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2|回复: 1

秦灭楚战争几个问题探讨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7111

积分

游客

积分
7111
发表于 2007-11-5 19: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灭楚战争前的国际形势
前231年,楚国问题专家内史腾出任新占领区韩国南阳代理长官-南阳假守。前230年,毫无悬念,轻而易举的灭亡了已经没有丝毫威胁的韩国,韩王安被俘。韩国正式灭亡。秦设立颖川郡。韩王被迁到陈(《编年史》“韩王迁于O山”,田余庆先生在《说“张楚”》中说在郢陈,想必有其依据),并且于当年死在了流放地。(《编年史》)国破王死,再加上累计的仇恨,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前228年,大兴兵灭赵,即而发动对燕国的战争,大破之。
前226年,内史腾转任南郡太守,秦军以楚侵南郡为理由试探性的发动对楚国的战争,轻而易举的攻破10余城,秦王于是认为楚国可以轻易灭亡,虽然有魏国在一旁,不过已经是没牙的老虎,大梁已经被围,消灭他只是时间问题。强大的秦国完全可以同时进行三场战争。正在秦军准备同时发动对楚,对魏,对燕战争的时候,新占领区颖川郡发生大规模韩人叛乱。积累的情绪爆发出来。这次叛乱,完全打乱了秦军南下伐楚的计划。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叛乱很快就平定了下来,但出于安抚的目的,秦王派来他的亲信好友昌平君作为特使到郢陈。这个昌平君是楚国仕秦的公子,他同时又是秦王的亲信,曾经参加过平定长信侯的叛乱。由这样的人物出任郢陈的总管,一来这里原是楚国故都,二来离新郑不远,同时也有监督韩国叛乱分子的意思。既然韩地不稳,就有必要断了韩人的指望,于是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一举攻破大梁,魏灭亡,至此,三晋基本灭亡。

第一次秦伐楚失利
当年,秦王招来老将王翦和秦军新星李信,提出攻楚计划,老将认为局势复杂,可能需要60万大军,而李信则认为前一次试探性进攻说明楚不过尔尔,只需20万一线主力就可解决。秦王此时刚刚获得一连串胜利,又刚刚平定韩人的叛乱,自信心不免有些飘了些。对老成持重的王翦有些不满。王翦一看,自然明白怎么回事了,于是回频阳老家养老去也。

李信得到将符,和蒙武一同,集结在中原一代的秦军一线主力,经过昌平君的郢陈,兵分两路,南下攻楚了。先后攻下平与和寝,局势似乎说明,秦国的平楚战争不久就将以秦的完胜而告终。

然而异变发生,原先交杯饮盏的昌平君突然反水,郢陈,新郑等地楚人,韩人突然间袭击政府军的各个基地,破坏交通线,前线秦军一下子进入进退两难的局面。领军的李信和蒙武立即反军回击叛军,李信破郢陈后,率主力向西意图和蒙武会事于父城。关于这个父城在那里众说纷纭;○索隐在汝南,即应乡。□正义言引兵而会城父,则是汝州郏城县东父城者也。括地志云:“汝州郏城县东四十里有父城故城,即服虔云城父楚北境者也。又许州华县东北四十五里亦有父城故城,即杜预云襄城城父县者也。此二城,父城之名耳,服虔城父是误也。左传及注水经云‘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十三州志云‘太子建所居城父,谓今亳州城父是也’。此三家之说,是城父之名。地理志云颍川父城县,沛郡城父县。据县属郡,其名自分。古先儒多惑,故使其名错乱。史记中用的是西进,如果这个不是笔误的话,这个父城可能是在颍川,也就是韩地。结果秦军被楚人衔尾,而且契而不舍的跟了三天三夜。李信军,蒙武军会师后被彻底击破,连破两个营垒,20万秦军被击溃,至少7名都尉被杀。

