三万户”(注:《汉书·张良传》。)。然而张良却谢绝道:“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注:《汉书·张良传》。)他又曾讲:“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注:《汉书·张良传》。)

    2.张良虽为开国功臣,但始终未在汉廷担任要职,而最多不过当了一段时间的太子太傅。

    3.以“多疾”故,道引辟谷,学仙道,欲轻举,常闭门不出,自称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注:《汉书·张良传》。)

    这些表明,张良具有强烈的功成身退的意识。这位毕生为帝者出谋划策的人,最后也为自己谋划了一条退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狡兔死,良狗烹”的严峻形势,应该说他的这个选择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杨树达指出:“高祖所谓三杰,淮阴见诛,萧何械系,良之辟谷,所以自全耳!”(注:《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21 页。)所见极是。总之,张良的一生是依靠智力而建功立业的一生。他以善于谋略、巧出奇计而著称。他作为刘邦身边的智囊团中的首席智囊,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0

主题

0

回帖

6972

积分

游客

积分
697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9: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张良这位智者,对于他“以三寸舌为帝者师”的富于传奇色彩的生涯,后世之人,特别是知识层,极为神往。因此,把张良视作智慧的化身而加以称颂赞扬,代不绝书。座落在陕西留坝县北的张良庙中现存的39面碑刻、51块摩崖题字,便是此类作品的集中展示。尤其回云亭前檐石柱上有幅对联写道:

                      鹿逐中原成功终非凭力士

                      狮醒大陆画策还欲问先生

    作者将“智力”凌驾于“勇力”之上,固然有失偏颇,但却是对张良一生业绩做出的一个画龙点睛式的总结与概括。不过,纵观这些文字,虽多有精妙之处,但始终并未摆脱文人学士感慨世事、赞叹圣贤的窠臼,还远远说不上是对张良进行研究。

    用近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张良作研究,始自本世纪初。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良》,是迄今见于著录的最早的有关专书。大约从50年代起,这方面的论文也日渐多起来。据张传玺等编的《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及《续编》著录,截止到1990年,共有文章34篇(含港台),其中:50年代,4篇;60年代,2篇;70年代,18篇;80年代,10篇。70年代之所以文章骤多,盖与四人帮的御用文人发表《论张良政治立场的转变》一文(注:该文署名康立,刊于《历史研究》1974年第1 期。),及粉碎四人帮后大家群起而批判此文有关。这样的政治因素影响,自然属学术研究的特殊例外。

    细绎有关张良研究的30余篇文章,很容易发现,其不少都是介绍性的文字。这从一些文章的标题便可看得非常清楚,如:《赤松黄石话张良》、《铁血健儿博浪椎》、《博浪沙椎秦皇的张良》、《张良不贪功名富贵》、《大战略家张良》、《鼓荡秦汉风云的张良》等。从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来看,多系泛论性的综合型杂志而非纯学术刊物,还有不少则是报纸副刊,其篇幅有限,只适合简介而难以展开论述。另外有一些文章,大概只是出于某种需要,而不顾张良的历史实际,强加给他一种特定的头衔,如《杰出的革命军人张良》、《武成王庙的亚圣——张良》等等。这就使人不免有南辕北辙之感了!当然,真正的学术性文章也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此类文章,或对张良作全面论述,或就张良的某一方面展开更细致的探讨。其中争议较多的是张良籍贯问题。1980年在《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上便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不久在《山西师院学报》(后改名《山西师大学报》)上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争辩,有研究者还将有关张良籍贯的材料整理公布。此外,关于张良的卒年,也有学者提出“质疑”。

    有关张良的著作,大体同文章的情况相类似。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兹将本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的此类书籍列表如下(注:据张传玺主编:《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续编》下编《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3页。):

书名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张良                    孙毓修          商务印书馆       1918

张良                    《张良》编写组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

张良传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

张良(历史人物传记译注)  田瑞娟          中华书局         1983

张良                    郭文富          中华书局         1983

    上表所列的5种书中,2种是古文译注,属于普及型读物,其余书名全同的3种,一是文革产品,根本不足取, 再是中华书局的以介绍为主的小册子,早期商务所出的一册,今天来看其观点、方法,也都较为陈旧。

    总上所述,大体可得到如下的印象:自本世纪初开始的应用近现代方法开展的关于张良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并不怎么突出。不妨这样讲:学术界关于张良的研究,直到目前仍处在浅层开发阶段。特别是研究者普遍没能抓住张良一生的主旋律——即智慧、谋略,去深入开展探讨,从而揭示张良这位历史人物的永恒价值。如此一来,就等于把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白白浪费掉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

