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2|回复: 5

从曹操篡位证据说起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8-1-11 12: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己所不欲  2008-1-4

《三国志》记三国之人之事,《后汉书》则录后汉(即东汉)历史;由于三国承后汉,故于朝代之交,双方记载颇有重复之处。然叙同一人同一事,二书又多有不同矣。本文仅主要例举魏武帝曹操事迹之于《三国志•魏纪》与《后汉书•献帝纪》之不同处为例,以浅略说明二史之笔法。
《魏纪》:“天子以公领冀州牧。”《献帝纪》:“曹操自领冀州牧。”
《魏纪》:“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献帝纪》:“曹操自为丞相。”
《魏纪》:“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献帝纪》:“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魏纪》:“汉皇后伏氏,坐与父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献帝纪》:“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
《魏纪》:“天子进公爵为魏王。”《献帝纪》:“曹操自进号魏王。”
《魏纪》:“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严巨讨斩之。”《献帝纪》:“耿纪、韦晃起兵诛曹操,不克,夷三族。”
《魏纪》:“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张音奉玺绶禅位。”《献帝纪》:“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
其它前书讳,而后书直言者亦不少,如董承、孔融等死。这个比较还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看到,《魏纪》是完全为魏武帝讳;如仅观此书,我们看不到多少太祖篡位的明确证据。然而再读《献帝纪》,就知道曹操自领冀州牧、自为丞相、自立为魏公、自进号为魏王;这些都是铁证如山,太祖终是逃不脱逼君篡位之恶名,尽管他自己没有(也可能是来不及坐上)皇帝宝座。
那么陈寿为什么要替武帝讳(这也是为整个魏政权之合法性讳);他本为蜀汉旧臣,于魏亦非显贵?其实这完全是因为他著此书时乃在晋代之时。晋受禅让于魏,魏如为篡汉者,则晋政权之合法性就要受到重大怀疑;同时晋代魏的路子,几乎跟魏代汉的路子完全一样;也是司马氏为丞相,进晋公、晋王,然后就是禅让云云。因此陈寿不得不为之讳。而后汉之人之事虽在三国之前,但范晔著《后汉书》却在宋(南北朝之宋),二者著史已相距百余年;已隔二朝;晋既已亡,后之史家自不必亦不当为之讳,以还历史以最大的真实性。
范氏固可誉之,承祚亦不必多责之;否则就是求全责备于一人。齐之三史直书“崔杼弑其君”,二人竟见杀;取其直笔精神则可,不必太过提倡如此行为。书史,可于其时书,就可后世书。其时书有其时书的写法,后世书有后世书的写法;主要就是讳与不讳而已。当然如齐三史者,即时书史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后世再写就怕有史料流失之弊。
史书史家之讳,自孔子著《春秋》之“天王狩于河阳”等例起,就已经存在。为贤者讳,为尊者讳,这是二大基本原则。前者不必待言。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这个畏大人,包含有明哲保身的意思在内(当时亦是对权力本身的抽象敬畏)。我们不要简单认为明哲保身不好,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标准就是“义”等。如陈寿之讳,既无违义,又可保其身;其实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即在义与真实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我们知道,《三国志》对魏太祖多有隐责之处,如叙及荀彧、崔琰等名臣高士之死时就有程度不同的指责等等;这证明了承祚确实是求实之史家。有些关键地方,他是写不得也,不是不想写。
因此我们共观此二史,不仅仅知道曹操难逃篡位之名;亦可知二史笔法之如何不同;再深究下去,更可知二史为何有如此之不同。再说下去,就是“偏信则暗,兼听则明”的魏郑公名训了(虽然他是后来人)。我们读史,必读正史,亦当读野史笔记等。于朝代交替之际,更要读前代史,亦必须读后代史。学者们当然都是如此做的,除非他有意回避不同史料。关键对于一般历史爱好者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显得很有必要性。
许多人喜欢历史,但其中也有许多人很少读史书原著,无论正史还是稗官野史。通过二手三手乃至网上不知N手的文字来了解和研究(业余爱好者中也有不少喜欢如此者),那就离其人其事之本来面目就甚远了。

0

主题

0

回帖

969

积分

游客

积分
969
发表于 2008-1-14 12: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读史?楼主所言,确实是至理,确实必须读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等等。虽然我于曹公没有什么太多反感之处,主要就是枉杀贤人多了些。但要想否认他没有篡心,确实于事实不符。他自己虽然没有当皇帝,但自进魏公魏王之举,难道证据还不够充分吗?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3-1-8 17: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晔的后汉书虽然秉笔直书,但陈寿毕竟去魏不远,所以在叙述史实时在经过程序方面比范晔更详细完备。
楼主引用的范晔文字失之于太简。

主题

0

回帖

847

积分

游客

积分
847
发表于 2013-1-20 06: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 情势所逼 时事造人 谁一开始就取代之心 孙文也是知晓太平天国之事 才真正冒出取天下之心

主题

0

回帖

957

积分

游客

积分
957
发表于 2017-8-8 09: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魏代汉,符合马克思历史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1:08 , Processed in 0.0248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