秦军失利的原因
这里就有个问题,楚军从那来的,而且力量能够迫使李信放弃占领的郢陈,被人家撵的向西急行,翻开地图,从郢陈到颍川父城有300里,他这么急着去和蒙武军会合,置背后出现的大量楚军于不顾。这可和秦军骄狂的性格不符,也不合李信的新锐形象。田先生在文章中的解释是韩人,楚人,但以当时的局面来看,叛军势大到促使秦军向西急行,未免实力太强了吧。我做了一个推测,此处楚军是昌平君主力和此前一直不见的楚军主力。昌平君反秦必然有个过程,而秦人大举南下伐楚,事先的准备工作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特别是此时胜利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楚人肯定得到消息,却不见楚国的积极抵抗的消息。秦军20万大军南下,这就意味着中原一代的秦军常备力量基本抽空,甚至于灭魏的秦军也南调了。对秦军而言,韩人叛乱刚刚平定,秦军军威尚存,郢陈又是秦王亲信昌平君,昌文君坐镇,后方十分坚实。恰恰是这点害了秦军。对楚人而言,此时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于其正面阻击,不如诱敌深入,这样在昌平君的掩护下,楚军主力秘密集结到郢陈附近。秦军开始的进攻十分顺利,迅速深入楚境。突然后方叛乱,交通线被切断,只得回师北上西退。为何是会师父城?再翻开地图,从秦军退兵路线来看,有两个重镇,一个是上蔡,一个是郢陈。叛乱是全境性的,所以两地都有叛军出现。而李信和蒙武都是秦军中的新锐将领,当然不会空手而归,于是李信军北上攻郢陈,蒙武军攻上蔡,扫除当地叛军,重塑秦军军威,再到城父会合,以待关中指令,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做出决定后,李信军北上攻郢陈,很快即攻了下来,然而突然间周围出现大量楚军,李信立即明白是一个包围,立即率军西进,要赶到约定地点父城和蒙武军会合。楚军见秦军退走,马上在后面追赶,三天三夜没有休息,最后追上秦军。《王翦传》中说的是“入二壁,杀七都尉”这就意味着秦军已经汇合,而且立营与楚军对阵。

关于会战地点
那么这个地点会是那里?一种可能是在父城,就是说李信军三天里狂奔300里,才和蒙武军汇合。古代行军一般可是一天只有50里,三天里面行六天路程,而且还只是直线距离,不论路上的河流和叛军阻击。另一种可能是在郢陈和城父之间的某一点,有可能李信发现后,立即派信使冒死于蒙武军取的联系,改变会师地点,而路上有数座大城,有些城可能还在秦军控制之下。总之,两支秦军汇合,但很快就被楚军击破,阵亡七名都尉。都尉一职可是高级武官。秦军地方军郡军的统帅,如果出征在外,估计是二五百主,骑将,车将以上的将军级人物,一下子,阵亡七名将军,可以说十分惨重。

秦军法律严酷,丧军者罪责甚大。向桓齮丧军后,不得不出逃,而李信后来又领军灭齐,蒙武又和王翦一道灭楚,可见秦王认为责任不在他们身上。这次失败完全是一次阴谋的产物。

秦楚对决

天下形势一下子变了,关东的韩地局势骤然危急,秦军遭到重创,获胜的韩人,楚人不断向西进攻,魏地可能也会发生反秦暴乱。如果消息再传播的远点,深仇大恨的赵人也会行动起来,难不保齐人会出来捡便宜,燕人会乘机反攻等等,总之情况危急,必须要用一个全面的胜利来压制。

迫不得以,秦王只好跑到频阳请老将王翦出山,同时发布大兴兵令,征集全国军队于中原。云梦泽附近的戍卒黑布和惊也接到了兴兵令到中原去参军了。王翦先用一段托辞,而秦王直接强求,老将军也只好从了,但这个老狐狸还故意给自己留了余地,聪明人呀!

听闻王翦率秦军主力集结于中原,楚国立即进行全国动员,从各直辖地,如越地,江南,淮北等地集中到陈郡,韩地一代。王翦赶到秦军主营以后,分析了一下形势,选择主力按兵不动,以训练为主,同时出动偏师攻侧翼的战略。这一点是以云梦书简和史记记述为基础的。《王翦传》中“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和小兵黑布的辛九月家书中,说“攻反城久”,从不同侧面描述了王翦的战略。等到时间差不多了,惊的家书是第二年春天写在反城内的,说城中基本空了,楚人可能是主动撤退的。