0

主题

0

回帖

6972

积分

游客

积分
697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9: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历史的功能,主要在于开启智慧,开拓思想,提供经验和教训,使你不走或少走弯路,不犯或少犯错误,变得聪明起来。开展对历史上智慧、谋略等方面的研究,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最便捷的路径。古人重视历史,历朝历代花很大的气力编篡历史,应该说其中就已经包含有总结历史智慧的成份。不过,开宗明义,把智慧、谋略作为专门对象加以整理研究,是从明代的冯梦龙开始的。冯梦龙(1574—1645年),字犹龙,晚明文学家、戏曲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学、戏曲创作颇丰,以所集话本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最为有名。冯氏对历史也有较深的造诣。他曾把先秦至明代各色人物以智取胜的事例千余则汇为一册,分10部28卷,取名《智囊》。此书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在治国安邦、治军用兵、断案决讼、平定动乱、经营产业、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高度智慧,是我国首部专述历史智慧的著作。它问世后,受到不少学者特别是英雄伟人的喜爱。据说,毛泽东曾于1963年初专门从章士钊处借得一套线装《智囊》阅读(注:转自《智谋大全·前言》,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由此似可窥见该书的价值与意义。尽管出于时代的局限和客观的条件,冯梦龙对历史智慧的总结是直观的,仅仅做了一些分类排比性的工作,但他所走的道路,所揭示的方向,却是开创性的,是全新的。

    如果沿着总结历史智慧的思路,去研究张良这个历史人物,那末,其天地便会顿感宽阔。因为张良的一生,就是运用智慧建立功业的一生,在他身上有着可供研究者发掘的巨大的智慧宝藏。前文已经指出,长期以来,张良研究中所缺乏的,也正是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对今后的张良研究来讲,如何尽快补上这一缺环,应是努力的方向。大家知道,我国历史上像张良这样智囊式的人物,有很多很多。特别是诸葛亮,由于小说戏曲的渲染,更是家喻户晓。传说他平时喜欢戴一种有青丝带的头巾——纶巾,而小说戏曲里又让他摇一把羽扇,如此一来“羽扇纶巾”便成为此类谋臣的标准形象,老百姓则称之曰“摇鹅毛扇的”。一般说来,差不多每个集团都有这样的人物,甚至连《水浒传》里也要塑造一位摇鹅毛扇的智多星吴用。历代智囊们显示发挥出来的智慧,令人叫绝称奇,对于历史的发展确实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自然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永恒的价值。不少志士仁人都曾从这之中汲取过营养,或得到某种启示,从而成就了事业。像现代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便是运用历史智慧的高手。

    由于历史智慧多是治国、治军方面的,而运用历史智慧的成功范例,也多属政治家或革命家,这样就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似乎历史智慧只适用于政治或革命领域。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实际上,历史智慧不仅适用于政治或革命,而且也适用于经济建设,即令是受到当代社会高度重视的企业管理,亦同样可从历史智慧中汲取有益的借鉴,收到事半功倍的绩效。这方面,日本的企业家的事例是颇具说服力的。例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即运用我国古代典籍《论语》中的智慧,创立了所谓“论语加算盘”(或译作“论语和算盘”)的管理模式,经营五六百家大企业获得成功,从而被誉为“日本近代化之父”。再如被日本誉为“企业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则是从我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中汲取智慧,使濒临倒闭的松下集团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并发展为资产497.48亿美元、年营业额435.16亿美元的国际性的电子企业集团,在世界500家大企业中排名第17位(注:此系1990年的统计数字。)。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兹不一一。在日本运用中国的历史智慧来从事企业管理极为普遍,以致不时形成所谓的“热”,如“《孙子》热”、“《三国演义》热”、“《莱根谭》热”等等。日本企业界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当日本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需要从中国历史智慧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中国历史智慧的高度重视。我国近现代不少民族企业家,如荣德生、王云五、刘国钧、宋斐卿、穆藕初等,之所以能在旧社会民族企业起落无常、盈亏瞬变的险恶环境下,相对平稳地克服困难得到发展,也是同他们借鉴运用历史智慧经营管理分不开的。总之,这些中外的事实雄辩表明,我国的历史智慧对于现代化,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与巨大价值。

    基于上述,在当今大力倡导对我国历史智慧的研究,显然是非常必要和极为重要的。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并建立一门新的学问——历史智慧学,使之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无疑,对智者张良的研究在这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传统类书中,每每把张良归入“美丈夫”之列,《太平御览》卷379 还引《汉书》曰:“张子房状貌如美妇人。”张良是否真正长得漂亮,自然已经无从稽考,但这种做法很可能是古人以智慧为美、以智者为美的审美情趣的曲折反映。今天,研究张良,就应该把他的“美”——即智慧,发掘出来,为现代化建设所用,为强国富民所用。而这,也就是张良研究的当代价值之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2:08 , Processed in 0.0247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