楚人东退的原因

楚人相持一年后东退,是什么原因呢?一种可能是因为粮草不济,西汉初的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征发吴地,越的20多万大军不到一个月到河南,按计划是就食熬仓的,自己根本没带粮食。楚国这次集结是一次对楚人而言没有经验的事情,所以不断挑战,希望尽快击溃秦军主力,而秦军海外作战经验丰富,后勤保障畅通。另一种可能是楚军领导阶层出现分裂。《始皇本纪》中“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这一段颇为可疑,为何是反秦于淮南。◇集解徐广曰:“淮,一作‘江’。”□正义昌平也。楚淮北之地尽入於秦。而我们知道的是楚军最后被击溃是在蕲,而这个地方是在淮河以北。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如果是在楚王被俘获前的内争,那上文的“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也就是说楚王是在前线被俘获的,而《王翦传》中“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馀,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楚世家》中“(王负刍)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六国年表〉也是第二年才俘获楚王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反字是“覆也”,也就是说倾覆之意,如果说是内乱,则有王在应当是抗秦于淮(江)南,而不是反,这个情况是王已经被俘,楚国名义灭亡时候呀。而这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始皇本纪〉中有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在下面的项燕之死中,再详细分析。

最后楚军因为种种原因东退了。

楚国灭亡

楚军东撤,被秦军跟上,战于蕲南。全军被击溃。但可以说主要叛乱分子纷纷逃离,随后,秦王亲到郢陈坐镇,威慑韩地,楚地敌对力量,一年后,秦军俘获楚王负刍。〈始皇本纪〉“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楚世家》“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王翦传》”(二十三年)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馀,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至此,楚国灭亡,强大一时的楚国彻底消失。

项燕之死

这里有个疑惑,就是〈始皇本纪〉中”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集解徐广曰:“淮,一作‘江’。”□正义昌平也。楚淮北之地尽入於秦。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王翦传〉中”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正义徐州县也。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楚世家〉中” 三年,秦灭魏。四年,秦将王翦破我军於蕲,○索隐机祈二音。而杀将军项燕。“大家田余庆先生提出,反秦于江南是比较准确的,江南地的确发生过激烈的战事。昌平君应当是在楚王被俘获后,即使是在〈始皇本纪〉中,昌平君在行文顺序中也是在楚王负刍被俘获之后,昌平君才被拥戴为楚王的。但又有项燕死亡地点的疑惑。〈项羽本纪〉中只是记录项燕被王翦所杀,却没有说明死亡地点。可能乱军之中,实在难以判断。或者是因为竹简的派订,勘误的问题。太史公经手资料甚多,在立传和编辑本纪时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史料来源如“杀项燕”可能来自秦军蕲南战报,而“项燕自杀”来自于一年后的南方情报。重新编排〈史记〉行列和改字解史,都是甚之又甚的事情,所以我只好用猜想的形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24年秦军先攻破淮北之地,楚军大败,当时有战报项燕被杀,而实际上项燕和昌平君都在亲卫的护卫下,逃了出来。当年楚王被俘,于是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江南一带继续抗争,结果才数月,反抗力量就被秦军消灭,昌平君被杀,项燕自杀。楚国最后的抵抗力量在江南被秦军消灭。秦军势大,各地抵抗虽然不断,不过很快就没有了声音,骨干分子纷纷隐藏起来。

余波

秦灭楚后,楚人和韩人的恐怖分子四散逃离,如楚国抵抗分子项梁项羽叔侄,韩国恐怖分子张良这些人四处躲藏,甚至在吴中做过一段时间邻居,本来项地和新郑就不远,一开始就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张良更是在数年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刺杀未遂事件。

东南地方一直是秦始皇关注的焦点,“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还过吴,从江乘渡。”秦皇仙去后,秦二世忙于对统治集团进行清理,而放松了对那些抵抗分子的通缉,也可能是赵高所为,总之叛乱分子的逃亡生涯结束了,大摇大摆的晃来晃去。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军直扑郢陈,在这里原来就有反叛基础,再加上各地来投的英雄,国号”张楚“的大旗开始飘扬,秦帝国的灭亡鼓声敲响了。

0

主题

0

回帖

7025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5
发表于 2007-11-6 16: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亡不过时间问题而已

其实这里面也没有可以特别存疑之处。本文作者说,有“几个问题探讨”,看了看,好象也没有什么问题啊。项燕之死是问题吗?应该不能算是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2 21:59 , Processed in 0.0283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